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合同管理的流程精选(九篇)

合同管理的流程

第1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分析

1概述

我们可以将合同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的前期调研、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订合同文本、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正式签署合同、将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处理纠纷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

2合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手段

合同管理风险包含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当中,所以分析合同管理风险,可以从合同管理流程入手。我们将合同风险分为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和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2.1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准备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尽职调查风险、谈判风险、合同文本风险、审核风险等。

合同调查风险是指在合同调查过程中对被调查对象做出不当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资质、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给予不当评价的风险。要控制这类风险,主要是提高合同管理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如调查是否已办理油田准入证;调查合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等,重要交易合同和诉讼、担保等或有事项,环境保护、税务、劳动关系状况;建立合同对象的信用档案等。

合同谈判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合同标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技术标准、价款或酬金的确定方式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的主要类型及其承担方式、争议的解决方法和地点等涉及合同内容和条款的核心部分,乃至关键细节等的忽略或做出了不当的让步,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的风险;对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之事项的忽略。控制合同谈判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组建素质结构合理的谈判小组,如要求谈判小组中应当有谈判经验丰富的技术、财会、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还应当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合同的相关工作;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小组及时总结谈判过程中的得失,研究确定下一步谈判的策略等,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并做好保密工作。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表述不当,可能导致重大误解;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国家产业政策等。控制这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合同审核制度。

合同审核风险是指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的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合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划分合同起草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责任;制定合同审核操作指南;建立合同审核工作底稿;实施合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

2.2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

合同签署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签署阶段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正式签署风险等。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是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

采油院合同专用章实行集中管理,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保管与使用。建立合同专用章使用登记台账,如实记录登记盖章时间、合同名称、对方名称、标的额、经办人、盖章人等内容。合同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当面签订;采取恰当措施,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篡改,如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使用纸质合同书、加盖骑缝章,防止对方单方面改动合同文书等。

2.3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包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合同变更或转让风险、合同终止风险、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等。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即本企业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控制违约风险的主要方法是:签约前认真调查对方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情况,尽量只与具有良好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的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违约责任;要求对方为履行合同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对方有违约的可能或违约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将合同损失降到最低等。

采油院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结算环节,监督检查环节包括合同管理部门对将要到期的合同督促经办单位按期履行,对部分不能按期履行的合同查清原因,进行整改。在验收结算环节方面,合同履行完毕,经办单位及时验收,对复杂合同和重大的合同组织有关部门参加验收,经办单位持合同履行结算报告单到合同部门签署意见后再到财务部门办理结算。

合同终结风险是指在办理合同终止手续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未达到终止条件的合同终止;合同终止未办理相关的手续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及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指定专人对合同终止手续进行复核等。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是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未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合同纠纷和拟采取的对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的扩大和发展;未与对方有效协商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或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未得到授权批准;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的证据,导致本企业在纠纷处置过程中处于举证不力的地位;未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纠纷的处置办法;明确各类人员在合同纠纷处置中的责任等。采油院2012年全年在合同管理中未发生一起法律纠纷案件。

2.4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风险即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执行情况评价的风险等。

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归档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丢失或泄密;合同被滥用等。控制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规定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实施合同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合同保管情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等。

采油院经营管理部通过生产经营监督系统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等情况,实行合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向法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74页)

律事务处定期报送合同统计分析情况,做到信息准确,内容完整。

3 结论

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合同管理工作中的错弊。采油院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利用内控制度,有效地约束、规范了经营管理行为,成为采油院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

第2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ERP系统的含义及特点,接着说明了中国联通ERP系统的设计方案及规划蓝图,并重点分析了合同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应用的关键技术,最后,对联通合同管理系统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ERP;合同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管理

1ERP系统的基本概念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简称ERP,它的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技术依据,将系统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为企业上层阶级以及企业上下全体工作人员做出合理有利的决策的管理平台,它本质上是从MRP上不断跟新技术改革管理手段后演变而来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将MRP应用进行了拓展,它工作开展的主要思想是供应链管理。ERP系统的主要特点为:

(1)实用性:ERP系统主要目的就是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例如:人才、钱财、信息、时间以及空间等,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ERP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软件,它包含有管理的工具,整合了IT技术以及管理思想。

(2)整合性:ERP以它拥有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为优势点,足以将传统仅具有功能性的系统比下去。

(3)灵活性: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使系统本身可灵活应对企业的需要,用新增模块来支持并整合,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4)实时性:ERP在工作时以对整个企业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为工作指南,它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实时和动态管理”上。

2中国联通ERP系统的基本情况

2.1中国联通ERP系统孕育的背景

2008年是中国电信业划时代的改革之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系,中国联通兼并中国网通成为了更加强势的联通公司,在整个转变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迅速融合成为了当下的重中之重,不同的企业有其不同的制度、组织、文化、业务等,在实现对外业务的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还要加快内部的融合速度,此时,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提高中国联通的合同管理支撑能力,中国联通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为了保证新联通新产业背景下,合同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能够稳妥推进,更好的指导集团及省分进行系统建设,中国联通管理信息系统部组织编写了合同管理系统规范,包括功能规范、数据模型规范、技术规范、接口规范和测试规范等指导文件,确保系统建设的效果。

2.2中国联通ERP规划蓝图

ERP类系统、企业综合管理类系统以及公共服务类系统是中国联通MSS信息化规划将与内部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各类系统的三大基本类别。其中,大ERP系统涵盖的ERP类系统包括: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ERP核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报账系统等。

2.3中国联通ERP系统架构

大ERP系统将“一个集团一副面孔”视为核心的系统建设理念。实际上就是在系统界面风格、系统接口、主数据源都实现统一的情况下连接业务流程,此时,用户即使是在不同的子系统也可以对跨领域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在用户眼中,中国联通大ERP就像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系统割裂以及分离的感觉。中国联通大ERP系统有以下特点:ERP核心系统将财务管理视为核心;而各子系统则将各个系统中的专业以及流程管理为核心,有效弥补了ERP核心系统中对特定的业务过程管理的不足子系统与核心ERP系统在SOA平台上对接流程以及共享信息。多系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业务管理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3合同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3.1合同管理业务分析

合同是公司运营的根本所在,一切业务的运行都离不开合同,在合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活动的预算、物流、支付等财务环节,没有合同这一切的活动将无法开展,合同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合同的起草、审签、履行以及变更补充、终止解除、续签、移交、作废等业务。在合同的全生命周期中贯穿了合同查询统计以及合同知识管理等。因此,合同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一个兼容的系统平台,使得各类合同在同一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将合同的管理流程、签订条款以及范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企业合同规范化,完善合同执行控制和监督、将管理实现数据化、一体化。在系统中有效集成资金预测板块。

3.2合同管理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合同系统管理公司所有合同全生命周期,支撑合同订立、审批、归档等流程性事务,支撑合同模板、合同关键信息、合同文档管理以及合同执行全过程监控。主要功能包括:合同基础信息管理、合同起草与审签、合同履行、合同归档、合同预提管理、合同税务管理、合同统计查询等。合同管理系统包含如下主要业务模块:

(1)我的工作:通过我的工作管理个人待办事项、已办事项、审批授权及提醒设置等合同相关的所有事项。

(2)模版管理:完成合同模版的新建、、修订及失效,并能按照个人工作习惯定制我的常用模版,为合同起草提供快速选择。

(3)合同起草:建立附件管理方式与条款管理方式相结合的合同管理模式;支持从前端业务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等)起草合同,利用系统内部模板进行合同的变通,对合同的关键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

(4)合同审批:根据管理规定,按照合同类型、金额、部门等信息定义审批路径,在合同审批环节,提交人和审批人根据实际业务情形可增加或者减少审批环节(即简易流程与一般流程),实现单个或批量合同的审批。

(5)合同处理:合同审批完成之后,进入履行前的业务处理。包含合同定稿、合同有水印打印、合同无水印打印、签订盖章、无水印申请、合同作废等功能。

(6)合同履行:合同管理系统可直接手工录入合同履行关键信息,也可通过与采购系统、报账系统、ERP核心系统、PMS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的接口,从各业务系统获取履行数据,从而实现对合同履行情况的总体监控和预警。

(7)合同查询及报表:根据业务和管理需求提供合同业务管理报表、业务处理绩效报表的分类管理,按照用户的类型进行报表内容的划分,报表结果根据其用户权限的不同进行不同范围内的开放,通过不同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示报表关键统计口径。

(8)系统维护:系统用户级权限的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系统内各类参数设置、日志信息的管理和查询。

(9)基础信息管理:实现对影响系统全局的基础数据的维护与管理。

3.3合同管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对中国联通合同管理的业务分析,设计了合同整体的业务处理流程。主要工作过程为:由承办人起草合同,处室领导、部门领导审核合同,再根据不同的合同流程,由部门合同管理员决定是否需要送主管部门或会签部门进行审核。合同审批结束后,承办人处理合同,进行有水印或无水印定稿,并打印纸质版签字,随后发起签订盖章流程,合同管理员进行确认后合同进入履行阶段。

3.4合同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

合同系统作为ERP系统中的子系统,与采购系统、ERP核心、报账系统、资金系统等多个系统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共同发挥着作用。

4合同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应用部署

4.1合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介绍

由于合同管理业务涉及的流程比较多,环节比较复杂,需要流程能够灵活自定义,为此,进一步开发Java工作流产品,将工作流程定制板块不断完善,使业务更加灵活的实现,关键技术是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4.1.1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S)的基本概念

就像关系型数据库中将应用程序中的数据以及应用逻辑进行了分离一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System,BPMS)在描述业务流程模型时,较为机智的将实际运行中的逻辑理论抽象化出来,形成一个统一、中性的模型便于各个企业采用,从而合理的建设出具有合理化流程的信息系统,这样的业务系统流程逻辑完整顺畅且具有高准确率。BPMS就是它运行的最大的保障。

4.1.2BPM产品的技术特点

(1)BPM技术架构

BPM的Java流程引擎主要由核心引擎、外部接口、管理工具、开发工具四个主要部分构成。①核心引擎包含了流程引擎和规则引擎。流程引擎负责对业务流程的定义、解析、执行和跟踪。规则引擎负责对业务规则进行描述、解析和执行。②外部接口负责与外部的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方法调用。③管理工具负责对引擎进行配置、启停服务、监控。④开发工具包含了标准流程定义语言(XPDL/BPEL)编写器、Javascrip脚本语言编辑器,和一个图形化的流程绘制工具。并提供SDK/API便于二次开发。

(2)BPM主要功能

①业务建模功能:使业务分析员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流程的业务规则、作用和责任。业务流程通过可视化建模能够被更好的分析和优化。②搜索引擎:实现索引式搜索。提供需要的表单、表单域、附件及各种“待办”、“待阅”信息的快速搜索。③管理功能:满足对业务流程在效率、成本和质量三方面的策略要求,提供管理的手段,可以监控与追踪流程的运行状况、排除企业流程的异常情况、对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

4.2合同系统应用部署

中国联通合同管理系统的采用全国集中的一级架构:

(1)应用服务程序独立部署在专门的应用服务器上,应用采用服务器集群,其中包括工作流引擎服务也一同部署在上面,不再另外部署专门的工作流服务器。

(2)数据库服务器也采取集群的方式,采用HA方式实现高可用性,部署数据库,两两互做HA,部署一个Instance。

(3)单独部署了备份服务器和开发/测试服务器。总部用户与各省份用户通过访问DCN网,使用手机、PDA及电脑等多终端访问集中部署在总部的合同管理系统。

5结束语

中国联通ERP合同系统的上线整合了公司资源,实现了各系统的全面对接和全业务流程联动,提升了合同管理在全业务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以合同为主动脉,利用系统构建全过程、跨部门、跨层级、精细化的协同管理。

作者:李钦 苏维 周克勤 李岩 单位: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信息化事业部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第3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流程、五位一体、供应链

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物资供应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创建于2012年,主要负责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市公司”)系统内的物资计划、物资合同签约服务、催交催运、现场服务、配合物资结算等物资供应服务工作;负责市公司层面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在所在地的物资供应业务;负责机电设备、材料的招标;负责电网建设物资、小型基建、工程设计、勘探、施工、监理的招标;负责承担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电网物资招标等各项工作。

一、建设背景

2010年,市公司以基建、财务业务为试点,展开流程梳理、制度融合、风控融合等研究性工作;2011年,启动以流程为核心的标准化推广工程;2012年,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流程调整和推广、标准体系建设,流程与岗位、制度、标准、绩效、风控体系融合等,流程管理平台进入上线试运行;2013年,随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流程管理平台升级为“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2015年,全面深化应用“五位一体”,推动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在标准化推广工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五位一体”建设路径。

“五位一体”主要包括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五大要素。通过“五位一体”建设,将制度、标准、职责、考核、风控等要素全部融入流程相应环节,并打通各要素间的关联通道和与员工的“交流”渠道,可以实现各类资源随着业务运转自动匹配到岗位、到人,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目标的重要一环。

为巩固提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深化应用“五位一体”,物资公司紧密围绕新体系全面落地、常态化高质量运营,以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为保障,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结合物资公司特点及当前的物资供应现状,全面分析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策略研究,全面提升物资的供应质量,保障物资集约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物资供应链包括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监督、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商管理、废旧物资和应急物资管理等业务管理体系。通过分析各体系的业务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管理薄弱和管理短板问题,在各个环节体现出目标分散、界面不清、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合力,严重阻碍卓越供应链的建设。

实施标准化的首要方法是建立起以流程为主线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的标准化工作,强化执行、持续提升。物资公司紧抓流程建设,紧密围绕市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将流程与岗位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以及风控体系融合,深入推进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打通专业、部门、层级壁垒,实现供应链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协同和业务执行效率,推动物资管理体系的协同运转,有效支撑市公司卓越运营建设。

二、内涵和做法

1.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内涵

结合物资管理专业特色,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为根本,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和工具,通过梳理流程、匹配制度标准,明确风险点和落实绩效考核,建立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和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重点,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提升人财物集约化水平,推动各项业务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卓越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2.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建设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解决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对全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执行力,促进物资管理实现精益化、运营管控协同化、保障支撑实用化。

(1)系统梳理供应链流程和优化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运作标准。

物资公司结合“五位一体”管理理念与方法,组建项目组对物资供应链进行深入的分析,系统梳理实际业务流程,并对流程相关的制度、标准、考核以及岗位等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匹配,落实绩效考核,明确风险点、潜在风险点,对各流程进行横向、纵向研究,明确流程衔接关系,研究分析影响供应链质量提升的主观及客观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提升建议,编制《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指南》,全面构建包含物资计划、招标、采购、合同、供应及质量监督全业务链条的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

(2)系统梳理端到端流程,保障流程体系的完整性。

以核心业务、价值创造为主线,结合运营监控及业务价值链解析要求,对供应链端到端流程及相关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流程断点、接口错误等问题进行梳理诊断,确保端到端流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运转顺畅,为端到端流程绩效监控及分析奠定工作基础,保障物资管理业务链的紧密链接和高效运转。

首先,划定流程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流程与配合流程。根据各部门业务及岗位设置情况,比对实际业务与“五位一体”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程,查找需要调整的流程,增加缺失流程,力求供应链标准体系涵盖所有实际业务。然后,以流程为媒介,协调各专业部门的业务关系,加强业务流程的末端融合,力求避免业务孤岛,后端业务对前端业务形成支撑,有效打通从物资计划至质量监督的供应链通道,确保形成合力,促进内部业务互补。最后,立足整体,从宏观上建立与实际业务相符的流程树,理清业务流程中各个流程的衔接问题。

(3)深入分析制度规范,完善实际业务流程。

参考“五位一体”管理平台,拆分《物资管理通用制度》(36项)以及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的《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管理细则》等6项通用制度,认真分析制度规范,整理规范业务流程图,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识别影响流程准确执行的问题及其成因。

通过匹配制度,供应链大部分业务流程均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但也有少数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相互冲突、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存在差异。对于这两种情况,在匹配过程中,综合考虑实际业务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例如:《国家电网公司仓储业务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第八十一条规定“验收过程中如发现单据不齐、与实物不相符或物资有缺陷、数量有差异的,应要求供应商补足或退换,在单据上做好详细记录,供应商或送货人员签字确认。”

第4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 业务流程;管控体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15-04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石油企业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同国际相接轨已成为大势所趋,获得各种认证认可也已成为企业登上国际舞台的通行证。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建立并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当前,存在着企业内部处于多个管控体系分别构建、独立运行的状况,体系的运用虽然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多体系的并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为适用于企业的一体化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管控体系整合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已经相继引入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在一些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独立建立、同时运行,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形成了多个体系并行的局面。企业内部多体系并行存在如下问题:

(一)各管理体系牵头机构各自为政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的牵头负责机构各不相同: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技术监督站负责,HSE管理体系主要由安全环保科负责,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主要由计划科负责。在管理体系的设计、运行及监督过程中,各机构局限于本部门利益和专业范围,不可能从企业整体去进行设计、规划,极少考虑和其他管理体系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导致了各管理体系对相似或同一关键控制点的描述和记录不同,对同种工作的相关记录或文件等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不仅影响了各个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也使得不同管理体系中同样的程序文件被不同机构相互引用,无法实现对文件的同步修改,导致企业管理上的盲区。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的管理体系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系间存在着交叉,需要主管机构在设计、运行及监督等各个阶段和其他部门积极沟通,这样才能防止体系间的冲突和不协调。

(二)管理体系间文件和过程记录存在重复

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时分别编制了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在同一个机构或工作岗位上通常有几套文件同时适用,甚至对同一个作业活动使用了多套程序文件进行管理。文件的重复以及引用,造成了体系运行中很多业务过程的重复记录,而重复的记录虽然能够被不同管理体系运用,但是造成了资源浪费。所以,如果对各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同时满足所有管理体系的要求,就会减少工作的重复与资源的浪费。

(三)各管理体系对岗位职责标准要求不一

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制定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但是,企业多个管理体系并行的现状导致了各体系对岗位职责描述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侧重点的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岗位权限和职责的重叠或是交叉,而企业岗位责任制一般都是由本岗位工作人员自己填制,这加剧了岗位职责标准的不规范与不完整,因而也无法发挥岗位职责制的真正作用。理论上讲,岗位职责标准应该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予以明确,管理体系的岗位职责标准应以此标准作为基础,对管理体系中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改正,保持各管理体系规定的一致性。

(四)多管理体系所需的监督及审核次数多

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对各个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是监督,另一方面,企业又要对各个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与外审等,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工作负担。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整合型管控体系,建立一套涵盖各个管理体系的管控体系,合并对各个管理体系的检查或是监督过程。

二、基于业务流程对石油企业进行管控体系整合的建议

1999年,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大港油田分公司将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整合成QHSE管理体系,在2004年,又把内控体系COSO框架的相关要求融入其中,并于2005年5月形成了集质量管理、HSE管理和内部控制为一体的QHSE?IC综合体系[1]。大港油田的实践证实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整合具有可行性,其整合案例对其他企业的管控体系整合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提出基于业务流程进行管控体系整合的建议。

(一)业务流程与管控体系整合的统一

第5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流程再造;协同机制

近几年,我国在科研事业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也随之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科研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需要不断强化流程管理。然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研究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对完善科研体制,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现状分析

1.1科研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普遍存在各业务职能相对独立的情况,从而使得高校科研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在高校科研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偏重于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过程管理。管理的滞后,使得高校科研工作缺乏行动力和规范性,大大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研发。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高校纵向管理机制复杂,影响到了管理效率。纵向机制主要设计院级、系级、班级等综上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上下层级的分化,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横向体系的差异化,导致管理相对独立,阻碍管理效率的提升。横向机制,主要是涉及到不同的系和专业存在不同的科研项目,其申报流程和审批流程及管理流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由此,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1.2科研考核不到位

由于,高校管理机制较为复杂,在科研工作的考核方面普遍存在考核难的问题。在高校科研中,重申报和成果,轻考核和管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考核机制的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考核机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经费审核不到位。复杂的高校管理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的考核机制存在不到位和滞后的问题,从而阻碍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另一方,科研指标和研究方向考核不到位。高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多元化,针对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需要进行相对的考核和审批。然而,庞大的高校体系,科研项目的评价性较为单一化,使得指标评比存在一定的问题。

2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2.1重塑管理理念

重塑管理理念是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中流程再造的关键环节。首先,要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限制,树立以服务科研项目为宗旨的管理思路。高校科研作为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做好科研工作服务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引以为荣的事。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避免高高在上的观念,从单纯的管理角度转变为服务角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比如:主动对科研项目进行了解和帮助,简化审批和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其次,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技巧和管理理念。可以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对外的交流学习,开拓管理思路和理念,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2.2再建组织结构

庞大的高校管理体系,对于科研项目而言,存在一定的审批压力和考核压力。因此,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组织结构的再建工作。从申报到成果审批以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组建。组织结构组建需要切合高校科研的业务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独立化和差异化,将同类型的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合并。比如:在横向结构组织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组织结构进行整合和简化,从而简化科研项目的流程。对于纵向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化的削减,从而简化组织机构,降低科研项目在审批、审核等方面的流程。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再建,使得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对于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3完善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对高校科研事业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提升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方式而言,管理方式的完善,需要突破模式化和流程化的束缚。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科技和计算机技术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能大大提升管理效率。而且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缩短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的时间成本,还能够提高管理效果。其次,切合不同的科研项目,建立针对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管理工作。通过全面掌握不同科研项目研发需求,建立服务性的管理方式,从而完善传统管理方式中的不足。

3协同机制分析

协同机制对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笔者认为,协同机制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协同,从而加强高校科研事业的流程再造的落实工作。一方面,从纵向机制角度出发,进行协同。从院校、系部以及科研项目组等方面进行纵向的协同。院校层级的管理组织作为高校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和理念,从自身出发落实好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职责和方式方面,进行合理职责划分,避免一人多责或职责缺失的情况。对权利进行下放,实行权责对等,实现权利和责任进行纵向的逐级分化,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从横向机制角度出发,进行协同。对于不同横向的不同部门和系部,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实现交叉管理。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进行横向机制进行合理并进,可以降低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横向管理成本。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科研作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进行流程再造,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嘉丽.高校科研项目流程化管理现状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34~36.

[2]李洋.内部控制在高校会计流程再造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5(3):40~43.

[3]赵丽梅,孙艳华,刘岩芳等.基于行为知识信息融合模型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整合流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125~131,132.

[4]黄嘉丽.基于流程管理理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5):257~259.

第6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误区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71-03

一、现代企业对合同管理的要求

现代企业运作离不开法治建设。现代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公司制。以法治理念作为构建原则的公司制较好地实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可以说现代企业的运行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促进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合同管理是企业法治化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管理的运作必须坚持法治化的方向。企业法治化运行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合同管理。合同管理贯穿于企业成立、发展、壮大等各个纵向过程,合同管理遍布于企业采购、销售、运输、劳动用工、技术管理等各个横向层面。优秀的合同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同管理合法性、预测性、规范性的特点,为企业提供业务性和法治性完美结合的合同,为企业提供市场现实性与前瞻性完美结合的合同,进而将合同管理与企业愿景完美结合,避免在合同决策、合同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避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和风险。反之,一个企业做得再好、再强,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也不会走得更远,一个不经意间的合同风险可能会使企业多年的努力与积累瞬间崩塌。

企业合同管理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好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合同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照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合同相关人员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纠纷解决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标准的总称。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在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企业要想做好合同管理工作,首先应有一个科学的、好的制度,这是做好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做到“有法可依”。当然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制度不是写在纸上,发个文件就万事大吉。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有明确的企业合同管理目标、符合企业实际但又要对企业合同管理适度超前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如果合同管理制度没有超前性则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如果过度超前则在执行中遇到阻力过大,同样不利于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因此,一个优秀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至关重要。

二、构建合同管理制度框架存在的几个误区

1.对合同管理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将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人为地割裂开来。如将招标管理、供应商管理与合同管理割裂。

2.对合同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认识不到位,简单地照搬法律条文,合同制度空洞无物。

3.重视合同签订管理而忽视对合同履行的管理,没有使合同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4.在合同管理制度的制订上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一个过度超前的合同管理制度,在执行中遇到困难。

三、构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注重合同管理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的水平,促进合同管理的整体有序推进,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设计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合同管理制度框架应当符合合法性、前瞻性、统一性、预防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1.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企业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理论界通常分为合同业务部门、合同审核部门、合同批准机构、发文归档机构等。不少企业在实际中分为合同业务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合同批准机构等。笔者认为后一观点更准确。企业的每一个有对外职能的部门都可能是合同业务部门,是企业特定标的合同管理的基础部门。合同业务部门是专业性的部门,不是综合性的部门。合同批准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企业决策层的授权情况设置不同的审批环节,并且动态调整。合同管理部门(合同审核部门)在合同管理的流程中是最重要、最关键、工作压力最大的一个环节,企业对该部门的设置是合同管理机构设置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合同管理部门(合同审核部门)在合同运行环节中主要职能是对合同业务部门在合同运行中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并发挥管理职能,也就是对合同运行情况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因此,合同管理部门(合同审核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应当能有效协调合同招标、文本起草、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争议处理等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中不能以“权力岗位分段设岗”等理由限制合同管理部门综合管理职能的发挥。

2.授权管理。授权委托是合同签订履行的前提,加强授权管理可以有效防范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表见制度也对企业的授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型的企业集团应当通过年度经营授权的形式加强对下属分公司对外经营的管理,将分公司的日常对外经营业务纳入规范管理和正常轨道,非日常经营业务纳入单项授权管理。其次,对合同人的授权坚持权责相适应的原则,让实践中真正负责合同运行的人员直接签订合同。实践中存在为控制人数量代签合同的情况,也存在为控制人数量部门领导直接签订合同的情况,这都有很大的弊病。单位及部门领导应当通过审核去控制合同而不应当直接参与到合同签订过程中。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对表见、口头合同的控制。表见、口头合同与市场经济的诚信、便捷交易相适应,同时也给企业合同管理带来风险。企业应当通过备忘录、提示书等形式让对方书面确认本企业对授权管理行为的控制,管控企业授权风险。

3.流程管理。建立符合法治理念和企业制度的流程体系。流程管理是法治理念从意识理念转换到行动层面的产物。流程管理具有可控制性、可追溯性的特点,其实质就是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法治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可以控制领导层决策时“拍脑袋”的人治模式。一整套优秀的、科学的、体现法治理念的合同管理流程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合同管理流程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仅仅是合同审核流程。有的企业在流程管理中将合同管理员排除在合同前置流程、合同履行流程之外,容易导致合同在审核之前已经在法律上形成的尴尬或者合同管理头重脚轻。合同管理员最了解合同运行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合同运行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流程的设计要通过合同流程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营造对合同运行行为相对的“体外监督”,减少“体内监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合同流程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并不是相互保密。否则只能是失去监督制约的意义。

4.标准文本管理。标准化文本是指企业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合同事前拟定合同条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内容而多次使用的合同文本。标准合同文本的使用简化了合同的订立过程,也简化了合同的审核过程,提高了合同流转的节奏与效率。标准合同文本的推行通常是在企业合同管理发展的中级阶段,合同条款带有一定的“霸王”特征。首先,企业在推行标准化合同文本的过程中要统一规划,使标准文本体系尽可能完整,尽可能覆盖企业经常易,达到制定标准合同文本的目的。其次,标准合同文本要考虑到交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以考虑对标准合同文本的合同条款制定多个选择项以适应不同的商务需要。最后,标准合同文本要有一个动态的修订过程,要向文本进一步细分,条款相对公平,制度、流程、文本相对配套的合同管理的高级阶段过渡。

5.合同履行管理。签订一个好的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合同的履行才是真正重要的环节。签订合同是为了履行合同,如果只是重视合同签订管理而忽视合同履行管理,所有的一切工作都可能成为无用功。但是合同履行管理具有的分散性、长期性、实践性及多部门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合同履行管理难度最大。首先,企业应当着力加强合同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合同管理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决不是合同管理员一个人的事。企业合同履行管理更要注重培育合同业务人员的交易知识、法律知识、技术知识和对企业忠诚度的建设,奠定合同履行管理的基础。其次,制定合同履行切实、可操作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合同履行责任人制度、严格的合同履行不符合项即时报告制度、严格的合同履行日程管理制度、合同履行信息收集管理制度等。再之,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则应根据企业合同分类管理的原则介入到重点合同的履行管理中去,为合同履行提供全过程履行支持和监督,避免只有在合同履行出现异常时才被动介入处理。最后,企业应当建立并加强合同履行中异常情况处置流程和合同异动、终止时的应对机制。

6.合同管理信息化。随着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企业总部、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空间分离现象日渐增多,与企业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耗时费力。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合同信息的快速提取和科学高效管理,节约管理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使合同管理的作用变得更加直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要发挥主导作用,系统性地提出合同管理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合同管理权限和功能模块。合同管理信息化是为合同管理服务的,合同管理员不能沦为合同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合同管理信息化要在合同履行中充分发挥提示预警的功能,充分利用合同信息为企业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提升合同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四、结论

建立在法治基石上的现代企业一定要注重构建优秀的合同管理制度框架,优秀的合同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防范与控制现代企业法律风险,促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合同管理师职业考试辅导教材.合同管理操作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 胡科峰.企业合同管理实务指南.法律出版社

[3] 陈新文.浅谈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才智,2009(1)

[4] 张兵.民意表达制度化的思考.江汉论坛,2008(9)

第7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指把学校中获取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单位中的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在对于高职物流管理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们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采用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未来寻求工作的道路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成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人才。

一、调整优化,重构教学体系

为了打破传统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为教学核心,以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来调整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同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物流管理工作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在日积月累的高职教育中贯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从而能够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之际“零距离”的走进企业,真正的贯彻落实与企业单位“对接”。在调整优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同样应该根据所培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为高职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这三个特点,从而在老师热情的教学过程中极大的培养高职物流管理精英。操作物流软件的主要程序过程有“仓储,运输,配送”的基本过程,还有销售方面的具体物流过程能让学生熟悉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物流管理中扮演具体的物流角色,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沟通交流,理解物流管理的具体过程,模拟一个物流公司的具体的经营过程。通过这样的具体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互相体谅和互相帮助,加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同样也在实践过程中把网络式复杂化的教学内容变的具体化,清晰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研发能力。在社会强大的就业竞争中,让高职学生能够经过“工学结合”的教学之后能够拓展关于物流管理的知识,并且能够真正的理解物流管理这个行业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机制,完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完善物流管理教育的实验设备,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物流设备对于学生的突出,比如我们可以在物流管理实验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物流软件,了解并且掌握物流管理运行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并且累积工作经验。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遇到的物流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有效解决,最后总结工作过程获得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学校建立一个企业工作环境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和企业提供的工作资源两者相辅相成的提升高职物流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建立“工学结合”的模式主要是要建立企业的利益机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同或者共同建立教育集团,进一步把学校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颁布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动,共同解决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例如,高职学校可以和顺丰快递合作,同时高职学校给顺丰快递一定的费用让顺丰快递提供实习机会,并且从中择优录取实习生。但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本校的毕业生,顺丰快递也要提供一些具有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人员定期给学生传授经验,并且设立公司开放日,让学生参观物流公司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和现在物流的就业形势。学校与顺丰快递签订合同,共同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也可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一些优秀学生筛选培养深造,作为企业高层后备培养。

三、丰富形式,培养就业能力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使高职物流学生对于物流专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我们把在校间接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单位的直接实际运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学生进尝厂式”、“企业进校式”、“实际基地式”这三个主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的调动高职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的方式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提高面临随机的工作时遇到物流管理方面问题及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半学习,半工作,真正的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中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工厂工作的作息生活,模拟今后就业遇到的工作问题,让学生能够及时改善在校的生活作息并且调整自我的生活习惯。对于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以“学生进厂式”和“企业进校式”这两个基础教学方式对比总结他们的教学优点。比如,“学生进厂式”的主要实现方法是通过在学校教室配备与企业相关的工作车间,同时设立基础的物流管理设备,让高职学生从“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这四个方面来全面提升他们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样能够让物流管理精英不断的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对于“企业进校式”则是通过把企业中的管理条例,技师人员,指导课程融入校园课堂中,用物流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来指导在校学生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课堂上进行授课。同时在高职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时常的倡导学生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领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运用,并结合已知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知识更迅速的融入社会实践之中。总而言之,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直接影响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教育实情,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研究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得高职人才与企业要求真正实现打开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门,并且达成了人才适销对路的目标。所以,根据本文的所有具体分析,对于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走工学结合这条新兴的探索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广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多维路径探析——基于工学结合的视阈[J].职教论坛,2016,(2):236-239.

[2]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58-64.

第8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第9篇:合同管理的流程范文

一、校企合作培养的背景

中都物流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为北汽集团所属北汽鹏龙和首钢集团所属首钢国际共同投资设立的物流公司,是北汽集团汽车物流的总服务商。注册资金为4.5亿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高端及越野车、北汽新能源、北汽株洲、北汽增城、北汽黄骅、北汽银翔及首钢集团提供整车物流、生产物流、售后物流、钢铁物流、国际业务等物流业务运营及物流管理咨询。随着北汽集团业务的发展,中都物流公司已从单一的整车物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北汽集团所属企业提供全方位物流解决方案的总包服务商。目前,公司下辖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三个分公司以及四个子公司,2014年营业额达到30亿元。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因此中都物流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能在高校选拔一批学生订单式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间力量。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学校2011年9月成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13年6月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12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始终把面向应用作为培养和发展重点,2014年11月,重庆科技学院成为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物流管理专业牵头建设单位。为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以及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确立为汽车物流方向。以培养汽车物流卓越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目标。因此,重庆科技学院与中都物流公司一拍即合,于2015年1月5日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决定成立“中都物流经理班”,双方共同参与为中都物流订单式培养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卓越物流师。

二、物流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规格

卓越物流师是物流师中杰出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规格为人文素质高、管理基础厚、物流能力强、创新精神佳。1.人文素质高主要体现在人格健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品德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追求卓越,目标远大;具有强烈的个人成功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理想。2.管理基础厚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统计分析等数学知识,通过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运营绩效管理)。3.物流能力强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如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具备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运筹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调查了解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物流解决方案;行业应用:结合汽车物流行业(汽车生产物流、汽车整车物流、汽车备件物流、汽车物流项目管理、汽车物流企业管理)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具备从事汽车物流管理的工作能力。4.创新精神佳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具备管理创新能力。

三、物流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一个目标

以培养人文素质高、管理基础厚、物流能力强、创新精神佳的卓越物流师为目标。

2.打造八项能力

着力培养卓越物流师的八项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四项专业基础能力、行业应用能力、物流项目与企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1)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通用管理能力针对组织中必备的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和运营绩效管理四个能力范畴展开。

(2)四项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卓越物流师应具备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四项专业能力。

(3)行业应用能力。行业应用能力能够结合汽车制造业,形成汽车生产物流、整车物流、汽车售后物流管理能力。

(4)物流项目与物流企业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物流项目设计,并监督物流项目实施,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领导物流企业人事、财务、物资、运营、市场等部门开展工作的能力。

(5)创新能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能够开展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战略规划;能够进行供应链管理策略设计、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机制设计。

3.实施五项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以学科思维、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改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以通用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开发相应教材和教学资源。

(2)以模拟物流企业运营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改革。改变课堂讲授加专题实训的教学模式,以模拟汽车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配送企业运营为重点,实施探究式学习。

(3)以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教学条件改革。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共同开发课程等手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物流三个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在现有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基础上,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新建汽车生产及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配送模拟实训室。

(4)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改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大第二课堂力度,通过承办一年一度的物流文化节、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强化专业实习等手段,发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5)社会化认证考试和答辩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通用管理能力认证、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等可认定相应课程学分,这些课程不再进行校内考试。

四、校企合作倾力打造卓越人才

1.依托行业培养汽车物流人才。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迅猛,从2005年的570.77万辆到2014年的2372.29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截至2014年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00辆,在世界各国处于中等水平。重庆是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和西南物流区域核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汽车工业是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是全市工业经济最强支撑,目前已经形成“1+8+1000”的产业格局。“1”是指重庆市汽车工业龙头企业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四大汽车集团之一,“8”是指全国排名前列的上汽、东风、北汽等8家企业在重庆建立了整车生产基地,“1000”是指重庆市有超过1000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60万辆,居全国第一。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的目标,经过调研考察,为突出专业特色和顺应发展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汽车物流。在这一点正好与中都物流一拍即合。物流业发展迅猛,汽车物流人才需求旺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

2.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一方面,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足够的现代化工程实践条件,相对缺少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也往往落后于企业和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在此情况下,十分需要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探索和实践新的合作办学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需求什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如何达到企业需求?需要双方共同研究。为此,中都物流与重庆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共同研究制定了“中都物流经理班”培养计划。确定了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并确立了“工学交替、理实结合”的培养方针。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师资队伍。教师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师的授课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这种传统的师资类型及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卓越计划的要求。因此,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目前卓越计划的一个难点和关键问题。培养卓越人才需要有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能力也要强,还要能够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重庆科技学院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共同开发课程等手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物流、创新能力四个教学团队,全面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2015年暑假期间,物流管理专业特别选派五名专业教师去中都物流挂职同时进行课程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汽车生产物流管理》《整车物流管理》《汽车物流项目管理》等5门课程。根据企业实际运营采集教学素材,根据企业需要研究授课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研究和开发,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习内容为企业所需,学生到企业能学以致用,快速成长。

4.过程管控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考量以及学生的意愿,中都物流经理班先由企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实习生,假期参加企业带薪实习,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岗实习,实习期间由中都给实习生配备指导老师,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接受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班成立“中都物流经理班”。由中都物流公司给学生提供进班奖学金。该订单班按照校企双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的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要完成来自企业的课程设计内容,最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可以拿到中都物流提供的奖学金。考核通过者与企业签约然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这样经过多次实践锤炼,最终能通过考核的学生都显示出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也达到了培养卓越物流师的目标。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