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小结范文

数学小结精选(九篇)

数学小结

第1篇:数学小结范文

时间过得很快,五周的时间转眼过去了。看作业——听课——讲课——听课,就是实习中的主要任务,由于一直准备着教师考试,实习中投入的也不算太多,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在此小结一下。

首先,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2篇:数学小结范文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9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要注重课堂结尾的设计。作为数学课堂的总导演,教师不仅要设计“凤头式”导课,也要设计“豹尾”式结课。但是,很多老师习惯把小学数学课结成句号,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不能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让结课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穷”的效果。

一、 把课结成“?”――存疑启智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要把所有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这样才算是一堂“完美”的课。其实,一堂好的课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把课结成问号,让学生在存疑的过程中启智。在小学数学课堂结课中,要设计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解答。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我是这样结课的:

① 多媒体出示“小明在与地面形成45度角的滑梯上滑滑梯”的情境图。

师:小朋友,你们滑过滑梯吗?在滑梯里有角吗?(有)谁能上来指一指。

(一个学生上来指角)

师:看来角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

② 多媒体出示“小红在与地面形成20度角的滑梯上滑滑梯”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小红在这个滑梯上滑,你觉得滑起来感觉怎么样?为什么呢?

生:滑得很慢,还可能会滑不动,肯定不好玩,因为这个滑梯的角很小。

师:看来如果滑梯的角太小了,滑起来会不怎么好玩。

③ 多媒体出示“小华在与地面形成80度角的滑梯上滑滑梯”的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华在这个滑梯上面滑,你觉得滑起来会怎么样?

生:太危险了,这个滑梯的角太大了。

师:看来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不能太小,太小了就会滑得很慢;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滑下来会太快,不小心还会摔倒。那么,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应该多大才好呢?你们在课后自己去观察观察,调查调查。

在以上结课案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而且设置的相关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后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把课结成“……”――意犹未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因此,要把小学数学课堂结成省略号,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为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调动,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展。省略号式的结课,要强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迁移新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结课时,给学生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刚开始有一点困难。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我们在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呀?”

生:采用了剪和拼的方法。

师:那么,求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呢?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纷纷开始动手。过了一分钟左右,学生开始发言。

生1: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度。

师:为什么呢?你能上台给大家进行说明吗?

生1:(边演示边说)我们可以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180°×2=360°。

其他学生对这个同学的方法表示了赞赏,并在他的启发下,求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师:同学们,看来一个多边形可以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照这样计算,七边形、八边形和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会存在什么规律?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后去探究。

以上结课,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出发,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结课时,在相应的教学内容挖掘文化韵味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在结课环节,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题目:

6=()+() 8=()+()

10=()+() 12=()+()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6、8、10、12这四个合数写成2个素数的和吗?

学生开始动手写,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四个数都可以写成2个素数的和。

师:同学们,在数学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关于素数和合数的猜想,叫“哥德巴赫猜想”,它的内容是: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的和。要证明这个猜想可不容易,很多数学家花了毕生的精力都没有成功。同学们,你们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上网去找一找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试着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这样的结课,把书本上的有关知识进行文化层面的拓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 把课结成“!”――趣味横生

一个好的结课应该是能够营造课堂教学的又一新高潮的。寓教于乐,借助游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课结成感叹号,让课堂趣味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时,我设计了“找朋友、出教室”的游戏结课。

师:同学们,这一堂课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手中有一些卡片,等一下我会出示一张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数字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我出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数字2。这时,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离开了教室。接着,我又分别出示了上面写着数字5和3的卡片,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同学也同样离开了教室。

这时,教室里只留下学号为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我问学生:同学们,老师现在只要出示一张数字是几的卡片,你们都可以出去了?

生:老师,你只要出示1就可以了,我们的学号都是1的倍数。于是,我出示了写有数字1的卡片。余下的同学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教室。

第3篇:数学小结范文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第4篇:数学小结范文

一、结合实际生活,以此提升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对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较为重要,小学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打好数学基础,这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生活实际,做好备课工作,将数形结合思想渗入到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中,以此提升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形结合思想。例如,在二年级加减法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举例:小明和小红家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他们约定星期六的早上从家里出发跑到学校,小明共跑了500米,小红共跑了680米,问小红和小明总共跑了多少米?在分析上述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小红家、学校和小明家这三个地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标出相应的数据,最后计算出“和”。在此案例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结合思想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数形结合要避免“结而不合”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讲解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让小学生进行图形操作演示,然而由于“形”的生动有趣与直观形象特征,使得学生容易将注意力放置在完成图形操作演示上,忽视了“数”。例如,在圆面积推导公式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圆片,让学生自行操作将圆片平均分成了n等份,并裁剪下来,然后将裁剪出的图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虽然多数学生能够拼出长方形,但是在拼接的过程中忘了思考问题。这个案例说明,部分小学数学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数形结合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并没有进行完整的数形结合体验,学生的空间观念较为薄弱,存在着“结而不合”的问题。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在学生自行操作较为复杂图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图形操作。此外,学生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巡视整个课堂,按照实际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数量关系的进行思考,以此实现“数”和“形”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形结合思维习惯

在数形结合中,小学生除了存在“结而不合”的问题,还存在着不“自主结合”的问题。数形结合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小学作为养成数形结合思维习惯的起步阶段,要求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通过“找物”“摆小棒”等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画一画”。在数学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配备一本草稿本,在草稿本上画线段图、几何图等,以此简化数学问题。例如,在解决公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画草图;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学思考过程用简图画出来,让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这些都数学对数形结合方式的应用。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不断引导、不断提示学生,让小学生逐步养成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数形结合中,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形结合

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具备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特征。其一,多媒体技术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并能够将视觉上未能够迅速反应出来或是变化快的事物进行“慢放”处理,也可以进行“快进”处理,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事物漫长发展的演示过程;能够将微观事物“放大”,也能够“缩小”宏观世界。其二,多媒体技术的“光”“声”“色”技术等,能够完成图形的隐现、变色、变形以及移动等不同操作,对比较为强烈,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此外,一些实物无法进行展示的物体,利用多媒体技术会使得图形更加的生动有趣,从而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其三,多媒体技术具备了图形标准、操作简便等特点,有利于增加数学教学课堂的密度,并能够有效节约数学教学时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书需要依靠多媒体技术来解决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

五、结语

第5篇:数学小结范文

一、“数形结合”可将算式形象化

数学算理包含较多复杂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仅以大脑思维凭空运算较有难度。在算式中,“数形结合”法比较适用。例如,在教授“分数间相乘”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运算“ ”。教师不妨创设情景,在宽广的操场铺设红地毯,铺设红地毯耗时为1,一小时可铺设1/2,则1/4的时间能够完成几分之几的地毯铺设呢?

通过三步解决算理:首先,让学生先行思考,再自主的画出图形展示“ ”;其次,分组谈论,把整个班级划定几个组,让组内讨论图形该怎么个画法,浅谈自身感受,在小组中安插学习成绩优秀学生指导理解;最后,教师点评,交流展示。把算式以图形的方式展性,避免了学生的“胡思乱想”,把看似抽象的脑力活动,以直观的图示展现,让学生更直观认识数学的实际用途。此外,教学中也穿插了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二、“数形结合”可将问题显性化

在重难点问题上,经“数形结合”,在制作图表的帮助下,数学理论不再看似空无一物,而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转化难点的有效方法。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是不错的调动手段。

1.切入点的快速把握

数形结合理论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抽象表达,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训练。比如,要想数形结合,比如读懂题,理解题的内涵,这要求抽象思维。然后,画图需要学生具备形象的表达。举例子:[(5+M)×4-10]÷5=6,试求M的值。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大,成人也需要考虑几分。在加减乘除齐上场的算式中,学生素手无措。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从数形结合方面入手,以“倒推”的方式解答问题。在画出推理图的过程中,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切入点被迅速掌握,最终计算得到结果。

2.理解瓶颈的突破

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阻碍着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这是其发育阶段的使然,无从辩驳。但并非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破理解的限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百分数、倍数、大小比较、分数等问题是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也不在成为障碍。比如,在解答“工程问题”中,为什么“1”往往被当做为总工作量的抽象变数,这是学生的理解困境。若学生没有消化教学难点,即使学生对解题办法牢牢的背住,以后也会忘记,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靠记忆同样能解题的误区。此时,教师要通过图形的方式,启发学生的理解。以长短不同的线表示现实道路,通过线段图的绘制,证明即使工作总量变动,也不会影响工期的如期完成,为此,可以“1”表示工作总量。

3.创新意识培养

在数量关系中,以几何图形表达其内涵,也是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题。为思考铺平道路,指引探索,激发联想,创新多样性的解题思维。

比如,某商店采购饮料5箱,每箱11瓶,单价为4元,若完全卖出,收入是多少。以几何图形直观展示。首先画出长方形,再以饮料箱数、各箱瓶数画在长方形当中,每格表示的饮料单价为4元。

每箱11瓶

5箱

方法一:首先计算长方体中的方格个数,再求卖出的总收入。算法为4×(11×5)=220(元)。

算法二:首先从“长”出发,计算各横格中总共多少钱。再求卖出的总收入。算法为4×11×5=180(元)。

算法三:首先从“宽”出发,计算各竖格中总共多少钱,再求卖出总收入。即4×5×11=220(元)。

虽然上述列式中数字看似并无特别之处,但其中蕴含着不同的解题思维,是一种各个击破,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解题的多样性很有帮助。

三、“数形结合”可将数学直观化

直观化是抽象化的对立,数形结合是解答数学题的常用直观表达方式。例如,在“小数意义”课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直尺,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某长度,比如,0.1m=10cm。

首先,学生应在图上标注1cm,在图中向学生展示,1cm是0.1m的有机组成,而不是0到1间的各部分。

其次,要求学生在图示中找出0.5m的小数,并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为何那位置应该是0.5m。在引导学生回答,0.5m可以标书为几分之几米呢,在0.5m中,又有多少个0.1m呢?

第三,学生回到自己常用直尺,要求其找出8个0.1m,并自行填写出小数表达方法,同时也可应该用分数给予表示。学生在动手刻画当中,看到直尺的分格,加深了0.1m等小数的影响,同时也知道,小数是由0.1组成,同时小数也会组成整数,10个0.1就是1。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在直尺上缩小寻找的标度,比如1mm,通过直尺上的寻找,也是让学生认清10cm的真实长度,而不是黑板上放大了的长度,避免误导。

四、结语

第6篇:数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线段图 抽象思想 数量关系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数学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并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是人们存在于大脑中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

记得看过这么一个数学笑话:一位家长问上幼儿园的儿子:树上有两只鸟,添上一只鸟,是几只鸟?儿子回答说:天上没有鸟。这是因为四五岁的孩子不懂得“添上”的数学关系,只知道鸟是在天上飞的。在我身边还发生过这么一个小笑话: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对妈妈教给他的6有5种分法背得很熟,可是当我拿6颗糖问他“我们两人分糖吃,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时,他却茫然了。由此看来,仅仅灌输数的概念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并不见效。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帮助孩子初步形成数概念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直观的图形,让孩子通过感观饶有兴趣地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数形结合,从而初步形成抽象思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操作手段。

一、使用学具,促进思维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主要手段就是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学具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方式。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材中,《观察物体》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我们以前所说的都是平面几何,学生对空间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学具,通过拼、搭、画来构建空间图形,让他们通过观察、数个数、动手操作来获得实际的空间观念。当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我们才能脱离实物,让他们观察平面上所画的立体图形,运用自己头脑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进行一些简易的操作。

但是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水平就难以提高。

二、抛砖引玉,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数形结合的题目中,最经常用到的方式就是画线段图。在应用题的分析求解中,学生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但是很多老师发现,要让小学生接受这种方法,首先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解题方式的好处是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数量关系摆在了线段图中,有利于解决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这其中的好处,就能让他们很快地接受这种解题方式。

在教学连乘的应用题时,我发现学生如果能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那么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我们可以画图来分析这个题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5箱热水瓶和每箱12个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和长,图中每个小格表示每个热水瓶卖11元。

这个图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做题灵感,原本单一枯燥的题目有了很多思路。

方法一: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先根据长和宽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算式为:11×(12×5)=660(元)。

方法二:先求每箱热水瓶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先按照长来计算,再按照宽来计算)。算式为:11×12×5=660(元)。

方法三:先求5个热水瓶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先按照宽计算,再计算长)。算式为:11×5×12=660(元)。

由这个题目发散开来,学生们对这种解题方式很感兴趣,下课后都围在我身边,希望我能教会他们这种解题方式,这样就达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了。

三、授之以渔,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并且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教会他们怎样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关系。

在中年级所学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还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时,学生在对“几倍多几”或者“几倍少几”的理解上存在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运用线段图,以较小的数作为标准数,先画一段较短的线段,再根据题目条件来画另外一个线段图,把文字描述全部转化到线段图上。

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题目:

结合图形让学生来说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3倍还多4个;也可以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4倍少2个。接着出示下面这两个问题:

(1)有6个,比的3倍还多4个

算式为:6×3+4=22(个)

(2)有6个,比的4倍少2个

算式为:6×4-2=22(个)

把这两个有联系的题目,运用数形结合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既具体形象,又直观易理解,而且难度也不大,学生还能够自己动手解决这种类似的题目,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今后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

第7篇:数学小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一个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此,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1备课认真仔细。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立足于课堂,2教学工作中。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1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2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他学数学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生活实践紧密结合,1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分析;2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3知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4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5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培养勇于探索,6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第8篇:数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 数学 课堂 小结

高中数学内容,无论是在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较初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和更高的要求,多数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感觉到学好数学不容易。在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对于我们教师,如何设计好每个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课堂小结这一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因为一个好的课堂小结,能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到数学思想和方法。从信息论角度上讲,学习实质的主体部分,好比是信息的输入、贮存、提取的过程,其信息的贮存愈有序、愈系统化,信息的提取就愈容易,而一个好的课堂小结正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以下笔者结合高中教材,浅谈数学课堂小结的几种方式。

一、数字式小结

有时一堂课所讲内容比较多,小结时可用数字把每个内容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并排成一定的顺序;有时所讲内容的重点是某一解题方法,但课本中只有解题过程,却没有指明解法的具体步骤,学生学后对解法茫然,因此在小结时就用数字组合关键词划分出解法中的各个步骤。为方便,姑且称这类小结为数字式小结。

例如,“不等式的解法”这一课,它的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为无论是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还是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它们都是通过同解变形,使之成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后再求解集的。同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因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牵扯到不等式本身的性质,还有判别式、二次方程的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解集的确定方法等多知识多过程。因此,小结时针对其特点,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归纳为“一化、二判、三根、四解”。并结合例题讲明,“一化”是把不等式化为ax2+bx+c>0或ax2+bx+c

二、简明式小结

有时所讲一堂课的内容比较多,且要记的每一内容的篇幅比较长。除了教学生用“理解记忆”、“逻辑记忆”等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趣味记忆”。小结时把所教的内容概括成几个具有押韵的词或带有诗意的短句,使学生既感到简明有趣,又好懂好记。为方便,我称这样的小结为简明式小结。

例如,讲“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一课时,对数的性质有3条,运算法则有4个,如果压缩成7个短句,共17个字来表达其性质和法则,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掌握。其3性质简记为:“正有对,1对零,底对1”;4法则简记为:“积和,商差,幂乘,根除”,并向学生说明。如其中的“正有对”,是指正数才有对数,或者说负数和零没有对数;“根除”是指正数的正的方根的对数等于被开方数的对数除以根指数,即“方根就除”之意。

三、绘图式小结

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有的内容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小结时,将透过抽象和复杂的表面,深入其内部,挖掘出本质和规律,根据其本质和规律,研究出所依托的模型,并绘出相应的图形。我称这种小结为绘图式小结。

经验告诉我们,数学中的“充要条件”一课,是学生学习高数的一个难点,虽然学生在上课时懂了,有的学生还会解相关内容的题,但是在学生学过了一段时间后,往往对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条件等四种情况混淆不清。若在学生当时学懂的基础上,结合简单形象的“线路图”进行小结。如下面4个图形,设“开关A闭合”是条件,“灯B亮”是结论,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这样就会帮助学生辨明各自不同的四种情况,也就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为将来学习“逻辑学”打下基础。但要注意。所绘图形的结构必须是简单的,且整齐美观,否则就失去了绘图式小结的意义。

四、表格式小结

有时讲课的内容显得有些零碎纷繁,如果小结时把内容分类整理后列表,会使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有条有理,有规则可依。有时讲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通过列表小结后,能使所讲内容更加深刻、具体、详细。这样的实例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五、关联式小结

有时所讲内容与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分层分级,相关项链。也有的内容与内容之间是一环连着一环的,其本质涉及的是解题步骤,从掌握了它们的关系或步骤进而掌握课堂所学的内容。小结时把相邻的两级或两步之间用箭头符号顺次连结,在箭头边上还标出相应的条件或者说明。现称这种“流程图”式的小结为关联式小结。 像上面这样把所教内容,通过“编程”后成网络状呈现出来给学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序的简洁的整体,学生当然对所学知识就容易“贮存”,也容易“提取”。

第9篇:数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新课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小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下面谈谈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课堂小结艺术初浅的认识。

一、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

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悬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