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数学教学小结精选(九篇)

数学教学小结

第1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博客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习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新晨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第2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一个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此,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1备课认真仔细。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立足于课堂,2教学工作中。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1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2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他学数学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生活实践紧密结合,1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分析;2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3知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4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5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培养勇于探索,6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第3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乐趣性;抵触心理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课程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普遍性关注。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带动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目前阶段下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教师为学生传授数学题目的解题办法和对数学知识的解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所在。适当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工作,所以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入“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

“数形结合”根据其字面含义可知其是把数学相关知识和图形知识连接在一起,通过一定的图形状态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在小学阶段对数学科目的教学,需认真遵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获取积极的教学成效。位于小学阶段中的学生,他们的身心状态都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对于繁琐复杂的数学理论概念所掌握程度较小,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小学生发展状况的教学方法,有效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根据这样的背景,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可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学生更易接受归纳的知识内容,经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教授知识,是非常贴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数学和图形是存在密切联系的。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可经过逐渐解剖,寻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突出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具体的物体进行了解。学生在掌握了这种本领之后,可提升发觉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投入使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进一步解决代数知识,数学中的代数知识有着一定的复杂抽象性,然而几何图形知识拥有着简便直观的方式,学生可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论证推理。采取这样的方式,就可使得数学题目的解答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学生掌握起来也非常容易。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性

在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想等都可达成一定的积极成效。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所以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就要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我国素质教育步伐。根据具体情况来看,“数形结合”思想投入使用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的价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数形结合”思想可推开数学大门,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牢固数学知识基础,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性。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其思维方式大多是形象性思维,但是伴随着学生年龄、知识阅历的不断加深,他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变化为抽象性。可是,在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中,大多为抽象性知识,学生对其很难理解。所以,要加大推行“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投入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带动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数学感知能力和构建一定的数学体系,只有这样才可推开学习数学的大门。“数形结合”思想可引导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进而推动学生钻研事物中的普遍规律。“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从而加强数学学习效率。其次,锻炼学生独自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问题的思考,学会用此思想看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是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好的锻炼过程,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如再遇到此类情况,就可自行独立解答。

三、“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对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着突出的积极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环节中,需特别关注以下地方,进一步推进“数形结合”思想的使用。

(一)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在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很多抽象性的数学概念知识,如自然数集、集合等。这些具有专业性的名词术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数学见识广度,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能力有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着重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复杂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简便化,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进一步了解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集合概念这一节知识时,在讲授理论概念的基础之上,数学教师还可通过画图的方法对其中重合的部位进行展现。在黑板中经过画图的方法,可以形成直观清晰的图像,附加上教师的内容讲解,学生能够轻易了解掌握集合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注意,不可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溉,切忌把知识在一节课上统统灌输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背诵相关知识概念。因为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概念,而且通过死记硬背学会的知识也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形成长久性的记忆,学生如果不能够充分了解掌握这些数学概念,就不能够在面对数学题目中游刃有余地解答问题。因此,采用背诵知识概念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不是高效率的。

(二)将规律形象化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教材中,不仅编排了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理论内容,而且还存在着一些较为隐藏的理论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去不断思索和寻找。如果学生能够寻找到这些隐藏的数学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还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丰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热情学习态度,还能够进一步将学数学知识内容投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见识能力。例如,学生在解答几何问题时,数学题目中通常会给一些已知的条件内容,但是还有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是不会直接给出已知条件内容,所以这时就需学生自行去寻找,推算才能够完全解答出问题的答案。作为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遇到此类几何问题时,先在本子上画出题目中要求的图形,在旁标注题目已给信息,然后逐步开始推算,将每一条已知内容,线索之间存在的联系都寻找出来,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方法,寻找到解题的突破点,以后再遇到此种问题时,就拥有一些经验,可以独立进行解决。

(三)计算方法简易化数学知识中包含大量的计算,学生选取何种的计算方法能够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和解答的速度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多数学题目解答的困难性都体现在数学计算上不能都得心应手。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累积是比较匮乏的,对于心算能力和笔算能力都急需进一步提升。而且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观察不够仔细认真的情况,这样就更易在运算过程中因为大意失误,看错数字,致使计算结果的失误。为了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算内容变得更加简易化,作为数学教师应着重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保持清晰的思路,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认知读取题目中所标注的各种已给数据信息,通过已知信息内容推算隐藏信息内容,随后在图形上标明而出。教师引导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将自身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获取更高的成绩,而且还可帮助学生具备一定解题思路,将计算方法简易化。数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上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解题技巧,将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便,降低解题难度。如果数学教师传授数学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一道题目,找出更多的解答方法,锻炼学生联系多种的解题思路。并且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为简单,最为适宜自身思维的方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为了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应把数学中的问题转变成具有生活化特点的知识。数学教师可将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知识教导给学生,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环节中,深切结合自身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快乐感受和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会有较为直接的参照物体,更能够投入使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多利用科学信息手段展开教学。

第4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渗透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加以渗透,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实践教学中须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

综观小学教材的各个学段和各个领域,适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材内容可谓比比皆是。这对我们实施渗透教学是大为有利的,也可以有助于孩子的新知学习和复习巩固,同时也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我们在平时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的状况,这时,如果学生能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比如: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空间想象能力跟不上学习脚步的情况,这时,孩子如果能自觉地借助图形来弥补自己想象能力的缺陷,就会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期中质量调研中曾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方体,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周长4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其他班级的许多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都觉得难以入手,而我班上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我的“侵蚀”,“数形结合”的意识强,很多孩子在试卷中画出了展开图■,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周长40厘米,实际就是正方体十条边的长度和,从而顺利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学段分层次选择适当的方式,逐步实施数学结合思想渗透。

1.第一学段: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第一学段知识难度小,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思维方式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学习的经验比较少,在遇到问题时,若没有教师的提示,只有极少的人会将问题转化为图形来思考,这也表明了低段学生目前的图形意识较为薄弱。要让孩子掌握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教师必须重视图形直观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将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有形的图形直观之中,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渗透目标是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妙用就行了,不可求胜心切,贪多激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的利用课本中的图形,从图中读懂重要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让学生通过形找数。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首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三角形图片,使三角形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三角形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个数的3倍时,三角形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三角形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生动明了的图形,再加上老师画龙点睛的几句话,就让三年级的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数形结合”的妙用,为学生今后能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2.第二学段:自觉运用,关注方法。

第二学段的许多知识点抽象性更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单凭想象、思考较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孩子们如果能自觉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自己理解和思考,那必将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的状况,这时,如果学生能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比如: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题目:电影院扩建,原来每排坐30人,有35排,现在每排增加6个座位,增加6排,一共增加了多少个座位?学生解题时往往出现这样的错误:6×6=36(人)。其实只要孩子们稍微有些“数形结合”的意识,动手画个草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第5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由数想形 见形思数

数与形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抽象和反映,是数学的基石。“数”属于数学抽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左脑思维的产物;“形”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人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全面、协调、深入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开始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方法。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集合图等图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同时也是人们存在大脑中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在数学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是核心,形象思维是先导,但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两者交叉运用、浓缩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所谓数形结合方法,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想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不仅使几何学获得了有力的代数化工具,还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进一步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1.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理想化抽象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2.把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等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数字和形象的教具学具等相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性。数形结合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3)在《数学概要》一书中所说:“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本文仅从数形结合的两个本质属性阐述如下。

一、由数想形

所谓由数想形即利用数的计算来揭示几何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数学问题中“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几何图形的特征、规律研究解决问题,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易于显露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问题,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其中有一个原则: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图形,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例1:讲数字3时,用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讲数字4时,用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数字3和4,又有利于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某一特征(如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通过数形结合探索规律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出题目时要注意多层次,以便于区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例2:(1)照下图的样子用小棒连着摆正方形。

摆2个用( )根

摆3个用( )根

摆4个用( )根

(2)连着摆6个正方形,要用( )根小棒,写出算式。

(3)如果不数小棒,你能找出一般的计算公式吗?

此题有3个层次,第1小题是通过直观进行计算,第2小题离开直观进行计算,第3小题脱离具体计算概括公式。实验表明,学生的答案呈现不同的思维水平。例如,有的学生第2小题就做错了,有的学生第2题虽然做对,但不会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计算公式。

例3: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某车间用一块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铁皮剪成半径是10分米的圆形铁片,该怎样下料才能使铁皮的利用率最高?”

结果多数学生列成下式:90×60÷(3.14×102)≈17个;部分学生通过画图(左下图)得到答案是12个;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如右下图)得到答案是13个。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最后一种方法利用率高,而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脱离了实际。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初步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绝不能生搬硬套所学的计算知识,还要注意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见形思数

所谓见形思数即利用数的计算来揭示几何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某些有关几何图形性质的问题,可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借助代数运算、三角运算或向量运算,常可化难为易,获得简单易行的解题方案。

例如,等底等高的各种三角形,经过计算之后,发现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这就揭示了这些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再如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也是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揭示出来的;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教学时可分三步走,首先教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习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操作,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让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平移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以旧引新,使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一般来说需要借助于直观。

例4:中年级学生学习“求比一个数的几倍还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时,对“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较难理解,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设计了下面的图形:

结合图形,让学生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3倍还多4个;也可以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4倍少2个。

接着,出示下面的问题:

(1)有6个,比的3倍多4个,有多少个?算式:6×3+4=22个

(2)有6个,比的4倍少2个,有多少个?算式:6×4-2=22个

比较两题的算法,都要分两步。第一步先求整倍是多少;第二步再加上倍相差的数。教学时不妨把这两个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一起教,并借助图形的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维也更灵活。如自编应用题时,有的学生编了:“皮球的个数比足球的4倍少3个,也就是比足球的3倍多2个,皮球有多少个?”这题编得富有创造性,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区分题目类型,运用解题公式,结果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出现死记硬套的现象。教学数学知识不宜直接教给抽象类型、公式,而应结合操作、直观,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题目的方法。解题经验告诉我们,当寻找解题思路发生困难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探索;当解题过程的复杂运算使人望而生畏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开拓新路;当需要检验结论正确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验证,往往会产生满意的效果。

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同时兼备数与形两种属性的,既不存在有数无形的客观对象,又不存在有形无数的客观对象。因此,在数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人们总是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数与形本是两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切勿忘,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隔离万事休。”这首诗便是对数形结合之妙处的最佳写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帮助孩子形成初步数概念;要为孩子提供操作、游戏用的材料和玩具;让孩子通过感官,饶有兴趣地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形成初步抽象的数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解恩泽,徐本顺.数学思想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孔慧英,梅智超.现代数学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张卫国,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5]于琛.数学问题的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1以童真唤起兴趣,营造乐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中,好的动画片和童话书总会给人一种最美好的的印象,那种感觉挥之不去,抹之不灭。新课改教材里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各种平移、旋转、对称的美丽图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学生互相问好后,笔者设计了“分数乐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卡通画面,可是“智慧大门”却关闭着。生动形象的动画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斗志。学生猜对后,引出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分数乐园里智勇闯三关”的游戏,使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2看图说话,鼓励多提问;先学后导,作图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没将题目读懂时,他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没读题效果一样。只有钻研之后,才会生出“看似绝壁,却辟小径”之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部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1/2的写法和读法。

3数形结合,不忘操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了“折一折”这个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纸,来突破难点,完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转化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纸游戏,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笔者还设置了“快乐猜猜猜”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由平均分实物导出,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折出它的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疑难。通过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能够完整叙述1/2的含义,提高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让他们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源于我们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检查所学习的新知识,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3.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紧接着,顺势引导:你能继续折出这个图形的1/4吗?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层深入的诱导新知。交流汇报意义后,课件引出长方形的4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强烈,解决了疑难问题,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

3.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让孩子们乘胜追击,继续研究各种几分之一。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通过变换板书的数字,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6份、100份呢?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形数”、“数形”,分阶段把握数形结合知识难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7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激发兴趣 加强操作能力 突破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4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教育投入加大。我校各个教室增加了远程教育资源网,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化与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教育远程资源进行数学教学,可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小学生感到数学难学,学不懂,对枯燥的数字提不起兴趣,造成有的小学生不爱上数学课,这也是老师头疼的原因。而远程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课堂最优化。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过去的方法是用图解分析题意,运动的物体却以静态的图出现在黑板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使两个物体(人或车)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将题中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动画形象。变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氛围中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摩、比较、议论,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低年级儿童对人民币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学“元、角、分”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题。接着,计算机画面中出现1分,学生跟着数:2分,3分,10个1分是一角,也就是1角=10分。然后画面中又出现了“10分可以由1分,2分,5分组成,有多少种组合方法?”这样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并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让学生具体感知,并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知识的储备量有限,在感知事物时仍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在判断事物时经常会以外部特征为标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远程资源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直观形象表示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化难为易,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物体的录像,再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形状的物体,激情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师生共同互动中,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和定义,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使用多媒体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认识“数学就在身边”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便于经营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焕发出自尊、自取、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8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趣味性 教学效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67-01

1 小学数学策略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课堂上充分激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对于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具有非凡的价值。本人总结平时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对于数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有以下三点思考:

1.1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催化剂

教学策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公平”和“激励”,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就是一剂催化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对待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不会“偏爱”任何一个。这也就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于学习环境不熟悉,还未形成学习体系。采用激励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激发,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真正做到“敢想敢问、敢讲敢做”,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这就是教学策略所体现的课堂生命力的表现,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所以教学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催化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采用积极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从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富有挑战性、富有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2 教学策略的兴趣培养

兴趣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创造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小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中,教师需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带来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潜力。

1.3 教学策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教学策略的一大目标,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在课堂上表现真正自我。老师不应该表现得高高在上,应该亲近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在提问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扬具有个性的言论。营造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板着脸,教师运用教训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策略在改善师生间关系的表现。

2 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2.1 师生沟通是小学教学策略的融合剂

如上所述,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需要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来营造。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数学课堂上有许多例子通过教师把数学问题带入教学情境,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乐于与老师交流,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依赖性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小学教学中“观察、测量、拼摆、画图、计算”能力的培养。让教学策略成为师生关系的磨合剂,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贴近生活的生活情境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不失时机地创设趣味性的课堂问答,让学生对学习情景感兴趣,也能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新课程大纲中对趣味性教学策略有新的要求,对于每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趣味性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课堂竞赛、问答竞猜等等,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趣味性是前提条件。

2.3 增加课堂师生的互动

上述两点: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学数学相比其他课程显得更为枯燥,学生也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的机会,教师试着应“偏爱”学困生,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表扬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适时的课堂互动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源就在这里。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交流的认知活动,没有交流,学生就无法提起学习精神,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一年级起就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

3 结束语

教学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是手段,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是目的,这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教育着力于研究素质教育问题,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适时地在课堂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改善小学数学繁难、枯燥乏味等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这也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教学小结范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怎样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呢?我在实际课堂中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组织富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愿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好学。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在评价的激励中使诱导学生想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的评价也会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因此,一种恰当的评价策略对引导学生的情意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