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精选(九篇)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

第1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区域地理综合能力教学信息识图教学

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必须首先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来实施,为此,国家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赋予了课堂教育教学新的内涵,对于处于一线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之快,信息发展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愈加紧密。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这就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感到有些困惑,笔者就地理课程中的教育教学策略问题有如下体会。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知识的考查已不是过去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建立以单元为基本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 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地理教育教学中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二、扎实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能力,其题型往往以“问题立意”,要求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好坏。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能力。

四、立足本学科, 善于学科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综合思维能力差。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收集教育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在于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所以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第2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9-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却为中学理科教学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综合归纳的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内容择优选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的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功能比较、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特点、实例等,可通过列表比较归纳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各种事物的相同点,这是求同思维;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这是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把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在形成能力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

二、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

五、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应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根据STS教育思想的宗旨,笔者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STS思想渗透的分析,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遗传与变异”教学除了使学生知道DNA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至遗传育种的研究、新品种的开发等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3

第3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植根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启智与笃行、学文与学工、求是与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和基本面貌。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总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上求“觉悟”,达到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

当然,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与我们今天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并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综合性道路上向前发展时,自身的痼疾也在发生作用,伤害着语文教育。从语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程度和质量。首先,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使语文教育逐步蜕变为经学的附属,从而排斥其他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最终割断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其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启发教育原则,在实践中实质上是教育与训导的结合,训导的强化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礼记·学记》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弊端,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率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而即使是这里所说的“和易以思”,也只是限定在儒家伦理观念和政治原则的框框内,与今天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有明显的区别。再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把握,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它有利于把握对象总体,领会普遍联系,感悟语文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意蕴。但是,直觉不受逻辑规则制约,主体运用知识经验,对客体本质、属性、规律迅速识别,作出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因此,知识经验的质量对直觉思维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直觉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的进程,无法用语言表述过程和产生结果的原因,因此,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对于把握语文教育中的某些精确的、科学的内容显然是不利的。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是在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综合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许慎《说文解字》即训“学”为“觉悟”。班因《白虎通义》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可见,“觉悟”既是语文学习目标,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负载着语文学习内容。“觉悟”综合了目标,综合了方法,综合了内容,同时也综合了目标方法和内容。语文教育的一切都被“觉悟”综合,这种高度的综合,在一些背景下是能够符合语文规律的,但在某些背景下——例如了解事物的各个构成因素,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事物的发展步骤等等——则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或具体的认识。于是,前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前驱,就吸收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但是,在纠正传统语文教育长于综合、忽视分析的倾向时,又出现另一种偏颇,主要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应该是对过份偏重语文分析的做法的纠正。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建立在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正适应社会的前进,全面向综合性发展,表现为教育目标、内容、对象、时空、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目标的综合性:由专一、专学、专业、专才,发展到博学、广智、多能、通才;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由分化、独立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走向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教育对象的综合性:从有数、有限、有格、有别的精英教育走向取消人学条件的全民教育;教育时空的综合性:从限学龄、限职前、限时间的传统教育,走向突破学习时间限制的终身教育,从学校封闭的教育空间走向超越有限空间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与国际性;教育手段的综合性:从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走向集教师、教材、课堂讲授与电子传媒、信息高速公路等于一体。

第4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艺术课;课程综合;生态式艺术教育

引 言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日趋得到确立。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技法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

一、关于综合艺术课程

综合艺术课程是将各艺术门类具有内在的关联(如通感、通识、价值、功能等)和艺术学习内容及其他形式的内容统整在一起的,在同一人文主题统领下的一种课程模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和过程,获得特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提高人文素质。

1、在教学目的上,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2、在教学方式上,加强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

3、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二、关于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

1、首先是观念问题。教学观念上的滞后和扭曲,导致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健康开展。艺术教师表现出思想意识准备不足,对“课程综合”的相关理念认识不到位,无法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或是因所学教育专业不同而认为自己只会上本专业的课程,对课程综合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排他心理。我曾经问过一位美术教师是否看过美术新课程标准,他摇摇头,类似的情况相信不止一例。因此,多学习、主动学习,多听课、听不同学科的课,先从自己的观念认识上进行改变和突破,才会让教学行为产生质的变化。

2、教学模式的选择。目前艺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常用的两种模式为“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对这两种模式的理解和选择因人而异,如果片面强调审美意识或课程综合,课上各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则不是被上成文化欣赏课、思想品德课,就是被上成各艺术学科的大综合课。美术基础好的教师一般会以美术活动作为切入点,而音乐基础好的教师则会用音乐活动作为主打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又走回到传统的纯粹的美术课、音乐课中。因此,在综合艺术课程教学中选择何种模式,首先是把握一个“度”,如“游戏”、“讲故事”、“唱歌”等,若玩过头了,课开始了半天,学生的心还未收回,老师已经进入新的教学环节了,学生还在笑个不停,一时半会无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则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然后在教学中要随时进行模式的转换,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力求达到自然、合理、适度。

3、构建生态式艺术教学。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与技能作为最终的课程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它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只有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种知识的融合、共生、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构建和达到一定的“生态”发展。综合艺术教学的“综合”用意也在于此。

三、“课程综合”下的教学反思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体系中多方位的变革,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首先更是个观念问题,由于教学观念上的滞后和扭曲,导致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健康开展。

观念上的不适应使得大多数单科艺术教师表现出思想意识准备不足,对“课程综合”的相关理念认识不够到位,无法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把“课程综合”简单地理解为内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对“课程综合”在教学方式上的两种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不能真正理解把握,为了迎合开放综合性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片面强调审美意识或课程综合,课上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不够,不是被上成文学欣赏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被上成各艺术学科的大综合课,忽视学科间相关内容、知识点的有机渗透和运用,以及学科内部的联系和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没有致力于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没有真正强调以学生经验为线索的学习,没有注重情感的体验,更别说“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课程内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学科的综合更要自然、合理、适度。

四、对课程综合化的理性认识

课程综合强调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培养其融会贯通、整合创新等多种能力,所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只有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种知识的融合、共生、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达到一定的“生态”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改变以往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思路的做法,重视多门艺术学科的融合、多种艺术的综合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丰富。

在20世纪的艺术教育中,艺术学科大多是分离状态,学科本身的综合被忽视,更不用说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进入21世纪后,艺术课提出要注重多门艺术的综合,综合化已成为课程发展的趋势,它不只是改变四门艺术学科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其本质上更强调的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2)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能力的综合生成与发展。

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技能作为最终的课程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所谓“艺术能力”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而“综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与艺术能力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法算术,而是两者生发出的一种“出于蓝,而胜于蓝”、涵盖了两者又超越两者的综合素养。

(3)改变艺术学习远离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的现象,注重艺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汲取和拓展艺术想象及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丰富内在情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艺术课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课程综合”的实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让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中完善艺术课的教学,对于它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第5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仅仅停留在传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在教育领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教育必须来一场新的革命。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产生,我国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践型、多样型的人才。因此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更需加强

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主导者主要在于我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具体实施到位,除了我们的当前语文教育中综合学习研究的理论不够充足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在于学校教研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方面是学校、教研部门因自身原因无法开展实施,向上级部门反应,上级部门自身也存在众多的难处,使得对于教师的培训指导无奈只能“一拖再拖”[2]。

由于培训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导致教师综合性学习教学经验的缺乏,结果经常出现的现象诸如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导致学生茫然无措,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来说,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同的学习主题内容,往往这些学习资料在内容、形式上也会存在诸多不少的差异,这些教师很难在对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对学生辅导做到很详细的安排或部署。

1.2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把活生生的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及教参中,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式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从课本中、从课堂中、从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它所倡导并推行的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因此大量的知识素养才能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显得极其重要,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扩充知识面及知识量来以备教师课堂教学之需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立足于语文,但是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却远远超越于语文的视野范围,很多的时候需要走进社会生活去尝试或者要进行跨学科的尝试,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与基本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得心应手。由于我们的大多数语文老师由于平时教学任务、备课时间紧、批改作业量重繁重等,使得我们去学习新的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会出现一旦超出本专业的知识就会无从下手,往往不知所措的局面便会随之发生。

1.3学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受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长期影响,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就是完全围绕考试升学转,教育体系以考试升学建立,考什么内容就交什么内容,完全以考试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只是片面追求高分成绩,特别偏重于智育,而将学生的其他各育置之不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策

2.1培训指导教师

初中语文老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实施不够,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不足或者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要求、特点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都是迷茫状态,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成效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学识的匮乏。除了要自己多学习语文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知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有其职业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职业需要数学、语文等等各类学科的渊博知识,同时还需要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独有的学识、能力和观念并需要进行长期的多方面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并胜任教师这一伟大光辉的职业。

2.2评价指导学生

正面且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极其重要并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正面激励性的评价,对待学生应多采取积极、赞赏且鼓励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评价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积极地肯定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可包括学生所取得的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的一些微小的进步,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褒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教师要采取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形式点出其存在不足之处,以此来有力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上进的态度。所以这就从更高的角度来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多并充分的了解与本班学生相关的一些情况资料以及学生在当前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情况,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的这些资料的同时,从而能够达到对其进行有效适当的评价激励作用。

2.3强化日常实践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格外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因为“师生关系能支撑起教育这座大厦并能成为教育的基石,人类的任何关于教育的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之间展开并完成的。”因此师生要共同争取努力做到: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并开发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的潜能。第二、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搭建起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并同学生一起去进行合作、体验和探究活动,教师要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路上的引领者,为学生们精心努力地打开学习的广阔视野。因为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对“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它还要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相互获得的。

3、结论

总之,为了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的初中目标,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自主实践活动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发展得快,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此方面有特长,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教师能唱会跳,教师的动情朗诵,教师的一笔好字,教师的看书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求知的基础,奠定精神的基础,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能够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便于因材施教。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也是如此,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除此之外,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也启发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具备多样的能力,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如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包括校内、校外、社会,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是用阅读的方法,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年级不全,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第7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综合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23-02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知识、智力、技能等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综合能力涵盖了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基本特点

(一)自主性。自主性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其具有独立的自我判断和行为决定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还可以自主地选择锻炼时机、锻炼方式、锻炼强度以及锻炼的合作对象,等等。

(二)技能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体育教学要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技能运用能力,高中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实际条件,自主选择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在体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每位高中生都应当初步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体育专长,而且是通过运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让他们受益终生。

(三)体能性。体育能力形成和发展应当包括身体的基本活动技能以及对动作的判断理解能力。高中生在体能以及对动作判断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体育课体能训练以及健康测试,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能的认知状态,学会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并且掌握评价的标准。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训练指导,让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发展体能。

(四)方法性。高中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体育锻炼的方法,例如激烈运动前做准备活动,激烈运动后开展身心舒缓,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运动的技能、技术、技巧,还要指导他们掌握运动方法要点,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二、强化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要点

(一)注重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在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遵守体育规则,提高积极竞争的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点、体育锻炼习惯,训练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提升运动保健和卫生知识,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发展。

(二)注重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交叉、共同促进的过程,高中生在体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要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体育知识传授、技能技巧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调节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比例,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

(三)注重能力培养的组织性。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要通过分组练习、分层组织、严格考核等方式,保证各项教学与训练活动有序开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在课后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目标,自行开展各类兴趣组织活动,使课内外有效联动起来。

(四)注重能力培养的评价性。培养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对自身的体育情感、能力、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身体素质发展状况、运动负荷水平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同时也要与同学开展点评互评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训练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三、提升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强化课程学习训练。体育课程学习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主战场,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掌握运动项目的运行规则,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知识,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并且受到体育竞技精神的熏陶与教育。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应主动开展体育锻炼,增强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并充分感悟运动带来的快乐,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各个环节切实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开展学习与训练,促进体育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课外自主训练。除了抓好课程教学,还要将课外自主训练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提升。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开展体育锻炼,将其作为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提高自觉性和科学化程度。其次,教师应为学生自主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外组织足球、篮球、田径等各类运动俱乐部或者兴趣组织,争取学校在场所、设施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指导学生科学地开展训练活动。再次,教师应强化体育基本理论与关联知识的传授,比如教授学生掌握身体技能的特点,掌握急救的常识以及健康生活的理念等,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

(三)强化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当引导鼓励高中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各种体育服务活动,参加校外体育竞赛等,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交流、合作、竞争,以及开展各类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体育宣传周活动、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志愿者服务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增强社会阅历,提高体育综合能力。

(四)强化体育理论研究。在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发展中,有着许多影响的因素,例如,思想情感因素、知识技能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条件因素等,这些因素综合成为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环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深入研究体育理论,经常阅读各类体育教学研究刊物,上网浏览信息,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对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的结构特点、培养途径、注意要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付诸实施,以实践成果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筛选成功的经验,进而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指导更大范围的实践活动,有效构建起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发展的培养研究体系。

第8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一、改变传统知识传授方式,合理设置综合化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数学综合化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的目标只是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教授及其简单的应用,所有的教学设计和课程也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阻碍了数学综合化教学的进行。

教师要进行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就要积极利用新课程要求的标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使数学教育能够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1.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很早就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数学现实”的原则,也就是说数学教育要做到“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数学综合化教学,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教师能从生活中发现具有数学价值、教学意义、现实意义并且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和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使得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常见的课本、文具盒等物体的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一些较大的物体(如房屋、操场等)进行测量估算,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量的方法以及计算面积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地板,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瓷砖的面积来计算教室中瓷砖的数量,然后告诉学生瓷砖的价格,再让学生对装修教室铺设地板砖的费用进行估算。

教师采用这种综合化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无味的学科,它不像语文学科那样语言优美、生动有趣,也不像英语学科使学生感到新奇,更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充满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向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整天面对枯燥的数字和教师没完没了的讲解,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不想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综合化教学的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把数学教学与语文进行结合。在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语文可以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文字知识,学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与语文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学生学习“倒数”的知识时,如果只是进行单调的讲解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倒”进行了解分析,“倒”字的具体含义是“上下颠倒的”,学生通过理解“倒”的含义,深刻体会到了倒数的意思。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的语文知识,又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可见,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化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第9篇: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探索

一、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接触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以历史教育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历史课课堂教学的实践,这是对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初步培养。历史综合实践课是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从这种亲身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情感体验,充分体验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战胜、转化消极情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通过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与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积极的个人情感体验、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合性。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这样必然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将自己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系统化和整合化,也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整体性认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使得师生合作互动、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协作、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员之间相互配合不仅必要,也成为可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单学科中学到多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怎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教学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笔者认为改变历史课课堂教学内容,推行历史综合实践课是实现这一措施的最佳途径之一。历史综合实践课不能等同于历史知识与内容的综合,不能单纯地只以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综合实践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的。学生在历史课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历史(以学习历史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学到其他知识。以这样的形式而进行的历史课才是历史综合实践课。综合应以历史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改革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应首先改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课课堂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把构成历史的元素作为教学目标来完成的。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停留在为了历史教学而教学,停留在单纯的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上。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应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1.确立起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片面地追求历史的“双基”教学,认为历史就是历史,忽视了历史所蕴涵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创造性发展、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学生进行历史的感悟、认识和启发,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历史课堂实践活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类文化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教学不但对学生进行历史的“双基”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

3.通过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历史体验方法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4.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着特殊的兴趣,所以,我们不能放弃这一对学生进行人类应有的素质教育的时机,以期推动素质教育机制。

三、发掘历史教材中的多学科元素,实施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历史综合实践课是以历史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历史材料构建起与姊妹学科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实施多学科知识的历史综合实践课。现行历史教材中可利用的元素很多,归纳起来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思想品德。这是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首选目标。

2.历史与审美教育。这实际上是历史教育形素养的教育功能之一。

3.历史与创新思维。在历史课中,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表演和创造活动,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这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