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精选(九篇)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第1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作为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目前还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目前重要的是,对于在学术界中争议较大的理论观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思路并达成共识。并且,本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进行了新的总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于周边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意义在总体上的评价。价值观既体现为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最终统一为价值目标,又体现为价值准则与价值尺度,最终统一为价值规范与判断。而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内容,并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内在。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标准和规范,引导整体社会成员进行价值选择、认知以及价值判断。它符合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整体社会中的主流价值[1]。

价值观教育包含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来说,一个社会的主要性质一定会表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当中。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物质关系在理论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应更加具体,它需要跟社会性质相符,对是非准则有确定的评判体现,以促进接受教育的个体的价值观跟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说,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等等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中表现了整体社会对于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等领域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来说,它不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应拥有怎样的价值观,更对于受教育的个体给予指引,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主动追求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实践的个体,以达到使受教育的个体对于其物质、精神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与社会活动的本质即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服务并保持社会稳定的价值,也可以满足个体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具有帮助个人进行全面发展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可以有机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是根本性的目的性价值。思政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政教育为社会进行服务价值是在教育的进程之中体现的。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育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是思想。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一定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人的“思想”的塑造、构建是其工作的重点。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即是把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品德转变成为受教育的个体的思维模式,并帮助受教育的个体养成与整体社会对于个人所要求的品德相符的个人道德体系。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理论、观念上的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具备历史性,并在其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恰恰是以价值引导的方式,更为精确的说法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来促进收教育的对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认知以及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实现将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转变成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知行合一的目的[2]。

三是政治。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阶级的概念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一定包含了“政治”的因素,并且会以特定的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表现出来。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与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政治”的因素使得思政教育在精神生产的活动中规定了自身的范围,并且跟其他精神生产的活动有所区别。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对应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模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品德”作为出发,通常以对于个体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等等方面进行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调和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促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是将以上三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归属与自身定位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涵盖人类社会中出现过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余的精神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区分,又可以将处于不同年代的各个政党以及不同的国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分类、区分。这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所蕴含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的基础。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力的阐释力

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现代话语的表述方式,它用于解释现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自然合适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可以指引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理解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论、观点的提出,继而被广泛地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虽然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并没有明确出现类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但在古代的社会中,却存在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一客观事实。具体的分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浮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带来的结果,那么它的产生与确认必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在人类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存在了许久。它并非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也并非是新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阶级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中所普遍存在的,并在不同形态的国家、社会都客观存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以及历史阶段中,核心价值观不会完全相同,而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用,包括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等也均有所不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进行阐释。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初始,它承担着传播、教授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起源于社会需要对于教育对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现代的观点回顾过去,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突显出来的都是其工具性的一面。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无视了受教育的个体的需求,把整个社会的要求强行置于个体的需求之上,使得社会与个体间的矛盾愈发突显,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然而,并不可以就此将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成分一并忽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之所以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需要。单独的人是无法离开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一定的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为得到用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资源以及各种权利等等,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遵守一定的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准则,使得自我的价值观与整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

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效的现实性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具备有效的现实性,又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定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从而得以坚定地朝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前进,为受教育的对象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并可以做到主动遵循社会价值准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确定高尚的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

第2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1.基于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事教育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要从这样几方面设置:第一,选取当前的重大时事政治进行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渗透教育。例如:2015年10月随出访美国的科技先锋们,奇虎360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t等。这一事件就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发展经济就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是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直接载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理应走在前面、作出表率”。第二,要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时事政治材料。教材的内容不可能一年一更新,这不符合实际,需要教师能够有活用教材的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的“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中提到的“2010年,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80件次,查办违纪案件27件,处分违纪人员31人,其中科级干部5人”。这一时事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了,因此,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完全可以补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部署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相关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服务,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类似很多当年的实际时事案例,一方面学习了时事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公民政治权利的转变状况。第三,要选取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时事教育的案例。例如: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的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容传递了中华文化,同时传递了现代社会的和谐主义思想。联系当年的时事政治,例如:国家主席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些内容既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传递,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可以让学生结合这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举例,并对学生说:“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你提出自己的建议。”

2.基于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事教育的形式

时事教育的形式要趋向多元化,首先,在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下要强调时事教育能够述与评高度结合。针对时事案例学生一般都会有真实诉说的能力,但是迅速做出评论,并结合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就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要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概括出时政内容体现出跟哪些或哪个知识点相关;通过时政内容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跟意志品质相关的内容;提炼出素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个方面相关。学生把握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自然对所学的时事内容有了清醒认识,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内容的关键。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学会自己表达。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ppt,文字配以辅助的图片。一方面学生对这种形式感觉很新奇,另一方面会主动进行评述内容的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基于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事教育的原则

第3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不可否认,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经济、军事、科技的全球性扩张是不容争议的。在文化上,不管喜欢与否,美国文化是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它的意识形态经过包装,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在全球进行渗透,美国的文化俨然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美国的核心价值俨然成为“普世价值”。“棱镜门”揭发出的真相以及美国政客、政府、国会、司法及众多媒体的表现,已经令世人明白美国所谓“普世价值”的真相竟是如此!斯诺登事件让美国形象严重受损,这个形象受损不仅仅在道义上,更致命的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上。美国政府的言行不一、自由民主的虚伪、国内国外的双重标准,让全球无不震惊、愤怒,让世人透过华丽的包装看清了其自由民主的虚伪,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也只不过是美国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而已,一下就把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打下道德高地,对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的扩张产生冲击。

2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付诸于伟大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利用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对最近发生的国内国际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其中,利用热点事件的鲜活性、影响力,把握时机,通过网络、媒体等多途径以成几何倍数地释放道德力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2.1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政治性。社会热点事件是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对这些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正面舆论引导,是在现实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事件都适用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利用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该社会热点事件有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否挖掘,能否提炼。比如始于2007年美国住房市场的金融危机,对其进行价值观的透视,让我们认清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特别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们大力倡导与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公共精神,利他精神与责任意识以及劳动观念与发展思维是一个促进的力量。比如“小月月”事件,让我们反思当前我国的道德问题,在批判声中重塑道德底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有些社会事件就是一时热闹,或者是负面的社会价值,那么就不适合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2.2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鲜活性。时效性是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特征,虽然它不像新闻那样追求“刚刚”,但一般热点事件需要追求“最近”,而“最近”的时效让热点事件不仅拥有鲜活性,还具有较之新闻更多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反思性。这种具有真实、全面、反思的鲜活正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所缺乏的。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常常是书本上的、理论上的、或是一些陈年史料,往往缺乏现实的鲜活性,以至于给我们空洞、灌输之感,最终失去吸引力和实效性。当前,十报告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需要使教育载体更加鲜活和接近大众,增强载体的渗透力,使方式方法更符合群众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社会热点事件的“新”,让我们不会觉得是老生常谈,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有新鲜感,产生了吸引力;社会热点事件的“真”,让价值观的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不会给人以讲大道理的感觉,反而会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实现接受、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2.3社会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性。目前,世界政治处于格局大调整时期,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突显期,每时每刻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牵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尤其是经过网络传播后,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中心,尤其是彰显出强大媒体属性的微博这一平台出现后,更加强化了社会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性。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的依托于学校、家庭、企业、社区进行,不仅费时费力,传播性和影响力还很有限。新时代,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传播体系成为可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渗入社会热点事件,利用社会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性,可以在极大范围内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与认同。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最美”标签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不文明旅游”等关于道德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广泛讨论、传播,积极引导,匡扶正义,抨击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释放出几何倍数的道德力量。

3斯诺登事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入点

斯诺登事件从政治层面来看,是自由与安全的传统政治难题,而互联网的扩大更加凸显了这一难题。从价值观层面来看,斯诺登事件无疑给了美国“普世价值”当头一棒。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斯诺登事件却为我们提供认清美国及西方面目的契机,一种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契机,一种加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认同中国梦的契机。

3.1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地位提供契机十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在社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的观念,其中之一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世价值”倾向的解释。这些年来“普世价值”一直被一些人所追捧,尽管有所跌落,但只不过换了手法,从另一个角度介入社会。党的十召开之后,又有人企图把十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这些普世思潮的鼓吹者认为“十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倡导’就是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在十的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试图用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替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斯诺登的横空出世,让美国提倡的“普世价值”真面目昭然若揭,连美国总统在为“棱镜门”辩护时都强调说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可见,美国的自由、民主等也无法逃脱国家利益、阶级利益的范畴,所谓“普世价值”只不过是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渗透其意识形态,侵略或西化他国的工具。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价值观念。这给予十之后又泛起的“普世价值”的思潮当头一棒,帮助一些人澄清头脑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的模糊概念,从而正确地界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地位。“我们讲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西方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我国,既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内涵的规定性,又有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性。比如,我们讲的民主,是指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与西方鼓吹的多党轮流执政的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本质不同。”

3.2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思考比较平台和价值认同契机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追赶型的现代化,在经济上、文化上和意识形态上都受到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上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意识的渗透,使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呈现一种西化、多元化的现象。通过斯诺登揭露的事实真相,通过媒体的正确导向,加上媒体、网络的广泛传播效果,加深了对西方价值观的认识。而且当代中国思想界需要在冲突的多样性、在混乱和变化中不断认清矛盾双方的性质,在旧思想、旧认知的不断破裂中形成新的认知,重组价值,这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的重要途径。斯诺登的良心发现,泄密“棱镜门”,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国并不像其鼓吹的那样什么都好,资本主义世界不是人间天堂,“美国模式”、“美国价值”并不“普世”,促使人们对“所向往”的西方价值体系进行重新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重构。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产生质疑,斯诺登事件在价值观上也有类似的作用。在斯诺登事件的不久之前,中共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真实性、可操作性。中西价值观在同一时空内,出现了鲜明的事件和对比,使得西方价值观进一步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认同和高扬中。

第4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摘 要:党的十提出了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要切实承担起时代

>> 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最美现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 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 高校学生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浅议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通融 岗位廉政教育浅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 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 浅谈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民教育定位之必要性与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5-01-17.

[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cn/news/2014121/20141211240555554075.htm,2014-01-21.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doc/6725544.html,2014-01-20.

[5]罗韬.关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第5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

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然而其关注点重在生涯规划、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忽视将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而社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心理困惑、就业难题和不同程度的职业发展问题大多由错误的价值观引发。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就业主动性差、毕业生离职率高、对用人单位忠诚度、责任心不够、岗位适应能力不佳等问题。《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稳定性偏低”,“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麦可思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连续三年的毁约率和半年的离职率都在25%左右[1]。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爱岗敬业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盲目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1个人本位倾向明显。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目标是在工作单位有好的待遇、符合个人需求的工作内容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集体意识淡漠,只关注工作是否有好的地域、待遇、发展前景,而非国家、社会、行业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甚至出现缓就业、不就业的“啃老”一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的倾向。同时,这种有偏差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跳槽现象频发。

1.2职业价值评价趋于功利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的确激发了某些大学生的行动力和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目前的双向选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临急速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物质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易受利益的驱使,在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职业价值评价功利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收入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工作内容、特点与个人兴趣特长或专业的匹配,如大量药学类毕业生因为传说中的高薪纷纷选择从事医药代表岗位,不考虑自身能力、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岗位需要,导致工作后发现不适合而重新转岗;二是急功近利,希望一步到位,择业标准不断提高,既要环境好离家近,又要工资高福利好,还要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缺乏应届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的积极心态,导致不就业或缓就业;三是放弃诚信获取录用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如求职材料弄虚作假、自我介绍过于夸张,有的则在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不与用人单位沟通擅自违约。这种功利至上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多元。

大学生身处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对如何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金钱、个人兴趣特长的关系都尚不成熟,往往在贡献与索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充满矛盾。在职业选择中,一方面他们注重自我的主体地位和物质利益,一方面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如对到西部和到基层就业,许多学生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的矛盾。在职业评价中,一些人有时很看重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由追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更多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转变;在职业发展中,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又有“等、靠、要”的倾向[2]。

1.4职业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无讼即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等法治观念的影响,加之某些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和社会法治环境问题,导致部分大W生职业价值观中法治观念淡薄现象突出。如果大学生主体的法治观点、意识、信仰及价值行为追求均不足,那么必然会体现在情感上对法律认同不足、在理性上对法律尊重不足、在信念上对法律信仰不足、在行为上对法律践行不足[3]。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反法律原则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将“拉关系”、“讲背景”的不良社会习惯带入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缺乏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等状况时有发生;在工作中甚至出现为了谋取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2.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认为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是辅导员、就业工作相关部门的事,仅通过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即便是开设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更偏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能指导等。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鲜少设计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领。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混淆、目标定位的理想化、模糊化和空泛化都直接导致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投入、低产出”[4]。

2.2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不足,对于职业价值评价、职业价值目标都缺乏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由于我国职业生涯和职业指导的方法理念来自西方国家,其中主要贯穿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国内研究相对薄弱,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中。

2.3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仍以课堂教学和辅导员谈心指导为主,且师资普遍缺乏职业价值观教育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对受众(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普遍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家庭关系不大,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追本溯源,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高校应当追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其根本在于个人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职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进一步体现为自身的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的不适应、不协调。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指明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向,而且明确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因此,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目标要求,认真思考和设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和职业发展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5]。

3.2全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应当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涵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思政课程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观教育中、学校开展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均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强调家长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和职场的无缝对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要求,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意义,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3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全面提升。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外在环境共同教育和价值导向的结果,更需要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戎赜诮淌或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动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逐渐开始开展自主学习,但学生普遍反映自主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被动。同时由于对教育效果缺乏评价体系,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自行组织、设计和开展健康有益、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和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和亲身实践,提高对社会道德和职业价值的认知能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化于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真正成为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奋斗。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的艰巨任务。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社会发展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把对职业发展和事业的追求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努力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就业指导,2016(16):54-59.

[2]潘莉莉,冯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运用――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4):65-68.

[3]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2016,2:234-238.

[4]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76-78.

[5]荆雷,张亚宁,卢莉.医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价值观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77-780.

第6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当前,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以及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而对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高校教师存在政治热情淡化、育人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佳和价值取向倾斜等新问题。只有深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使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证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高校教师队伍出现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高校教师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教师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教师队伍日趋高学历、年轻化

2013年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为153.1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长3.4%。其中,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149.7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增长3.9%。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层次继续提高。2013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为64.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7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40.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仅仅1997-2006年间,研究生层次教师数则增加了312222人,增幅273.3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93105人,增幅达到了600.68%。研究生层次中的硕士专任教师年均增幅为16.29%,博士层次的专任教师年均增幅则达到27.93%。到2008年,硕士学历增幅达34.13%,可见我国高校教师学历层次上移速度较快,博士学历教师所占比例逐渐超过了硕士学历教师比例。在我国重点大学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比例上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总体的构成已经从传统的“金字塔型”慢慢发展成为“橄榄球型”,甚至部分著名大学已经从“橄榄球型”发展到“倒金字塔型”(即获得博士学位的占大多数,硕士学位的次之,其他更少)。

同时,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日益年轻化。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2016年8月31日召开的新闻会上透露,截至2015年,全国51万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中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者占71%。

高学历教师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学习,形成了自己专业的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但部分{学历教师专注于科学研究,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相对贫乏,甚至出现在课堂上发泄牢骚、言论不当以及是非不分的情况。而一些青年教师偏重“自我设计”和“个人奋斗”,对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不以为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职业道德匮乏,育人意识淡薄,甚至出现道德行为失范。为此,必须加强对高学历、年轻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能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高校教师队伍中,国外留学或交流经历者日渐多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为改善教师队伍学历和学缘结构,大力引进海外留学的优秀人才。中国教育在线已于2007年至2015年成功举办“全国高校海外人才招聘会”,为广大高校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优质的网络平台。累计参加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应聘人员中具有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的占到总数的70%以上。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教师队伍中国外交流经历者的数量。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名额由2014年的2600人,增加到3000人,人数增加了15%;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人数为3000人。

具有海外留学或交流经历的教师,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取了大量国外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他们投身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避免他们受到国外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些内容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价值理念相冲突,由此产生一些思想政治上的问题和不足。为此,需要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高校教师,才能确保高校教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继续发展。

积极宣传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科学理论、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引领高校教师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塑造灵魂、完善素质,能确保高校文明和谐风尚的形成。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涌现、异质文化的交融碰撞,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会更重,要求会更高。

(一)拓展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首先,按照党和国家对教师政治素质的要求、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和教师的思想实际,以及考虑各层次教师的要求,安排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和相关政策的正确解读,并且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依法施教的意识。

其次,学校党委有针对性地制定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制度,并制定具体的院系I导或支部书记负责落实实施。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学习时间保障制度、抽查巡视制度、考勤签到制度、考核评优制度等等,与党团民主生活会制度、思想汇报制度以及党团培训制度相结合,引导高校教师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再次,在学习方式上,力求做到理论学习与育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业务工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只有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做到这四个结合,才能赋予理论学习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可采用形势报告会、理论专题讲座、社会情况调查、影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考察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高校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考察。积极引导教师们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等。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对于促进高校教师了解国情民意,增强与工农大众的感情,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只有深入基层实践,参与国内外观摩学习与交流,才能找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高校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考察, 检验和丰富知识,磨练意志和作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3.更好地运用现代网络媒体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和信息库,进行信息传播与渗透。其次,开辟即时交互渠道,发挥网络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

各高校可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中小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库,满足一般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基本信息的需要。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渗透到教师的学习与业务信息中。

充分运用网络即时交互渠道。对于高校教师比较感兴趣、影响较大、有象征性的主题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电子新闻组等形式开展讨论。对于高校教师一些私密性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时聊天系统、博客等交互工具进行。

(二)健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1.完善学校组织管理机制

各级党委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坚持党委领导,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学校党委主要负责教育方针、任务决策等重大问题,二级院(系) 根据学校党委的部署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独立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行政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党委,与人事劳资、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机结合。工会负责经常深系教师,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协调党政工团在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关系。

2.形成学校与社会合力机制

首先,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对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合力。其次,各级政府应从政策上保障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比如通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原则、队伍和保障等内容。而全社会的媒体、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开展高校教师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大力宣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高校教师的先进事迹。另外,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高校教师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能对高校教师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能配合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

[2] 何祥林、黄吴静、徐丽.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3] 许玉乾.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4] 张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2013.

第7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价值灌输方法。所谓“价值灌输”就是指将基本的有关“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或行为准则通过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基础的价值观念[1]。美国学者詹姆斯・谢弗在对价值观所作的定义中强调:价值观是我们籍以判断事物‘好与坏’、‘有价值与无价值’、‘可取与不可取’的标准[2]。这种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成年人有直接教育儿童价值观的责任,并能通过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提出核心的价值观念并提供学生直接学习这些价值观念的时间和机会。这种方法的步骤主要有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基于经验的设计、完成主题明确的任务、对如何使自己所学价值观与实践结合的讨论以及更多的价值观讲授等。

2.价值澄清方法。“价值澄清”的思想主要源于美国学者拉思斯、西蒙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咨询者、父母等在实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决不能企图向青少年直接劝导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样做将会妨碍青少年正在发展的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育者根据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时机和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儿童和青少年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该理论也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情感、行动、选择能力、评价过程等因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3]。

3.道德推理方法。该方法主要借鉴了美国伦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一种假定的或实际的、其价值处于“是”与“非”的两难情境,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这个“道德两难”问题阐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它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描述如下:首先,呈现一个价值或道德两难问题,如医学上的“安乐死”之争;其次,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再次,检验推理;最后,反思个人的见解。道德推理法的精髓不在于最终是否能够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在于用开放的方法求得学生思考各自的见解。

4.价值分析方法。“价值分析”理论承认“价值两难”不可避免,承认社会政治环境中的决策包含价值判断,承认价值决定的结果值得认真考虑,它强调要使学生在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中能对价值观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进行分析。其具体内容包括:调查两难故事的事实真相;提出适当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向;考虑不同决策可能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让学生判断哪一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最好[4]。

二、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学校课程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课程来进行,主要包括文学、社会科学、历史课程等。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包括让学生学习美国各州以及整个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因此,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对这些人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和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上。文学课程是美国学校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和道德推理的重要课程领域,通过使儿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让这些具有普遍借鉴性的故事及其人物事迹,给儿童提供在现实中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历史课程是美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另一重要课程领域。在美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中学讲授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重在“明理”;大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升华,重在“求道”。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上述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念。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克里纳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5]

2.通过学校环境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尤其是学校环境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美国各地中小学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学校环境建设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6]。通过学校环境建设以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里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里的建筑和教学设施等,如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教学楼、实验室等。在美国学校的各个建筑物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国徽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类就是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第三类就是在全校开展校庆、国庆及入学、毕业典礼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精神。

3.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者认为,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的机会。而课外活动就是学生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的好途径和好机会。因此,美国学校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课外活动作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德洛什认为:“学校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和践行自律和自爱、合作与团队精神、尊重与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等道德价值。在许多情况下,课外活动计划有助于学生实践和运用共识性价值,以及发展良好品格特质。”[7]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采用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典礼、仪式、学校服务(如学校日常杂务、自愿者服务、帮助贫困学生等)、学校体育活动和社区服务(如到社区医院、图书馆、疗养院、托儿所等机构提供无偿服务)等。

4.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协作。美国品格教育联盟早就提出,学校应积极深入到学生家长中开展工作,以使所有的家长都了解并支持学校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及学校所建议的教授价值观的策略,学校还应当争取政府、媒体、青年组织、商界等社会各界的帮助。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托马斯・克里纳认为:“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应当共同努力,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他积极主张:“学校、家长和社区应共同协作。”[5] 在美国,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具体的标准。如威斯康辛州公共教育部1987年发起的“家庭教育年”运动,密苏里州初等和中等教育部实施的“家长为师计划”。有些学校让家长到学校参与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实施;有些学校系统地向家长展示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里贯彻这些价值;有些学校干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移植到家庭中,将有关教育材料发给家长;有些学校和社区一起制定价值观教育计划,确定教育主题,社区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如公民组织、教会组织、地区媒体、青年团体)参与该计划的实施。

三、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以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美国学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价值灌输、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等四种方法。由于它们各有优势和缺点,加上它们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美国各个学校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强调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价值灌输侧重于向教育客体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但是,它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价值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而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等方法则有利于受教育者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和个人主体性的张扬,但它们往往容易使教育客体走入相对主义的“藩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社会价值冲突凸显。在此情况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就成为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我们要积极借鉴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开展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同时积极避免其不利的方面,以切实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在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现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显性课程主要有公民学、历史、文学、政治学和哲学等课程,学校通过讲授这些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做一个合格的美国“好公民”。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主要包括校风、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等,由于这些教育资源比较隐蔽,受教育者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美国学校充分利用了隐性教育资源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比较注重发挥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而很少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正面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有效渗透作用。

3.积极引导青少年投入社会实践,感受社会教化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社会服务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各个学校通常会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和机关、企业单位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因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它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4]。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8]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各级学校虽然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如到本社区的敬老院、孤儿院进行慰问和帮扶活动。但由于各个学校并没有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或制度作保障,从而使得其社会实践活动收效甚微,甚至有些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或制度,逐步形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4.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

在美国,学校与家庭、社区紧密协作并成功地实施了其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我国,由于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力借助社区、家庭等校外教育力量,努力构建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综合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只有三方面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建立学校与家庭日常化的联系、沟通机制。学校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与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第二,建立学校与社区的日常协调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优势,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各项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 葛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9(1).

[2] James Shaver&William Strang. Confronting with Moral Decisions:the Foundation of Teachers’Theoretical Basis.Belmont:Woodsworth Press,1976.

[3] 辛志勇.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2(4).

[4] 田玉敏.美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5] [美]托马斯・克里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 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8(7).

第8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48-02

2015 年1 月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高校的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思政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抵御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需要

随着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西方的各种趁机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向我国的大学生推销西方的价值观,西方国家的个人、功利、实用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正深刻影响着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使他们明辨各种是非、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自觉抵制敌对势力和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渗透。

(二)应对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度推进,我国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了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多样性的价值观念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到了我们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深受其影响,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所有高校必须坚持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把钥匙,让他们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主力军。大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乐于接受各种新事物,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迷失方向。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势必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

(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思考

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仍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整堂课都由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从来都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众所周知,一种新的理论,要人们去接受并认可它,首先,我们得了解它,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去思考,才有可能达到对它的深刻了解。目前高校思政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已经越来越多地借助多媒体手段,但教育模式仍显单一。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会去主动思考,导致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偏向于理论教育,学生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锻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认为,人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人们要认识、评价和体验某种价值也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判断一旦被实践所证实,他的价值体验和价值情感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和看法。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识。”[2]道不可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深刻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还得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践行,达到知行统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普遍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知行脱节,严重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浮于表面

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当前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评,主要还是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进行。老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大学生们的主动认可和学习,而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知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并不是出于主动或者愿意去学习,大都是为了拿到学分,好如期毕业。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蕴含的核心内容以及重要意义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知不深入、不透彻。只是为了在期末考试时能有一个满意的分数去学习,教学目的变得简单而数字化。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思政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教师言传身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高校思政课教师比一般教师要求更高,他们必须具有必备的人文知识、理论素养要好、政治素质要高且有良好的品质及人格魅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与人格魅力,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其次,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一方面,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同时还是积极的传播者。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真正领略它的逻辑魅力,使其变为“彻底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实的践行者,立德树人,垂范学生。教师要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感染和影响学生。只有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心底里信服并外化为行动。

第二,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当代高职学生被称为“动漫一代”或“读图一代”,他们在成长背景、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个性追求和价值判断等问题上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要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5]。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辩论赛、情景模拟再现、演讲赛、分组讨论、精品影视播放和小品演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大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这一理论,达到从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亲近感和认同感,行动上则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第三,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仅是理论方面的。2014 年刘云山书记出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时指出: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6]。社会实践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所以,高校应结合大学生专业实际,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学雷锋、“三下乡”、 实习、学道德模范、调查、访谈、勤工俭学、参观、志愿服务、爱心公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了解和服务社会的同时, 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感。他们从一开始的内心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到以此为标准去践行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自觉。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 /OL].[2016-07-11].http://.

[2]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3]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 试论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高校的途径创新分析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途径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方法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浅析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新生教育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建的实践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的建设路径探析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索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医德教育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3〕侯再宣,童欢.新媒体语境下社会思潮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引领研究〔J〕.2015,(07):161-163.

〔4〕纪廷许.社会思潮界说与日本的社会思潮〔J〕.日本学刊,1999,(03):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