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数学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数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语文数学相同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甚至可能只是知识教育、工具性教育,而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有案例、有教材、有计划等。

第2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思想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管理

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时候,不仅要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有着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来进行。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的风俗习惯、、个人喜好、性格特征等都和汉族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就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增加的难度。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这样才能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民族意识较强,群体意识较强。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是居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经济生活等都继承了先辈的品格,因此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以后,由于接触的环境的变化,因此他们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种“少”字所代表的含义,因此就十分关注自己所在民族的政治地位,体现出极强的民族气节。在少数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就是耿直、坦率、真诚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情绪化、简单化、喜欢意气用事,在面对新的环境的时候总是不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怒目相对。

(二)观念受到冲击,易生消极情绪。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到了大学以后,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各种信息的传递和新的思潮的影响,就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民族和其它地区的民族进行比较,从而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但是同时也对少数民族的学生产生了困惑。少数民族的学生大都是来自偏远的地区,经济上也比较受困,和周围其它的汉族学生相比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对于其她人的帮助就会产生受到怜悯的情绪,这都是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的。

(三)心里素质不强,情绪容易波动。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地区,因此相应地心理素质的建设就会相对的落后。和内地的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思想上往往存在着散漫、保守、封闭等各种缺点,大学生活竞争相对激烈,因此在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原有的优势被打破,因此就会产生自卑、不满、嫉妒等的消极情绪。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忍耐性差、情感脆弱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这些消极的情绪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困难。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理性地对待民族意识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学校就需要对少数民族的学生的消极民族意识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对每个不同的民族的民族习惯进行了解,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新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家对于民族的支持和尊重。要帮助学生解决好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用真情来打动学生,使得学生不再对外界的帮助产生抵触的情绪。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教育学生反对民族歧视,要想要真正地有利于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团结。要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问题和本民族政治地位的敏感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地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励学生为振兴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进行努力。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建设。少数民族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强,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己和内地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且能够正视这种差距。能够逐渐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性格中的散漫、保守、封闭等的思想进行及时改正,使得学生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培养起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还需要开展相应的扶贫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好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得学生能够没有负担地完成学业,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改善都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事物。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思想教育体系。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本的保障就是规范好各种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到管理系统中。(1)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特征不同,因此在进行社团活动、辅助教学活动、能力培养系统建设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来进行开展,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2)加强宿舍管理。宿舍生活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的综合性场所,大学生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宿舍中暴露出来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宿舍管理,要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根据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来建立起来合理的制度,以制度来促进管理。要开展宿舍建设的活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也使得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从而使得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总而言之,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来进行教育,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周围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认可,最终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品格都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5).

第3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高校;特殊性

一、外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高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实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即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由二者对其经费、布局、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遵循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又要遵循国家根据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专门措施,例如,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语言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在少数民族高校的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语言充分自由使用的宽泛要求、“降分录取”和“从宽、优先录取”的政策,均体现了这一政策原则。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特殊性

凡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后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我们都称之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因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地普通高校学习,主要指设在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或集中分布地区的的普通高等院校;一是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的民族学校和部分高等学校特办的民族班,这也就构成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的多元结构。

4、少数民族高校区域分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沿海、内陆集中分布的现状,少数民族高校大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区,以便培养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二、内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特殊性

最大限度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的办学方针。比如,为发展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采取必要的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又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门设立的预科班、民族班。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高校主要的服务地域,一般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宗旨,这也就要求少数民族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更加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和物质条件、特殊的政治稳定性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坚定和鲜明的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与意识。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主要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其次,民族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族别多元、宗教多元的特点:少数民族高校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同时,为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民族学校还会招收较多的非少数民族学生,因此,生源呈现族别多元化格局,而生源的多民族性也就决定了其的多元化。第三,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较大不同。第四,学习、认知、知识背景不同。由于汉语基础、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等差异,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

4、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学科设置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传授优秀的民族和主流文化,又要重点开展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一般会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专业教育,即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等专业,以此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①

5、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学科结构方面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以民族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的结构特性。同时,民族高校教师的素养结构也较为丰富,除应具备基础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外,还须具有民族学的文化素养和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素养。②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发展策略

(一)宏观上

1、坚持“多元一体” 原则,积极整合民族高等教育与主流高等教育间的关系。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积极地保持和弘扬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 同时避免过分地排斥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也应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支持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发展特色高等教育。

2、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全方位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应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招生、分配、投资、教学、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采取特殊的多元化发展方式,以适应和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和立法工作。国家应将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策略,从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其高等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强相关民族教育的研究以及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探讨,加快少数民族法制进程和法制法规建设,以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平等权等。

(二)微观上

1、首先,在办学定位上,少数民族高校要把自身定位为民族院校,把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其次,在办学特色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在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一方面,普通高校中的许多现代科学的基础课,民族高校应该设置;同时必须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学科,尤其是开设民族地区急需的诸如财经、政法、理、工、农科等实用性学科。

3、加大投入,坚持自我培养。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把本校教师送到重点院校去进修,并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教师请来对校内教师进行短期讲学与培训,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鼓励政策和机制,从而让教师教有所得。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招揽贤才。

注解:

第4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我与徐建军教授是老朋友,他担任中南大学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十余年,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学术成果颇丰,而且工作实效突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网络德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的一致肯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重要性,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形成一套做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作方法,并升华到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日前,建军教授的新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依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一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结合中南大学自身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凝炼特色,凝聚成果,升华理论,最终呈现出一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著作,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集思想性和操作性于一身,聚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首先,布局精巧,逻辑分明。全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重点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阐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层面,厘清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嬗变历程和科学内涵,重点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规律,探究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理论;在方法论研究层面,阐述了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渗透性与传导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方法要求,提出了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齐下的原则方法,并提出从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创新发展方面增强方法的实效;在实践操作层面,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难点问题,专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专题,全方位覆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还有实践指导,实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佳作。

其次,论述精辟,结构完整。全书26万余字,分九个章节展开。第一章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义概说、发展脉络和基本功能进行了阐述,概括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顾性、抵御性和差异性的特性,总结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和而不同、开源引流和相互协调三个规律。第二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四个视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借鉴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和西方德育思想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三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讲述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与要求、核心要求与原则,归纳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四个基本理念,以及可靠性为中心、零距离换乘、非手术“综合美容”三个特殊理念。第四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内涵、功能、形式三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论述了原则方法、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并就方法的运用提出了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和创新发展三点要求。第五章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探讨了“五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和教育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及时性、主动性、系统性和主体性“五观”教育的五个原则,介绍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抓好维稳关键时期教育、注重民族学生骨干培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拓展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和抢占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五观”教育的七个措施。第六章民族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从基本内涵、教育重点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概括了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内涵,即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共同理论引导追求、爱国创新凝聚理论、知荣明耻培养新风,以注重与“五观教育”、与党员发展、与情感教育、与民族特色教育的结合,坚持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和民族特点,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特定时期教育三个环节作为具体要求,采取四种途径开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第八、九章分别探讨民族大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从微观操作层面就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进行具体论述,提出了组织保障先行,刚性柔性并举,学习帮助、经济资助、生活关怀、心理辅导和就业扶助“五位一体”的民族大学生管理服务模式。文章既有宏观把握,又有中观论述,还有微观描述,确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精品。

再次,高度精炼,针对性强。全书行文流畅、高度凝练,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及规律论述十分到位,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理念和方法阐述充分深入,个性共性,面面俱到;就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归纳分析恰到好处,紧抓内涵,提出举措;对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更是提出了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硬招,富有时代感,现实意义大;对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现实诉求阐释生动具体,案例丰富,耐人寻味;著作还创造性地凝练总结提出不少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概念。比如,“三细”(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工作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结合”(与‘五观’教育结合、与党员发展结合、与情感教育结合、与民族特色结合)、“三个贴近”(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民族特点)、“三个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特定时期教育)等。文章既有知识介绍,又有方法启迪,还有案例分析,堪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上品。

第5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 基础模块 协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38-02

基础模块教育在整个中职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在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对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协作教学可以能够结合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列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使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进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 协作教学的内涵

协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实验、教辅以及研究人员之间针对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成搭档或合作团队的协作教学模式。协作教学需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合作,通过补充教师各自的知识,从而共同协作完成教学目标。目前,协作教学已经在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学校根据英语专业的方向,选择各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教学。具体而言,像旅游英语专业,可以结合英语、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把他们聚在一起共同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教全面而又深刻地学习理论知识,进而为他们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教师们可以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协作教学不仅仅是一次合作性质的教学,而是一系列具体化的协作教学过程。

二 在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的重要性

(一)结合各专业特点,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数学教育与普通学校数学教育不同,中职数学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应该结合职业性特色,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在中职数学教育内容上,主要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其中,基础模块占有最根本的地位。而中职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基,才能在职业性上发挥特色。因此,在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打下具有职业特色的知识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财经管理专业,在数学基础模块教学中,会涉及到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通过协作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专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把数学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造成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效率不高。而通过开展协作教育,可以让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中职数学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因此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使数学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得到补充,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合作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结合成讨论小组,在备课过程中各教师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倾向分别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二)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数学教师之间组成一个讨论小组,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分享与交换各自的教学经验,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数学教师们的年龄不同,教学经验不同,他们各自拥有各自的优势。像年轻的数学教师对新的教学设备应用更加灵活、熟练,年长的数学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他们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年长教师的更新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基础教育中实现协作教学,对提高我国中职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教学制度的改革,不断实现协作教学,才能提高我国中职教学的教育水平,最终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职人才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国平.关于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第6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教育游戏 数学教学 的运用

教育游戏已经得到众多的关注,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教育游戏融合到教学中,特别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将教育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育游戏的某些优点能够有助于开展教学,教育游戏与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一、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红军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

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交流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单纯的认知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要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即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投入了情感的学习。教育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抽象化,或是表达反映人们的理想、向往憧憬的情境。故事中描述的对象往往是有生命的,是个人的影子,或是拟人化的。人性的发展,使故事中的人物与游戏者之间,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所有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故事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达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此外,利用游戏中的悬念、不可预见性等也将引发游戏者的焦虑、期待等心理,产生情感的投入与交流。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一方面具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必然还有一些反映其个性的特点。依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具备以下特点。

1.需要感性材料支持

学习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各门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由于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学习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性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特别明显的特点。这一特点实际上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矛盾在学习中的客观反映,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概括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去从感性上认识教材内容,建立数学知识表象,才能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否则,新的数学知识内容就难以与学生头脑里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同时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持久变化。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对这些形状的物体表面的深入观察并在头脑里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学生是难以实现对这些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的。

2.需要教师悉心指导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讲更主要是一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小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思维过程不流畅甚至中断现象,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引导,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进行。低年级学生由于大脑兴奋与抑制还不平衡,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差,自我控制力弱,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容易疲劳。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有所发展,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教师的评价就是他们是非判断的标准。他们愿意受到表扬,害怕受到批评。因此,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管理下,一般都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行为训练上也能听从。

3.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在客观上决定学生学习数学比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更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数学学科特点对学习过程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也是人类认识发展顺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必然反映。数学学习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必须遵循人的认识发展顺序,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进行,一切违背人类认识发展顺序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二是数学学习要遵循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顺序,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再学什么,都取决于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既包括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系,也包括其横向联结。

4.需要结合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多种途径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其中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因为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从而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数学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一不把数学摆在重要的核心位置。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课时多、投入精力大、负担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扭曲,其主导方向是应试,得高分,忽视了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解题技能训练所代替,使得数学变成了死套公式、枯燥熟练的学科,人为地制造出许多数学困难生。据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多种学习方式中,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而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可以看出,在学生眼中,所谓“有效”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数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游戏都可以在课堂上应用,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教育游戏来开展游戏化教学,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其自己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要适当、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教育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只有将其定位在合适的位置、得到适当的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一)要有明确目标

我们提倡课堂中采取游戏化教学,其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盲目地、毫无目的进行游戏化教学,将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其结果只能徒劳的。所以,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我们要将游戏目的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戏的每一步都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展开。

(二)要保持严肃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游戏是严肃的,游戏的趣味性有时会使学生陷入其中而忘却学习任务,失去它的严肃性;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的监督游戏过程,合理的安排游戏进程,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停止或启动游戏或转入其他学习形式,不要让游戏的娱乐性掩盖了教育游戏的教育性。

(三)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将教育游戏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应充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多种方法相结合。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它,让其为教学服务,才能保证教育游戏更好,更恰当地融入教学中。

(四)要恰当定位教师角色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游戏并不是让学生没有限制的探索,而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帮助引导学生。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①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将学生引入游戏中,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教育游戏,要实现教学目标;②游戏坏境的管理者,游戏环境就是学习环境,环境的管理不仅出于游戏的需要,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③作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在线教育游戏中,教师跟学生一样也作为虚拟的学习者参与到有些之中,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德育渗透

教育游戏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具有德育的功能,德育就是行为规范。而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则,这个规则对学习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你要玩游戏就要懂得规则。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会被拒之游戏之外,这是一种内在的惩罚。教师要充分挖掘、提炼教育游戏与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实现“玩中寓教、玩中育人”的目标。

(六)要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为更好的达到深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学习活动的控制权交给学习者,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当然,目标的达成标准是由系统预先设定好的,但任务的难度等级选择、目标的确定等都由学习者自行决定。要让学习者能够在活动中不断观察、体验、反思和领悟。

总之,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强大魅力,但是,要将教育游戏普及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应试教育体制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硬件和现有教育游戏的不足限制了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这需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尽快加入这一研究行列,为了学生能愉快地学习,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潘陶.教育游戏众说纷纭[J].中国远程教育,2004:42―43.

2.游安军.数学游戏与数学教学观[J].湖南教育,2001(9):40―41

第7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听障者受教育程度人数和比例的变化特点

表1释:与1987年调查结果比较,近20年来听障人群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没上过学的人数显著下降,比1987年下降了23.87个百分点。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接近1987年的6倍。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数上升了3.29个百分点,具有初中和小学教育程度的人也分别上升了6.93和12.04个百分比。但从总体上看,听障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仍普遍较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数仍占多数,2006年二抽数据显示,仍有接近一半的听障者不识字,其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又远高于男性。

6~14岁听障儿童在学人数和比例变化特点

表2释:从两次抽样的数据来看,6~14的听障儿童在学率由1987年的43.26%,上升到2006年的80.87%,显著上升了37.6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了听障儿童义务教育发展的可喜成果。

同时,6~14岁听障儿童入学率整体都有很大提高,但男童入学率明显高于女童入学率,一抽听障男童入学率高出女童10.42个百分点,二抽高出10.82个百分点。由此发现,听障女童仍是听障人群中的弱视群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6~14岁听障儿童分年龄段受教育比例变化特点

表3释:对比两次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到,6~14岁各个年龄段的听障儿童受教育人数和比例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与6~14听障儿童受教育人数大幅增长的总体趋势相符合。其中,7岁听障儿童在学率增幅最高,增长了50.38个百分点,6岁听障儿童在学率增幅为32.59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听障儿童入学年龄越来越早,接近普通儿童入学年龄;另一方面,这与目前我国医疗措施完备、人们的预防意识增强也有关系。儿童听障能够及早发现,并及早进行干预措施,有利于听障儿童个人发展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6~14岁在学听障儿童受教育类型变化

表4释:听障儿童接受教育的形式在一抽时主要有普通学校、特殊学校两种类型,二抽时则增加到普通学校普通班、普通学校特教班、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指通过社区服务、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接受教育)四种类型。听障儿童受教育形式的扩展,给听障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是对听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真正有效的保护,直接促进了听障儿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对比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不难发现,普校普班始终是6~14岁听障儿童接受教育普遍采用的形式,一抽数据显示在普校就学比例为90.16%,二抽为95.70%。其次是特殊教育学校,一抽中接受特教学校教育的比例为9.84%,二抽时为2.69%,二抽较一抽时下降了7.15个百分点,表明更多听障学生选择了普校普班就学,也更适应这种受教育形式,同时可能有部分学生分散到普校特班中。二抽中接受其他类型受教育形式的占1.61%,显示出听障儿童受教育权利逐渐得到切实保护。

6~14岁听障儿童分残疾等级受教育比例变化特点

表5释:两次抽样调查数据对比显示,各个程度的听障儿童在学比例都有很大提高,与总体受教育增长情况保持一致。但随着听障程度的加重,听障儿童在学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二抽中二级聋在学人数较突出,但仍可看出总体下降趋势,一级聋的受教育比例仅为57.14%,与二到四级聋的比例相差20至40个百分点。这表明,由于听障程度的加重,儿童社会参与、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与机会逐渐减少,特别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

结论:听障者受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8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育 游戏性 生活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0-02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来,在极大的提高幼儿教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利用生活性、游戏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游戏性和生活性,采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

1.幼儿数学教育的游戏性和生活性

1.1幼儿数学教育的游戏性

幼儿的心理发展出形成时期,具有好奇、贪玩的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增强数学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生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1.2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性

生活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活动的总和,而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数学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教材,引导幼儿形成数的概念,以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2.幼儿数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游戏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2.1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提高幼儿的数学理解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低,知识水平不高,很难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幼儿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提高幼儿的数学理解能力,以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特征等,通过加工、修饰数学语言,引发幼儿学习热情,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提高幼儿的数学水平。

2.2设置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幼儿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

2.3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幼儿数学意识

教学工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幼儿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以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树叶、果核以及石块等材料,引导幼儿认识图形,帮助幼儿建立起简单的数学几何概念。同时,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珠子等材料,让幼儿根据珠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制作出手链或者项链,以培养幼儿的数学概念,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2.4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提高幼儿数学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玩扑克的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数字的组成、排列和加减,以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同时,幼儿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绘画、剪纸等游戏,让幼儿判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拓宽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数学教育严重影响着孩子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具体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B.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性和游戏性[J].贵州教育,2011,12:18-19.

[2]孙学慧.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与游戏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6,01:84-85.

第9篇:数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发展对策

分类号:G760

1.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讓残疾人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获得更公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是特殊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特殊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2.信息时代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大量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2.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分布还不能充分满足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仍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还没有入学接受合适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据分析,我国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有八成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未入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贫困、交通不便或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少。但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来看却是东部最多,西部和中部少。因此除了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吸纳与服务残疾儿童的能力,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之一。

此外,当前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尤其是重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残疾学生提供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机会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2.2发挥信息化优势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在国家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人数以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人数都可能有所增加,很多原来没有就学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也有更多机会走入校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将面临残疾学生数量和类型增多、程度加重等现状,这对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长期发展着眼改革与完善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之外,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眼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借助网络远程教育与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更大程度发挥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2.3通过信息化方式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效益

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随班就读学校都面临着办学成本高、经费短缺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数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所需教学辅助设备花费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随班就读学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高达16%的被调查随班就读学校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拨款,近40%的学校偶尔收到少量的专项经费。随着各地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已得到一定缓解,但节约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效益始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资源是个重要因素。2010年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特殊教育资源的状况则更令人堪忧。2007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特殊学校教师因受认识、能力与技术限制,在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上还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抓住信息化机遇,组织联合优势力量,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增强校际合作,弥补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等不足,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2.4发挥信息技术缺陷补偿的作用,支持个体充分自由发展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量的40.55%。视力残疾人和听力言语残疾人,受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障碍影响,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终身职业规划与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发展需求,补偿其发展缺陷,促进其潜能开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使残疾人通过补偿通道获取信息,讓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而且也为其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3.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应该直面问题,抓住信息社会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力信息化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应当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蓝图保持一致。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五项发展目标。同时规划提出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指引,结合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机遇,我们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四项重点发展任务。

3.1以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

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受过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拥有更完备的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在很多方面都能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本校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成为当地随班就读的资源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机构转变为集教学、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和社区特殊教育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相比,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这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容易得到保障。因此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中心,发挥对随班就读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信息等作用。

数字化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以促进师生发展的一种虚拟化的教育环境。数字化的普教学校建设一般围绕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展开。作为区域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在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外部联系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此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除了要符合数字化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外,还要体现广覆盖、深联系的特点。

广覆盖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本校师生及家长作为服务对象,还要把区域内的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学校作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支持远程资源传输与服务的特点,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远程的学习资源服务,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为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等。

深联系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加强与多方面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资源中心,可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加强与区域内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中心,可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区域外同类特教学校的联系,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科研共同体;作为区域特殊儿童的数据中心,应加强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跟踪档案,为区域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2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为突破口

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是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由于特殊教育各类学校数量少、除大城市外布点分散,共同教研难度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以学校类别和以大地区为组合的校际间教师教研共同体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2007年以来,国内八所盲校联合发起组建了“全国盲校网络教研联盟”,分16个学科教研组依托中国视障教育网开办的“中国视障教育网络教研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教育部、中编办等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这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3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

远程教育对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残疾人在身体和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在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泛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适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他们接受教育及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可分为远程送教上门、远程巡回指导、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类型。

3.3.1远程送教上门

为了保障更多残疾儿童有学可上,近年出现了送教上门这一教育形式。送教上门主要是为那些因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或因病症严重休学后无法返校学习,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传统环境下,因任课老师要重点兼顾特殊学校的日常教学,所以像送教上门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送教上门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这些儿童除了能享受到老师面对面的辅导以外,还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可以与其他在特殊学校上课的同学们达到同样的学习进度。

3.3.2远程巡回指导

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巡回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但从指导的时间和频次来看还很不理想。有调查显示,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巡回指导的频次是两周一次,有些是两月一次,甚至有些是半年一次。巡回指导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指导效率不高。从国外经验来看,巡回指导应该以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为主。但由于目前随班就读学校在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每次指导过程中,巡回指导老师在对残疾儿童实施直接帮助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对普通学校进行咨询服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接受残疾儿童家长咨询等,使得巡回指导直接面向残疾学生的支持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和削弱。

通过远程巡回指导,一方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提高指导的频次,另一方面可将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直接转移到网上,而将宝贵的面对面时间节省下来,用于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

3.3.3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口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约为3000万,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已成为困难最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由于自身障碍的不便,使得他们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方面与健全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弱化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应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创办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加强对残疾人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初步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积极联合包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劳动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加强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如“中国残疾人远程培训网”(http://.cn/zcl/zcl/index.jsp)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旨在为多类残疾人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结合无障碍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多类残疾人通过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最终就业的愿望。

3.4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的关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了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和支持下,时任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创办了“中国特殊需要在线”网站。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建设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优质网络课程、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整体目标。

国际上“教材无障碍”的经验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也是一种有益参考。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启动实施了“美国教材无障碍标准”(NIMAS,N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ceessibility Standard)。要求教科书商在提供纸本教科书的同时,也上传NIMAS格式教材至美国无障碍教材管理中心(NIMAC,National Iristructional Materials Access Center)。NIMAS的格式是由标准的xml及图档所组成,所以可以轻松地转制成各式各样的版本,如在电脑上阅读的网页、有声书、加大字体课本、盲用点字机的编码等。有障碍学生及获得授权之机构可以到该网站搜寻、下载需要之教材,通过自行转制或是经教材商转制成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材。美国国会已经在2004年《障碍者教育法案》中将NIMAC列为其中一部分。类似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也应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工作。

4.特殊教育不同层级主体的信息化推进责任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不同主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

4.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政策推动

2012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办公室。与原来的特殊教育处相比,特殊教育办公室增加了拟定特殊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统筹规划(教育)部内相关的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两项职能。原来的特殊教育处主要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而新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具有协调教育部内包括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类型教育的职能,更有利于调配资源,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这一调整为统筹制定全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协调构建远程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着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方针,应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公室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司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国家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

除了提供信息化服务外,加强对国家残疾儿童少年及残疾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2010年转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口径一致、相互衔接的国家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残疾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

4.2省级层面统筹规划,提供支持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从普教特教一体化的原则出发,统筹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突出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重点,增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尤其是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可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以省或市县为单位建立盲童教育、聋童教育和弱智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以面对面和远程辅导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承担所辖区域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巡回辅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在增强普教特教学校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大对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在已经有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软件和专用计算机设备,如眼睛移动可打字的软件、手语翻译软件、盲人用点字触摸屏幕、电子助视器、语音输入设备、视频设备、语言训练、音乐可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便捷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这些设备与资源的购置、管理与使用需要省级层面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物力支持。

此外,为了给信息化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建议从各省设立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中划拨出固定的比例支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

4.3校级层面因地制宜,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