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数字教育转型精选(九篇)

数字教育转型

第1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育; 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出版行业的一次大发展、大变革,数字化出版一方面丰富了图书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出版的形式,并延伸了出版空间,扩大了消费群体需求。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曾经人们通常是手不释卷,到了今天,大多数人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查询阅读自己所需求的信息,而且出版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最及时的反馈与评论。由于数字出版涵盖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对数字出版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1 数字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代表了整个数字出版的整体革命,是全方位数字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出版业的流程和工艺进行数字化;第二,是我们便于记录二次信息的介质,现在越来越多的存储介质比纸张更易于记录和读取数字化信息,这种新介质叫做数字媒体;第三,就是流通领域的革命,包括我们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行业无论是在出版形式还是在出版样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结合时展特点与社会的进步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数字出版具有以下优势特征:首先,数字出版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等;其次,它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操作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纸张,使出版产业朝着低能耗、高环保的方向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数字出版和多媒体技术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发展已经走进瓶颈期,具体表现在:第一,纸张图书的售出量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第二,图书的人均购买量也逐年下降;第三,图书出版业利润收益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第四,我国居民的阅读率逐年下降,根据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下降至54.2%,到了2005年竟然下降至48.7%,取而代之的是国民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到了最近几年,人们多数以电子书代替纸张图书,人们多数是利用大量的时间来浏览电子书来娱乐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出版将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出版业重量级成员的教育出版业,在网络信息时展的冲击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出版业应该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我国教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教育出版业主要负责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侧重性、实用性等特征,存在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而且教育部门的研发能力很强,因此,图书的出版与更新速度也是非常之快,一旦某一类图书打入市场,就会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我国教育出版业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教育出版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接受教育的国民群体的素质的培养,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出版经济是教育出版经济,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只有教育教辅类读物才拥有最广泛、最众多的读者,只有教育类图书才会有最稳定的收益,每一位国民都需要接受教育,出版教育图书是传统教育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出版大约占据了整个图书市场的70%左右,教辅图书则支撑了整个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现行的教育出版也存在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教育类图书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收益比较好,才导致了各类出版社和民营企业竞相涌入教育出版市场,这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出版物的质量,以单纯的数量为目标肆意发行教育图书,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近年来,伴随着高考自主命题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育图书,所以,出版社的市场销售格局受到限制,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把目光集中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上,传统教育出版的发展正在迎接新的挑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

从表面上看,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并没有给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威胁,因为,现在大多数的教育类图书仍是以纸张的形式发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类图书更具发展潜力,因为它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使用,覆盖面广,应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而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电子教材应用更加广泛,国家政策也会向这种更为环保和便利的出版方式倾斜,所以,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势不可挡,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水平。

面对这种形式,我国教育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出版已经从提供广泛化、标准化的出版物向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转变。

其次是出版社角色的转变,由出版商变成服务商。从数字时代学生与教师的需求来看,他们需求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一个纸课本,而是一套涵盖电子教材,融合多媒体多个行业的个性化的教育解决方案,所以,此时的出版社重新定位自己由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转型,是否能赢得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客户服务的质量。

最后是产业规划方面的变化,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化出版,我国的教育出版商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技术和资本的挑战。

3 教 育出版如何实现数字化发展

我国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中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想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就必须明确这些基本问题,从实际出发来探究解决策略。

首先,出版物的内容资源有限,数字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然而,单个出版社的信息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要加强出版行业的内外联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建立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形成数字化资源的聚合效应,这样才能确保拥有足够信息量,迈出数字化出版的第一步。在出版行业强强联合的条件下,信息资源实现丰富化和最大化,构建规模庞大的数据服务系统,这样才能更加吸引消费者,开拓了市场,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出版社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为高校是教育类知识的源产地,是教育出版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把高校研究出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并发展为数字产品在构建好的数字内容平台上出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建立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法,这些服务平台包括:学习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习资料数据库、课后测试系统等,这样就将课上学习、课后作业和家庭辅导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数字产品售出的货架,要想实现教育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这一服务平台是基础。

其次,打造教育图书的数字化精品内容。评价一个出版产品的优劣主要看它的内容质量的高低,一本书版本形式再丰富多彩,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作支撑也不会吸引来消费者,所以,打造数字化精品内容是实现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合理改善数字产品,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网上资料查询等等,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的教育资源才能获得价值。

再次,要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在数字化背景下,让读者读上数字化图书并不是最终目的,要想实现其长远发展,就要提高服务质量,教育图书出版服务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形成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读者建立有侧重点的学习数据库和数字化题库等,创造教育出版数字化服务方式。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可以利用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展示教育资源,让读者利用多种数字移动终端和载体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国家和社会如何促进教育出版数字化

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为了使教育出版数字化运作积极有效地进行,国家应该加快制定适用于网络特性和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不顾出版内容质量,扰乱出版市场秩序的盗版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严格规范数字化出版秩序。

其次,要培养全体公民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彻底净化互联网环境,从根本上消除数字版权的盗版问题。国家要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传媒手段,加强版权保护宣传力度,使消费者积极参与到版权保护行动中来。在出版人方面,要提高维权意识,全体社会成员要齐心协力共同打击侵犯版权的不法行为。

再次,要想有效维护版权,就要掌握先进技术,对数字产品进行权限设置、添加密码,实行数字签名、认证措施等来保护数字出版时代的版权,保护措施与共享措施相结合,技术与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教育出版行业要相互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不法盗版者,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系统的版权保护组织,形成区域联盟或行业联盟。

最后,在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教育出版行业已经认识到,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过程中,人才匮乏成为主要问题,成为影响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瓶颈,表现在既懂数字技术又精通出版业务的人才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出版社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方案,却无法自主研制并开发方案,技术人员与出版人员无法实现畅通的交流,无法进行有效编程。面对这种局面,国家教育机构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出既精通网络信息技术,又通晓出版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顺利转变,实现信息化技术切实为出版业的发展服务,使出版业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带动下拥有更多的读者,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本文首先解释并分析了数字化出版的定义与特征,接着又分析了我国教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国家、社会和教育出版社三个层面提出了教育出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和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出版业不能与时展相分离,虽然我国现在的数字出版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难题,但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所以,各个教育出版社一定要注重自身经营方式和理念的革新,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昨天的辉煌与明日的希望(上)[J].教育出版,编辑之友,2010(4).

[2] 黄永华.教育出版的现状、问题和思考[J].中国编辑,2005(3).

[3] 王凌.电子阅读催生书刊印刷嬗变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6.18(01).

[4] 蔡洪程.教育出版要走数字化创新之路 [J].编辑之友,2010(4).

[5] 王熙俊.教育出版数字化:谋定而后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6.2(08).

[6]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传统出版涉足数字出版的三大模式[J].出版参考,2009(4).

第2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第3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出版;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116-02

1 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广泛应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感官更加丰富、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则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二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式。

2 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出版有力一击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知识的存在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书籍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地位已彻底改变,互联网、数据库、移动终端等成为信息快速传递和储存的新载体。在教育信息化引致的更强调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下,传统教育出版已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出版主要是与工业社会的大生产――产品按照标准大规模批量生产――相适应的,即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批量化进行纸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出版发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对书本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立体化交互式学习资料的大量需求,以及互联网支持下对所需知识信息的便捷索取,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经验的再现。由于每个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同,对外界的认知体验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的评价和理解,因此学习具有个性化。这就要求教育出版对传统出版方式进行变革,开展数字出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流程,以与新的出版方式相适应,最终实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解决方案。

3 抓住机遇谋发展

在急剧变化的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国内各教育出版社都在积极探寻新的发展之路。只有应变才能生存,只有应变才有发展。抓住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进行与自身特点相契合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企业的必然选择。这里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方面所做的探索为例,探讨教育出版企业的发展思路。

3.1 统一思想,提高对信息化、数字化重要性的认识

与其他大学出版社相比,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有着较快的成长速度,这与成立之初就采取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面对数字化,我社亦发扬传统,敏锐体察行业发展动向,积极组织全社开展各个层次的讨论,快速制定出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然后,通过动员会、内部培训等形式统一思想,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并积极思考各自岗位所面临的新的职责,从社领导到普通员工,从编辑到市场营销人员,从办公室到库房管理,认真思考,群策群力,积极为出版社转型献计献策。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教育出版社来讲意味着彻底的转变,只有全员统一思想认识,才能顺利开展,这是思想上的保证。

3.2 加强服务教育的意识,创特色品牌

教育出版作为教育的相关产业,其根本宗旨是为教育服务。交大社的数字化转型处处以此为出发点。虽然与大社相比,我们不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库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但是在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后,我们针对目标高校的教学特点,推出了我们能力范围允许的教材多媒体配套服务:在策划选题时,就要求作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同步制作高质量的电子课件,与教材同步上市;改版出版社网站,方便读者搜索和下载配套资源;建立公共信箱,及时接受读者反馈;开发了精品课网站建设模板,协助作者建设教材配套网站。交大社以高质量的教材和优质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口碑,为创出特色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出版社还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制定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物流、通信和经管等学科教材与学术专著出版的方针,并与在国内实力稳居前茅的远程教育学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在远程教育教材及配套资源出版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效,在业内逐步树立起品牌。在我国,各教育出版社的差异较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转型规划,切不可盲目上马,单纯地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3.3 利用大项目契机,适时向数字化转型

2011―2012年交大社先后两批共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出版物,其中一项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数据库工程(电子出版物),一项为中华诗歌手语经典诵系列(音像出版物)。这两个项目具有进行数字出版开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交大社充分利用大项目的契机,加速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中华诗歌手语经典诵系列已开发的产品系列包括DVD光盘、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PP、可点视图书、在线教学视频等。大学生就业服务数据库工程则通过在各高校招生就业部门的使用,收集学生就业信息,再通过统一的云平台,实现对客户的资源共享,目前项目的基本模块已经开发完成,近期将投入市场。这些项目的开发经验将被复制到我社后续的数字化出版项目当中。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但如果能选择有利的时机,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电子书出版

2012年交大社成立了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中心,从组织机构上对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给予保障。该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系统整理全社现有的出版资源,采取分类开发策略,开展电子书的出版。抱着为学生“减负”和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在研发和使用电子书包上,讨论得是热热闹闹。从全世界来看,电子书包进校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3.5 开发人力资源,为数字化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知识经济要重视“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出版由于其专业性,更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优质教学资源应是教学内容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交大社注重练好内功,通过引进和培养既懂编辑出版又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合型人才,正在建设一支由教育教学专家、市场策划、优秀编辑、优秀软件制作人员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制作团队。我们期望通过整合策划人员、教育专家、学生、编辑人员的智慧,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的教学资源。

此外,我社通过尝试与新媒体开展合作,将我们所具有的内容资源与其先进的开发技术相结合,进行资源互补,实现互惠共赢。交大社还及时更新升级了出版社的ERP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出版流程,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开发数字产品的实力还很薄弱,缺乏熟悉新媒体的编辑人才,对数字出版的投入有限,尚未搭建起数字出版的社内平台,目前的探索是否有效也有待市场的检验。

信息化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大数据,变化越来越快,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出版必须顺应时展的趋势,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将数字出版作为发展战略,制定数字出版的路线图,做好数字化转型,才能在大变革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摘 要]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有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也给高校数字出版编辑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新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应用型的高校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全媒体;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7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4- 03

1 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200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主要是以数字出版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每年向社会单位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全国各类数字出版编辑需求日益增多,保守估算也有600万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差距太大,人力资源供需极不平衡。高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加大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为全媒体更好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1.1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非常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尤为抢手,人才的缺乏现象严重,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纸介或者网络电子媒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从事数字出版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以后,高等教育出版学专业正在让日益紧迫的形势倒逼教学课程改革,出版专业类从人员也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或者充实扩展自己的实力。

1.2 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展不协调

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或者只学习了技术上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是仅有一些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真正能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人才很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从大出版的视角出发,仅局限于对书刊编辑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是能胜任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全能型编辑出版人才。如果再不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会出现出版行业在到处招聘人才,毕业生却在四处谋求工作。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统一的时候,毕业生就面临就业的困难。如今出版行业缺乏专业性的数字出版人才,现有的编辑出版类毕业生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遗憾。高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新的培养机制与就业策略,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有创新,能引领出版业潮流的先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培养问题。

2.1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据统计,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编辑出版业内就业的仅占51.9%。而从国内外出版企业用人标准来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更多需要有专业、多技能型的人才,就业岗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经济、法律、医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涉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合现代出版工作要求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事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从业人才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 行业倒逼高校转换教育培养理念

以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W习,而且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编辑出版行业的背景,而且要求毕业生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高校需要从培养模式上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分析和处理能力,重点培养擅长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策划、设计、编校等新媒体产业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 商业运作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在我国出版企业用人的趋势是从编辑出版专业向非编辑出版专业转变,在高学历人才的招聘中,出版企业偏向选择多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人才。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具有出版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策划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不能掌握出版工作的综合技能,就不能进行品牌建设及新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提升,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

3 构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途径

3.1 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

3.1.1 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培养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再者要改革教育办学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要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搭建多种支持平台,如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3.1.2 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编辑出版专业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现代化出版业的应用能力、数字编辑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等应用课程的设计,如:网络通信、信息处理、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管理学、有关法律法规等行业基本知识也必须具备,还应给学生设置三维动画创意技术、平面媒体电子排版等课程,学会多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技能。

3.1.3 师资队伍创新改革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就得有一批“技高一筹”的指导教师。目前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由于环境局限,难以讲授和再现出数字出版中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高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观摩考察的机会,同时可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3.2 数字出版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数字出版编辑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度对学生海量信息发掘能力、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不断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不断满足行业细分对人才的需求。

3.2.1 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双元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时代加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深系,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实践创新,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这些专业联合培养出版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数字出版策划、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营销及管理人才,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和就业更具特色和优势。

3.2.2 采取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制订产学研结合标准和规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力合作。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和实训平台,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出版项目的立项和参与项目运作过程,在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动数字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3 构建行业对话,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第一,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第二,争取出版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第三,采取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四,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与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到校作指导交流,多参加实践与教育培养交流访问,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数字出版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B目标,必须有超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高校在教育培养时首先要把创新的思维培养、方式方法、实践训练、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编辑出版人员要具备经济、法律、营销、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市场需求的视野去策划和设计能力,能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版物。

3.3.2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的策划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其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筹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可与信息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开展合作,这些专业的技术和实力可以为数字出版提供一定的技能。

4 结 语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朝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注重单一专业的出版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把握好行业发展动向,洞悉动态性、前瞻性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人才的历史重任,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产品为王三次融合

金榜苑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创建于2002年。十多年来,行业有起有伏,市场曲折多变,金榜苑始终坚持服务教育的宗旨,一切以服务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这个宗旨,金榜苑坚持了十多年,努力和探索了十多年。如今,金榜苑犹如一棵幼苗,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和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渐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

金榜苑始终坚持产品为王,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把走品牌之路当作公司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大踏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一的纸质产品向多媒体产品迈进。到目前,基本实现了三个层面的跨越第一个层面,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引领行业的内容产品――创新设计、步步高。在数以万计的教辅图书中,这两套图书脱颖而出,长销不衰,业已成为名牌教辅和市场首选产品。第二个层面,从2010开始融入科技元素,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增加微课视频、多媒体教学动画和教学课件,配用二维码扫描,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服务功能和使用价值。第三个层面,研发数字产品,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教辅,晋升到多媒体教辅的层面。

近几年金榜苑又相继研发生产了初中、小学系列、学前系列读物和法制教育、国学经典读本等。十多年创业,十多年积累,持之以恒的坚持使金榜苑获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庞大优质的内容资源奠定了金榜苑数字产品转型的坚实基础。

充分调研三项准备

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发展历程中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一种全新的事业。为了稳妥地做好融合的文章,为了华丽转身,在具备内容资源的基础上,金榜苑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顺水顺风。

思想准备。换思想、换头脑。一是走出去,公司高层和数字产品研发团队先后到专业的数字出版研究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软件开发和硬件制作单位,到中央电教馆、教育科学技术协会,甚至到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参加专业培训等,熟悉和掌握新媒体制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二是请进来,邀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粤教云”项目组、惠普软件大中华区等单位专家教授,来金榜苑传道授业,使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人才准备。金榜苑数字产品人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自身培养,从2010年起,公司就开始数字产品转型的人才培养,先后培养出网络视频资源剪辑、课件和word资源处理、软件团队200多人;引进人才,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部分,从专门的软件开发、网络开发、电子产品生产等企业引进一部分,作为公司数字产品骨干人才;兼职人才,分两种,一种是聘请兼职网络资源开发一线老师600余人,另一种是聘请高层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作为顾问,从战略、思路、方向到产品、技术、运营诸方面,为公司把关指导。三方面人才,形成金榜苑数字产品递进梯队,保证了数字产品转型的人才需求。

技术准备。与人才准备相匹配,金榜苑数字产品技术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身技术,内容资源、91淘课网、智能作业批阅系统,都由金榜苑自身研发。二是合作技术,91淘课网软件、阅卷系统软件、“熊孩子”幼儿学习小平板,都是与济宁、济南的公司合作研发制作。三是外借技术,主要是硬件产品,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一体机、电子书包、作业批阅仪等终端产品,借力广东等地的专业公司生产。

数字产品涉及内容、技术诸方面,以及软件、硬件诸环节,一个企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链条进行研发生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优势,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固然重要,互相借力,合作发展,无疑是一条便捷高效的路径。

融合发展初有成效

金榜苑从2010年开始着手数字产品准备工作,2013年春季召开数字出版转型战略发展大会,几年来,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部署,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多媒融合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研发建设了大型在线教育资源平台――91淘课网。91淘课网是面向全国高中、初中师生使用的在线学习数字资源平台,网站以微课视频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师生教学学习辅导视频、在线测试、社区学习等问题解决方案的规划与实施,是为中学师生打造的大型自主学习资源网站。2014年1月该网站通过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15年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互联网信息服务),并被中央电教馆列为教育部“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数字教学资源解决方案推荐平台。

2.研发生产了智能作业批阅系统解决方案。智能作业批阅系统解决方案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依托91淘课网,是与创新设计、步步高系列图书配套使用的作业批改和管理解决方案。具有秒批选择题、自动统计分析、科学管理错题文档多项功能,2分钟批完一个班的作业。2015年3月20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专家对该解决方案进行了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本套解决方案,将硬件、软件、平台和资源、纸质品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了现代技术手段与教学的适度融合,对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帮助,建议在全国教育领域推广使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一体机、电子书包、作业批阅仪、高考宝等终端产品,也已上线生产。

第6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在当今互联网泛媒体趋势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出版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走数字转型和融合发展之道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出版社的编辑队伍,这直接决定了出版社产品内容的优劣。融合发展时期,编辑除要具有传统编辑技能外,还要具有新型出版理念并堂握新技术。也就是说,除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技能和素养外,编辑还要学习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了解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库、二维码、学习平台、知识付费等新兴出版相关知识。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要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政策和发展趋势,关注考试改革、教材变化、课堂实施等教育信息,考虑如何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提供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出版服务。出版社和编辑都应该顺应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2. 重视平台建设及互联网技术支持

融合发展重在开放平台、聚合工具、聚合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引领,另一方面要坚持内容创新圈。大象出版社引进了多种先进的服务平台和系统技术,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大象e课”网络服务平台、智慧题库系统、数字教材系统、教辅增值服务系统、教师备课资源与培训系统、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等数字产品体系。其中,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的搭建很好地体现了数字教育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这一系统主要包括高考模拟考试与适应性考试、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教育水平测试与评价,同时支持各类职业教育技术资格考试,能实现快速网上阅卷、统计分析、错题诊断、试题推送等功能,还能对学生、班级、学校及区域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

3.创新融合型管理流程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过程,要想这一过程能顺利实施,出版社需要具备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流程。《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

大象出版社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出版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在全社推广使用云因编务管理系统,选题申报、发稿、图书设计、图书校对、稿费管理以及图书入库、库存、销售等出版业务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另外,在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象出版社在外部合作和协同发展方面完善了融合发展管理流程,从前期的命题、组卷、评卷到中期的编辑、排版,到后期的考试、改卷、评卷,都制定了良好有效的管理程序,能够满足出版社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 结语

第7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与会者围绕数字化学习推进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就广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及其所反映的新趋势,广州电大及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在实践中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的经验及其样本意义,包括如何发挥政府、社会、学校、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当中的作用,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瓶颈问题与解决路径等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此次学术圆桌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严冰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正在广州参加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专题研讨会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活动。研讨内容分两期呈现。

上 篇

雷忠良(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积极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高度重视将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具备强大教学资源、丰富远程教育经验和良好运营组织能力的机构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辟数字化学习的新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州市教育局积极申报并获批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我们不断谋求创新,积极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新的建设模式。

本试点项目实施的主要思路是: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以构建“一核双网”(核心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双网为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的学习型社会架构为支撑,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搭建各类教育与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完善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

在试点项目推进的体制设计上,我们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试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便利性、灵活性、资源的可复制性,我们高度重视将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发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具备强大教学资源、丰富远程教育经验和良好运营组织能力的机构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辟数字化学习的新疆域,包括建立24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教育超市和面向特殊教育人群开展数字化学习等等。

自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社会成员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立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企业初显规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双网”建设扎实推进,计划在全市各区县分布建设24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同时整合社会其他资源,建设100个数字化学习中心,目前已完成2个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的基本建设,在社区教育网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社互动、区街主体、社区自治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采取合作共建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一个能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网已初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多样,广州电大在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时,除了利用本身的分校网络外,还积极整合社会其他机构的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政府部门的动员和协调功能也充分施展,突破条块界限,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面向各行业人群开展数字化学习,面向全体市民有效实施素质提升计划。

虽然广州市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调整目标与任务以及推进的新举措,在相关课题上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思考。

首先,要推进实践创新。

目前来看,一是政策制度创新不够,在市一级层面还没有出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建立起市区和社会各领域联动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不够,基于“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立交桥”体系,“学分互认”体系,中高等成人学历教育之间、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沟通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等等,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建设模式的创新不够。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已提出“一核双网”的建设,“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的构建,“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的运行和“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个环节的实施,但目前除双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方面的实践还不够。

第二,要注重特色创新。

广州是一座有2,226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广州还拥有自身开放、包容、务实的文化特点。在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应该在建设模式、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但现在还没有实现。

第三,要完成成果创新。

要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成果。特别是在以下5个方面形成我们期望的成果:一是围绕“一核双网、三大机制、四大功能、五个环节”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的成果;二是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的成果;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的成果;四是在运行机制建设上的成果;五是对不同教育人群的学习模式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当前,广州市全市上下正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为广州的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个战略决策就是“12338”战略:1个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2个战略重点,即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3个城市发展理念,即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3个重大突破,即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8大工程,即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聚集、民生幸福和党建创新工程。为适应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要求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我们将努力为广州学 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任务,不断进行新探索。

张晓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

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以数字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我们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为此,我们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州教育现代化、达到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并把广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以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工作任务分工表,我们提出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12月,我们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我们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2011年12月更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实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创新之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我们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之二,以数字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我们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包括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和合作支撑环境。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后者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的特色,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创新之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我们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正在产生品牌效应。我们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

创新之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我们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创新之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我们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八个攻关项目以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

回顾总结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我们有四点体会。

第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第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当前数字化教育出现了很多新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根据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将以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为“四抓”,全面提升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支撑能力。

第四,创新开放学习制度是动力。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开放大学给予广州市灵活的开放教育政策,允许广州电大根据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享有办学自,面向所有人提供开放、平等的入学机会,为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谢巍(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总经理):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共享共建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这一推手,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服务促共享,以应用促共建。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了入院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得到行业专家、兄弟城市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指导。

我们在实践当中认识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难点主要存在于数字化学习共享与资源共建两个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既需要可共享的资源内容,更需要可支持学习者共享学习的服务模式、机制及方法。数字化学习共享的主要难点是理念认识存在不足和共享服务投入少,这两点制约了学习共享的可持续性与普遍性,并正在严重制约资源共建的积极性。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以有偿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体现公益性,是实现可持续性学习共享发展的关键。数字化资源共建的主要难点,一是缺乏资源建设的目的与动力,二是缺乏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专业能力。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共建、委托建设等模式和市场化的机制,是推动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有效办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这一推手,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服务促共享,以应用促共建。

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以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基本素质相当的区域为范围,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以政府为主导,院校(教育机构)为教育主体,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供给综合体,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并服务于越来越多的办学组织的学习支持服务要求,其核心作用就是实现“共享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建立合适的共享共建机制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共建的成效。

在共享模式与机制方面,应以服务促共享,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共享的服务和手段,通过共享环境的建立和可持续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向学习者传递价值、理念,提供学习组织、教学服务、学习方法等服务。要以政府的规划组织投入为主,以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为社会提供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服务。政府促进应用与建立环境,院校率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应用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形成良好的资源应用氛围,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应成为共享的服务者。

在资源共建的模式与机制方面,应以应用促共建。以需求为中心,通过模式创新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同时通过整合专业机构,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政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均衡发展的要求制定学习指南,并不断加大政府订购资源的力度,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公益投放学习共享;同时,由学习共享服务中产生市场需求,由服务机构订购资源,进一步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投入到学习共享中。教育机构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但应结合先进的社会教育力量,特别是先进的企业教育资源,并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建设效率和效果,构建共建的联合体系。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始,开始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年发展,基本具备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机制和方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环境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具体来说,为了促进共享,我们首先致力于建立共享的激励机制:广州市政府、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面向社区、院校和企业的学习中心,让学习者有地方可学;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学习鼓励支持政策;高等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电大)对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基层职工进行学习资助,最高比例达到1600元/人,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目前,已经服务约63万人,培训累计超过4,400万人次,享有学费减免的人数达到2万多人。第二,建设数字化学习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高校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在社区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学习中心,在企业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企业学习中心。第三,建立“先进推广”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电话”,精准、快速地找到用户,激发学习需求,并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需求是动力,能力是基础。为了促进共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建的内容”,响应学习者的需求,围绕当前学习者最迫切的就业上岗、职业发展、自我完善和子女教育等需求进行建设,并响应政府委托订购的建设需求。调动“建的意愿”,政府投入经费结合市场化机制,积极鼓励院校(教育机构)、企业参与资源的开发。找到“建的组织方法”,与院校(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发挥院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优势和教学实力,与专家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具备“建的能力”,提高数字化教育专业机构的系统服务能力、软件服务能力、资源服务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能力等基础服务能力。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模式、机制和方法的优化和完善,一定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曾海(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职工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发展的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模式

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解决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如:在建设投入方面,存在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序参与的问题;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且无法共建共享的问题;在教育项目方面,存在资源体系贫乏、无法适应学习需求的问题;在运营机制方面,存在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过程方面,存在教学服务质量如何可靠保障的问题;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实现数字化资源大规模应用的问题;在社会公益方面,存在弱势群体享有教育公平机会的问题。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在广州市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类机构参与合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建设、实施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经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解决上述瓶颈问题,不断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路径和办法。

以数字化的技术构建“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我们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软件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包括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社会各级各类的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搭建的天网体系,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服务。具体包括搭建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汇聚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建设数字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和搭建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

以“标准化”的理念,铺设“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在公众聚集点(如社区、大型企业)建设落地式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地网终端以标准配置,建设在学习者身边,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咨询、服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学习服务。地网终端作为一种便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为数字化终身教育产品服务推广提供延伸渠道。我们将在2013年前在广州各区规划建设24个标准配置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即数字化教育超市,之后将按照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更多形象统一、配置标准、服务一流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超市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与政府行业、社区街道合作,与企业合作,与高校合作。数字化教育超市借鉴汽车行业4S实体店的营销模式,遵循标准化理念开展建设和服务,让教育受众无论在任何一个教育超市中,都能享受到专业、全面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也让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教育超市通过示范带动区域内的多级复制和推广,让数字化终身教育“处处可学”成为可能。

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优质资源”的规模应用。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结合教育受众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选购、应用以及认证阶段,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各个环节逐一击破,为教育受众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海量、优质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需求先行,建设资源产品,提供隐性资源服务,针对教育受众实际教育需求的服务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资源产品的前期调研、内容甄选、内容组织、产品架构设计以及产品服务终端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以选购为导向,形成产品目录,提品导购服务,为教育受众提供专业化的导购服务,让受众了解、熟悉并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教育产品;以应用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保障教育受众无论是在线上或是线下都能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以认证为手段,建立学分机制,提供学分立交服务,基于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为教育受众提供个人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兑换的学分银行服务,并打通现有各类教育项目之间的学分壁垒,践行学分立交。

以“品牌化”的策略,营造“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优质教育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其中,品牌化是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区域范围内教育产品最丰富、教育服务最全面、教育平台最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品牌形象,通过紧抓品牌质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成为人人熟知、人人可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营造社会范围内人人皆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具体实践中,以高质量打造品牌内涵,主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产品入手,在资源、项目建设方面,以高门槛、高标准作为资源和项目引进、改造、建设的基本准则,合作建设伙伴必须是国内知名院校或经过市场检验获得教育受众普遍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打造特色品牌形象,通过建设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品牌旗下特色教育项目、育产品LOGO和数字化教育超市VI设计等手段,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所有教育产品和服务,以特色、统一的形象呈现在教育受众面前;以广应用促进品牌推广,通过在不同教育领域中选取特定教育受众群体开展示范性的品牌应用推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产品,打造各教育领域的拳头教育项目和产品,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和价值,获得大众认可,为今后大规模的复制和应用打下基础。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四大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行业继续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营造了“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终身学习氛围。在职业教育领域,整合行业资源、汇聚行业专家,紧扣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进阶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以数字化教育应用为手段,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中小学生教育成效的提升,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携手相关企业等,共建“高教通”教育云服务平台,面向社会人群学历教育提升需求,立足电大开放教育,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设备,探索实践高等学历教育移动学习新模式,为社会在职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历教育进阶机会。

王晓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副总经理):坚持迈向“高品质”网络教育

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第四代的网络教育集建、管、督、教、学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

学习型社会倡导积极的自我导向学习,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只有真正满足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能让学习者“学有所用”,发挥潜能,提升学习者在社会中的价值,才是学习者最需要的教育。无论是以传统方式开展的教育还是以数字化方式开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都离不开环境、师资、课程和服务四大关键要素。同时,用户体验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社区化、分享体验将成为所有基于网络开展的业务的基本特征,网络教育也将遵循这一规律。

实现高品质的网络教育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教育与网络技术的创新融合。实现网络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涉及诸多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提出第四代网络教育要有层次地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包括: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与技术的融合;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从共性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的融合;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技能与技术的融合。

在现阶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的第四代网络教育是集合了建、管、督、教、学的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以学习应用为驱动确立的学有所用的数字化教育项目;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目标的高效实现而打造教学内容;基于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智能、主动的教学辅助服务;基于互联网新的体验技术构建的,学习者喜爱的网络教育交互体验。

具体而言,一是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组织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汇聚权威的专家团队,包括来自于著名院校的学科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遵循科学、规范的项目确立原则与标准,采用多种调研手段,分析学习型社会及学习者需求并构建项目模型。二是开发“实用”的教学内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网络资源开发保障体系,打造标准化的“学工厂”,设置了10多个不同的资源开发专业工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配备了6个虚拟高清教学演播室、标清演播室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流程与质量规范,形成标准化的、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保障优质、规模化的资源开发。三是开展“主动”的网络教学服务。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专家、督学、助学、导学四个层次的个性化主动教学服务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规范,以及师资遴选、确立、培训、上岗的标准与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服务的顺利开展。四是注重“体验”的支持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的具体特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自主创新研发了核心系统第四代教学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型教育组织与教学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四种解决方案。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入院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学员已超过63万人,累计培训人次达到4,400万人次,并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

在开展数字化学历教育实践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专业与新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打造了一批新专业。其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远程教学为案例,实践了学历远程教育项目的确立、内容的打造、教学服务的组织方法。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项目案例实践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于院校、行业产业打造职业能力培训,以促进就业、提升岗位能力为目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学习应用的需求。

在中小学校外教育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同时主办ee青少年网络学院,营造了学院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了中小学同步测试辅导、作文同步辅导、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培训、围棋、象棋以及语言能力培训等项目。

未来的网络教育发展,必定是构建以学习应用为导向的内容与服务,持续促进“好的教育”与“好的技术”的融合,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构建更高品质的网络教育。在现阶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坚持向高品质网络教育迈进,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持续创新。

吴强(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基于远程培训模式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实践

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广州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其体系性的做法在上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州继续探索构建以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为中心,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全国其他地市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创造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广州市教育局于2001年率先成立由政府主导、电大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专营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自2003年始,以该中心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及12个教育行政部门,26个培训机构及培训基地,市及各区、县合共14个主管部门,13个培训服务机构全部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广州市11万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培训方式完成课程的报名、学习和验证管理;累计培训达110万人次(含面授),远程培训规模达80.7万人次,年度培训规模最高达15.5万人次,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参训率达91.9%,培训满意度达85%。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广州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进行重新构建。

培训对象、内容以及媒介的变化是制约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更要时刻关注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以形成契合专业发展、拓展研修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规划了一定周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研修活动平台。为进一步加速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资源建设模式、培训学习模式、培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首先是资源模式的转变。资源是远程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因而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放在首位,新的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建设的分层、分类和分岗。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建设专项资源,满足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平衡课程资源在各个学科的分布,满足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在资源建设上采取分岗负责制,形成高效率的最优化资源建设团队;建立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机制,对引进的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由以课程建设为主转向以培训项目建设为主,在常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展专项培训的力度,开展具有全面性、规模化特点的专项培训,既验证了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又可以吸收大量的生成性资源。

第二,学习模式的转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提供了个人中心,教师可通过个人中心选择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学员参与研修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选择案例研讨、互助答疑、专家话题、培训日志、上传资源与评论等丰富的网络研修工具,各区县学员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可以及时得到辅导教师和专家的指导。

第三,教学模式的转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2011年起,在培训课程中引入辅导教师和专家两个角色,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研修体系。由辅导教师管理班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问题,专家引领网络社区研修话题,在线值班答疑。课程辅导老师由高校教师或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期间以多个人性化的指标考核辅导教师的绩效,督促辅导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从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课程专家每日在线值班,研讨话题,解答学员疑问,点评优秀资源和作业,引领研修方向。定期组织专家在线答疑,通过视音频互动的方式,实现学员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

第四,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从2012年开始开展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广州市专门建立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进行专项培训项目管理,旨在强化培训过程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管理效益,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培训业务统筹指导和绩效评价等提供有效参考。

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希望这一努力为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郑奕耀(广州市总工会巡视员):借力数字化教育推进服务型工会建设的实践

“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牵头、专业化运营、职工受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职工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会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宣传、动员和协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的作用,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的运营机构为职工的学习提供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提高职工学习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广大职工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企业经济转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广州市总工会努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动职工教育由传统形式向数字化教育转变,以满足大规模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职工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工会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引入专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工会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质量大规模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广州市总工会整合资源,引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职工素质教育和工会干部教育的新载体,从而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了工会建设服务型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所形成的模式是“政府支持、工会组织、院校牵头、专业化运营、职工受益”,运作机制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职工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会利用自身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宣传、动员和协调组织职工参加学习的作用;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职工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的运营机构为职工的学习提供稳定高效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是提高职工学习质量的有力保证。

广州市总工会为推动职工素质教育,引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职工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职工教育网。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职工教育网的引导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职工教育网专有的建设与运营单位,负责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直属单位是职工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广州市总工会的具体做法是:成立组织机制,保证职工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创新宣传和引导推进机制,以“政策引导、大会推动、公益活动、入企业交流”等形式推动职工网的普遍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分层次、多形式的数字化业务体系;创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培训模式,形成“以数字化教育为基础、以数字化企业大学和企业学习中心为支撑、以送教入企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天网与地网及人网三网融合的共享模式;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保证、职工适当承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创新职工学习激励机制,形成“学时保障、学费补贴、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的激励机制,促进职工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考核、表彰、管理、反馈”的长效机制。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工会已利用数字化手段组织全市1,677家企业运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职工培训数据的管理,全市86,088名职工建立了学习档案。数字化教育手段的推广,使职工逐渐接受并养成了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推动工会干部数字化教育,提升新时期工会干部的素质能力,广州市总工会通过引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了工会干部素质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工会主导、院校参与、专业化运营”,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工会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广州市总工会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主办者和管理者,负责业务的指导、监督协调和组织。专业机构是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的建设和运营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业务的输出。各区、县级市总工会和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是数字化教育的应用组织单位。通过成立领导组织机制,发挥各方组织领导优势,保证素质教育工程的纵深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为中心”,发挥工会组织主导,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满足基层工会组织素质提升的业务;引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品质网络教育,为工会干部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学;同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成本机制和合理的运行机制。

为了大幅度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及工会干部服务职工的能力,广州市总工会依托广州工会干部网络学院,紧扣工会工作全局,以 “上岗培训”和“岗位能力提升”为教育重点,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整合优质专家资源,打造了20个教育项目。为了推动“两个普遍”工作的开展,首期开展了“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专题培训”,已有三百多位来自各个企业的工会干部报读和学习,提高了工会干部工资集体协商的实务能力。

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将是:完善职工素质教育的推进模式,进一步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不同企业和职工的特点,继续深入走访和调研,加快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项目的开展;健全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

何勇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高校要借助数字化教育手段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需求为中心”,通过“共建”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多领域多机构组成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共同体”参与共建,建立“政府导向、院校主导、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运行机制,相互协作,共建共享。

广东省转型升级急需大规模提升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但现有培训机构并不能完全支撑大规模普及提升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总结多年学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在英语相关专业上的科研与教学优势,紧扣广东省转型升级对英语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面向社会更广泛人群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英语培训与服务。以需求为中心,紧扣院校学生和从业人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需求,打造通用职业英语能力培训与专项职业英语能力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开放,面向全省300万院校学生和5,000万从业人员提供优质职业英语培训与服务。在实践当中,我们感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支撑大规模的教育项目建设与应用的环境、教学与服务能力、技术与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环境与硬件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数千万社会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和场地的需求;外语类师资力量虽然雄厚,但数量仍不足以为数千万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职业英语培训和服务;缺乏支撑大规模学习所需的先进信息技术与经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解决思路是:借鉴国内先进典型经验,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培训与服务网络,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职业英语的学习需要。具体来说,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体系、开展职业英语项目的实践分成建设与应用两个大阶段。

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环境、系统、平台和资源四个方面:成立中国职业英语学术与研究中心,汇聚资源,专门承担职业英语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向相关行政机构申请成立中国职业英语学术与研究中心(目前已完成场地、环境和人员筹备),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职业英语学术与应用研究的组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主体,汇聚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美国ETS)、全美测评软件系统有限公司(ATA)及其它社会优势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职业英语项目研究与建设,以及学术研究和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研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英语系列教材,建设职业英语培训业务体系;搭建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系统支撑平台,满足至少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学习,高起点、高标准搭建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网络环境和硬件系统,实现超过10GB级的骨干互联网网络资源的独立接入资源,能够满足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学习和管理;开发具备与国际优质远程教育接轨的先进教育管理和数字化教学业务系统,建设集督、管、教、学为一体的先进网络教学系统,能够高效开展在线的教学管理、学习督导、学习辅导与专家引领下的学习,提供满足学习需要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先进和便捷的学习载体;按照专业分工,确定标准化流程,通过定期更新完善等手段打造高品质职业英语培训项目和配套教辅材料。

在应用方面,主要是整合政府和参与机构现有服务渠道,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实惠、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整合政府已建立的面向社会开展教育服务的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精准、快速地将职业英语项目推送给学习者,并提供学习全过程的主动共享服务;通过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强大的区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职业英语项目的服务覆盖范围和能力;加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遍布全省的各教学点的建设,把职业英语项目配置到各教学点,并对教学点进行培训,使教学点成为数字化教育直接面对学员的终端服务站,为学员提供全程一体化服务,跟进解决学员学习全过程的学习与操作难题;整合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渠道,发挥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的实力,精准定位学习者需求,并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优质职业英语项目推送给学习者。

打造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英语项目是一项集项目管理、网络通讯、软件系统技术、教育技术、教育组织管理、教学实施、营销运作、学习支持服务等专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数字化教育的首次尝试和探索。在建设中,我们“以需求为中心”,通过“共建”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多领域多机构组成职业英语“数字化教育共同体”参与共建,建立“政府导向、院校主导、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运行机制,相互协作,共建共享。在应用上,在政府导向与保障机制下,应用市场化机制,与数字化教育专业机构共同促进职业英语项目共享应用,以政府导向、投入、组织为基础,结合市场化手段推广职业英语培训及服务,建立并完善政府导向、组织体系、服务措施和共同成本投入的经费机制,并以推动更大范围的有效应用为目标,汇聚多方参与共享。

第8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现代远程教育 融合措施

一、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概述

(一)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物,指的是对信息M行数字化存储和处理,并在网络支持下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分析认为,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如下[1]:第一,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针对馆藏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避免了时空限制,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扩展。第二,基于统一的检索界面、智能化的检索方式,能够提供兼容多种语言的数字信息,用户能够及时有效的查询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第三,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多种多样的数字资源得以连接在一起,突出学习人员的中心地位,学习者能够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第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也被称为虚拟大学、网络大学,它的出现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交互式教学目标。分析其特点,第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具有多元化;第二,教学对象广泛,教育资源能够共享,教学手段具有交互性;第三,教学过程成本低、开放性高,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2]。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通过实时教学、非实时教学,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知识需求,充分发挥出教育优势。

实践表明,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观念,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分散性更加突出,有利于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伴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空间的扩大,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大众化。

二、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 数字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数字图书馆不仅在馆藏资源上占据优势,而且具有完善的信息存储系统,再结合网络功能,从而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上。对于学习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查询、检索、获取、保存。另一方面,图书馆又会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对馆藏资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促进远程教育的顺利进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其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远程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远程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馆员除了开展常规业务以外,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其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数字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远程教育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图书馆,能够展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充分发挥出社会教育职能。数字图书馆的任务,一方面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提供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在网络技术下,开展研讨会、学习班、讲座等,并将资料制作成为音像数据,服务于网上读者,促使图书馆服务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三、数字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数字图书馆的日常运行中,能够对有价值的多媒体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且进行针对性加工之后,实现信息的保存和管理。如此一来,知识在增值的同时,能够提供电子存取服务。现代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具有师生分离的特点,因此学习过程必须突出信息交互的重要性[3]。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既包括图书馆购买的数字化期刊论文,也包括自行研发的专题特色数据库。第二,数字图书,指的是图书馆从专业机构中购买到的电子图书,以及对馆藏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的电子图书。第三,其他类型的资料,例如应用多媒体转换技术,将声像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将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以供学者阅览。第四,网络资源,以学科需求为出发点,对网上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合,并将成果提供给学者。

(二)技术优势

数字图书馆近些年的发展之所以速度很快,是因为采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常见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依赖的内容。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会购备专业的硬件和软件,例如存储设备、数字转化设备、多媒体制作设备等,要求图书馆提供技术平台和网络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开展的场所。实践结果表明,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远程教育解决了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难题,从而推动远程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4]。

(三)人才优势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自动化软件进行开发,属于尖端工作范畴,图书馆内拥有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资源搜集为例,了解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对于网上分散的信息,能够针对性的进行采集、组织、保存、利用,成为支持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另外,在远程教育的运作过程中,可以制定有效的机制,促使馆员和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课程信息资源。

四、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融合措施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上文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现代远程教育都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而且在技术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具体到某个技术问题上,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并研发出有效的处理技术。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上,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可以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关资源;远程教育开展中又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用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5]。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工作的进展。如此一来,相通的技术和共享的资源,成为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点。两者互惠互利,才能够保证数字图书馆快速建设,保证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创建学习型社会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会创建成为学习型社会。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建成,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有效学习创建有利的条件。不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现代远程教育,都是在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成做贡献。前者具有开放的资源,后者具有开放的教育,因此目的具有一致性。远程教育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保证受教育的公平性;数字图书馆的构建目标,则是更加快速有效的获得知识。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存在形式、运行方法上有差异,但最终的结果相一致,能够完善学习和教育途径,促使人们不断获取知识,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

(三)拓展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在远程教育的影响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在转变,从最初的文献服务,变为现在的多种服务。针对于此,其一,应该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服务观念应该面向全社会,通过增强服务意识,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从馆藏服务转变为专家咨询服务、网络化信息服务,例如电子文献检索、网络导航服务、电子邮箱服务等,以便学者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二,关注用户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来发挥出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网上培训班、编写用户手册等形式,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用户培训服务,掌握信息检索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检索、筛选等操作。

(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自身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这些要求出发,馆员首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其中包括熟练掌握各项图书馆业务,具有高超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从某个角度来看,馆员就是网络信息的检索专家、咨询专家,成为网上参考咨询的重要力量。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该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促使馆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现代远程教育均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两者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前者为后者提供支持,二是后者促进了前者的发展。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因此两者的融合,应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拓展底滞际楣莸墓δ埽并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新丽.试论数字图书馆发展及其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10):P78;

〔2〕 荣贵飞.数字图书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影响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2,4(23):P72,78;

〔3〕 张晓雁,李刚.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破解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孤岛"效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5):P32-35;

〔4〕李风雷.云计算技术在电大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华章,2013(36):P344;

第9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