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精选(九篇)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第1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规模 生产要素 非市场活动

一、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表现为“五个等同”: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

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利润)。利润是一个绝对值,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量,二是生产成本。利润总量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才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提高;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

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

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

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还必须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同时生产的产品还必须适销对路且质量好。否则,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

第2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02

1我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及原因

1.1现状分析

如今,许多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开始进入到我国。这一现象给原本就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本国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施工企业开始面临更加严重的施工耗能大,建造成本高但施工物质量不佳,甚至还面临着利润低甚至长期亏损的局面。

1.2原因剖析

第一,市场管理混乱。虽然国家和政府在施工企业市场管理问题上进行过大力整顿,但混乱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恶性竞争,权钱交易,恶性压低价格的行为仍然可见,此外还存在部分企业恶意拖欠施工工程款项使得施工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这类现象。

第二,施工企业供大于求。近来,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应运而生。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生存变得困难。例如招投标时,竞争压力过大迫使施工企业持续压价,从而把更多的风险转移给了施工企业,盲目要求施工单位缩短工期,拖延工程款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第三,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缺。正所谓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内因,而外因只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故决定一个企业发展轨迹的根本在于其内部。比如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欠缺会使得企业无法很好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成本控制与资金流结合不够紧密。施工过程对资金流要求高,使得施工企业往往会通过较高的资金成本筹集资金,却很少从控制成本入手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样的举措会增加施工企业的总体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

2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1改变承包模式

在竞争愈加激烈,施工行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形势之下,施工企业向完善的专业化清包模式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包模式虽然实现的产值大,但创造的利润少,同时也会造成大量利润外流。从曾经的大包、分包承包模式转变为清包带劳务队,通过项目管理人员高水平且细致的全程管理来细化管理工作防止利益流失,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客户满意度双赢。

2.2做好前期策划

施工前期策划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先发生并处于首要地位的龙头,是施工企业项目实施和完成顺利与否的根据和基础。一个完整的前期策划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的预测性以及对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前期策划工作包括根据《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来进行临设布置,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人员设备的合理安排用以保证工程按时完成,施工方案的优化等等。笔者认为,只有做好前期策划以此来确定项目任务,安排任务进度,协调统筹各项工作,制定相关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3做好标后预算

第一,自然状况。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等自然条件会对工程造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工况相同的两个施工项目如果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下,则两者的工程造价是有一定差异的。

第二,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从而确保标预算的合理性。

第三,社会经济条件。对成本的把握最终会落到项目盈利中去,因此在做标后预算时应该对成本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并且在对成本均线的控制中,理应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例如在定额采用中,材料、人工以及机械设备的选择应以市场价格为基准,并且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第四,建设资金。施工企业如果出现资金周转较慢或是建设资金准备不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银行贷款这一解决措施,这就会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五,标后预算评审。工程项目承建企业内部的总经济师应对标后预算进行初审,之后分发给内部各评审小组,经其严格审查后统一意见,最后结合该企业对项目管理和项目要求上的细则,完成最终评审。

简而言之,做好标后预算既控制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又使得施工企业在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工程量变化等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调整,维护自身利益。

2.4搞好变更索赔

施工工程因为具有工期较长,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遇到市场材料价格上涨、货币贬值、相关国家政策和法规变化等情况。而这些变更往往会导致工程量变化、施工进度变化、施工费用增加以及工期变化,同时发包方与承包方也易因执行合同而发生争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方面临并非是由于自己过错且应由业主承担责任的情况所造成实际损失时,应该向业主或者人提出补偿请求,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取得合理权益。

在进行变更索赔时,应该尤为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变更索赔意识。施工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索赔权,普及变更索赔意识,对发现合同变更线索的员工给予奖励。第二,索赔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避免遇到变更索赔时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脱的情况,同时负责索赔工作的专人应该加强合同文件的学习,仔细研读招标文件等。第三,变更索赔资料的积累。理应研读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行业技术规范、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气象资料,仔细收集和整理资料所发生的变动以备后用。在积累资料时要特别注意索赔资料的完整性,这是顺利完成变更索赔的必要条件。第四,把变更索赔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时刻将所实施的工作与合同规定加以比较,及时发现变更索赔存在的潜在机会,获取收集索赔资料证据的最佳时机。第五,细化责任。在进行变更索赔报告的编写时,应对变更责任进行清楚准确且有理有据的分析,对变更情况更应该做到一事一报、一事一力,据理力争。第六,及时提交签字。编写完整且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索赔报告,交由负责人及时签字,掌握索赔时机。

2.5加强过程管控和效能监察

施工计划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实施,企业的经济社会责任和信誉是否能得到良好维护,这些都与施工过程的管理息息相关,因而加强过程管控意义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重心在于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因此企业在项目进行阶段应采取有效的分析及控制方法,对工程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监督控制,做到及时纠正,汲取经验,以实现管理目标。与此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也尤为必要。

效能监察作为施工企业对项目进行管理监督的有效方式,在提高效益指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避免管理浪费。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领域中的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

第一,大力宣传该项工作。适时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对施工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培训,对广大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在该方面的思想认识。第二,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监察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监察机制和监察制度,力求对各方面进行规范。第三,找重点抓关键。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重心,重点着力于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第四,充分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针对性,连续性以及规范性。第五,只有当效能监察工作做到方法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标准明确,责任明确时,才能够达到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

2.6转变经营模式

第3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审查评价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揭露施工企业施工经营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堵塞漏洞的建议,促使企业提高施工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应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真实、正确地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查明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促进施工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施工任务,保证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健全发展。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一般应具有以下几方面:

1、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行为或查错防弊性质的常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的指导思想及审计的全过程,从审计的立项、收集有关资料及确定审计的内容和审计方法,到审计建议的提出并监督其贯彻执行,都要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主要目的,要为被审计单位指出其潜力之所在,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建议。

2、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

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广,内容多。凡涉及经济效益的,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生产、施工、销售、工程结算都要进行审计。投资项目投资效果好坏,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是否正确,施工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先进性及其效益性评价,各种资金的管理,主要施工生产设备的利用,主要材料的利用,各种物资的管理等等,都是经济效益审计项目。

3、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不但要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而且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和相应的措施,使被审计单位认真落实,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人员通过大量的审计论证,所提出的审计建设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些建议和措施往往是被审计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薄弱和环节,因而会得到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欢迎。审计人员不仅要提出建议,而且要具体帮助和协调好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建议和措施,并经常开展必要的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旨在挖掘潜力的积极性审计,它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使审计监督与服务得到了统一。

4、经济效益审计具有群众性强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与被审计单位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的。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因此,效益审计工作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只要审计人员诚心诚意地同他人合作,共同取证,共同调查、分析、论证,就能客观、准确地对所审计的项目作出评价,提出好的建议和措施。同时,所提建议和措施,又通过他们去落实和贯彻执行,就可以立竿见影地取得成效。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一般有: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增产效益审计、劳动生产率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审计、节约用料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审计方法。

1、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首先要对企业经济效益总的水平进行评价,看其达到什么水平。评价的方法包括与计划对比、与上年(或上年同期)完成情况对比或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

与计划对比每一个施工企业都要编制财务计划,它是根据预测的结果和决策的目标、方案,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编制指导财务活动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措施方案。计划要有应变性,要求计划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计划也要有严肃性,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完成。为了保证财务计划的落实和实现,必须对计划执行过程加以控制。财务控制是通过监督施工经营过程的财务情况,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财务决策目标和财务计划实现的管理活动。对财务控制的有效办法,一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监督财务计划的实施,及时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财务计划能顺利完成。二是加强审计监督,从审计角度客观地监督财务计划的执行,尤其是要对利润计划进行监督。

施工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不仅要与计划比较,而且还要与上年或上年同期进行比较,借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程度。此外,还要与历史先进水平对比,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趋势,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经济效益指标的对比,不能只限于与本单位历史水平对比,因为历史标准既不能代表本行业的平均水平,也不代表本行业的先进水平,因而不是最优标准。因此,必须放宽视野,把同类企业中先进的尺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才能奋发图强,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推动企业不断前进,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增产效益的审计

施工企业增加生产,多完成工作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施工费用按照它和工程量的关系,可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大类。变动费用是指这种费用的发生额和工程量的增减有直接联系的那部分费用。当工程量增加时,这种费用支出也要相应地随之增加;当工程量减少时,这种费用支出也相应地随之减少。如材料费,当工程量变动时,它将随之而变动。固定费用是指这部分费用的发生和工程量的增减没有直接联系的那部分费用。当工程量发生增加或减少时,这种费用并不相应地随之变动,每个月的费用发生额是相对固定的。如办公费、差旅费等。因此,企业增产只影响变动费用相应的增加,而不影响固定费用,单位固定成本就随工程量(产量)的提高而下降,单位利润也就等额的增加。

3、主要材料利用率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审计

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中,材料费一般占60%至70%。所以,节约使用材料,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很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材料都进行审计,一般应当对用量大、价值高的主要材料,有重点地进行审计。影响材料费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材料实际耗用量的差异;二是材料实际单价同预算价格的差异。前者简称“量差”,后者简称“价差”。

施工企业材料日常核算一般都采用预算价格进行核算,在工程预算成本中,材料费是根据各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单位工程量的材料耗用定额和材料预算单价求得的;实际工程成本则反映材料的实际耗用量并按材料实际单价计算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节约材料用量和降低材料单价,就能降低材料费,提高经济效益。材料费审计的目的在于确定“量差”和“价差”对材料费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查明原因,挖掘降低材料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

此外,劳动生产率也是施工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质量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额或完成的工作量,或者是单位产品、工作量消耗时间的多少。除了上述几项主要方法外,还可以从提高工程质量、施工机械利用率和资金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审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4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历史阶段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本考核或成本评估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于成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认定,时效性不强,是一种事中或事后的考评。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和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核定,由依据成本考核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价到依据项目对指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是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一大飞跃。但这一阶段的弊端也很明显,即指标的核定不完全是依据评估测算,经验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指标一年一定,科学性和时效性都不是很强。可喜的是,这一阶段由于加强了考核指标的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管理水平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加强了对项目经济效益的事前评估,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上给予了充分重视,经济效益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均有所加强。

(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的具体做法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主要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划分两个层次、实施三个阶段、实现一个目的”。

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为中心。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划分两个层次,即公司评估和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基础,公司评估是保障。

实施三个阶段,即项目评估按开工前初评、施工过程中评、竣工后末评三个阶段进行:

1.开工前初评阶段,主要由经济效益评估小组组织实施,评估小组预先安排项目先期上场人员收集整理项目中标通知书、业主招标文件及补遗书、投标文件及降造前后预算对比资料、施工合同、联营体合作合同及任务分割合同、施工组织设计、上场施工队伍及施工机械设备配置、物资采供渠道及质量要求等资料;评估小组到达现场后根据项目提供资料逐项调查核实,同时要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对项目部的定员定岗、经费开支标准、外部劳务使用等工作进行指导,科学预测工程项目效益目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初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评估小组的组成要包括计划、财务、工程、劳资、物资等部门人员,特别是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和施组人员一定要参加;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切忌“走马观花”;三是评估过程中对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地方政策、民俗及其他事项无法准确估计时,要专门登记作为评估报告的特殊事项,在今后的评估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四是对项目部人员和经费标准做出硬性规定,避免项目经费开支过高,侵蚀项目效益;五是对于初评亏损的项目要制定合理的扭亏指标,扭亏指标是指令性的,任何项目不得拒签。

2.施工过程中评估阶段实际上是成本管理过程监控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重点考核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进度,控制工程计价结算、财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修正初评结果,对于初评阶段专门登记的特殊事项发生变化的也要及时修正效益指标,并对中评阶段项目的工作给予评价,阶段兑现。对可能发生大额预亏事项和工程款拨付滞后、拖欠严重的工程项目要及时采取跟踪监管措施,确保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中评主要由项目成本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将中评结果上报公司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小组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评估;二是中评和成本考核均是项目管理的连续过程,要定期进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项目中期进行一次评估。

3.竣工后考评阶段,指项目竣工移交后,结合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一并进行。将审计结果与前两个阶段工作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对比考评,根据最终结果做出项目评估结论,提出奖惩建议,报公司领导小组审定。

末评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将本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竣工并初验结束后进行,对前两个阶段评估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奖惩意见,并对终验前的工作给予布置,结合变更索赔、工程维修、劳务队的清算等情况对项目责任人下达扭亏增盈指标;第二个小阶段为项目终验后,对上一阶段的工作和指标单独考核兑现。

实现一个目的,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经济效益评估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在施工企业经历了由无序到有序、自发到自觉、经验到科学的一个过程,尽管成绩明显,但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标过程中的成本测算同经济效益评估相矛盾的问题。根据评估经验资料反映,经营承揽中的成本预测往往同项目上场之后的效益评估表现出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编标人员没有实地踏勘现场或不认真,走马观花,编标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和调查,而是凭个人经验想当然地判断;二是项目上场后由于资源配置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二)内部定额的使用问题。为规范经济效益评估和成本核算,各个施工企业均制定了《内部施工定额》,但从项目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一是定额中部分工程项目单价与当地市场单价差别较大;二是部分工程项目周转材料一次性投入较大,而《施工定额》规定按次摊销;三是公司在建项目地域差的调整系数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

(三)项目缺乏经济效益自评的过程。从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大多数项目上场以后没有对经济效益进行自评,或虽有自评但不是基于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个别成本项目数据脱离实际,甚至个别项目将虚增的费用开支和大额工程维修费作为效益评估的成本项目上报,给公司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人为设置障碍。

(四)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企业偏重于经营工作,弱化了计划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得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只能依靠财务和审计部门进行,受专业的限制,评估结果准确性不是很高,影响了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效果。

三、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经营报价交底制度。工程中标后,投标报价人员应收集整理投标报价资料,主要包括:招(投)标文件、预算资料、降造比例等,重点应说明报价依据和成本预测。以上资料分别移交公司评估部门及项目人员,实现经营报价的交底过程,便于评估部门和项目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也便于领导正确决策。

(二)合理运用内部定额,定期价格信息。企业内部定额是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建筑市场错综复杂,价格风险瞬息万变,作为市场价格依据的行业定额不断调整,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价格日趋上扬,施工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成不变的内部定额境遇非常尴尬,按期价格信息作为对内部定额的补充应该作为企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

第5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以最少的成本消耗和成本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建筑企业从事的是建筑产品制造活动,主营业务是建筑施工,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来源,由于建筑产品比其它产品更具有特殊性,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特性是:(1)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多样化;(2)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和变动性;(3)建安工程量的波动性和工程收入的不稳定性;(4)建筑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游移不定性。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生产活动客观存在的特殊性,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价款收入与工程成本支出不容易确定,从而加大了审计核实和认定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难度。

建筑企业的产品工程项目最终完成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工程项目承接过程(包括工程合同的签定)。(2)工程项目施工生产过程(包括交工验收)。(3)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过程。(4)工程项目交验后回访保修过程,(5)工程项目剩余工程款清收过程。所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紧紧围绕以上环节进行,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作简要阐述。

由于建筑产品与其它产品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按期限可划分为:(1)前期审计。(2)中期审计。(3)终期审计。按经济活动内容划分为:(1)对工程项目的经济合同进行审计。(2)对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3)对工程项目预算、结算情况进行审计。(4)对工程项目成本支出进行审计。(5)对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6)对竣工工程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7)对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审计。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前期审计

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营销情况、与业主《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和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施工管理各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

(1)确定工程项目营销成本和营销效益,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营销部门在该项目的投标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如:办工费、差旅费、投标人员工资、业务招待费、营销人员奖金、中介费、招标费、市场交易费等)。对费用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审核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无扩大开支的费用,有无已发生的费用或应该发生的费用在账面没有反映的情况,根据核实的数据确定工程项目的营销成本。根据预算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中标价和工程项目施工预算(中标价和市场价)确定工程项目营销效益(也称标价分离差)。《建筑施工合同》的计价方式多种多样,对工程的中标价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①分析中标价的构成结构;②折价让利幅度;③计价是否完整,有无漏项内容;④市场价格的潜在风险。由于好多工程现在实行中标价一次性封顶包死,将来出现市场价格的高低也不再进行价格调整,所以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别大,我们要用科学方法,对市场潜在的风险做出正确评估,这样就划清了营销效益和施工生产管理效益的界限。

(2)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首先,审查是否签定了合同。工程合同是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就工程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工程合同的签订是施工企业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把好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合同不但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包含有工程必须达到的质量等级、施工工期,采用何种材料,何种价格以及价款支付期限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内容齐全,逻辑严密,双方的权利义务对等,工程项目成本就可能合理,否则工程项目成本可能偏高,施工企业就可能蒙受损失。其次,审查合同双方是否有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履约能力,合同条款是否合法完整,责任、权力、利益和相关事项是否明确,合同是否存潜在的风险和与此相关的约定。

(3)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情况的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先进,施工现场施工队伍、机械设备和工程物资等是否满足需要,各生产要素配备是否合理,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设置、人员数量、人员素质能否符合管理要求。

(4)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审查:是否编制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费用预算、资金预算等,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完整,预算额度是否合理。

(5)对内控制度建立的审查:企业与项目部是否签定了内部《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是否建立了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劳务管理、工资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分包队伍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是否完善。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施工过程审计

施工过程审计也称中期审计,主要是围绕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的事中审核,及时发现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堵塞漏洞,努力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1、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计算,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目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由于受客观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要求计算收入,具体表现在:(1)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得到实惠和利益等目的,可能操纵收益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长远打算,将当期完成的工作量隐瞒不报留在下期再报,造成人为的少计收入,或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2)建设单位或业住按形象进度审定的工程量不及时和不准确(仅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参考依据)。(3)与建设单位或业主工程决算审定严重滞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员编制工程形象进度预算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为提高审计效率,应凭借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有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1)可以通过检查工程项目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难以判断工程项目确定的工程完工程度是否可靠。(2)可以取得建设单位或监理公司监督审批的工程形象进度工作量作为工程完工程度参考。(3)根据工程项目部与企业签定的《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的合同额、责任成本、各项承包指标、上交的毛利等进行工程完工度的确定。(4)在审计中,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繁简程度以及所编制工程预决算来确定工程完工度。(5)深入现场对已完工程量进行实地盘点和清查来确定收入。(6)还应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2、工程成本确认的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过程中搞好成本控制,达到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目的,是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特别重要的环节,对施工过程中成本审计主要通过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构成成本的各要素审查,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和建议。

(1)人工费的审查,由于自有职工较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多数使用外来的劳务队伍。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月已完成的工作量,而任务单的结算却在隔月进行,造成当月外包人工费成本少进;有些工程采用月度预提人工费进成本的方法,又会出现月度预提不准确,最终结算一次性增减大量的成本。都影响到当月成本的真实性。在审计时要以施工预算实物量作为基础,以劳务分包合同约定的价格为依据,审核任务单是否真实、准确,劳务分包队伍完成的工作量计提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有无多提少提或乱提现象,计提资料是否完整、合规有效。工程项目现场自有职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是否与经济效益挂钩,有无不按规定多发工资、奖金、补贴,有无违反规定将其它费用列入人工费,使人工费超支。

(2)材料费的审查,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品种繁多,审计过程中不可能每样材料都检查到位。根据当前建筑结构的特点,要重点审查钢材、水泥、木材、商品混凝土、周转材料、塑钢材料、砂石料、装饰装修材料、水卫材料、电器材料等等。以施工预算用量为依据,分别检查材料部门和财务部门帐簿和报表,检查帐与实物、账与帐、帐与报表是否一致,看其收入、耗用、结存是否一致,其耗用量与施工预算用量是否配比、是否正常,从而确认成本是否进足,是否真实。重点审查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耗用是否按制定的内控制度执行,手续是否完备,材料质量是否合乎要求,材料价格是否合理,各项台账是否建立,有无损失浪费现象,是否进行了材料节超分析,库存材料是否按时盘点,周转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摊销,周转材料的租赁是否按规定的管理制度执行,租赁价格是否合理,租赁的周转材料是否及时退场,租赁费结算是否准确。

(3)机械费用的审查,主要审查机械台班计提资料是否准确、完整、真实,如果是外租的机械设备,租赁手续是否齐全有效,租赁价格是否合理,租赁费用结算是否准确,有无机械费用的超耗和浪费现象。

(4)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的审查,审查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的开支是否严格控制,有无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乱挤乱列成本的现象,费用摊销是否合理。

3、安全、质量、工期的审查,审查施工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拖延工期,拖延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办理了工期延期签证,是否存在只抓进度而放松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有无违规操作而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经济损失。

4、工程项目法律事务、经济签证与索赔工作的审查。工程项目受自然、环境、客观因素、人为因素等制约,工程项目难免出现原设计的变更或原使用功能的改变,打破了项目原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有时出现返工和窝工以及拖延工期现象,这样会给工程项目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所以,检查工程项目是否建立了签证与索赔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有无专人负责管理,签证与索赔办理是否及时,办理的签证与索赔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5、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审查各项内控制度是否贯彻执行,有无流于形式而造成管理失控,对分包工程和分包队伍是否进行有效管理,是否存在只包不管或以包代管现象,有无因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现象。成本核算制度是否健全,成本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终结审计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结果是反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工程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对已完工程项目的各项资产物资进行清查核实,防止资产流失。

2、审查是否完成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3、工程是否按期交工,并办理竣工结算,财务列账是否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4、工程项目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是否完整真实。

5、工程期间有无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分析原因及责任。

6、是否按国家规定及时全部交纳了各项税金及规费。有无拖漏、少缴行为。

第6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1.1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首先在财务管理上,一是加强资金的运营管理,合理安排,统筹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安排,压缩不必要的或不急需的开支,做到全年的开支要有预算,有计划,确保资金的平衡;其次在物资采购和材料费用使用上,我们严格按照公司物资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采购程序,大宗物资采购、重大设备购买等由公司统一购买,既确保了物资供应质量,又降低了采购成本;最后要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在签订重大合同时要经过企业管理者的集体讨论,并且执行招投标制度。

1.2安全管理出效益安全管理出效益就是要通过对机械的安全带动企业无事故发生,从而为企业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费用,通过安全管理不仅仅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而且有利于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好安全管理首先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机械设备企业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安全目标明确,责任压力到位,对在安全上出现的问题坚决不推诿、不扯皮,对违反制度造成的事故,坚持“四不放过”,做到不手软,不姑息迁就,并且对安全责任制完成情况实行随机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相挂钩;其次将安全生产贯穿到机械设备管理全过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程,做好事故预想和危险点分析,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约束机制,把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大安全执法力度,把“安全第一”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在大型施工机械的拆装、转移、维护保养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重大危险作业,分管领导必须亲临现场,监督指导工作,从而确保公司机具设备管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最后加强对全体职工的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落实上级相关安全教育文件,做到警钟常鸣,提高防范意识。

1.3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是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保养可以及时地发现细微的故障与矛盾,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处理掉,避免发展成较大的故障,造成机械设备的瘫痪等,给后期的维修增加经济费用,通过制度化的保养与维修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做好保养与维修工作:一是要重视常规的检查工作,将设备检修纳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并且将制度固定化;二是实施计划性检修与预防性检修制度,计划维修主要是重视维修,通过维修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而预防性检修则是注重预防,其主要对潜在的故障进行处理,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实践经验表明:做好预防性检修能够为企业节省79%左右的维修费;三是提升设备管理人员的意识,管理人员要深入设备使用场地,及时了解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并且要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维修与保养意识。

1.4创新机械设备管理模式传统的机械设备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设备的对外租赁等业务,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为此需要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入手:一是要建立内部承包制,通过将机械设备具体到人管理,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承包人的责任心,进而为企业的创收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二是要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大量设备闲置、富余人员多会成为施工企业的沉重负担,建立机械设备社会租赁市场,以此盘活机械设备固定资产,体现投资效果,同时,通过建立机械设备社会租赁市场,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保养的水平;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经营性质进行分类,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

1.5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能力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一是要提升职工的全局意识,让他们了解企业的改革目标与制度,积极引导职工和教育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多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和钻研业务技术,掌握过硬的本领,更好地把工作做好;二是要树立员工的服务意识,作为设备管理租赁企业要将“始终与用户的意愿保持一致”的服务理念彻底地灌输到职工的脑海中去,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为业主服务,使业主满意的正确思想,通过优质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三是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资格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四是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促进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在分公司内发挥最大的能量。

2结束语

第7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项目评估 加强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接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双方合约的规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由于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所以,工程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监督、控制与协调。

一、项目经理配备

1.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

2.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

3.要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做好项目评估

当前不少施工企业对项目评估、测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评估、测算的权限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有的评估、测算滞后,激励、约束不到位,缺乏动态跟踪考核,造成项目管理失控,项目盈亏到竣工时算总账。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1.要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堵塞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来认识,自觉地搞好评估和测算。

2.要加强评估、测算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有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

3.要依法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上缴风险保证金、委派主办会计。

4.要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帮助项目经理及时纠正经营管理偏差,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是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作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加强施工队伍建设

施工队伍是一个工程项目的最后实现者,也是所有工程项目参与者的工作结果最后体现;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材料消耗最后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结果,为此建设有一支有活力有技能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重点。

1.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就是能随时为我所用,能“冲得上,打得赢”、 “以一当十”,这样就可以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要强化分包管理,分包主要有劳务分包和工程分包。在分包管理中要坚决执行、严格遵循分包商评价程序;严审各种证件、用工手续和资信证明;严查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综合实力。必须签订和履行规范合法的劳务合同,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源。对外部劳务实行现场管理和项目与公司两级审查制度。抓好分包工程物资采供和验工、计价等管理工作,堵塞效益流失渠道;抓好外部劳务制度化管理,以良好的政治、技术、管理素质和精神风貌,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

3.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与施工队伍切记不要有裙带关系,不能是幕后老板或参股者,不能对施工队伍“盛气凌人”,否则,你对施工队伍无法管理,你的项目管理注定是失败的。

五、强化成本管理

1.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3.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六、建立激励机制

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

1.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对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要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2.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3.搞好项目管理过程中党的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项目部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坚持和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重要工作情况通报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的制度,项目经理不搞个人说了算。坚持依靠职工群众管理好工程项目的方针,推行“厂务公开”,增强项目部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切实发挥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

第8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施工合同;效益;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合同谈判和合同签订是获得尽可能多利润的最好机会。因此,对于承包商来说必须加强施工合同的签订和管理。

一、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建筑法》明确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依法制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少承、发包双方,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工程项目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逐条分析和认真订立。订立的合同很不规范,待工程实施起来,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由于施工合同中缺少约束彼此行为的条款,甲乙双方各自为敌,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2.签订合同不严谨,条款不全

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和履约时间长,因此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甲乙双方由于缺乏施工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例如:所依据的定额之外的计价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条款用词不准或模棱两可;承发包双方职责划分不清;缺少工程变更、合同变更等处理程序,对索赔的处理、合同纠纷的协调等问题缺少规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3.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其经济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例如:甲方认为承包单位应服从甲方;甲方随意将分项工程进行分包;对包工包料工程,甲方强行采购质次价高的材料及甲方不按工程进度支付进度款等。承包单位为了在施工中得到更高的利润,违反施工常规、偷工减料、采购材料以次充好。

甲、乙双方这些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4.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更要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

有些地方的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不得力;建设单位没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力量,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过多地依赖于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施工单位,重视公关和预算管理,轻视施工合同管理,甚至没有专门机构从事过施工合同管理工作,遇有工程签约,便临时抽调人员予以应付,这些都可能造成合同纠纷。

二、施工阶段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1.推行项目管理模式

把企业作为利润中心,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中心,并以承包责任合同为纽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本着“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和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全面动态的管理工程项目。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阶段是根据设计图纸投入人力、原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施工方案不同,工期就会有所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而发生费用也会不同。要做好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先进、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案,均衡地安排各分项工程的进度。选择最佳的项目施工组织,最大可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考虑经济性、合理性。杜绝人、材、机的积压、闲置、浪费。

3.对合同中风险的转移

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三通一平不到位,无法按时开工;自然、地质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等情况。

常会引起工程量的增减、工期的延长等使发生合同变更。变更事件一发生,要及时与现场监理办理变更签认手续,取得索赔依据,把企业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同时,把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等不可预见的风险,通过与社会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把一部分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

三、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

从2004年4月1曰开始国家已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新的计价模式给与了施工企业 发挥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舞台 同时也使其承担着一定的竞争风险。

1.清单计价模式下存在的风险有:

(1)清单有漏项的风险。 (2)清单项目的特征存在描述不完整或不准确的风险。

(3) 综合单价的确定必须考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企业若想降低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投资潜在风险,必须分析在此种模式下施工合同履行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渗透于确定合同条款的过程之中,完善专用条款,增加合同的约束力。

2.专用条款避免工程结算时的风险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工程结算。

(1)工程量的变化

设计变更会直接影响工程数量的增减,改变了项目的内容,演变出新的清单项目引起了合同价格的变化。

(2)计费基数的变化

分部分项工程量的数量变化 引起措施费因计算基数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工程实体的数量与项目措施费用直接相关。例如,实体项目基础的深度与措施项目施工降水有关,实体建筑物的高度与措施项目脚手架有关等等。其次分部分项工程量的数量变化和措施费的变化,引起规费和税金的改变。

(3)材料价格的变化

在施工合同履行期间,招标人自购材料价格发生变化,或投标人报价中的材料价

格发生变化,或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工布价格调整等。出现这些情况均会引起承包价格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利用签订合同时,列入专用条款,加以约定,合同价款及调整的变化范围、幅度、以及调整的具体办法等,从而避免结算时的损失风险。

第9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企业成本 成本控制 施工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企业价值不仅考虑成本,还考虑工程风险、耗费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因素。实行施工总承包,减少内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成为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从立项、招投标到工程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施工企业在向社会提品与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使自身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主要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过度到价格竞争,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且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加强成本管理,减支增效,成为企业的经营战略。

施工管理的目标是建成质量高、工期短、安全、成本低的产品,成本是各项目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

施工成本管理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满足合同约定条件下,尽可能少的消耗物资与人力,以降低成本。具体工作是将影响施工成本的耗费项目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在控制目标成本下,开源节流,通过管理使企业获取最大效益。在企业和项目体系中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激励机制。

监理和完善组织机构,所有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应该按分工各司其责,只有让所有的参建人员一起努力,才能使成本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建立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特征之一。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行过程中要求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的事宜,而其中应将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对项目的效益等造成影响。

二、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要想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那么,在平常的工作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指标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工作情况,例如以计划进度完成情况来制定进度目标,并以此作为奖罚依据。必须强调责任,如有时一味强调质量而忽略成本,应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减少消耗。所以,在施工中应严格的执行标准,监理可以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采用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来对工程的参建人员进行约束与指导,从而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在编制与制定成本中应该根据合同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弱势合同中有暂定项目或变更项目应及时进行申报,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及时的索赔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增加工程收益。

2.技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以节约开支;依据技术优势,充分的调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开展QC活动,从而将成本的控制范围与深度扩大。

3.质量与安全;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实施,编制作业指导书,以将消灭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隐患降低,从而降低各种损失。

4.机械与材料;合理选用机械、材料,以充分地发挥机械的效能,还需要对机械进行定期的保养,以提高完好率。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控制成本中材料成本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因为材料占工程费用的65%以上。

控制材料成本主要有二方面,即控制采购成本和控制材料消耗量。材料控制从源头抓起,从采购到进场,办理严格手续,确保材料质量、数量、供货期限,未经项目经理签认的数据无效。对于外租的机械还要办理协议,明确单价,明确实际使用台班数。合理调配,避免浪费,及时结算。

5.财务控制;配备项目组成人员,高效精干;分层统一,业务系统化,适应施工变化。审核各种费用支出,平衡调度资金,及时做好信息反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偏差。

市场经济下,业主总希望施工企业下浮越多越好,企业通过成本管理与控制,力求收入最大化,使实际成本降到最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寻找合理、合法的签证和索赔,及时发现亏损因素,把损失降至最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价格,办理书面手续,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做好基础工作。

要想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做好过程控制,还应加强风险管理,规避风险,如将一些专业性强的工程实施分包管理等。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成本最低,应从几个方面搞好成本控制:

1.建立组织机构;

2.制订完善的责任制体系与规章制度;

3.掌握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实行全员、全方位动态控制。

4.建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三级核算体系;

5.做好信息反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6.建立考核组织,逐项逐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做好成本结算,按章奖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