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农业发展要求精选(九篇)

农业发展要求

第1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正是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在推进“强农、增值、富农”三大工程中,江西省得以紧紧围绕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链延伸、基地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了一批与粮油高产创建、标准生产基地、健康养殖基地有效对接的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011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销售收入2000亿元,增长20%;472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15%,直接带动农户370万户,户均增收2200亿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900家,有社员15万户,带动农户155万户。[3]

农业科技成果取得突破。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对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贡献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以前,江西省超级稻培育还是一项空白。如今自主选育、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就有7个。一大批良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良种每亩可增产60公斤左右,高的可增100公斤。去年12月底,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山茶油微波萃取技术,并建起年产三千吨、原汁活性茶油综合利用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江西省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足。当前江西省乡镇农业科研普遍缺乏领军人才,部分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不稳定,变动频繁,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好基层站应有的作用。

2.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广度不够。一是在农技推广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在推广方式上,沿用“技术+行政”的推广模式,很多社会化服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推广部门除技术推广职能外,执法与质量监测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特别是乡镇人员时常被抽调参与乡镇中心工作,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推广。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相对不足,部分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在职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滞后。

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省农户的比例仅为18.77%。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当前江西省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比重分别为30.7%、13.4%、10.0%、1.9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6%、16.2%、10.6%、3.53%。而且除了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的比重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低于中部平均水平。

4.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江西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力量单薄,高水平人才匮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还未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本身而非政府部门,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集中反映在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资金缺乏导致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等。

二、“三农”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但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全省农业基础有待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仍旧繁重。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也在科技。

(一)持续增产,发展势头如何延续?———要求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突破土地资源约束中发挥更大作用2003年起江西省粮食生产持续增产,至2011年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农业持续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户自发维护保养小型水利设施的意愿有所减弱,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城市化、交通、住宅以及工业发展等的占地、导致耕地资源刚性约束逐渐加剧。1978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20.8千公顷,到2003年下降为3051.1千公顷,下降20.14%。2010年虽上升至3639.1千公顷,但总体趋势仍是下降;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江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415.1万吨、农药使用量为10653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45491吨,分别较1990年增长45.34%、192.01%、176.91%。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将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成为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隐患。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土地资源约束问题,实现“靠天吃饭”向“风险可控”转变,最终成为“靠科技吃饭”,发展农业科技是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和最活跃的因素,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良种覆盖率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保障。

(二)农村“空心化”,今后谁来种田?———要求农业科技在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日益减少,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今后,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将逐渐缩小。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关乎“三农”问题,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长治久安。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从根本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劳动质量,并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职业农民”,才是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三)比较效益低,增收路在何方?———要求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一是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增收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务工成为重要的增收渠道。但与此同时,在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2011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1.6元,比2010年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动力,增长22.6%。而人均农业收入增长仅为14.4%,不但低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幅度,更低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的收购价格。200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70元/百斤,2009年提升至90元/百斤,2011年达到102元/百斤,2012年再次上涨至120元/百斤。但综合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逐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人工费用也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农民种粮的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已使得个别地区出现了抛荒、双改单等现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水平,粮食亩产和农业增加值的大幅提高是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从实践看,农作物每更新一次,可增产10%-30%。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提高两个百分点。在“三农”新形势下,要求以科技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收以及节本增收,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方能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速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本文将结合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期盼等方面提出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国家财政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应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变多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态;二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民间组织投资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可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三是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科技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指向性不强等问题。重点放在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等领域上。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使现代科技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关联产业不断壮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

(二)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农户与农业科技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2010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江西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课题研究组,通过对江西47个市(县)149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较传统,主要方式为收看电视、邻居以及亲戚朋友介绍,占被调查农户的半数以上,而“技术示范、观摩”和“走访推广部门”的比例仅分别为11.41%和9.40%。[5]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关键。一是切实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保障,待遇有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提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权威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电视频道,并通过手机短信等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大力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培育好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科技推广处于“授之以鱼”的初级阶段,常见的做法是将农民的土地连片种植、连片投入。新时期,要培育真正的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就需要切实做好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教育事业,抓好“普九”教育,办好农业职业学校,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办好农村夜校;二是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服务力度,建成“农技推广图书馆”,结合农民的种养习惯、当地的气候、土壤的特质等编制更多的农户种养项目手册,详细说明每种作物用种量、收获期、资金投入、操作技术等,以供农民选择;三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民变成农业科技的“土专家”,同时逐渐赋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农业科技服务,转变为主动寻求农业科技服务。

第2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 转贴于

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第3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J].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J].中国水利,1995,(11)

第4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1相关指标和数据来源

1.1相关指标

(1)理论资金需求量。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了金融相关率[8](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以下简称FIR)用以衡量绿洲农业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以计算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要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产品商品化率×全国FIR(1)绿洲农业理论资金需求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业GDP(2)。

(2)实际资金需求量,即资金需要的实际满足量。实现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包括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经营费用资金;农机、家具、生产用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文中的实际资金需求量是绿洲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支出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总和。

(3)资金需求缺口。理论资金需求量与资金需求的实际满足量之间的差额。

(4)资金供给量。包括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和民间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包括财政、金融机构、外资等对农业进行的生产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民间资金供给量包括农民自身积累的再投入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民间资金供给量因无统计数据,依据实际资金供求平衡原理,推算如下: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民间资金(3)实际资金需求量=资金供给量(4)

1.2数据来源

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量,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量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1989-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售的数据来源于《新疆中国60年―新疆人民生活》;金融资产的总量和金融相关率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

2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求分析

2.1资金需求分析

图1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金融相关率Fig.1CurvesoftheratesoffarmproductioncommercializationandFIRinOasisagriculture

2.1.1理论资金需要量

根据上式(1)和(2)得新疆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量(图1和图3)。从图1可以看出:

(1)1989-2009年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在0.4-0.65之间,比较平衡,2001-2006年农产品商品化率有所提高,2007-2009年有所回落。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疆地域广阔,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费用较高,对道路、运输工具的要求较高,近年来新疆政府采用各种政策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2)1989-2009年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不断上升,进一步验证了戈德史密斯的结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常水平增长。1989-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9年的35.9%下降到2009年是21%,说明农业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疆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总量在新疆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也相应下降。

2.1.2实际资金需求满足量

绿洲农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1)生产经营费用投入资金。农户生产经营费用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图2绿洲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实际满足量及其构成Fig.2CapitaldemandanditscompositionforOasisagriculture动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自产自用产品,如种子、化肥、农药和地膜等。满足基本生产和收获过程的各种基本生产费用支出。

(2)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资金。指农民用于建造和购置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支出的费用,如生产中的建筑材料、生产用房、役畜和农机、农具和打井灌溉等。

(3)农业公共基础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公共物品生产,包括:农田水利和气象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农田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具体数据(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新疆农居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从1989年的23亿元,到2009年为402.6亿元,增长了16.5倍;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从1989年到2000年增长了14倍,但是从增长的绝对数值上看,1989年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有50.38元,到最高2009年为462.4元。说明农民的生产投入资金主要集中在经营费用支出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相对较小,主要因为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次投资支出额较大,农民收入积累有限;生产经营费用支出是必须的,如果不满足这部分支出当年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般不是那么紧迫,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推后支出是很普遍的情况。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由1989年的18841万元,到2008年是187.4亿元,增长了98.5倍。从增长的整体趋势上看,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投入资金较少,在20亿元以下,在2001年以后,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2001年后,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增加迅速,带动整个新疆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

2.1.3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金需求量和实际需求资金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即为资金需求不足。图3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理论需求量,实际需求量和资金需求缺口Fig.3Capitaldemandandthegap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3可以看出,1989年资金需要缺口仅为6246.99万元,1989年以后资金需要缺口迅速扩大,到最高的2007年达到951亿元,2009年回落到605亿元。在2002年以后资金需求缺口超过实际资金需求量。1989-2009年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9.69倍,理论资金需求量增长了4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增长了2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大大低于理论资金需求量的增长。造成了资金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农业的弱质决定其自身积累缓慢。从实际资金需求量构成来看,1989~2009年家庭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绝对数远远小于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积累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满足生产经营费用支出。

(2)相对于工业和其他行业来说,农业基础公共设施投入的资金较少,主要由于农业生产产出规模低,收益不稳定,大部分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只能由财政预算来满足,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农业投入规模就受到限制,从新疆财政支农预算的比例可以看出,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仅为10%左右,最低的2002年仅有5.64%。

(3)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消费与城镇居民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农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少,范围窄。在有限的收入中,支出依次为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子女教育、婚嫁,医疗、养老支出等,长期以来新疆农业自身积累缓慢,无法向农业再投入更多资金,形成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缺口。

2.2资金供给分析

绿洲农业生产资金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外资、农户资金和民间借贷融资,前三者是正规渠道资金供给者,后二者属民间资金,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相对较少,因为小规模生产的农业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资金供给渠道有限。

2.2.1资金供给主体分析

(1)财政支农投入。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救济。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和社会救济等。

(2)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具体业务有:粮棉油收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主要对象是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农业银行和农行新疆兵团分行因特殊体制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其他商业银行因农业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较高,低收益或无收益而不断缩减农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服务新疆农业、农民的主要金融机构。

(3)外商投入资金。国家鼓励外商进行农业投资,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弱。外商投资主要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4)民间资金。绿洲农业正规金融融资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薄弱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资金就成为绿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村民间资金主要包括:农民手存现金和存款;农村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其本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农村民间借贷方便快捷,适合农业经济主体的需求;受民间借贷乡规民约的约束和本土文化习俗的影响,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优势等是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优点[9]。

2.2.2资金供给量分析

(1)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量(图4)。图4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Fig.4Capitalsupply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4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投入的资金总额1989-2009年不断增加,从1989年的5.2亿元到2008年的196.78亿元,增长了37倍。但财政支农投入资金在地方财政预算的比重很低,平均为9.35%,2002年最低为5.64%,最高是2009年为14.6%。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在1989-2009年增长迅速,但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0.09%下降到4.22%,1997年后增长缓慢,说明金融机构对绿洲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下降,也体现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追求经济利益的特性。外商投资农业的规模呈现不稳定性,1989和2000年外商投资为零,2004年以来外商投资规模维持在1亿元左右,说明绿洲农业还缺乏吸引外资投入的项目和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正规渠道资金额供给从23亿元增加到507.6亿元,从资金供给的构成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比为78%,是新疆农业占正规渠道资金供给中的中坚力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在1989-2009年期间迅速增长,仍不能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比例较低,且大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事业费支出,无法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公共需求。

(2)民间资金供给。从图4可以看出,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中民间资金占的比重较大,平均占整个农业发展的供给总量的34.73%。占到新疆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的三分之一以上,民间资金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调剂作用,对绿洲农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结论

(1)从资金需求上看,实际资金需求小于理论资金需要,需求不足,原因:一是从事绿洲农业生产收益不稳定,积累少,风险大。可发展定单农业,同时利用农业保险和大众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风险,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农民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促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三是政府应尽可能加大投入并引导社会其他投资主体参与投资。

第5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一、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工作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如果贫困的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我国的小康社会也就无法全面建成。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对农村地区的智力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丰富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朝着集约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帮助贫困农村地区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因此,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是,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很多产业都在向欠发达地区专业,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才学历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技能,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效性强、教学周期短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实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的精神需求。传统的扶贫工作主要从经济角度入手,以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工作不再局限于经济手段,而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职业能力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在优化贫困地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精准扶贫着重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需求。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丰富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进而使农村贫困人就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精准扶贫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从生活上脱离贫困,而且还要使农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摆脱贫困状态。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的脱贫能力。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脱贫能力为核心。这是因为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需要农村人口具有脱贫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学生的脱贫能力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加强对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思想教育,提高贫困农村人口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农村职业教育赢积极拓宽贫困人口的视野,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智力教育和能力教育,使贫困农村人口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带动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2.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贫困人口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征,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为此,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了解贫困人群的需求,根据贫困人群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由于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贫困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设立乡镇教学集中点,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贫困人口传授职业理论知识和共性较强的实践技能。而集中教学的地点既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田地、聚居点、企业等场所。并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使农村贫困人口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又要符合农村贫困人口的接受能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效率。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政府的指导作用,依据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展。因此,政府应加强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明确规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且,政府应积极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流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正常开展。另外,政府部分应制定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发展规划,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2.多渠道投入。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扶贫资源的支持。首先,政府赢积极支持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地区脱贫特色产业的发展,使脱贫特色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对接;其次,政府应积极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用于建设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引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等,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环境,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后,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采用合作发展机制,帮助农村职业教育解决管理问题和经费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3.构建区域协同机制。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积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区域协同机制。这是因为,构建区域协同机制能够使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衔接,让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教育资源,进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应以行政区为单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平衡和互补。并且,政府应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开设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4.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作者:丁怡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华.老区教育扶贫星火工程——中国职业教育的别样版本[J].中国职工教育.2014(19).

第6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一)提倡农业自然资源的科学使用和保护

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物资,应该重点保护,比如在城市化发展中,要尽量不利用耕地,要节约使用非农业的废弃土地等。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一些能够有效发挥水资源使用效果,又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来保护农业的生物资源。

(二)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在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施用量,避免对水资源和土地造成影响,同时,使用农膜和其他物品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周边的土壤、水源。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后排放的污染物质,要秉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后排放和残留的有害物质,一方面,要在源头上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必须要秉承两个基本的标准:一是适宜性标准,二是可持续标准。适宜性标准首先要求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要使用符合当地条件的技术,选择的指标主要有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技术力量、投资资金、社会情况等,根据这些要素来选择技术的种类。其次,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类型。最后,适宜性标准还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积极吸取其他行业的技术优势,从而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标准首先要求农业技术的选择要体现出可持续性、公平性、发展性等原则。因此,要选择那些不会破坏环境,又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经济收益的技术,避免农业生产中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等不利情况。其次,可持续性标准还要求使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的技术、提高农业市场系统运营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协调效率的技术。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

(一)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了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农业资源利用规划,以及农业生产—销售—消费一体化营销规划,为农业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健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第7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Abstract:Intheprocessofourcountry’snewruralconstruction,ruraleconomicdevelopmenthasproducedstrongdesiresforthedevelopmentoftheruralfinance.However,therealityisoppositetowhatwedesire.So,thistextisbasedontherealitytoanalyzetherealconditionsofruralfinancialdemandandsupply,findouttheactualproblemsand,atthesametime,comeupwiththeprinciplesandthemeasurestodealwiththeproblems.throughtheseanalysis’s,wecanrealizehowtodeveloptheruraleconomicsandruralfinanceinharmony.

Keywords:Ruraleconomicdevelopment,Financesupport,Financedemand,Financesupply

一、问题提出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这四家机构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发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粮食银行,或者说粮棉油的银行,它不能深入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支撑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赢利动机存在,因此它的许多业务从农村基层撤出。邮政储蓄只是一个储蓄银行没有贷款业务,功能过分单一,实际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必须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变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并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在当前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也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目的就是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一些状况。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户需求来说,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农户金融需求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发达程度,我们把农户金融需求分为三类,即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发展需求,中等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生活需求。对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来说,由于我国的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我国农村企业总数于2004年达2931万户,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全国农村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4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2004年,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约为4562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左右。[①]对于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来说,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政府还通过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弥补税费差额和发放职工工资。通过这些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从正式金融安排的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每年国家以金融剩余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剩余进行转移,但是在量上十分不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5%左右,但农业贷款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不足6%。四大国有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有3000亿元[②]。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农村和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正式金融供求缺口巨大。

然而,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态势。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垄断供应者,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主要包括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具有贷款数额小,希望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的特点,并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从供给角度看,农村贫富差别加大为农村非正式金融提供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同时农村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潜在供给者。

三、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且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再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不完善和不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是,许多民间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农村民间金融一般具有规模小,隐匿分散的特点,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还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需求

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现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需求。

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产权和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导致了竞争没有效率,因此,政府应着手建立既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又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基本的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达成共识,但目前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级法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既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故今后应考虑建立多层次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而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则可考虑渐进式地推进从国有独资公司制到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改革方式。

(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金融改革,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力求在农村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定位,拓宽其政策性业务范围,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小额农贷。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机构,增强农业防风险能力。

(三)鼓励、

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尽管我国对民间金融一味加以取缔,但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1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1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12%。[③]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提高对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废除现有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其次给以民间金融在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限制。还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对民间金融活动实行监管。

第8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供求矛盾

(一)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量逐年提升,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且供求缺口不断增加。相对而言,农业生产周期较强,且农业收益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率较高,导致各大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制定了严格的评估标准。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已从小农经济向现代规模农业模式转型。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意识与金融服务需求有所提高,而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并未扩大,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且供求缺口不断扩大。造成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款利率低,由于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且社会资金较为分散,导致金融机构吸纳的资金不足,进而发生信贷紧缺的信息;二是涉农经济风险高,当农产品丰收时,价格就低;当收成不好时,农产品缺乏。涉农经济风险高,金融组织对农业贷款设定的条件也较高,评估标准更为严格。

(二)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不对等

农户及农村个体经营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农业贷款的需求不断升温。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户需要生产性贷款。同时,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新型农户也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尽管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仍出现供给主体缺乏与需求主体众多现象并存,无法彻底根治农村金融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为12.17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仅为1.31个。此外,农村地区金融组织经营不统一,一般农村地区仅有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加上投资者并不看好农村经济,导致农村的信托、基金与保险等非银行金融组织严重缺位。因此,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出现严重的不对等现象。

(三)农村地区传统金融需求与现代金融供给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存款、取款、汇款、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项目,这些服务必须有实体存在的金融网点为其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农村居民对于现代金融供应了解甚少,如ATM机、网银、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为了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金融组织往往更倾向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增加缓慢。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传统金融服务,农村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工作效率也不高。因此,出现农村地区传统金融需求与现代金融供给的矛盾。

(四)农村地区单一的金融供给与多元化金融需求存在矛盾

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仅需要存取款等基础,还需要信贷、转账等金融服务。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组织不得不拓展与创新新产品。此外,农村居民对信息咨询、投融资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国债等政府债券在农村发行也较少,农村消费品贷款、保险业务比较缺乏。

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求矛盾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需求多元性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已逐步从小农经济发展到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村居民对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加大了农村筹融资的难度,而且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快于农村金融发展步伐,致使农村金融体系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导致农村居民的金融多元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农村金融供给单一性

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一直在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只是制度上的变革,实际上并无法解决农村金融供给单一性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更多的是在喊口号,政策落实效果并不好。一直以来,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并没有付出多少行动和努力,导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单一性现象长期存在。从表象来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管理也逐渐像城市金融管理看齐。从本质来看,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多大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利益推动,农村金融组织的改革使得农村贷款率越来越少,导致农村金融组织也出现减少的趋势,农村金融供给较为单一,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不断萎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距离也不断拉大。

(三)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

为了满足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采取了并不完全相同的管理制度,对农村金融的管理更为苛刻。例如,城市金融允许发展民间金融组织,而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允许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在这样的农村金融制度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而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此外,严格的农村金融管理制度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居民在资金周转不灵时,无法得到金融组织的帮助,导致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为了完善金融制度,我国中央政府早在2012年就对民间借贷表态,并不断酝酿民间借贷相关政策,但是由于民间信贷风险较大,导致民间信贷政策并没有出台落实。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导致民间借贷难以健康稳定发展,金融监管机构也无法监管,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细则也并没有制定出台,致使我国农村地区民间信贷较为混乱,得不到法律保护。

(四)农村金融支撑政策少

为了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整改方案,通过各种政策来开放农村地区融资渠道,制定并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信贷相关规章制度,确保社会资金能够及时、快速流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得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助力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农村地区金融组织而言,社会资金注入与农村现有资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村金融规模,使得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熟知基层政府支撑政策少,政府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对社会资金注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也不重视,致使社会资金并没有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五)农业金融保险较缺乏

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村地区金融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导致农村仍存在很多农户靠天吃饭。我国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相对较差,尤其是偏远山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大部分农村居民既没能力改变也没有能力承担后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保险不仅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还可以将部分风险进行转移与分解。至今,我国没有出台一部完整的关于农村金融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仅仅在《保险法》中提到农业金融保险。要知道,农村金融保险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农业金融保险的庇护下,农村居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可获得保险的赔偿,并不因为遭遇自然灾害受到巨大的损失。由于农业发展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趋势以及农业生产高风险问题,大部分保险机构对农业金融保险失去信息,不愿意推广农业保险业务,农业金融保险也较为缺乏。目前,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农业保险的相关业务,该保险业务涉及范围非常窄,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农业保险投保需求。

三、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地区小微金融组织,扩展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微金融组织,不仅能够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小微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小微金融组织的完善可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农业发展经济金融组织等,通过小微金融组织弥补国有农村金融组织的空缺,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缩短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差距。一方面,可以制定小微金融组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确保农村地区小微金融组织的融资结构有效。另一方面,还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改革,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组织的业务范围,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和产品。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农村贷款担保业务进行创新,依托农村现有的农户有效资产,不断对贷款业务进行补充与完善,研发适合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信贷产品;二是政府强制性要求农村金融组织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户“同甘共苦”,不断扩大农村的金融订单,以农产品订单交易数量为标准,确定农户的贷款数量,并与农户的信誉进行捆绑;三是发展农村金融信用制度,向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延伸农村信贷产品,对信用良好的客户,可采取贷款优惠政策,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求矛盾,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拓展农村地区融资渠道,实现城乡社会资金自由流动

一是提高农户的筹融资意识,普及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引导农户主动进行融资,缓解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作为农业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应提高融资意识,多渠道多方式地筹集资金。二是整合农村的产业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让农户共享产业化、规模化的溢出效应。政府相关部门应改变国有金融组织对农村市场不看好的认识,切实关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合理增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合理调配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三是对农业企业负责人进行债权、股权等方面的融资教育,引导企业通过发放债券的形式来低成本融资。通过开展企业负责人金融知识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企业负责人的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发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四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农村经济建设中,倡导城市融资组织参与农村金融发展,推进农村融资的多样化,扩展农村融资渠道,拉近农村与城市金融差距。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要紧跟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有效促进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实现城乡资金自由流动。

(三)分散农村地区信贷风险,优化社会资金回流制度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如果将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分散,那么农户不需要自行承担信贷后果,这将提高农户的信贷需求。从长远利益来看,农村地区信贷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一方面,分散农村地区信贷风险有利于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分散农村地区信贷风险也有利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完善,优化社会资金回流制度。分散农村地区信贷风险,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保障信贷投资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组织贷款投入力度;二是扩充农村担保业务,由政府出面建设农村信贷担保组织,通过优惠的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三是提升农村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指导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业务。当前,人民银行已对国有金融组织的信贷能力进行核查,对满足要求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鼓励,提高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效率。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农村金融组织投资农业生产,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信贷需求,优化社会资金回流制度。

(四)加强农村地区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农村地区金融体制的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对农村金融需求也逐步提升。因此,在农村地区金融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扩展广大农村进入服务范围,也需要不断增加新的金融业务,这样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同时,还应强化对农业资金利用情况的监管,大力提高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开放特权、产权革新等方式,给农村金融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农户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服务,让农村金融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农业银行是我国支农性银行,应加大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发展,增设农行网点,发挥农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其他金融组织为农村经济服务。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制定并落实支农惠农措施,通过市场化运转加大盈利性金融组织对农村的投资,缓解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20-24.

[2]李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供需体系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34-40.

[3]王俊,马成胜.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新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1):82-84.

[4]辛灵,孙超,杨洁.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金融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6(19):56-57.

第9篇: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