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社会治理热点精选(九篇)

社会治理热点

第1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3054

[摘要]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应当适当引入一些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实效性与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社会热点;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中各类冲突与矛盾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社会热点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社会大众中,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对各种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大众。通过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认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透过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想顺利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具有多个方面的途径,然而其都必须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将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一般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而这些社会热点所彰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学生的思考,都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2]。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通常都会遇到各种社会热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群体所重视的思想问题,无法直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思想政治课堂才更具说服力、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也才能够充分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实践体验通常包含两种途径:其一,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各种实践;其二,通过课堂情境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模拟实践。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而将社会热点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将其转化成一种社会情绪或者某种社会心理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进来,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意识[3]。然后,思想政治教师在将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体验,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点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措施与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针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和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典型性,只有当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普遍的意义,具有极为明显代表性,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后,才能够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也才能够从这些社会热点当中得出有关的结论。再者,及时性,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中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所以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是近期的,具有及时性特点。最后,焦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不仅要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需要解决的焦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社会热点应当充分彰显焦点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站在客观的层面来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会与讲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思想,切实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热点内容,并构建对应的讨论板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板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此,不但能够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为思想政治课程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利用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这个特征,能够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利用当前“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慰问空巢老人的义务活动,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4]。

三、结语

社会热点不仅是社会形势在当前的彰显,同时也属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昭示。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秀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1-92.

[2]张亮.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11:112.

第2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0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社会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期,社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出现了许多社会热点。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大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尤其高。

一、社会热点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一般是指在某一时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些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人物等问题。社会热点往往是某一时期的新闻焦点,也往往反映在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所关注的聚焦点上,如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与当前我国所处的特殊时代紧密结合,迅速反映着这个时代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主要是由于在体制变革中,大批国有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产权结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原有职工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涉及到体制变革中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2.具有关联性和复台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社会转型也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社会热点问题的表现形态不可能是单一的,其关联性和复合性相当明显。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纠结点,其根源也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复合性。

3.具有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所体现的矛盾往往不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范嗣,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牵涉到的也往往不是少数群体的利益,而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4.具有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总是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社会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

5.具有敏感性。社会热点问题根源于社会变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是内在利益冲突的外部表现,其所牵涉到的往往是各种直接利益,直接触及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深层次矛盾,具有明显的敏感性。

6.具有可导性。社会热点问题与经济社会变革和利益主体调整紧密相关,同时它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是某一时期社会的焦点所在,也是社会各种思潮、价值观的交锋战线。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向有利的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反之,就有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正是基于这一点,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与引导,将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感性情绪转向理性分析,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鼓劲的工作,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社会热点与商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影响范围,现代新媒体如ita*机网络、手机信息等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大学生正是这些新媒体的主要接受群体。信息网络以其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和内容丰富等优势在大学校园中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目前也越来越多地首先从计算机网络开始传播,甚至可以说大学生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受众。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更加关注教材之外真实的世界。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也高于一般群体。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80后乃至90后一代,思想尤其活跃,反传统的意识强烈,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并凭借自己最为开放、活跃的思想,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见解,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者、追随者和传播者,通过BBS等形式形成一股强劲的校园言论力量。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但尚不成熟。加上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极易受社会热点的影响却往往无法正确分辨社会热点事件的利弊,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到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就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就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不能真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社会热点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多而且枯燥、不能针对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往往形成一种防御型、任务型的教育模式,其实效性确实需要提高。而社会热点教育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由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的协同发展。其中认知的内核是思维。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主要地位,进行独立思维时,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在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独创性较强,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别人的赞同。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高,兴趣强烈,对社会热点尤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社会热点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主动地接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强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和相关思想理论知识的新载体,非常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许多社会热点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和抽象,不能够切实回答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不能够解释实际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果教师不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照本宣科,甚至有意回避,将会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太远,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能

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当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加丰满和充实。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大学生非常关注教材之外的现实世界,而社会热点往往是现实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之外,也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研究社会热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5.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的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还明显不强,社会责任感反映出一些情绪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人生追求上对个人利益考虑较多。社会热点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教育和研讨,可以产生和深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中受教育,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

三、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

我们认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这种结合不应该只是某些教师的、某一时期的做法,而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把这种结合常态化,构建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结合机制,将社会热点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构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构建。课堂教学是社会热点教育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课程教育角度看,可以每门课程教研室为单位,教师定期(如每周)集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与教材结合的方式等进行讨论和敲定,可以确定某一大的范围由教师自主决定社会热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可将与社会热点结合进行教学的章节内容适当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常态模式。“原理”课和“概论”课等均可以如此进行。当然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尤其是各教研室主任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积极关注、及时梳理,并具备敏感性。每学期结束前,应认真对本学期社会热点教学的经验、方式等进行研讨总结,寻找规律,将一些共同的、有效的模式常态化,建立起相应的机制。

在对社会热点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在有多个社会热点可选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选择。如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比较关注社会经济热点事件,法律系学生则比较关注社会刑事案件热点等等,并且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与这些热点相关的基础知识,选择这类热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2.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构建。有些社会热点问题长期存在,其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牵涉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深刻性,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热点又往往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急待寻求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问题讲座的机制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联合组织全校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开设社会热点问题讲座,解决一些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使之成为常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选定讲座题目和大致内容时,注意要经过学校党委、宣传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与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的商讨,以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产生过多的重复或者冲突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比较了解本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与特点,可以给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上述的这些做法同样也应当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文件将其制度化、机制化。如对每学期至少开设讲座的次数、要求学生参加的次数等进行规定,当然,学校党委等也应对此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3.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活动机制构建。大学生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里非常活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社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注重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对社会热点开展讨论和辩论,并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其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客观事物和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们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等都很有好处。

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逐步形成一种机制,可以主要由各系部辅导员负责,以辅导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辅,结合校园社团活动,尤其是针对一些大学生本身发生的社会热点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以学生社团为主,实际由学生进行题目选定、活动组织和活动策划,但是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必须加以引导和指导,避免一些错误、偏激思想的传播。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构建。实践教学有大实践和小实践之分。大实践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以社会为课堂的社会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小实践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实践教学,其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实践等。我们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集体组织学生真正“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一般是课堂讨论、观看教学资料片等方式运用的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只能采取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完成“走出去”的社会实践,然后要求其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这种方式需要的经费比较少,但不少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兴趣,敷衍了事,教师也难以检查。而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如果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学生的家乡或者是其将来就业选择地的热点事件往往引起强烈的关注,如厦门市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战略方案作为一个地方性社会热点,引起厦门大学生的强烈关注,不少学生不顾路途遥远,专门前往厦门市规划局参观和了解相关发展规划,尤其是农村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家庭所在村将来的规划情况、可能的征地拆迁情况等等。选择好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与学生息息相关,将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

第3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可视作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它在短时间内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利用这一发展趋势,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时刻关注社会趋势,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误区

信息技术诞生之前,由于传统渠道受阻以及信息流通速度慢等问题,社会新闻等传播到人民耳中成为“社会旧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素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热点问题解读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化推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片面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高校管理的行政体系,直接与高校党建工作相挂钩。一旦出现社会热点问题,为不触动学校本身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发展的有益面传播给学生。学校不让学生接触社会热点问题核心层面或是对学校发展不利的信息。例如,关闭校园网站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平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这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不利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学生和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应付式工作,将大部分精力运用在科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安排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忽视。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人为控制外,还有学生思想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关心。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的控制,真正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忽视的根本因素,是学生主观思想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忽视。一些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兴趣较低。高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无论耗费多少资金用于设备器材的投入,都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问题是特定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主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主要看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度。高校学生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来自于互联网络。一些学生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后,容易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一些激进思想。高校学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学校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价值。

1.透过社会热点问题把握高校学生主流思想的重要路径。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入是为给高校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让其拥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高校学生的主流思想,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路径。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学校的校园论坛,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帖、回帖,在各个网络社区成立参与热点话题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通过论坛、贴吧上学生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回复,了解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看法,真实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2.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热点问题复杂多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多面性的。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力量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可以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透过社会热点问题表象,分析其本质,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社会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放置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让学生对现下社会矛盾有全面的认知,帮助其判断社会事件的真伪。综上所述,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促进高校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避免学生对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全方面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成熟化发展。

作者:谷丽 单位: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宁凯峰.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5

第4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说,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等负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的社会存在对大学生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社会热点问题内涵解读

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在特定时期内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且有着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这类事件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影响较大。比如最近的“党的”“韩国萨德导弹事件”“特朗普访华”“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事迹”等,均是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首先,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广泛性,在信息化环境下甚至在瞬时既可传遍全球,参与其中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无论从范围上还是力度上或者持续时间上都是巨大的。其次,其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是对当前社会事件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会快速减弱。再次,社会热点问题还具有复杂多样性,在于其產生的原因多,涉及的人或事敏感,关注的群体众多,往往使问题错综复杂,造成民众难以准确认识和把握。

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1.有助于改革教育教学,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人才教育目标实现。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当前并不容乐观,重要原因是课程本身理论性、政治性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不足,教育教学方法难以与时俱进所致。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为我们积极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了解并引入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积极指引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度思考并做出相应判断,教师适时给予分析评价和总结,这既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缺陷,密切了理论课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体验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感情,让思想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教育目的。

2.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知行合一教育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同时,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为此,大学生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象牙塔”中,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更多步入广阔的社会舞台,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利用现实而丰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冷静分析、客观评价社会问题,不断提升正确参与、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锤炼品格、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开辟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途径”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学,共筑思政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重要性不可替代。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思政课教育中引入“党的”相关内容,可以增强中国精神、理想信念、党的领导、爱国主义等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事迹”,可以促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判断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当然,鉴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教师引入时切不可以随意或者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充分考虑要引入的热点问题与教学任务目标的关联性,在设置问题时确保思想的正确性和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要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总结,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度”的把握,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或认识偏离正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5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一、2015中考试题热词盘点

热词一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必将成为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命题关注的热点。

例1 (山东临沂卷)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 、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 )

A.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

B.对外开放 依法治国

C.创新科技 改革

D.创新制度 政治民主

【点拨】本题是纯时政类试题,考生只要了解“四个全面”的内容即可做出正确的解答。“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故选A。

例2 (江西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崭新起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

【扬改革之帆】2014年,我国改革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如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用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为百姓办事减少了108道手续;财政税收改革重磅推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40%……

(1)这些改革举措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行法治之道】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了宪法晨读、宪法辩论交流会、宪法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宪法至上的种子。

(2)我国中小学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的目的有哪些?

【筑执政之基】“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有权不可任性”……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民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反腐决心。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听到江西省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时说:“可见,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3)为什么反腐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谋小康之业】“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是全面小康的追求之一。开私家车、出国旅游……百姓生活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但一些不文明现象影响着全面小康的进程。

(4)近期,“路怒症”引发的不文明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你根据下面“诊断书”中对“路怒症”的介绍,开出“处方”。

【点拨】本题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活动主题,分别设置了“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谋小康之业”四个篇章,全面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对“简政放权”“财政税收改革”“中小企业减税”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回答时可从“改革的重要性”“维护社会公平”“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注健康发展”角度回答。第(2)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从“学习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对反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可按照“有利于……”的答题思路,从“维护公平正义”“督促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等方面回答。第(4)问要求对“路怒症”开出“处方”,回答时务必针对病因及症状,从“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明辨是非,增强自控能力”“尊重他人,讲究文明礼貌”等方面回答。

例3 (山东济宁卷)2015年初,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掐准了国家发展的“命门”,找准了13亿人所思所盼所念的“最大公约数”,赢得举国共识。

围绕“四个全面”,小明所在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假如你也参与其中,请完成以下任务。

明理:依法治国护“小康”

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新纪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成为建设现代政府的宣言。

(1)“有权不能任性”体现了我们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析意:“一带一路”筑“小康”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逐步落实。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皆有可能。

(2)“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践行:贡献青春奔“小康”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伟大的目标召唤并激励着我们为之奋斗。

(3)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青少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点拨】本题结合“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内容,以宣传教育活动这种形式,巧妙地设计了“明理”“析意”“践行”三个活动环节,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对外开放、民族共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知识的灵活掌握情况以及应有的态度。第(1)问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体现的观点,由材料中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可知,应联系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党的性质和宗旨等知识回答;第(2)问属于意义类问题,可按照“有利于……”的答题思路,从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多角度回答;对于第(3)问,一定要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从青少年的角度回答出具体的行动。

热词二 十八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十八届四中全会是2015年中考最重要的热点之一。

例4 (河北卷)观察“依法治国”百度搜索量曲线图,会发现2014年10月该曲线突然陡峭上扬。(见下图)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中国举办APEC北京会议

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举行

C.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D.京津冀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这一重大时事的识记能力。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百度搜索量曲线在2014年10月突然陡峭上扬,应该与这次会议的召开直接有关。故只有B符合题意。

例5 (江苏连云港卷)材料一:2014年11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重要改革举措,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材料二: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综上所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理论依据

(2)针对材料二,有同学认为: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点拨】本题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原因以及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要求寻找理论依据,可转化为“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解答第(2)问,首先要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出所给观点是片面的,然后再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回答。

热词三 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开2015年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素材的试题频频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捕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积累典型的时事素材,并把它们和我们所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例6 (江苏苏州卷)某班响应学校号召,拟出一期宣传板。请根据下图宣传板所显示的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 )

A.党的基本路线

B.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国家的立国之本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识记。上图所展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故只有C符合题意。

例7 (广东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为此,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认知】材料一:下面是三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图片,请你认真观察并回答第(1)问。

(1)试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指出题中(a)、(b)、(c)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一内容。

【明理】材料二:党的十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2)结合材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有何意义。

【践行】材料三:《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2015年5月7日,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公布,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三起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上榜”。

(3)外出旅游时,你打算如何做一个文明守法的旅行者?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回答第(1)问,必须围绕所给的三幅图片的内容来思考,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对于第(2)问,务必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可按照“有利于……”的答题思路,回答出惩治腐败、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执政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的重要意义。对于第(3)问,可围绕外出旅游如何做到文明守法回答。

热词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国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创新将成为未来几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例8 (山东济宁卷)“创客”一词源自英文的“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创客”。“创客”的“创”字,被注入了“创业”和“创新”的时代内涵。向“创客”学习,我们就要( )

A.把创造发明作为自己今后的主要任务

B.抛开书本知识,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C.崇尚科学,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D.懂得科技创新是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A和B都是错误的;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也是错误的。

例9 (山西卷)总理来了!

材料一:近年来,创客风潮在全国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到来。今年5月7日,总理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视察,并与创业青年共饮咖啡。现在,创业大街每天都有大量的发明专利产生。

材料二: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增长,2015年达749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公务员热”成为近年来社会热议的话题,如此多的大学生都想抱个稳定的饭碗。但是,一位博士成天坐在办公室做些文秘工作,是否浪费人才资源?

请你想想,总理为什么要专程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视察。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总理专程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视察”的原因的认识和理解。回答时可从“我国的科技现状”“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远大理想”“自立自强”等方面,回答出依据、意义、影响、必要性等。

热词五 铁腕治污(“APCE蓝”)

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对企业惩治力度大大加强,必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面对现实“雾霾围城”的尴尬,人们希望留住更多的“APEC蓝”……这些都更凸显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使铁腕治污的话题更具有时代意义和多角度思考的价值。

例10 (四川内江卷)2014年11月5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APEC会议期间,北京市采取了汽车单双号限行、全市工地停工、400余家企业停产限产等最大力度的减排保障措施。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决定,应急减排措施扩大至山东。由此,北京出现了“APEC蓝”。这启示我们( )

A.解决大气污染,只需要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

B.京津冀永久保留“APEC蓝”,企业必须停产

C.只要采取紧急减排措施,就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点拨】本题以“APEC蓝”这一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因此D项符合题意;单双号限行、紧急减排、企业停产等措施只是缓解大气污染的措施之一,并不是治本之策,因此A、B、C三项观点均错误,只有D符合题意。

例11 (山东菏泽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江西代表团讲话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为了响应国家“铁腕治理环境污染”的部署,某校准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示例:召开“树环保意识,做文明学生”主题班会)

(2)为了树典型,创新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决定每年举行“环保标兵”评选活动。请你帮助学校制定评选标准。(至少3条)

【点拨】本题是活动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务必紧扣“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如举行“铁腕治理污染,建设美丽中国”专题讲座,开展“节能环保,我在行动”社区实践活动;第(2)问要求制定“环保标兵”评选标准,可从“具有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勇于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等多角度拟写。

热词六 全民阅读(弘扬传统文化)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例12 (江苏连云港卷)主席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启示我们( )

A.要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B.文化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D.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点拨】的讲话主要是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A和D虽然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是错误的。

例13 (山东潍坊卷)开展全民阅读增强民族力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来自生活的调查】阅读在学生学习及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怎样?他们在读哪些书?2015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潍坊新闻网记者对城区14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面是根据部分调查数据绘制的调查结果表:

(1)请你分析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指出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基于调查的思辨】调查还发现,科幻类、探险类图书也受到孩子们青睐;而对于传统的阅读书目,如童话、儿童诗、寓言等喜欢的较少。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某学校探究小组围绕“应该提倡小学生阅读科幻类还是传统阅读类书籍”展开了讨论,下面两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请运用所学知识,任选一位同学的观点加以辨析。

【点拨】本题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载体,通过“来自生活的调查”和“基于调查的思辨”这两个环节,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倡导全民阅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属表格分析类题目,要特别注意表格中的统计项目及统计数据之间的对比和变化,此外备注也往往会提供丰富的信息。由周一至周五每天阅读时间1小时左右的占46%,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阅读时间;由“小学开设了阅读课,小学生在校日均阅读时间能达到1小时”可知“多数小学生有阅读习惯,但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第(2)问要求学生任选一位同学的观点加以辨析。解答时,应首先粗看两位同学的观点,选择一个自己完全理解并能驾驭的观点;其次细读其观点,推敲表述正误,作出判断;最后运用教材知识说明其“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

此外,2015年各地中考试题还涉及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中国的对外交往、保障改善民生、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全、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众多热点焦点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考查了主干知识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2016年中考时政热点备考启示

(一)遴选时政热点,做好收集工作

每年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热点很多,而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容量又非常有限,我们的学习时间也非常紧迫,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经常关注时政,并做好时政热点的搜集整理工作。

1.根据分类标准进行收集

一是按热点的影响力和涉及面大小分类。大热点是指按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国内为重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全国两会等。小热点是指范围较小,只对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如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

二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等标准分类。经济领域的,如分配制度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政治领域的,如等高官落马案、网络反腐等;文化领域的,如“净网2015”专项行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等。

三是按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联系程度。离学生生活远的,尽管很热,却有可能不考;离学生生活近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有限,但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却有可能会考。因此,我们在选时政热点时,不能只看时政的热度,还要看时政的内容与课程标准所列的知识点是否有联系,是否符合“三贴近”原则。

2.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时政热点中选专题。一年一度的思想品德中考命题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无论是什么时政热点的考查,都是以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范围为限度的,可以说时政热点只是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专题时,凡是与课程标准要求无关,或超出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时政热点,都不宜入选。

二是国内的时政热点优先于国际的时政热点。在选择专题时既要考虑国内的时政热点,又要考虑国际时政热点,但重点应放在国内的时政热点上。在有关时政热点专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度较大的问题,如“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聚焦2016年全国两会”等。

三是长效性、全局性的时政热点优先于短期性、局部性的时政热点。在选择时政热点专题时,不能仅仅盯在该年度的时政热点上,有些时政热点不仅在当年,在近几年中考中也是重点,应作为专题复习的重中之重,比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祖国统一、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就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长效热点问题。

四是不能忽视地方热点,地区特色要关注。现在的思想品德考试各地市一般都是自主命题,都会设计一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试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关注地方特色,但特色应是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如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大事件,以及重大热点、焦点人物等。

(二)坚持教材与热点链接,做到学以致用

“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对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来指导自己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我们可以用收集到时政热点材料来佐证、说明教材上的观点、理论,反过来,也可以用所学教材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把“学”和“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1.回归教材,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构建热点专题知识体系,首先,要针对每个热点专题,提出系统性的问题。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对搜集、整理好的时政热点,我们也可以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解读,以准确地掌握这些热点。然后,再综合运用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进行探究,训练自己的知识迁移、再生和重构能力。在热点专题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知识挖掘,特别是要打通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热点为中心画“圆”,辐射教材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单元、课、节的界限,形成热点知识体系,提高自己“从变化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如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一重大热点专题的解读,从“是什么”的角度,我们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炼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如忠于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承担责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等;从“为什么”的角度,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分析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从“怎么做”的角度,我们要能联系自身实际和所学知识,以实际行动向这些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弘扬社会正能量,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磨砺坚强意志,弘扬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自觉承担责任。

2.紧扣热点材料,注意问题创新设计

对于思想品德来说,中考命题人一般会先考虑要考哪些热点问题,再考虑围绕热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哪些问题,最后再考虑可以运用哪些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要提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不能只占有一大堆时政材料,列出几条与材料有关的知识点,随便选几道试题练练就草草了事。

在进行热点问题设计时,我们要务必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问题设置要以知识为载体,注意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是要注重能力培养。复习热点专题时,要精选与该专题有关、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思维含量的题目,并有意识地考虑一下这些问题考查的是什么能力。三是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设置的问题要立意高,要着眼于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利益和命运的考虑,要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3.强化试题训练,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第6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讲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美的语言、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课堂趣味性。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抽象,让很多老师焦头烂额、望而生畏。其实政治课也有它的乐趣所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常穿插一些热点话题,同学们都会津津有味地听,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活跃。可见政治课并非枯燥乏味,一堂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找到一些激发学生灵感的材料贯穿其中,教学是否联系了生活实际。要让政治课回归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身边的时政热点,将其带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很多时政热点能体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及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因此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时政热点教育有效结合十分必要,让事实来说话,从而实现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学科优势,“用活”时政热点。

一、时政热点运用于课堂时应注意的问题

1.时政热点应该是正面向上的,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正面的时政热点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时政热点要贴近实际,即贴近教材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时展的实际。首先,时政热点应该是贴近教材的。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高考试题的类型和材料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变化都是对课本知识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选取时事材料应该考虑的是时政热点是否有利于引导出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而不应该为拓宽知识面而拓宽。若选取的时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则再好也要舍弃。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与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要注重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选取最典型的时事热点。引入时政热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只是就时事谈时事就脱离了根本,颠倒了主次。其次,时政热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的实际。在时政选择上要注意热点问题的新颖性和时代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热点,便于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课选材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此外,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选取材料时必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因为,它要求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和政治原理,培养创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3.时政热点的运用要避免走入误区。首先,不能把时政教育当做讲故事,只讲热点事件,不分析,不与教材联系,否则就失去了把时政热点引入政治课堂的意义。其次,对时政热点的评析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认识和感悟,结合课本知识全面揭示出蕴含的政治观点和原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时政热点与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效果

1.时政热点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助于解读政治学科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而时政热点正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了时代脉搏。思想政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因此,利用日新月异的时政热点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这样在讲解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学生不会觉得老师讲的是大道理,会产生情感共鸣,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典型的、贴近生活的时事热点开展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易于展开课堂交流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帮助理解知识。

第7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热点;教育引导;大学生

1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

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一定时期被广大群众所广泛关注的以利益为焦点且不易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具有以下特征:

1.1 普遍性

无论在何时何地,社会热点问题都普遍存在。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必然会伴生出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等,从各方面、各领域影响大学生。

1.2 焦点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大局。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因此大家十分关注它。如:通货膨胀问题就涉及到社会绝大多数人员,同时这些凸显的热点问题涉及民生、国情,关系影响着我国团结稳定的发展大局。

1.3 复杂性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既有新近形成的,也有长期积累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政治领域的。不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瓶颈”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又彼此制约,解决处理难度明显加大。

大学生通过校园生活、课堂学习、家庭环境、社会实践、各类媒体、与人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感受和经历着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网络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更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状况,从而引发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认识。

2 对大学生进行热点问题引导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高校知识分子密集,文化层次高,加上大学生特有的敏感、热情和参与意识,使其与社会有了必然的联系,加上他们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所受文化教育的不同,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比社会其他阶层更灵敏、更全面、更深刻、更复杂。然而各种情况的交织使大学生极有可能被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说法”所误导,产生各种疑惑,带来思想混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化解不良情绪,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安全与稳定。

3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将产生影响,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引导,措施得当,就会产生巨大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反之,就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本人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3.1 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发挥正面舆论教育作用

社会热点问题的形成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要科学解释这一问题,消除大学生疑虑,就必须用科学有力的理论作指导,有说服力地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对大学生,他们文化层次较高,有一定分析能力,更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社会热点问题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造成社会热点问题朝消极无序的方向发展,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以疏导为主,以正面宣传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利用班会、报纸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传播方式,向同学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帮助和引导同学们认清形势,化解疑虑,理顺情绪。

3.2 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社会热点问题舆情分析制度

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构建“学生个人―宿舍―班级―年级―辅导员”全方位立体的信息反馈制度,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后果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深入学生,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观察了解大学生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时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并关注大学生博客、微博、论坛、校园BBS等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系统的分析此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产生后果,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困惑。高校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才能消除其思想疑惑,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与调适,从而将各种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3.3 创新网络教育平台,拓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新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的传播以网络新媒体为主,因此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很有必要。高校应加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个性化网站开发,鼓励教师开设个性化服务微博,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免费电子阅读资源。通过手机报、校园网等方式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师生探讨、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同时校园媒体应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评论,深化对社会热点问题背景的解读,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引导和辅导,为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向导,帮助大学生透彻理解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领域之中。

3.4 构建教育教学载体,开展热点问题社会实践

高校应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的教育载体,开展多形式、多角度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加强教育的渗透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及时消除该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高校应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把一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向大学生传递国内外的焦点、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同时也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政府、企业人员,围绕最近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座交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热点的来龙去脉,理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启迪他们的思考,引导大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缺乏实践性的缺点。如结合“李天一案件”、“棱镜斯诺登事件”以及“事件”等社会热点,讲解有关社会法律、专业学习、国家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与一些社会调研题目,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走进群众,感受社会变革,体会社会热点,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材料,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校必须引起重视,多渠道并举,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军明.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75-77.

[2]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6:20-21.

[3]颜亮.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1-22.

第8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一、命题动向

研究浙江省六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政治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出现了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线、以主干知识为重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当中进行选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指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讨论、激起民众情绪,引发强烈反响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被很多人熟知且讨论的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下面,笔者试以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中的社会热点考查情况为例作些说明。

2010年高考社会热点考查情况

2012年高考社会热点考查情况

2014年高考社会热点考查情况

分析6年来浙江高考政治试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笔者发现有以下特点。

(1)从呈现方式来看,考题中的热点问题以文字、图、表和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情景形式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2010年第41题材料一中的热点问题我省前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就以图和表的形式加以呈现的。

又如,2012年第30题描述的我国近年出现的热点问题――“高房价”问题则以漫画形式展现:右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现金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从选材角度看,高考命题过程中广泛选取热点,但并非漫天撒网,会有所侧重。从内容上看,热点选材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但以政治、经济、科技为主。从空间上看,试题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对国际热点考查相对较少。当然,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考查,一般会突出考查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中国与大国关系(如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地缘政治(周边形势)、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及其他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2014年高考文综卷中社会热点的选材领域、热点地域考查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14年高考社会热点的选材领域、热点地域情况

从地域上看,近年高考热点考查更加突出了地域特色,关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高考第41题中的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2011年高考第41题中的民营企业出现的“用工荒”问题,2014年高考第40题中的“五水共治”问题等都属于我省近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这类试题既体现了我省作为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特点,又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反映了考查内容的时效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考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考查的热点问题,从时间上看,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从性质上看,大多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3)从设问角度看,热点问题的考查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采用多角度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下面结合2013年的考题举例说明(见下表)。

(4)从考查方式看,考题中的热点问题有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两种类型,但以直接考查为主。直接考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命题,题干材料和备选项都围绕某个热点主题设计,直接以热点问题本身作为试题的载体,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2012年高考文综第32题)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菲律宾政府无视历史事实,再制造事端,企图侵占黄岩岛。对此,中国政府作出了强烈反应。上述事实表明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得决定性因素 ②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③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④干涉别国内政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间接考查,对于热点的考查不易察觉,命题人常常会借助其它形式的素材切入考点,热点以“隐藏”的方式介入,考查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考查考生对热点的了解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年高考文综第28题)漫画《统一武器》(作者:张吉亮)讽刺了

①形式主义,工作只重形式不管内容

②平均主义,追求无差别的利益分配

③本位主义,只顾本单位不顾大局和整体

④,作决策漠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这道试题的考查,折射了命题人对前一时期国家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注。

(5)从命题立意看,热点问题的考查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从6年的考查情况来看,考热点不是考热点本身,而是通过热点问题创设新情景,考查政治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同时,注重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或借助或突出热点问题,去分析、解决热点背景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际,通过解题的过程体验,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健康成长的素质构成,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013年高考文综卷选择题考查情况见下表。

二、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 构建体系

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考查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学科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考热点问题的复习时,千万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去搞热点,必须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夯实基础,因为再新颖别致的题目也需要靠掌握基础知识来解决。

抓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的工作,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文综考试的考核目标、要求与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考生要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学科精神。

(二)关注热点 强化运用

围绕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这是近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一贯原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性的要求。这启示我们在进行热点复习时,要科学选取热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从复习的时间上来看不切实际,从复习的效率上来看,也是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具体来说,在热点复习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主干知识为标准选择学习内容。要选择符合高中生实际、与教材主干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热点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以热点的主要事实和基本观点为线索,调动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比如,下列涉及2015年高考的重大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破冰,利好新政纷纷面世(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等);反腐肃贪重典治乱,打虎拍蝇成就巨大;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外交工作风风火火,亲诚惠容感动世界等。同时,不能只关注国际、国家的发展问题,还要关注近年来本地政府的重大决策、关心当地发展、本地的重大成就、本地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由于这些事情与考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而也是考生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比如,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将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新优势;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网络零售,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围绕七大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和丝绸、黄酒、中药、茶叶的历史经典产业,率先打造特色小镇;扩大民营银行试点,深化金融改革;实施“4+1”行动,即四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三年到位政策”;继续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百姓关注的重点工程。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社会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生存环境、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二是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对以上大多数热点问题我们并不需要去死记硬背,而应该尽量扩大考生阅读面,了解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了解重大政策或热点事件的背景,并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强调学以致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当然,对热点的剖析也不是越深越好,要以教材的理论为限度,抓住精要内容。三是适当识记一些时政术语。从高考的评分要求来看,一份好的非选择题答案组织也有适当地使用时政语言、展现政治学科价值的要求,所以,对于较重要的新的时政术语,我们应该着力记住。比如,2015年热点复习要了解诸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时政术语。

(三)培养能力 关注方法

第9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

【关键词】时政资源;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读政治,完全被动地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然而,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不喜欢上政治课,但每次谈起国内外时政热点,却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由此,我得到一个启示:有效地将时政热点融入政治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实效。此外,可通过时政教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中学生从中了解近期内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进而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它既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考察要点,在课堂上对时政资源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1.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1 能够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和完善。政治形势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而教材编成后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性导致了政治学科教材对反映最新的现实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通过精挑细选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事例材料形成时政教育,更新教材内容,能够对政治教材的滞后性进行补充和完善。新的时政热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具贴近实际易于吸收。政治教材的设置,必不可少的是大量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学生往往也比较排斥。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贴近生活的时事政治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趣味中学习政治基础理论,帮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重要内容为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常见的重要题型。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案例,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政治敏锐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2.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2.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大家知道,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因而,课堂显得比较呆板、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这时的课堂犹如催眠曲,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关于“物价上涨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在学生熟悉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又受到供求关系影响的时候,启发学生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如果物价持续走高,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老师又适时引入时事:“你了解2012年8月份我国的总体物价吗?你了解8月份的CPI吗?你知道CPI上涨与银行利率的关系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笔者再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学生一道探讨了CPI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既深刻地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联系实际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利用时政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由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但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包括国家大事、社会热门话题等,只是他们没有把书本上的政治知识与此联系起来罢了。因为,时政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政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政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每每遇到抽象的道理时,我尝试结合时事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通过时事素材解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用课文中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哲学原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理内容后,笔者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2012年我国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的内容,适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限购令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限购令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限购令将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我国应对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书本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政治课的时政性特点,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去接触,更谈不上会主动认真去学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热点时事来取代旧材料,这样能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里,理论联系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理解并主动接受新的知识点。这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时政热点,挖掘鲜活的时政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讲授《经济常识》宏观调控手段时,结合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我首先通过提问“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什么”?对于该问题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一概念,这样,可以通过设问,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了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具体形式有哪些,并向学生介绍国家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释时政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政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既能发展教材中相对滞后的内容,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紧密结合时事新闻梳理课本相关的知识点。高中思想政治包括不同的学科,每一学科又有很多原理需要学生掌握。而同一时政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原理来分析。这要求教师善于把时事新闻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与教育。例如,经济生活中学习“市场配置资源”时,既可以运用价格供求和市场竞争的知识来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有关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的知识;面对市场经济的缺陷也可以运用公司的经营知识引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融合使用时政热点,不论是市场经济中的地沟油事件,还是染色馒头事件,还是三鹿奶粉事件,都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反映出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这些社会时政热点也可以在下一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以应用。

这样,既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又进一步巩固了课本知识,教会了学生运用时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3.运用时政资源激活政治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3.1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半桶水”,你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并理出其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治时事随之变化万千,教师平时养成读书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掌握的新鲜材料丰富多彩,这样才会在备课过程中激发灵感,由书本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相关的时事。而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材料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认真分析。

3.2 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时政热点,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也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材料,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信念和政治立场。

3.3 利用时政设问要巧妙、得当。只有问得好、问得巧、问得有的放矢,才能把时政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课本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果问题设计过于宽泛、简单,就会导致事例和课本知识脱节。因此,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围绕课本知识选定事例使用的角度,再以角度设定为指导层层深入设问,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加深对事例的理解,从而自觉归纳出课本结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深入浅出”。

其四,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利用时事资源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形势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邓浩,《高中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的运用与思考》,吉林教育,2008,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