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产品范文

工业产品精选(九篇)

工业产品

第1篇:工业产品范文

交易策略:-15―14万区间逢低做多大商所农产品-工业品价差,止损点位-16万,形成上涨趋势后破10日线止盈或日线CCI拐头止盈。

一、农产品和工业品行情驱动和供需调整弹性不同

(一)2016年第一季度。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深刻调整,工业品和农产品均陷入了价格下行和去产能去库存的深刻调整模式,伴随着价格的显著下跌,2015年四季度,我们看到了情况发生了差异,工业品诸如螺纹钢等生产厂商盈利进一步恶化,开始亏可变成本,陷入了倒逼停产的境地,供给显著收缩(但尚未完全去产能),而农产品如玉米,却看到了国储持续扩大,同时中国两会后的农产品去库存政策也在显著的影响着市场的预期。今年第一季度,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财政政策大幅拉升基建,出台房地产刺激政策,地产销售大幅好转,拉动地产投资积极回升。工业品特别是建材类品种需求回升明显,对应的是供给收缩,低库存的生产状态,推动一季度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应价差显著走低。

(二)2016年第二季度。二季度对于工产品和工业品价差套利来说,核心驱动在于,一是工业品特别是建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后,生产环节利润显著改善,刺激供给增加,产量增加,同时面临5月合约交割,价格调整。二是进入二季度,厄尔尼诺效应开始显现,市场预期供给大幅收缩,叠加猪肉价格高企,CPI反弹,农产品表现强劲。二季度农工价差显著回升。

(三)2016年第三季度。三季度的价差套利核心驱动在于,农产品进入8月后,天气表现正常,美豆等农作物迎来第三个丰产年,农产品大幅走弱。相反工业品在供给侧改革推向深入,G20会议等限产,尽管需求兑现,但现货层面表现依然供不应求,再度走高,三季度农工价差再次大幅走弱。

(四)2016年第四季度。四季度的价差套利核心驱动可能在于,货币宽松目前已经显露出边际收紧的趋势,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会显著影响国际市场,高利润的生产环节会加速现有产能复产,供给恢复,而基建和地产投资高位回落的风险在集聚,工业品需求会经受考验。农产品经过三季度的大幅调整,再度进入盈亏低价区域,过低的价格会影响明年产出的预期,此外四季度形成拉尼娜的概率仍然存在,收获季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会推动价格大幅反弹。因此四季度我们认为农工价差会再次大幅走强。

二、长期来看,工业品仍然需要在低价区间长期震荡徘徊来完成实质性的去产能,农产品供给端调整速度慢或加剧价格大幅波动

长期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工业品的需求在较长时间内我们看不到趋势性恢复的基础,而供给收缩和去产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尽管价格已经跌至去产能区间,但是仍然需要在低价区间长期震荡徘徊来完成实质性的去产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工业品将展开宽幅震荡。

农产品却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格局,农产品的供给收缩和去产能概念基本一致。一是国内农产品价补分离的去库存政策有可能导致国内农产品的实质去产能,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业劳动者多数以老龄人群为主,国内土地资源并不是完全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价补分离替代收储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损失农民种植利益的风险,导致实质的去产能。二是农产品库存高是事实,但是我国农产品由于家庭分散生产的种植模式导致供给调整速度普遍小于当前的库存消费比,例如甘蔗种植周期一般为三年,增产三年,减产三年,而目前白糖国储库存消费比不到50%,即当前库存只够国内半年消费量,农产品消费具有刚性,一旦阶段性供给出现问题,价格将迅速做出反应。三是中美之间的农产品供给能力正在发生显著的差异,美国农业依赖完善的农产品补贴制度、规模化种植、领先的农产品生物技术形成稳定、高效和规模化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与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我们推测全球投资周期结束后,农产品间的大国博弈或将登场,这或许明显加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第2篇:工业产品范文

一、抽查时间

2020年7月8日至7月31日

二、抽查对象及范围

区区域内定向抽查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抽取比例为100%。

三、抽查内容

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资格检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条件检查登记事项、商标使用行为检查等。

四、名单抽取及派发

(一)通过“省双随机监管工作平台”,采取系统随机抽取的方式,从抽查对象名录库中确定被检查对象。

(二)通过“省双随机监管工作平台”,从执法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

(三)被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确定后,派发到执法检查人员。

五、组织实施

(一)任务分工。

随机抽取的执法人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抽查事项的,由执法检查人员所在单位选派专业人员协助指导完成抽查工作。

(二)检查方式。

1.检查采取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书写现场检查笔录,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2.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时,检查人员不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检查人员应当填写“一企一表”,并由被检查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确认;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在“一企一表”上如实记录。

(三)抽查结果公示。

执法检查人员要自完成“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工作后20个工作日内,将抽查结果回填“省双随机监管平台”,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区人民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

六、工作要求

(一)周密制定计划,认真抓好落实。积极筹划,精心组织,加强宣传,认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按时完成各项检查工作。

(二)统一监管服务,减轻生产企业负担。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工作中要廉政执法,依法行政,切实增强检查活动的集约性、简便性与有效性,避免增加生产企业负担。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把上门检查与上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接受生产企业咨询,为企业解疑答惑。

(三)抓好宣传培训,提高社会影响力。“公开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扩大抽查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广大生产企业知晓配合抽查的义务和相关权利,使社会公众了解并主动参与抽查活动,积极举报生产企业违法、非法经营、使用行为。

第3篇:工业产品范文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Ci>0.8,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一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显然,Bi的数值在0~1之间,B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然,某国i内产品类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否发达,还应同时考察i产业或产品类的进出口在该国总产品进出口中的比例是否较高。

二、我国工业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表1列出了1992一1999年间我国16大类及17小类某些行业细分工业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趋于微弱上升,1992年为-0.022,1999年升至0.075。其中16大类工业产品中,一直有比较优势的有“食品制造业”、“皮革业”、“服装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及“其他制造业”等6个行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换趋势。其他6大行业则基本处于比较劣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我们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一1与一0.8之间、-0.8与一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1.高比较优势产品

表1的资料表明,1992~1999年间,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只有“服装业”,其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0.9以上,而且有逐渐变大的倾向。“其他制造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也在0.9以上,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如果再将河小类细分行业的产品考虑进去,则“皮革工业”中的“其他皮制品”以及“纺织工业”中的“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两类产品也是一直具有高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工业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可看出这些我国处于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及产品基本属于适合我们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们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为36.1%,其中又以“服装业”产品比重最高,为24.6%。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是现阶段中国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工业产品。

2.较高比较优势产品

从16大类工业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在细分的工业产品类中,“建材业”中的“其他建材制品”与“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具有不变的较高外贸比较优势。前者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69,后者平均为0.77。另外,“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的“锌及其制品”,尽管外贸竞争力指数波动较大,但其平均值为0.63,而且自1996年以来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这3类产品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其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很低,1992~1999年间平均为2.4%。

3.低比较优势产品

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食品业”、“皮革业”、“建材业”及“宝石、贵金属业”一直具有稳定的低比较优势,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44、0.37、0.46与0.14。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9%。另外,从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精密仪器制品业”以及细分产品中的“药品”、“玻璃及其制品”、“钢铁制品”及“其他金属制品”也是低比较优势的产品。它们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5%。

4.较高比较劣势产品

表1的资料显示出,“造纸业”在中国工业中属较高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产品基本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品,一方面,国内造纸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林木等造纸资源及环境污染控制等问题,国内造纸业基本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该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7%。

5.低比较劣势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化学工业”、“塑料、橡胶制品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均是我国当前的低比较劣势产品。

“化学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也是较为明显的。但除了“化学工业”外,其他3大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基本处于上升阶段,其中“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已由1992年的-0.47上升为1999年的0.045,即该行业已开始从外贸劣势转向外贸优势。“化学工业”外贸竞争力在1997年前基本是从劣势向优势转换之中,但此后又开始转向劣势了。该4大行业的产品出口占工业产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37.9%,同时由于它们的进口比重也高达60.2%,因此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工业”基本属于劳动一资本密集型、劳动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已日益显现。表1显示,“矿产品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已从1992年的0.08下降为1999年的-0.33。该3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比重约为11.6%。

“木及木制品业”在我国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同样地,由于中国林木资源的过度开采,已使林木储备相当匾乏,从而使该产业当前处于比较劣势。

总之,按照比较静态分析,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呈现出下列倾向:一是进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大于0.5者)种类少,在16大类产业中只有2类产业(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但它们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32.2%;较高比较劣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小于0.5者)种类也少,只有1类(造纸工业),并且出口比重也小,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0.7%。二是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基本均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少于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16大行业中有5大行业处于比较优势,8大行业处于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比重较小,只有13.4%,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出口比重较大,为50.8%。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基本相适应。因此,在当前提高我国工业外贸竞争力时,不应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四是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或相对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品在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应以进口来补充我国的国内需求缺口为宜,过分强调贸易平衡或国内自给是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过高经济代价。五是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有些产品已成为劣势,而在某些具有比较劣势产业中,有些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如“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是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其产品中“玻璃及其制品’测在近两年内已成为比较劣势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皮革工业”中,“生皮及皮革”则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同样地,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化学工业”,其中“药品”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锌及其制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也具有比较优势。六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工业产品比较优势强化与某些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服装工业”类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矿业及其产品业”则显示出了稳定的比较劣势强化趋势。

三、我国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表2列出了我国16大类、17小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1999年的变动情况。通过该指数的纵向及横向比较,可以考察我国各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高低,以及特定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总体说来,我国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1992~199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9以上。从16大类工业行业看,“矿产品业”、“论学工业”、“贿金属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为产业内贸易发达的产业,该6大类行业产品出口占工业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46.l%,进口比重平均为70.6%,其中,仅“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与进口比重就分别高达22.0%与36.5%。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于0.5)的产业还有“食品制造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皮革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以及“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但其中除“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在工业进出口中的比重相对较大外,其他几类工业行业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相对较小。如按1992~1999年间平均进出口比重测算,“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的进口比重分别为7.1%与7.5%,出口比重分别为3.2%与3.7%。但“木及木制品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1.5%与1.3%、“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0.7%与1.8%。

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小于0.5)的产业有“造纸业”、“服装业”及“其他制造业”,其中除“造纸业”我国呈明显地依赖进口外,“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则均呈“出口导向型”。

从表2的资料可以看出,轻制造业中的“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重制造业中的“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重制造业最为显著。如“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年分别为0.64与0.52,到1999年则分别升至0.91与0.95。与此相反的是,“矿产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下降,说明我国已从出口矿物原料产品转向了进口。

在我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产品上,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享受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但与发达国家间高度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的产业内贸易除集中在“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等技术与资金密集的行业外,还有一些停留在过渡性行业与产品上,如“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及“化学工业”、“残金属及其制品业”方面。

在我国工业及其产品外贸优势总体不强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我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二是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我国劳动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三是通过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在吸收、消化、创新中推进我国工业及其产品比较优势的提升。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一点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资源相对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说明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基本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第二,加入WTO需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工业总体外贸竞争优势正在上升,其中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其产品的外贸比较优势正逐渐增强,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正在由比较劣势转向比较优势。应该说,这种增强是在我国更趋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并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加入WTO后发展工业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旦加人WTO,我国外贸比较劣势的工业产品的进口就要增加,但同时我国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出口也会增加。在当前仍占出口额一半的工业产品具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具有比较优势工业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入WTO后对工业的冲击。

第三,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注重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充分适应这一工业发展的根本变化趋势。

第4篇:工业产品范文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建基地,合理布局抓龙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扶持重点

1、粮油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和以菜籽、茶籽、大豆为主的油料加工。

2、畜禽水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以猪、牛、羊、鸡、鸭和优质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3、茶叶加工。重点扶持绿色品牌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加工和开发茶叶提炼高新技术。

4、果蔬加工。重点扶持干鲜果品加工及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工。

5、林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人造板、竹木地板、森林食品加工。

6、乳品加工。重点扶持发展液态奶的加工,优先发展学生饮用奶加工。

三、扶持品牌

鼓励企业创品牌,对获得省名优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全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扶持政策

(一)财政支持政策

1、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基地。突出支持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新项目。

2、县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扶持专项资金200万元,并逐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力度,归口县农办统一管理。

3、对经审核认定的新建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属于贷款建设的项目,由县财政全额贷款贴息,贴息期3年。

4、鼓励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两年内完成技改投资超过1000万元或一年内技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给予财政奖励,并争取进入市财政扶持项目予以扶持。

(二)税收扶持政策

1、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粗加工获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2、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为农产品加工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新技术开发,新技术转让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

4、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临时交易的用地,只要土地非永久固化,在税费上与农业用地同等对待。

第5篇:工业产品范文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2.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有关“十三五”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推进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技术示范点,继续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网络销售、西南地区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培训班。引导各部门、各地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主食工业化、休闲农业等培训,培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职业技能、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实用型人才。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国际标准跟踪分析,强化质量标准公共服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专家队伍,宣传推介品牌创建典型,针对品牌创建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参与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产品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5.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6.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要求,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联合的名义共同主办第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区域性经济交流活动,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贯彻执行农产品加工报表制度,组织农产品加工运行的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中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交流、东盟贸易经理人培训、中美市场拓展等外经外贸培训。统筹协调本行业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与贫困地区加强对接、服务。推动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的落实,指导各地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促成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培育知名品牌。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4.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部署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选工作,加强已认定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出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

5.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从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城乡居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和休闲农业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关于创业创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梳理,采用文件重申、媒体宣传、会议部署、工作动态、制定政策明白卡等方式,推动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2.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以创新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进行宣传推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继续倡导和弘扬乡镇企业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4.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项目展示、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完成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名村、骨干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基地的入围条件、组织对接、人员对接、见习管理等条件。

5.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参加国家中小微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等督查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1.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把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门分工方案制定落实方案,认真做好农业部牵头负责和参与的各项工作,推动落实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2.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研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的建议,引导资金向给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第6篇:工业产品范文

一、以用户的角度来评价工业设计

设计是对人的生物性的延伸。用户是设计的最终体验者,所以用户即是设计的最主要目标,用户的评价即是设计评价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当一个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时用户才会认为值得去购买产品,而用户对于产品的期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好用的,美观的,有意味的。

(一)用户需要的产品应是好用的好用的产品首先是功能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功能是人类的需求客观化”,设计是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产品都具有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如衣服可以御寒遮体,汽车可以代步,纸笔可以书写,就是产品支持什么样的活动,它能做什么。设计要体现设计者预期的功能,而这预期功能正是要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基本的功能是产品存在的根本。好用的产品还应是按照用户的生理学及心理学特点来设计的,能有效的使人与机器及环境进行有效沟通,还应考虑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使用的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典型的例子是手,手作为人机工学的重点研究对象,设计师早就开始了对手的研究。手是人体中与机器接触最广泛的也是最多的,因此,对手的大小、宽度、手指比例、握力、拉力等都有精准的数据。以鼠标为例,要完全符合人机工学才能好用。如鼠标大小与使用者手的比例要合适;要适当考虑性别及身体素质的差异;鼠标上弧度的要与手握的弧度相对应;姿势不能引起的过度疲劳,避免静肌负荷,保持手腕出于顺直状态,避免掌部组织受力,避免手指重复动作。让使用者感到方便、舒适、安全,减少疲劳,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从而优化人的使用行为。好用的设计还应考虑适用性。要考虑产品与人、环境、时间、地点的关系,不同的因素所需要的产品也是不同的。优良的设计不单单局限于形式,形式只是表面,而应对人的需求要有更深层的思考。针对不同产品功能与形式的要求也是不同,如电子产品就会更加注重功能,而家具就更注重形式。

(二)用户需要的产品应是美的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20世纪美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师罗维的著作《丑货滞销》中就说明了产品审美的重要性。用户选择产品时除了所需功能外的,一个产品的造型、色彩、舒适的手感、优美的旋律都可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要。产品的审美不是设计者个人审美,而是大众普遍流行的审美。产品的审美往往是通过新颖性和简洁性来体现的,而不是依靠过多的装饰才成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准则,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产品的美还需要通过使用环境及使用人群的检验。一个产品美与不美,不仅看线条是否流畅,做工是否精良,还要看使用人群及使用环境是否合适。

(三)用户需要的产品应是有意味的优秀的设计首先有视觉上的美感。其次是操作可靠、简便、经济。再者优秀的产品设计可以给人不同意味,即不同象征含义和情感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是为了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有时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或自我形象的体现。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产品本身,而是越来越追求商品的象征意义和个性特点。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心理需求、时代观念的用户对产品的体验也是不同的。使用不同产品的用户也同时反映出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阶层、兴趣爱好等,这便是产品具有的象征功能。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产品设计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如水龙头在使用过程中,本能水平的设计是用户会觉得这个水龙头的质感、造型适合自己。行为水平的设计要了解收集到用户使用水龙头时的各种需求,如水温,有需求用凉水、热水两种状况等等。反思水平的设计是如果水龙头放的热水会烫伤用户,那么针对产品设计一个温度计,这样就不会造成烫伤。反思水平的设计常常是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总体印象。在你想起一个产品时,你会想到它的功能好处及使用它的经历,不仅仅是功能或外观,而是对产品做出整体的评价。好用的、美的、有意味的设计产品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事实证明,美的物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美的物品更好用,有意味的产品也必定符合形式美法则,但审美价值必须是在实用价值基础上产生的。三者共同构成了设计对象的综合价值,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需要。

二、以经济的角度来评价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价值。上世纪在功能主义之后,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了“设计追随销售”的商业主义设计。试图以新奇、不断花样翻新的样式来刺激消费者来购买,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时不惜牺牲功能为代价。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引进工业设计,依托于设计精良及先进的技术,其设计生产的家电、影视设备、汽车等消费品纷纷占领国际市场,直接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与重视工业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2005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领先设计与中国新兴市场设计论坛上,与会者积极探讨了企业设计外包的本质变化,把设计理念引入商业界,积极推广企业将商业策略和设计方法融为一体,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产品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国内近几年也在提倡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有很多企业把工业设计定位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如海尔、联想等,他们也因此获益丰厚。人们购买产品是想得到一定的效用,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的限度内取决于消费者对它效用的评价和需求程度,如果效用和需求程度大于心理预期价格,商品便会被购买。现代的企业衡量产品设计是否成功,往往是看产品的销量,看消费者是否愿意花钱来购买产品。企业要想取得盈利,必须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消费真正需求的产品。如何判断一个设计产品能否被消费者购买,在设计之初市场调查与分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即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品设计的方案也只是有部分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消费者并不是单一的顾客,往往属于一定的群体。不同的群体观念会有不同,一种产品的特性满足了这一消费群体,却不适应另一个群体。对市场研究主要是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研究消费者的个性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能解释消费者基本行为原因的方法。产品的销售除了良好功能与优异的外观外,还与产品的包装、价格、宣传等相关。总之,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检验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以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工业设计

(一)从社会伦理价值来评价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有着很巨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对于工业设计的评价,还包括在满足用户的需求之外对用户是否真正有益,以及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人们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引导是否有积极健康的作用等。以马桶设计为例,坐便器和抽水马桶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如厕习惯,从蹲式到坐式,表面上是姿势的改变,但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用户来说,这些因素考虑的相对要较少;但对于设计者来说,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于产品来说,是它的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的体现。可以说设计推进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二)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来评价工业设计1992年6月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了环境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逐渐形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责任,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废弃和再利用构成一个产品系统,整个系统都与生态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每个环节与步骤中要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合理再生,避免浪费,这样才会使设计的社会意义得到增值,并朝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方向发展。产品设计的对象是人,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设计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有机环节,设计符合生态系统的准则,才是设计的根本目的和存在价值。设计是文化,不仅仅设计成有形产品,更能创造无形的生活理念。未来的设计师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人们和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风尚,推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宣扬绿色环保理念,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7篇:工业产品范文

工业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功能特点不同,但在色彩设计上有着共同设计法则。

1.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

色彩设计与产品的形态、结构、功能要求达到和谐统一,是色彩设计成功的重要标志。

例如,消防车都采用红色为主体色调。这是因为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红色有很好的注目性和远视效果,使消防车畅行无阻。同时红色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因此,消防车采用红色充分发挥了其功能作用。

家用空调、冰箱等工业产品,其功能是降温和保鲜,宜采用浅而明亮的冷色。卫生用具和医疗器械采用浅色;军用产品采用隐蔽自己、欺骗敌人的迷彩色和绿色;工程机械为了安全和引人注目,采用明度较高、纯度较低的黄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等等,都是从产品的功能特征和色彩的功能作用相结合起来的选择。

2.满足人机协调的原则

色彩设计应使操作者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不易产生疲劳,这样才能达到操作准确,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

例如,一般机床设备的底座、床身等,宜采用沉重的颜色,给人以安全感;工作台、滑块等宜采用浅色,消除沉闷感;满足操作准确、人机协调的要求。

3.满足环境的要求

色彩设计不应囿于产品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个环境。使产品的主色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成为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色彩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愉快、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1)自然环境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产品色彩基调的主要因素。在炎热的工作环境下,产品色调应给人以清凉、沉静、安定的感觉,宜采用纯度低、明度高的冷色为主色调;在寒冷的工作环境,产品色调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宜采用纯度高、明度低的暖色为主色调。

(2)工业环境

①作业环境要求工业产品,如在户外工作的运输、建筑等工程机械,为了能在环境色中显现出来,使其具有很好的视认度和关注感,宜采用纯度和明度高、与背景色有强烈对比的色彩(如黄、橙、红)。另外,还可采用对比强烈的复合色彩,或添加必要的装饰色带,以增加动感。至于在室内使用的工业产品,例如,医疗卫生设备,宜采用浅淡、明快、柔和的冷色调或暖色调,能及时发现脏污,进行清洗,同时也使病人感到安全、亲切。

②照明环境

作业场所的照明环境有自然光和人工照明。产品的本色只有在自然光的条件下才会不失真的显示出来。而人工照明环境中,产品的色彩会因光色的效果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设计师应考虑照明光源的显色性、色表及照度对配色的影响。只有将产品色彩与照明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才可以获得预期的色彩效果,更好的发挥色彩的功能。

③噪声环境

为了给人以宁静、柔和的感觉,宜采用纯度低、明度适中的冷色调。绿色工作环境能"降低"噪声的效果,保护工人的听力。所以,噪声较强烈的工作环境里,墙面宜采用浅绿色调。

4.符合美学法则

①色彩设计的对比和调和

色彩的对比可以使两个要素的质或量被特别强调,使其显示各自的特质和生命力。但是,产品作为一个整体,不允许色彩的混乱、相互割裂。要注意色彩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产品充满生气、稳健、亲切的感觉。

②色彩的均衡与稳定

配色的均衡感和稳定感,是达到视觉的均衡和稳定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形体结构不对称、不稳定的产品,利用色彩的轻重强弱感,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与稳定。例如,配置明色在上,暗色在下则安定,反之则有动感。

③配色的节奏与韵律

利用色彩的节奏与韵律使造型获得动感,是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色彩的节奏、韵律与线或形的变化相结合,或产生流畅而连续的运动效果,或产生间断、突变的跳跃式运动效果。

④配色的比例与分割

配色的比例和分割是随形状及其组合而产生的。利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配色的比例和分割,以及色彩的功能作用,可以强调造型形式的比例美特征。

5.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甚至世界范围里,某些颜色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广泛流行,成为“流行色”。流行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广泛使用的颜色。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使用流行色,以符合时代性要求。

6.注意色调的选择、重视着色工艺和经济效果

一般,工业产品的主色调为一色或两色。主调的选择与着色工艺和经济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主色调愈少,着色工艺愈容易,经济效果好;反之。着色工艺复杂,经济效果差。

7.注意色质并重

现代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还与材料的质地、极色与光泽色的应用有关。在现代工业产品上,大量采用油漆的着色工艺方法。油漆可以赋予产品各种绚丽的色彩,但也应充分考虑并应用新材料的本身色质和材料加工处理后的色质,以起到丰富色彩变化、显示产品现代特征的效果。

第8篇:工业产品范文

基于后现代时期价值多元性的现实,单个的道德主体对于规范性的问题很难获得普遍有效的正确答案,这时应用伦理学应运而生。实际上,应用伦理学是要在“实践”的“问题处境”中直接地考虑道德原则的意义及其可应用性。确切地说,一个具有“应用性”的道德原则就是对于特定的“问题处境”可兑现其“善”的承诺的原则,相应的“道德判断”的判准,就其在此“问题处境”中是否具有可实践性而定。因此,“实践性”才是伦理学“应用性”的等值物。面临各个领域的特殊问题,像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等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传统伦理学一般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仅仅关注“人”这样一个物种的福利,而生态伦理学则关注构成地球进化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生态伦理学的最主要特点是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研究人对地球上的生物、自然界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经济伦理学也属于实践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的范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活动中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为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确立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理想的学科”。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学科,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有些学者把科技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归结为科技道德活动、科技道德意识和科技道德规范的三类科技道德现象。经济伦理学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确经济领域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定。经济伦理学不仅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的道德根据和道德价值,更关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规范伦理学,从哲学角度的思考和研究,它带有普遍性意义,起到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而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在具体应用学科的具体问题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伦理学理论在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或实践性。近些年,随着设计艺术学学科体系建立的不断完善,许多学者提出构建设计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当然,也与设计领域出现的许多弊端有关系,金钱至上的设计意识;假冒伪劣的工业产品制造;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工业产品;与环境产生不友好的工业产品设计行为、现象等等问题比比皆是。一方面需要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师对行为和行为后果做定位和预测的研究。设计伦理学是建立在规范伦理学基础上,将规范伦理学理论延伸、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它属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介于设计艺术属于多学科的综合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设计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科技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它反映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中,以设计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透过工业产品这一媒介,对人的心灵、情感、理智的探讨;反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反映在消费社会里,设计者与消费者如何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法律条文。

通过对人工物的设计,从道德观念上求得人类社会的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安全、公正和幸福;求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设计伦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是设计艺术、伦理道德、社会风尚,以及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综合叉学科。从行业角度看,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伦理准则,都有明确的职责,有些是由法律规定的;有些则是职业信念和一般公众信念的体现。从公民道德、个人道德,具体到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非常有必要的伦理准则。我们认为“没有道德的设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设计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成为设计伦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工业产品设计伦理问题是属于设计伦理学关于工业产品问题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工业产品设计师的工业产品设计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整个设计过程,从构思、选材、生产技术、投入市场、销售、消费、回用都要符合道德准则,这些准则也包含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的道德准则、规范的原则,它不仅拥有理论性,还有较强的应用性或实践性。必须服从遵守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设计规范。

工业产品设计伦理学研究大致包含着产品设计的生态伦理学的问题研究、经济伦理学问题的研究、科技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产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研究;产品设计的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等等,本文不展开论述,只是就某问题做些思考。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下,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变了过去的发展模式,求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思考又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考虑:自然维度、代际维度和域际维度。自然维度是指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人类自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比如:人口适度增长;杜绝滥采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既不是听命自然摆布的奴隶,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朋友、对话的伙伴,共存共荣。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在地球生存与发展,否则就是自取灭亡;代际维度是指把当代人之间的内部伦理关系延伸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思想上打破唯当代人独尊的“当代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充分尊重后代人的利益和权利,为子孙后代谋些利益;域际维度当代人群间、地区间、国际间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享用等方面是否互相协作、公平负担与享受等。在代际和域际维度的研究显得比较欠缺。比如,我们国家为快速扭转经济落后状态,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出售资源、劳力、场地,许多行为看起来“互惠互利”,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建立在公平与协作的原则上,而是对中国资源以变通方式的“掠夺”和对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转嫁”。

第9篇:工业产品范文

当工业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理逐渐褪去光环,成为一件大众、时尚的产品时,色彩便成为了影响销售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国外产品开发行业统计,只需要增加少量的成本,色彩便可以帮助提高产品附加值15%~30%,可见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要将色彩的商业价值考虑到其中。色彩在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中将增加巨大的商业价值。

二、色彩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机械设备的色彩设计

在机械设备的色彩设计方面,我们不单单要考虑设备的本身,还要注意它摆放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以及他的使用途径。在正常情况下,机械设备一般都是灰色系,为减轻操作者长期使用的心理负担,一般多采用明亮的浅灰色系。设备的一些主要设置如开关、急救按钮等多采用的是比较醒目突出的标志色彩。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时进行正确的操作,另一方面当紧急情况出现时,操作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故障清除,保证安全生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使用环境给操作人员眼睛带来误差以及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在对机械设备的色彩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操作台面、加工物以及使用环境的色彩调和、对比设计。在设计时,应将两者保持一定的色彩对比度,以保证操作人员对加工物的分辨力和视觉敏锐度。而在操作台面和室内环境的色彩设计中,应该将两者的颜色尽量保持一定的协调。在机械设备存放的空间,可以根据其加工方式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色彩进行调整,比如在热加工车间内,舍内环境应该尽量选择冷色调,在冷加工车间内,我们可以适当采用暖色调。

(二)交通工具的色彩设计

交通工具的色彩,并不是为了识别,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关视觉心理的应用。比如:我们发现,各国的邮政车一般以绿色为主色调,就是利用绿色带给人们安全、可靠、值得信任的感彩;飞机使用的是高亮度的银白色,其给人以轻便的感觉;消防车使用的是火红色,给人以紧急、危险、活力等感觉;救护车多采用纯白色,突出的是宁静的视觉感受。交通工具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其色彩的确定还应与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自然风情以及人文习惯相对应。比如:在我国城市交通工具中,在北方,公交车多被采用暖色调,而南方城市的公交车多采用冷色调,这就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产品设计中值得关注的色彩问题

(一)色彩是有重量感的

对于同样体积的物体,色系深的要比色系浅的看起来重。经过科学研究表明,同样体积的物体,在心理重量上,白色的物体要与黑色的物体相差两倍以上。例如: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会将自己的车辆和包装箱设计成白色,这样,在运输途中就会让人感觉心理重量不是很大。对于一些形态上大下小的设备,为了平衡人们的视觉误差,往往对其底部加深色系,上部用浅色系,增加设备的稳定感。

(二)色彩是有体积感的:

一些暖色会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个物体比实际的要大,相反,一些冷色系则会有很强的收缩感,使物体比实际的小。在工厂车间,为了让空间显得更大、更空旷,工业设备大多数选用冷色系。

(三)色彩是有运动感的

在一些产品设计中,有些产品会出现凸凹感,这是因为颜色具有运动感,一些高彩度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等暖色都是前进色,而低彩度的蓝色和蓝紫色是明显的后退色。前进色和后退色的色彩效果已经在很多的领域上得到了应用。例如:在一些广告宣传单上,红色和黄色的应用就比较多,可以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优惠价格以及优惠日期多采用红色或者黄色进行渲染,起到了醒目的效果。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应用最广的就是汽车的涂色,国外的科学家做过专门统计得出结论,蓝色是发生事故最高的颜色,按照发生事故的比例依次是绿、灰、白、红、黑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高档汽车和公务车都采用黑色的原因。因为在这些颜色里蓝色是后退色,让司机感觉车子比实际的要远,容易产生追尾事故。因此,现今在汽车工业上应用的蓝色大多数都是经过表面处理并加以调和的颜色,避免产生后退感。

(四)色彩的补色问题

当我们的眼睛盯着一种颜色看一段时间后,眼中就会出现对它的补色残像,比如我们看红榜时,长时间看后,眼睛会出现绿色的影像。在以前,为了缓解医生在手术时的眼睛疲劳,我们经常会选用绿色的服装和室内颜色,结果一些医生由于长期面对绿色,眼睛中出现红色补色,结果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在面对电脑桌面时,有的人喜欢用绿色作为主背景颜色,也会出现补色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以及研发上要慎重选择配色,避免选择对比不明确的颜色,也要避免产生补色的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