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

第1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亦是众多专业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本文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

1优化教学内容

1.1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前几届学生反馈,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进人实验状态,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并且在学生人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离心技术(离心机的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与染色技术(瑞氏染色)。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容易上手。

1.2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后”,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不再照搬课本原文,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重点突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IV24h。制作课件时,为了强调1~2L的容量,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强化实验教学

2.1合理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节约时间。

2.2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m。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包括病例、各项检査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例如,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全员听课,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共20学时,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査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取消自愿报名赛制,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占35%)和平时成绩(占15%),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均是教师找好细胞’学生分组轮流辨认,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考核模式,由学生找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2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院校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并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学制。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主要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医学院校是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也是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医学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医药领域的科研及创新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第3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第4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

1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为“5+3”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指明了方向。通过“5+3”构建的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模式创新,构建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2)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既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

3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条件

1)社会急需。医疗资源短缺、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多年来,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培养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学术能力培养,轻临床技能培养。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既要有一定学术能力,又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国家政策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合格毕业生即可得到“四证合一”。3)学校与学科层面。我校贯彻“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教学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支撑条件建设,努力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育研究团队,为我校开展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并与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实施医教协同“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

4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临床医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要求都很高,三者都不能偏废,必须靠“学中干”来实现“干中学”。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建设“三个平台”。①学术交流平台:创办“一堂两坛”,即“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校内教授博士开展学术报告交流会。研究生学术论坛指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在每个月都要开展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汇报等各种学术活动,及时交流科研成果新进展,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机会。引导和培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每年均选派研究生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②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科研数据库,实现文献共享,开展课题介绍及总结,优秀毕业论文展播等。将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定位为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常用技术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同时利用一些实验技术论坛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等建立技术交流论坛,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寻求帮助,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技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等。③临床实践平台:培养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生命线,培训基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载体,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孵化器”。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过程督导,以质量管理和考核管理为抓手,努力推动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对带教师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严把培训质量关。严格统一考核,根据各学科考核要求,建立结业综合考核试题库,制定考核方案,形成综合考核规程。2)坚持“两个不间断”。①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的床旁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开设研讨式循证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循证医学思维。在技能训练方面。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导师带教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训与技能强化,完成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②坚持医德修养培养不间断。医德医风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德教育作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第5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思想;专业目录;

作者简介:陈婷梅,女,博士,教授,从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原有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1003)中授予医学学士的五年制医学检验(100304)专业,2013年统一划归为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1010)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01001),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一规定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提出了不少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我们亟需探索与新专业目录及新培养目标适应的新教学体系。本文就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下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提出一些思考。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6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ZYB2011042)。

作者简介:苏丽环(1972年9月-) 女,本科,副主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临床。

摘要:目的 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一行之有效、可供参考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方法 对初步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进行阐述,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保障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主要特点是: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相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院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学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图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结论 构建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可行性较强,可为同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临床医学 实践教学 体系 构建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临床医学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实践教学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2]。如何加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2]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要积极探讨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3],构建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关键。

我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思想, 进行了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初步取得效果。经调查,在过去两年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我校毕业生的通过率达40%以上,高于全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各实习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对我校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进行剖析,阐述如下。

1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

2 构建图的阐述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 [4]。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一线从事疾病预防、诊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

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集“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具备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专业知识。二是具有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等专业技能。三是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在艰苦环境下独立开展临床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等专业素质。

2.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 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由四大模块组成:一是医学人文学习领域;二是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三是临床医学学习领域;四是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2.2.2 实践教学环节的布局及各环节课时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学专业行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项目有:①入学教育:新生早期医院临床工作岗位体验;②军事教育:军事训练;③社会实践:寒、暑假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体验;④三大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公共人文学习领域、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⑤毕业实习:临床毕业实习;⑥毕业教育:毕业职业教育。

具体实施:

(1)新生入学后第一、二周进行军事训练加强军事教育。第三周到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体验,初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

(2)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公共人文及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在校内实验室及学校的模拟医院完成,约342学时。

(3)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两周,体验临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第二年的寒、暑假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医院集中见习三周。

(4)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内实训操作、模拟医院见习和教学医院见习(其中一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见习)交替进行。第四学期开设一门临床诊疗综合技能课程,在实习前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实训。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约545学时。

(5)第三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约98时。

(6)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一周的毕业职业教育。

2.2.3 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确定四大学习领域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分配比例。医学人文学习领域理论课298学时,实践课206学时,总课时504学时;基础医学学习领域理论课31时,实践课136学时,总课时455学时;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理论课417学时,实践课1534学时,总课时1951。能力拓展学习领域最低要求理论课时180学时。这样,临床医学专业总课时30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214学时,实践教学1876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62%。

2.2.4 临床医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比例

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践项目。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及执业助理医

师技能考试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5],删除重复的内容,增加新的实践项目,避免前后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并确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比例。

2.2.5 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不仅要求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场等模拟现场进行反复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训练;更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和实训。因此,实践教学有校内实验和校外(医院)的实训,科学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的交替,把学校搬到医院,把课室搬到实验室。

2.2.6 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⑴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情景模拟、病例讨论、医院见习和实习训练,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⑵体格检查采用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训练。⑶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医护同场情景教学和计算机虚拟教学。⑷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进行训练。⑸辅助检查操作和判读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和TBL教学等。

2.2.7 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校内教材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各门

课程制定系统的、可靠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指导教材。

2.3 管理体系

2.3.1 校院共同管理的长效管理体制

校内实践教学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系部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和项目管理协调者,专业负责人为项目具体实施组织者,实验中心负责各实验平台建设、监管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由相关教研室的专业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校外实践教学实行校院共同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实践教学项目,医院协调管理及组织实施项目,各临床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这样,依靠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2.3.2 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医学基础课实验考核侧重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以项目完成为主。医学专业技能实训考核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制度。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地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按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诊断等课程开展多站式考试。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多站式考试形式,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临床类)考试大纲进行,内容有病例分析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等。同时把人文关怀、职业态度列入评价内容中。

2.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4.1 “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遵循“校院合作、共建共赢”的原则,在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三真)情境建设,基本实现了实践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满足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又可作为基层医院临床医师技能培训基地,达到了校院共赢。校外实训基地(医院)是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的“教学医院”,能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2.4.2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兼职兼课教师均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建设中,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要求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均应有较为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7];建立对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制度;并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出培训计划。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2.4.3 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3 构建图的意义

本构建图的特点是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相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院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学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优化教学资源,可行性较强,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三年制高职高专是五年制本科压缩版的传统观念,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同时,也为同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4 构建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体系要有相对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相配套。因此,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让三者有机融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大胜,罗玉双,王文龙等.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98-100

[2]魏继文,杨建宏,邓雪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16:78-79

[3]肖吉文.相对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59-161

[4]莫琳,梁保恩.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174-176

[5]饶洪德.对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09-111

第7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1.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层次不齐,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单一,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彰显时代特色

2.1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人才培养成本较低,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针对这个问题,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革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有学者通过调研,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收益不大。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导师的积极性偏低,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更有甚者,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用性较强,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淡化课程意识,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和考评,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采取奖惩制度,年终总结,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毕业后就能上岗,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另外,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各科实纲的要求,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带教医生待遇,奖惩分明,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5结语

第8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1临床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1.1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医疗设备的全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影像工程科等为主。通过4年专业学习,学生对于医疗仪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侧重于理论的应用,能够对仪器进行基本的保养、维护和一般性维修;对于仪器的医学应用比较了解,在医生和仪器提供者之间起桥梁作用,承担部分仪器的高效使用、改造等任务。同时也可以成为医学仪器生产厂家的运行、维护、安装、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

    1.2专业课程以原理为基础,兼顾应用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5],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以下几大类:医学仪器与图像处理类,包括电路、数字图像处理、传感器等;微机原理以及应用类,包括单片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基础类,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医学传感器等。教学以“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6]。授课以原理为基础,不要求复杂的公式推导,但是要有定性的概念,例如超声探头高频低频的应用差别。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无需纠结于某个特定型号的设备并研究其具体功能,应概括性介绍医学设备的应用。开设理论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与医院合作,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学习,请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医疗仪器和系统的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及其实际运行情况,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1.3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加强学生医疗风险意识在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表1为制造商对某设备风险的可能性评估。表格左列为危险的可能性分类,首行为危险的严重性分类,阴影区是可用性测试工程师优先考虑的内容。风险分为R1、R2、R3、R4、R5、R6等6个等级。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因此医疗工程人员需要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在教学中,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医疗环境下多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临床医学工程在医院工作“有用武之地”。

    1.4以研带教,直观认识医疗风险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兼顾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医疗风险的认识程度。例如,我们对RFID标签在高磁场下应用的安全性进行测评[7-8],通过实验发现,13.56M无源RFID标签作为患者标识,在1.5T磁场下持续使用对自身安全正确使用没有影响,但是其可能影响核磁成像的信号及噪声水平,形成伪影,见图1。由此可见,通过简单的研究发现临床环境中风险因素随时可能被引入。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工程专业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择业意向。

第9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医疗的不断扩展,对于“下得去、留得住、用的顺”的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医学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已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发展的需要。[1]卫生部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积极探索,创新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

 

到2015年达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的目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养专科方向住院医师。

 

当前,国家虽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这也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基础,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开传统临床医学的结构,而在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中更是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型的模式,为此开展以全科医生为导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于实践国家提出的“三年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全科医生的培养计划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深入调查基层社区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分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对全科医师的能力需求,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的培养课程体系,提出适合城乡社区卫生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五区的10个社区中的20名全科医师为研究对象。

 

抽取的这20名全科医师均为在社区医疗工作五年及以上的社区全科医师。参与调查的20名全科医师学历层次情况(本科:9人占45%、专科:6人占30%、中专:5人占25%),年龄情况(30~40岁:6人占30%,40~50岁:8人占40%,50岁以上:6人占30%),职称情况(副高级:3人占15%,中级:8人占40%,初级:9人占45%)。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中15人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5%。通过对这些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区全科医师的业务范围及内容,分析全科医师所需的医学知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见。可以发现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依次是:常见症状诊治、疾病诊治、健康咨询、疫苗注射、体检、慢病管理、儿童保健等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即社区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2]。

 

对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的小组访谈获知基层急需防治结合型的合格全科医师,目前基层的全科医师大多为内科医师转型而成。现行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医学生培养质量较差。一是缺乏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对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缺乏了解。

 

(二)分析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对照社区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对现行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弊端和问题。

 

1.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但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3]。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

 

2.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目前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因此更没有将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4]。一些院校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体系。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家调研及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见下图表:

 

四、该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学制短,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很难兼顾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加强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培养,摒弃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授观,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培养观[5]。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理顺关系,使三年制临床医学的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