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数学初二论文精选(九篇)

数学初二论文

第1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第2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采纳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即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以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材相互区别,本科生教育涉及初级和中级课程,研究生教育涉及高级课程。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初级宏观经济学是继初级微观经济学之后所有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课程,它也是一系列后续主干课程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的理论基础,其作用承上启下、其地位举足轻重。初级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抽象程度高却又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反映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比同期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开设定位明确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背景下,进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探索无疑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研习、教学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体会,拟在教材选择、内容确立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论述。

一、教材选择

关于教材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通俗、却很在理: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福分,但不是每一届学生都有这样的福分,其实,如果有一本好的教材,老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经有数也数不清的宏观经济学本土教材,但称得上优秀者恐怕凤毛麟角,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定位不明确,初级、中级搅合在同一本书里,两个级别的内容都没有讲清,两个级别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幸好近十几年来,国内出版社大量翻译、出版了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业已涵盖宏观经济学的所有三个级别,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常见的属于初级层次的就有9种,见表一。与本土教材相比,上列外版教材具有定位明确、内容翔实、体例活泼、印制精美等等优点,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本土教材的情况下,从表一中选择一本作为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指定教材或指定参考书,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上列外版教材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的《宏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沃尔什的《经济学(下册)》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而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应该是曼昆的那本,如该书中译本第4版封三所介绍的,前三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笔者在本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一直采用这本教材,每一届学生几乎都会有同样的反映:曼昆的书是经济管理类教材中自己平时还想翻翻看看的一本。

二、内容确立

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必须在两个层面加以确立,一是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二是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对象通常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或专科生。经过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经济知识,同时,基于若干年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宏观经济的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感受。但是这些知识只能称为经济常识,而绝不是作为经济学专门学科的宏观经济理论。因此,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并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实现从经济常识到科学理论的质变。结合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再综合参考表一所列外版教材,笔者认为一门保质保量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应该具有表二以模块结构表示的主要内容。如果课时较少而不得不对上述内容作出删减,可以略去模块5、9、10、13。

(二)课程的主要特点相对于确立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特点可能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初级经济学不像中级以上经济学那样注重理论逻辑性、注重定量分析,而是更加重视经济学直觉的培养,也就是一个经济学道理能否尽量用大白话讲清楚。初级宏观经济学也有模型,常用的模型见表二,但是阐述同样一个经济问题,初级课程主要使用举例、类比方法,以文字描述和不带数量的图形模型作为工具,回避使用微积分,中级课程主要使用逻辑推理方法,以方程描述和带数量的图形模型作为工具,一些地方开始使用微积分。这是每一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必须领会的不同级别经济学的重要区别,而且需要一以贯之地指导日常教学。

三、教学实施

选择教材、确立内容之后,为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专业术语的规范化问题和经济数据的本土化问题。

(一)专业术语的规范化学生在学习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掌握、理解、记忆常用专业术语非常重要。然而,同一个经济学英文术语有不同的中文译名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译名不仅在表一所列外版教材之间互不相同,而且也与国内媒体上时常出现的名称不相同,这种情况令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深感困惑。笔者将常见的中文译名不统一的专业术语整理成表三。经济学需要学以致用,处在中文语言环境下,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中文专业术语。每逢一个专业术语,在教师首先讲解准确含义后,三个步骤应该完成,一是学生掌握英语原文,二是教师介绍常见译名以便学生参照,三是教师给出建议译名并解释理由以便学生记忆。笔者给出的建议译名见表三的建议译名栏。

第3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实践探索

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结合逐渐成为现阶段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塑造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刻,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数学教育要不断加强数学知识和数学史的联系,并使它们和数学思想的主干相联系,实现有计划地对数学史教育。

一、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意义

(一)拓展视野,让学生对教材可加深理解。将数据史与教学融合可以充实课程资源,同时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以数学的本质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内容中一元一次方程所涉及到的“合并”和“移项”内容,是数学家阿尔-花拉字米著作《对消和还原》中所提到的“对消”和“还原”内容的再现。

(二)实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相应的发展,能把已学过的概念、知识进行联系、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完成部分的知识迁移。在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融合过程中,可先把史料类的材料放在章节的开头,阐明学习数学的意义。比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相学生讲述契科夫小说中的“买布问题”,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探讨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由此引发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和学习。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整合教学是对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数学史上的很多数学家对数学的专研都是矢志不渝的,具有一定的数学精神价值。比如,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心算的研究,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许多心算著作;华罗庚在残积的身体状况下靠自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数学史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现状。第一,内容方面。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史整合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和教材的知识点联系也比较紧密,其材料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也比较广。比如:人教版中“代数”的故事、杨辉三角、海伦-秦九韶公式、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等。第二,在形式方面。数学史和初中数学教材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图文结合、文本方式。第三,在编排方面。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在数学史料素材的编排中有页边标签、章节阅读、思考、文中插入等不同的形式,实现初中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数学史的内容大多被安排在数学教材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很容易忽略这些隐性的数学史内容。其次,数学教材中反映的数学史内容大多以一种较为简单的形式展现,没有向学生深入剖析数学史和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反应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再次,数学史的内容学术性太强,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最后,数学是在数学教材中的各章节分布不均。

三、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实践策略

(一)重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教师要明确融入数学史的重要性不是为了激发学习动机,而是将数学史以及数学文化的发展和数学教育结合,从而实现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之前有策略的将数学文化与所要教授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数学文化发展背景下掌握数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史的认知。

(二)数学史与教材的整合应立足学科本源。现阶段的数学史语言多以成人语言呈现,史料虽多,但编排形式单一,使得其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概括。因此,数学史与教材的整合应基于数学知识发展的本源,并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接受特点、接受习惯等,对数学史内容进行选择、编排。

(三)实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模式的多样化。数学史主要是为数学教学而服务的,所以数学史融合了可运用多元方式来进行处理。第一,直接引入。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引入数学史的方式,此形式是正常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并不会对本身的教学造成影响。第二,间接融合。基于历史启发的教学基础上所采用的方式。总结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不断研究数学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正确的预测数学发展的未来。对于初中数学教育,在传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将一些重要的数学历史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加强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升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群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薛红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40-42.

[3]朱卫平.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6):48-49.

[4]蒲淑萍,汪晓勤.数学史怎样融入数学教材:以中、法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2,08:63-68.

第4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方法

一、我国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对数学题的解题逻辑能力非常重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解题能力的问题,包括:第一,初中生对于解答数学题的认识水平不到位;第二,初中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第三,初中生的解题策略有待于提高;第四,在数学题解答过后,不注意反思和回顾。

二、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解决观

初中数学题多为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需要建立问题模型或者进行复杂计算来解决问题。那些习惯于对问题进行直译而不去建立问题模型的学生,或者在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学生,都会导致应用题解答的失败。从学生对数学题解题的认识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可能对数学题解题造成一定影响,这种认识的不稳定和矛盾直接影响着解题积极性和效率。另外,学生学习能力差异造成的对数学题解题的不同认识以及问题解决的操作行为,也会对解题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题本身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在经历了数年的数学题解题训练以后,让学生明白数学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学生应该逐步养成建立问题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是在条件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在问题与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二)注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开放条件。在教学中经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教师的模仿者,而是解题的主导者,体会到解应用题最重要的不是将数据代入公式,而是要确定哪些数据、哪些因素对事情有影响,通过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体会应用题解题时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2)数形结合。在进行数学题解题思路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据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由数想形,以形思数,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引领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有心人,充分利用“一图抵百语”的“数形结合”优势,引导学生在解题研究中步入神奇的数学殿堂。

(3)注重有效解题策略的培养。有效解题策略的形成是学生策略知识积累、方法操作熟练化、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结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策略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断纠正策略实施中的错误。

一般的学生实际上能在操作互动中理解问题,并建构问题模型策略,而不是依据数据本身进行表面化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对问题是如何进行表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条件语句,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建构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然后运算解决问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还要学会使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 ①转化。利用己有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成能解答的。②尝试与猜测。当应用题已难与原认知结构建立直接联系,并很难找到问题解决的入口,可以采用猜测―尝试的方法,逐步调整直至问题的解决。

总之,应用题解题思路的教学应该重视过程:探求解法,而不单纯是记忆步骤;探索模式,而不单纯是记忆类型;形成猜测,而不单纯是做些习题。

(4)注重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升思维。“学而则思”这是古人在学习中己懂得的道理,在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中,笔者认为,师生也要经常地学而则思,在不断的教与学中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走弯路,形成解题思路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思路才能更为广阔。

第一,反思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对自己在理解题意过程中是这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特别是对那些有过反复曲折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比如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意中的哪些信息是自己比较清楚的,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是被题目表面形式所迷惑,还是遗忘了?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关系转化是否有错误?对条件和结论是否作过适当讨论?讨论是否全面?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等等。

如列表法解题中在收集处理信息之后可以进行两次反思。

反思一:将列表整理与情境图进行对比,反思得到情境图里的信息是复杂的、凌乱的、情境化的,有的信息还是多余的;而整理后的信息是简洁的、有序的、数学化的,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都与要解决的问题直接相关,有助于把握实质问题,简化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合理性、必要性。

反思二:将所有整理形式进行对比。学生整理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横向整理的表格,有纵向整理的表格,有示意图,有文字记录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找到整理的共性和异同,从而形成对整理信息有效性的进一步体验。

第二、反思解题策略形成的过程。主要反思解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简捷。如替换法解应用题在替换法总结后进行反思,在例题的学习中是怎样做的?首先发现题目出现了两个未知量,其次是想办法将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然后观察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体会策略的真正价值。

第三、反思解题结论。事实上,就问题解决的一个周期而言,问题是问题解决的端始,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在每教学完一道应用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该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检验这个结论?能否以不同的方式来推导这个结论?能否在其他的问题中应用这个结论?能否从其它的角度重新审视题目,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推广?

本文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解题能力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第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解决观;第二,注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注重有效解题策略的培养;第四,注重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升思维。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10 (09).

第5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 ;初中数学;运用

在如今,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下,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学生在思维逻辑上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利用分类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初中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高,促使数学成绩的提升。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分类讨论思想属于一种抽象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最佳的思想在目前,它主要的方法就是将整体的数学概念进行细分,转变成零散的小部分,全面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之后,又将这些零散的问题进行重组,的出准确的总结。分类讨论思想非常符合学生在初中的思维发散的特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时的创新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遵循的是同级不得越级、各级分类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应逐级进行的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在数学题目的讨论中按照统一的标准,一步一步的进行分类,要有秩序的解决矛盾问题次分类问题。在遵循原则作为前提下,采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就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其发展能力也会更高。

二、分类讨论的具体步骤

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初中的数学问题,不但要遵循以上的三方面原则,还要保证字解题过程中的全面性、科学性、严谨性,要严格按照分类讨论的基本步骤。分类讨论主要有明确分类标准;分级得到阶段性结果;明确分类对象;用该级标准进行筛选结果、归纳出结论,这五个具体的操作步骤。在做初中数学题之前,一定要看好题目的要求,然后再进行分类讨论,其次,就是对一些负责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与筛选出分类讨论的结果,接着,就要对分类讨论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综合结果。这几个步骤主要就是从确定分类讨论目标及标准到分析筛选问题结果再到归纳总结结果的过程,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步骤操作,可以充分、全面、科学的解决数学问题。

三、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分析

1.初中数学几何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在初中数学有关于几何题目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非常常见的,在学习特殊的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联与定义时可以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是大于第三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还有30度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二分之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边长相等以及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相等这都属于解决几何问题的依据。例如,在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周长ABC为40厘米,有两个边长是相等AB=AC,其中一边边长是另一边边长的二分之一,求BC的长?从已知的条件中可以的出,这道几何题讨论的应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回忆教师教授的有关知识,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殊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具有的特点同样适用等腰三角形,然后对题目进行分析。这个题目分两种情况,意一是BC等于2AB等于2AC,即等腰三角形的第三边是俩等边的 2 倍,可以得出BC等于20厘米,AB等于AC等于10,这样无法构成等腰三角形,因此不成立;另一种是 AB等于AC等于2BC,即等腰三角形的俩等边是第三边的 2 倍,那么可以得出BC等于8厘米,AB等于AC等于16厘米,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所以第二种是问题的正确的解决方法

2.初中数学方程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处于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方程时是有很大抵触的,不知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这时教师应该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也应该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严谨的去进行分块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数学方程的大题目。比如对1-a和1+a进行大小的比较,这个题目可以采取作差法来解决其大小可以通过它们的差来比较。可以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情况:当 a等于0 时,则2a等于0,即(1+a)-(1-a)等于0,那么1+a等于1-a;第二种情况:当 a>0,则2a> 0,即(1+a)-(1-a)> 0,那么1+a > 1-a;第三种情况 :当 a< 0 时 ,则2a < 0,即 (1+a)-(1-a)< 0,那么1+a < 1-a。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可见,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的应用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无论是几何还是方程等都会需要它,因此,在初中学习数学时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数学的水平。

四、结语

在初中W习数学时,必须拥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数学是属于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要应用一种抽象的思维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的应用在初中阶段对于学好数学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积极性,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敏. 浅谈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运用[J]. 理科考试研究,2016,(16):15-16.

第6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密切联系,而其中最好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生活化教学。数学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数学现象都是在生活中出现后,继而引起数学家的兴趣,继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可谓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课堂还原,从生活化的角度着手,探究各种数学现象,学习并掌握各种数学知识。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涵义及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理解知识,还是教师教学知识,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用。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涵义

何谓“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引入生活化概念,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经验与教学主题、内容相联系,用生活化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析各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现象与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透过数学知识,深刻认识生活并了解生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与探索,促进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价值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工具性学科,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初中数学中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一课举例,在对该课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时,笔者并没有空谈如何选择方案,而是通过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先后设计了如“选择何种灯泡最省电”、“采取何种租车方式最省钱”、“何种购票方式最便捷”、“何种调水方式最有效”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案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知识学习自然就轻而易举。

二、初中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如何有效地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付诸实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导入及实验教学。以下逐一进行讨论。

(一)创新教学设计

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学科由于接触的时间较短,因此不断认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还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应当与学生实际能力及发展情况相吻合,所设置的探究性内容应当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积极拓展新思维不断创新,以避免僵化的传统教学思想统治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丧失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存足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才能真正将概念、过程及结论了然于心,并发现数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情景导入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时,要用生活化的情景进行导入。尤其是在上新课时,良好的导入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生活化情景,就很容易将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转化成为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导入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必要。笔者在教学中,通常会选取电视节目《非常6+1》、《数学解密》中的一些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奇特的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节目相结合,最终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听。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结语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立体地、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第7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能守恒定律;计数点;误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24-2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一个重要规律,而如何减小该实验的系统误差既是解决本实验科学方法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从该实验打点计时器纸带的选点方法,谈谈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1 纸带的选取

“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会产生初速度为零和初速度不为零的纸带,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本文对两种情况的纸带同时分析,因此选择初始两点距离分别为2 mm和7 mm的纸带。

2 验证方法

纸带的起始点标0,以后各点依次标1、2、3……测出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即各点的高度h,通过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vn。[1]

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

代数值分别计算v2和gh,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只要v2=gh,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纸带的初速度为零,适用于初始两点间距离为2 mm的纸带。[2]

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

任取两点A、B,算出两点间的距离Δh,带入数值算出gΔh与v2-v2的值。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gΔh=v2-v2,则机械能守恒。[3]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纸带,由于初始两点间距离大于2 mm的纸带的初始速度不为零,本文用此方法计算初始两点距离为7 mm的纸带,同时用方法二验证两条纸带任意傻慵涞幕械能是否守恒。

3 实验数据

由于篇幅有限,并且前后两点间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接近,本文只列举奇数点代表整个纸带的实验数据。

(1)初速度为零的纸带gh与v2数据关系见表1。

(2)初速度不为零的纸带与v-v数据关系见表2。

4 实验结论

(1)初速度为零的纸带gh与v2关系见图1。

(2)初速度不为零的纸带g(hn-h1)与v-v关系见图2。

由图可知,初速度为零的纸带在开始的几个点gh与v2基本相等,gh与v2间的差距随着点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即随着点数的增大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误差增大。初速度不为零的纸带g(hn-h1)与(v-v)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笔者又分析了其他纸带,均具有相同的特点。由此可见,当选取第一点或第二点为初始状态时,随着末状态点数的增加,也就是两点间的间距增大时,动能和势能的差值增大,实验的误差越大。

当选任意点为初始点时,是否增大两点间的间距时误差会越大呢?笔者以1、2、3……n为初始点,第二个点在初始点的基础上数值加2,即以3、4、5……为第二点,对应计算出g(hn+2-hn)与 v-v差值的均值为0.03。还是以1、2、3……n为初始点,但是增大两点间的间距,第二个点在初始点的基础上加4,即以5、6、7……为第二点,对应计算出g(hn+4-hm)与v-v差值的均值为0.04,继续将两点间的间距增大为6,计算出误差的均值为0.05。同样的方法计算初速度不为零的纸带,当两点间的间距分别为2、4、6个计数时,误差的均值为0.02、0.03、0.04。由此可见,选取任意点为初始点时,增大两点间的间距时误差增大。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不仅实验仪器和操作过程能产生误差,纸带上选取不同的计数点也会带来误差。误差随着两点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减小两计数点间的间隔能有效地减小实验误差。

参考文献:

[1]林立兴.关于《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几个问题探讨[J].湖南中学物理,2013(2):35.

第8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策略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学习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运用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这些教学目标,都需要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很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只有将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手段、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为此,本文探讨初中数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若干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知识正在逐步深化,逐渐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二、初中数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多媒体这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已经被人们所广泛地熟知,尤其是在学校教学中, 它以独特的、直观的教学方式征服了广大的师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通过多媒体课件开展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材料以图片、文字、影音文件等形式展示,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等.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第三节“函数的图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级链接功能,将函数图像的画图方法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画出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讨论每一步图像的画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y = 5x,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次函数. 在进行这个函数图像的讲解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5”的含义与整个图像的画法. 进一步提问,如果将“5”换成其他数字,那么,这个图像有什么变化?之后,教师给出一些一次函数:y = 4x,y = 7x,y = 2x,y = 5x + 4,y = 5x -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它们的图像.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纠正,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画出一次函数图像.

2. 开展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课程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年纪,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在动手实践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的第二节“图形的变化”,这是一节很适合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有关图形变化的知识,然后为每一名学生发放一套动手实践材料(剪子一把,纸张若干,小镜子等),最后提出要求,保持课堂纪律. 教师先示范例子: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若干个小兔子,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镜子中的小兔子.

例图: 判断:

学生通过利用小镜子进行对比,很快发现答案.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来观察它们在镜子中的样子,以增强学生对图形变化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中,除了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还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而开展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开展这种小组讨论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如,方程(k - 3)x2 - 2kx + k - 1 = 0有实数根,那么k值应该是什么. 通常的思维方法是考虑k - 3 ≠ 0,得出k ≠ 3;再根据“方程有实数根”,得出k ≥ .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题过程有错误的地方吗?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个方程并没有规定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k值可以为3,答案只是k ≥ .

三、结束语

随着课程的改革,以及我国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开展,更是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与主动性.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目标,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丽丽. 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点体会[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22): 120.

第9篇:数学初二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类法 教学方法 简谈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当然分类思想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后,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吸收;或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相关知识,螺旋上升难度系数,不断地丰富分类知识的内涵。

一、教学中要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养成分类意识

初中学生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分类思想还是需要教师主动引导的。比如对数的分类,可以分为整数、分数、小数,或是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教师可以在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马上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于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再如我们教会学生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引导学生对数a进行分类,那么a就有可能是正数、零或者负数三类。

二、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比如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一般导致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表示不同类的数,比如没有想到会有大于0、等于0和小于0等几种情况。

2.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

而此题的符号决定了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

3.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圆心的位置有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应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证明。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这种是最容易解决的情况;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的这种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这两种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教材中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也是如此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解决的。

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提高学生合理解题的综合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各种思维意识、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负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学习、总结,以便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