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精选(九篇)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第1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一、成果转化为导向在设计类实践课程中的必要性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向市场输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而现实的用人单位面对大批量的高职毕业生却仍出现招工难用工更难的问题。笔者带领团队通过与企业的深入接触,对企业和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分析,对存在的断层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市场的感知力弱,对设计行业当下发展趋势和设计流行风格分析不到位,导致面对项目设计时与应用环境脱节;不能准确洞察设计消费者的需求,对项目背景的分析理解力弱,导致作品的针对性不强;缺少对后期工艺可行性的考虑,导致设计作品的实现难度大甚至实现不了。高职毕业生在初入岗位后行业人士对其作品的概括就是,天花乱坠的创意中缺少一份作品的成熟度。我们试想学生仅被置于课堂的环境,作品履行的是课堂的要求,而进入岗位后缺乏一份市场的成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要将市场的规则与眼光引入课堂,课堂作品成为成果转化的对象。

因此在课程中以这一目标为起点,倒推式设计课程思路和教学环节。这也是设计类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一个知识界限,按照最终成果的实现,拓展知识点,注重逻辑线的运行。

二、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设计实践课程的应用

教学是一个互动双向的过程,而成果就是其中的媒介,媒介如果切实起到协调转化的作用,那么教学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就能够实现获得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了。以图形创意课程为例,探讨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

图形创意是设计类课程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期的专业课程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学生面对空洞的虚拟课题提不起兴趣,开展创意联想的时候缺乏一些环境要求,不愿想,简单想成为了图形创意课程中的作品制作态度。对专业基础课,我们更需要向学生表明课程与最终成果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一个实际项目中、一个实际典型案例中,促使学生通过成果转化感受图形创意在整个设计项目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并直观的发现自己作品在进行成果转化后所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要避免原有课程中过多的过气案例和断章取义的案例,而应该放置于项目的整个逻辑系统中。提升学生的兴趣,明确设计制作中的因果关系。

图形创意课程中导入成果转化指标,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项目案例为模板,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淡化理论知识,强化设计与创意、软件操作与应用的关系;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项目背景,准确理解设计任务,使老师能够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据最终成果转化需求确定改良创新系统三个递进阶段。在改良中依托项目背景环境导入企业人士对任务的精确描述和对接,教师协同分析项目背景,集思广益开展讨论,并完成同类项目的案例讲解。通过调研分析交流了解学生对项目背景和项目定位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第二阶段创新,学生通过改良设计了解图案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对项目进行重新设计。例如我们会进行企业实地走访,企业产品情况的分析,并邀请企业导师讲解相关产品设计中的一些情境指标,如我们对飞梭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童车纹样图案设计项目的导入,对童车现有的纹样发展趋势和童车纹样的一些色彩禁忌进行描述,对布料中的实现工艺和图案反应在电脑设计图上和布料上的视效差。最后一阶段以系统来描述,就是将设计作品实现为最终成品的系统化工艺做简述,学生会期待与自己的作品被转化,同样会更注意工艺对设计的一些指标约束,从而使学生真正从思维上有对设计工艺的考虑习惯。课程最后的考核与评价就是企业和市场对作品的考核与准入。

三、拓展项目渠道保障成果转化

让课堂作品实现成果转化,关键是企业环境,项目环境的引入,为了实现项目的引入我们搭建三个层次的平台充分稳定的提供成果转化需要的资源环境。学校层面,分院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各有不同规模的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纵向系统。

首先是校级层面搭建创新工场,引进10多家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在创新工场进行常态化运作。这不但给学生带来项目,更重要的是引进一个市场环境,能够方便学生参观和感知工作岗位的氛围和实际工作情况,提升成果转化几率。为了契合学校育人理念,企业入驻校园的条件不是简单的房租盈利而是提供社会服务真实项目,提供项目案例资源的教学转化,提供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的机会。创新工场先后多家企业对接课堂形成一些合作项目,例如将取水留香瓷器品牌的标志设计和包装设计融入到标志设计课程和包装设计课程中,学生通过对公司的参观和产品的体验制作了多套方案,并有企业导师对作品进行评价,较为优秀的作品方案投入到了实际的应用中,达到成果转化,学生对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也会更加注意,提升对作品制作的兴趣。

分院搭建了绍兴传统民间工艺传承基地,不同领域的民间工艺大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师徒开设工作室。专业教师协同大师将专业基础课中众多的设计绘画作品转化成艺术品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尤其像图形创意课程中的图案设计,例如课堂开展以猴为主题的图案设计,最后将设计的图案转化成铜雕作品,学生们即刻就对图案设计兴致盎然,对设计作品成为一件工艺品而更加细致的对待设计。对大量图案的设计绘制,最后评价出设计感较强的图案,通过铜雕大师的指导转换成了铜雕作品。而基地其他类别的作品如扇面设计、花雕酒坛设计等等也都与基础课程做结合创作了很多艺术品,并进行了作品展,收到良好效果,尤其学生在进行展示解说自己的作品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强化。

第2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为一体,承担着打通知识、技术、成果与人才的转移转化渠道,推动技术的转化、孵化,鼓励创新与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金华区域发展已进入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急需借助高校创新力量,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金华赶超发展、浙中崛起。为此,金华市政府于2013年正式启动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10所高校入驻。同时,义乌虚拟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大院名校武义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浦江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兰溪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在相关县(市、区)迅速发展,全市共引进大院名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34家。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的启动,标志着金华市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跃上了更高层次。分析研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方式,对于加速地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立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的意义

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是金华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一)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可以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党的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报告首次提到的“协同创新”,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加快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城市,创新力量相对薄弱,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都不够强,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借梯登高、巧借外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二)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金华全域“赶超发展、浙中崛起”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重要支撑力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高等院校所的科研优势,推进全市技术创新工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努力将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器和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

(三)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科技合作走向常态化的有力保障。金华工科会平台为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借助于工科会金华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65家院校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有1100余家企业与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累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970项,协议金额共计37.2亿元,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近160余家,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1800多名。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可以确保科技合作向常态化、紧密化发展,为企业技术难题破解、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急需人才引进培养提供有效服务。

二、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突出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基地、机制,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以企业为龙头、覆盖产学研用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格局。建设和利用好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基地,配备相关的研发软件和设备,发挥中国创新驿站浙江基层站点、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金华市场、浙江省科技文献金华工作站、金华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浙江科技信箱金华站的协同服务功能。以国家“”、“金华双龙英才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领衔,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金华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协同创新团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推动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二)注重制度建设

重视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强化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和服务导向。建立市校会商制度,明确双方负责和联系人员,共同负责对技术转移中心的领导和管理,并根据金华市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技术需求状况,与相关入驻院校协商共同举办机电一体、特种车辆、新材料等专场科技对接活动,做企业技术需求征集,组织校企对接,洽谈科技合作。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每个县(市、区)各确定一位技术转移工作联络员,为大院名校技术转移中心走访企业提供方便。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重点,并要求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注重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际落地效果。

(三)强化政策配套

制订出台《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加大对入驻技术转移中心的扶持力度,对当年入驻技术转移中心,每个补助20万元,并从次年起,对绩效考评合格的每家给予10万元资助。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合作,出台加快科技成果交易的配套政策措施,通过竞价(拍卖)项目按成交额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转化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省科技二等奖以上或市科技一等奖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按企业实际成果转让额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按企业实际支付合作费用额的15%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使科技经费由支持一个项目向支持一个市场转变,由项目事前立项向事中、事后交易补助转变,使科技财政支持更加市场化、更加体现公正、公开、公益,提升科技财政资金绩效。

三、当前金华市技术转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破解企业技术难题,聚引了优质创新资源

与先进地区相比,目前金华市大多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迫切需要依托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推进技术创新。浙江大学金华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首家试点单位,自2005年建立后为浙江大学组织专家教授赴金开展各类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服务活动提供了支点。与全市企业累计签约712项,总金额1.88亿元,先后有400多位浙大专家承接金华企业技术难题,共建了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华分平台、金华博众汽车技术研究所、金华机电产品仿真技术研究所、金华中科机电研究所、浙江集群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源制药研发中心、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等一批合作平台,先后有俞小莉、童水光、胡树根等3位教授获得金华市科技合作奖表彰和奖励。据统计,2012年浙江大学与金华达成合作项目78项,合同金额3658万元。军事交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8家大院名校到先后到市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这标志着该市校企合作工作跃上了更高层次。2013年,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共走访金华地区企业300多家,签订合作协议149项,签约金额5829.65万元。义乌虚拟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国家大院名校武义县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浦江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兰溪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取得快速发展。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推进科技合作交流,破解企业技术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二)形成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各类产学研项目的科技合作对接、签约和落地实施,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能力。截止目前,金华市有1100余家企业与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涵盖了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联的绝大部分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87家,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1800多名。在顺利完成的部分产学研项目中,已培育成了一些企业的当家产品,形成了一批该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浙江开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纳米改性搪瓷釉料及制品与产业化”项目,创立了工程搪瓷板静电喷涂生产工艺,实现了搪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静电喷涂生产线,形成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工程搪瓷生产技术,实现了面向重大工程的设计生产能力,合作开发的大尺寸工程搪瓷产品具有耐沾污、耐环境侵蚀、储能、抗菌、稳定等特点,产品替代进口,已广泛应用于奥运场馆、地铁、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浙江盈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的“钴锍合金高效提取设备研究及优化设计”项目、金华市春光橡塑软管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的“高端吸尘器用高强度电子软管”项目,也都成为科技引领发展的合作典型。

(三)拓宽校企交流合作之路,搭建了协同创新长效平台

第3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关键词:摄像头底座;逆向设计;教师行业赛作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22-02

一、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赛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13-2015年)》的通知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大赛内容具有典型的前沿性、引导性和方向性。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进而延伸出各种行业内部教师技能大赛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这些比赛能够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首先,技能大赛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参与技能大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较大的提升,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实战经验,并且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积累的经验同时也可以成为课堂中可以给学生讲解的生动例子。这些经验和例子由于是自己亲身学习和体会到的,所以经过本人讲解起来格外的有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技能大赛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技能大赛能让我们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并且能够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前我们所认识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没有或者很少亲身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当中,不免发生许多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使职业教育能真正服务企业、融入社会是数代职业教育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举办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培训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因此,大赛除了带来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信息化教学资源要逐步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及管理等各个环节,配合不断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二、参赛作品的选择和创作过程

根据2015年“海信杯”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技能大赛产品设计单项赛的赛项要求,本产品是教师的自选产品。现场参赛作品进行3D扫描,完成扫描后,依据得到的3D扫描数据进行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出产品互相配合部分的零件3D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应部件的产品结构创新设计,提品原结构和创新结构两种结构的对比3D模型方案,最后利用3D打印技术将设计好的数学模型打印出来,与原产品部件进行配合。

产品的选择时遵循尺寸不大、结构完整并有一定的创新空间等原则,选择了挂式显示器摄像头的底座作为创新产品。产品图形如图1所示。底座部分的原结构为带转轴的旋转活动设计,将摄像头挂在显示器上沿上的时候,靠底座的前后两部分的自身重量达到平衡。但是这种情况也存在设计不合理之处,完全没有相应的固定方法,只依靠自身重量打到平衡的方式来固定摄像头并不合理。一旦发生少许的受力就会引起平衡状态被打破,摄像头就会掉落下来。典型的情况就是使用者经常会无意中碰到摄像头的USB线,这个小举动就会导致摄像头在受到线的微小牵引下就会掉落下来。因此,选择这个有缺陷的小设计进行创新改动,在原来转轴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小型的管弹簧,使单纯的旋转结构变成一个类似“夹子”的结构,如图2所示。使用状态下,让“夹子”结构夹持在显示器上,紧固牢靠,不易受到外力影响而失去平衡。

三、产品向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形式

1.产品数学模型的教学转化。产品数学模型的制作过程可以转化为模具类专业《产品设计与造型》课程的主要载体,将这个产品的制作过程按步骤分别划分成为若干个软件造型的技能点,在把他们按照课程的进度归纳整理出制作这个载体所需的总计课时数,其中总计的课时数中需要包括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部分和学生自学自练时间。确定好整体课时数,就可以按照每节课的任务量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逐一分配。配合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最终培养目标非常贴合实际企业中技术人员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职业目标。后续可以根据每节课知识点与技能点继续开发出教案和课件等教学资源。

2.产品模具设计过程和模具零件加工过程的教学转化。将产品作为载体进行与其相对应的塑料模具设计,将此设计过程转化为模具类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中的一个典型任务载体,前后两门课程应用的载体一致,更能够增加教学课程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学习起来更加的驾轻就熟,能够迅速的进入状态。如此一来,前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以往只是简单的知识点上的衔接关系,更加能够成为企业中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前后多个工序之间互相衔接的关系,先设计产品对应《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再对此产品进行《塑料模具设计》,继续对设计出的模具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制定》、《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和《模具钳工》等课程。经过这些课程,我们让学生最终实现了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生产出产品零件实际物品的全部系列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充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模拟企业实际情况制作出了产品,哪怕以后他们就业的岗位只是这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学生也会因为对于其他设计和加工环节的熟悉而避免犯错误,甚至能够承担起非常重要的岗位职责,成为岗位上的“大拿”,企业的栋梁。这也是我们一直要致力于达到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通过比赛提高了自身职业技能,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能够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如此一举多得,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成果能够被转化到教学一线中,被应用到学生们学习和训练中来。

参考文献:

第4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突出“政府”推动,全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和有效服务,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一是政策扶持全方位。出台“工业强县36条”,每年拿出工业税收总额的10%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等工作,其中专项资金达2000万元,奖励企业资金的50%用于科技再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企业所得税从25%降到15%,减免额的50%用于科研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引进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中心、成果转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建重点中试基地和鼓励成果转化产业化。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500万元支持科技合作成效明显的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和创新载体。二是工作机制全覆盖。深化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机制,强化绩效引导,推动责任落实。夯实乡镇科技工作基层基础,建立乡镇科技联络员例会制度,实现县、乡镇、企业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体系全覆盖。把科技创新工作列为乡镇、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对典型案例、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将科技招商纳入选商引资重要考核内容,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成果、科技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的引进。三是主动服务全天时。建立“零距离”服务模式,及时更新科技企业(项目)库,实时掌握企业科技动态,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开展“科技企业服务月”活动,对科技型企业实行一对一走访服务,通过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统计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统计监测等服务指导。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116家,先后组织了66家企业参加科技合作对接交流洽谈活动,达成科技合作签约项目19项。

突出“研用”结合,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成果从哪里来、谁来承接转化、如何加快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深化完善产学研用互动机制,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一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上海技术交易所德清创新驿站、浙江大学德清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德清分会场等信息平台,先后组织多家企业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成果推介、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2012年,征集科技成果2800多项,技术需求和难题76项,解决32项,合同成交金额2268万元。目前,全县有530多家企业与全国1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拥有各类合作共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3家和技术创新团队18个,平均每年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50项左右。二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借助企业的硬件资源开展中试工作,对建立中试基地给予资金支持与奖励,探索中试成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推进中试成果的产业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进行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共同开发或直接承接科技成果并用于生产产业化。如佐力药业通过与浙大合作,开发乌灵菌系列产品,获得两个国家中药一类新药证,从而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11年成功上市;金磊耐火通过购买武汉科技大学一项发明专利实施产业化生产,在2011年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并于2012年成功上市。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企业研究院,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县有企业研发机构326家,其中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49家,部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目前,全县拥有国家“”1人,省“”3人,海外人才联络站1家,海外引才大使2名,省级以上高级专家入选“南太湖特聘专家”8人。

突出“金融”支撑,全面深化科技金融融合。结合省金融创新示范县建设,不断深化完善科技与金融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一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县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科技支行为主,以科创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为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止2012年底,科技担保公司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办理担保业务781笔,担保金额15?郾7亿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累计注资950万元,参股杭化科技、拓普药业、蓝德能源、明德水处理等多家企业,并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外地金融投资机构合作牵线搭桥,全县共有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开行浙江省分行成长性贷款7600万元;佐力科创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郾2亿元;德清小微企业贷款中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郾35亿元,贷款户数达368户;科技支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36笔,放贷金额1?郾19亿元,贷款企业全部享受最低基准利率待遇;探索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制定出台《德清县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和科技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严格落实扶持和风险防范补偿的政策措施。设立1亿元的科技信贷引导基金,引导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2012年共发放科技贷款3?郾5亿元;设立300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信用担保过程中产生的损失进行风险补偿,最高补偿比例为30%;设立科技创新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部分贴息和政策补助,已累计发放250万元;每年至少安排200万元作为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目前累计有102家科技企业获得补助。全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雏鹰计划”金融专项行动,入选企业可以优先获得信用授信贷款扶持,并优先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在信贷利率上实行基准利率不上浮。三是创新科技金融信贷产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信贷产品,积极开展科技诚信贷、基金宝贷、股权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业务,开发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及债权基金,专利权质押,订单、仓单、保单质押等融资创新产品。对各级各类科技型企业给予30—2000万元的科技信用贷款额度,2012年为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5400万元。

突出“中介”服务,着力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建设。一是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加入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等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实现国内外有关成果信息资源共享。成立县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2500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中科院计算所、力学所等7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签约入驻。县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认定为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2年,新增高科技孵化项目企业25家,在孵企业82家,其中“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在孵企业14家,累计毕业孵化企业51家。二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重点技术研发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立起多个行业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被列为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科创园现代生物技术平台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木质装饰新材产业基地和木质装饰研发检测平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区域创新平台,并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专家组现场评估。三是建设科技创业平台。全面推进德清经济开发区和科技新城建设,全力打造综合性科技创业平台。德清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园区已形成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机电、电子信息及软件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目前正积极申报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占地5平方公里,现已引进企业85家,注册企业52家,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我县与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共建)和22个地理信息研发、产业化项目、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以及省通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均已落户其中。

第5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期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 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 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到位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二)项目创新点

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单位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范围、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样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识产权状况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合作转化和委托转化的科技成果,及购买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关的合作转化协议书和成果转让说明;引进技术再转化的成果,需说明再转化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单位自主转化的成果,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详细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内容,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地点与规模;各参加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需附相关合作协议);论述开展本项目各项工作所需设备、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简述转化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技术成果,说明是否已获得批准或许可,如果还没有获得,需描述目前申请、审批进展情况以及预计何时可以获得。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确切说明本项目成果转化后技术或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等。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预算——根据项目需要转化的内容和目标,估算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计划投资额,至项目申报时已到位的投资额、需要新增投资额,并对已到位投资部分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

新增资金的筹措——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地方政府配套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对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六)项目实施计划

详细描述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分析经中试、组装、工程化后,成果可以达到的熟化目标,如经转化后技术可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或产业化生产的程度等。

注:甘特图(GANT)——是查看项目进程最常用的工具图,也叫线条图或横道图,由二维坐标构成,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务。申请单位应将转化资金项目执行期内的各项任务分解,每项任务用一条横线表示,其长度是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将横线按任务的启止时间放在图内。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编制该项目五年内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销售价格和市场占有情况的分析,预测本项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4.项目投资评价

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等。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和投入情况(企业应说明科技转化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例);科研转化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四)单位管理情况

申报单位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产权明晰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需说明股东(联营单位)的构成及各自所占的股份(合作关系);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商誉、企业获奖情况等。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企业应说明上年末单位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事业单位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资产负债和从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性收入。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简述本项目合作单位的科研开发实力,合作单位与本项目开发内容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开发优势,合作单位在本项目相关开发内容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成果。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第6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一、加强工具软件及数据库等标准化生产手段的开发工作,提高设计生产效率

为了快速响应建设单位各环节设计服务要求,我们可分解设计过程,进一步研究开发各模块标准化生产软件、工具等,例如进一步研发、规范使用各专业CAD制图辅助软件,开发使用现场勘查便携终端工具等,提高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另外,我们还应该研究形成各专业规划设计方法库,以及各地域物资规格、价格数据库、工程施工单价费用数据库等,为指导设计生产提供参考依据。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设计生产效率,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要求,保障设计服务能力,还有利于对年轻员工的培养,特别是有助于新员工尽快形成生产力。

二、开展设计成果功能性提升研究工作,提高设计支撑服务能力

各阶段的设计成果均是设计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只有提供契合建设单位需求的咨询设计成果,才能获取客户的最大满意度。设计单位应当调研建设单位对设计成果特定阶段的具体需求,对口建设单位设计项目管理各关键控制节点,形成规范、标准化的设计成果。具体如支撑施工单位招标和物资采购提交标准化的工程量表、材料表,支撑施工建设和项目管理提交规范化的说明预算及图设计电子档,支撑网络交维以及资源管理输出可供后期修订的标准化的网络资源数据,支撑物资转固输出可供后期修订的固定资产条目等。

三、开发系统平台支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协同实施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

提高设计服务能力,还需要设计单位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纽带的建设,其中最有力的手段建设,莫过于跟上如今通信运营企业开展信息化、集中化管理的步伐,利用开展驻地化设计服务工作的时机,开发系统平台支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协同实施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信息化、集中化呈现和管理,帮助建设单位快速获取生产进度以及成果信息等,提高与客户的粘合度,从而加强了服务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7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一)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机构

工程中心在学院的统筹领导下,采用树型组织结构,各部门分工明确,既各自发挥优势,又密切配合,保障了中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良性发展(图表1)。

(二)健全统筹有力的管理机制

工程中心实行院长全局统筹、主任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具体实施监管相结合的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采用树型组织结构,各部门分工明确,既各自发挥优势,又密切配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常规管理、项目管理、教学管理和经费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了中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良性发展(图表2)。

(三)完善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

1、项目运行机制

“工程中心”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运作,着力探索多层次项目操作形式,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项目的不同需求,主要有共建校企合作中心和项目独立运行两种形式。校企合作中心注重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战略层面的设计整合,把产品设计跟市场策略、品牌定位、企业的运营方向相结合,企业与中心捆绑式发展。独立项目注重设计流程的管理,通过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过程跟踪与监控、结果的反馈和评价、项目总结,提升设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运行机制

中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堂搬进企业,将课程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模拟企业化的运作环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和企业代表分析分解项目模块,引导学生进入项目,同时分析学生的能力点对应的职业岗位,成立设计实施组、技术实现组、团队管理组,教师在把控整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和进度安排过程中对人员配置进行适时调整,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重点岗位进行轮流顶岗锻炼,支持和辅助项目的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串联,有目的的建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到职业岗位的差距,实现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图表3)。

(四)共创规范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企业实践的检验和企业实践平台的支持,而企业的设计开发,需要创新思想来充实与推动。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教学手段与理念的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设计理念。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是校企成功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点。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预期目标,必须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规划和管理,主要在时间、成本、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量化、优化管理。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初期,通过《合作意向书》,细化双方的职责权益,通过《校企合作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合作流程,强调风险预警机制,最大程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打造品牌创新的成果转化平台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促进实现项目设计、项目课程、跨界课程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心”打造了创新品牌——艺美工坊,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施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采用“线上”()+“线下”(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展示一条街、创意市集)立体销售的模式,验证设计结果,并通过市场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六)构建多元优化的评估机制“工程中心”平台的管理运行主体为教师和学生,缺乏职业危机和忧患意识,为提高中心平台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中心的整体目标,特推行《工程中心全员绩效考评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探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数字化考核”的竞争激励机制,细化考评目标,实行分类和分层管理,以项目贡献、管理职责、教学科研等多元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其别强调激励奖励制度,从而促进中心的良性发展。针对项目节点进行动态的阶段性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实施项目质量的过程化控制。对项目结果的可行性评估由企业人员、跨领域的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完成,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最终赢得市场认可。

二、成果

“工程中心”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制定《中心管理制度》、《设计流程管理》、《项目奖励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12项;(2)编撰出版教材《工业产品设计》(下),《毕业报告书》、《萌动设计》、《商业展示设计》等4本;(3)建设完成一支由专兼职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心管理和工作团队;(4)完成“工程中心”网络信息平台建设;(5)开设设计实践课程《宠物玩具设计开发》、《产品设计实务》等2门课程;(6)建成各类设计案例素材库和电子数据库;(7)建成1个宠物玩具和服装面料展示厅;(8)建成1个设计项目样品陈列室;(9)校企共同建立“中国锦恒宠物产业研发设计中心”;(10)创立“艺美工坊”自主品牌并建立实体店和网络销售平台;(11)完成企业委托设计项目29项;(12)申报成功实用新型专利4项和外观设计专利15项;(13)完成设计实践相关课题5项,发表研究论文5篇;(14)参与各类设计比赛,获得部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2项。

三、特色

(一)立体服务企业、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艺术类职业院校来说,只有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设计服务、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工程中心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注意梳理分析企业的潜在深层需求,借助学院完备的艺术设计专业资源,将设计服务从单纯的产品项目服务提升至战略整合层面,形成从品牌构建定位、产品规划设计到市场推广、展览宣传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体系。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在长期的合作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相互信任依赖、坚强有力的共同体。

(二)项目融合教学、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借助于企业资源和项目实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好的实用人才。因此,工程中心在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将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的对接,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有目的的建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大胆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参与到专业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中来。推进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四、创新点

(一)“企事联营”,激发融合效应

工程中心在公有制院校中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突破了公有制形式下的等、靠、要的大锅饭心理,实行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极大的调动了中心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员工的潜能。学校、企业、行业在同一个平台上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实现合作效果的融合叠加效应,教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服务协调并进。

(二)打造品牌,驱动成果转化

工程中心实行设计开发、教学实践、成果转化的立体战略,在设计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结合相关合作企业技术优势,打造了“工程中心”自有创新品牌——艺美工坊,通过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采用实体店(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展示一条街、创意市集)+网络店的立体销售的模式,验证设计结果,并反馈教学实践,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应用与推广

自“工程中心”成立以来,在经济效益、教学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样本作用,打造了苏州工艺美院的艺术设计品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完成企业设计人员培训3场,共320人次;(2)完成学院各专业学生培训2次,共120人次;(3)完成3届“助理玩具设计师”培训,共54人;(4)完成企业委托设计项目29项,实现经济效益50余万元,企业满意度98%;(5)参与各类设计比赛,获得部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2项;(6)教师学生团队参加盐城大丰创意园“暑期夏令营全国设计大赛”获得团队一等奖和组织奖;(7)教师学生团队参加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暑期夏令营全国设计大赛”获三等奖和优秀教师奖;(8)接待英国提赛德大学、日本广岛国力大学、湖北美院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察学习;(9)与深圳创维集团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创意中心等设计机构交流研讨5次;(10)参加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年会、苏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年会等行业交流8次;(11)参加二届“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展览11次;(12)《商业展示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印刷8000本,被12所高校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3)《工业产品设计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印刷10000本,被18所高校采用,省级优秀教材;(14)《毕业报告书》江苏美术出版社;印刷5000本,被3所高校采用;(15)《萌动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印刷3000本,被6所高校采用。

六、发展与规划

(一)打造艺术设计市场高端品牌

区别于市场上现有设计公司,我们研发中心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定位。以学院品牌带动工程中心发展,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意人才资源、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效人性化的管理来打造研发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品牌影响。

(二)推进学院工作室发展

工程中心通过介入学院相关工作室,进行资源、信息、管理经验的共享,推进学院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发展三类工作室:研究工作室(协助执行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发明项目攻坚)、项目工作室(参与项目合作、过程管理、后期跟踪指导)、课程工作室(提供设计项目、技术支撑课程建设)。

(三)完善设计服务体系设计服务从单纯的产品项目服务提升至战略层面,把产品设计跟市场策略、品牌定位、企业的运营方向相结合。同时支撑学院教学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岗位,健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研究和项目管理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战略层面的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各类设计型人才。

(四)建立完备的设计资源库

设计实践与教学需要建立相应配套的软硬件,通过整合行业、企业等多种资源,提炼项目操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素材成果,建设设计资源库,初步构建设计资源库的良性运行方式与管理办法,用资源库中的内容指导设计实践并串接相关课程,学生得到的不再是孤立的课程知识和概念,而是具有完整过程的实践概念。

(五)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8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我国有关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工业设计园建设的研究还十分欠缺,特别是缺乏很多能够反应和指导工业设计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数据和理论。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多以产业园区的形式集中发展,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源。自2004年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园在无锡成立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陆续设立了工业设计园,但由于缺乏指导规范,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规律可循,其批设论证也往往化为一纸空文。很多工业设计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初期虽有良好的发展初衷,但在发展中关键的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却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缺失,园区和入驻企业却逐步演变成了变成简单的“房东”和“房客”关系,甚至发展成了娱乐、特色餐饮业集散地。

2工业设计产业标准化运营的研究

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应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定位相结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广东工业设计城在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以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为核心,以工业设计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运营思路。当地雄厚的家电业和家具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需求。结合广东工业设计城成功的运营发展模式,考察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的知名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形成了制定标准的若干思路,通过分析提炼之后,具有很好的样本价值,值得其他园区在建设时加以借鉴。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一是要有政府、人才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共同关注,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二是要有制造业本身对工业设计的强劲需求;三是要有一批有顽强生命力的设计企业,这样一个设计生态圈就能初步搭建完成。而工业设计园自身必须建立起与自身需要相适应的工作体系,来确保园区运作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就目前全国工业设计园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园区的经营模式颇似商业楼宇,开放性不够,设计师之间互相交流、激发灵感的机会并不多。而成功的园区都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园区建设具有艺术气息;二是要有艺术创作的人文氛围,也就是丰富的文化品牌活动。工业设计园的设计生态和人文发展要通过开放式的工作空间,让艺术家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设计灵感。

3《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制定依据

标准以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分类、产业导向、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环境建设要求、配套平台建设要求等来规范和指导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运营。

3.1工业设计产业园的运营设计要求

按照开发方式划分,工业设计产业园一般分为新建、利用老工业区改造和历史文化建筑改造3种类型。设计园建筑工程应符合GB50300等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同时注意营造文化创意的空间和氛围;历史文化建筑改造还应符合国家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利用老工业区改造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保护,局部加工;(2)外部修整,内部结构改造、创新;(3)结合进驻企业空间使用要求,多方面征求意见进行整改;(4)针对产业特征,立面风格多样化。

3.2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设规划原则

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设要考虑以下两个规划设计原则:(1)设计园选址应结合所属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等进行,并同时考虑周边的市场基础、景观环境、地租价位、文化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法制环境等因素。设计园可选择在交通便利、周遭环境优美、生活配套齐全的地段建设,也可选则在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地或历史文化建筑等进行改造。(2)设计园建设应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适合企业集聚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引导区域内相关企业向设计园区聚集。功能区一般可包括:工作区、展示交易区、培训教育区、专业配套区、商业配套区等。

3.3工业设计产业园的配套服务

工业设计产业园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不像其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服务链条,特别是设计产业需要配套服务来培育设计文化和设计灵感,这就需要为入住企业及其设计人员提供以下几个完善的配套孵化链条:(1)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积极为入驻企业向当地政府申请制定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如:设立担保基金、提供利息补贴和知识产权抵押等;设计园应引进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小额贷款、风险投资、股权转让、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2)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为入驻企业提供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相关服务或直接引进相关办理机构的办事处;宜为企业提供成果转化配套的服务,如:模型、样机制作、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模具设计等;还应为入驻企业的设计转化和交易等提供帮助,如积极举办或协助企业参展、参评,提供设计-需求对接服务等。(3)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设计园应积极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与锁定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关键技术,并为园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设计园应建立公共技术数据平台,以实现园区内查询与共享。(4)人才引进与培训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为入驻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工业设计人才资质认定提供相关服务;宜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服务,具体可包括:政策解读、法规宣贯和设计师培训等(培训形式可包括:课堂讲授、研讨互动、工作坊、沙龙、网络教学和调研考察等);此外还宜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在园区内提供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工具书、专业杂志、专业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参考资料。(5)品牌推介平台建设设计园应制定品牌推介策略、计划和方案,统一进行对外宣传和推介;设计园宜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园区动态信息,展现入驻园区企业特色和成果等,加强品牌宣传。

4结论

第9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设计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也因其快捷、高效、准确、精密和便于储存、交流和修改的优势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或者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整体意识和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效果图表现。

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IBM、惠普、美国在线、亚马逊、思科等IT业的巨头如日中天。以此为契机,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在这方面工作是最具代表性的,成了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旗舰。

苹果电脑公司1976年创建于美国硅谷,1979年即跻身于《财富》前100名大公司之列。苹果首创了个人计算机,在现代计算机发展中树立起了众多的里程碑,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苹果不但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的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采用连贯的工业设计语言不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计算机,如著名的苹果Ⅱ型机、Mac系列机、牛顿掌上电脑、Powerbook笔记本电脑、eMate学生电脑等。这些努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和使用方式,计算机成了一种非常人机的工具,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友善和人性化。由于苹果公司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每个产品的细节,并在后来的一系列产品中始终如一地关注设计,从而成了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设计组织。

1998年苹果推出了全新的iMac电脑,再次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iMac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的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的恐惧感。从外形上看,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则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高技术、高情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又相继推出了新iMac、ibook笔记本电脑和G3、G4、G5等专业型电脑,对IT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工业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巨大能量,因而更加注意产品的创意。毫不夸张地说,iMac带来了计算机设计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