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银行结算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银行结算工作总结

第1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我行继续围绕第二届董事会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强化管理,统筹发展,狠抓了组织资金和市场份额拓展,8月底,各项存款总额突破150亿元大关,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业务又有了新的进展,为下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银行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同时,为让全行干部员工通过与兄弟支行的对照比较,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在整个农商行中的排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开办了每周一期《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简报》,每周公布存款情况,跟踪各支行组织资金竞赛动态,定期介绍组织资金做法,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浓烈气氛。9月末总存款比6月末增长了14亿元,存款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拓展。

(二)投身先进性教育,支持地方力度再提高。

三季度,时值**商业银行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我们在行党委领导下,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求真务实,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做到以先进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先进性体现支持地方发展的责任性,以先进性提升地方银行声誉。 (三)常抓基础管理,案件专项治理全面推进。

根据国务院领导加大案件专项治理力度,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批示,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我行自4月下旬开始,案件专项治理组织发动、专项检查和整改总结全部三个阶段工作深入进行。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我行以《会计升级达标实施办法》为依据,对基层支行在执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及规范操作方面结合案件专项治理,进行了本年度的会计出纳大检查和会计达标升级验收,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寻找了问题的症结.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管理和运作。我行结合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专项检查,着重对全市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情况、贷款抵押率规范情况、担保手续合法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以及本行内部多行贷款情况等进行了清理,有效地促进了信贷运作的规范管理。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找准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案件专项治理过程别是总部集中检查时,我行按照“查找案件苗头,整顿规范操作,促进业务发展,增强防险能力”的总要求,抽调全市50名业务骨干,分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32家支行进行了“地毯式”现场检查,找出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积极实施整改。使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杜绝隐患、遏制案件到位。

(四)广泛开展演讲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金融业服务时代的来临,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人才的优势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优势上。为打造服务优势,我行自下而上,从支行——各片——总部,在7月份广泛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客户”演讲比赛,对机关开展了“假如我在基层”演讲比赛活动。演讲从分析一个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分析基层员工需求出发,实行换位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促进全行上下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提升,保持地方银行活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发展。参加总部决赛的38名演讲者,通过紧张激烈的演讲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共9名优胜者。比赛中各位选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使演讲比赛内涵得到了提升,优质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另外,以**支行为试点的开放式服务在七月初正式亮相,运行初期就取得很好效果,深受广大客户地青睐和好评。开放式服务摈弃了营业大厅服务窗口上的铁栅栏,实行与客户面对面,心贴心的亲情化服务,从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走进银行犹如走进家一样感到亲近、舒适。目前,营业网点开放式服务正有序向全市推广。我们相信,通过设立开放式服务区来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客户,一定能更好地诠释“离您最近,和你最亲”的服务宗旨,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形象作出贡献。

二季度工作打算

二季度,是第二届董事会第一年工作的冲刺阶段,针对前二个季度经营工作中存在的存款增长稳定性不够,资产质量优化进度不够,综合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等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将继续围绕半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份额”、“效益”、“风险”和“形象”八个字抓好工作,向独立经营10周年献礼。1、突出重点增存款,份额再上新台阶。

组织资金始终是银行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前阶段的结对子竞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款的稳定性不强,要继续突出存款增长,强化宣传攻关,强化竞赛考核,强化服务创新,持之以恒把“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争取存款市场份额再上新台阶。

2、紧抓拓展争效益,夯实资本充足率。

今年是我行享受所得税减半政策的最后一年,二季度要继续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紧盯我市临江开发、开发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瞄准有效资产抵押企业,紧抓传统业务拓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力拓展市场,争取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强化各项管理,搞好年内各项财务核算,尽力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反对铺张浪费,杜绝跑、冒、滴、漏,防范各类案件发生,争创最佳效益,扎扎实实地提足资本充足率和各项拨备率,向全体股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狠抓难点求突破,奋力提高资产质量。

信贷资产质量始终是我行效益的根本,始终是我行快速发展的根本。二季度,要抓住年终企业资金回笼较多的有利时机,锲而不舍活资产,一步不松降不良,争取余额占比双下降。一要抓紧以规范信贷五级分类为抓手,加快我行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早日为我行强化信贷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工具。二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争取央行资金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以控制不良贷款产生为出发点,全面完成对支持类企业、控制类企业、和压缩类企业的清理工作,为明年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第2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商业银行

一、引言

随着我国银行的全面商业化及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深入,预算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银行的重视。然而,对于任何商业银行来说,预算都不是最终目的,它只能作为银行完成年度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真正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商业银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靠绩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银行朝着既定目标迈进。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预算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先决条件,绩效管理师预算管理的有力保障。商业银行通过预算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银行朝着年度计划发展,并将总目标分解,给各个部门制定明确的任务。为保证商业银行预算的实现,银行又把各个部门的预算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当中,通过绩效管理建立督查激励体制,促进商业银行年度计划的实现。

二、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含义

1、商业银行预算管理

所谓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指商业银行以战略目标为指导依据,为银行各项业务及业务执行部门编制明确的既定目标,使其作为职行部门的工作标准;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部门业绩考核的标准,从而确保银行战略目标与日常经营业务的相互协调。通常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由存款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管控业务及中间业务构成;业务的执行部门一般指商业银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支行。

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决策的划分及对相关行为的控制。商业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通过预算,转化成了各个执行部门的预算指标;向各个执行部门下达预算指标的过程便是决策划分的过程,同时也是管理部门实现控制执行部门相关行为的过程。预算管理为银行的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的行为提供了导向。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预算控制,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预算一经确立,各支行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支出财务,要不定期的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财务进行追踪调查,以便随时了解预算执行的最新动态。在财务支出过程中如果有预算与支出不匹配的情况发生,要仔细查找原因。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支行要向总行及时汇报,申请调整预算。

2、商业银行绩效管理

所谓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的各个支行根据总行全面预算管理下达到本部门的任务,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采取考评、激励、奖惩政策等方法,引导本部门的业务经营活动向着预算的方向进展,确保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执行部门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当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通过预算管理,规定了执行部门的经营业务目标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管理层通过把执行部门的经营情况与预算情况作对比,并结合市场的状况,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而后对执行部门及所属职工进行赏罚。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比较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常用的两种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及关键业绩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是把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细化为一套明确的绩效指标,给执行情况计分,以此作为战略执行与监管的工具。关键业绩指标法是把企业的业绩指标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把企业在特定时间段需要完成的战略目标作为业绩指标的关键点。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中,综合运用了以上两种方法。

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两种重要的手段,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这两种方法在商业银行中的有效运用,提高了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前面对于两个概念的介绍可以看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商业银行仅仅注重预算管理,忽视绩效管理,那么所作的预算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只能停留在一纸空文的水平上,不能贯彻实施,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同理,如果仅仅注重绩效管理,而缺乏预算的管理,那么绩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绩效管理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所以绩效也就无法下手。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都是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都是为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服务的,商业银行必须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才能发挥效益。两者具有如下关系:

1、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预算是联系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与业绩绩效的工具。商业银行通过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及责任预算,把年度的战略发展规划,分解到各个以支行为代表的执行部门,对每个支行的任务进行量化和固化,这样就促进了银行总体目标的实现。从预算的任务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的任何执行部门,只有在明确了自身任务后,才能制定与任务相适合的工作进度安排及资金运作安排,才能为银行的每个职工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同时预算也规定了商业银行执行部门的计划经营业绩,如果某支行业务水平高,经营业绩超出了总行规定的预算时,该支行便会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也会得到相应奖金;如果某支行业务水平低,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时,该支行便会受到总行的处罚,其员工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为其实施绩效管理提供了衡量标准,同时也使绩效管理与银行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2、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核心内容相互统一

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要想发挥预期作用,就要覆盖银行绩效管理所包含的各个要素,并且把预算完成情况纳入到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去。通常商业银行从银行的财务效益状况、吸纳的社会闲置资金数量、恶性贷款的防范情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来绩效。商业银行需要对银行的存款贷款状况、恶性贷款的风险管理、及银行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阶段进行相应的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及责任预算,并监管经营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绩效的基本要素与银行预算管理的内容是统一的,银行的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只是侧重点不同,预算主要侧重于规划预测,绩效主要侧重于贯彻执行。

3、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为其绩效管理反馈信息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管控,如果预算执行过程得不到管控,那么预算的编辑也就变得没有意义。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个支行的经营情况(包括财务收入与贷款额等都要及时向总行反馈),每个月和每个季度都要做相应总结,以便了解预算的完成情况。预算执行的反馈信息便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预算的执行确保绩效管理向着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发展。只有完善商业银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银行绩效管理的有序进行。首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力量,构建起整个银行体系的预算信息网络;其次,对于银行内部的资金流、业务流要建立其严格的审批程序,防止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发生。这样才能依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去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四、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预算并不是经营的最终目标,它仅仅是商业银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具有衡量银行各个执行部门经营效益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想通过预算来辅助实现战略目标,它不但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而且要把银行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银行管理体系,这样,预算才能发挥其战略监控的角色。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商业银行应依据市场的现状及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给自身一个定位,确定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长久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

第二,在商业银行的年度发展目标基础上,由商业银行总部组织各个支行定制各自的年度运作计划,每个支行对运作计划都要进行量化。

第三,由商业银行的预算编制委员会和办公室将各个支行提交的年度运作计划进行汇总,综合平衡各支行的运作计划,然后进行年度预算编辑的起草。先编制预算的征求意见稿,将方案下发到各个支行的预算执行部门进行意见征询。预算编制办公室依据各执行部门的反馈意见,对年度预算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最后下发执行。

第四,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部门依据预算方案进行各个执行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的确立。然后严格按照考核制度进行业绩考核。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要随时监控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市场和政策需要调整银行的经营策略,及时解决问题。

第五,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部门,依据预算执行的反馈信息进行绩效管理,并确立与之配套的奖惩政策,如果银行的预算发生调整,其绩效指标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性,从而促进银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作用

商业银行有效实行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是使其增加市场竞争力,确保银行长盛不衰的两件法宝,两者必须同时运用才能发挥法力。全面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能起到如下作用。

1、促进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目标实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行业,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是其的最终目标。通过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实施,能够使银行的一切活动都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将银行总体目标分解,使每一个执行部门都有了明确的目标;绩效管理督促各个执行部门按目标去办事。这两个管理的结合运用,使得银行的所有职工都向着银行的总体规划去奋斗,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保证了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

商业银行通过预算管理,对一年当中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和评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整个银行的经营成本和信贷风险都受到预算管理体系的监控,只要有超乎预算的情况发生,就会及时发现。预算系统发现异常情况后,绩效系统就把银行的经营情况反映到员工的自身收入上,于是员工会主动的查询问题的原因,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从而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

3、调动了商业银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之下的。两个管理的结合,使得职工的工作不再是仅仅为了自己谋生,而是与银行的整体发展这个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在这种体系下,每一个员工都是银行的主人,这种职工角色的转变大大鼓舞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郑石桥. 预算管理实证研究[M]. 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 赵笑泳.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探讨[J].新金融,2010

第3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支付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65-03

近年来徽县辖内的货币投放量从2012年的7.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4亿元,年均增长4.1%。与此同时,辖内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为主题的支付结算工作也在深入推进,支付结算方式更加多样快捷,为什么在非现金支付结算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辖内的现金投放量没有明显的下降?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对徽县辖内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和非现金结算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基层群众和商户对结算习惯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究辖内现金结算特点,分析制约结算方式升级转换的成因,提出加快非现金结算发展的建议。

一、徽县经济及结算概况

2016年徽县人口22.3万人,全县完成社会生产总值45.5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7亿元,大口径财政预算收入8.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8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设立营业网点43个,其中:城区网点18个,村镇网点25个。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共办理现金收入业务183.4万笔,金额总计89.45亿元;办理现金支出业务146.8万笔,金额总计90.75亿元。全年发行基金投放9.4亿元,回笼3.85亿元,净投放5.55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网点38个,未接入5个。全县共发行银行卡60.2万张,人均持卡2.7张,开通网上银行2.7万户,手机银行3.59万户,电话银行0.5万户,发展特约商户941家,布放POS机730台,ATM机36台,存取款一体机12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01个。辖区各金融机构全年共办理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519.27万笔,金额总计312.3亿元。其中银行卡及电子支付是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金额占全辖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总量的68.9%。

二、县域现金结算特点

(一)现金结算占比较大。2016年全辖金融机构共办理现金收付业务330.16万笔,占总结算业务量的38.86%,金额总计180.2亿元,占全县结算总金额的36.59%。考虑到社会流通层面现金结算的倍数效应,实际现金结算规模将更大,依然是辖内主要的结算方式。

(二)现金流向行业分析。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主要流向当地采矿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农业四大行业。徽县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采选、徽县至两当高速公路、徽县永宁河向城区引水工程等大型目建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工程物资采购方面现金需求量大,约占金融机构现金投放量的28.9%。农业银行发放扶贫精准贷款2亿元,转化现金需求约1.2亿元。

(三)单位和个人流向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3210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2.7万户。2016年全辖金融机构共办理单位现金存取款业务14.8万笔,金额18.5亿元。办理个人存取款315.36万笔,金额161.7亿元。居民个人现金需求量占总需求的89.7%,是现金需求的绝对主力军。

(四)办理现金业务形式分析。2016年度全辖金融机构网点柜面办理现金收付业务151.97万笔,金额总计148.9亿元,通过ATM机等自助设备共办理现金收付业务178.2万笔,金额总计31.3亿元。ATM机等自助设备业务量笔数占现金业务总笔数的53.97%,金额占13.37%。以上数据说明,自助设备逐i替代柜面,客户的用卡习惯已有所提高。

通过上述四方面对徽县现金结算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居民个人是现金需求的主力,人们也逐渐接受银行卡自助办理业务服务方式,为什么人们可以使用刷卡的形式从银行取出现金来满足日常支付需求,而不在日常的支付结算中使用刷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呢?

三、县域现金与非现金结算分析比较

(一)便利性。非现金结算方面:从支付结算工具覆盖情况来看,辖内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1.67万张,每台POS机具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24.7张。据《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全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6629张,每台POS机具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231张,辖内支付结算机具布放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支付机具的行业和地域分布分析,POS机主要分布在城区餐饮零售行业,农村地区主要以三农自助终端和转账电话为主,平均每个行政村0.83部,机具布放存在行业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当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日益普及,而对辖内商户调查发现,在收银时认可第三方支付的商户不足2%。另外,随着辖内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撤并,客户排队等候的时间越来越长、非专业人员票据凭证填写困难,这些问题也制约了非现金结算的推广使用。现金结算方面,除异地和远期交易外,现金结算的便利性优势更为明显。

(二)结算成本。现金结算方面:辖内的金融机构除建设银行对每次取现金超过5万元的对公客户按超出部分的0.1%收取手续费外,其它金融机构柜面存取现金均不收取任何费用,ATM跨行取现按2元/笔收取费用,本行免费。非现金结算方面:近年来非现金结算费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各金融机构行内同一账户的存取款和转账、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均实行免费,POS机收费标准基本维持在0.38-0.4%,柜面跨行转账各行普遍按照汇款金额的0.5 %―1%来收取手续费,50元封顶。第三方支付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支付宝收取0.1%的服务费,微信与之相同,支付宝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微信为1000元。总体来看,非现金结算成本大幅下降,成本的竞争劣势正在逐步校正。

(三)安全性。现金在存储、携带等日常使用中发生遗失、盗抢的风险较高,而且还存在假币等风险;非现金支付在支付系统、支付机具等方面的风险很小,而且差错有记录可寻,纠错容易,其风险主要集中在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据了解,2016年全县公安部门共接到电信诈骗报案13起,金额总计82.5万元。随着ATM机转款延迟到账等反p骗新政策的实施,非现金结算的安全性较现金结算更高。

(四)支付习惯。现金结算作为传统资金结算方式,社会民众的使用和接受度最为广泛,使用习惯由来已久。非现金结算中银行卡的使用最为广泛,年均刷卡8.3次/张,助农取款服务点日均办理业务2.97笔/个,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分别占人口量的16.1%和12.1%,年均办理业务量为12.6笔/户和7.4笔/户,辖内居民非现金支付习惯待培养。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用户群在急剧增长,对城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安装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1.6%,使用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线上购货、交友等方面。

四、加快支付方式升级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支付产品。 加大票据业务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使用,增加ATM、POS机、转账电话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的布放总量,在布放时向更多的行业和农村地区渗透,为社会不同阶层提供多样快捷的非现金结算产品。金融机构应做细做实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服务工作,针对客户的结算需求,积极向客户推荐质优价廉的非现金结算产品,对非现金结算流程陌生、凭证填写困难的客户,加强柜面指导。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客户对非现金支付的认可。

(二)加强现金管理工作。首先,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现金管理职责,把好现金流通的“闸门”。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严格现金支付合法性、真实性审查。重点加强对基建类临时存款账户的现金管理,争取更多的开户单位通过银行农民工工资。其次,应加强央行部门间的协作,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工作的监管力度。

(三)规范结算费用管理。一是加强支付结算费用监督检查,确保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国家的收费标准;二是通过在营业场所公示收费标准、收费前提示等方式,提高收费透明度;三是强化宣传工作,及时将支付结算费用变动情况进行宣传,打消群众的消费顾虑,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费用调整带来的便利。

(四)加快支付场景的建设。丰富支付场景,是扩大移动支付线下使用的关键。加大在全县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支付场景建设,让更多的商家尝试到移动支付带来的结算便利,推动商家收银方式的变革。通过丰富实体经济领域移动支付场景,引领支付方式升级变革,开启出门“无钱包”时代。

(五)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对全县41个无电信网络覆盖自然村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全县通讯网络的全覆盖。加快推进公共无线网络在城区和重点乡镇集市的覆盖率,提高网速和信号质量。通过改善通讯基础设施,扩大现代化支付机具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布放,为移动支付提供更为便利的使用环境。

(六)加大非现金支付的宣传体验推广工作。一是普及金融知识,让群众放心用卡。通过金融知识下乡、设立金融知识书屋等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支付知识,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钱包里的银行卡动起来。二是加强宣传的针对性。非现金支付品种丰富,要对不同的用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提高宣传效率。三是增加用户体验,培养支付习惯。各金融机构积极与实体商户合作,推出如移动支付享优惠等活动,提高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市场渗透率,培养非现金结算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继玉.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6,(6):47,54。

[2]陆强华.支付清算行业发展若干趋势展望[J].金融电子化,2017,(2):56-58。

[3]王伟.互联网金融支付对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引发的风险及其应对[J].银行家,2016,(7):112-114。

[4]邬娟晖.基层央行支付清算岗位风险防范的思考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9):96-97。

[5]解小玲.做好基层央行支付清算工作的思路[J].时代金融.2016,(29):96-97。

第4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一、农业发展行支付结算手段的现状

一核算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自2005年以来,根据政策性、商业性贷款分开核算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管理,农发行先后8次调整会计科目;并建立了更加适应农发行管理需要、方便服务客户的帐户管理办法;2007年根据新会计准则,调整年终决算报表格式。2005年,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上线,实现了系统内资金汇划的实时处理,全行业务数据大集中,规范了会计核算流程;2007年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与CM2006信贷管理系统对接;2008年和2009年启动了综合业务系统一、二期改造项目,完成了支票圈存、支付密码、密押汇划等一些新业务的开发,优化完善了柜员制业务处理。为积极配合和支持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全面推广以及打通我行跨行支付业务的快速汇划通道,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全面实现了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直联对接;2007年农发行另外还应用了电子验印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2008年完成了银行本票、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系统的上线运行;完成了人民银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支付结算综合业务系统、南通同城支付系统与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的接口工作;2009年,农发行正式启动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农发行已按照人民银行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工作。

二结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农发行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与工商银行业务合作,借助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和网银平台为农发行客户提供离柜结算服务。以农发行与工商银行联合发行的“牡丹金山卡为载体,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丰富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手段。同时,网银业务合作满足了企业的结算需求,网银资金收付量逐步增加,企业销售资金归行率逐步提高,企业多头开户、逃避农发行监管的情况逐步减少。开户企业还通过商务卡、收单PO办理了资金结算。

随着农发行为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手段日益丰富,农发行充分利用与工商银行合作的信用卡和网银平台自2008年开始在粮棉油收购领域开展了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这样就从柜面结算发展到离柜结算,方便了企业结算,便于客户服务部门通过网银帐户实时跟踪企业各项收付活动,加强了对企业资金的监管。

2009年6月农发行开始全面推广综合柜员制,真正体现了服务客户的经营理念。

三农发行支付结算手段现状

相对于商业银行,农发行结算方式比较单一。现行的结算方式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手段除以上七种方式外,比较常见的还有信用卡、国内信用证。然而,农发行从近几年的结算实践看,开办情况好的有支票、汇兑,已开办但不够多的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银行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几乎未开办的为银行本票、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既使是借助工商银行网银平台,网上银行业务也基本上是收购资金从农发行划至企业工行网银帐户再转出,销货款回到企业工行网银帐户再归集农发行工行网银帐户。而企业很少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向农发行申请资金划出,客户主要还是在农发行柜面进行资金结算。客户对农发行借助工行网银平台的认同度低;而农发行为客户在工行开立的信用卡,客户更是存在顾虑,缺乏信心,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农发行客户在工行开办的商务卡和收单PO,目前还无资金结算。

支付结算手段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发展,而中间业务与资金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手段不断创新,结算收费比农发行要完善,结算品种比农发行要丰富,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业务。

目前农发行中间业务的支付结算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很低,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规模小,贡献度低,支付结算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支付结算方式基本上仅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手段例如支票和汇兑,既便借助工商银行网银和信用卡平台,也满足不了客户和市场需求;思想观念旧,认识不足。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没有做到应收尽收,对支付结算品种思考钻研不够,对拓展支付结算收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诸如银行承兑汇票、外汇业务、国内信用证这样的结算品种的开办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设备、技术手段、营业环境等条件不成熟,较为落后。没有先进、完善、规范、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不畅通,就无法为有外汇结算的企业及大型集团企业提供服务并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结算手段单一落后,信贷资金就会难以监管甚至失控。资金挤占挪用、企业之间形成三角债、企业滋生腐败等问题就会出现,银行信贷风险就会加大。

二、提高农发行支付结算手段的思考

一更新经营理念

支付结算手段的先进与否,关系到现代银行经营层次的提升、金融服务的创新、竞争能力的增强与否。因此,对中间业务中的支付结算业务的认识应由辅业务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增强收费意识。创新支付结算手段不仅是服务客户的需要,也是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树立“效益立行的理念,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支付结算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农发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另外,对于支付结算收费,标准偏低,而且没有做到所有的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农发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向客户大力宣传“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是一种劳动,农发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了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的新观念。并科学定价、规范收费,提高收益和服务水平。

二充分运用支付结算品种

农发行部分基层行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国内信用证、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存在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

事实上,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客户需求量很大。随看对外贸易的增长,信用证、外汇业务也成为客户新的需求品种。而农发行支付结算品种单一,基本上仅限于支票和汇兑业务,外汇业务基本上仅省级分行营业部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基本上没有在基层行普及。而这些支付结算手段,恰恰是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追求高效率的必然产物。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资金结算。

农发行为维系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管好农发行信贷资金,增强银行竞争力,就必须要在银行承兑汇票、国际结算、信用证方面尝试,突破甚至发展成熟起来。

三加快人员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投入

农发行要消除开办更多的支付品种的畏难情绪,就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农发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熟练运用支付结算业务,甚至了解中间业务中的咨询类服务、类业务、管理类服务、表外业务等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运用中来。

同时,农发行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更多支付结算品种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例如外汇业务系统的普及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发展支付结算业务,需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于传统的一般性银行业务,具有跨行业,综合性和知识密集的特征。例如开办外汇业务就需相应的场所、人才、硬件设施,还需跨行点,例如外汇管理局,海关等。

四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客户的认同度

为丰富支付结算手段,农发行在未实现自办网银业务之前,需借助工行信用卡和网上银行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但自2007年农发行总行与工商银行签订的全面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协议以及电子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以来,虽然农发行基本上开办了信用卡和网银业务,但客户对农发行信用卡和网银业务认同度和信任度低,支付结算手段上没有实质性地服务客户、方便客户。因此,很有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信用卡和网银业务的认识,进一步消除顾虑,增加信心。

针对优质客户,重点宣传介绍牡丹国际卡、牡丹贷记卡功能特点、产品优势和使用方法,尤其是免息还款期、最低还款额和信用额度等独特优势;针对一般客户群体,宣传牡丹信用卡购物方便、联网通用和资金安全等优点;针对集团用户,突出宣传公务用卡在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减少现金收付和节约经营成本方面的优势等,提高客户的消费意识。

客户部门在营销和推广信用卡和网银业务的同时,可与贷款业务实行一体化营销。

五成立专业部门和人员负责支付结算业务开发和管理

农发行可考虑以会计部门为主,统一规划和管理支付结算业务,确立明晰的战略性目标,形成合力,高效、集约使用支付结算业务资源,特别是着手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外汇业务;完善信用卡和网银业务,增大信用卡的资金结算量,减少网银“零交易闲置帐户。随着信用卡和网银业务的深入拓展,可重点考核综合效益,包括企业结算量、分成收入等。

第5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从内到外”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齐抓共管显合力。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中,云南省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相关副省长为副组长,人行、外管局、海关、税务等部门和州市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协调机制、上下联动。大力支持银行结算渠道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完善和畅通各试点单位信息反馈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展跨境业务范围,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从边贸结算扩大到一般贸易,对货物贸易结算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逐个加以解决。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各项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政策、措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齐抓共管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合力。

加强协作显成效。据人民银行昆明中支副行长刘莹介绍,昆明中支积极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在巩固发展与泰国北部央行和老挝银行业已建立起一系列业务合作关系及双边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部门开展合作对话,2011年6月9日,促成中老两国央行就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事宜在昆会谈;2012年6月,老挝国家银行(老挝央行)正式对外宣布指定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作为当地的人民币结算行,标志着老挝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可;2012年成功组织了“中泰双边本币结算会谈(昆明)”,促进了中泰本币结算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双边银行开展本币结算和货币兑换业务。受惠于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不断改善,结算范围逐步扩大,形成了云南省特有的行清算、港澳清算行、非居民账户(NRA)结算及现金四种清算方式,满足了辖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正常开展。截至2012年10月,越、老、缅3国的11家银行分别在云南省10家银行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24户,较试点前增加了13户。越、老、缅、泰4国的机构和居民在中方银行开立银行人民币账户(NRA)691户,较2010年增加了459户,银行间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量大幅增加。

营造氛围促发展。围绕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方针,加大调研和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对外经贸交往使用人民币结算,支持金融机构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走出去”企业提供信贷等融资服务。截至2012年10月底,全省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达639家,较2010年增加近1倍;全省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179家,较2010年增加了4倍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全省全面开展,成为云南对外开放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及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全省人民币跨境结算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凸现五大特点

一是跨境结算总量大幅增长。从试点开始至2013年3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869.16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在全国贸易结算总量中约排16名,在边境8省中排第3位。

二是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进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1季度,云南省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9.5%,较试点初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三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3月末,与云南省开展贸易经济往来以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和地区,已从2010年的9个扩展至包括了众多欧美国家在内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不再限于香港、缅甸、越南和老挝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目前,与云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前五位的国家为缅甸、香港、越南、澳大利亚、新加坡。

第6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肯尼亚;银行业;可行性;政策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56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94- 03

1 基本国情

肯尼亚地处东非印度洋沿岸,国土面积58.3万平方千米,人口为4 318万,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在东非地区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为内罗毕。肯尼亚实行总统内阁制,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2 经济情况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2012年,肯尼亚GDP总额406.3亿美元,人均GDP998美元; 2013年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4.4%,据世行预测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能达到5%。截止到2013年12月份,通胀率为7.15%;外汇储备73.98亿美元,外债余额105.7亿美元;财政收入48.88亿美元,财政支出69.64亿美元;出口总额约28.68亿美元,进口总额约83.82亿美元。标准普尔和惠誉对肯尼亚长期评级均为B+,结论积极,评级展望稳定。

3 银行业发展概况

肯银行业较发达,据肯央行2014年5月30日的统计数据,肯共有44家商业银行、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8家微金融机构(储蓄)、112家外汇交易所及2家信用调查机构;银行业净资产、存款、贷款余额及税前利润分别为271.12亿美元、198.98亿美元、154.8亿美元和12.5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15.3%、14.8%、11.7%及20.6%;银行业平均流动比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1.9%和23%,均远高于法定要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7%,较上年同期增长0.3%。中国银行正式获准在肯设立代表处;印度央行、摩根大通银行及基加利银行在肯设立代表处的申请进入最后审批阶段;11家肯尼亚银行在东非共同体国家及南苏丹设立了子公司,共设有282家分支机构。

过去3年中,肯尼亚银行业在非业务扩张迅速,肯银行海外资产已达24亿美元,海外机构吸收存款18亿美元,发放贷款超过11亿美元。目前,肯银行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南苏丹、卢旺达和布隆迪已开设223家分支机构。肯I&M银行和PRIME银行还分别收购了毛里求斯ONE银行50%的股份及马拉维第一商业银行11.4%的股份。

3.1 肯尼亚支付结算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目前,肯尼亚并没有出台关于支付体系的专门法案。1996年修订的《肯尼亚中央银行法》赋予肯尼亚中央银行监督和规范支付体系的职能,其中第2章第4A款第1条(d)项指出肯尼亚中央银行应“制定并实施有关政策,努力推动建立、规范和监管一个高效的支付清算结算体系”。肯尼亚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成员、使用者、服务提供商,从多方面参与支付体系的运作。肯尼亚中央银行和肯尼亚银行业协会KBA(Kenya Bankers Association)联合设立国家支付体系运作委员会(NPS Operations Committee),行使对支付体系的监督(oversight)职能,同时在肯尼亚中央银行的国家支付体系司(NPS Division)设立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

肯尼亚其他涉及支付体系的法案包括《银行法》(the Banking Act)、《票据法》(Bills of Exchange Act)、《公司法》(Companies Act)、《住房协会法》(Building Societies Act)、《支票法》(Cheques Act)等,还有管辖在内罗毕证券交易所NSE(Nairobi Stock Exchange)交易证券的存管机构的《中央存管机构法》(the Central Depositories Act)。

根据有关法案,肯尼亚能够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住房协会、保险公司、微观金融机构、分期付款公司、储蓄和信贷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特殊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金融公司、农业发展公司、工商业发展公司、工业发展银行等)、养老基金、抵押金融公司、汇兑公司和邮局等。

3.2 肯尼亚的支付媒介

3.2.1 现金

肯尼亚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单位为先令(Shilling)。截至2007年6月,肯尼亚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总额约为793亿先令,约占广义货币供应量(M3)7 195亿先令的11%。

3.2.2 支票

支票是肯尼亚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通常都带有磁性墨水字符识别(即MICR)的密码线(code line)。1999年3月起,支票在全国大部分范围内实现T+3清算,在边远地区则是T+10清算,2000年6月起对超过1 000万先令的大额支票实现T+2清算。2002年,平均每月通过内罗毕自动清算所清算的支票笔数超过112万笔,金额超过101亿先令。

3.2.3 支付卡

支付卡包括贷记卡、借记卡和预付卡等。其中,贷记卡是肯尼亚应用最广泛的支付卡;借记卡由渣打银行、VISA等机构发行;预付卡包括由电信公司、移动电话公司等发行的电话卡,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公司KWS(Kenya Wildlife Services)发行的野生动物公园卡,还有石油公司发行的加油卡、大型超市发行的购物卡等。

3.2.4 ATM取现

肯尼亚主要的大银行和其他一些银行都有ATM终端。截至2006年年底,肯尼亚全国范围内共有617台ATM终端,方便了居民的支付需要。

3.2.5 EFTs(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s)贷记和借记

2000年8月,肯尼亚引入EFTs机制,通过SWIFT网络来传递支付信息,2002年后银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SWIFT网络连接。2003年6月,KBA将直接借记计划(Direct Debit Scheme)引入肯尼亚。

3.2.6 邮政汇款

肯尼亚邮局可以提供3种支付手段:①一般汇单(Ordinary Money Orders),可由指定的收款人在指定的邮局提取一定金额的现金(最大金额为35 000先令);②电汇汇单(Telegraphic Money Order),可以实现当日收款;③邮政汇单(Postal Order),可使持单人在国内任何邮局取款。

3.2.7 其他电子银行服务

肯尼亚的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电子银行服务,使客户能够通过电话或个人电脑在线获取账户余额及其他相关信息。

3.3 肯尼亚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

3.3.1 肯尼亚电子支付与结算系统KEPSS(Kenya Electronic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该系统主要用于大额支付指令的结算。根据肯尼亚中央银行2004年8月的《肯尼亚支付体系――框架和战略》有关规划,同年12月肯尼亚中央银行与KBA共同推动建立实时全额结算RTGS(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系统并投入试运行,2005年9月RTGS系统更名为肯尼亚电子支付与结算系统KEPSS并正式投入商业运作。这改变了以往肯尼亚支付体系参与成员的净头寸需要手工计算并结算的状况,实现了大额支付指令、资金划转的实时结算。

3.3.2 内罗毕自动清算所(Nairobi Automated Clearing House)

肯尼亚银行间支票、EFTs、直接贷记、直接借记等支付工具的结算通过内罗毕自动清算所完成,通过其处理的支付指令没有金额限制。该清算所于1998年5月基于MICR技术建造,是肯尼亚实践清算自动化的开端和基础,所有权归KBA,会员的准入标准和进入审批也由KBA决定,管理和运作则由肯尼亚中央银行代表KBA进行。清算所每天有两场次清算(session),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中午12点,用于收集、处理结算数据。清算所的会员需要在肯尼亚中央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签订净额多边协议(net-multilateral arrangement)。当日结束时,清算所通过各会员开立在中央银行的结算账户完成净额多边结算。为减少结算风险,清算所要求会员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都要在结算账户内保留一定的信用余额,而在结算资金不足时也可通过提供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

2003年8月,NPS运作委员会推动内罗毕自动清算所建设国内外币支票清算系统LFCCS(Local Foreign Cheques Clearing System),用于外币支票的清算,肯尼亚中央银行作为结算人和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

3.3.3 Kenswitch(Kenya Switch)系统

1999年5月,由肯尼亚18家中小银行组成的共享ATM/POS联盟成立,该联盟于2002年12月共同构建了一个共享的在线ATM网络Kenswitch,用于在成员银行间传递ATM交易结算信息。

3.4 肯尼亚证券支付结算系统

肯尼亚可交易的证券包括股票、公司债、国债和短期国库券。国债和短期国库券的投资者需要在肯尼亚中央银行开立中央存管系统CDS(Central Depository System)账户。该CDS是一个无纸化的簿记系统,用于记录投资者的债券持有情况。在政府赎回债券时,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会通过电子贷记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款项。

肯尼亚中央存管和结算公司CDSC(Central Depository and Settlement Corporation)是所有在内罗毕证券交易所NSE交易的证券(包括股票、国债和公司债)的存管机构,管理着证券的清算、结算、存管和登记系统。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股东包括NSE持股20%、肯尼亚证券经纪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Kenya Stockbrokers)持股18%、资本市场管理局CMA(Capital Markets Authority)下设的投资者补偿基金(Investor Compensation Fund)持股7%、9家机构投资者共同设立的资本市场风险基金(Capital Markets Challenge Fund)持股50%等。

2004年11月,CDSC管理的中央存管系统CDS正式投入运作,并于2006年9月与新引进的自动交易系统ATS(Automated Trading System)连接,使肯尼亚的证券存管登记、交易结算进入无纸化时代,股票的交易结算周期为T+5。投资者在开展交易前,需通过中央存管人CDA(Central Depository Agent)在CDSC开立CDS账户。截至2006年6月,在CDS开户的投资者数超过30万。

4 中资银行参与情况

肯尼亚商业银行、公平银行、合作银行、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以及南非标准银行6家大银行、15家中等规模银行及22家小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3.7%、36.8%和9.5%;71%的贷款投向个人、贸易、制造业以及房地产;72%的贷款账户是个人或家庭户,个人贷款总额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4%和占不良贷款总额的33%;贸易、制造业及房地产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19.8%、13.5%和13.3%,分别占不良贷款总额的 22.4%、6.5%和11.6%。

4.1 国家开发银行在肯银行合作业务

2007年12月,开行与肯尼亚政府签署了《开发融资合作框架协议》,以金融机构间的转贷款模式,向肯尼亚开发银行提供了2 000万美元贷款,支持当地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2008年8月,开行在内罗毕与东南非贸易与发展银行签署“授信协议”,向对方提供5 000万美元优惠贷款,用于其资助区内成员国电讯、采矿、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2009年11月,中国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设立金额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成员,国开行独家承担这一项目的实施,贷款支持对象可以是当地非洲独资、中资独资、中非合资或合作企业。

从2010年到2013年间,开行与肯尼亚公平银行和东南非贸发银行分别开展了两期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的合作,向肯尼亚农户提供照明设施、支持咖啡及花卉种植以及建设输变电站、集装箱中转站等,同时在其他东部及南部非洲国家支持医院设施、学校扩建及通讯网络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领域方面的建设等。通过合资公司、加工厂、装配厂等形式直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1.02万个,间接使39万农户、养殖户受益,带动贸易额3.11亿美元,在非洲得到热烈响应。到目前为止,开行向肯尼亚等相关国家提供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额已接近3亿美元。

4.2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肯银行合作业务

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通过两优及混合贷形式开展业务,与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均建立了业务协调沟通机制,目前在肯未开展银行合作业务。

4.3 中国银行在肯银行合作业务

中国银行目前主要做市场调研,尚未正式承诺项目。

5 中国金融机构在肯开展金融合作的可行性

5.1 政治环境好

肯尼亚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化程度较高,在东南非以至整个非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美国将肯尼亚、埃及和南非列为其在非洲的重要政治支撑国,进一步证明其发展潜力巨大。

5.2 盈利能力强

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在对次撒哈拉非洲国家银行业的最新研究报告出,2014年第一季度,肯商业银行税前利润达282.8亿肯先令(约3.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受益于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服务范围扩大,肯尼亚银行业将持续盈利。目前肯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为42%,高于安哥拉(39%)、尼日利亚(30%)、加纳(29%)、赞比亚(21%)和塞内加尔(6%)等非洲国家。

5.3 几乎无外汇管制

肯尼亚外汇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肯尼亚中央银行法》第七部分33A-33O有关条款以及政府1996年2月的第23号法律公告,具体操作规程包括《外汇业务指引》(Guidelines on Foreign Exchange)、《汇兑公司管理指引》(Forex Bureau Guidelines)及肯尼亚中央银行的有关通知。

肯尼亚基本没有外汇管制。在提供相关凭证和证明材料后,肯尼亚居民和非居民可以自由地对买卖的商品或服务(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外汇收付,向特许银行申请获得外汇融资便利,投资并持有外汇资产以及携带外汇出入境。

5.4 合作关系紧密

国家开发银行在肯分别与肯尼亚开发银行、东南非贸易与发展银行以及公平银行合作,与肯尼亚银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中资企业在肯经济活动活跃,肯尼亚银行与中资银行、中资企业合作意愿很大。肯尼亚第一大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就多次提出希望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合作。

6 潜在风险和政策建议

6.1 肯尼亚经济发展缓慢,负债率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落后,财政能力有限,政府负债率高,肯尼亚的债务近期将跃升至1.26万亿肯先令(约148.23亿美元),超过原来肯议会设定的债务上限1.2万亿肯先令(约141.17亿美元),属中高度负债国;矿产资源贫乏,脱贫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6.2 肯尼亚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项目和金融市场资金匮乏

肯尼亚财力有限;本地银行业对收益期长、风险高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源等民生领域项目参与热情低;银行资金供给缺口大、成本高等,导致大型项目仅靠外援及发行少量债券实施,对外依存度极高,项目进展迟缓,企业投资积极性降低。同时,影响在肯中资企业真正参与开发投资肯尼亚。

6.3 东非《共同市场协议》正式生效后,内罗毕作为东非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各种融资需求将更旺盛

南苏丹与肯尼亚关系密切,有丰富的资源。从我国积极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发展看,应进一步密切中资银行与肯尼亚当地银行的合作关系,利用当地银行的网点和贴近客户的优势,大力拓展在肯银行业务,时机成熟时建议参股、收购或控股当地发展势头良好的优质银行,提早布局,择机在肯设立分行或代表处,弥补中资银行在肯当地无银行网点的劣势,更好地为我中资企业进入肯尼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6.4 加强信息分享工作机制

加强与世界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的信息分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加强贷后管理;同时引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世界银行旗下的多边担保机构(MIGA)等大型担保机构,增加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缓释措施,与世界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组建银团支持肯尼亚经济发展。

第7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支持清算;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48―02

一、天津市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现状

(一)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通过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邮政储汇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11月底,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共设立524个网点,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的21.34%。2007年1~11月,天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处理大、小额支付业务133.29万笔,清算资金4104,27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7.62%、3.30%;处理支票影像业务4.61万笔,占总业务量的21.78%;处理同城票据交换提出、提入业务288.44万笔,清算资金1873.64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9.21%、9.90%;通过银行(邮储)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处理业务39.49万笔,清算资金892.01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4.63%、5.15%。

(二)完整的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基本建成

随着近几年天津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加快建设,完整的支付清算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这些系统主要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银行卡系统、农发行和农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邮政储蓄行内汇兑系统,以及2007年9月农村合作银行加入的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周转,目前农村地区每笔结算业务的平均资金到账时间比2004年提前了2至3天。以2007年1至11月农村地区2516.9亿元的资金清算量为基数,由于资金提前到账,相当于减少在途资金占用约10亿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为天津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三)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增添新品种

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推动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加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2004年5月1日开办了银行卡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发卡156.5万张;2007年9月10日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开通运行,开办了汇票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007笔,金额20.82亿元;开办本票业务的机构网点不断增加,截至11月底已达到了57家,2007年1至11月,累计签发银行本票434笔,金额34.32亿元。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改变了农村地区工商企业以现金结算为主的状况,为农村地区商品交易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结算工具。

天津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市场交易、招商引资等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郊区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天津农村地区生产总值达1241.9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提升至28.6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15个,总资产达到90亿元;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加61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7942元。

二、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

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农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的机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三家银行以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的机构网点数量从2004年的646个降到了2007年的524个,年均减少7.2%,其中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天滓市区平均每0.3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市区银行机构多为规模较大的分支行网点;在农村平均每0.98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农村地区多为储蓄所机构。支付结算服务在城乡之间的覆盖水平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导致缺乏竞争,农村的支付清算服务功能弱化,主动拓展服务市场积极性不高。

(二)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农村金融机构配备的高素质一线临柜人员较少,员工缺乏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有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年不进新人,员工平均年龄偏大,且支付清算业务知识培训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支付清算服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

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是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载体,硬件设备的配备水平直接决定了支付清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层金融网点办理业务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少、且型号陈旧,计算机出现故障后,没有备用设备,修理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影响业务处理。二是支付清算业务自动处理机具配备不足,农村地区ATM自动柜员机数量为269台,占全市8.54%,农村地区平均1.91万人拥有一台ATM机,而市区每0,2万人就拥有一台ATM机。而P0S机具的布放则更少,布放数量1308台不到市区布放数量的4%。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制约了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农村群众宁愿持有现金进行交易,2006年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共向农村地区净投放现金2471.35亿元。

(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结算方式传统、结算环节多、票据化程度低,严重影响着其支付结算的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系统建设、人员培养等方面的限制,便捷的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推广。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仅能提供支票、汇兑、绿卡、委托收款等传统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仅能发工资、税款的经收、社会低保等少量业务,而面向农村居民生活的结算工具更少;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多为手工操作,增加了结算环节,影响支付结算的效率。

(五)支付清算知识宣传不到位

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群众对支付清算知识了解不多,大多数被调查的群众不知道实时到账的大额支付系统,不了解异地、跨行资金汇划都有哪些方式;面对进账单、支票、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往往愿意选择携带现金进行交易。此外,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从业人员的支付清算知识也相对缺乏,许多业务种类了解不深,对于群众的询问不能给以很好的解答。在新的系统和业务开通后,基层网点虽然也根据上级行的指示张贴公告、发放宣传

材料,但由于宣传材料的内容对农民的针对性不强,宣传形式单一,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直接制约了新支付清算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三、提升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

随着天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各区县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农村产业区、产业聚集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银行业优质金融服务的催化,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需要紧密结合产业经济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应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新集镇、新兴产业区增设网点,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覆盖水平。对于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要保持现在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稳定,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扶持,避免这些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机构一步萎缩。

(二)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特别应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尽快在农村地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队伍。一是调整或招录一批同志充实到农村支付清算服务一线。二是要加强支付清算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区网点和农村网点业务人员素质不平衡的特点,加强两类网点之间的人员交流,让市区网点业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带入农村网点,激发农村网点业务人员业务创新和拓展服务市场的积极性。此外,要进一步调整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研究开发针对“三农”特点的支付清算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水平。

(三)加大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

应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硬件设备投入,特别是应在基层营业网点增加计算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提升农村金融网点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合理增加ATM的布放数量,同时在公用事业收费单位、商场超市、酒店宾馆、批发市场、较大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加油站等大力推广P0S机具或移动P0S机具。提升金融网络建设水平,提高网络的带宽,提高支付清算业务传输的效率。建议对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四)创新和丰富支付结算工具

推动并指导农村地区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鼓励个人使用支票结算,大力推广网上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完善支付结算业务。建议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委托等形式,方便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国际结算等业务,促进城市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

(五)加强支付清算知识的宣传普及

加强支付清算产品、支付清算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是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加深业务人员对各类支付清算知识的理解,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新业务带来的方便。二是有针对地向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财务人员开展支付清算知识培训,普及支付清算知识,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支付清算工具和产品。三是建立宣传的长效机制,制定宣传规划,明确宣传目标,细化宣传方案,在宣传内容和形式选择上应让农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课题组组长:海

课题组成员:张玉忠 刘 明 杨玉林 崔建红

杨文玲 郭 巍

第8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一、我国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现状概述

支付体系是一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加速资金周转,长的支付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推动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坚定社会公众对货币及其转移体制的信心。近年来,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设方面,为基础,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在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己基本形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成为我国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其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票据支付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将不断适应我国同城、跨区域及全国经济往来的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集中高效的行内支付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业务处理能力。以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为主干,连接各发卡银行行内银行卡支付系统的银行卡支付网络覆盖到全国各地,实现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在非先进支付工具的应用方面,适应各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和居民居家服务需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初步形成。票据制度日益完善,票据业务不断创新,票据使用和流通量稳步上升。银行卡得到广泛应用,人民币银联卡走出国门,进人国际银行卡服务市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迅速。在支付服务组织发展方面,以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支付服务进一步市场化,个性化服务日益加强,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在支付体系监管方面,以《票据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为基础,《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为补充的支付结算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支付体系实施管理,以“安全、高效”为政策目标的支付体系风险监管机制逐步建立,支付体系日常监督、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据有关数据显示[’2],2。。8年我国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3.82亿笔,金融为1131.04万亿元,是全年GDP的37.62倍。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消费水平等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加之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全方位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调整、农信社的改革及省联社的组建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服务机构锐减,最终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整体环境。为加快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步伐,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地区结算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扩大,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尽可能的发挥了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效用,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加快了农村地区资金流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据有关统计显示[13〕,截止2008年末,我国接入支付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到17542家,占支付系统参与者的21.5%,接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到9825家,占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参与者的17%。同时也应该看到,贵州、云南等中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支付结算方式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使得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面临转账结算需求不足,金融机构网点进驻动力不足,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三农”因此享受不到现代化金融服务等系列“不良循环”的困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三农”经济发展,影响了我国支付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综合情况①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睡,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东部与广西、贵州为邻,北部同四川相连,西北紧靠,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全省为山地高原地形,约占总面积的94%。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目前辖16个州、市,其中8个民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共有县级行政单位126个,其中: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514万人,居全国第12位。其中,城镇人口1499.19万人,农村人口3014.81万人。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达1530万人,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0.2%。

烟草产业是云南最大的支柱产业,烤烟、卷烟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位;糖产业和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骨干产业,均位居全国第二位;橡胶种植业居全国之冠;花卉产业是云南的新兴产业,目前鲜切花产量达50亿支,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的近50%,云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水电居全国第三位;旅游业是云南着力培育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22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89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亿元。

2008年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5700.10亿元,增长n.o%,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526.60亿元,增长26.0%,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5.7%,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12627元。耕地总资源约607.24万公顷,耕地面积4202.5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n亩,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截.止2007年末,云南省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536.70亿元,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63.40%,在平稳中略有上升。2008年,云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为25.74:41.01:33.25。

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718.54亿元,同比增长23.2%,比上年上升5.9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1.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7.5%。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50.7亿元,增长24.0%,农村实现367.84亿元,增长20.5%。

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94亿元,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省橡胶、甘蔗、茶叶产量分别达到25.6万吨、1898.6万吨和16.2万吨,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3位,油料、烤烟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9%和8.1%。

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360.2亿元,比上年增加248.9亿元,增长22.3%,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70.7亿元,比上年增支335.5亿元,增长29.6%,财政支出年度增加额首次超过300亿元,支出增幅再创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好水平。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22元,比全国的人均15781元低2530.78元,比上年增加17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比全国快l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02.60元,t匕全国的4761元低1658.4元,比上年增加46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比全国8.0%的增幅高1.1个百分点。

云南省共有71814个自然村,全省有通路村、镇数为31621个;通电村、镇数为37836个;通水村、镇数为21094个;普及电视的村、镇数为35924个;接通电话的村、镇数为31736个;普及互联网的村、镇数为13205个。

2、金融机构网点设置情况

2008年末,全省在县市级有金融支付服务网点2438个,在乡镇级有金融支付服务网点2102个,设有金融支付服务网点的自然村655个,没有金融支付服务网点的自然村71159个。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设有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数量只占乡镇数量总数的7%,设有金融服务网点村占自然村数量总数比例更是低至0.9%。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网点严重缺失。同时,在县级以下设立金融服务网点的银行,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

3、账户服务情况

2008年末,农村地区各类结算账户数量为29544721个,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96981个,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9247740个。从各银行金融机构开立账户数量的情况看,农业银行各类账户数量10990539个,占全省农村地区各类账户数量的37.2%;农村信用社各类账户数量6690292个,占全省农村地区各类账户数量的22.64%;工商银行各类账户数量3816134个,占全省农村地区各类账户数量12.92%;建设银行各类账户数量3774504个,占全省农村地区各类账户数量的12.78%;邮政储蓄银行各类账户数量3044989个,占全省农村地区各类账户数量的10.30%。在乡镇的各类账户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各金融机构账户开立数量的统计数据与目前我省银行金融机构的分布、网点数量特征基本一致。

4、银行卡发放及受理市场情况

截至2008年6月底,云南省银行卡发卡量为3,635.7万张,同比增长了28.13%。上半年实现银行卡跨行清算交易3,044.81万笔,金额48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3%和47.3%。截止2008年末,云南省农村地区共发放各类银行卡14514052张。其中:借一记卡13769326张,贷记卡744726张。各银行金融机构POS机和ATM机的布放已覆盖所有县城及部分乡镇。特约商户县城有12633户、乡镇553户,覆盖339个乡镇;ATM机县城有2181台,乡镇360台,覆盖266个乡镇;POS机县城有13642台,乡镇605台,覆盖172个乡镇。

从农村地区银行卡发放数量和受理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云南省农村地区每2个人才拥有1张银行卡,每57个乡镇拥有一个银联特约商户,每88个乡镇拥有一台ATM,每52个乡镇拥有一台POS机。

5、支付系统使用情况

2008年末,我省各银行金融机构均已使用自建的行内系统。据统计数据,接入行内系统的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2564个,占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数量的具体情况如下:

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仍作为同城资金清算的一种重要资金清算通道。全省参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农村银行金融机构542个,其中:农业发展银行县城参与机构数为57个;商业银行县城机构参与数为310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县城参与数为126个;邮政储蓄银行县城参与数为49个。全省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616个,县城接入数为625个,乡镇机构接入数为991个。

6、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情况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交易单笔金额最高不超过1500元。业务量较多的三个地市中,只有昭通地区是属于农民工输出人口较多的地区,而其余两个地市则属于经济活动相对活跃的农民工输入地区。结合目前云南省农村地区银行支付服务网点和设施较少的现状可知,大部分农民工银行卡的交易是在银行服务资源相对充足的城镇完成的。

(二)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云南省人民银行系统在本次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调研工作中共计发放调查问卷

28650份,收回26354份。调查问卷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并未到银行办理过支付业务,现金支付方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极少数人对电子支付方式有所了解,希望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人数也相对较少。但希望通过转账方式获得财政补贴资金的人数却占被调查对象的60%。由此说明,虽然目前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方式单一,传统支付观念占据主要地位,由农民主动改名支付方式的意愿不强,但是由财政等政府部门介入,通过使用非现金发放补贴的方式,被动式的逐步改变农民传统支付习惯,却是可以实现的。

三、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存在问题

(一)支付结算服务载体方面

支付结算服务载体大幅减少,结算渠道狭窄,功能弱化。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为实现集约化经营,逐步撤并其在县以下的机构,使得基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人员大量减少,服务范围不断缩小,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缺”,导致支付结算体系萎缩。2005年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目为3966个,2007年减少为3576个,减少了390个,减幅达9.83%。其中,农业银行2007年网点数比2005年减少了巧5个,占到金融机构网点减少数的四成。2005年到2007年的三年间,云南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350人。其中,农业银行减少了1168人,农业发展银行减少了89人;其他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538人①。

(二)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方面

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结算服务手段陈旧,作为提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主力军一农村信用社,当前只能提供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和电子汇款等传统结算服务,本票、商业承兑汇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家庭理财等结算服务都没有开办;二是技术手段落后,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业务处理仍依赖手工操作,资金在途时间长;三是云南省己经成立省级农村信用联社,但由于部分农村信用社乡镇机构未达到要求,仍未纳入行内系统,异地资金汇划部分使用电子汇划,部分依赖手工。

(三)票据功能的发挥方面

票据功能未得到正常发挥,现金结算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由于支付结算知识普及程度不高,所以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对票据的使用知识仍一无所知。无论是同城结算还是异地结算,银行汇票、本票、商业汇票等票据业务运用程度较低,现金结算仍然被作为首选。在前面所述的调查来看,选择使用现金进行结算的仍占调查总数的90%,现金结算方式在现在、甚至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占据主要地位。

(四)系统建设方面

系统建设重复投入,结算资源利用率低下。目前,农村地区共有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全国联行汇划系统5个,大多采用了光纤、卫星等高科技通讯技术。系统建设相互独立、技术含量旗鼓相当、服务功能基本雷同。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主要存在二个方面问一题:第一网络利用率低,资源严重浪费。据统计,人民银行下大力气开通的大额、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使用频率不高,系统资源严重浪费。第二系统不联通,导致多头备付,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五)培训宣传工作方面

培训宣传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支付结算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会计人员对支付系统、票据等业务不熟,宣传解释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服务,有的是怕麻烦,传统业务能够办理的,就不愿宣传推荐新业务;另一方面,支付结算宣传上不够深入,宣传面窄,效果不佳,大部分农民对现金之外的支付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的认识仍处子初级阶段,一功’能不了解,制约了大、小额支付业务和汇票业务的和发展。

(六)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方面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工提供了一条直接延伸到家门口的快捷的取款通道,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环境条件、宣传因素及费用等因素限制,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也暴露出一些鱼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取款金额的限制。由于规定“农民工银行卡”每天最高取款金额为5000元,如农民急需取5000元以上的款项,受一次只能取5000元金额的限制,若农民居住地与农村信用社相距甚远,就会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降低农民工用卡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有效服务范围小,农民工银行卡的优势难以体现。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设立的机构不断收缩,部分乡镇存在未设立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情况,出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真空地带,农民工即使办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仍要在离家很远的信用社才能支取。即使一些乡镇有信用社网点,其网点都设在集镇上,多数群众存取款要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地方,资金风险仍然很大,金融网点不足,有效服务不到位。

三是宣传覆盖面不广,广大农民工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认识不够。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的主要方式,多为在营业网点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柜台上摆放宣传资料,即使利用电视媒体宣传,但大多为地方台,观看人员较少,且宣传主要是金融机构进行,政府部门未参与宣传,宣传效果不太明显,加上农民关注程度不够,宣传覆盖面不广。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来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主动到金融机构去了解相关服务的习惯,很多人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了解不够,影响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开展。

四是农民工思想观念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农民工相对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受传统结算观念束缚,对现金偏好心态依然严重。不了解“农民工卡”的优惠条件,使得农民工潜在的金融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现实需求,加之银行卡诈骗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民工对银行卡的不信任,仍习惯沿用以前的方式汇兑资金或携带现金。

第二章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一、引言

加快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可以增加金融供给,拉动金融需求,进而实现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经济活动频繁,则能促进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提高支付系统的利用率,改变农民传统支付习惯,进而实现支付体系的发展。可见,经济发展又以支付体系发展为代表的金融供给增加为推动力,支付体系的发展又必须以经济发展和支付活动频繁增加为前提条件,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相辅相成。

就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正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式增长模式转变”〔8〕。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模式[13。

一种是需求追随模式。该模式强调金融需求导致金融发展,它的含义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对金融体系提供融资与服务的需求扩大,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扩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多样化和金融服务的完善。

一种是供给领先模式。该模式强调金融供给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它要求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金融服务的供给必须先于金融需求,依靠全面、完善的金融供给来刺激金融需求增长,.拉动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从两种模式的先决条件来看,对金融的需求程度决定了模式的选取。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农村经济自然依赖性较高,农民居住分散,农业活动多样化,导致了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农村信贷困难,金融成本高。而国有银行出于压缩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控制风险的原因,大量撤销农村网点,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不仅品种有限,而且质量差、手段方式落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供给成为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应该考虑适用供给领先性模式,即依靠金融供给来刺激金融需求。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吸收城市发展沉淀资金和农村金融剩余,形成拉动农村金融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资源。

根据张杰(2003)[6]的研究观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实质是农村金融交易不足的问题”“只要能承担相应的金融功能,具体的金融机构形式则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通过某种形式提供农村居民所需的金融服务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建设农村支付体系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针对农村地区网点少、金融服务组织缺乏的问题,采取了建立中心乡镇网点、流动服务网点和驻村服务人员等各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部分农村信用社还利用派驻人员熟悉当地农户情况的条件,近距离审核农户信用,快捷提供支农贷款,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支农资金短缺和贷款困难的矛盾。通过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金融交易的条件逐渐得到满足,金融供给增加。与之对应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逐步正发挥出来。

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存在问题,改变现状,就必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制度化安排,通过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一定倾向性的扶持政策,通过加大投入,增加金融供给,以此来拉动金融需求。由于支付体系与当地居民经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就改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现状而言,我们认为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对经济的影响力度,找准切入点,按照一定的模式,推行一整套的措施,才能收到明显效果。通过概况总结,我们以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主要推动力的不同,将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模式划分为制度推动型、市场带动型、政策主导型、行业引导型和行业引导型五种类型。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式作为推动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框架。

二、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模式

(一)制度推动型

制度推进型是一种依靠制度安排来强制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制定详尽完善的制度规定,将建设农村支付体系工作目标进一步详细分解,明确责任,层层落实,促使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的目标。由于这种模式要求以主导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为主,制定相关规定,协调各参与主体强制执行,所以这种模式适用于人民银行、财政部门等地方政府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对全辖金融机构管理调度能力强的地区。

优点:l、人民银行和.各地方政府部门联动,通过制定地方性制度规定,对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加以强制执行,虽然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但对与加快建设农村支付体系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2、通过制定具有明确阶段性目标和细化的实施方案,一方面便于工作逐步推进,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工作考核、监督,能够实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工作局面;3、由于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通过制定制度和实施方案,便于每一阶段性目标完成后能够看到工作开展所受到的实际效果;4、从整个推进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而言,无论工作开展到何种程度,这种模式都可适时介入,适用于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各个阶段。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缺点:1、需要各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部门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协调开展,更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摆脱纯粹追逐利益的心态,提升社会责任感,站在改善“三农”金融经济发展的高度参与到建设农村支付体系工作当中;2、需要对本地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能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切实可行的、详尽的实施方案。

(二)市场带动型

市场带动型是一种依托地方特色经济形成市场的规模作用来实施建设农村地区支付体系措施的模式。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初期,通过选取当地规模较大的市场,安装Pos机和ATM机、开展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等工作,推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使用,逐步实现地区支付体系的建设目标。由于这种模式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特色市场,所以这种模式适合于地方特色经济所形成的市场已相对发育完成且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涉及农户较多的地区。

优点:1、建设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之所以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以此来拉动农民交易需求,其根本落脚点在于改变农民的传统支付观念。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初期,利用农民较为集中的地方市场,贴近农民开展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尝试使用非现金支付工作,能够起到较好的发挥地方特色经济所形成市场示范和带动作用;2、由于市场交易主体存在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为利用市场进行宣传和培训工作创造了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渠道,辐射农户的范围和农户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识将大大提高。地方特色市场是当地农民交易比较集中的场所。由于受众广泛,可以采取的宣传等推广工作也可灵活多样,所以对于结合当地实际,在农民当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缺点:卜只适用于当地己具有基本形成规模的地方特色经济的市场,对当地交易市场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只适用于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初期;2、需要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联公司,放弃一部分即得利益,通过免收开卡工本费、免收卡片年费、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减低银行卡交易费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由于涉及资金支付行为方式的改变,所以仅仅采用一般的宣传方式所受到的效果不够明显,必须采取一些优惠活动,让农民看得实惠,才能吸引他们参与。3、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所特有的形式,所以这种模式只在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初期和中期具有明显效果。一旦推动工作进入后期,农民己具有一定非现金支付结算概念,采取这种模式效果明显性将减弱。

(三)政策主导型

政策主导型是一种依靠政府部门政策来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的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改进财政涉农补贴发放方式,切实提高公共转移支付、涉农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电子化发放比率,使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直接到达农民账户,实现惠农资金“一卡通”,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对银行和相关参与主体的补贴,减免税费,建立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实现对建设农村支付体系工作的经济性扶持。由于这种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倾向性政策加以扶持,所以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部门主导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地区。

优点:l、从前面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知,希望通过转账方式获得财政补贴资金的人数却占被调查对象的60%。利用改变与农民密切相关的财政补贴方式来引导农民的非现金结算意识,对建设农村支付体系起到明显推动作用:2、政府财政和税务等部门介入,通过财税政策加以扶持,可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3、由于涉一农补贴的范围较宽,所以将增加农民持有银行卡的总体数量,这将带动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反过来更加促进了银行卡的使用,为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发挥重要作用;4、通过政府政策,要求基层财政部门将各类补贴资金发放情况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提高了涉农补贴的透明度,杜绝了惠农资金在发放过程中被截留、挪用、冒领和扣收提留欠款等问题,在树立地方政府威信的同时为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通过惠农资金“一卡通”服务,使农民多项补贴全部归集到一个账户,解决了惠农补贴发放过程中一人多户或一户多折带来的不便,简化了发放手续,提高了发放效率,节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惠农资金的发放成本;6、政府参与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为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带头作用。7、由于依靠政府部门政策来推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模式适用于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各个阶段,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缺点:1、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支付体系建设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制定政策、强化措施;2、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联公司加大投入,‘增加POS机和ATM机的布放数量,同时完善银行卡受理市场。

(四)行业引导型

行业引导型是一种通过地方经济主导行业向附属产业逐步推开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模式。它主要是通过抓住地方经济有规模的龙头行业,有针对性地改变支付结算观念和方式,依靠龙头主导行业对附属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将支付结算观念传递到附属产业,达到全面推进支付体系建设目标的模式。由于这种模式需要发挥地方经济中龙头行业的带动作用,所以这种模式适用于地方经济中具有占据主导地位行业且该行业已经具有一定支付结算需求的地区。

优点:1、根据龙头行业的具体结算需要,提供满足行业需要的针对性支付结算服务,主动迎合了市场主体需求,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客户较容易接受,初期推动难度较低;2、由于龙头行业对附属产业具有结算紧密的资金结算关联性,所以从龙头行业开始改变结算方式,将带动关联产业和关联人员改变原有结算方式,甚至将带动整个地区结算方式的改变,所以依靠龙头行业的带动作用,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影响覆盖面将得到空前的扩展;3、由于龙头行业己经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相关支付服务网点机构、服务设备等数量相对较多,所以只需针对龙头行业制定推动计划便可推动整个产业链中的所有行业;

缺点:1、需要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推广银行卡和资金代收付业务,同时,需要协调银联公司减低银行卡费率,鼓励企业和农户大量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2、只适用于地方经济中具有占据主导地位行业且该行业已经具有一定支付结算需求的地区,使用范围较窄;3、这种模式只在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的初期具有明显效果。一旦推动工作进入中后期,采取这种模式效果明显性将减弱。

(五)总体推进型

总体推进型是一种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的模式。它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和支付业务需求都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全面推进支付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营造氛围,创新服务品种,完善支付服务。这种模式适用于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广、金融业务较为全面、金融基础设施较为健全、具备了一定工作基础的经济发达地区。

优点:1、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支付业务活动需求旺盛,所以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参与各方积极性较高,可以采取的措施选择面也较广,推动难度不大,工作比较容易收到成效;2、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协调推进,无论是支付服务组织建设和支付系统接入程度方面,还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支付结算监督配套制度的制定,都能得到全面的推动。

缺点:1、需要制定全盘的推动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层层落实,考核到位;2、需要拓展新的服务品种,以适应各个市场主体对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不同层次的需求;3、只适用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

三、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模式的选取

从对前面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基层银行机构网点和服务人员大幅减少,结算渠道狭窄,功能弱化;二是基层银行机构网点只能提供传统结算服务,.结算业务处理仍依赖手工方式,支付系统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低,手段陈旧、技术落后;三是对结算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对农村客户结算知识的宣传工作严重滞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现金结算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对票据的使用知识仍一无所知;四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存在诸如取款金额受限、受理网点偏少等问题。

目前,在云南省政府金融办的牵头带动下,政府财政部门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了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政策,并协调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各级商业银行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一定数量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改善试点工作。同时,人民银行也选取了呈贡、昭通和曲靖三个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作为试点,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试点工作。总的来看,上述两种试点工作分别是采取了政府政策型、市场带动型和行业引导性模式,现正处于工作开展初期阶段,仍未见明显收效。

鉴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云南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模式不宜选择总体推进型,而应以制度推动型和政策主导型为主体框架,制定统筹推进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阶段性考核,并加大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政策倾向度,扶持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建设工作。各地也可结合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采取市场带动型和行业引导型为辅助模式开展工作。如针对呈贡鲜花、蔬菜特色规模经济,选取当地农民交易比较集中的市场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时选取具有一定交易需求的规模企业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针对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总体推进型模式。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都不应该是刻板和一成不变的工作,应深入农村实际,将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与当地经济实际相结合,创新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工作模式,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我认为,推动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工作,应按照“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推动银行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鼓励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创新,达到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实现服务“三农”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第三章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原则与措施探讨

一、总体原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它不仅涉及多方利益和广泛地域,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不可能一墩而就,而且应该遵循下面五个原则,统筹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财政性原则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即“市场失灵”,各级财政应进行适当干预在支付结算基

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支付清算网络铺设,ATM和POS机具等支付工具使用环境搭建,支付结算知识的普及宣传等。

(二)政策性原则

央行、银监、保监、税务等相关部门应在农村支付服务领域主动降低甚至拆除门槛,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农村支付服务市场。

(三)市场性原则

提供低成本的支付服务对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改变“一刀切”的收费标准,建立城、乡差异性收费,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降低农村地区各项结算业务的收费标准,形成支付服务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渐进性原则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要认真组织调查研究,摸清辖内农村支付服务状况,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合理选择试点地区,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五)引导性原贝

对农村非正式金融进行规范和引导,一方面鼓励正常的非正式金融活动,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化;另一方面有必要对目前各种农村非正式金融分类指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式金融。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我认为各地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不断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坚持“着眼需求、着眼长期、尊重选择、由易到难、一事一策、稳步推进、共赢合作”原则的同时,走“结合农民习俗,充分发挥县城对于农村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和充分发挥批发集贸市场非现金结算对于农民潜移默化影响作用”的道路。

(一)农村支付服务组织方面

1、充分考虑区域金融发展实际,运用政策条件,考虑风险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引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弥补农村金融的不足,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2、建议各银行机构选取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户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心集镇,通过优化布局酌情调整增设网点或整合现有银行网点资源,将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集中设立为大型网点,向周边相对落后的村镇辐射,创造以点带面的发展局面。在没有营业网点的地方建设流动服务点或者组建流动客户经理队伍,也可以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加大电子支付产品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农村支付服务市场。

3、建议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农村地区分支机构改革,齐全支付服务种类,完善支付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要鼓励基层农信社开展创新业务,开发适合“三农”的支付结算产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耐心、放心的支付服务。农业银行要根据其服务三农的战略部署,立足“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积极推动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也要关注农村城市化进程,尽快丰富和完善作为商业银行应具备的服.务功能。银联作为银行卡专营组织,应加快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方面

1、针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规模经济,协调地方政府、企业、农村信用社和银联公司,增加POS机和转账固定电话的布放数量,减低收费标准,实行低、免惠农政策,推广针对特色经济开办的支付服务。

2、开发以家庭为客户的农村银行卡品种,通过家庭的信用来分类,突破传统银行卡以个人为客户群的风险分类模式。针对农户对于融资和结算双重需求,积极设计、推广诸如“惠农卡”等捆绑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农村社保医保身份识别、费用代缴代付、农村公益事业代收付、财政补贴等多种特色服务功能的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该产品办理小额农户贷款,随借随还、额度循环使用。加强产品创新,推出诸如“漫游汇款①”等方便快捷的异地取款支付产品。

3、建议各银行机构继续做细、做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适度提高农民工银行卡的每日最低取现额度,通过查找和改进不足,进一步扩大特色服务覆盖面和影响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出台政策,改进财政涉农补贴等转移支付的发放方式,使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林业贴息等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直拨到农民账户,同时采用补贴资金公示等方式,增大透明度,杜绝惠农资金在发放过程中被截留、挪用、冒领和扣收提留欠款等问题。

5、鼓励和引导农民开立和使用个人结算账户,重点引导农村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开办代收代付业务,推广“一卡通或一本通”业务,实现只需在任一银行开立一个账户就可以在同时缴纳水费、电费、电话费、煤气费、保险金等费用和享受所有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到户。鼓励、引导当地企事业单位通过农村信用社等办理工资、农民养老金、粮食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业务,推动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发展。

6、金融机构可积极借助手机、网络、电话等具有大规模覆盖率的通讯设备,根据各地农村市场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农民市场支付需要的电话、手机、互联网等转账结算服务产品,提供实体POS机、EPOS等支付工具。地处农村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可在客户体验区内设置网上银行设备供客户使用,还可以利用价格杠杆,对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等渠道办理的异地转账、跨行汇款、理财投资等业务在收费

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7、推广银行汇票业务,扩大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签发范围,推广个人支票业务,试行授信支票业务,提高技术手段,建立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建议人民银行优先为一些经营状况好的银行机构承兑或贴现的涉农票据办理再贴现。

8、金融机构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为不同的细分群体选择最适合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推广策略进行有重点的推广。对于农村地区企业的会计财务人员,不存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难题,可以重点推广票据、网上支付、银行卡等业务。对于农民群众,可以分为外出和留守两大群体。外出群体接受能力和消费能力较强,支付结算活动相对频繁,可以重点推广银行卡、电子支付等工具。留守群体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及个体经营者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但对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了解程度有限,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推进银行卡及网上支付等支付工具;留守群体中的其他务农群众及中小学生,收入较低甚至无收入,消费能力较弱,可以以青壮年为推广目标,但不宜作为推广初期的重点。

9、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及商户,应采取优惠措施,降低使用费率;对于普通群众,可采取免费使用的措施,以目前普及最广的借记卡为例,对于农村地区用户应免收办卡工本费和年费,或者借鉴信用卡的做法刷卡免年费,针对农民群众收入低、账户资金存量少的特点,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降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门槛,吸引广大群众使用。

10、巩固县城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银行卡受理市

场。

(1)结合当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开展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的试点建设工作,并在总结试点县乡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地区受理市场环境改善工作。

(2)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专项资金扶持,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对从事POS机具投入、布放和维护的第三方机构给予补贴。一是对于前期投放的POS机成本可采取财政补贴或免费提供的方式提高农村特约商户的积极性;二是进行差别收费,对于农村地区特约商户的开户和结算手续费进行减少或者免除;三是通过财政补贴减少商业银行收取部分、直接减少或者取消中国银联提取部分;四是协调财税部门制定“商户手续费税前列支”等促进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3)采取中国银联会同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和争取财政支持等方式,筹集农村受理市场建设专项基金,通过招标、委托第三方机构等形式发展农村市场,并建立跟踪评价机制。

(4)建议银行机构等根据本行经营实际,有计划地向农村地区增加布放ATM,可以采取由银联与商业银行、农村私人企业主或企事业单位联合出资,当地出资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利益则按出资比例分成的方法,将本行业务系统借助自助终端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存款额度多、交易量相对较大的乡镇安装自动柜员机,在重点乡镇、特色市场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学校、医院、连锁店或超市配置POS机,提高农村及农民的自助支付结算比例。把农村地区POS等受理终端布放、发展农村地区特约商户纳入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中,形成农民工特色服务与POS消费用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5)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等牵头,联合当地农村银行机构,在重点县乡POS机具布放量达到90%以上的街区开展“刷卡无障碍一条街”活动,以刷卡抽奖等方式来进行宣传,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加强农村地区居民对刷卡消费的认识。

(6)对于优先承担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社会责任的第三方专业化机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一定期限的市场保护,以保障第三方机构培育农村受理市场的积极性,维护第三方机构参与农村受理市场的利益。

(7)引导和要求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农村受理市场建设,形成以农村地区银行为受理市场发展的前台、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新型银行合作格局。建议实行固定机具补偿为主的利润分配模式,减轻由于农村地区交易笔数少、交易金额小以及地域广阔等因素对第三方机构造成的较大成本压力。

(8)建立多种类型的农村用卡商圈。商户选择上,可优先发展宾馆、旅游景点、超市、农贸市场等交易量大、用卡频繁、风险较小的商户。在行业客户合作,争取与供电、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开展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积极开展水电煤缴付等各类银行卡支付受理服务。在惠农工程上,重点突破农机、种子、农药、化肥等三农商户、“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市场的银行卡使用。在涉农贷款方面,可探索结合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农户消费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农村各类组织贷款等建立定向用卡环境。

(9)探索在部分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开通POS小额取现功能。实现POS受理终端同时满足消费与取现的两大功能。

(10)探索实行远程账户核准模式。改变现行农村地区银行账户的开立核准模式,借助影像扫描传输技术,由开户农村银行先行录入待核准账户信息,并将开户资料扫描传至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将待核准信息和开户资料影像信息进行比对,并办理核准手续。

(三)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建议制定相对明晰的支付清算网络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工作原则、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大支付”理念,通过优化银行机构的地区布局,平衡金融服务供给,全面拓展支付结算网络覆盖范围。

2、仿照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模式,由特定地域内的各家乡镇金融机构联合出资,成立专门为出资人服务的会员制资金清算中心,由其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作为直接参与者接入支付系统。辖内一的乡镇金融机构在资金清算中心开立清算账户,作为间接参与者接入支付系统。

3、乡镇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负责完成不同会员机构间的跨行资金清算业务,金融机构内部的资金清算由会员机构独立完成。各乡镇金融机构按自愿原则加入资金清算中心,实行会员制。中心的运作经费全部来自各会员机构缴纳的会费。

4、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信息化程度,改造优化完善现有业务系统和产品。通过加入同城清算系统,完成同城支付结算业务的处理,逐步提高区域票据交换效率以及地区资金清算效率。

5、建议银行机构研究考虑通过行内系统参数化设置等方式,加强行内系统控制,合理设定加入支付系统的内部准入条件,消除农村地区因为内控和人员限制不能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障碍,不断扩大跨行(省)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网内联行和全国农信银等重点业务的网点覆盖范围。同时,尽快研究业务前台受理、影像实时传输、数据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机制,从流程处理模式上控制业务风险、提高处理效率,最终实现所有网点均能以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支付系统的目标。

6、建议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对公存款和对公结算业务给予重点扶持,考虑向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提供用于扩大基础设施投放的贷款,并监督所投放的机具用于边远的基础设施薄弱的乡镇,同时减免ATM机具使用收益的税费,并适当对于前期由于维护费用过重亏损的ATM机给予补贝占。

7、通过与国内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支付结算系统进行连接,开展银银合作,实现支付结算网络到大部分城市的延伸。通过加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等具有农村金融特点的资金清算系统,办理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间的特色银行汇票、实时电子汇兑、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的异地资金清算。

(四)支付结算宣传活动方面

1、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精心策划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树立金融服务亲情化形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媒介,在旅游景点、农贸市场、养殖基地等农民密集场所和春节等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采取发放对联、福字、海报等宣传材料和进行现场解说等方式,通过对各种结算方式的优缺点比较,让农民逐渐了解支付结算基本知识,撬动农民的支付需求,引导农民逐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针对农民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的特点,编写宣传材料时,尽量做到口语化、图式化,增加宣传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宣传效果。

2、成立流动客户经理小组、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站”或借助文化部门推行建立的“农村书屋”等有形的宣传阵地,深入村屯,面对面地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教会他们使银行卡、ATM、自助终端、POS、转账电话、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网上银行等。聘请村屯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骨干作为义务宣传员,同时聘请农村知识青年作为协理员,协助培训。联合乡镇政府,适时在乡镇的主要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地,通过设立宣传橱窗、散发宣传单、设台讲解等方式加强结算知识宣传。也可以开展送产品、送知识下乡活动,组织流动车队发放宣传册、海报,组织投影队到乡镇、村屯宣传展示。

3、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其业务特点和资金流的大小,为其量身定做,并上门推介相关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或者采用推介会的方式,召集地方中小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进行集中推广,积极倡导他们在业务资金往来、工资福利发放中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经贸洽谈会、农副产品博览会等会展的有利时机,现场集中宣传推广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

4、对于普通群众,推广方法同样应根据对象特点的不同有所区分。农村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通常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可以采取入户介绍与发放宣传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大中专院校学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接受能力较强,返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以在返乡高峰期,采取电视、广播、彩页、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全方位集中宣传;对于普通的务农群众,要采用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避免简单的说教和枯燥的文字宣传,要在集市、车站、金融机构网点、医疗机构等人口流量大、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周围布设固定的宣传栏,制作张贴漫画、插图故事等,提高群众的阅读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好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工具,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FLASH短片,要积极与当地文化团体合作,将金融服务与文化宣传相结合,创作以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为主题的小品、相声等,做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缩短群众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距离。

(五)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方面

1、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三农”的合法支付权益,保护“三农”参与支付活动的积极性。建议人民银行遵循服务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加强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牵头建立支付结算的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兼顾,各司其责,共同维护辖内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

2、始终保持对农村地区银行卡犯罪的高压态势,维护农村居民的用卡信心。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切实执行存款人存款信息和账户信息的保密规定,不得擅自泄露。严格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联网核查管理规定,切实落实银行存款实名制,防范和打击支付活动中的诈骗行为。

3、加强空头支票管理,对于以空头支票坑害“三农”的行为要依法处理。倡导金融机构实行文明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耐心、舒心、放心的支付服务。

4、建议银行机构认真听取“三农”提出的支付结算业务问题,耐心、准确解答涉农支付结算咨询,积极、公正受理和调解涉农支付结算纠纷。

5、建议各有关部门特别关注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业务开展情况,适时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防范支付风险。

6、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建立特约商户检查监督机制,加强A1’M、POS等机具的监控与维护,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防伪能力等措施,确保支付结算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六)示范点建设工作方面

建议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积极争取示范点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获得综合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示范点所在地各银行机构也要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适农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打通行内系统与农村地区网点机构的连接,力争更多的网点加入跨行支付系统,全面优化支付环境建设,保障示范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七)支付结算服务定价方面

1、建议各银行机构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面向农村地区适当调低实行市场指导价格的支付服务收费标准或利息计收。有关支付服务政府指导价格制定部门也要制定不同的政府指导价格,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区域实施。

2、建议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和物价部门尽快重新制定商业银行有关银行卡服务价格的管理办法以及服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变更事项的实施细则。降低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支付系统的跨行结算费,对于银行卡开卡费用、异地取现费用等采取暂时减免的策略,鼓励银行机构降低农村支付结算收费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或给予不收费的优惠政策。对减免的部分由国家出台相应的补偿措施,由财政予以补贴。

3、建议银联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特点,专门制定针对县域商户的特约商户类型码并再进一步降低手续费扣率,尤其是受理惠农卡的“三农”商户,应该制定推广期的零扣率政策。建议电信部门降低对Pos和转账电话商户电话收费标准,对农户使用转账电话办理支付结算和短信通等实行减免收费政策。可对商户采取费率返还,按交易笔数确定费率,月租费包干等方法。

4、建议金融机构应切实有效地履行服务价格收费告知义务,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公示银行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于新增或调整收费项目,应规范收费变动程序,不仅通过营业网点还应扩展告知方式,如通过门户网站、电视媒体、手机群发等渠道提前10个工作日进行公告,确保信息传达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大对银行柜面人员的培训力度,注重在日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向广大的农村客户做好银行卡收费信息的宣传解释工作。同时,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等应积极引入“收费听证制度”,加大对农村持卡人的宣传和正面引导,媒体应充分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5、加快农村地区业务收费市场化进程,不仅是发挥价格对银行卡服务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市场供需双方交易的公正性,避免商业银行对价格的垄断。一是属于“市场定价”的差异化支付结算服务项目,应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的原则,由市场供需情况决定价格。二是提高定价的灵活性,制定相关的调整幅度上限和下限。三是改进政府对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收费定价的指导模式,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公共产品指导价格”+“政府补贴”等多种模式,对部分商业银行亏损经营可由财政予以补助的形式,降低社会整体成本。

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和定价规则的制定,防止出现“价格垄断”。

(八)支付结算业务和合作方面

1、加强和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的合作,促进城乡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和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构建一个综合化的银行间合作与管理平台,简称银银平台。通过银银平台实现与其合作方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达到丰富其支付结算产品类别、提高支付结算效率、技术互动、渠道共享的目的。

2、在建立清算的基础上,签发他行票据,委托他行兑付。乡镇金融机构与行常常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域,为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建议利用现有支付资源,大力推广票据类业务的电子化兑付流程。

3、建议城乡银行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员培训、技术、管理、业务和产品、股权等方面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共享人员、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资源,共同开发农村支付产品,降低成本,同时,实现部分城乡银行清算网络的连接,为服务三农经济发展探索更好的方式。

第9篇:银行结算工作总结范文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