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精选(九篇)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

第1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

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

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赵志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2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工程;工程案例;课程教学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同于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涉及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有32学时,存在内容多、零散而课时少的矛盾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进行了生产施工实习,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工程意识薄弱。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因地基基础引发事故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工程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工程单位输送更多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物载体的地基土具有三相性、碎散性(非连续介质)和天然变异性(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时空变异性)的特征,加之上部结构的多样性、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地基基础问题相当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概念设计是确保地基基础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地基基础的概念设计就是将土力学的概念、结构力学概念、岩土性质的基本概念、地质演化的科学规律、地下水的影响、各种施工工艺的特点、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当地经验、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综合应用于地基基础的设计之中。概念设计贯穿于基础地基设计的全过程。陕西西安大雁塔的建造体现了古人利用简单的概念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例如:古人采用“堆土”的方式建塔,相对于现在的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方法,堆土的荷载和范围远大于塔重,土清除后,经过预压,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一般能满足要求。塔的基础采用半圆形式,类似于“不倒翁”的底座,具有一定自动纠偏的功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雅典六个石柱的设计利用概念完善方案,将柱子的形状雕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柱顶采用少女头顶花篮的做法,花篮既起到柱帽的作用,也实现了美化功能。柱子在截面小的部位即人体的颈部采用披肩发将荷载传递到躯干,既增加了美感又避免了刚度突变。柱下部通过少女着长裙且腿部弯曲使裙外撑,既增大了柱截面面积,又增加了稳定性。正是由于古人利用概念设计,将美学和力学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该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利用基本概念指导地基基础的具体计算,了解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了解假设条件与实际工程的符合程度,了解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偏差。利用基本概念和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判断对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比如建筑的沉降计算问题,影响沉降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如荷载、上部结构刚度可以较准确考虑。有些因素如地基刚度、土的性质考虑不太准确,有些因素如施工周期、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不易考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程度依赖于综合概念和经验,利用概念判断沉降分布形态、沉降差的大小是否合理,利用已有的工程经验判断计算数值的准确程度等。教师通过对大雁塔和古希腊石柱典型工程概念设计的详细讲述,引导学生领会基础工程设计的特点,不盲目相信计算,意识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对于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二)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特点

地基土为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加,地基土的密实度提高,当变形稳定后,地基土内摩擦角、粘聚力和重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地基承载力也逐渐加大,很难界定出一个真正的“极限值”;另一方面,建筑物的使用有功能要求,常常是地基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经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因此,地基设计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一原则,即按变形控制设计[2]。地基承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于混凝土或钢筋,每一强度等级都有确定的标准值和设计值,而地基土的承载力并非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各种指标相同的地基土,承载力可能差异很大。影响地基土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荷载情况、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地区经验息息相关。地基承载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承载力可以进行深度修正。地基承载力随基底宽度增加,随土质的不同而不同。饱和软土,增大基底尺寸不可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对于砂土,内摩擦角不为零,增大基底宽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此时,承载力可以进行宽度修正。通过课堂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地基承载力的概念有了透彻理解,为地基基础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三)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基础方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造价和施工有决定性影响,地基基础方案的确定是一门复杂技术,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首先,需了解场地周围的环境和场地的稳定性,因为场地一旦出现问题,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其次,需了解地基土的分布和工程性质,调研场地周围既有建筑和设备管线情况,调研当地类似工程资料,考虑地震因素如砂土液化造成的地基土整体失稳、软土地基的震陷等。最后,分析与基础工程密切相关的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有地下结构物的建筑工程对地基基础安全造成的影响。地下水的腐蚀性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地基土的强度受到破坏,形成土洞,致使地表塌陷,影响建筑场地的稳定;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冲毁基坑,破坏地基,可能会给工程造成很大损失;在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致使地基土出现冻胀和融陷现象,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是整个上部结构的载体,是为上部结构服务的,地基基础的方案确定应考虑上部结构的形式、荷载特征和刚度特点等,考虑当地的施工状况,经过综合的经济对比,最终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变形关键控制点及基础形式,让学生懂得地基基础方案确定的重要性及复杂性,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优秀的方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二、工程实例剖析

案例一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当建至约29m时,因发生明显倾斜而停工。历经94年后复工,经6年时间完工,高达48m。1360年再度复工,历时10年于1370年竣工,共8层,塔高55m。目前,北侧沉降1m多,南侧下沉近3m,南北端沉降差1.80m,塔顶中心偏离中心线5.27m,倾斜5.50。该工程是典型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倾斜的实例。案例二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平面尺寸23.5m×59.4m,高31m,容积为36500m3,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基,厚0.6m,埋深3.6m,地基为厚达16m的软粘土层,1911年开工,1913年秋完工。当谷仓装谷子达87.7%额定容积时,发现谷仓下沉,24小时内,西段下沉8.8m,而东端上抬1.5m,倾斜近270,上部谷仓保持完整。案例三上海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为框架结构,采用箱形基础,基础埋深7.27m,两翼展览馆为条形基础,地基为高压缩性淤泥质粘土。展览馆于1954年开工,当年年底实测地基平均沉降量为60cm。1957年中央大厅四周的沉降量最大处达到146.55cm。授课时讨论了这三类地基的性质及导致这三种地基事故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讲到比萨塔倾斜情况时,学生情绪高涨,提出了比萨塔为什么会倾斜,是否会继续下沉,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倾斜原因,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粘土层,地基压缩层不均匀,造成倾斜。现在每年下沉1mm。处理措施:1838—1839年挖环形基坑卸载;1933—1935年基坑防水处理,基础环灌浆加固;1992年7月加固塔身,用压重法和取土法进行地基处理,对几种处理方法做了归纳。案例二的事故原因,地基实际承载力小于破坏时的基底压力,谷仓地基因超载发生强度破坏而滑动。处理方法:在谷仓下面增加70多个支撑基岩的混凝土墩,使用388个50t千斤顶以及支撑系统,将仓体逐渐纠正。案例三是由于软土的压缩性大导致。由于地基变形过大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经苏联专家及清华大学陈希哲教授、陈梁生教授的观察分析,认为裂缝修补后可以继续使用。1979年9月中央大厅的累计平均沉降量达160cm。1957—1979年22年间仅沉降20cm左右,说明沉降已趋于稳定。但由于地基严重下沉,室外散水倒坡,建筑物内外连接的水、电、暖管道破裂。此外,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基础“架越”作用时,通过沼泽地(淤泥或淤泥质土),直接步行或铺一层草袋不太容易通过,而放一块厚木板就可迎刃而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分析总结。通过上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把地基问题归结为强度与变形两大问题。从实际工程出发,提出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让学生寻求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掌握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础工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经验,否则教学过程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还在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尝试和努力。(1)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合作开展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通过半年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及课堂活动和专业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吸收多元文化,借鉴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推进西部地区高教改革进程,提高西部地区教育与世界接轨的能力。(2)要求年轻的在读博士和刚毕业博士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3)在暑假期间,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工程局的项目部进行实地训练,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4)学院建筑工程系50%的教师通过了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通过复习全面熟悉国家、行业乃至地区相关规范,以便于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一般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在合作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养,逐渐形成了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家关于“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从业人员试题库中有关实践的部分内容,通过课堂分析和讲解,使枯燥的课程学起来不至于乏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落实实习内容和确保实习效果的基础,目前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已经与全国部分铁路局、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铁集团部分工程局、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各公司、兰州中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一院集团甘肃勘察院和学校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此外,还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与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行联系将要就业的单位进行生产实习。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与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研究院、兰州铁道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充实践基地。通过与教学实习基地密切配合,带领学生参观兰州各种有代表性的工程,如:市区高层住宅的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设置数米长的支护桩、预应力锚杆和土钉墙等;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土和灰土挤密桩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让工地的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形成进行现场教学,介绍工程施工过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对基坑工程形成感性认识。在实地参观各种浅基础形式后,搞清基础钢筋与上部结构的搭接方法,使学生对各种基础的适用条件、基本构造与配筋要求了然于胸。在桩基础教学中,通过参观打桩现场,了解桩的类型及特点、桩距、桩径、适用范围、打桩工序及桩身质量检测等。通过现场观摩,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自2012年以来,学校每年设立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参与踊跃,每组学生由一位教师带队指导,通过选题、查资料、制定试验方案、试验和计算分析等环节的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工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讲课进度分别以“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和“桩基础的设计”为题,给出设计框图,根据给定的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完成三种基础的设计。此外,对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要求学习PKPM、JCCAD等软件,对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大作业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典型的浅基础和深基础整个设计过程和相应的构造要求,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再次温故而知新。在多年的基础工程教学中,通过对概念设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基础方案选择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述,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设计原则。通过工程案例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掌握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通过促使教师提高工程素养,确保在课内外、校内外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通过体验、实训和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月香,顾欢达.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90-93

第3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土力学;地基基础;多维化;教改

作者简介:於昌荣(197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李剑(1991-),男,江苏宿迁人,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教改课题(课题编号:130504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46-02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众所皆知,房屋结构的上部荷载都是要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地基与基础是房屋的根基,地基与基础的强度、可靠性与稳定性对结构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学环节在整个土木工程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具备力学课程的严谨性,也不具备建筑施工课程的可操作性,[2]同时又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因此,对教学体系的重新完善和构建成了本门课程的教改课题的重点。

一、“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际上是由土力学以及地基基础两门学科所组成。土力学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应力与变形、土压力、地基承载力与边坡稳定等;地基基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挡土墙设计以及复合基础的设计等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理论知识丰富以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到诸多的学科领域,如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弹性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以及土木工程地质等领域。本课程教学的状况如下: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功底和一定的工程实践。但是本课程内容较零散,知识点多,易造成学生在初学时感觉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基础工程中的浅基础、深基础和复合基础的设计等工程实践性很强的部分很难通过口授和文字让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同时,由于本科教学学时被压缩,[3]又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不可能很细致深入讲解,故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2.教材内容与工程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土力学部分虽然是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部分,但是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多,且课中涉及的土工试验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然后教材内容与工程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学生们普遍对工程实践的缺乏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严重脱钩,使得本课程的教学成为了纸上谈兵。教材的更新远跟不上专业技术的发展,[4]这导致了教材的内容远跟不上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步伐。

3.单调的教学手段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程当中存在许多需要空间想象的内容,如边坡稳定分析、土体的变形及地基处理等,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法,以教师的口授、黑板板书和电子板书为主,这样学生就很难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学质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专业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多维化教学体系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能掌握以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为核心的土力学基本原理,获得解决一般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处理岩土工程问题打下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完备的教学经验的同时,教学研究应不断与时俱进。本文提出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多维化”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以多角度的理论教学为基础,与实践环节构建该课程的多维的教学体系。

1.实行多维化立体式教学

鉴于本课程的公式推导较多、设计步骤比较繁琐,仅仅依靠传统板书或电子板书显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实行多维化立体式教学方法,应用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甚至工程实体,能大大扩充教学信息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弹性地基梁法”中的“文克勒(Winkler)地基模型”时,该模型忽略了地基中的剪应力,地基土越软弱,土的抗剪强度越低,该模型就越接近实际情况。对于抗剪强度较低的软粘土地基、薄压缩层地基及建筑物较长而刚度较差等情况,采用该地基模型比较合适。该模型假定地基是由许多独立的且互不影响的弹簧组成,即假定地基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只与该点的地基变形s成正比,因此制造一个如图1所示的文克勒(Winkler)地基模型展示给学生,培养他们直观、形象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图1 文克勒(Winkler)地基模型

2.采用多维化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也叫互动式教学。构建多维化的开放式教学包含:教学氛围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氛围的开放主要是要促进学生的主观学习的热情。传递情感和传递知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把和谐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基于这些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工程实践的学习空间,把现场教学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形式的开放是指除了课堂内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课外辅导、答疑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学时缩短带来的问题。比如,建立QQ群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可以以教师提问的形式和学生答疑的形式,这样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有很好的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资料放到QQ群空间里指导学生自学,实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与沟通。

3.以实验、现场教学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多维化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应构建以实验、现场教学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多维化教学手段。土力学与实际工程联系多,常用指标必须借助土工试验来完成,大纲要求的土工试验涉及内容: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直接剪切试验、固结试验和渗透试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动手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加强对实验环节的考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引入突破了传统实验对实验仪器和材料的限制,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辅助实验手段,[5]应该进行推广。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主动结合工程实例,尽可能根据授课进度进行现场教学。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现场和工程实例相结合进行教学: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浅基础设计、地基处理等。这样可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工程实践意识。

4.运用多维化思维建立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教学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维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确立了“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课后合作释疑(展示互评)”的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模式小组宜4~6人一组,以宿舍为单位组成,方便质疑、释疑,此过程可结合互联网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如土中附加应力的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等难点内容,通过学习小组的质疑和释疑,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点评讲解,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及体现

经过近两年教学改革的努力,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南通大学2007级处在教学改革之前,2008、2009级是实施了教学改革之后的两个年级,从2007—2009级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考试情况分析对比图(见图2)来看,教改前后60-89之间分数段的百分比变化不大。而“60分以下”和“90-100”这两个分数段,即所谓“两头”的考试成绩分布的百分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及格比例总体下降了近13%,90分以上的比例上升了近7%。从上述考试成绩和学校督导组的考核结果来看,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两年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的总评分都在90分以上,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满意度达87%,说明学生对本课程教改后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满意的。

四、小结

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培养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产物。南通大学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样应用性较强的工科课程改革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实践表明,只要付出努力构建适合本课程的多维化教学体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空间、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有机复合系统,就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图2 教改前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考试情况分析对比图

参考文献:

[1]姚笑青.土力学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81-85.

[2]王伟,陶菲菲,卢廷浩,等.启发式教学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83-86.

[3]何承义,盛可鉴,丁剑霆,等.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2,21(7):90-91.

第4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较为规范的语言发音,能够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无论是语文课程教学还是英语课程教学,语音教学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进行语音方面的教育教学,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及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必须拥有较好的语音知识以及技能,否则,就可能出现单词读错,甚至是不会读的情况,从而对英语单词的记忆产生不良的影响。鉴于英语语音教学对小学生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对语音教学策略的研究,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基础语音知识与基本语音能力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两个主要入门内容,基本语音能力的形成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入门的目的,而基础语音知识则是基本语音能力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小学英语基础语音知识包括音标、字母、单词、句子的重音、节奏、连读以及语调等等关键内容,这些直观感受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应在作示范的基础上,通过录音或视频的帮助,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并模仿英语语音,即进行入门英语语音的学习;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听、辨音能力、模仿能力、音标拼读的能力、单词拼读的能力、句子或短文的朗读能力以及适当的综合运用能力等等都属于基本语音能力。小学生须在教师有效的语音教学策略下系统地学习基础语音知识,从而逐渐形成相应的基本语音能力,下文笔者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来探讨一下小学英语教学中语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注重字母教学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的语音基础

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还是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字母知识的学习都是学生入门的基础。简单来说,字母教学对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就像地基对房屋建筑的重要性一样。所以,在小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注重字母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语音基础。

1.遵循字母学习步骤,提高学生语音学习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语音学习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学习步骤,不然,就可能降低学习效率。其中,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听、说、准。听就是要认真听教师是如何进行字母的发音的;说就是要小学生开口练习字母的发音;准就是要求小学生的发音要精准。只有通过这三个步骤的练习,才会提高小学生的语音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生的字母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发音时的口形是否正确。

2.运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字母发音规律总结

英语教师在进行字母教学时,不但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发音,而且也要教会学生总结字母发音的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地根据发音规律对未学过的字母以及单词进行发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时,还要及时地总结发音规律,以便于小学生的记忆,有助于英语单词的积累。此外,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较为简单的方式,进行规律总结。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容易记忆这些规律,也更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这些规律。

二、加强英语单词教学工作,提高小学生的语音学习水平

小学生在英语发音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单词作为基础。所以,在小学英语的语音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需要让学生熟练地记忆相应的英语单词。

1.解释英语单词的含义,注重单词的发音练习

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保证小学生能够理解英文单词的含义。只有在小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单词含义之后,才能够继续教授其英语单词的发音技巧。与此同时,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时,需要清楚地示范自己的口形。尤其是对于那些较为容易混淆的发音,英语教师需要进行多次示范。这样小学生才可以在了解单词发音的基础上,更加高效地模仿单词的发音。

在单词发音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英语教师注意小学生的发音口形是否正确。如果出现不准确的地方,英语教师需要及时地指正。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在以后的发音学习中,更加精准地进行发音以及英语听说训练。

2.运用循序渐进式的英语教学方式,逐渐提高英语语音学习水平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人员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英语教师能够从较为简单的字母教学开始,之后进入到单词的发音以及含义的教学中,然后再教授小学生进行单词的拼、说、读、写。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能够过于急躁,否则,可能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此外,对于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来说,英语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阶段的英语语音教学。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课程时,肯定会觉得英语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对英语知识的了解以及练习,他们就会更加容易接受英语语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低年级的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进行简单英语知识的教学,等到了高年级之后,再进行较为复杂的英语语音知识的教授。

3.深入感悟,学会总结

语音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首要阶段,所以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梳理,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音的感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对语音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展,逐渐培养学生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有掌握了对英语语音的感悟能力,并学会了总结,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会学生更多的固定知识,不如启发学生掌握、感悟英语的发音规律,学会日常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自行加以巩固、学以致用。

三、结语

目前,在小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人员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对语音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及分析,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语音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季海燕.巧妙渗透,激趣拼读,感悟运用——浅谈小学英语语音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09).

第5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开放教育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1引言目前,大多数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差别不大,忽略了教与学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在学习活动中忽视操作应用和发现创新。部分开放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甚至单一,不但没有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还远不如普通高校课堂生动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学员为中心式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开放教育学员具有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具备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基础不足,并且知识结构和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具重要意义。2.1充分利用面授辅导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在面授辅导时,应逐步摆脱以重复讲解课程内容为主的状况。我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下面以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机电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本课程为5学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熟悉常用控制电器、典型生产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具备分析、设计和改造一般生产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能力;掌握PLC(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能根据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正确选用PLC并完成程序设计。PLC课程讲授过程,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以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划地为牢,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如对低压电器,电气控制,数控车床等相关知识的延伸、理解和应用。又如针对PLC控制恒压供水应用实例,从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变频器参数设定、控制程序设计、安装调试过程中抗干扰因素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实际工程规范要求来引导学员,提高专业技能的培养。由于培养的对象是在工作岗位的开放教育学员,为使学员的课堂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搜集当今社会PLC的发展动向及根据能够接触到该岗位的学员反馈回来的信息,使学员了解到,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如三菱、松下、欧姆龙等,虽然设备不同,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指令相异,一些具体的细节功能也不同。通过比较学习,学员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PLC的共性和不同之处,这样他们以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即使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也不会对具体应用感到茫然。将现场思想渗透到PLC教学当中去。为使学员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在某些环节,教师只负责指导,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讲解了预备知识后,给出了解决该实例的编程思路,再由学员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编程、上机调试,最后教师才给出能成功实现该实例功能的参考答案供学员参考,让学员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负责及时的引导及总结。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又极大的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训练使学员有了成就感,并为提高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2.2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众多学员可根据地域、行业、单位、兴趣按照自愿、就近的原则组成各种同科类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同科类可以是同级同专业的学习者,也可以是不同级不同专业同课程的学习者。以机电控制工程基础为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理论学习,使学员获得机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为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学习控制理论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保证学习效果,把学员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指导教师布置任务,让小组组员分别查找学习资料,结合工业、民用以及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中的例子,通过实例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强调本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特点。指导教师将小组成员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汇总,分别讲解,做到既扩大了学员的视野,又完全将理论联系到了实际中去。课程指导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制定公约,分工负责,利用开放教育学员自身的优势,结合各自岗位工作性质,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互相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将抽象的理论较好的转为了具体的知识,提高了学员的认知能力。指导教师认真落实学员自学和学习小组活动效果,及时答疑,及时启发学员积极思考,鼓励学员提出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定期检查每个成员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

3结语根据开放教育模式及开放教育学员自身的学习特点,通过调研、改革、探索与实践,加大教师参加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学习与探讨。发挥我校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办学的整体优势,为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平台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探索广播电视大学工科专业理论教学机制。通过研究、论证、实践,在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淑琴.PLC控制恒压供水系统

[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3]马宏革.可编程控制技术

[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

[4]闵钰,杨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第6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游戏开发;多元互动;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50-04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动漫游戏行业呈井喷式发展,造成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预计未来3―5年,中国游戏人才缺口将高达100万人。动漫游戏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院开设了游戏开发类的课程,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积累一定的实际开发经验,满足企业对开发设计人才的需要。

《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网络游戏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与设计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1]软件工程专业是新专业,网络游戏方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全新方向,游戏软件开发基础目前没有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教材。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主要内容有如何进行游戏制作、需要做的准备过程等,并通过对整个游戏制作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游戏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为什么和怎么做,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笔者分别对所在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软件工程专业的2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4.4%。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对于游戏方向的相关问题、游戏方向的兴趣和专业方向的选择、游戏方向的课程学习、职业规划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设置了若干个小题,然后进行随机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有效问卷中,210个同学表示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在玩游戏上,138个同学对个别游戏的内容、玩法比较熟悉,其中只有15个同学对游戏的设计做过初步尝试。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游戏都具有比较高的兴趣,对游戏的内容、玩法有较高的认识,但是对吸引玩家的游戏内容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为什么设计这些内容的认识比较粗浅。

1.学习游戏开发兴趣大,基础薄弱

86个同学对游戏开发有浓厚兴趣,愿意选择游戏开发作为专业方向,对游戏有一定的认识,对所学方向充满期待,但是对游戏的认识仅停留在如何玩游戏的层面上。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游戏开发设计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对编程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体程序设计的概念不强。

2.专业方向选择目标不明确

对于专业选择的原因,120个大二学生中有35个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选择了“跟风现象”,学生自己对所选专业及方向的学习目标不清晰。28个学生选择网络游戏设计的原因是出于爱玩游戏的目的,以“考试”、“修学分”、“玩游戏”为主要的目的。58个学生期望通过学习能够制作开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

3.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

在问到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情况时,168个同学对第一年课程的学习表示内容比较枯燥,对专业没有认同感。 139个同学表示非常乐意能尽早做出自己的软件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是游戏开发的基础入门课程,此类课程一般主要学习开发环境、高级界面设计、低级界面设计、数据存储、网络和多媒体开发等内容,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不知道学习这些内容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对于整个系统的开发不能形成整体印象。在教学中应该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教学学时不够

游戏开发课程开设学时数一般为48学时,同时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的学时分配很难协调,容易顾此失彼。

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而传统的课堂进行理论讲解、实践课注重操作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2]为基础,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组长、任课教师、导师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开发团队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教学方式。

三、多元教学模式的策略

游戏软件开发既是游戏方向的基础学科,也是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适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综合使用之前学到的知识,结合当前所学的知识和平时娱乐中所接触的内容来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学生的特征调整现有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搭配形式,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游戏的讨论话题融合到课程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设计上以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整个课程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如下图所示。

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才能组织学生实现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在于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自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和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指导型的编导者、促进型的管理者、专家型的学习者、支架型的助学者。基于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设计,其教学内容、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及要实现的目标如下:

1.任课教师示例――给出一个完整的实现过程

(1)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结合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游戏开发设计的规律,以任课教师课堂演示讲解为主要方式,目标是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3]

(2)任课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开发中的文档写作和设计模板,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通过对模板的学习,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和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进行对比总结。

(3)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游戏开发的基本概念,并掌握游戏开发设计必须要涉及的基本内容。

(4)对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迭代进化式成长,实现轻松学习。通过设定《学习任务书》把学习目标分解成月、周、日为单位的若干子任务,通过一次次的子任务的迭代,逼近目标,实现丰硕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些比较基础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每次教师讲解之前能从整体上了解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增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能力的培养方面。

2.导师辅导――简单类比的“模仿任务”

导师制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和以实践应用为基础进行教学。在课题教学示例基础上,由导师根据自己科研的课题或者由导师根据课程内容借鉴游戏任务设计的模式[4]设定一项应用任务,为每个任务设定一个成果目标、任务分值和任务时间,并由导师提供一定的实现任务所需的资源,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照课程教学案例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完成既定的目标。

3.小组任务协作――“补全任务”予以逐渐过渡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在教师示例教学和导师已有项目基础任务的基础上还未能完全掌握课程内容等问题,我们在分组方式的基础之上,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有一定限定范围,但又不包含特定资源的实践项目。在组织策略中我们以个别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构成协同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制定小组目标、小组学习活动规则和计划。

布置的作业一般是小课题,以组为单位呈交,定期开作业讨论课,要求既体现小组学习成果又体现每个成员所做的工作。在一个小组中,只有每个同学的任务完成了,该小组的任务才能得到完成。组内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有机结合,激励了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在同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协作过程中,通过设立学,以“点”带“面”的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助学习的方式,使得基础好、兴趣高的同学帮助和感染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也会被激励和带动,会更加积极努力,形成了“以强带弱”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游戏开发设计的基础。

这种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别学习相统一的协同学习组织方式,既避免了纯个人名次排列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在品质培养。

4.个体自助表现,独立完成任务

结合小组自选课题的内容,在小组协作完成的基础之上,结合之前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独立完成游戏基础设计内容的程序实现。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意图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并充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目标。

5.实际应用案例说明

课程核心内容:游戏基础内容、游戏人才知识要求、游戏文档写作、项目规划、游戏流程设计、人物角色属性设计、游戏规则设计、游戏任务设计、游戏场景设计。其中以游戏中第一个要素游戏情节及游戏任务设计为例,结合多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课程教师示范示例

以课程大纲为基础,以企业实践项目为核心学习内容,任课教师给出设计文档模板,游戏情节和任务的设计模板如表1所示。

(2)导师辅导学习

向学习者提供一个具有一定要求的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拟开发基于JAVA程序设计的教育学习游戏,其中一个任务的学习知识是JAVA数据类型的定义,知识点学习的NPC是本学期的JAVA老师(女),NPC地点为教室讲台边,根据以上设定的要求,请学习者依照任务设计的模板完成JAVA数据类型知识点学习的角色扮演游戏的任务设计。

(3)小组任务

在完成导师给定的学习任务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习者从JAVA程序设计的主要知识点中选择2-7个知识点进行任务设计,设定的具体要求如下:在表2的课程知识点中选择5-7个知识点作为任务内容进行设计,并将任务结合到具体的任务NPC中。

(4)学生自主完成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课程知识点任务设计后,向学习者提供设计任务,请他完成其熟悉的某一课程的教育游戏任务的设计。

四、学习评价及考核环节

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作鉴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5]为此我们对学习评价做了一些改革:

(1)学习评价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成绩,及时调控和激励。

(2)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是否数量化,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时间分为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课题作业评价。各种评价对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各有侧重。阶段性课题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既考虑基本目标,更注重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制定了评价量化表,从课题质量、小组协作、探索和创新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稳固的知识结构,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品质多方面发展。

(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要求各小组对内部成员在小组之间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在此基础上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自评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自我评价促使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自我、调整目标、激励自我。互评是集体教育的一种形式,互评的过程就是对比、激励,通过集体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评价是自评互评的引导和补充。三者结合使评价更全面、反馈更及时、激励更有效。

①学习者团队互评: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完成任务,这个小组的任务才算完成,每个成员通过设定贡献度来为成员打分,每个成员各自分数记为S1。

②自评原则:在自主设计的任务完成后,讲解自己设计任务的背景、意义和结果,并进行自我总结,给自己一个学习的评价,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来进行说明,并通过同学和老师集体决定来进行肯定或者改进,得分记为S2。

③教师量化评价打分原则:将平时成绩和大作业两个模块的成绩分解到平时的每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学习分值为V,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相应的分值权重(Wi)。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并赋予得分系数(Yi),如表3所示。这样该任务的教师量化得分S3=Wi・Yi・V。

该学习任务的平时总得分为Score=∑Si。

五、总结

综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在这种模式下具有更广、更深的知识基础,更好的实践能力、学习成就感及工作社会适应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更高。首先,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任务、案例和项目,其设计、组织、实施、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其次,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被调动起来,否则会导致一方面教师情绪高涨,另一方面学生不甚关心,整个教学模式也就很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屈卫清,李锂.基于核心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1):48-49,59.

[2]盛群力,马兰.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3]何荣杰.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第7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28-02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担负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既能参与研究性学习,更能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

一、高师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个别教师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自发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向部分师范生介绍“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组织小范围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规模小,参加人数少,涉及面有限。

2.初级阶段:“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许多师生关注的热点,他们开始学习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开展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关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对中小学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收集、整理或重复试验上,研究工作也仅限于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中小学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3.中级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课题项目小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重点由“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转向“高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必要性研究、实践方法研究,同时探讨研究性学习对高师学生的影响,研究渐趋系统、深入。

4.高级阶段:重点开展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学校设有研究性学习的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工作,有关研究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立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系统、规范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如组织师范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各项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培养、训练和研究工作,更侧重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二、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策略

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包括探究活动的启动能力、选题指导能力、课题论证能力、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成果形成指导能力、自身总结提高能力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发展能力等。2000年,我校成立了课题项目研究小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工作。2003年,“高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申报并通过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两年来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深感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工作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其培养策略是:

(一)深化高师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开放知识体系的师范生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活动课程,而且也在各个学科中广泛开展。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和多种形式,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探究活动可包括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课外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有多有少,教师指导的程度有强有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研究内容既可是单一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高师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式和新变化,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由专一向综合转化,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狭窄向宽泛转化,努力培养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师范生。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

高师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其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框架以及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开展。

1.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多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既复杂又新鲜的思维刺激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方面要素,学生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增进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实践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提高。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包括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2.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目前尚处于不断深化发展阶段,不宜用一、两套僵化的教材来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和实践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真知。特别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鼓励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允许保留不同观点和意见,包括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作用、意义、方法等核心理论的争鸣和实践等。

3.摆正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渴望求知的师范生,它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当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与学生一道经历“研究性学习”知识的探究历程。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重视师范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反对片面强调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倾向。教学中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它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意识、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师范生只要具备了再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价值、机制、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研究策略乃至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逐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也不应要求师范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去被动地学习所谓“完整、全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基础理论”,而应将他们自己的动机、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积极快乐的心态与客观世界对话,做名副其实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统一的探究者。

(三)广泛搜集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素材

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师范生未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师范生接触和熟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实例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师范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发展定位,广泛搜集和交流中小学相应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素材,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并从中总结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学与小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科与学科、国内与国外、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比较研究等工作,以促进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低年级和中小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我们根据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让高年级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低年级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活动,既能让他们分担一部分组织和管理工作,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又能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促进活动的开展。此外,我们还鼓励并提倡广大师范生到附近的中小学开展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既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又缓解了中小学指导力量的不足的矛盾。

(五)结合教育实习开展调研活动

师范生毕业前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调研活动的好机会。师范生一方面可以考察实习学校以及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了解中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收集素材,交流体会;另一方面还可尝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重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评审、总结和交流

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交流的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提高指导能力的机会。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评价工作。他们不仅要对各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而且要考查各小组成员参与研究的态度和贡献的大小,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其他学生则通过参与所在课题组的课题总结、代表答辩、成果汇报工作以及后续课题的论证及确定工作,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进行思想碰撞。这些工作使他们能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和素材,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8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关键词:“泵与风机”;PBL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48-02

“泵与风机”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泵与风机也称为流体机械,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流体的压力能和动能从而实现流体定向输送的动力设备。泵与风机作为通用流体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业、医学界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1]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积极掌握本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为兴趣去学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为解决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归结为三方面的内容:认知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内容。[2]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答案而学习。[3]教师设计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5]。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

一、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思路形成

“泵与风机”课程要求掌握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性能曲线、相似理论、泵内汽蚀现象、运行与调节等基本内容;理解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平衡、密封问题,以及泵与风机的选择;重点掌握速度三角形、能量方程式、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理论能头的影响、泵与风机性能曲线与管路性能曲线、运行工况点及影响因素、相似三定律、比转速、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允许汽蚀余量与允许几何安装高度间的关系、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串并联运行特性、变速调节和非变速调节方式及其经济性等核心。[1]多年来,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Lecture Based leaning),这种教学方法从基础理论出发,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将“泵与风机”的内容体现出来。学生系统的学习完本课程可以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本课程的专业基础上能够具备深入的自学能力且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教师以讲授“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若干年来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在被动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是机械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面培养缺乏应有重视。由于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突出。因此我们从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方面入手,着重解决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问题。通过部分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引导学生从通过复习旧的知识体系入手打开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分析各种基本问题,达到PBL和LBL的完美结合。

二、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实施手段

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部分重点章节如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些内容,采用PBL教学。教师对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感兴趣,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激发下,按照老师指导的思路逐渐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中去,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激励、以及必要的督促形式来实现学生的教学内容。研究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实现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条件,这些问题是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经验为基础,依托本门课程内容,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参与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PBL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掌握PBL指导技艺。从原来的多说多讲到少说精讲。通过引导技巧来实现提高学生教学兴趣,达到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学生方面,首先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学习。对问题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在能动学习过程中的去解决专业问题从而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在使用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形成一个小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分配任务,协作完成相关知识体系。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协作过程中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大家以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目标,分配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通过小组每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对整个问题的系统认知过程,掌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校的辅助设施要求具备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图书资源保障条件。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自学和资料查询的基本保障,同时学生要学会使用数字资源。现在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为学生学会使用强大的数据图书馆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学生在学习使用学校图书馆和数据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利用各种专业网站,为查询专业技术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学校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和相关课程发展方向前沿讲座,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提供必要保障。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前沿有着很深刻的理解。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LBL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检验学习的基本方法。在使用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检验的方法略显单一。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体现大家对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某个方向发展前沿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习评定就要以多种考核形式来表现。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也应该算入考核内容当中来。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协作过程的好与坏也应该是考核因素。这些考核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了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进而促进更多相关的专业问题提出,有利于本门课程的掌握。

三、PBL教学方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现状分析

虽然PBL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已被采用 ,但只限于少部分课程,占整个学习课程的比重较轻,有的院校基本未涉及。在我们学校PBL教学模式与“泵与风机”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尚未实践于学生。因此,该方法在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的促进与提高很难量化体现。教师未经过对PBL教学方式系统专门训练,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完全依赖于教师平时经验积累。学生的课程设置过于繁重,从小学到高中的习惯性思维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这个转变过程需要一个阶段来适应。所有这些都将会对PBL教学模式与“泵与风机”课程相结合产生影响。采取PBL教学与“泵与风机”相结合应循序渐近、调整好心态。做好相应的理论及实践储备,将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扩展学生思维,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PBL教学方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前景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我们发现在“泵与风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其它学习方式,如:在提出问题和假设将来工作情景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总结问题关键所在方面,以及以小组的形式想结合团队工作角色适应方面学生的学习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泵与风机”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紧跟学科前沿,将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本课教学中。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将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泵与风机”教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高,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泵与风机”的教学中来,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为前提,将被动思维转化为求知欲,在主观的促进下学到相关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明确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怎样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的学习有目的、有步骤、有逻辑。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和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主动思维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今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及科研思路的形成。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与“泵与风机”课程教学相结合,以指导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在对问题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通过图书馆及数据资源查找解决问题途径,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团队协作模式,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达到掌握“泵与风机”教学要求为目的,最终通过教师总结完成学习的相关课程。在“泵与风机”的教学中,我们选取了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来认知这部分内容,效果良好。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维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探讨在资料查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思维较为活跃。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也相对扎实。当然,我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用PBL教学方法,也有相关的部分我们使用LBL方法,两种方法在结合使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也积极准备各类问题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使得“泵与风机”这门课程真正对学生将来在实践工作中有所帮助的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何川,郭丽君.泵与风机[M].第四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2]杜翔云.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3).

[3]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索[J].才智,2009,(3).

第9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方式

行院的《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引导者”作为基本设计思路。

(一)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这个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其一是对课程教材的选择,以教研室自编的教材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加入最新、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二是课程教学设计由“先讲后练”模式转变为“边讲边练”的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组织

行院的《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是在会计专业实训室进行,以会计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岗,以工作组的形式完成课程学习。

(三)贯穿于课程中的多样化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技能考评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能部分实行分组分岗操作评价,理论部分实行教考分离;覆盖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到应用过程;加大学生在工作组中对知识应用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成绩在期末总评中所占的比例。

下面主要针对课程考核的原则以及体系方法的设计进行探讨。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

课程考核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配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课程考核也应该突出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应打破传统期末“一张卷子”定论考试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体化、学习过程与考核过程一体化。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考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辅助手段。

(一)考核目标强调职业性,突出实效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效果应体现在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迅速上岗,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做出成绩。因此,应根据会计就业市场的要求细分岗位任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各种相应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指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评价准则上,质量建立在符合外界“行为指标”的基础上,关键在于成功地完成工作。

(二)考核程序强调过程导向性,突出过程性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为切入点,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内容选取,使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而考核评价方式要打破传统的“一考评定”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和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动态的考核。

(三)考核方式具有多样化

实施了一体化教学的《会计学基础》,在教学过程是通过实行分岗位工作过程细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课程效果评价也应配合会计岗位的需要设计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单项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测评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测评。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笔试成绩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分岗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对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个人在小组中完成任务的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成绩进行评价,使期末笔试只是作为评估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以更好的提高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

行院《会计学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社会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双方面的积极性,该评价体系还可为进一步的深层次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

(一)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不再以笔试成绩为主,而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主要目标是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所要求的技能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上分为技能掌握程度考核和理论掌握程度考核。

技能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国家会计职业技能测试的教学要求,确定《会计学基础》的各个岗位技能考核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分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为这种考核方式提供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及技能要求均转换为工作任务。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过程包括:每个工作小组领取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任务,完成任务,提交任务报告。每一个单项任务及综合任务都是一个技能考核的过程,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分别给予评价。

理论考核分为分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分段考核穿插在技能考核中进行,期末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果的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技能情况的评价以及最后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等方式相结合进行。

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之后,组织进行任务成果的分享。由每一个工作小组介绍本小组的任务完成过程其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其他工作小组对该小组的完成效果进行评定。最后,由任课老师对本次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小组自评成绩、小组互评成绩及教师评定成绩得出本次任务的考核结果。

在评估工作组团队协作情况同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与互评,任课老师在每个工作小组进行任务的时候对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得出每一位同学在小组中团队协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评价。

每次任务的评价结果均做记录,并在期中、期末对同期评价情况做阶段性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不足的地方并协助学生进行调整。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体现了“教学做”教学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应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方面。

(四)考核评价方式的比例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