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数字环保论文精选(九篇)

数字环保论文

第1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主要栏目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研究

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

环境科学应用技术研究

生态环境研究

环境工程研究

环境管理研究

环境经济研究

环境法律研究

 

投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第2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潮。但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对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数字档案馆建设对策,以期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出有益贡献。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建设;信息资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17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档案馆作为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在该背景下,建立数字档案馆成为档案界研究关注的重点。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就是数字档案馆所具有的价值或作用。目前,国内档案学者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具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数字档案馆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使档案信息成为知识经济基础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③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有助于档案馆实现由完全实体保管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变;④有助于档案馆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提供可能。

总之,数字档案馆建设满足了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趋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由于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进一步说,对于知识(由信息转化而来的)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配置得是否合理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2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掀起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高潮,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基础理论相对滞后

当前,关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理论仍相对滞后,已有的阶段性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建设意义和发展前景的宏观性描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更多依靠实践推进,缺乏理论支撑。基础理论滞后已成为数字档案馆发展的瓶颈之一。

2.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相对匮乏

目前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当匮乏,与充分满足社会利用的数字档案信息需求量相比,差距较大。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能力普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传统档案数字化,以此为突破口,丰富数字档案馆馆藏,但仍急于求成,且档案信息数字化也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难以形成有效“链接”。同时,在数字档案馆馆藏中仍存在结构单一的现象,影响利用成效,要形成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任重道远。

2.3 技术标准仍不完善

近年来,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研制虽然在提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电子文件著录标准、多媒体档案管理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数字档案馆评价标准等。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不仅会使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孤岛”,而且有可能造成电子信息永远消失。

2.4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数字档案馆研发和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开展工作的人才队伍还未建立。当前,档案工作者队伍无论是在管理能力、管理经验,还是在技术运用和现代服务意识上,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5 安全风险问题突出

在安全防护方面,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问题依然突出。目前,虽然采取了异质异地备份等保护措施,加强对数字档案信息和载体的安全保护。但是,立足于网络档案信息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的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各种潜在的技术安全风险和网络攻击风险时刻存在,威胁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

3 数字档案馆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在信息技术渗透日深、社会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建设数字档案馆成为时代的必然。针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对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底值蛋腹萁ㄉ璧哪康氖墙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公民服务。为此,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当前新一轮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克服各自为政的局面。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档案馆具有海量存储、并发用户多和长期接受服务请求等特征,需要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运行系统作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档案基础工作、网络环境建设、硬件环境建设和系统软件建没等。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档案收集、鉴定、整理、存储、保护、检索等,保证管理工作科学、结构合理、运行规范,才能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资源和工作保障。

数字档案馆网络环境建没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档案馆内部网(局域网),主要用于档案馆内业务活动的开展;二是与政府部门相链接的政务网(公务网),主要为政府部门提供档案信息及数字档案信息;三是与互联网相链接的公众网,主要为社会各界和民众提供信息查询和档案利用服务。

3.3 加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广泛,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立档单位向数字档案馆移交的电子档案;二是馆藏档案数字化后产生的数字化档案;三是通过网络从政府信息资源库、各行业专业数据库、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中采集的数字信息;四是从互联网中捕获的数字档案信息。

3.4 加强应用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

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是一个可根据需求不断扩展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具备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四项基本业务功能,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及其数据安全维护等功能。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还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馆藏数字档案信息,要特别保障电子文件归梢形成的电子(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和可用。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数字档案馆建没的关键。要通过数字档案馆建没的具体实践,培养一批在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档案数字化加工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法规建设与信息安全、多媒体档案编研,以及数字档案馆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第3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期刊;电子期刊;著作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79-02

期刊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其编辑、出版、传播也经历着数字化变革。数字化期刊是未来期刊发行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期刊可以使读者根据需要浏览、阅读、下载所需内容,从而避免对于需要和不需要的内容只能一一接受的被动局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数字化期刊的出版并不限于通过光盘、磁盘等期刊复制方式,还包括网络传播等其他方式,因此,数字化期刊比传统的纸质版期刊更容易被复制、剽窃和重新。数字化期刊的网络化特性有利于期刊的传播和利用,但其共享性和开放性与著作权的专有性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可复制性使得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客观上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

一、数字化期刊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数字化期刊是期刊社把以传统纸质形式存在的作品输入计算机变成二进制的数字编码,并通过网络传播或发送到用户终端,供用户浏览、阅读或下载。它具有网络传播、检索便捷、多向互动和成本低廉等特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维普网是其代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现行著作权制度的相对滞后,使数字化期刊的编辑制作、出版发行、开发利用遇到了新的著作权问题。任何人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作品,并将其再次传播,从而产生了侵权的可能。譬如,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进行链接、转载、转发甚至篡改,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授权将纸质版的作品数字化且上传网络或将期刊的光盘或网络版录入数据库,诸如此类侵犯作者或期刊社著作权,侵犯著作权人利益等现象比比皆是。以下分别就期刊数据库制作、电子期刊传递和网站建设等三方面,分析其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一)期刊数据库制作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期刊数据库的制作涉及对大量既有作品的利用。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使读者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关键词、题目、年份、作者、刊名等多种检索方法,从数据库中即时、精确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这些大型数据库超文本链接,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传统期刊文献之间孤立的状态,随时进行分类检索获取文献。期刊数据库的著作权问题首先是对其所使用作品的权利划分与保护问题。无论是纸质版期刊还是数字化期刊,以及由纸质期刊或者独立的数字化期刊制作而成的电子期刊数据库,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期刊数据库在制作过程中,应核实进行授权的期刊社是否已经获得期刊中所有作品作者的授权,并且明确作者授予的是什么权利,如果权利归属不清,期刊数据库仍然走不出版权困境。重庆维普是我国最早的期刊数据库制作商之一,其以扫描录入方式收录了我国8000多种期刊,未经许可也未支付著作权人报酬,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事实上,重庆维普在案件发生前在努力做授权工作,但因取得授权的覆盖面很小,有相当部分是在没有同作者协商情况下的越权授权,没有法律效力。所以,数据库制作商即使能找到每一位权利人,也不排除存在署假名、匿名的问题,权利人身份难以鉴别,授权谈判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数据库制作商仍免不了受到侵权的指控。无论是数据库制作商向著作权人取得授权,还是著作权人向数据库制作商授权,都需要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机制,数据库制作商向著作权人取得授权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如果制作数据库涉及对期刊整体的复制权,那么必须取得期刊社的同意即授啵黄诳社掌握大量本刊所登载论文的作者信息,且有的期刊社已经从作者那里受让了著作权,因而在取得特定期刊文章作者授权的过程中简化了授权程序,节省了授权成本,也提高了授权的成功率。

(二)电子期刊传递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电子期刊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而诞生的,它以全新的面貌淡化了纸质版期刊“刊”与“期”的概念,更适应信息传播的特点。电子期刊伴随着存储媒介的发展,经历了软盘、光盘、网络等三种形式。它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完全以电子化、数字形式组稿、审稿、制作、出版和,并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工具,没有相应纸质版或其它类型电子版,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且每期均附有编号和日期标识的连续性电子出版物。电子期刊较纸质期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更新及时、类型多样化、传递速度快、界面互动友好性、可获得性强、数据可靠性稳定等都是纸质期刊所不具备的。相对于传统的纸质版期刊,电子期刊的版权保护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因为电子期刊的复制和传播更加便捷、隐匿、难以控制。无论是网络服务商还是电子期刊作品本人,均无法得知进行复制、传播、制作的行为人是否有权复制和传播作品,更无法得知其复制行为是否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个人欣赏、使用和学习”等“合理使用”的情形。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新的版权模式,电子期刊进入开放存取时代。开放存取是网络环境中一种全新的模式和重要的知识交流方式,它以“免费获取”、“自由利用”为发展理念。开放存取的电子期刊受到保护的主要是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的完整权,使用开放资源必须注明论文题目、论文作者和论文出处,以此保障作者的“原创权”和研究成果的可见度。

(三)期刊网站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网站是期刊社将经编辑部编辑加工、定稿后的文章上网,是期刊社对外的窗口和形象。创建网站首先是个技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网站建设的成果属于作品范畴,所以网站知识产权的核心是著作权保护。这涉及作者的著作权、期刊社的著作权,网站应取得作者和期刊社的双重授权。有的网站为提高知名度、点击率,既未取得作者和期刊社的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就将已公开出版的期刊整体上网有偿或免费供公众浏览或下载,这种行为就侵犯了期刊社和作者的著作权。期刊社受让的著作权主要有复制权(包括数字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演绎权、表演者权、录音者权以及部分精神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站的著作权,笔者认为,在网站建设中应增设网站版权声明,内容包括:版权归属、法律依据、权利确认、合理使用、侵权形式、救济措施、免责条款、技术保护措施等。

二、数字化期刊著作权保护策略

(一)构建合法的数字化使用机制。法律制度的相对滞后,使得现行《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数字化出版不具备可操作性。《著作权法》的修改虽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但没有明确其侵权范围,期刊数字化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国家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把版权的信息、权利人的信息和交易、认证等都汇集于网络交易平台,结合线上线下进行交叉服务,建立一种商业性或半商业性的服务。其次要建立期刊网络数据库备份制度,一是为了便于国家对期刊网络出版物的安全性的监控;二是对期刊网络服务商的版权使用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三是便于在相关版权案件纠纷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期刊网络服务商是否侵权的证据。

(二)建立网络文献认证管理制度。数字化期刊比传统的纸质版期刊更容易被复制、剽窃和重新发表,著作权管理信息容易被篡改,署名权的归属难以确定,财产权更加难以保证。数字化期刊的交互性和可改变性使网络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威胁,这就使确认网络文献权利主体具有了必要性。为避免发生著作权纠纷及纠纷发生后侵权证据搜集困难,数字化期刊必须由一个权威机构对其著作进行存储,对著作的时间内容进行鉴定,这就是网络文献认证管理制度。网络文献认证管理制度主要是起到记载作用,它对网络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内容都有一个准确的记录。

(三)利用技术措施保护版权。数字化期刊是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因此其保护也要借助网络与数字技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保护措施:接触控制的技术措施、控制特定使用的技术措施、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技术措施、对接触或者使用信息能够记录的技术措施。譬如,通过设置权限,免费开放论文摘要,只有期刊社授权才可浏览全文;对电子光盘以技术手段加密,使复制和传输行为受到限制;网站注册制度实行会员制、电子期刊下载实行购买制等。技术措施是在期刊数字化过程中权利人的自救措施,因此应积极发挥其保障功能。

(四)兼顾或平衡信息合作双方的利益。数据库收录了几乎全部公开发表的期刊文本,其传播速度和范围是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但作者和期刊社获得的文章上网的费用是一次性的,因此作者和期刊社获得的利益与其付出的劳动是不对等的。良好运行合作机制并兼顾各方利益,是加快整个期刊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应建立期刊社与数据库网站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网络服务商、期刊社和作者就权利使用的范围、期限等相关内容订立合同,通过合同明确各自的权责,以公平为原则,提出合理的付费标准。既让权利人的作品能够在网上传播并且获得利益,又能让网络服务商获得利润,万方就是成功的例子,尊重作者利益的基础上,制定了利用信息和获得利益同步共享的合作原则。对进入数据中心的信息,一年内进行免费服务,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和声誉,从而确立在线版的地位;一年后进行有偿服务,所获利益按约定比例分成,有效地理顺了信息合作双方的利益。

(五)提高公众著作权保护意识。由于网络环境和模拟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期刊的著作权保护策略和具体措施加以重新认识。网络环境中,期刊社有可能因为作者的侵权行为而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所以作者的著作权保护素质对期刊社的利益也是至关重要的。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与网上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此提高网民的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意R。无论是著作权人,还是期刊社或网站都必须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为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珂.试论电子期刊的著作权保护[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04):34-35.

〔2〕陈锐峰,等.新形势下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J].编辑学报,2011(03):201-203.

〔3〕阮建海.纯网络杂志发展之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07):62-65.

〔4〕姚亚楠,等.原创版电子期刊发展中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05):565-567.

〔5〕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97.

〔6〕朱鸿军.破解期刊数字版权难题“六解”[J].传媒,2010,(08):24-29.

〔7〕马睿.期刊数字化出版与著作权保护[J].政法学刊,2014,(04):45-47.

第4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 王 跃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认为,通过把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用合作、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发数字化学科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等。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即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开发多媒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整合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与“印刷品”教材比较,多媒体教材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可以容得下1000多张图片、3张光盘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满一间屋子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光盘的容量和运行速度还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多媒体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也很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开发网络课程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学习的内容编成超文本结构的HTML或Java语言,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和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Excel和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信息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盘、硬盘和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网上传真和论坛等;模拟情景的工具——虚拟技术。

将数字化学习工具整合到课程中,必将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显著表现在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之鼎的三足——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的革新上,从而产生了数字化时代人类文化的新三足:数字化阅读、数字化写作和数字化计算。

1.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阅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由印刷文本走向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对读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吴伯凡在《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比较了印刷文本和超文本的差别:印刷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只读媒体”,其文本是一种“只读文本”,或者说是一种线性的等级森严的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面向对象”。他还指出,“作者主权”的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读者主权”的阅读模式。作者再也无法强行划定“读者”的视野,再也无法高高在上地将单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推”向读者,相反,“读者”是从信息库中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拖”出来,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可见,超文本的出现和使用,使读者由被动地、线性地“读”变成了主动地、互动地和反馈性地“读”。

2.数字化写作

数字化写作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书写工具上。用笔书写的方式演变为用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或语音输入等。书写工具的变化不仅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而且使书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可以随意修改、复制、增补、删除和打印等,这就将作者从大量的抄写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数字化写作的思维方式有了变化。以前作者是以线性的文本结构来构思的,而在超文本环境中,作者必须用网络化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如制作脚本、制作课件和制作网页等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写作的。再次,在数字化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只是用文字,还可以用符号、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来表达思想。另外,作者也不再是单向地表达,同时也是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探讨。

3.数字化计算

数字化计算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计算工具上。传统的通过心、笔、算盘或计算器来进行的计算转向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而把人从繁琐的计算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是表现在计算的概念上。在传统的观念中,计算是和数字或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数字化环境中,计算越来越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并使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而大大拓宽了计算的概念。再次是表现在计算思维过程中。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思维的重点在于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即计算本身;而数字化计算的思维重点不再在于计算准确性和速度,因为它们可以由计算机代劳,它的思维重点在于思考“怎么算”,数学思维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三、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应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数字化学习的技术基础,包括:⑴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⑵ 资源,如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应用软件等;⑶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⑷ 通信,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⑸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硬环境为知识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是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在现代学习理论中独树一帜,它的创立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2001.8)。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学科课程学习的内容置于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和理论环境之中,进行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2.对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

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⑴ 基于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② 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

③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力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重组,实现意义构建。

⑵ 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视野从“死抠”教材转向广阔的网络信息背景,锻炼学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中搜索、发现、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指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确定“感兴趣”的对象。

②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探索,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

③ 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

④ 验证假说。

⑶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像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上网浏览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② 具体解决问题阶段。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资料,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结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初步的交流。

③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成果。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是在辩论会、研讨会上发言,在展板、墙报、刊物和网站发表。

以上探讨了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如果说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还属于单方面的、局部的整合的话,那么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则属于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整合,它不仅要求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更要求学科课程的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建构数字化学习模式。所以,数字化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 8、9。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sijiehe.com/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3.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载《微电脑世界》,1998.4。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第5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档案 大数据 档案信息化 存储与利用 知识发现

分类号:G271

引用格式:杜晓艳. 档案信息化的大数据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244-249[引用日期]. http:///p/1/123/.

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从传统实体服务转向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化档案的管理过程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1]。在大数据时代潮流下,大数据所具有的海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可用与可信(Veracity)即4V特性,已经体现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档案大数据”的概念[2]及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对数字化档案的深度挖掘策略[3]。然而,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难以动态扩展,越来越吃力[4],网络化档案的管理过程迫在眉睫。特别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本身日益成为繁重、冗长而效益低下的工作,数字化后的资源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传统的管理与技术体系已经逐渐不能满足要求,如何与大数据环境和技术接轨是档案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 档案信息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档案信息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信息化的研究源于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时代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档案信息化逐渐成为档案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初期,学者们较多地关注档案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化的来源,档案信息化与相关概念、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研究,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史丽萍[5]认为档案馆与社会信息化紧密相关,探讨了档案信息化的形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李治金[6]分析了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信息化对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张锐[7]对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完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丁立新[8]在分析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困惑基础上,对档案信息化工作模式、应用系统建设及其运行维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趋势预测。王美琴[9]则基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分析,指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实施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随着物联网的出现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社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档案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自2011年以来,国内掀起了大数据研究热潮,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大数据和档案信息化的结合也日渐紧密。我国学者围绕大数据背景,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张英奎[10]等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企业档案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使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契合时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刘国华等[11]建议从服务观念、档案信息质量、档案资源云平台构建三个方面融入并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

国内学者同时还关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与应用问题。陈晨[12]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大数据及信息化现状,从软硬件基础设施、管理人员构成及其业务和安保意识、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目前国内档案信息化研究发展迅速,已经覆盖数字档案管理、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数据挖掘等内容。但总体上讲,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对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化所面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问题认知尚\,缺乏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具体说明,研究范围和领域有待拓展,研究层次有待进一步深化。

3 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大数据问题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示范应用主要包括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互联网广告、地理坐标及商务智能[13],主要应用于数据挖掘与决策层面。但从长远看,以上领域会拓展到数据长期保存、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显示着技术的社会性,并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14]。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元数据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可追溯、利用的时效性、知识服务的可用性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3.1 数字档案资源存储问题

只有对所收藏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可信的、长久保存的系统才能称之为数字档案馆系统[15]。档案的特性在于持续记录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是个永久的量增过程,需要不断扩充存储载体来支持这样的增长。此外,任何材质的载体受到自然环境及技术进步的影响,都会逐渐丧失载体的功能,从而影响到所记录的信息。实现永久保存就意味着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于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资源定期进行数据迁移,以便对数据进行载体更新、技术更新、管理更新,使得信息资源能够不断保存下去,这是档案实现可靠长期保存的基本要求。

数字档案的数据由描述档案实体内容的数据与描述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两大部分构成。档案数据一般具有只读特性。因此,数字档案的著录、标引、索引、目录等元数据相对容易进行标准化。但是其实体数据的数据类型、格式、结构等会随着技术革新不断发生变化,其所承载的信息完整性与可靠性受到挑战。对于数据量的规模增加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来应对,但量的规模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导致对数据的控制力下降甚至系统崩溃。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迁移是最难应对的考验。尽管可以通过传统关系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来维持迁移过程软件的独立性,但迁移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迁移数据的数据结构及附载其上的信息含义越来越复杂;迁移的周期随着技术革新节奏的加快,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数据库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应付迁移的复杂性,特别是现有的系统经过技术或管理革新重组后,数据的类型、结构、约束等都存在转型问题。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面临着巨大挑战。

3.2 数字档案资源的可追溯问题

从纵向角度通过档案能了解其反映出的基本语义、产生的背景、来源及原来制档机关的目的,而且也能够发现不同档案资料存在的相关性,即档案具有可追溯性。虽然档案本身一般是按照一事一案以案卷、全宗等作为关联的单位保存的,但是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广泛存在。所以对档案的可追溯性并非局限在案卷内或全宗内,往往需要利用数字档案的特点进行复杂的关联查询与分析利用。而且,随着不同行业、专业领域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之间的相关性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此外,数字档案全宗及案卷内往往存在文本、图像、视频等异类及同类但异构的数据,用户的追溯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由此使得数字档案的可追溯性在不远的将来日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能够在逻辑上实现这样的复杂关联,但是所导致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会使成本巨大。此外,数字档案由于对各层次软硬件环境及原始档案管理制度的依赖,需要大量的元数据来描述,而元数据与档案内容之间虽然存在逻辑关联,但是在物理上常是独立的,这种关联往往随着技术环境的变化表现为一定的脆弱性。传统意义上的量或规模已经不再是衡量复杂性的第一要素,复杂关联与聚集引发的数据复杂性远远超过规模的复杂性效应[16]。可追溯性是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可用性基本要求,日益复杂的关联性与高效、可用及可信是矛盾统一体,也是大数据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3.3 数字档案利用的时效性问题

在一般性事务查询利用方面,对于以关系模型存储的档案元数据,标准SQL查询的结果与响应时间(时间复杂度)受到数据量与关联数的限制,理论与实践上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如果数据库中包含了图像、大文本、视频等大二进制字段,检索效率更会大打折扣。此外,为了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利用,会在原始分类的基础上要求有更多的逻辑分类,以便于进行关联分析。由此,在检索过程中,会造成数据库之间、数据表之间复杂的、大数据量的关联运算。另外,现有的数字档案系统一般均要求支持全文查询,现有技术针对全文查询一般是建立在对相关文件穷举式扫描基础上的,在具体文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涉及到跨库、跨文件查询,在EB级数据量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一般的解决的方法就是纵向不断增加层级及横向采用更广泛的分布系统,但不会解决时间复杂度越来越大、系统熵越来越大的根本问题。

3.4 数字档案知识服务的可用性问题

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或进行知识发现研究时,首先要求信息资源能够按照知识发现主题的需要建立多维度分析模型,建立各种复杂关联。现有的数字化档案体系一般是传统纸制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受制于其传统载体及立档单位,其数字化副本在物理与逻辑结构上都存在小集中、大分散的现象。小集中指的是档案的保存逻辑上体现的立档单位一般以全宗榈ノ唬事由以案卷为单位,关联方式一是通过文件物理存储的集中性来体现,另外通过大量的元数据描述在逻辑结构上体现;大分散指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机构之间的数字档案资料缺乏关联,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息孤岛。虽然有利于保证档案案卷的整体性及体现原来制档机构的目的,但是不利于按照一定分类主题形成大规模的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形成的语义关联或知识图谱可信程度大打折扣。检索查询及查询后基于批处理的分析计算在数据量及非结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保证其可用性,更不能保证其高效性。

此外,档案信息化还面临着元数据与数据结构问题。现有的元数据主要存在于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结构以行记录为单位,而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的数据库往往是以列为单位,这样就需要对原有的元数据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也就是现有的元数据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大数据技术应用面临着与原有系统冲突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应用还存在对关联粒度及层次结构制约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数字档案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具有较多的层次结构。除了档案实体文件内部的相关性外,还存在案卷与案卷之间的联系,同一案卷中 “件”与 “件”之间的联系,不同级别的档案管理联系。这些关联具有一定的“立体”特征。但在现有的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由于数据结构相对简单,重在对异构、海量数据的“平面”关联分析,因此,如何将数字档案的数据结构重新组织,在不破坏其固有的立体联系情况下,实现高效率的大数据分析将是极大的挑战。

4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大数据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存储

档案数字化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将各种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网络化形式传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进而实现档案信息的快捷利用与共享[17]。数字档案数据在保存中需要按照时间序列或事由进行分类与关联,追求的目标是将存储管理由载体控制转化为软件控制。传统的模式对数据的结构、操作及约束有一定的范式要求,采用转储方式或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模式。通过中心管理服务器将分布在不同节点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逻辑上的统一管理,存储的方法一般是将结构化的关系模型作为元数据信息存储的数据结构,以此来关联实体档案。关系型数据库虽然能够实现比较复杂的关联,但对数据量非常敏感,具有较大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加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存储,如通过GFS(Google Files System)、HDFS(Hadoop Files System)等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能够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并实现关联,自动建立基本的索引元数据,适合半结构化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与处理。

4.2 维护档案静态特征及迁移过程的可靠性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客观上要求其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依附的载体及其语义能够维护其所记录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等静态特征,同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一致性的数据迁移,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可追溯性。

大数据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能够将文件或文件夹中的对象直接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序列,忽视其中的具体格式或结构,对各种形式存在的档案资源在底层实现智能化存储与处理,在更高的层次上再进行利用分析;此外,大数据技术更适应对大文件的处理,如HDFS文件系统,可将要存储的非结构化数据按照统一二进制大小(64M)进行分片、多点备份、并行处理,形成一系列的(key,value)键值对,然后按照键进行归并,对相同键的值进行结果汇总与合并。这也符合档案文件的组织特点(以“件”或“卷”组织成复合文件)。由此能够很地维持档案资源存储与利用过程中的完整性、可靠性,实现档案数据变换、整合及利用的智能化,可以针对档案案卷的组织特性,将其以复合文件或文件类集合的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组织,然后按照全宗建立群节点,从而简化数字档案文件存储管理的层次级别。

4.3 维护数字档案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弱化关系降低数据模型的复杂性,统一电子文件的物理与逻辑集成(集成指在文档管理范畴内,将电子文件及其内容信息、结构信息、背景信息采用一定标准、规范和编码进行融合[18])。分布式键值对的存储系统能够实现面向列的、可伸缩的数据存储模式,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海量数据按照列簇存储到同一文件中并实现性能良好的随机访问,使数字档案按照事由进行物理封装成为可能。相应地也可以使内容信息、结构信息、背景信息具有逻辑与物理上的统一标识与封装。此外,存储的结构支持多维特性,能够在结构上实现动态改变,可以在不影响原有数字档案内容及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行、列、时间戳的动态扩展,由此可以实现数字档案内容的动态扩展。自动生成索引的机制可将非结构化的数字档案实现半结构化,实现更紧密的结合,进一步维持数字档案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的完整性。如果能够与现有系统中数字档案的标准元数据进行关联,共同实现对档案内容信息的索引及描述,会极大增强数字档案的可用性。

档案一旦形成后在内容上就不能再修改,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修改的敏感或不支持并不影响档案的长期保存,反而成了档案长期存储的一种优势。首先是大数据技术所支持的文件系统通过不断增加硬盘数量实现容量的智能化增长,存储采用集群架构的管理与多重备份并基于智能化容错,读写模式采用基于二进制的分块、并行处理、合并的方式,而且所使用的文件系统一般不限制文件大小及格式。因此,在构建数字档案存储系统时,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物理上都能够有效维护档案资源的原始记录性特征。

4.4 实现档案信息的关联性分析及知识发现

数字档案的存储在数据结构上大都具有半结构化特性。一方面由于档案数量与种类的多元导致的海量、异构等非结构化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档案一般都有结构化、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及电子标引等元素。因此,随着数字档案资源的不断增加,完全Y构化或完全非结构化的资源形态均不多见。将结构化元数据与非结构化的档案实体描述数据按照一定的模式关联成半结构化模式,日渐成为数字档案资源组织的基本模式。大数据技术环境可以提供基于键值对的分布式存储与处理,能够在海量、异构数据中自动寻找出文字间的语义主题,有利于面向领域对本体的主题知识构建。此外,面向列的、可伸缩的半结构化数据库存储模式,如基于HDFS的Habse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在行、列、时间维实现动态扩展,通过行关键字、列簇、列关键字、时间戳形成多维表。一方面能够实现复杂的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领域、论域、主题三个知识关联层次。由此,为异源、异构的数字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尽管档案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大数据问题突出,相关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在档案所具有的大数据特征及相关的管理与利用宏观策略方面[19],但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分布式、云计算、智能化特征,及对海量、异构数据处理所具有的优势与数字档案管理的现实需求具有一定的吻合度。与此同时,对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例如大数据技术如何为档案存储、迁移及跨部门与平台的知识发现提供支持,以及应用于数字档案管理所需要面对的信息系统重构、信息及数据转换层次划分问题等。大数据技术及其生态环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着通常的数字档案以及包括数字图书资源等泛化“数字档案”相关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20]。

参考文献:

[1] 王学平. 浅议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 档案学通讯, 2011(6): 54-57.

[2] 鲁德武. 试述档案大数据的定义、特征及核心内容[J]. 档案, 2014(4): 13-15.

[3] 张文元, 张倩. 大数据技术与档案数据挖掘[J]. 档案管理, 2016(2): 33-35.

[4] WANG X C, DING J Y. On innovation of archive management in big data era[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资源共享: COINFO 2013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66-72.

[5] 史丽萍. 档案信息化形成与发展趋势[J]. 黑龙江档案, 1999(6): 31.

[6] 李治金. 谈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J]. 档案与建设, 2003(1): 52-53.

[7] 张锐.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理性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08(2): 49-52.

[8] 丁立新.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 档案学研究, 2009(4): 12-14.

[9] 王美琴. 我国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档案学研究, 2011(1): 64-66.

[10] 英奎, 王飞, 房彦君.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32-36.

[11] 刘国华, 李泽锋. 档案工作中大数据框架构建及应用思考[J]. 档案管理, 2014(2): 32-34.

[12] 陈晨.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J]. 兰台世界, 2015(23): 143-144.

[13] 李战怀, 王国仁, 周傲英. 从数据库视角解读大数据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3, 35(10): 1-11.

[14] 常立农. 技术哲学[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4-15.

[15] 冯惠玲, 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50.

[16] 何非, 何克清. 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60(1): 1-12.

[17] 王美琴. 我国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档案学研究, 2011(1): 64-66.

[18] 赵屹. 基于前端控制思想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2(3): 16-23.

[19] 石俊峰, 周俐霞, 付双双. 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4(9): 87-89.

[20]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5(6): 4-12.

Analysis on Big Data Problems and Technique Supports of Archives Informatization

Du Xiaoyan

Shenzhen University Library, Shenzhen 518060

第6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 产业链 问题分析

一、导论

由于数字出版是个新生事物,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有所不足,对其概念以及内涵特点,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还未统一出一个标准。此外,社会部门也都结合自身的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概念做出解释,先后出现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再到复合出版,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揭露了数字出版的部分本质内涵。目前,数字出版只是一个中国特色,中国化的一个概念,被国内学术界人士所认同,它是由张毅君司长在“吉林首届数字出版论坛”上提出的,的: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再生产,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活动,它具有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方式网络化的特点。简单的来讲,便是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出版的活动。

通过以上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概念分析,可知它是一个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产业,因为它的概念界定都是如此的难。从宏观上来说,数字出版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它把作者,著作权人,版权服务企业,内容加工\出版企业,内容传播企业以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甚至还囊括了物流、广告商、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行;微观上来看,数字出版产业当前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辅助一种工具来使用,所形成的产业链并不完善稳固。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政策的支持。2005年以来,国家颁布了多个政府规划文件,包括近期的“十二五”规划,都把发展数字出版、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推动新媒体发展列入了科学创新的重点。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更是把数字出版产业列为地区重要产业,利用其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浙江杭州便早早提出创造数字动漫产业基地,广东省也明确提出以数字出版和创意产业为驱动,培养新型文化形态,并把打造“数字广东”列为战略目标,同时上海市也已经把发展数字出版列入了市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并且建成了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本以及延伸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字产业集群,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年均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增长神话,并经受住了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的袭击。尽管如此,金融危机还是使传统出版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比如出版业的投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毁约率不断攀升,成本上升,出版物的库存量增加,资金回流困难,不良资金增加,新书出版停滞。报刊销量下滑,现金流管理出现危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受的的影响便小得多。而且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构建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转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成为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出版业的不二选择。到2009,全国有521家出版社进行了电子图书的出版业务,占全国总出版社的百分之九十,出版了电子图书60多万,环比增长了29%,收入高达3亿多,同比增长了50%。

到了2011年,金融海啸的抓痕慢慢淡去,各大经济体逐渐复苏。我国国内经济也不断回暖,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者市场在政策引导下,需求回升,工业增长强劲,财政以及货币金融环境良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强大,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投资环境良好。给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社会环境分析

截止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近4亿,年增长率达到了近30%。随着3G业务的普及,手机上网渐成主流,达到了2.36亿,占全体网民的一半以上,手机上网给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新增长点,其中手机阅读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发展为第二大数字媒介阅读方式,仅次于网络在线阅读,甚至有近3%的成年人放弃了对传统出版的依赖,完全性地选择数字媒介作为自己的阅读方式。

社会的消费方式,阅读习惯的转变。给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社会后盾。

(4)数字技术环境分析

数字出版是依赖数字技术对出版物进行编辑,存储、管理以及传播的。所以其中的数字技术贯穿于每个流程中,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采编加工技术、数字内容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搜索技术,通讯技术,网络运营、移动出版技术等等。科教兴国实施以来,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他们可以分布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持。

2.产业链内部结构发展状况分析

刚进,二十一世纪,数字出版基本上由技术提供商单方面的埋头苦干,与传统出版的衔接和联系非常有限,整个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产业链并不通畅,产品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这导致很多技术提供商资金回收困难,利润低,甚至亏损,而且得不到后续投资的支持,不得不选择放弃。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逐步融入到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对数字出版的兴趣浓烈度愈加上升。技术提供商也逐渐复苏,其中尤其是数字媒体提供商,他们在把技术提供和内容平台结合起来,通过与传统出版企业以及著作权人,作者签约,将他们的产品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加工,然后放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上,供终端消费者阅览;同时也可以与网络运营商合伙一起建设数字出版产业链。由此便形成了由数字媒体提供商为核心,上连作者与出版社,中连运营商,下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其中最著名的数字媒体提供商有:清华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中文在线、超星、北大方正、ZCOM等等,随着手机阅读的流行,数码超智和银河传媒也在不断崛起当中。这些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数字媒体提供商在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便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

简而言之,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作者创作一一著作内容数字化技术加工处理一出版一出版物在网络平台上一相关产品服务部门传送、传播以及销售一终端消费者。根据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态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产业链内的各个主体相互独立,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与数字出版相关联的企业构成的,各个企业都是独立运营,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战略合作

关系。第二,数字出版产业链如同一个连环一样,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着,相关数字出版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依存性,上下游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方向的不可逆转性,每个环节当中的企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价值各具特色。每个环节对于最终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的加工处理的增值效果是不一样的,他们体现的价值也是有差异的。最后,数字出版是以传统出版业为基础,应用当前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数字出版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213亿元,2007年更是有364亿,增长率高达70%多,说明数字出版产业在高速的发展。到了2008年,产值突破600亿,达612.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近69%。到了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为85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8.78%。从上表可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覆盖面很大,不仅仅涵盖了传统的图书、期刊,还包括了学术、游戏、动漫等等,从综合角度来看,学术文学数据库、电子图书、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尤其是手机出版,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后三者已经成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当中当之无愧的三巨头。

可以推测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态势仍在继续,同时通过产业链的传递,利益被共享。首先,从产业链的上游来说,作者和传统出版社,期刊杂志,开发商,服务商,运营商等均获得自身的新增长点,并从中获取利润,这也是为何近几年作家财富榜那么的火热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数字技术提供商对于产业链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后,消费者通过购买享受数字出版的便利和实用,缩减了他们搜索相关资源的时间成本。

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虽然数字出版产业链在2005年以来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状况,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数字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清晰和传统的产业链,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概念不清晰,产业链过于庞大,除了传统的产业还囊括了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广告商甚至物流,而且他们自己的联系并非那么的清晰明朗,不能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产业链关系,分工也不明确,比如产业链上内容传播销售企业,网络运营商,移动运营商,他们也都在从事着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加工和出版的工作,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并未形成良好的共赢合作机制,生产无序,竞争激烈是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突出问题。完善产业链,疏通产业链,实现各个环节中的企业的共赢,是保证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产业链的上游,内容创作雷同屡见不鲜,数字出版企业在对出版内容进行再加工是,缺乏创意,往往跟随当前的思想潮流,照搬而来,导致作品的质量偏低,粗制滥造的情况十分普遍,产品的品种单一,内容相似,同质化问题严重,定价不合理,和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鲜有像传统出版业一样有经典作品呈现出来,各个企业都显得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眼光。比如在玄幻小说类流行的时候,各大数字出版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虽然名称各式各样,但是内容却十分相似,随着这类小说归于平静,这些产品也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外,数字出版的传播平台能力不足,服务能力欠佳。

2.产业链相关企业分工不明确,契合性差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在形成的过程中缺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产业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及整合分析,由于信息缺乏流动性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难以提高。按照产业链理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衔接完好,协同合作,实现共赢的目的。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各个企业有时候“跨界”运营,具有技术优势的数字技术提供商除了提供技术,还会大量向其上下游延伸,进行内容的创作和加工以及销售,这导致产业链分工混乱,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最终企业之间便缺乏信任。例如数字媒体企业将因为缺少内容供应,版权受限以及顺畅的平台而无法在该产业链中立足。

3.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信息又缺乏流动性,各个环节又各具自身的优势,内容提供商有版权优势,技术提供商有技术优势,平台运营商有销售优势,他们又分别代表自己的利益,在产品经过他们的环节时,为了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略其他环节中企业的利润。另外,数字出版产业链中还存在这垄断现象,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掌握这技术、平台等环节,在定价和利润分配上往往充当支配角色。因此,由于没有科学的产业链利益分配制度,在利益分配环节,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著作权利人之间的获利不合理问题突出。

4.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产业中各技术提供商各自为政,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方正的CEB、维普的PDF、超星的PDG、清华同方知网的CAd等,每种格式都需要相对应的兼容的阅读器,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不利于产业链之间的内容传播和整合,影响产业链的畅通性。

5.版权问题严重

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迅速,相对来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明显的滞后,在不断的完善中。法律文件的缺少,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法律保护漏洞,网络版权问题,出版内容低俗等等问题此起彼伏,政府难以监控和杜绝。缺少法律保护,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的利益便非常容易受到侵害而无法依靠法律力量来诉求,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建议

1.加快创建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基地

创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围绕核心环节像产业链上下游组织拓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缩小生产成本,加强信息共享,集中资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赢,能从整体上提高数字出版产品的竞争力,发挥规模优势,增加市场占有,提高经济效益,打通产业链,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

2.统一技术标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PDF和兼容XML的技术标准,针对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混乱的局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标准,依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实现标准统一化,信息共享化,资源最优化,最终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良好的发展。

3.加大知识保护保护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数字出版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实现有法可依,为数字出版版权提供法律保护。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的管理组织监督工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1]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

[2]王燕青,手机出版产业链形成中的问题及其规范[J]中国出版,2007,(11)

第7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前在众多领域都已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而在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建设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才能有效延长艺术档案的使用寿命,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

1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简述

文化艺术档案是为了建设文化文明社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见证,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等,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都有非常重要的欣赏价值与收藏意义,而文化艺术档案就是将涉及其中的文字、录音、实物和照片等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为后人留下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建文明社会[1]。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目标,就要求与当前计算机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结合起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储存模式,再与网络化连接,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信息库,其资源供社会享用。积极建设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能够有效提高艺术档案利用率,将其记录并保存形成全新的文化艺术不动产,并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展示和传播,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最大化的共享,结合当今网络传播面广、快速便捷的特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进一步满足。其次,能够保证一些悠久艺术档案良好保存的目的,其中涉及到的保存方式有文字、影像、数字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会因为实体档案文件的损坏而失去利用价值。再者,还能有效规避安全风险。一些异地保存的艺术档案数字化副本,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档案资料的安全,预防因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而导致损坏。目前,非永久保管的艺术档案日益增多,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中制作数字化母本加以保管,很大程度上环节了空间的保管压力,对于档案的移交工作等都有便捷化作用[2]。

2信息化环境背景下的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措施

2.1前期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创建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工作人员首先要遵循与数字化要求的基本原则,对文化艺术档案可行性进行分类,确定具体的周期与范围,并由此拟定相关的物力和人力投入方案。其次,要针对实物性的艺术档案做好筛选工作,比如材料的大小、规格,影像的清晰程度、具体数量,以及资料的易破损程度,都要进行详细的清点和登记。再者是对进行数字化的材料做好已数字化和物理存储的说明与标注,明确具体的来源信息。还有就是做好批量材料的存取以及复位工作,进一步保障材料的安全。最后是要确定储存的计算机硬盘容量和内存情况是否符合存储的要求。

2.2采集处理工作

艺术档案的实物要转变为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与储存,那么采集与处理工作就非常重要。在进行采集时,工作人员要积极采用扫描等技术手段,确保不同规格的材料达到同样的字体大小、字迹风格、清晰程度,尽可能恢复母本的原始性,又要适度参考当下应用的便捷性原则确保使用效果。同时还要做好纠偏、防污、压缩等处理。

2.3数据处理工作

这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处理后进行的工作,对录入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核对与排序,提高后续管理工作和检索工作的便捷性。针对已经录入的数据信息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录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有卷件标题的要确保其相符,分类正确,核对标明数据与内容的一致性,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发现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情况下还要及时参照母本的内容进行验收,提高文化艺术档案的真实与可靠性。

2.4建立艺术档案数据库

作为艺术档案信息数据储存介质、信息对象、管理系统的整合体,数据库包含了软件、数据管理员等,在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关系式数据库、非关系式数据库以及数据库技术结合,属于一项应用较广的数据库建设技术之一。主要通过数据模型为中心,融合相关的数字、图片、文字、字符、视频和声音等等,具备了数据量大、类型种类多、处理统一方便的优势,在应用和继续开发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艺术档案数据库中需要借助C/S和B/S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发,与主流服务设置形成无缝的集成,使其达到良好的控制管理效果。其中的C/S程度能够协助前期纸质档案信息、自动入库的管理,解决一些具备历史信息纸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B/S模式则为访问档案的人提供身份认证等信息检查,更方便地完成后续的浏览操作。

2.5数据备份处理

在经过验收后,合格的档案数据录入数据库以后要进行备份,一方面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弥补一些部门硬件配置不均衡完善的缺陷,数据备份很有必要。其中使用到的光盘通过存放数据要求和格式的分类,分为了只读光盘,如DVD、VCD等等,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具体内容和所需要的容量,进而选择合适的光盘,备份完成以后要及时读盘,以确保备份的完整度[3]。

2.6共享管理系统

共享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特点是分级,属于对于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权限控制范畴,用来识别访问者具体的身份,并分配范围权限内的浏览对象。其中重要的作用是安全保障,这就涉及到安全保障系统,用以确保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正常合理使用,并符合相关的操作规范[4]。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操作过程,防止出现违规、恶意攻击或盗取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加强了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保障,也为后续维护工作的连续性打下良好的基础[5]。

3结语

总之,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其包含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内的诸多技术性要求,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其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那么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大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的发展带来的福利,让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在保存、利用、传播文化艺术档案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数字化管理和实体管理机制,让文化艺术档案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播,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燕.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探讨[J].四川戏剧,2016,11(4):150~151.

[2]潘革.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探索[J].数字兰台,2011,12(44):24~25.

[3]汪辉霞.浅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数字化管理[J].大众文艺,2015,11(12):192~193.

[4]李树青.关于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戏剧丛刊,2014,32(5):98~99.

第8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保档案;现代化;数字化管理

0.引言

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背景下,要想使档案事业更具发展前景,就需要做好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环保档案现代化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环保档案管理系统较为分散,加工处理效率呈现较低的特点;又如环境保护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场地、人员及资金等[1]。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强化措施,进一步做好环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这也是本文对“环保档案现代化的问题及其数字化管理”进行探究的根源之所在。

1.环保档案现代化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下,环保档案现代化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文献资料呈现多样化

在环境保护事业逐渐发展及环境问题研究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有关于环境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也变得越来越多,其文献资料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类型复杂程度高、载体多样化及综合交叉等。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便大大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难度,最终导致许多文献不能够进入正常的渠道。

1.2环保档案管理系统较为分散

环保档案管理系统较为分散是极具明显的问题之一。由于在管理上不具统一性,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文件材料“形成到归档”的过程轻易忽视掉。同时,由于汇总采取的是层层上报的模式,在缺乏管理的前提下,便导致信息较为分散,系统不配套。另外,由于分析手段及方法不具有效性,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这样便使档案的实际效益大大降低。

1.3环境保护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

环境保护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场地、人员及资金等[2]。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基于日常工作,对环保档案资料的收集及整理不给予充分重视,进而使环保档案现代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2.环保档案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有效策略探究

针对环保档案现代化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便显得极为重要: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对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最后,实现环保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及计算机化。但是,笔者认为,要想使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具全面性,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关于环保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2.1选择有效的软件平台

面对大量的环保电子文件,选择有效的软件平台便显得极为重要。基于理论层面分析,采取国家统一使用的一种通用软件系统是最为优化的,这样可规避重复开发及建设,同时对于国家资源的利用,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网络化建设上均能够取到最优化的效果。

2.2做好收集归档工作

要想充分做好收集归档工作,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可忽视电子文件相关技术情况的鉴定工作,例如:电子文件内容、保存及识读等;同时需对利用和建库成本的工作进行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在收集归档工作中,需规避数据的丢失及泄密,尤其是通讯线路中的泄漏、破坏及窃听等,需做好传输过程的加密工作。

2.3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

数据库建设包括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笔者认为,要想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首先,在建库上就需要遵循“能导则导”的原则,对现有电子文件材料进行充分利用,让其进行数据导入,规避重复劳动[3]。其次,对备份及异地保存给予充分重视,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而选取不同的备份方案,同时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检验。最后,需遵循科学性原则,基于实际情况考虑,对数字化范围给予充分确定,轻重分明,使数据库建设更具有效性及科学性。

2.4努力加强开发利用工作

数字化管理的目的便是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提升社会利用率。要想使开发利用工作得到有效强化,一方面需要对环保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优势给予充分利用,让档案信息能够和全新技术很好地衔接,对计算机当中的图表处理软件及多媒体进行给予充分利用,使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工作得到有效完善。另一方面,构建具有科学性的检索体系,为用户提供高效且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使数字化管理时效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使各层次人员能够满足环保档案信息的不同要求。最后,还需要充分处理好利用和保密之间的关系,基于《档案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以此使开发利用工作得以全面强化,进一步为环保档案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奠定良机。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环保档案现代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在采取有效的改善对策的基础上,实现环保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选择有效的软件平台、做好收集规范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努力加强开发利用工作等。相信做好以上方面,环保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工作将能够得到全面强化,进一步为环保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浩淞.分析如何提高环保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11:274-276.

第9篇:数字环保论文范文

数字出版政策重点更加集中于产业深层次问题。数字出版资质、数字出版内容、数字版权等多个产业发展关键点的管理都得到了加强。多方信息表明,管理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建立数字出版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加快实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程。

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重大工程是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保证,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创新工程6项(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一期]、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均有进展,字库和版权保护等工程研发顺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和电子书包应用示范工程也均已完成可研论证。

数字出版的规范化程度不断加深。继《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后,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手机出版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行业标准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制定工作。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今年2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从定义术语到内容规范、技术功能等各个方面,系统制定了电子书内容的相关标准体系。针对数字出版产业质量低劣、发展失范的问题,相关单位已启动了数字出版内容质量的检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基地布局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9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朝着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各基地稳步推进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道路。扬州园区率先制定了《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扬州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基地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福建、四川、深圳等省市正式加入到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申请行列中来,基地阵营有望进一步扩大。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针对数字出版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通过加快推进基地建设,解决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项目开发、产品研发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突破推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极大地方便了数字出版资源的集成与存储,北大方正、同方知网提出的云出版解决方案为产业应用云技术提供了有效路径;平台技术发展促进平台建设,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基于移动阅读终端的数字内容分销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当当、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平台的数字出版分销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的巩固;电子纸技术推动赛伦纸的开发与应用,赛伦纸模式以“载体化”的概念,有效地整合了出版机构、软硬件厂商、销售渠道资源与利益。

这一年,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传统出版数字化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数字出版标准不足、数字版权意识淡薄等,这些数字出版老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主流数字产品开发不足、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不够、数字出版产业过于分散、市场整合力度欠缺等一些新问题也凸显出来。

2012年,数字出版发展迅速、硕果累累;2013年,数字出版蓄势待发、更值得期待:

1.以十精神为指引,推进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数字出版的根本任务。数字出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反映它是整个数字出版工作的基础、核心和灵魂所在。十报告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这既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继承、深化和发展,又为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文化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数字出版将会围绕抓好马列经典、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题组织内容生产与传播,继续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二期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数字出版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如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内容投送、手机出版等,综合各方面消息,管理部门将陆续修订和出台《网络出版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管理办法》《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这些政策举措将为进入成长期的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