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

【摘要】应试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分析认为,应试教育的主要成因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教育评价标准的异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国民意识中教育观念的局限。其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可望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指向,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

【关键词】应试教育成因高考招生多元化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导向

我国传统的高考仅通过笔试考核部分高中科目的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单一的,高校招生则根据高考成绩(总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即录取的依据也是单一的,称之为“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由于高考仅笔试高中部分文化课科目,其他如人格品性、素质能力、创新思维等均难以在高考中体现,因此只要把高考科目的学习搞好,就可以考入大学甚至高水平大学。如此,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应对高考科目的考试,从而导致应试教育。高考作为一项高利害性的常模参照考试,考生需凭分数占据一个进入高校的优势位置。对施考者而言,若试卷难度长期坚守教材和课程标准,随着中学教学不断适应试题难度,考生成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造成考试区分度弱化,不利于招生选拔。若强求一定的区分度,则要扩展考试范围和深度,要设计偏题怪题难题以及“挖坑布雷”,教学工作势必又要迎合施考趋势,如此便构成了“施考—应考”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显然,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是一元化高考恶性竞争、“施考—应考”恶性循环的结果。

(二)教育评价标准的异化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国家先后设立了“高中毕业会考”(会考)制度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制度。但由于高考与学考(或会考,以下不再注明)科目重合,且高考内容与高中教学联系过于紧密,而高考是高利害性考试,因此形成了高考对于学考的巨大冲击,使得学考难以在教育评价中发挥作用,高考成绩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升学竞争引发的强烈功利导向,现实中教育评价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学业知识,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升学率”“一本上线率”“北清率”(北大、清华录取率)等成为考核评价学校、班级、教师的硬指标;类似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等极端模式的超级中学大受追捧。[2]可见,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被彻底异化了,偏离了教育立德树人的轨道。

(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

在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招生量很少,如1978年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仅22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7%,属于精英式教育,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高考竞争十分激烈。从20世纪末期开始高校大幅度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达到了15%,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至2017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5.7%,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50.0%)仅一步之遥。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然而,对于高考的竞争却没有和缓的迹象。广大学子对于高考的期望,已经不再是“能够上大学”,而是要“上好大学”。因此,优质高等教育成为广大学子追求的稀缺资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无标准。理性分析,从学校方面来说,综合排名在10.0%以内的学校应该属于“好大学”,我国目前拥有普通高等学校约2600所,即有260所高等学校应当属于“优质高等学校”;从专业(学科)的方面来说,在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应当属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之列,因为这样的学科,必然有一群高水平的教授把握学科方向,一线教师基本上大多数为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本科生培养,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然而,社会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认可并非如此理性,而是认定具有“211”“985”“双一流”等名号的大学为“好大学”,甚至一些单位的人员招聘,也指定招聘具有这些名号学校的毕业生。如此,客观上加剧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四)国民意识中教育观念的局限性

我国国民意识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缺乏正确的育人方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观念在国民意识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思想观念,反映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一切以学习为中心”,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过于在乎考入大学的名号层次,呈现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轻视孩子的人格养成,轻视孩子素质能力培养等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按学习成绩排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

二、应试教育的破解之道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指挥棒的指向问题。因此,应试教育的破解之道在于彻底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指向,即必须使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性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解决了主要矛盾,其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要使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则对学生素质的测试必须纳入高考范围。然而,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美育、心理、身体、技能、人际交往等。或者概括地说,就是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如此,任何单一形式的测试都难以完成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测试,即“多元化考试”,如此高校招生的录取依据也是多元的,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总分)。这种基于多元测试的高考招生方式称为“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

三、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

本文提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为: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多元测试”不仅测试高中所有学习科目,而且还要测试考生在思想道德、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心理品性、思辨表达、学习潜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多元评价”是“多元测试”的结果,对考生进行多侧面评价。“多元录取”是指高校选拔录取学生依据的多元性。

(一)多元测试

多元测试为:多元测试=省级学考+全国统考+特长选考+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省级学考: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行政单位组织实施。考试范围覆盖高中全部课程,所学必考,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把学考纳入高考的组成部分,学考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充分条件。如此,学考可按教学大纲要求,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应用,不必涉及偏题怪题、设置陷阱,可不过度追求考试的区分度。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导致应试教育。全国统考:统考科目为“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会”两综合科目。其中“科学与自然”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自然知识、科学方法、数理逻辑、创新思维、学习潜力、智能因素等。“人文与社会”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中外文化、社会环境、艺术美育、综合思辨、人文精神、写作能力等。考试的内容、范围,不拘泥于高中学习内容和覆盖面。JIAOYUYANJIU•全国统考作为综合性、智能性、素质能力性质的考试,不同于传统“中药配伍”式的“文综”“理综”考试。可引导考生平时学习勤于动脑动手、善于观察、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课外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知识文化,养成观察习惯、动脑习惯、动手习惯和阅读习惯。特长选考:针对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素质的考生,进行特长选考,可设置数学、物理、文学、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在本科目领域超常的素质能力、学习研究的潜力。特长考试的内容、范围,不拘泥于高中学习内容。特长选考的考试成绩仅提供招生高等学校参考,没有特定的预期(如加分),因此不会导致类似“奥赛热”的效应,不会导致应试教育。模拟面试:即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利用计算机模拟面试情景,对考生进行面试,对面试过程进行全程自动录像。通过面试,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逻辑性、观察能力、知识面、应变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人格品性等进行识别判断。以“模拟面试”替代“专家面试”,可避免人情干扰和专家偏见,还突破了传统专家面试的许多局限,使得面试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人格品性、行为习惯等进行辨识评价。大数据包括学生个人日常生活轨迹(如学校、交通、运动、市场、文化、娱乐、家庭、互联网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集体活动,奖励、处分、处罚、信用,各种考试、考查、考核成绩,等等。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面试,可以相互弥补、印证,提高其辨识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目前,计算机模拟面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用于对人的考查评价都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其中计算机模拟面试早已用于学生实习面试[3]、人员招聘面试[4]等,大数据分析评价已用于判断人的性格特征[5]、人才甄选[6]、学生选拔[7]、公务员考核[8]等。当然,大数据分析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可能数据量还不够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校内数据平台的建立完善,学生个人的数据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可将“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设定为较远期的目标。

(二)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即多元测试的结果(成绩),“省级学考”各科拟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可分为A、B、C、D、E五级,以便更好地克服“分分计较”的应试倾向;“全国统考”和“特长选考”拟采用量化评分形式;“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可根据不同类别分项采用等级评价或定性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总分评价”或“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不存在所谓“总分”,也不倡导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实际上,不同种类的东西,是难以“和”在一起的,如果勉强“和”在一起,便掩盖了考生的个性特长。

(三)多元录取

“多元录取”即录取依据的多元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涵:一是不同类别的学校,可采用不同的录取依据。如对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高等学校,拟根据“省级会考+全国统考+特长选考+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多元评价,按所制定的规则录取学生;对于教学型高等学校、专科学校,主要根据“省级学考”成绩自主录取,其他的“多元评价”可以作为参考;对于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作为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选拔,拟根据“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评价,选择心理健康、性格活泼、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责任心强的考生,其他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二是按高等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和录取规则,依据“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录取学生。三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在“多元测试/多元评价”的条件下,录取依据多元化、录取决策复杂化,势必要求高等学校实行自主招生;由于在学生录取过程中,录取依据的多元性,录取操作的弹性较大,不确定因素增加,考生势必同时申请多个学校,然后根据所申请学校的录取情况作出选择,即双向选择。因此“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双向选择”既是“多元录取”的内涵,又是其客观要求。

(四)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特点

一是将基础教育的高考指挥棒的指向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传统高考(一元化)仅考核部分高中学习科目,只要高考科目的学习搞好了,就可考入高水平大学,因而导致高中教育紧密围绕高考进行应试教育。多元化高考,不仅通过把学考纳入高考的组成部分考核高中各科目,而且还通过其他方式考核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人格修养、道德品性等。如此要求考生自己做到“人品优、素质高、能力强、学习好”才有望跨入高水平大学的门槛。因此,多元化高考的指挥棒是指向素质教育的。二是我国传统高考的科目与高中学习(学考)科目重合,造成了学考被高考架空虚置、高中教学被高考绑架等问题。多元化高考的全国统考与高中学习(学考)科目不重复,属于综合性、素质性、智能性考试。如此高中学考不再受到高考的冲击,学考的功能性作用得以保障;高中教学不再受到全国统一高考的绑架,可按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构建教育体系。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学技术,较为客观地对考生的人格品性、文化修为、素质能力等进行考查评价。避免了传统专家面试的人情干扰和主观偏见,开辟了对考生素质全面测试评价的新途径。四是传统的一元化高考,考生的个性特长被高考总分掩盖了。多元化高考的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全面反映考生各个侧面的具体情况,不进行“综合”,没有“总分”,可更鲜明地反映考生个性特长。有利于考生挑选适合于自己智能优势与兴趣特长的专业(学科),也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适合的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双向选择”,还有利于选拔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素质(在其他方面可能比较平庸)的考生。五是高考选拔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传统高考仅以部分高中学习科目的成绩替代对考生的全面评价,不但造成了对于基础教育的扭曲异化,还造成了对于考生的不公平,对高等学校选拔生源有很大的局限。多元化高考实现了对考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评价,为高等学校招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了条件。如此使得高考选拔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是高考选拔的理想方式。传统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是属于应试教育导向型的,使得我国应试教育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可以使高考指挥棒的指向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望根除我国应试教育的顽疾,这样的逻辑是清晰的。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关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2]杨东平.应试教育为什么打而不倒,衡水中学为什么走向全国[J].生活教育,2017(6).

[3]姜可伟.基于网络环境的医学临床模拟面试系统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考试,2006(8).

[4]微软小冰当“面试官”重塑人工智能[J].培训,2015(8).

作者:胡明辅 李淑兰 别玉 毛文元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