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调研现状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调研现状

摘要: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主要的矛盾逐渐转变为学生日益增长的休闲教育环境优化需求与功能使用空间、室内设备环境以及室外交互空间等建筑现状之间的矛盾。针对大部分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加建改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问题,调研分析华南农业大学的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和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使用现状,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从而为校园学生活动中心建设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调研现状分析;设计建议

引言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大学的“校园客厅”“第二课堂”,已经从单一的社团活动用房逐渐转化为兼容多元化学生活动的单体形式。由于建设年限较早,旧有的活动中心单体的功能空间逐渐不能满足现有的学生活动需求,因此,高校存在扩建或者新建学生活动中心单体的情况。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后称华农)现有的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后称华活)和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后称真活)为例,对不同时段建设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单体的使用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对同类节点功能空间的尺度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学生在使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设计建议。

1学生活动中心校园规划布局层面的现状分析

1.1合理规划布局的选择

在宋泽方、周逸湖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根据学生中心规划布局的易达性分析了设于学生宿舍区内部、校园景观区内、教学区内、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运动区与宿舍区之间五种规划选址的特点[1]。华南农业大学被高速公路划分为主校区(华山区)、启林区(跃进区)、泰山区(五山区)三部分,其中华活的规划选址在华山区,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真活的规划选址在启林区北部,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根据实地调研发现,两个学生活动中心相距较远,一个位于校园西部,一个位于校园东北端,其影响范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活由于距离主校区较远,其影响效力大致集中于300m范围内,而华活尽管存在地域优势,其功能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影响效力大致集中于500m范围内(图1)。各单体的辐射范围较小,基于此类现状,对于同一校园两个不同单体的研究,学生普遍认为真活的距离较远,影响了使用的便捷性。因此,系统性地考虑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建立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宿舍区与教学区的联系,对于学生活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建筑场地环境的组织

华活入口位于建筑中部,设有一个前广场,会有学生在此组织活动,聚集人群。由于活动中心联系着教学楼与宿舍楼,环绕活动中心的人行道也自发形成了一个非机动车过道,成为学生穿行的必经之路。华活呈条形布局,端部为圆形报告厅,中部圆柱形中庭通高空间作为入口门厅,其活动用房呈条形布局。真活入口设置在西端,通向入口处有一条可停靠非机动车的长廊;另一端临近荷园餐厅,入口前端为一片绿植。活动中心位于校园北端且靠近城市道路,由于北面场地与建筑高差较大,北面临近的消防道路未设置出入口。该活动中心建筑与荷园食堂外观上形成统一整体,虽然真活与食堂出入口分别在西面和东面且建筑内部无相连部分,但食堂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仍可借助食堂增加学生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宣传力(图2)。余洪叶的硕士论文《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在系统分析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层面-总平面-单体对于学生休闲活动的影响时,也着重指出学生活动中心室外广场与建筑产生更多关联,在设计中应注意创造尺度亲切、适合逗留的空间氛围,设置树荫、遮阳、高差、座椅等措施,使广场更具吸引力[2]。同时建筑外部交通流线组织,与其他功能建筑的结合对于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环境也具有较大影响。

2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单体层面的现状分析

2.1功能空间的复合化

当建筑功能出现专门化并趋于稳定的同时,也逐渐呈现饱和的状态,于是建筑需要扩大规模或者对其管理模式、空间划分做一定的改造。华活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和学生活动用房,房间呈现内廊式布局,以学生社团活动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为主。真活主要包括思创报告厅、多功能厅,以及其他学生活动用房,房间呈外廊式布局,以学生文娱活动中心为主,提供信息化时代学生活动场所空间(图3)。两个活动中心单体的功能具有各自的特性,真活的公共空间开放性更强,其共享活动空间更大。华活活动用房随着时代变迁功能逐渐明确,且不满足学生使用需求时,功能饱和使得建筑需要分裂出另一个单体来满足学生使用需求,而真活正是这一衍生产物。在当今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不同的主体和功能可以采取叠加使用、互不干扰的方式,达到空间交换价值的最大化,以满足使用者自主参与、使用、互动。例如通过分时共享,借助网络分时间租用功能空间,或是同时共享,将不同的学生活动融聚到统一的公共活动空间中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活动中心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现状分析与改造策略》也提出改变活动中心使用管理权、改变空间功能划分以及空间设计等改造策略[3]。

2.2节点空间设计(图4)

2.2.1门厅的功能复合化设计华活的门厅设计采用三层通高、天窗采光的形式,主要作为缓解人流的单一交通空间,真活扩大了门厅空间尺寸,将休憩、阅览、咖啡、交流、上网、展览功能融合在这一复合交往空间中,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自由度。同时门厅也是学生最易到达和离开的位置,其设置吸引了学生前去学习和交流。

2.2.2走廊的形式多样化设计华活的走廊为内廊式布局,其采光和通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走廊的宽度在1.8m左右,无法承载展览宣传的功能;真活为外廊式布局,其走廊用玻璃窗与外界隔断,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气候的干扰,其2.7m的走廊空间大大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将学生活动宣传展示作为走廊界面。同时走廊空间局部放大也为驻足交流活动增加了一定的可能性。

2.2.3活动空间的专门化设计华活的多功能厅兼报告厅使用,内部放置可移动座椅,在宣讲会或作小型报告时布置临时座椅,但是其功能置换较为繁复,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不便。真活设有思创报告厅以及多功能厅,报告厅设置固定坐席,其使用的舒适度大大提升,其增加的多功能厅也能承载更多的活动需求。当多功能厅这一临时活动场所被某一活动长期占用且难以置换时,其需要一特定空间分化出来,以减少空间负荷,同时对这一特定空间进行专门化设计以满足其功能使用需求。

2.2.4单元房间的适应性设计华活的办公用房采用以前的单元办公室的形式布局,每个房间设置固定的功能,但是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越来越注重集体交流学习办公的空间氛围。在真活的设计中,创意工作室均为较大尺度空间,可作为通用空间,内部空间可灵活使用,在未来改造使用中也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单元房间尺度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调查对比,真活的单元房间的适应性相对更强。

2.2.5屋顶平台的连续性设计华活的屋顶平台仅仅作为可上人屋面,屋顶未做具体的功能设计,其围护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作为学生活动空间使用。真活的三层局部作为屋顶露台,其平台的可达性以及与室内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三层多功能厅以及舞蹈民乐活动的同时经常会在露天平台活动。在观景平台、灰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注意与功能主体之间的联系,从室内过渡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应当考虑其交通便捷性以及活动的连续性。

2.3造型立面的文化性

华活由两个圆柱体和一个条形体块组合而成,以中庭三层通高圆柱体为核心组织空间,建筑立面材质以粉色贴砖为主,结合方形凸窗形成较为规整的立面形式。真活是由两个圆柱体和一个条形体块组合而成,以中庭二层通高空间圆柱体为核心组织空间,建筑立面材质以金属铝板为主,结合大面积开窗形成虚实相间的立面形式。两栋活动中心建筑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以及同构异质的设计手法,在外观形式上,华活与主校区建筑风格保持统一,采用简洁的形式语言。虽然学生对于真活的外观评价普遍高于华活,但是其建设之初,学生普遍认为其现代化设计手法设计的外观过于商业化,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不符。建筑外观形象的设计会对活动中心学生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应当在设计之初考虑其随时代日新月异的适应性以及承载校园记忆的文化性。

2.4室内装饰的可改造性

华活的室内装修相对陈旧,建筑内廊采光不佳,无辅助性灯光照明设计。顶面和墙面均采用白色粉刷,由于年代较久,虽能满足提供管理办公活动的空间,但是缺少共享活动空间,其室内装饰及舒适度需要一定的改进。真活作为新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其舒适度明显提升。其建筑地面采用暗灰色隔声材质,吊顶采用木色格栅,灯光照明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建筑的走道楼梯等交通空间均布置了宣传展廊。新旧两个活动中心室内设计对比差异性明显,华活的建筑层高较低,其吊顶设计缺乏一定的可改造空间。在设计之初应对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及导视设计的更新改造留有足够的空间。

3学生活动中心建筑问卷调查分析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一个提供安全性、人性化、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和体验的重要枢纽,其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线上问卷调查分析,华农学生去华活的频率明显高于去真活的频率,但学生自发前往学生活动中心的概率不足7%。学生普遍认为华活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建筑相对陈旧,舒适度不够,公共活动较少,缺少吸引力;而学生认为真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路程较远。大部分学生认为华活的功能房间数量、面积、舒适度均需提高,而真活主要问题在于其功能房间数量不足。然而,对于两个活动中心的整体评价以及使用舒适度的评价却相差不大,由此可见,由于各方面限制因素的影响,新建的真活公共空间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华活由于其文化性以及地理位置优势,保持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学生提出活动中心的公共性普遍不足,除了固定社团使用,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中来。需要进一步整体推进华农学生活动中心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提升学生休闲教育活动的实施。

结语

随着时展,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创新在于打破了社交、娱乐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定的活动空间对未来社会和科技进行一定的探索。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目前作为高校学生休闲教育的载体,不仅仅在往功能完整,复合化设计的方向发展,对于历史文脉悠久、深耕城市肌理的高校,需要以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活动功能完整性以及活动场所的丰富性。以华农新旧两个活动中心建筑对比可见,活动中心设计根据社会变化其建设规模以及空间需求在不断改变,原有的学生活动中心会逐渐无法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预见性地创造更多的“模糊空间”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同时需要在细节设计上考虑学生使用舒适度,有利于激活校园整体公共空间,促进学生的休闲文化活动的展开,才能为互联网催生的学生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实体功能与空间。例如,范文兵在《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演变趋势与新的可能》中提到的旧式功能与空间的重构是为了应对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人气的争夺,而新式功能与空间的建构,是为了给被互联网催生的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实体功能与空间[5]。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余洪叶.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马品磊,李雁杰,赵艳红,等.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现状分析与改造策略[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9:2.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范文兵.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演变趋势与新的可能[J/OL].

作者:胡芳 郭卫宏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