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摘要: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解析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实施困境:部分参与方守旧的思维惯性、路径变迁的高成本制约、旧课程体系的路径依赖槽产生负效应和原有课程体系的自我强化。从加强课改政策宣传,增强参与各方课改意识;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提升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课程标准有效实施4个方面就如何形成路径超越进行探讨,力图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路径依赖理论

1原有课程体系的路径依赖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困境

1.1参与方守旧的思维惯性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制度的历史惯性发展,更是因为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模式[5]。中国历来重视经验和传统,崇尚权威文化,但却往往排斥变革创新[6],这种保守性固化部分人的守旧思维,弱化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中国文化中的蹈常习故和以不变应万变的伦理道德特性在民间心态中广泛存在[7]。守旧者安于现状,不追求超越,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新课改的接纳与参与,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2011版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课改多年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修改颁布实施的,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权威性,理应得到广大学校、教师的坚决支持和认真落实。然而,自实施以来,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抱残守缺的惯性思维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观念,依然存在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准确、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季浏[1]明确指出体育课改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包括少数“权威专家”,依然习惯于用教学大纲的思维方式来评价《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专家还是用指令性文件的思想来要求《课程标准》。这些错误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表现有:无端批评新体育课程淡化运动技术甚至不要运动技术,坚持认为体育教学要以传授“三基”为主要任务;不顾《课程标准》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特性[8],要求“课程内容”部分列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把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当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全部,一切围绕体能转等。以上错误的思想反映了部分体育工作者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1.2路径变迁中的高转换成本制约

诺思认为引入新制度受到报酬递增的制约显著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创设成本或固定成本[9]。制度变迁需要产生较高的额外成本,在依赖原制度收益稳定可观的情况下,这一成本无人愿意承担,特别是在路径变迁的收益没有明确的预期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减少成本的付出,主体不会有意识地行动接受制度变迁,甚至会使用各种办法维护原有制度,抵制制度的变迁[3]。课程改革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课程标准》只建立目标体系和标准,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权利下放,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新课程,创造新课程。但目前课程改革缺少将“课程内容”物化成“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正如张振华[10]所说:目前国内体育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上位概念的“元认识”,有关“如何教学”的中观理论难得一见,“怎样教学”的微观研究较为稀缺,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实施与学校体育新课程逐步推进的需求,增加课程实施的难度。同时,目前三级课程管理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11],“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仅停留在课程理念上,地方课程开发不足,不能提供充足的体育教学范例和方案[12],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一线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要完成好课程实施的工作就必须先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任务。这相对于过去大纲教学的简单执行,无疑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身体水平、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而且体育兴趣各不相同,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选项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但由于高中学生人数多、兴趣广的特点,相对于按行政班开展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内容的传统高中体育课程来说,选项教学对学校的场地和师资等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较高的转换成本,这也是高中选项教学在课改初期难以全面铺开的原因之一[13]。此外,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发展;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和注重发展性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使得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这比以往只包含身体健康和运动技术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更为合理,但同时也更加复杂。提高体育教师的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引入新课程的成本,而且完全耦合制度变迁会产生高转换成本的路径依赖特征。

1.3旧课程体系刻画的路径依赖槽产生负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将制度变迁分为4个阶段: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14]。从给定条件开始,参与者即为制度以后的发展设定路径依赖槽,并导致制度逐步锁定在这特定的路径依赖槽上,影响新制度的引入。此次课程改革明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过去体育课堂只注重体育知识传授,学生只是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努力体现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努力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由“运动技术中心论”和“生物体育观”组成的路径依赖槽,却依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负能量,阻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运动技术中心论”认为体育课程主要任务是传授“三基”,课堂教学就是为让学生更好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运动技术中心论”重技术轻情意,在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目中无人”,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运动技术教得多、教得细的课就是好课。“生物体育观”的体育课程目标则单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形态、机能和体能,应付体质健康测试和考试选拔,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发展,没有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功能。“生物体育观”认为体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纳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放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15]。“运动技术中心论”和“生物体育观”是大纲思维的突出表现,是原有课程体系刻画的路径依赖槽,把体育学科的部分功能当成全部,只关心技术的教学和学生体质的提高,把体育课上成技术课、训练课、体质课、应试课,最终形成路径锁定,极大阻碍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1.4原有课程体系的自我强化效力依然存在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的自我强化作用下,制度的组织域内各参与方会发展为一种多方均衡状态,要想实现制度变迁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组织域中参与各方认为,在现有制度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上继续发展利益可期,皆大欢喜,而通过改革打破平衡将存在不确定风险,往往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4]。这种制度的自我强化并不会因为新制度的引入而马上消失,反而会持续发生效力,阻碍新制度的顺利推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曾出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难以落实、学校体育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状况。国家督导团在2007年对华北某省20所中小学学校体育情况进行了抽查,发现存在毕业班取消体育课、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体育器材只做摆设、体育教材单一等问题[16]。反映出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但仍有学校教育工作以应试为中心,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由于原有课程体系运行多年并不断自我强化,课程体系内各方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多方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参与各方认识到只有保持稳定平衡,各自利益才可得到保障,任何改变尝试都不能增加利益,这就使得局中人缺少改变均衡的利益驱动[17]。由于多方均衡牢不可破的稳定性不断强化了原有课程体系的惯性,就像著名的“猴子与香蕉”实验不断强化后来进入笼子的新猴子一样,使得学校、教师达成了共识性的契约“分数决定论”。在以智育为中心、应试成绩主导一切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只有成绩好、升学率高才能得到上级部门、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18]。在开展工作时,学校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对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置若罔闻,在新课程实施上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穿新鞋走旧路。

2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探寻

2.1加强课改政策宣传,增强参与各方课改意识

参与者的意识观念和思维定势使得原有制度按惯性往前发展,不利于制度的引入。在课程改革中,各方主体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不了解、不理解,缺少制度认同和遵从制度的理性自觉,从而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只有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参与者的课改意识,才能摆脱思维惯性从而消除原制度的自我强化影响,顺利实现制度的变迁。第一,在课程推行过程中,应广泛开展各类课程实施宣传,让课程标准政策的执行者全面深入了解课改的理念、目标和标准等内容。据不完全调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有50%左右没有读过《课程标准》,这就使得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此部分体育教师只能靠以往经验或者是个人理解来执行课程标准,严重影响新课标实施的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强课改政策宣传仍然是课改推进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广大课程实施者的宣传培训,使其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目的、意义和与他们自身利益间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意识,逐步转变为课改的坚定支持者。第二,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加强互动。季浏[1]总结一线教师缺乏课改意识的表现:《大纲》意识很重、工具意识太强、目标意识薄弱和“专家之上”意识强烈。因此,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应主动了解、认真倾听来自一线广大课程实施者的想法和反馈,特别是校长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想法诉求,分析他们的需求,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和误解,使他们早日能够走出误区积极参与新课程建设。

2.2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提升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由于旧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年,体育教师对大纲要求驾轻就熟,运用成本较低,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课程三级管理中间层动力不足,上下衔接不畅,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不熟悉,新课程教学能力欠缺,教学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相比较下表现出路径变迁的高成本制约。因此,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是降低制度转换成本、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第一,从完善新课程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和进一步充实地方、校本课程两方面优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首先通过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充分阐释意在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策略与手段,以指导广大体育教师较为系统地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规律和实践策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进一步充实地方、校本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市教研员应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地方课程,制定具体方案,完成将“课程内容”物化成“教材内容”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学校则应根据国家课程精神和参照地方教学方案,从当地社区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提供课程实施范例,为教师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第二,通过师资培训和大学引领提升现有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优化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培养合格的新教师。首先,师资培训做到全覆盖。因为体育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体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必须做到全覆盖,使所有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新课程教学。其次,通过大学对中小学的理论引领,提升体育教师能力。大学和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座谈和交流研讨,既可以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各自的体育教学特色,又可以使其快速了解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不断丰富理论素养和开拓专业视野。最后,体育院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应注重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需求。体育院系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工作,他们走上岗位后,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将会影响课改实施的效果。因此,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等方面应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这些未来的体育老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具备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和课程实施能力,快速适应新课程教学。

2.3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实施多元主体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发展具有导向规范、诊断鉴定及激励改进等方面的价值。新课程标准虽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以往“学科观”“生物观”和“考试中心论”被广泛运用,评价标准依旧,导致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仍然沿着原有路径继续运用,呈现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得出,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想消除原有制度的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槽牵制等负效应,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是关键。第一,课程评价者要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身、心、社”的三维课程价值。由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除正常的体育教学外,还要完成体质测试和体育中考等其它体育工作,而这些工作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又关系千万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升学等现实利益,这就造成了课程评价往往顾此失彼,以体质优良率、升学率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际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努力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三维课程目标[19]。课程评价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20],体质测试和体育考试反映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体能的发展水平,只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评价者应秉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力求准确、全面,不能片面追求体质优良率、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用“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评价“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第二,课程评价主体应进一步扩大,做到多元主体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活动,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并不参与其中,这虽然可以保证评价的专业性,但却忽视了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形式,所以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和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因此,学生和家长也应该纳入到课程评价中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种对话合作关系,一起促进课程改革的推进。

2.4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课程标准有效实施

路径依赖中的制度变迁,夹杂着参与各方理性和非理性的博弈。课程标准实施时,实施者往往是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经验采用不同方法策略,效果不尽相同,甚至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能够防范和及时纠正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政策规避和政策失真等问题。完善课程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相关工作列入各级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成立独立于执行机构的政策监督机构,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挂牌督办”制度,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机制,加大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问责力度等。同时,监督机制应定期反馈,调整落实。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推动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因此,监测的结果应该及时向政府、公众和教育利益关系人公布,以便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者指明改进方向。最后,监督机制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三级监督体系。过去课程监督是国家层面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学校更多的是被监督、被监测,处于被动迎检角色。如果将学校纳入到课程监督体系中,必定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课程监督更直接高效,从而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的作用。正如诺斯所说,任何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性。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新课程体系的高转换成本制约、部分参与方的旧思维定势、原有课程体系的自我强化和路径槽依赖,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效应阻碍了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但不能因为引入新课程标准遇到问题就否定其正确性,而应该发现问题,找准突破口,尽快打破路径锁定,使新课程标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转换原有制度的负效应为新制度的正效应,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可持续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新制度的路径依赖。

作者:罗伟柱 邓星华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