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 了解国内外生态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生态保护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取得令国人骄傲、世人惊叹的成就,然而一些地区过度利用生态资源、乱弃垃圾、乱排乱放污染物、乱采滥伐森林、围湖养殖、非法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得到保护和延续,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教师应当善于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实地考察等渠道,大量收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资料,并及时渗透到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中去,着力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实践技能。
2 注重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1 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师要结合专业岗位技能操作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与创新的重大举措。要善于将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最新方针政策巧妙地渗透到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中去。可以结合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阐述这些重大改革举措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懂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水平。同时,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生态文明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思想境界、学习兴趣和技能素养无缝对接。要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入地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理解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试图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境内有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目连山省级森林公园等著名生态品牌。当前,国务院已启动实施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池州市正在实施全面启动和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区”大发展战略,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池州人民热切关注的话题。因此,可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针对池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长本领、强意识、正言行。
2.2 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人类是地球的人类,自然是人类发展的母体,人类要重视自然、爱护环境,要把发展经济建立在顺应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根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生态文明蕴含着严谨、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绿色、高效的资源消费理念。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倡导生态伦理观和资源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它将对人类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被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人民群众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美丽中国寄予前所未有的期盼和厚望。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些地区毫无选择和节制地进行招商引资和自然资源开发,甚至不惜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GDP,导致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平衡被人为打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着一系列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人类所消耗的物质、能源等都必然是从大自然中索取。过分地追求高消费,最终必将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被人类更快消耗殆尽。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奉行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原则,要树立严谨、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和绿色、高效的资源消费观,珍惜和敬畏存在于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自觉呵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守住区域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保产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构筑符合区域实际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建立系统、科学、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思维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继续坚持“经济效益至高无上,生态为经济让路”的发展思维以及“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不可能走出举步维艰的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近年来,总体上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但在局部区域还存在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较为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减弱等现象,例如,因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过度砍伐等原因,导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1998年长江洪灾正是开发长江流域过程中种种生态经济矛盾积累的集中反映,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师要针对学生身边发生的塌方、泥石流、洪涝灾害、雾霾以及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等,教育和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价值观。例如,在生物技术类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安徽省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时常出现的酸雨(Acid rain)现象,对学生进行生态消费观念和生态文明行为教育。酸雨是指pH<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露、霜等,在国外被公认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破坏生态系统,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十分明显,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也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避免或控制酸雨的侵害,教师可在分析酸雨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来约束自己,从倡导节约能源、生态出行等方面入手,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3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3.1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中
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举措。但是,在强调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从公民思想道德层面强化生态伦理观和资源消费观教育,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道德氛围。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和正能量,起着指导人们判断自身行为正当与否的标杆作用。道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已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岗位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注学生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和文明修身教育。当学生道德体系中建立起了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时,就会自觉地持久地保持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因此,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努力把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指向和道德情感,从而培养社会满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在全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营造生态文明教育良好氛围,必然会推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3.2 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和专业顶岗实习全过程
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迄今为止,虽然人类主要还是居住在地球表层,但其活动的领域已深入到了地壳深处,且已离开地球开始进入了星际空间。至于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因素,更是远远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全球环保形势十分严峻。在实践教学和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中,要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从约束自身日常生活起居行为和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起,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范围,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态文明行为的具体要求上升到思想道德的高度。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贯穿于专业岗位技能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中。此外,在高职学生进入校外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期间,实习指导老师也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岗位特点和企业实际,积极参与企业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拓展学生生态知识和环保技能。
3.3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评价
将生态文明素质纳入技术技能水平考核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教师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特点和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完善实践课程教学标准,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技能考核评价方案。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考核评价时,要有意识地加大节约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内容的权重系数。通过运用系统、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提升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素质的同时自觉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和基本生态环境保护技能。
作者:汪芳琳 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