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提升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提升路径探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释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简单介绍了其获得感的几种常见类型,通过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必要性的分析,分别从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思政教育实践的互动性、提高广大学生内心的满足感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有利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获得感;必要性;提升路径

曾在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谈话会议中强调:“思政理论课程是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务的重要课程。”这进一步肯定了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与无法取代的作用,为新时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因此,广大思政教师应努力提高思政育人质量,要努力做到价值与真理之间的高度统一,让学生素养和能力得到切实提升,让其思想境界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思政教育获得感,主要是一种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等方面客观感到满足的个人主观感受。其中,获得感实际上是由获得以及感受这两个词语构成的。获得主要指的是对外界某些事物的拥有,比如空气或是水等特定事物的拥有。而感受则指的是人通过对某件事物的内心感受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因此,获得感的基本内涵,指的是,人通过拥有某些事物而产生的主观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正向的感觉。对于思政教育获得感来说,其指的是学生对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得到的精神利益的正向主观体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根本需求思政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以及发展人的重要活动,它的核心及本质是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所得到的获得感,体现了立德树人核心育人理念。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广大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得感有关,而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能否实现则主要取决于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政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应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目标基本要求相互统一。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优质人才时,应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情感体验,在自觉主动的实践中,得到理性与情感认同。当大学生真实得到与内心期待相吻合时,他们将会以正面的情绪对待所学内容,会以更高的热情加入的育人实践中,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也是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更是他们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当代学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个人意识也尤为强烈,开放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才能体现个性的舞台,促使他们施展才华,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师生教育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需求,充分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以此来让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实际所得到的相吻合,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认同。这样的获得感提升,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也可以进一步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有助于锻炼学生坚毅的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参加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集体意识、协调能力。在提高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身体等等各方面素质的同时,推动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当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对思政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要找到思政教育正确的落脚点,基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确保思政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以及先进性。思政教育应努力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汲取当代社会的精华,勇敢面对社会带来的新挑战,以便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活力。在现阶段多元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有效的教学载体等都应充分体现并满足时代性的要求,利用时代语言表达方式来广泛传播具有时代气息的育人内容,使其靠近当代学生、靠近现实生活,让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同,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获得感,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等待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对此,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让当代大学生变成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思政教育要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形式,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努力迎合当代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曾指出:“加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因事而化、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对此,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在体现理论性、合理性以及政治性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彰显其内容的特色性与时代性。思政教育是跟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理论内容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应充分遵从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靠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一方面,在以往思政教育基础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具有全新及更深层含义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长时间以来,思政教育内容显得过于政治和理论性,往往被附加上了“高”“大”“空”等相关标签。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内容应在汲取原有思政教学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新思想、新理念、新科技,精确把控新形势下提出的全新要求,并加以消化和总结,进一步增加知识的整体含量,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构成全新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应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在现实领域进一步探索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具生机和活力,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使其更加契合当下社会。如果此种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将会是枯燥乏味的,容易让学生内心产生排斥和反感等负面情绪,而从社会现实中挑选素材,则会让思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去影响当代学生,可强化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基于此,思政教育应结合哲学、道德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领域的学科知识,来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以及整体价值,根据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来形成强大的感召力,让广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认知。

(二)增强思政教育实践的互动性曾在全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大会中明确指出:“思政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做人的工作,要始终围绕广大学生、关心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思政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彼此应在这一过程中各自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作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将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吸收,让教学内容尽可能靠近学生日常生活,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探寻到与学之间的契合点。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指引者,构建自由探讨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预期最佳的课堂互动效果。在双方沟通交流时,需要注意彼此身份的平等性,积极融入情感要素,以便推动彼此更深层的交流,在课堂活动中构筑信赖感,得到情感认同。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双方深层次交流,教师应做到实体互动与虚拟互动有效结合,拓展互动形式,推加快育人过程中的生活化,让双方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到愉悦感。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应增强自觉性,努力学习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思政基础理论内容,进一步巩固自身理论功底,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促进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得到知识方面的能力。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育活动,和教师之间进行良好互动,让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这样可以在学习知识、提高精神境界的同时,得到崭新的价值支撑力量,因此来产生全新的获得感。

(三)提高广大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学生们的满足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得到的主观感受,学生内在需求是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原始驱动力。详细来说,首先学生具有显著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觉挑选性,在学习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所学内容,而是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与接受,思政教育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科学指导与引领学生,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切实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便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而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感。其次,由于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他们内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都将体现在其实际行动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带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主人翁。思政教育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或是知识竞技比赛等,使其在提高个人能力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得到满足感,切实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归属感。最后,则是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成长环境、喜好与性格特点等方面有着较大区别,这让学生在情感、素养、认知以及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倾向。对此,思政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全面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兴趣,努力激发他们的自我优势,鼓励并支持学生自由发展,以便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使其自我价值得到真正满足。

四、结语

新时期,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有效路径,需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程在思政教育教学当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推动思政教育革新为重点,全面落实全员、全程以及全面育人,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思政教育,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多.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措施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190-191.

[2]高竞男,武敬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12):38-41.

[3]梁宇嫣,王冬冬.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6):43-46,50.

作者:朱杰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经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