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提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价值观念等,它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几千年来我国先民的智慧结晶。它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发挥指引的作用,至今仍在我们血液中流淌。本次针对有关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进行研究、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热爱。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兴趣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现状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因此,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等西方较为流行的节日位居第二。

2.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中,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继承”排在第一位;还有就是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电视等,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浅显易懂、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第二位渠道;另外,“课堂学习”的选择率也比较高。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有效性评价并不低,但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的大学生通过该途径接触传统文化。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普及率高等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高校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调查吉林省内普遍采取的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对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及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加大宣传认同度最高,大学生也很认可各种商业促销活动,认为这种方式是加大宣传的一种好方法。当然,当代大学生对这些观点也并非盲目认同,而是会经过思考有选择的参加。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知不足。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也愿意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只有极小部分的大学生了解并可以准确说出相关知识。

2.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礼之道、中庸原则[1]、诚信问题、义利观[2]和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等观点大部分同学都了解,认为这些观点既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存在道德自律性较差、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问题。3.对常识性问题熟悉度不足。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约10000名大学生中,仅有11%的同学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多达83%的同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觉一般,并没有强烈的好恶,然而还有6%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摒弃。在课堂开始之前,对参与课堂的同学做了一个小测试,涵盖传统文化方方面面,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同学们对常识性问题掌握程度并不好,我们也针对测试结果对同学们展开了普及。

三.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淡漠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这些新思想的涌入,对于正处于树立三观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巨大。以吉林省为例,西方节日在高校中盛行,深入人心,相反,传统节日却鲜少问津。

2.信息时代快餐文化深入人心。在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对快餐文化认可度有多泛滥,对传统文兴趣就有多淡漠。快餐文化是一种靠数量取胜的,浅显的碎片化信息,因其具有现代性,逐渐成为青少年热衷的一种文化,伴随不断发展的经济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比之下,传统文化虽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却因枯燥、门槛高、传播方式不当等因素导致传统文化内核慢慢弱化,地位受到严重影响。3.大学生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当代大学生课业负担重,还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这让他们不得不咋暂时告别本就有限的课外活动,全力以赴应对各种考试实习。在吉林省中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不少学生还要忙于课外兼职,积累工作经验。即使参与课外活动,传统文化也并非他们的首选。

四.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措施

1.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进入到21世纪后,全世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3],互联网的运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媒介或是一个工具,而是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方式,一种网络媒介场域、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的一类人,他们成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类。可以说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但我们不能任由这一平台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在网络上迅速搭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通过网络资源可以阅览到许多传统文化的渊源、发展及其经历。

2.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延续,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内质影响极深的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规范之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论素养。首先,高校要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机会,多为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高校还应在教师准入门槛上适当增加对教师人格修养的考核。其次,教师在理论素养的提升方面,一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要创新,既要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又要以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指导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阐释。最后,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是一种塑造学生文化素养的隐性力量。

4.创新类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曾谆谆告诫青年学子:“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要求高校要创新活动形式,于实处着力,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科技搭建新媒体网络平台。结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兴趣特点,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载体构建网格化教育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开展全方位校园活动。以诗社、国学社等学生社团为载体和支撑,积极探索校园经典诵读、诗词大赛等形式,创新性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活动,构建载体多元、内容多样、学做结合的全方位校园活动,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院内共有在校生11537人,本次究对象则集中在了校内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通过宣传与推广,有73.5%的同学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引导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深程度上的了解。有15%的同学从对传统文化不重视、不感兴趣逐渐对传统文化有了学习的兴趣。而我们在校内组建的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六点半”课堂更是广受在校师生的认可,许多同学在进入到“六点半”课堂后,既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拥有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我们的课堂以生动有趣为学习的主旨,通过课堂的共同学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智慧结晶,许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就对整个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摒弃的态度,看到了外来文化先进的一面,就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随着思想的进步,要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先民的智慧能够更好的融入当今的社会中,焕发出更绚烂的光芒。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探求传统文化的精华,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牢牢把握住我们的根,才能在飞速的发展中不忘记来时的路。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郭齐勇.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6).

[4]卞程秀.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作者:陈天红 陈欣 王旭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