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保障和谐稳定的学校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一方面有助于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添新动力;另一方面有益于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注入新活力。本文阐释了人本教育管理的理念,分析了加强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服务

播种思想、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智力集聚地、人才培育地,大学理应顺应时展、强化服务意识,在教育管理中凸显人本理念。如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开创人才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的格局,这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界定

高校学生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校的强校之本,立足之基。那么何谓“学生管理”?一般而言,“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是否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1]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管理和自我管理,对于当代大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既是人才培养的现实之需,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要。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智育培养为主导,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处处渗透“以生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人本式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教育本质的应有之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而教育则贯穿着这个过程的始终。故此,教育是促进个体成长成才,提升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有力保障。“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2]就此而言,高等教育的意义内在的要求实现人的价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规律。社会的持续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育作为强大后盾。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曾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附着一定命令、惩罚、规定、管控等强制色彩,不仅学生被动接受,更让班主任身陷班级管理繁琐事务中,疲于应付。这种主张以服从为先、整齐划一的模式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格格不入。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则强调引导、弱化管理,倡导用人性化柔性管理来替代制度式刚性管理,与教育的本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

人际关系内在的包含于任何管理工作之中,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待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问题关乎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黑格尔说:“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4]故此,高校应当注重将道德价值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第一位因素来考虑,将其内蕴、理念融于学生管理之中。康德认为:“在目的王国中,人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把它单单作为手段,它自己永远是一个目的。”[5]大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发展知识、培育和提高人才,而高校管理的最初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让其成为自己的灵魂导师。教育不管其重点在哪一方面,位属于哪一层次,理应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价值归属。就此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以生为本,服务育人。冷酷的、刚性化的传统管理模式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本末倒置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使服务渗透于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到管理过程之中。

三、构建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策略

(一)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机制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服务学生、关爱学生作为第一任务。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中,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生护生,多做实事。此外,要紧密围绕学生成长开展工作,健全服务机制。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普及心理卫生常识,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切实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心理测查,提供就业咨询培训,开展就业指导;建立比较完善的勤工助学体系,探索既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又有利于学生培养的新机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增长才干。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管理模式是评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庞大的群体规模、复杂的心理状态、繁琐的日常事务往往使得教育者疲于应付。大胆探索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人本化管理尤其要将管理者的自身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要具备较高政治觉悟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消解政治上的认识偏差、思想中的认识误区。其次,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多涉猎,多学习国际时事、社会热点、中外历史等知识内容,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增强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理解,促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再次,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素养。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思想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6]

(三)优化校园环境,突出以人为本

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行为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环境既涵盖了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两个层面,前者包含校舍、教室、操场、长廊等外显的东西,后者则囊括了校训、校风、学等内显的东西。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力、有序、有效地参与到校园环境创建中来,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融入健康文明的理念,有助于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只有用学生的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7]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在管理服务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助学生明辨是非,引学生坚定信念,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

(四)提高法治意识,促进依法管理

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胜诉”的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制度管理和学生权益存在着某种不和谐。“检视高校现行学生管理制度,不难发现有不少在校方看来是加强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措施,从法律角度看却有明显瑕疵。”[8]就目前而言,漠视法治原则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大学之道在于育人,唯有从学生的角度予以制度关照,才能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自由的情况发生,才能最终实现和谐双赢。故此,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行严格管理,这不仅是高校对学生管理制度法治化极其重要的举措,也是实现依法治校和教育管理民主化的必要途径。高校管理者尤其要大力增强法治意识、严守法律规范,在教书育人、管理服务中践行法治理念,维护学生权益,提升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成长春.学生管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德]康德.康德论教育[M].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3]范向前.高校校本学生管理政策制定理念闭[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康德.实践理性的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l960.

[6]张安.大连市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3.

[7]川慧田.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8]朱永新,何小忠.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李振威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