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与投资范文

风险与投资全文(5篇)

风险与投资

第1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

一、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的概念和重要性

1.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的概念

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广泛意义上指的就是能够影响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国家为了预防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也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除此之外,社会保险也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的社会保险各种各样,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其他方面的保险。

2.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的重要性

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不论对社会、对公民或者对国家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可以帮助家庭和公民做出更好的关于理财投资方面的决策,从而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作出一个更好的预估和判断。其次,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还可以保障家庭的财产和人身健康安全方面,给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更好的保障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的和谐统一以及共同进步。除此之外,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在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上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且推动社会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二、如何验证社会保险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实际情况结合已经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来讲,大部分家庭的储蓄收入占全部家庭资产的比重较大,而股票和基金等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的储蓄占家庭全部总资产的比重相对比较小。这个现状和问题体现了一部分家庭对未来收入和支出以及家庭资产的用途去向等问题都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如果家庭对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有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家庭就会选择对资产进行预防性储蓄,从而来降低家庭支出的比重,并且降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的资本。相反,如果家庭有了社会保险的保障,且收入达到了小康或小康以上的水平,抗风险的等级就较高。那么家庭在考虑收入支出的占比以及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的投入时,就会多会考虑一项因素,甚至把社会保险当成决定一个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社会保险,那么家庭对这个项目进行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决定的时候,就会有着多方面的顾虑,考虑到这个项目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家庭就会降低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比重。如果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家庭在作比较的时候,就会考虑到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时社会保险的力度以及对自己的益处,从而增加对股票和基金等的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除此之外,影响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家庭投资风险态度的影响。家庭风险态度指的是家庭对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时考虑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程度表现出来的偏向和喜好等。有些家庭偏好风险,因此在做是否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决定的时候,这个家庭本身偏向于可以接受和承担比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于金融资产投资方面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和容纳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保险能大大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程度时,这些偏向风险态度的家庭将会在更大程度上选择将家庭资产和储蓄投入到股票以及资金等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从以上相关理论来说,在宏观层面上,社会保险制度和家庭是否参与股票和基金的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对工作阶段的家庭方面来说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工作阶段的家庭对理财投资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而且有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工作阶段家庭更倾向于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方面做出贡献。因为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这样,也能够获得相对多的收益。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社会化产物。考虑到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我国大部分家庭对于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方面的接受度会大大增加,从而带动资产的流通,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

三、结语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保险作为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新产物,这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重视和关注也越来越大。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相关的社会保险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个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保险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重要关系,重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革新,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朝着向人类更有利的方向去发展,从而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并且为国家的和谐统一以及共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研究数据表明,影视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20%左右是获利的,10%能做到大抵收支平衡,剩下70%都是赔钱的。高收益的影视投资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业,它的风险来自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市场的不规范性,具体包括内生风险及外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内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和好莱坞的每一个影视项目确立和决策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相比,国内的影视投资立项就显得十分幼稚了。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额,或仅凭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志或根据投资者的个人喜好,头脑一发热就拍板决策了。立项后的项目管理更加是无从谈起。这种缺乏专业管理的投资,事前没有慎密仔细的立项调研,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事后更加不会进行检讨总结。于是宝贵的投资款就在这种低级的项目管理中慢慢流失,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还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影视剧投资外生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受国家抑制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影响,大量的热钱涌入,炒热了影视剧投资市场,推高了影视剧的投资成本。同时,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影视剧投资带来了空前热潮。但影视剧投资获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获利概率低,并面临着费用超支,同质化严重等风险。与此同时,限广令等政策的出台,使得下游电视台对影视剧的购置更加谨慎,价格也大幅降低。

2.市场供过于求引发的经营风险据统计,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接近3万集,但最后获得发行许可证的不到一半,进入卫视黄金档的更是不过6000集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剧集产生了效益的,剩下的大部分或卖不出去或干脆就胎死腹中。另外,影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而作为主要购买方的各地电视台购片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必然加大供需的不平衡,影视投资的经营风险及同业竞争风险必然不可避免。

3.“轻资产”带来的投资回收风险有学者将影视剧投资划归到“创意产业”投资,即通过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这种创意产业的特性是:人力资本是投资成本的主要构成,固定资产投入甚少,资金的投入、退出将与创意企业的经营周期紧密相关。目前投资一部影视剧,演员片酬要占到总投资的50%-60%,甚至接近80%,加之剧本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人力资本成为投资中的主要构成,加大了影视剧的“无形化”程度,若投资失败,清算价值几乎为零。另外,作为“创意产业”,影视剧投资的制作周期长,初始成本高,但复制和模仿成本低,若被盗版等侵袭,投资损失巨大,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4.融资渠道不健全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影视投资市场主要是以民营资本为主,融资来源大约90%是自由资金,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自筹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不畅。另外,影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版权质押存在法律问题等问题,投资企业即使是拥有自主版权的影视公司,拿着版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物去贷款时,也很难说服银行。银行即便放款,通常也会伴有实物资产的抵押。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脱节,使得投资者无法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影视投资市场仍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既缺乏专业有效的项目管理,又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投资者和项目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建设一个成熟有效的影视投资市场引导机制。

影视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影视剧投资市场的现状决定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及投资价格,为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科学选择投资项目,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降低影视剧投资风险。

(一)科学选择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投资项目

1.多渠道获取征集项目信息影视剧投资始于项目的征集,而所征集项目的质量好坏也反过来决定着投资的成败。把握好项目征集阶段,其中信息的获取是关键。投资者可以从把握市场各种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建立信息获取的渠道。(1)从金融机构获取投资信息和金融圈内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其在投资机会的需找和发掘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成为影视投资项目发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另外还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以优惠的价格获得项目融资,实现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2)从影视投资项目中介机构获取项目信息和拥有影视投资项目信息的中介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能够通过中介机构构建的信息平台上,获得影视项目投资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关系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优先地位。

2.准确定位影视作品(1)以目标受众需求为导向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处于最下游的观众最有话语权,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以内容为根本的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由此,有针对性地投拍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影视剧,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首要因素。(2)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中不难发现,影视品的成功与否与其社会影响有着很大关联。例如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取得成功,观众乐于关注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因为其向广大观众展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们容易从影视作品中受到这些精神力量的感染。反之,消极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很难有亮点吸引观众眼球的,往往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投资者有必要对其投资的影视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3)准确把握档期在黄金档期,影视作品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成为观众的话题焦点,因此获得收益的机会也随之增大。现在国内成熟的档期有四个:贺岁档、寒暑期档、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档期,仅仅几十天的时间,所以选择合适的档期播出,是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4)宣传包装到位“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在的影视市场已经行不通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谁的宣传更到位,更出位,谁受关注的程度就高。宣传包装运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最后的收益。

3.可行性分析筛选项目在实际投资当中,投拍项目的筛选始终应该遵循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1)从投资目标来看多选择一些战略性的有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容产业投资项目,少进行一些纯粹的金融性投资项目。(2)从项目范围来看应该多选择面向全国市场的影视投资项目,辅以少量的地方特色影视投资项目。扩大项目的目标市场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也意味着更宽阔的市场前景。(3)从投资风格来看应采用独立投资、主导投资、共同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举的方式来进行,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提前占得先机。(4)从投资介入阶段来看尽量选择在项目创建甚至在萌芽期就选择介入。越在项目后期,进入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也越缺乏投资价值。(5)从投资规模来看初次涉及影视项目的投资数额建议不宜过大,在经过慢慢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才推荐逐渐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项目投资。(6)从收益方式来看如果风险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固定收益的方式,如果项目风险较小,多采用参与收益分成的方式。

(二)完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

项目运作管理是整个投资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各种实际的问题会直接反映到投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多目标项目的投资技巧、管理能力以及实际运作经验才能克服,因此也是对投资者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投资者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1.保证项目运作进度正常项目运行的进度关系到投资的全盘计划,进度的滞后容易造成成本的扩大,无法在预定的档期安排作品的推出,增加资产债务等风险,这些因素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投资的亏损。所以,投资者必须考虑合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运作的进度。

2.部门间要各司其职由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层成立项目投资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科学严谨,判断项目运作中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项目运作执行的情况。

3.及时监控消除风险通过设置的多个“去/留”决策点来监控风险,制定严格客观的里程碑保持对项目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特别是项目早期的风险。

4.总结投资经验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检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是否合理、阶段性里程碑的设置是否科学,并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档案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定期拜访,增加与对方下一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投资经验,虽然不能生搬硬套到以后的每一次投资当中,但这些经验仍然可以值得投资者去借鉴。

第3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盈余管理;监督作用

一、引言

近些年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愈演愈烈。许多企业管理者出于压力和动机,通过一些手段和方式对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而风险投资机构一般会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介入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因此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学者观点不一,有些认为风险投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有些认为风险投资促进企业盈余管理。尽管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少有系统的文献回顾梳理,本文对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风险投资的界定

风险投资最早起源于美国,发展半个世纪之余,虽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但其概念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总体可以概况为初创的、发展前景好的、快速成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以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大多学者主要从风险投资的参与、投资机构声誉和背景、投资阶段、持股比例、出席股东大会人数、是单一投资还是联合投资等方面进行衡量与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界定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态度。总体来说,可以解释为企业管理者使用一些会计方法或真实交易来对会计信息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其是在合法范围内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并未危害企业价值,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控制会计信息,或进行短期行为,对投资者进行误导,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其中通过会计方法政策进行操纵的称为应计盈余管理,其衡量方法主要随机游走模型,Jones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模型,通过安排真实交易进行操纵的称为真实盈余管理,其衡量方法大多使用Roychowdhury模型。

三、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从二十世纪末发展到现在,风险投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基于不同市场和不同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有所不同。

1.风险投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专业化管理。Jain和kini(1994)通过对北美市场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有风投的公司中少计费用的行为较弱,表明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认为风险投资不止能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指导与监督,为企业带来一些增值服务。BakerandGompers(2003)表明,董事会中有风投参与的企业治理情况更好,但一般由参与人数较少,并建议风投参与董事会,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监督性。SuzanneG.Morsfield等(2006)以美国1983年至2001年的两千多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一致结论,有风投的企业IPO当年的异常收益相对无风投的企业低,认为风险投资在投资后会派专业董事介入和监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即风投的参与和监督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为企业带来更好的长期绩效。Kim等(2010)以韩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有风险投资的企业盈余质量会显著提升。YVHochberg(2011)使用三个独立的测试,研究了风险投资在公司刚上市时的治理中的作用,比较了风险投资和无风险投资公司的与治理和监控相关的变量。这些发现风险投资参与对IPO后的治理和对公司的监控是有效的、相关的。JENG-FANG等(2012)研究了中公共风险资本投资(PVC)对IPO公司的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PVC参与的公司在IPO财务报表中使用较少的会计应计费用,从事的收益操纵更少,并且有更优的董事会。高质量风险投资更有效。WWan(2003)研究了风险投资者的质量对进行IPO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影响,重点是对权责发生制和实际活动的操纵,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衡量风险投资质量,结果表明较高质量的风险投资人通过其投资组合公司上市可以更好地限制机会性财务报告。SGMorsfield,CELTan(2003)检验了风险资本家是否通过约束其投资组合公司中与IPO相关的收益管理来提供增值监督。研究表明,与无风投参与的公司相比,有风投参与的公司异常的可自由支配应计费用明显较低,长期回报要高得多。Agrawal和Cooper(2009)研究发现更加成熟的、高声誉的风投更能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更有效的监督。Lee和Masulis(2011)认为单独的风投机构并不能阻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只有风险投资声誉好,具有保荐机构时,盈余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

2.风险投资没有抑制企业盈余管理

风险投资有意促进盈余管理。Mills(2001)认为风险投介入企业的管理,会促进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拉升股价获取利益。KatzS(2006)研究美国上市公司IPO前后的盈余管理,结果表明有风险投资的企业在上市前表现出较高的盈余管理,出现了“逐名”效应。SChahine,JDArthurs(2012)选取英美274个有风投参与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越多,会促进企业上市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在美国市场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风险投资没有发挥有效作用。GSOzawa,DCAGledson(2008)研究风投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时,以IPO和锁定期为节点,将时间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将有无风投参与的IPO进行比较,发现只有少量风投参与的IPO表现出较低的收益管理。但是,当控制IPO的四个不同时期时,发现由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在IPO期间呈现的收益管理要少得多,但在其他三个阶段都未表现出这种现象。风险投资加重了信息不对称。Cohen和Langberg(2009)以美国2001~2006年的50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风投降低了企业收益的信息质量,而且随着风投的持股和参与股东大会人数的增加,其收益的信息更少。

(二)国内研究综述

1.风险投资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唐运舒等(2008)对香港创业板1991~2006年中符合数据完整性的两百多家挂牌企业进行实证,发现无风投的企业IPO前的财务业绩表现比有风投的更好,但在IPO后其业绩下滑程度更大,在加入盈余管理等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风投对IPO后业绩的影响是积极的,从而得出香港创业板的风投对企业有着一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陈祥有(2010)以深交所19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风投对企业挂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梁建敏等(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但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有些学者并未发现风险投资的监督作用。黄福广等(2012)以2003~2009年中小板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同样的结论,结果表明风投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只有2004年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监督比较严格,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难度较大,以及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不够完善,对企业没有起到实质有效的作用。步丹璐、马弢(2013)选取创业板2009年11月~2011年样本公司,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风投持股和挂牌前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刘美辰(2019)认为风险投资能够抑制企业高管抛售股票和盈余管理,并且这种作用随持股的增加而更加有效。

2.风险投资并未抑制盈余管理,反而甚至促进了这种行为

索玲玲、杨克智(2011)以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风险投资的有无、持股、成立年限与其参与董事会的人数多方面衡量风险投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风险投资并没有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反而促进了该行为。蔡宁(2015)以809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以IPO为时间节点分别对企业不同时段的风险投资和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企业上市时还是上市后均促进了盈余管理,并未起到监督作用,具有一定的“逐名”动机。冯慧群(2016)发现有风投的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帮助企业提早上市。刘景章、项江红(2012)发现盈余管理问题普遍存在,风险投资与其虽然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因此无法得出风投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3.部分风险投资对盈余管理的抑制起到有效作用

胡志颖等(2012)发现风投能够控制企业IPO前一年盈余管理,在股票解锁时这种控制会发生变化,以提升股票的价格,因此风险投资对企业并没有监督作用。相对而言,联合风险投资在IPO前盈余管理程度较高,而股票解锁时盈余管理程度较低,这与“逐名”动机的表现相反,联合风投的监督作用更加有效。李玉华等(2013)以风险投资的有无、单一投资还是联合投资、风投的不同背景、投资阶段等多方面研究风投分别对企业上市前、中、后三个时期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最终得出结论,风投对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抑制了盈余管理,其中,联合风投、投资于成长阶段的风投效果更加显著。金树颖等(2018)研究上市公司IPO前后四年数据得出也相似结论,即IPO时和IPO后风投未能起到有效作用,而国有背景和联合风投能够有效抑制其盈余管理。程昔武等(2018)同样把目标定位于创业板,发现在企业上市时,风险投资控制了公司盈余管理,并且发现高声誉、多个风投共同参与的作用则更加显著。

四、结语

第4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

从不同导向的角度,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两类,即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原始创新”)和满足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应用创新”)。原始创新的特点为:理论创新性较强,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有权威性的论文或专利,往往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实验室结果特征突出,但成果偏早期,还需在中试熟化阶段进行大量投入。原始创新虽然时间长、难度大、风险大,却更具重大意义,其一旦转化成功,将对产业带来全新的改变。多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也就是这一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所在。应用创新的特点为:能满足企业提出的具体技术需求,通常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团队,或已进行了部分行业应用,仅做少量技术修改或配套即能被企业采纳,成果的市场定价和后期服务可通过谈判和法律性的协议明确。应用创新多半由企业提出,数量多,覆盖面广,对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很多企业也以“技术发包”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形式,来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寻找新的产品方向。回顾过往20年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跟随创新、应用创新及原始创新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步从应用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以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新形势,着力解决进口替代、“卡脖子”等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科技成果转化现存问题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其中实现有效转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相对差距很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如此低,主要存在如下原因:(1)尚未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引导方向。目前,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管理考核体系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依然“重论文轻转化”,使得科研成果大批产生,但真正转化落地却极少,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2)尚未建立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从事科技服务的技术经理人,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员。(3)尚未形成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化经理人、企业等相关主体尚未打通合作链条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可能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可行的主体。但结合现状,还需解决一系列潜在问题,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政策不明确、启动资金不足、运营管理人员缺失等。

(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以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参与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持股比例为基础,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为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图1)。上述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均有自身特点,优点与不足并存,适用场景有一定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机制,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远滞后于市场需求,加之利益分配不合理衍生的科技人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只能零敲碎打,难以系统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路径三(即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将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经多年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实践,我们认为路径三的科技成果转化画像特征包括:

(1)科技人员(老师、研究人员等)创业意愿较强。(2)科技人员已形成科技成果具有前沿性与稀缺性,潜在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承诺将相关科技成果纳入公司,并作为相关领域唯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要有全职团队,尤其CEO等核心高管角色是全职的,且较为优秀。(4)科技人员是重要股东,但不一定控股。

(三)风险投资有利于克服

科技成果现存痛点问题假设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产品)、前初创期(形成1.0产品,并在标杆客户处试用)、后初创期(初步通过市场验证,实现小批量)、前成长期(实现批量扩张)、后成长期(已经规模化并依然保持良好成长性)及成熟期(保持稳定)六个阶段,对于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转化的模式,最大难点在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关系到能否实现从0到1。从风险投资角度,因为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科技人员商业化经验不足等原因,处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失灵,大部分投资机构倾向于布局后初创期及以后阶段的项目。但近期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讲,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

1.资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难题。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提供启动资金,并根据项目产业化实际所需确定投资金额,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顺利到达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产品并获得市场验证)。其次,风险投资机构还会帮助被投企业开展下一轮融资工作,包括制定融资策略、协助起草商业计划书、引荐投资机构及参与谈判等,甚至可以进一步追加投资以提振其他投资人信心。

2.人才

术业有专攻,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技术人才,还需要运营、市场、财务、人事、法务等相关人员。在此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可发挥多维作用:一是引才,依托自身招聘能力,推荐合适全职人选,搭建完整的经营团队;二是留才,依托专业能力协助设计股权结构(包括比例分配、持股方式、股权激励方案等);三是退人,若部分人员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需求,协助设计退出机制。

3.市场

科技人员对市场缺乏认知,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严重,风险投资机构可在一程度上发挥桥梁作用,表现为:系统开展行业研究工作,并博采赛道内项目的优点,基于自身积累的行业认知,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潜在应用场景;依托股东、LP及已投企业等产业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荐首批标杆客户,协助实现市场的初步验证;对创始团队进行商业化培训,组织商业模式研讨,以确定最优的商业化路径。

4.服务

科技人员普遍对设立公司存在畏难情绪,主要担心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财务、法务咨询、政策申请等诸多事宜,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积累了较强的投后增值服务能力,或者依托自有团队,或者与外部机构合作,可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排忧解难,使创始团队专注于最核心的研发、运营及市场业务。综上,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切实可行的转化方式,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四大痛点,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的可行性较强。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效应的初步建议

1.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布局

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马太效应明显,资金向头部大机构集聚,而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小机构面临诸多挑战。政府亟需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项目成果,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一方面,以母基金角色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鼓励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以LP身份参与早期科技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制定投资补贴政策,引导容错机制的建设,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展未达预期,政府对投资机构予以一定补贴,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压力。

2.有针对性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

面对日趋尖锐的地缘政治风险,我国继续加强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府部门需重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注重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长远发展的意义上来考量其转化的价值;其次,要对对基础理论有颠覆性意义且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成果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不能用传统财政资金的标准来要求其成本投入和短期收益;此外,在某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为其量身定制某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旧的规范约束。

3.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首先,要明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除培养人才、知识积累、科学研究等功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向企业和社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目标。其次,找准功能定位,高校要把支持理工科老师与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任务,不要人为设置障碍。最后,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计划管理机构要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多维度评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工作情况,并把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结论

研究发现,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存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目前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质量发展[N].科技日报,2021-12-09.

[2]赵峰.不同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路径选择[J].科技中国,2019(04).

[3]谭保罗.成果转化耽搁不起!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研究[R].北大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2021-08-23.

[4]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R].远望智库预见未来.

第5篇:风险与投资范文

关键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对策

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其不但能够缓解被投资企业资金压力,促进被投资企业运营发展,给其创建良好运营发展体系,同时也能带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和升级。但是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中,也会存在各种风险问题,不但涉及了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风险,也包含了企业融资环境中出现的风险,再加上相关体系缺少,信息不对称等,这些都给融资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股权投资基金融资中,需要全面思考各种风险因素,加强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和控制,减少不必要风险出现,保证各项活动正常进行。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述

股权投资基金是指通过采用非公开形式获取的资金。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过程中,把特定目标当作投资资产,随着金融体系深入改革,给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股权投资基金本质角度来说,具有收益性特点,因此这给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即便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不再扩充,但是在其运营发展中,将会面临各种问题,使得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运营发展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努力给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提供专业的平台。

二、股权投资基金中的常见风险

1.市场风险在当前金融市场运营发展中,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金融市场交易环节中,将会受到内幕交易影响,或者出现市场操纵问题,这样不但不能保证市场股权交易的规范性,同时也会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秩序,制约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尤其在金融证券市场中,市场操作行为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不但会损害相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会阻碍市场的稳定运营,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没有对其合理操作和控制,必将会引发操作风险,在市场交易中,面临各种不稳定因素,从而引发内幕交易或者市场操纵风险。而导致这些风险因素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对金融证券市场交易活动的深入监管,相关监督管理体系不全面。另外,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全面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变,交易组织框架和操作形式也发生变化,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如金融机构、基金单位等,加剧了市场操纵风险出现,给股权投资基金今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融资风险杠杆融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融资方法,其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在股权投资基金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通常会采取减少成本投放的方式获取更高比例的融资。但是在此过程中,贷款单位提供的杠杆贷款数额随之升高,再加上参与到杠杆融资活动中企业数量增多,使得杠杆交易更加繁琐,从而引发融资比例升高等问题,让企业面临较多的负债,产生融资风险。

3.管理风险从当前情况来说,部分股权投资基金在管理上依然会面临诸多问题,使得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遭受不良影响。例如,部分股权投资基金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时,管理方式缺少创新性,由于在选择管理工具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后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工作的开展。现阶段,部分股权投资基金在管理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管理格局和体系,尤其是管理团队综合水平参差不齐,从而使得股权投资基金管理问题频繁出现,引发管理风险。部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部门没有注重管理手段的创新,在落实管理工作时,没有实现和整体业务充分融合,导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过程比较混乱,使得最终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三、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的防范对策

1.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即便当前我国相关部门结合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情况,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标准,但是这些法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及风险管理要求,导致欺骗、弄虚作假等行为频频出现,这样不但会给股权投资基金运营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同时也会扰乱金融市场发展秩序,制约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站在宏观角度来说,为了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对策,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给后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发展提供法律指导。并且,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部门还要对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防止或者规避不良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风险出现,给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建良好运营环境,保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运行活动顺利进行,从根源上规避各种不必要风险问题。

2.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开展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活动时,为了能够获取理想的投资效果,减少投资风险出现,在股权投资基金运营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并严格按照股权投资基金运行要求进行追踪和监管,优化组织管理框架,选择最佳的管理模式,从根源上避免风险出现,提高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加强主体管理,对投资者、资金管理者、投资决策者等,强化思想意识,严格按照市场要求开展交易活动。并且,加强市场风险规划和控制,可以对投资项目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识别和控制,找出潜在风险,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对策。此外,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结合时展,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认识到信息化系统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积极建设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及时将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处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财务信息等,及时进行信息揭露,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市场交易水平,还能实现风险的把控,减少风险出现。

3.做好投资规划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股权投资基金风险出现,在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全局入手,加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规划建设,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该按照金融市场提出的相关标准和法律要求,对其综合分析。并且,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规划中,应及时找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业务中潜藏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和控制对策,实现股权投资基金科学规划,减少风险发生,实现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健康发展。

4.加强股权投资管理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必将会产生各种风险。为了减少风险发生,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中,需要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保证资产运营安全。但是在实际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中,由于管理方法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导致最终管理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实际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管控过程中,需要从战略角度入手,对现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在对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时展,把现代化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及时进行信息采集和整合,明确风险类型,制定可行性防范计划。除此之外,还要给予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工作充分重视,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该对目标企业实际运营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企业资信和信誉状况,对信誉不良的企业应保持严谨工作态度。通过对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的控制,能够有效保证股权投资基金运行安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发展中,无法避免各种风险的出现,如果没有对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管控,必将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这样不但会给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行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制约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鉴于这种状况,为了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需要给予股权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当前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对策,对股权投资基金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找出潜在风险因素,并提前防范,从根源上减少风险发生几率,实现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原则及策略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18(12):101-102.

[2]邱鹏.我国私募基金风险及监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03):51-53.

[3]闫海.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的法律规制问题探讨[J].长白学刊,2019(05):108-113.

[4]唐霁松.构建长效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制[J].中国劳动,2019(08):5-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