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教育科学知识全文(5篇)

教育科学知识

第1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

第2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知识论基础;价值选择

1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的演进过程

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的主体专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过程中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学科价值的取向均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将其演进过程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为4个基本阶段:

1.1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阶段(1949-1976年)

建国之初,由于社会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基础教育领域又受到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摒弃了自民国时期盛行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开启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劳动卫国”阶段。我国于1956年编制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是我国体育教育思想首次确立的最重要标志,认为学校进行体育教育是一种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手段,其知识基础,价值取向均以社会需求为第一要务,工具性、阶级性突出。1961年在反思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这个版本的大纲强调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继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的目的。到了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体育无用论盛行,体育课变成了劳动课。这个阶段体育教育的知识构成及价值取向强调社会需要,突出技能习得,其体育教育知识的构成以体操项目、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实操为主,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体质增强的目的,忽视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承。

1.2体育教育的学科本位阶段(1977-1991年)

经历动乱十年,国民体质下降严重,改革开放之初如何从恢复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版本的《体育教学大纲》,这一版本大纲在关注学生体质增强的同时,也将体育技能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79年的“杨州会议”,确定了这一时期体育教育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思想。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知识体系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操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但由于在实践上过分强调技术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技能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体育课程变成了简单的锻炼课、训练课,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育知识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形成相脱节,未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1.3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在强化体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体育文化相关知识,并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该版本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体育教育知识体系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该阶段体育教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突破了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局限,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价值取向方面,学生逐渐成为了体育课堂“主体”。

1.4体育教育的“学生中心”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启了“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的新阶段。“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变成了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相结合的体育核心素养。其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构成了从“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2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种集合了教育、文化、技能、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从整个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学科逻辑出发,其知识论基础的界定趋向于三个维度。

2.1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界定

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宽泛。从三级学科体系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专业其知识体系应从属于体育学,而体育学则从属于教育学,其知识体系应涵盖包含1、“原理知识”:如教育科学知识、方法知识、心理知识;2、“人体知识”:如生理学知识、解剖学知识、生物力学知识、测量评价知识;3、“社会知识”如:历史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4、“教育知识”:如教学论知识、课程论知识;5、“技能实践知识”如各类运动项目的实操知识。

2.2体育教育知识参与主体与传播路径的界定

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范畴包含“体育学科专业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三者之间以体育教育专业包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纽带,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达到传播体育知识的目的。

2.3体育教育知识指导思想的界定

体育教育知识体系构成的指导思想受到“技术中心论”及“知识中心论”的影响,使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产生了以运动技术与知识为主的唯细节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对单个技术或知识进行教学,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因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应是结构化、系统化的。

3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选择

3.1体育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独特贡献,其价值的取向应着重放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进行构建。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体育教师和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往往忽视,但体育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应是个人、学科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者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只是单一选择,而是三种价值观念相结合,互相支持,保持平衡。只有这种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育知识构成才符合“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3.2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表明学生是体育教育课堂的主体,面对“主体”,体育教育知识的构成,手段的选择,课程的推进均应体现两种价值观念:一是知识构成、课堂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二是知识的构成、课堂的内容的选择从根本上有没有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综合上述两点即体育教育知识的构成及价值观念的抉择应让位于学生主体,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继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殷荣宾,季浏,蔡赓.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及价值取向的演变与诉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81-86.

[2]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研究百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73-85.

[3]郑保华.建国60年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发展[J].体育教学,2010,30(6):41-44.

第3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1.1当今高校英语授课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高校中都有出现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反感,认为英语学习是无比枯燥和乏味的。他们对英语学习十分缺乏兴趣,有些甚至不来上英语课直接旷课,从而导致英语学习不甚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授课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导致此情况的原因。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应试英语教育后,学生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英语应试教育已经产生了反感和一定逆反心理,他们渴望在升入大学后接受到不一样的英语教育。根据这种情况分析,授课教师需要改变授课思路,尽可能减少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多在授课教学中加入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的渗透,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1.2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

文化是一个语言的精髓,想学好一门语言就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语言的典故用法以及一些平时生活中的行为举动。在国外有些地方乘坐电梯时会发现根本就没有13这个楼层,有些地方将从梯子下走过和不慎撒盐视为不吉利。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为何布谷鸟啼叫男人就会心惊?在某些基督教的画作中,为何黄袍下笼罩的会是犹大的脸?以上种种谜团在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和日常习俗后都会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在不断了解文化的同时,学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了解一些思想,也越来越了解曾经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的英语。由此可见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在了解这些之后,学生不会再产生以前那种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也不会再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应当是轻松而又充满趣味的。

1.3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国外各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也越来越密集。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由此可见在国际化发展下我国越来越需要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标准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强大的英语能力,要求非常熟练的掌握英语交流与翻译能力,以便无障碍的与外国公司合作。由此可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能力和就业机会,可以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加强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2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课堂的具体措施

2.1积极调动学生兴趣,提倡“沉浸式”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授课教师,调动学生的兴趣可谓是重中之重。授课教师可以考虑从多种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应主题的纪录片,小说,音乐,电影,游戏等方式来激起学生兴趣。譬如在讲到与美国西部大开发历史有关的主题时,可以寻找有关拓荒者¡¢“淘金热”、印第安人与西部牛仔的电影,还可以结合时下最高热度的游戏《荒野大镖客2》,通过各种支线和主线任务以及场景与人物对话,让学生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西部。用这种方式既符合年轻人喜爱游戏的心理,又可以在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背景学习中了解到教学内容。调动兴趣的学习,最提倡的就是沉浸式学习。何为沉浸式学习?就是指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积极去找相关资料去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举个例子,当我们在学习有关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作品时,我们应当先问学生,如果你是战后的美国青年,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去做些什么?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代入为一个当时的美国青年,去思考自身,去思考时代。这样学生产生了代入感,就会对自己的这个“角色”负起责任,去查阅二战后的历史,去了解时代背景,去阅读艾伦金斯堡,去阅读杰克凯鲁亚克,跟着垮掉派的“杰出头脑”,跟着他们的思想去了解当时年轻人们的想法。我们提倡这种学习方法是有原因的,并非空穴来风。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对感兴趣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时,他们脑电波的活跃度会远远高于那些呆坐在教室里一昧听老师讲课的学生的脑电波活跃度。这是因为当学生在沉浸式学习时他们会去阅读和分析大量资料,同时他们的大脑会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来处理这些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调整能力会大大提升,记忆力也会加强。由此可见学生带着兴趣进行沉浸式学习的效率非常之高,那么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做课前准备来引导学生的兴趣,成功带动学生,激起学生兴趣,那么课程教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授课教师应当在这一阶段应当积极准备,尽到作为一个指导者相应的职责。

2.2教师在课堂与课后应采取的措施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授课教师就要开始课堂上的准备了。授课者在这一环节应当注重实践互动式教学,要求根据教材来合理进行补充与拓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在互动时应当注意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互动环节,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的充分准备,授课教师应当在授课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相应的准备,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模仿、表演等有创意性的活动,让学生淡化心里的那道坎,慢慢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之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英语的学习也可以不那么枯燥。所以这也要求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积累。譬如在教授文艺复兴时期相关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及其他国家艺术作品,让学生具体了解到文艺复兴对当时西方人思想的解放和文艺复兴对后来西方艺术史发展以致全球的影响。通过提问交流让学生思考当时的艺术背景,感受思想解放,感悟语言背后的艺术文化之美。学生积极思考,多动脑,愿意去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一系类举动都意味着学生对于教师的互动产生了兴趣和思考,英语水平的提升将指日可待。为了能展示出更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及、作为授课教师更应该多多读书思考与积累,在业余时间多看相关的专业书籍,纪录片甚至电影,自身的知识水平大大提升了,在课堂上教学引经据典,融汇贯通自然信手拈来。所以要求授课教师也万不敢松懈,一定要抓紧平时时间来不断学习与进步,多多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争取在课堂上可以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课后,授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在课后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来让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布置对应的听力阅读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锻炼提高英语水平。授课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无中文字幕的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进行翻译,此种方法可以在锻炼学生翻译水平的同时提高听力水平,正可谓一举两得。授课者应善于利用市面上的各种资料来进行任务布置,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在课后对学生的监督力度,按时检查给学生布置的各项作业,在确保学生作业的完成度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自律向上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会懂得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就是在对自己负责,这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的其中一点。

3结语

在国际化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学好一门外语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我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要求其实已经远远不止只会听说读写这样简单。俗话说,语言是文化寄托的基础,从一门语言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而对于其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学习这门语言。通过语言我们了解其文化,通过文化我们了解其精神,相信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在语言的学习以致未来的国际化交流中更加如鱼得水。由此可见,我们应当重视英语教学背后的文化背景渗透。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课程中将目光放长远,将这种理念带进课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渗透文化背景,采用创新式教学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龙涛.浅析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渗透[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3):134.

第4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

这一板块中,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

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

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第5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价值;实施方法

技术是科学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故技术教育意义重大。在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编写的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强调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内,技术教育也被广泛重视,现被列为浙江省高考选考课科目。

但是在如今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人们常常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提出,对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也存在混淆。“科学”与“技术”有各自的内涵和价值,故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也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辨析

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要区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首先要区分科学与技术。根据《辞海》的描述,科学可以理解为对世界本质化、体系化的描述。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对学生科学性的教育,包括获得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增强科学的能力与意识,培养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技术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

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意义重大,没有科学教育支撑的技术教育很容易背离教育的目标,变成单一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变成少数人的教育。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知识性目标的掌握

技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知识性目标是全面、综合的。这就需要技术教育综合其他领域的知识,而科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科学教育也为技术教育的研究领域拓展空间。在具体的技术教育中,通过对相关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中所蕴含的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更容易把新学到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起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联系。

2.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技能性目标的实现

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是技术教育中技能性目标的重要落脚点。一个好的设计必然遵循科学原理。技术试验中,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科学过程能力所包含的观察、分类、测量、评估、推理等基本能力,以及明确问题、控制变量、假设、实验、图形化解释等综合能力有利于技术教育中技能性目标的实现。

3.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情感性目标的养成

技术课程以技术设计为主体内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技术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可以发展人,实现人生价值;另外技术教育有科学原理做依据,从而使人对技术存在敬畏之心,避免使用技术的时候误入歧途。比如在技术教育过程中,人类可以依据科学原理对工具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成就感。人类依据科学事实及推理对部分技术的使用有限制,并进行合理的防护及约束。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比如人在使用核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及危机意识。

三、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兼顾技术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科学教育的特点,为达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构建开设STEM教育,开展合理的创客活动是实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1.构建开设STEM教育

STEM教育是通过科学、技术等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可见STEM课程有机地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较好地实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STE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知识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过程。

开展STEM教育,在课程内容上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内容。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基于具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动态化的项目来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合理的创客活动

创客活动是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良好的连接点。创客活动是利用前沿技术,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动手创造人工制品。创客活动以物品制作为目标,很好地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融合,是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实施的有效载体。

创客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效果以及受众面。目前的创客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做秀的现象,而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也出现了只有少数人接受到了创客教育的现象,这与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均衡性是相违背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