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科研范文

教育科研全文(5篇)

教育科研

第1篇:教育科研范文

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立项课题和自发的教改研究如雨后春笋,在全区各地迅速展开,充分显示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区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在观念、体制、方法、技术、管理和学术环境等方面,在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和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是这些年教育的发展速度快,各种新形势、新思想、新模式层出不穷。表现在学校教育从培养少数人的子弟变成全民教育;从阶段性教育变成终身教育;教育的大众化使介入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越来越积极,批评越来越尖锐。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对教育研究的新压力。

第2篇:教育科研范文

全国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层次大体可分为四级:一是部级的。全国教育科研课题目前由主管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和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部分组成,统称部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教育部主管的课题又分为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和特级教师专设课题等。二是省、(市、区)级。是指由各省、(市、区)自己立项并主管的教育科研课题。三是地、市级。是指由各地、市立项并主管的教育科研课题。四是县市、院校级。有些县市教育部门和大、中专,中、小学校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从教育科研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课题,主要指教育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计划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的结构、布局、规模、效率及互相关系;教育与各地区、各民族、各种不同文化历史的关系,教育管理等,一般可称为教育研究课题。另一类是微观课题,又称为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理论与实践间题的研究。

二、正确把握选题原则,认真进行选题

第一、教育科研选题首先要考虑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这两方面是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价值是指一项课题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或有意义?是否给教育理论带来新的见解?是否对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是否有助于解决某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方法上是否有所创新等等。可行性就是要考虑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课题研究人员是否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进行研究?在人、财、物、时间等相关方面的条件是否有保障等等。

第二、选题要考虑课题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要善于捕抓教育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矛盾性的问题以及倾向性的问题。要避免重复,要有科学的预见性,用前喻性的眼光看待教育理论;要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间题。如:“九五”期间甘肃省申报并作为国家重点课题立项的“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质量与效益研究”(“九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的研究”(甘肃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薄弱校问题及对策研究”(甘肃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些课题,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既有国家重点,又有部、省重点,共同的特点是切中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突出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教育科研选题要认真总结群众的教学经验,善于对一般性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基层教学第一线的校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的宝贵经验是我们从事教育科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育科研可以从总结长期积累起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人手,通过科学分析,进行概括,提到理论的高度,就具有了科学的价值。所以,总结经验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育科研选题要目标明确,题目不宜太大,避免盲目地“赶时髦”、“大口号”、“一窝蜂”现象。一般来讲综合性的大课题可分为若干项子课题来进行研究,这样容易出成果。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拟选择宏观方面的课题;教学人员拟选择微观方面的课题就比较合适。基层教研室,学校的校长、教师,最好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选一些难易相宜,目标明确,宜于操作的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或专长,形成研究方向,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教育科研选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了解信息,掌握科研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研究已取得哪些成果,哪些方面还要发展,哪些方面还要补充,选题有无价值和社会有无需求。避免教育、科研两张皮,既脱离教育实际,又远离科研水平,造成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

第3篇:教育科研范文

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往往集教学、教育、管理和科研于一身,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研究者解决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问题,追求自我超越的一种非专业性行为,这使得他们在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期望结合研究中遇到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得到同行或专家中肯的、切中实质的指导。因此,客观要求教科研部门和教研人员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

1.管理与研究的整合。指导是为了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提高研究的效益。课题指导的首要特征是将管理、研究、实践等工作整合。通过整合,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帮助研究人员反省已有的研究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协助物化研究成果等,使课题研究通过指导者的具体介入得以条理化、科学化,促进不同的研究思想、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显露、完善,更加直接地扎根于研究行为本身,扎根于研究过程,形成强劲的研究动力,进而迅速、快捷、准确地完成研究任务。

2.研究与指导的融合。一般地说,指导既具有研究的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在实践中,它更多地是属于管理的范畴。指导不可能替代研究,相反,它常可能因指导的内容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甚至背离,而不能为研究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从指导过程来看,课题指导是以指导者对课题的全面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为基础的,要求指导者站在研究者、实践者的立场上去考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指导成为一种兼具研究性质与管理性质的行为,自觉克服指导的随意性或盲目性。而研究者在与指导者相互交流中,又会向指导者提供更多具体的、新鲜的材料,客观上又促使指导者提出更加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提高信息交流和转化的速度,使指导信息迅速转化为研究的思路和实践,实现指导与研究的融合。

3.理论与实践的联合。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应用性研究为基本研究方向的。其表现形态为: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证实或证伪,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课题指导要求指导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能够为即将进行的实践从理论上提供正确的、恰当的、及时的、合理的指导。为此,客观上要求指导者脱离纯理性的探讨与争鸣,而要切切实实地降低理论的重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术为基本内容,以研究与管理效益的最优化为目的,在实践中去检验提出的理论和假说是否有效、可行。因此,实施课题指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可以更好地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进行教育科研指导的方式

1.蹲点式。蹲点式是指指导人员深入到课题研究承担单位,长时期地协助研究人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蹲点指导的主要程序是了解、完善、实证。具体地说,是指导者在真实、真切地感受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现状,深刻分析研究者的心态,全面了解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于研究的实际,从科研思想、科研课题、科研方法、科研队伍、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等方面,以活动为载体灵活应用讲座、研讨、实验、物化成果等形式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并根据实验的情况及时调整、丰富研究的思路、手段,以求研究任务高效地完成。蹲点指导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指导者与研究者的良好合作是指导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蹲点指导要遵循自愿接受性原则,即蹲点者愿意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指导,且项目承担单位愿意接受蹲点者。因此,蹲点者(指导者)一方面应了解、熟悉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和具备厚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熟悉教育科研管理的程序,能够及时了解和贯彻管理意图。此外,指导者要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

第4篇:教育科研范文

根据现有资料,波兰共有10所高等院校为农业高等院校或设置有农业相关学科的高校,这些院校是农业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10所高校仍旧有7所以农业命名,其他3所虽然名字中没有农业,但是农业科研仍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大学的前身就是农业大学。10所学校分别为:华沙农业大学、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卡拉科夫农业大学、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希尼亚德茨基农业技术学院、绿山城大学、卢布林农业大学、什切青农业大学、波德拉斯大学农学院。10所高校既有共同之处,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进行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在农业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波兰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波兰农业高等教育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现代农业学科设置全面

首先,从总体上看,这10所高校都表现出学科门类齐全的特征,为其农业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波兰的高等学校一般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实验室有配套齐全的仪器设备和合理的科研及辅助人员,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优越条件。华沙农业大学拥有从生物、技术到医药、经济、人类学等广泛的研究领域,设立农学、兽医药、园艺、木材技术等学院。全面的专业设置使得华沙农业大学能够进行包括农产品生产力改进、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多种影响、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农业经济形势变化和人类食物消费与营养等多个方面的农业科学教学与研究。同样,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经过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完备的四级科研单位分类:包括食品科学、动物医学、环境设计和农业、环境保护和渔业、动物生物工程、人文科学和神学系的第一类;包括生物、大地测量与土地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学部的第二类;包括经济学系以及法律和行政第三类;以及被认定为第四类的技术科学学院。其他农业高校中,创建于1870年的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则拥有7个学院,涵盖农学、森林学、动物繁育及其生物学、木材工艺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艺学、土地开垦与环境工程学等学科。卡拉科夫大学成立了三个科研集群,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加强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为科学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通道等等,从而为包括农业经济、生态、资源保护、渔业、土地测量、资产评估和食品和物流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等。

(二)农业科研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不同的大学,都在学科设置上尽其所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丰富,交流方便的特点,农业相关学科设置全面,也就为农业教育和科研提供了绝好机会进行知识传播、信息沟通,从而产生新观点与想法。卡拉科夫大学除了创办独具特点的研究集群以外,还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分别在农业工程技术、麦芽发酵与酿造、动物育种和繁殖以及农业与生态环境方面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提高和促进了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对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而言,经欧洲兽医教育机构协会(EAEVE)宣布,其兽医学院符合欧洲的教育标准,这是欧洲120个兽医学院中,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的机构。类似地,通过加强科研、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法,其他院校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三)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融合

波兰农业高等院校立足于农业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将教学科研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与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从而在高等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学研究上都得到一定成效。什切青农业大学基于苏格拉底/伊拉斯谟实现教育方案,其研究目标是与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学生交流,师资交流,实行学分制度(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学生纳入强制性的国外研究课程;而波德拉斯大学农学院作为新设不久的农学院,则侧重作物与环境关系以及耕种方式和农业机械的研究领域;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视环保和动物繁殖研究特色的专业设置,在有关地球化学变换和在退化土壤改良中的化学降解、植保机械的开发利用、有机质和土壤肥力改造、波兰土地在农村转化过程中的政策等方面问题研究都具有特色,其研究基于长远发展,实践意义和互动性强。根据各自历史、所处区域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各个大学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特色使得各个高校的农业科研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这为其获取资金、进行农业科研带来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优势。

(四)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

波兰各农业类高校还进行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农业科研与国际水平的接轨,也保证了教育出来的农业高技术人才能够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卡拉科夫大学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多个项目合作方,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与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都有合作关系;卢布林农业大学通过与欧洲和其他大洲的国家科研机构签署协议,实现国际合作。这些国际化的努力,正符合波兰融入欧洲的大背景,得到了波兰政府和欧盟资金的支持,在近20年,特别是波兰加入欧盟后的几年里,为促进波兰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和互信合作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交流基础。波兰高校已经加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和前文提到的绿山城大学一样,也已经加入欧盟伊拉斯谟交换生计划与达芬奇计划,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的友好的合作关系,如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大学与技术大学于2001年合并的结果而建立的绿山城大学,则突出其参加欧盟框架项目的特点,与国外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学生可以通过欧盟大学交流等项目、教员通过国际研究项目的交流与沟通参与到研究中去。

二、波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借鉴

波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的科研活动,为波兰农业发展培育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基础科研环境,是波兰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来说,由于两国在历史上都曾经深受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因此,尽管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两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仍旧还保留着部分政府管制的痕迹。在探求新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波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给了我们一些有用的启示。配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适当给予农业高等院校更多的管理权限。特别是针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地域性特点,让各个农业高等院校自主决定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继续教育,也使得农业高等院校能够根据各自服务的农业生产区域的特点,设计实施相应的科研方案和推广方法。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不同地区的农业院校不可能在专业设置和科研项目上完全一致,而是考虑到地域性特点、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发展。结合加入欧盟的实际,紧密联系欧盟其他国家高等农业院校,加速高等农业教育与科研发展的步伐。加入欧盟前后,波兰农业高等院校也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为适应欧盟要求而增设的科研项目,多数都能够在欧盟框架下与欧盟老成员国相应机构对接,通过研究的合作得到互利共赢。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研,在近几年国家重视农业的政策大背景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相应地研究要想保证可持续性,需要有稳定的政策支持。为此,农业教育和科研既需要加速发展,同时也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中波高等农业教育合作路径

波兰高等农业教育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各自特色方向和对外合作经验丰富等特点,这对于促进其农业科研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到的10所波兰农业高等院校,都有着较强的农业科研实力,且多数承担了欧盟农业相关项目,因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能够与这些高校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寻求可能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双边农业教育科研相关合作与交流,而且,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合作、了解欧盟农业政策、掌握欧盟未来政策与市场动向都十分有帮助。

(一)合作现状综述

中波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年合作历史。中国与波兰的合作由来已久,以往的合作既有农业科研合作,也有相关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波兰华沙农业大学曾经与吉林农业大学就小浆果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波兹南生命科技大学曾经与山东农科院等机构有合作协议;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曾经与湖南农业大学等在采矿和冶金等方面合作,并建立合作办学关系等。此外,两国高校的留学生也促进了双边农业科研交流与合作。

(二)双方合作优势探讨

对于中国与波兰波兰高校农业科研合作,应当通过双边的学术交流与增进互信,加强农业科研合作,立足以往合作成果并推动双边进一步合作。在两国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合作领域、机构和方法的选择,并因人、因事和因地不同而灵活处理合作的具体方式,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争取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地,还需要根据波兰不同大学特点和以往合作历史,相应地有侧重点。可以选择波兰华沙农业大学、卡拉科夫农业大学进行植物育种方面的合作;弗洛兹瓦夫农业大学、什切青农业大学进行动物育种方面的合作。并且可以应用弗罗兹瓦夫农业大学与国外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与立陶宛、德国、拉脱维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考虑到各个学校的不同发展和侧重点,在兽医药方面,建立与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的合作,并加强与希尼亚德茨基农业技术学院和什切青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方面的合作等等。这样,就可以争取利用这些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促进中国农业科研的发展。

(三)重点合作领域分析

中波两国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主要领域主要取决于各个农业高等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高校偏重教育、比较重视理论基础,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着手。而中波两国气候存在差异,农业生产有一定差别,使得两国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主要领域应当着重于基础研究层面的基因技术、育种、兽医药研制、食品科学、海洋生物研究以及生物能源等等,而不是偏重于操作层面的耕作类研究合作。由此可见,如果相关合作由两国农业高等院校类偏重科学实验方面的相关学科承担,应当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波兰作为欧盟新成员国,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比较接近,许多科研与工作人员在研究和发展方面都有比较相同的思路与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能够找到更多共同点,也有利于双边开展农业科研合作。当然,农业科研合作是为未来进一步农业合作提供基础和前瞻性分析,其本身应当是开放式的,不一定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而应当比较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合作领域。特别是考虑到留学生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当邀请两国留学生参与进来。

第5篇:教育科研范文

在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状态是复杂而多样的,教师的科研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潜心研究,收获成功

少数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好自己,他们不愿意把“教师”演绎为“教书匠”。他们知道只有走教育科研之路,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因此,这类教师纷纷投身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科研型教师,他们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但是,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了的,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科研型教师不仅善于学习、勤于研究,而且时刻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注重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科研型教师还特别重视反思,在反思中努力寻求改进策略。一般他们都喜欢写反思笔记,喜欢看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也能够阅读一些教育专著。他们听名教师的教学与讲座津津有味,不断追寻成功者的足迹,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但是在农村初中,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入条件更好的市区学校工作。

2.被动研究,苦不堪言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还基本停留在用时间和汗水教诲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层面上。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辛勤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自得其乐、不思变革,通常想不到什么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激起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开始尝试开展教育科研,力图改变教育现状,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部分教师还是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他们做科研的目的无非是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要求、评聘职称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创造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条件等。这类教师做科研缺乏的是主动意识,科研过程不科学,当然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也不会多。当他们有朝一日把高级职称、骨干教师称号都拿下了,那么他们将不会再想到要搞科研,以便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所以被动研究不会给教师带来幸福感,只会觉得搞教科研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应付科研,劳而无功

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师是最常见的,也是在教师群体中占大多数的,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面对课题研究,他们有激情,当他们接到学校分配的任务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甚至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坚持。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可以,对于教书与育人,他们是可以胜任的,但是他们做事没有一定的韧性,怕吃苦,没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当他们在进行科研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阻力,他们的热情就开始消退。在需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时,他们更是束手无策。他们会写一些教育随笔,心得体会,但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知道可以这么做,却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教育科研也由最初的满怀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应付,当然,这样状态下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4.拒绝科研,止步不前

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的影响很深,固守陈规。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学生的终结性目标。认为平时只要通过苦教,勤勤恳恳地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即可。他们觉得“教育科研都是搞花架子,是领导在抓政绩,是学校领导分给的硬任务”。他们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古板做法,用不说话的分数证明成功得失。这类教师往往是中老年教师居多,事实上,这类教师觉得自己该评聘的职称拿到了,该享受到的待遇都获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不再有任何理想和追求,只求自己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认为能顺利做到退休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教科研了。所以这类教师主观上就拒绝教育科研,客观上教育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培训,以期提高广大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层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些,校内的科研氛围又欠浓厚,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充电、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批选送学校的教科分管校长和教科负责人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合格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然后由学校选送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影响一组、带动一帮。再由比较出色的教科骨干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最终达到强化全体教师科研意识的目的。

2.强化激励,营造科研氛围

农村初中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正确导向,将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力、取得的成果等因素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考核挂钩,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其权重,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科管理人员还要引导教师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好教师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搞好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师必须用课改精神武装头脑、树立改革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期待教师通过微行动,实现微变化,只要大多数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3.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

教育科研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首先要加强学校教科部门的内部管理。要制定教科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能量,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搞好三种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和为教师服务;具备三种能力,即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示范能力。力争做到教科室集体有课题、个人有微课题,从而构建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研究管理队伍。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强化外部管理,抓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的管理,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平时要指导各教研组、备备课组开展好教研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们按照规定程序申报课题,组织好开题、结题和成果推广等活动。我个人认为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层面上使学校办学中的教研主体和教师教学内在需求的愿望得到满足,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可以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育科研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消除教师对科研的排斥心理。

4.因地制宜,开展行动研究

农村初中教科管理人员在指导教师教科研时,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行动研究。首先要因人而异开展个案研究,帮助教师揭开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分析,进行个案的微型研究,从而走出大而全、高而深的神秘科研的误区。其次要因时而异剖析阶段性问题,鼓励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内容的质疑和争议,在教法、学法、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可以随手定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当然还可以因校而异开发校本课程,鼓励教师消除课程神圣不可侵犯的顾虑,调查研究本地可用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地方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信心和能力,成为主宰课程的主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