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学概论范文

科学概论全文(5篇)

科学概论

第1篇:科学概论范文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第2篇:科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项目;项目周期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环境问题和掌握基本环境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目前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等辅助形式。虽然《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方式属于被动的信息搜索与汇总[3];而且该课程的教学以给学生介绍环境问题为主的方式进行,鲜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并给出粗略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环境科学概论》现有教学方法中引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的设置

调整《环境科学概论》原有授课框架,添加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解决方案探讨部分。新添加部分可以设置在每一环境问题介绍完之后,比如水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可以引入几个典型的实际水污染案例进行解决方案的分组探讨;也可以在所有类别的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选取各个类别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组探讨。内容设置完成后,我们基于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解决方案的探讨呢?

二环境项目PCM教学法

我们为一个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建立一个环境项目,这个环境项目的作用就是如何可行高效的解决对应的环境问题。而项目周期管理(ProjectCycleManagement,PCM)方法能帮助解决环境项目的规划、管理与实施[4]。每小组学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建立一个环境项目,利用PCM方法来完成该环境问题的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具体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项目选择,然后基于项目设计矩阵(ProjectDesignMatrix,PDM)和业务计划进行项目的规划,最后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环境项目小组实施规则

分析阶段以卡片树方式进行实施,小组成员在一张卡片上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陈述,陈述要具体和精炼,要避免抽象和一般性的陈述。小组成员写完陈述后要进行讨论,一致认可的陈述卡片留下,期间不能询问卡片陈述的作者。

四环境项目PCM的详解分析

由于环境项目的实际时间跨度问题,在《环境科学概论》课堂上不引入业务计划和监督与评价阶段部分。

(一)利益相关者分析

为一个具体环境问题建立一个环境项目时,利益相关者分析作为初始分析需要获取哪些个人、组织、机构等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这个环境项目,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比如哪些是利益获得者,哪些受到负面的影响,哪些是决策者等,同时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解决一个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保人士单独可以完成,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才可以解决。

(二)环境问题分析

环境问题分析以因果关系树(问题树)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诱因和影响分别以树根和树枝的方式进行设置。首先确认一个环境事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该核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导致该问题的原因,逐层递进完成因果关系树的设置。通过环境问题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和系统地了解一个环境事件的诱因和影响。

(三)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是为了阐明问题解决后所处的状态,以手段和目的树(目标树)方法进行分析。将因果关系树最底层的负面的陈述转变为正面的陈述,逐级向上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如何筛选可实施的措施和手段完成可实现的环境目标。

(四)项目选择

环境项目选择要在目标树中找到可行和具有竞争力的项目组件,并将这些组件圈出。理清圈出组件的目标和实施方式,删除不可实现组件,最后依据筛选标准确定最后的项目组成。筛选标准通常包括资源可利用性、风险、时间、成本效益率、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等。这部分锻炼学生如何制定一个可实施的最优的环境项目。

(五)PDM

PDM以4×4矩阵来展示环境项目的框架和设计,详见图1.首先将目标树圈出部分按照层次依次转换到PDM矩阵第一列中。根据设置的先决条件、输入、重要的假定、验证办法和客观可证实的指标,以纵向逻辑Z型上升方式完成环境项目的总目标。这部分可使学生对一个项目的实施所需相关要素的逻辑组合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五结束语

在现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框架体系基础上引入基于环境问题或事件的环境项目PCM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参与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生通过设计环境项目不仅可以对环境问题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如何解决该环境问题所需要的要素和方法流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艳,董彬.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23):57-58.

[2]岳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3):16-19.

第3篇:科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艺术概论民间音乐团体课程优化优化路径

一、高校艺术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民间音乐团体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多个瓶颈,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就是其中之一。因多数成员都没有过音乐学习的经历,加之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使各种演唱和演奏活动只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状态,这对于团体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既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朝气蓬勃,正是服务于民间音乐团体发展的最佳人选。而且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为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积极推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和民间团体的互动发展,获得双赢的结果。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以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音乐团体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没有过艺术和音乐学习经历,他们对音乐和音乐表演活动的认识还是较为片面的,对于为什么参与音乐活动、怎样参与、达到怎样的效果和目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先通过艺术概论知识的讲述,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继而保证整个学习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也对学生的艺术概论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学,更要善用。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桥梁,传递给民间音乐团体的成员,让民间音乐团体在艺术概论的帮助下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要树立起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的,包含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怎样学习等,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之前的一些片面认识得到纠正和改善。以音乐创作为例,近年来,一些新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层出不穷,新奇的音响效果也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但是由此也让很多创作者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误区,即陷于各种新技法、新材料的实验中不能自拔,为了标新而立异。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曾在《乐论》提出了“大乐必易”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意思是最动人、最高明的音乐往往是最简单的。而西方的乐圣贝多芬,也仅用五个音便写出了传世的《欢乐颂》。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形式和内容问题,在音乐创作中,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内容决定形式,而合理的形式是对内容真实全面的反映。如果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那么最终的艺术作品注定是一座空中楼阁。又如最近几个月在网上热播的九旬钢琴家巫漪丽演奏《梁祝》,虽然上台时步调已经颤颤巍巍,但演奏时却是泰然自若的,将每一个音符都送到了观众的耳中,一曲听罢,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对此需要教师再将理论知识还原到艺术中去,通过一个个实例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理论的双重认识,由此才能深刻体会到课程价值和重要性。

(二)革新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具有兴趣和主动性,将会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讲述式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对此应将更多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如师生辩论法,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就一些艺术现象、观点等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师生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并且没有标准答案,意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发言者还是聆听者,都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提升。又如实践教学法,之所以进行理论学习,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认知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比如从理论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针对某种理论进行创作和表演,对理论进行验证等,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当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早已普及,更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供利用,对此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善于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将之前教学中的以讲述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听和看为主,获得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开发课程资源

首先是对现有教材进行精心挑选。虽然当下教材版本众多,但是在具体的编排内容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些教材名为“艺术概论”,在实际内容上却偏重于某一专业。对此教师应选择那些真正阐述艺术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教材,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选取重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内容。同时,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艺术概论教学不宜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如音乐、美术、设计等,而是要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视角切入。一方面,艺术本身都是相通的,没有哪一种艺术是孤立存在的,而艺术概论课程正是对不同艺术之间共同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人才,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多种艺术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艺术观的树立和综合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是开发校本教材。当下,艺术概论理论体系已经较为科学和完善,教师完全可以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以现有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专业实际特点,或对已有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或编写全新的教材。如果教师个人能力有限,还可以采取区域联合的方式,由多家高校共同编写,尽可能的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四)做到活学善用

之所以学习艺术概论,并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名词和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给各类音乐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不仅要学好,更要用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当下的民间音乐团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借助于艺术概论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继而得出重要的结论。以成员的态度为例,不同参与者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成员有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成员则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有的成员则较为随意。针对这个态度问题,就可以引导成员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之所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情动于衷的过程,愿意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和表现各类情感。可以以“情”字为标准,进行审视和对照,包含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自身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反思个人的心态,继而做出积极的变化。又如团体专业水平提升的问题。很多成员认为,之所以参加活动,就是为了自娱自乐,水平高低无所谓。但是音乐表演作为一门二度创作艺术,一方面,表演者只有以一定的技能为基础,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特有之美;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不仅是自娱自乐,作为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还肩负着给他人带来美感体验的重任。明白了这个原理,成员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课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高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团体所获得的发展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推动两者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互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保驾护航,更为民间音乐团体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艺术概论》教学教法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2,(18).

第4篇:科学概论范文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当下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作业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探索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 教学改革 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2.以往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工业设计概论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逐个讲解知识点,内容多且不容易记忆及理解,学生很难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程教学中也缺乏师生的互动和教学反馈,使课程更加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培养自我创造力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是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必要过程。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扩散式联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对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创新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规划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重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区分机械设计、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工业设计。教师应重点介绍大学四年的教学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设置,厘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前后课程的递进式学习内容和每门课程的重点,便于学生制订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计划,做到有目的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如中央财经频道的纪录片《大设计》、日本娱乐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等,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工业设计必须遵从设计的法则,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运用设计法则进行设计创新。为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设计法则①:引导手册法则、意元集组法则、讲故事法则,并结合线上网络公开课与翻转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更加丰富。引导手册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的教学技巧。基于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新的知识,可以运用说明型引导手册(图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运用比较型引导手册(图2),如在讲解工业设计简史时应用比较型引导手册。意元集组是一种把不同的信息集结或归纳成模块和单元,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记忆的技巧。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但深入性不够,不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体现知识的模块化信息,改变以往的编号形式,做到知识内容图形可视化,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图3)。讲故事法则是通过讲故事的人与观众的互动,创造出意象、情绪,从而实现对故事的理解。如,与知识相关的视频多以故事陈述的方式体现。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情景融入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解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大学日常生活的一天,通过了解由于生活中的不便利而发生的小故事,提出优化生活日用产品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优化设计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3.课程作业的实践体验

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作业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讨论,以ppt的形式上讲台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创新性想法。教师以学生的姿态与学生对小组作业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结语

在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设计在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基本任务必将经历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型人才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必须通过持续性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课程作业设计等,紧扣时代的脉搏,重点突出自身前瞻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基本专业思维模式,为工业设计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美)威廉•立德威尔,(美)克里蒂娜•霍顿.通用设计法则.朱占星,薛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陈立未.创新“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模式的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5篇:科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概论”课;案例教学;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此后逐渐在我国高校以及中小学教学中使用,尤其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公布后,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1]由此,案例教学法因其生动具体性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等到广泛推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案例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既有成绩也存在问题,在原有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概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与现实困境

“概论”课内容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新民主义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概论”课教师如果将本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助于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生动的“案例”,才能将深奥的、抽象的理论讲述清楚,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体会、理解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甚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概论”课教师的重视,从案例选择到案例问题设计、案例的讨论管控、案例总结等多方面有序展开。多年案例教学实践中,一些专家学者还将“概论”课案例教学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深度理论分析,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概论”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资源”,大大推动了案例教学在全国“概论”课的推广。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展开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厘清了“概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为“概论”课教师探索案例教学提供宝贵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2]然而,“概论”课案例教学依然面临困境。其一,全国高校的“概论”课教学几乎都采用大班教学,每班学生基本在130人以上,笔者所在的高校“概论”课每班大约140人,有些高校每班甚至达180人以上,在大班授课局面无法改变的实际情形下,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案例讨论部分难以得到全面实施,绝大部分同学无法参与其中,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大大下降,案例教学的许多优点也就无法得以体现。其二,现有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几乎全部由教师选编,容易因为学生视角的缺失而收效甚微。固然,教师进行案例选编能够从“概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出发选取典型案例,但常常因为案例与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之间存在错位,导致学生对案例反应不大,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其三,案例教学与传统完全的“说教式”授课相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一定提高,然而实际上在整个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主体依然是教师,教师选择案例、教师设计问题、教师组织讨论、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新式教学理念依然无法在案例教学中得以体现。

二、“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路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选编全过程。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选编是案例教学新思路的开始。教师在第一节授课中就可以把本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概论”课程有整体认识,并深刻领会“概论”课程凸显的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征。在“概论”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概论”课的理论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我国、特别是自己所处区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从中选择直指人心、引人思考的案例。从小处着手,详细阐述案例;并从大处着眼,展开案例分析、点评;再将案例与课本内容结合,探讨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最后结合案例本身的局限性,指出案例使用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在整个案例选编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不能缺失,案例的选题、案例与教材哪一部分内容相结合、案例说明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在课间或通过QQ、微信、邮箱随时跟老师讨论,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其与“概论”课程的相关性。通过案例深刻理解“概论”课程的相关理论。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挖掘案例,并展开案例分析,把案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阐述清楚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或一个原理,在此过程中学生达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

2.老师认真细致批改学生选编案例,并反馈于学生。学期结束之前,学生要将所编写案例交给老师,教师一定认真而细致批改学生提交的教学案例,这一步非常关键。老师通过对学生选编案例进行认真批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例如,有的学生选择反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过分夸大我党的腐败现象,忽略共产党严惩腐败的坚定立场。那么教师需要通过批改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腐败现象,让学生认识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正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惩治腐败,要对共产党从严治党充满信心。总之,教师对案例的批改要紧紧把握教学案例的科学严谨性和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性,使学生通过老师的点评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这无疑是案例教学的重大意义所在。

3.教师从学生选编的案例中进一步筛选并完善案例,运用于下一学期的“概论”课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选编的教学案例,与教师选编案例相比具有其突出特点。其一,学生用“概论”课程的理论观察社会,往往与最新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案例的现实社会针对性会更强;其二,学生选编教学案例为传统案例教学注入了全新因子:学生视角、学生关注点以及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选编的优秀案例进一步完善而运用于课堂,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兴趣点、关注点的把握,较好解决了案例教学中教师个人收集案例的一些弊端。学生在“概论”课学习过程中,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全方位快速搜集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实效性强、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老师经过进一步加工设计、完善,将之运用于“概论”课教学中,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与学生编写案例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参与案例选编的新思考绝不是对原有案例教学进行简单的推翻、否定,而是对原有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发挥案例教学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参与案例选编与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案例选编是学生运用“概论”课所学理论来观察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选编案例,教师及时批改、点评案例,并反馈于学生。当然,学生所选编的部分优秀案例经过老师的进一步完善有可能会出现在老师课堂教学中,这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所选编案例的质量。很显然,学生参与案例选编不能取代教师选编案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案例,只是作为教师案例来源的渠道之一。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用案例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并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选编好案例,学生必须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讲授以及案例运用更加重视,积极参与到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去。而且在整个案例选编过程中,学生跟老师应保持着密切互动,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主动地运用课本的相关理论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养成用“概论”课所学的理论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放矢,不再是教师力图通过自己选编的案例把自己希望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理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