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伦理学理论范文

伦理学理论全文(5篇)

伦理学理论

第1篇:伦理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学期刊;必备素质;伦理审查;编辑

2018年引起社会热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没有进行全面的伦理审查。事件中的教授只是一味追求个人名利,抓住当前伦理审查要求存在的缺陷来获取暴利。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医学编辑的伦理审查工作敲响了警钟。只有提高自身的伦理审查能力,才能在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一、掌握伦理学原则和理论

对于医学期刊编辑来说,掌握基本的伦理学原则和伦理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医学期刊编辑在掌握一定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牢记相关的伦理学原则和理论,不断积累杂志所属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储备一定动物、药物临床试验、人体等伦理审查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对不良事件进行处理时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伦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是相同的,分别是尊重、不伤害和公正等原则。首先,尊重原则主要包括尊重病人自主性、隐私以及保密等。同时尊重人指的是要对人的生命给予一定尊重,通常要将生命内在的价值以及认同感作为基础。其次,不伤害原则中的伤害大多是指身体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伤害,当然也包括一些例如经济损失等损失伤害。而不伤害原则需要为试验人员提供相应的医疗帮助,对相关伤害利益以及风险利益等进行评价,从而让患者与受试者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在公正原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小环节,分别是分配、程序与回报公正三大部分。并且公正原则分为公正的形式和实质性原则。前者指的是同一类型的人要给予同等待遇,不同类型的人给予不同待遇;而后者其实就是要在形式上做到平等的原则。基本的伦理学理论包括公益论和后果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伦理学便引进了公益思想的概念。公益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社会以及人类的整体利益,要对生物医学的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公正合理的解决,从而让生物医学的研究以及相关医学行为不只是对病人有利,而且还有助于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的环境保护进一步发展。当前主要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个,分别是兼容观、兼顾观以及效益观念等。其次是后果论,在后果论中,可以通过借助一个行动的后果来判定人的这一行动在伦理层面的对错[1]。具体而言,想要在伦理层面判断一个行动是否正确,首先要看的就是该行动所导致的结果,结果是好是坏将成为最直接的结论。

二、了解伦理审查的背景

所谓伦理审查的必备素质,实际上就是指相关的医学期刊编辑必须要具备一些基础的伦理学修养[2]。一般来说,伦理审查的必备素质大多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是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与之相关的一些伦理审查原则来进行高效审查,从而做出一个满足伦理学要求的判断。其次是对伦理审查背景、当前前沿的学术信息与科学的发展水平等有所了解。通过了解审查历史的背景,能够让我们对伦理审查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深刻且直观的认识。随着近几年生物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在科学实践里出现了诸多有关生命伦理的问题。而伦理审查将会决定医学的研究方向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应当这样做。只有当我们高度重视伦理问题,并逐步地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让生物医学的研究继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伦理审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纳粹所开展的一些人体试验。在二战彻底结束后,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对医学战犯进行审判时颁布了一个有关医学伦理的审查法案,即著名的《纽伦堡法典》。然而在这一部法典当中并未对治疗性以及临床性的研究做出区分,也并未形成有关研究人员行为的审查制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很难再继续作为审查的依据。而在1964年,国际医学协会又制定了一份全新的人体试验文案——《赫尔辛基宣言》,这部文案中解决了《纽伦堡法典》里存在的缺陷,至今,其中部分内容还仍旧可以被借鉴,属于一个较为成熟的文件。在当今生物医学以及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科学研究不断开展,数量激增,受试者人身安全、健康权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例如,由于人们想要让自身疾病状况得到控制从而使身体健康有一定保证,在近几年间,临床医学以及生殖健康等研究开展了许多的人体试验。因为这种类型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人类活体,所以对于人格尊严、经济利益以及权利等的保护与尊重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的卫生管理部门已经对涉及人体试验的医学研究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0月12日颁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文规定任何一个涉及人体试验的项目都必须要做伦理审查。因此,医学编辑一定要对这种类型的稿件进行伦理审查。

三、熟悉相关伦理审查的文件

如前所述,现阶段,生命科学在快速发展,同时生物医学的研究项目也在大量增加,这使得因人体试验而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增长[3]。当前我们只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制定一些比较大的伦理原则,构建出一个框架化规范体系,但是却不能站在微观以及具体化细则之上进行统一化的规范,其实这也是伦理以及科学在进行有机结合时很难去摆脱的一个缺陷。因此,医学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掌握相关的文件,了解文件中的具体内容,从而做到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的分析,绝不可以直接通过肯定或者是否定的方式来规定某一项伦理原则。下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国内以及国外有关伦理审查的文件。1998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颁布,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建立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希望借助这一方案可以对相关研究与技术进行规范,从而保护受试人合法的权益与尊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院校与医院在这一框架之下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同行之间相关的伦理学交流得以不断加强。国际上,《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以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CIOMS)》所提出的两个准则是国际伦理审查里比较重要的三个文件。在《纽伦堡法典》里最基本的两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对社会有利和满足伦理道德以及法律观念[4]。而《赫尔辛基宣言》与《纽伦堡法典》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它要求在即将完成研究工作时,一定要保证受试人员得到对应的诊治。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医学期刊编辑一定要提升自身的伦理素质,关注稿件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编辑部应该制定杂志相关的学术伦理制度,并向投稿作者、审稿专家、读者广而告之。医学编辑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伦理审查培训班,了解新形势下医学科技发展对伦理审查的新要求。医学编辑的伦理审查应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内容和过程、招募广告(内容、语言、方式等)、风险等级评估、保密和隐私保护、弱势群体额外保护、利益冲突管理等,并做出与之对应的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伦理审查的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媛媛,雷晓梅,李少闻.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1):129-131

[2]黄崇亚.生物医学论文的医学伦理审查及编辑必备的伦理素质[J].传播与版权,2019(09):47-49+54.

[3]王娟,马慧群,郑雯,汤亚娥,董妍.论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伦理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04):606-608.

第2篇:伦理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物医学工程工程伦理

一、案例教学法简述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基于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哈佛大学[1],如今被广泛的应用在金融、法律、心理学、和建筑等工程学专业领域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设计或根据真实事例展示一个从不同的出发点考虑会带来争议的困境(一个案例),然后将学生置于决策者的角色,通过学生的个人思辩和开展团队讨论,引导他们得到解决方案。案例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不再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或者对问题的见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每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为自己的方案辩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案例源于现实事例,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应用的实体平台。学生通过整理和分析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快速检索相关理论,得出结论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讨论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权衡每个解决方案的利弊。这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调研的能力(主要指搜集和分析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评估和审辨对立观点的能力、公正的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合成不同角度的信息经过权衡得到折衷解决方案的能力[2]。最终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更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正向反馈,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每个案例做深刻的分析,在案例的选取、展示方式、引导案例分析的走向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课对于案例教学的需求

第3篇:伦理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药学伦理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

1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早在公元1116年,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写道:“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这说明古人对药品特殊性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历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在培养和选拔医药学人才时坚持将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这在客观上表明了品德在药学人才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1]。由于药学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管理、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与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关系,是特殊而重要的社会职业领域。这就要求药学从业者必须具备技术层面的素养和非技术层面的素养,其中,非技术层面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团队精神和身心素质,等等。因此,药学伦理是药学内在的、固有的本质属性,涉及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药学伦理学教育是药学职业的内在要求。课程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术语,指基于教学计划的教学进程和安排,是保障专业教学的关键载体和支撑。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3]。课程思政就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利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药学伦理学是药学及相关类专业的综合素养课程,药学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药学实践中的具体反映,是药学道德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科学。它是运用伦理学的原理研究药学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即道德本质、道德理论、道德关系等,以及药学科学发展中人们行为准则与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社会、自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药学伦理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因此,药学伦理学教育是对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医药行业、更加尊重生命,在遇到道德冲突时有客观的判断。对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方面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4]。

2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药学伦理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时严重偏少(只有16学时),而内容较多问题。二是大多数教师对药学伦理学教育的价值认识模糊,存在忽视人的完整性,没有认识到药学伦理学教育在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主观或客观上对药学伦理学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药学伦理学和药学专业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易偏重专业知识教学,缺乏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药学伦理学教育意识,从而忽视药学伦理学教育。三是在药学伦理学教学中往往错误地把药学伦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处理工具作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及培育媒介,脱离社会实际,以认知伦理为主,忽视应用伦理以及药学伦理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关系,常常采用简单的理论说教方式,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对个体人格和德性养成重视不足,无法发挥药学伦理学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药学实践中复杂多样问题的能力。

3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3.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药学伦理学课程要转换成“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首先,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课程的基本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学目标,对照药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要求,挖掘教学内容,寻找思政教育与药学伦理学课程的结合点;同时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其次,修改课程教学效果要求,明确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次,在教学中,通过丰富授课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3.2教学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为在课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药学伦理学课程的特性,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对照现有教学内容,围绕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设立了5个主题,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目的,合理地将案例素材和药学伦理学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教学方法

药学伦理学强调药学伦理的实践性,是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药学道德决策和行为,有效解决药学领域伦理冲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因此,PBL与药学伦理学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其他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引导学生,围绕药学伦理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往对药学伦理学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以知识为本位,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课程教学的真实目的;采用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仅以期末考试分数定高低,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药学伦理道德水平。为改变这一现象,药学伦理学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方式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考查与综合考核,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关注教学活动和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真实和自然的。过程性考核强化了对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引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由被动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迎欢.育药学人才“药德”先行———论医药伦理学在药学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20-322.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第4篇:伦理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美学;中国音乐美学;系统性;思维能力

1发掘、展示和重新阐释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上有着较为深刻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人类文明由来已久,历史的厚重推演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感是人类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重要品质,它能唤醒历史使其在古今关系中绽放光芒。当代美学思想家叶朗在其《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大纲》等著作中提出的系统理论和所作的系统性论述是在学科理论建设的统摄下所作的古今通释。叶朗在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借唐代思想家柳宗元重要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阐述的“美”不是一种实体化的,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美”与审美活动互不分离;又借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阐明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象世界是由人的意识照亮和唤醒世界万物形成的一个充满意蕴的美的世界。认为意象世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审美活动与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而存在的,美感活动产生美,表明美与美感的同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为美学学科理论发展和建设明确了学科研究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其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这些思想加以展示并加以重新阐释,发掘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内容,并着力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相融,在美学核心理论问题上认为“天人合一”是研究“美”的问题的模式,在审美中人与世界相融合一。而主客二分的模式是人与世界的外在关系模式,主客二分不应是审美研究所依照的模式,是认识论模式。在其美学学科理论的建构中,其在美学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审美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情景相融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感性的,具有完整意蕴的,充满情趣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的美感。美学界对美学史的研究着眼于历史中的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及其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其美学史研究推进美学学科理论建设,在其美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中,善于发掘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内容,并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相融,建立中国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和命题在音乐美学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产生、发展、转化所构成的历史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它们的产生、发展、转化为研究对象。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范畴、命题、思想体系必然长久启迪学科发展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应以敏锐的视角发掘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使得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在这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上予以充分展开。而如何展示及其明确处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思考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基本问题,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基本原理相联系,充分发掘其思想的深刻性,使这些深刻的思想在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上,在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上予以展开。这种展开会在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上观照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的。带着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历史上的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用学科研究方式重新予以显现,在其基础上研究体系化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明确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体系化的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思想理论。当然,“白马是马”与“白马非马”相斥的窘境我们在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中也会碰到。为了正确处理音乐美学史研究中的古今互用关系问题,立足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阐释历代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古今融合,让古今视界在音乐美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上达到融合。

2在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的保障下构建

富有体系的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美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系列著作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富有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建构起学科理论建设。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体现史论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体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叶朗《美学原理》是立足传统中国文化,开辟的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也不是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就是审美意象,“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审美活动的核心则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体验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审美意识中的人与世界的交融,是一种与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的美学理论贯穿在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上,认为审美意象是艺术的本体,艺术品在观众的审美感性中呈现一个意象的世界,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就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意象生成问题就是艺术创造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始终以一个意象生成为中心的问题。其美学原理也贯穿审美与人生美育问题。张世英在美学基本原理的构建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他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其在系列著作中对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已形成一系列的哲学美学观,其涉及的领域包含哲学本身、美学、历史哲学和伦理学。陈望衡在其美学史著作中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构建起来的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在《当代美学原理》中提出的“境界美学”也是他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获得的启发,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著述中大体形成的审美境界的观点。中国美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体系性理论研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理论建设,这基于极具“方向感”理论思维能力的保障。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研究发展问题有赖于这种“理论感”寻求。其实,音乐美学研究因其母学科哲学、美学学科的学科性质而一致于这种“理论感”的寻求。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由其母学科哲学、美学学科性质所决定。哲学、美学研究所具有的智慧会让音乐美学研究展现出异样的光芒。音乐美学研究要运用其母学科美学——艺术哲学的原理与方法,音乐美学研究才能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品格,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追求是音乐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努力的方向,只有哲学思辨性和美学品性能让音乐美学研究把握明确的方向,“方向感”才能存在。一路从哲学、美学中走来研究音乐美学的学者所获得的正是这种最重要的理论思维的能力。正是这样一种极具“方向感”的理论思维能力,能让我们系统地思考系列理论问题,富有逻辑、富有体系建构学科理论体系,把自己思想中最有建设性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在具有建设性的道路上朝着某个有价值的方向深入,建立具有建设性的学科核心理论体系。学会了如何“思”,研究音乐美学的学者才有可能在哲学通向美学到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的正确道路上走出坚实的步伐。对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追求是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础。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领域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是其研究的宗旨,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基础上用美学与艺术哲学的高度研究学科中的相关课题,探讨音乐的一般规律,研究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艺术创作、表演和欣赏的最普遍的规律,揭示音乐的本质与特征,研究音乐内容与形式,研究音乐的表现与社会功能,揭示音乐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在音乐历史发展的考察中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标准、观念和习惯形成原因以及演变规律。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基础理论学科,在思辨中需深入进行分析、归纳、阐述、价值判断、理想建构等,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为音乐评论等应用学科提供理论依据。音乐美学学界的智慧决定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学会“思”,学会研读历史上那些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掌握其概念、范畴和重要命题在哲学、美学史中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学会用各个时代人类最高的智慧来滋养,学会用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来建设发展学科。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是锻炼音乐美学学科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美学学科理论建设需要在这样一条有效的途径上不断提高音乐美学学科界理论思维能力。这条道路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界正确的学习与研究道路,坚持走这条路其研究才能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上有所突破,极其有利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张世英.张世英文集——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张世英.张世英文集——境界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5篇:伦理学理论范文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