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学教程范文

数学教程全文(5篇)

数学教程

第1篇:数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算法程序设计教学思考

一、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存在的意义

算法和程序设计模块的学习过程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程序语言初步,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因此,首先要解决什么是算法,为什么要学习算法的问题,以及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算法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很多数学教学内容,如水仙花数的问题、裴波那契数列问题等这些经典的数学问题。引入这些问题,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不是纯粹地在微机室内点点鼠标键盘,还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数学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有关应用数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完成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的过程。由于解决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算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算法才是计算机程序的灵魂。只要有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可行的算法,就能按一定的方法设计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因此,其本质上就是以算法和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从实际需求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构建相应的算法,并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问题的解决,这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在教学中的难点

《算法与程序设计》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概念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难点。

1.内容多,时间紧,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完成

本模块涉及到了程序设计中常用到语句、函数、格式语句以及其它的过程,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在VB中熟练应用。但是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学习VB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学生需要做练习进行掌握和巩固。同时,学生还要理解课本中的典型的算法、设计思想等内容,这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这对于每周一课时的教学而言,大家可以想象其难度有多大,所以说让学生全面理解算法并学会编程确实很难。

2.学生基础不同,存在“学不了”和“没意思”的现象

本模块教学方式与学生基础密切相关,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起点设置不合理,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整体教学质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是在微机教室进行的,所以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应该是上机做实验。但事实上,程序设计课程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后演示、学生先听后编程的方式,学生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到实践编程环节时又无从下手。同时由于学科特点,学生在课外基本上是不看课本的,导致学生在下一节课堂对已学的内容没有任何印象。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基本的基础内容掌握不了,更不要说进行程序设计。

三、教学组织方法的探索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兴趣

算法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教学,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并且尽可能上机尝试。选取教学案例时,尽可能做到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列举生活上的实例,更加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巧设情境,布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融入进去,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随机函数时,我们创设了号码抽奖的情景,利用随机函数生成获奖号码,让他们思考如何编写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分层分组的方法设计教学任务

在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的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乐于编程并学有所得,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分为必做任务和自选任务两个层次。必做任务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个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自选任务则是相关知识的拓展,可自由选择。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由组内层次较高的同学对层次较低的同学进行学习指导,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巩固了学习内容的掌握。

3.课堂教学任务要设计合理

深入浅出,消除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心理。在教学时,低起点,从一个个简单实例出发,让学生们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这个的确很简单,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4.改变课本中原有知识结构,立足具体实例,渗透基本概念

教材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先语句再程序”的顺序,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先讲基础理论部分,再讲具体的算法程序。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算法,使得他们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改变这种体系,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应让学生接触功能简单、结构清晰的程序,在每个例子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体会控件、对象、事件的概念。

5.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思想

在程序设计内容教学活动中,传统课程教学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起点。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学习主动权,能够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设置恰当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课中“算法”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课中也包含有“算法”教学,两者即有相同,更有区别。相同的是两者的大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思维的素养。不同的是数学课中的算法内容局限在通过解决数学上的问题,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算法思维,强调的是一种解决结构化问题的一种思维培养。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利用数学课程中所学和算法知识基础,要求学生进一步领会算法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有机地将局部算法组合成系统。所以,算法教学是程序语言教学的基础,程序语言教学是算法教学必要的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算法的教学重点在于体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五、反思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培养中学生应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本有着创新设计的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算法设计的奇妙,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方式的形成,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艺.算法与程序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3).

第2篇:数学教程范文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二是操作应用部分。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数据库等;操作应用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等软件的使用。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既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要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质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等级考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探讨的问题。

2、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一般都是依托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创办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虽然独立学院的生源与其依附的母体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质量监控、学生管理等方面往往是照搬自母体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形成独立学院的特色。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与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本一”、“本二”的学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要差一些,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自律性方面要弱一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其次,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少有刻苦钻研和进取的精神,做事情相对更自我和主观,缺少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许多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实践与活动能力较强。

2.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有差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在中学阶段各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依照同一个标准和内容进行教学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又不能全部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我院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教学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该教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知识更新快。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都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展现的信息量大、媒体丰富、速度快,但学生很难做到既专心听课又记好笔记,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锻炼机会。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又很强。操作部分主要是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生原来的计算机基础不同,部分学生较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布置的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未能顺利完成操作内容。

(3)考核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目标导向不明晰

在教学环节中,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的。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课程的考核通常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进行,但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习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3、对课程教学的思考及采取的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过程设计

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共同感受,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如何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的技术和技巧,营造一种严肃、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阶段遵循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做好课题的引入、讲解、交流、总结与思考。其次,授课过程中洞察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并根据知识的类型,随时对讲授知识的详略、次序及教学进度等作出调整。再次,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把握启发性、针对性等原则,组织有效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关键点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融洽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课后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2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现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具体到如何去做却不是简简单单一说就能做好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启发,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言传身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持续、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为独立学院培养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3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部分讲授时,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应用程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些知识点教师需予以延伸和扩充,一些知识的讲解需联系到生活中接触到的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进入到该课程的学习氛围中来。同时,在操作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分层次教学。这种分层次不是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班教学,而是在班级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操作任务。第一层次针对所有学生,立足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基础的知识和基本应用的教学;第二层次针对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布置提高型和综合型的内容;第三层次针对少部分有兴趣有钻研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内外使用相关的软件开展拓展训练,进行一些的个性化的设计和应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努力逐步赶上,缩小差距,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达到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效果。

3.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引入过程性评价的考核评价方式,将阶段性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并融入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综合表现。过程考核中,我们按照教学的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理论与操作内容教学后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能力训练考核为重点,即侧重于操作内容;期末考核是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理论与操作内容并重。考核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从题库抽取试题、结果上传、判卷得分、成绩分析等都由计算机系统完成。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其在每一阶段学习后能主动复习所学内容参加阶段考核,并通过阶段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一个客观评价。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抓紧,许多知识不求甚解,到期末考核前临时突击,考试结束就忘得差不多的现象。同时,考试系统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方便地对学生每次的考核结果做出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衡量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我们的网络平台考试系统也设计了模拟等级考试的相应功能,学生学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在经过多次模拟考试环境中的测试后,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也有效地提高了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第3篇:数学教程范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相应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老师应该将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接触数学问题。比方说在进行《利息和利率》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银行进行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将压岁钱进行储蓄、取钱等,此外,还要对银行中的利率进行记录,当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不相同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记住这些问题,然后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中来,并在课堂学习中精神集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创设优秀的课堂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情境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比方说“甲数是5,乙数是4,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时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判断题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这位同学就说:“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那么乙数是4,对吗?”同学们的思路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各种问题又不断的涌现出来。如: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那么乙数是多少?甲数是5,乙数是4,那么甲乙之和是甲乙之差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变为应用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各种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对解决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颖的想法,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大胆的提出问题

第4篇:数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微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支持服务

一、课程介绍

1999年,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自试点以来,作为工科主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一直开设。《微计算机技术》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微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相关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主要内容是:1.对微计算机系统进行综述;2.讲述Intel 8086微处理器内部结构、总线周期及其操作过程;3.介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概述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5.介绍微处理器常用的接口芯片;6.介绍微计算机的接口技术;7.介绍总线系统;8.介绍高性能处理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掌握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材特点

电大开放教育《微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文字教材为清华大学马群生主编;实验指导书《微计算机技术实验与辅导教程》为清华大学仇玉章主编。整套教材内容多、知识点多、专业术语多,对开放教育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作为基础不牢靠的开放教育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2.教材处处无重点,处处是重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3.实验条件差,动手能力弱,导致整个教学只能停留在理论讲授上,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学生特点

首先,电大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大专层次的学习时,并非一定是计算机专业,因此,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其次,《微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在开设时间早,一般会选择在第一学期开设。第三,电大开放教育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职学习,存在着严重的工学矛盾。所有这一切,都导致《微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分析《微计算机技术》教材发现,虽然课程整个教学量是非常大,但是总结出来,全书实际由三个部分组成: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体系结构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理解常用的简单计算机外部设备和计算机总线;了解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先进的微型处理器。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删繁就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1.考虑到电大学员的特点,课程教学重点放在通过教学软件动态演示和介绍微处理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能读懂,能明白程序运行过程为重点;3.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实物进行讲解,尽量变抽象为具象。

五、教学形式改革

1.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结合《微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在学习形式上,提出了以章节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章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采用集中面授辅导、定时网络答疑、小组讨论学习、个别化辅导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2.积极进行主要教学环节改革。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全程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期末考试“双及格”为抓手,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全程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注重课程教学形式的探讨。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将一个教学班分为三个教学小组,分别采用“导学网络型”、“导学网络面授型”、“导学面授网络型”三种课程教学课型。4.不断坚持完善教学支持服务。通过自身经验,逐步建立了信息助学、条件助学、方法助学、解难助学、服务助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增强信心,顺利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六、体会

第5篇:数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教学改革

“电工技术”课程是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难懂、实践性强且与理论关联十分紧密的特点,是学生普遍认为非常难学的课程。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加强关于知识的探索,师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并努力促使学生开展课内外结合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一、做好学情分析,对接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

在实施教学以前,必须要先了解学情。教研组与学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与前置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并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数学”“物理”等课程,具备了方程组求解、三角函数、坐标系等基本的数学知识,对电磁现象也有了初步认知,为“电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知识基础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用电的体验、部分装备操作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思维、实验操作能力。从素质基础来说,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接受小组协作和研讨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为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从兴趣爱好来说,学生热衷于研究及操作电脑、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设备,喜欢通过操控设备来感悟知识和建立认知,乐于动手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逐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电工技术”课程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所以要有效地设置研讨小组,充分发挥基础好的学生带头和协助学习的榜样作用。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规定时间较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电工技术”课程内容对接专业岗位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因此,通过对接岗位要求来优化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要为其他专业课教学做好铺垫,搭建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目前,“电工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电路知识、交直流电路、万用表装配、安全用电四个基本模块。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教研组重新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从中设置好不同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基础必学部分与对接选学内容。

二、充分的教学准备与教学方法的灵活选取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在充分做好教学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与不同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具体专业及岗位,从而完成专业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然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统筹、细化教学安排,合理设置教学进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研讨问题,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活页教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将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模式贯穿、融合于其他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电路知识模块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电路概念、电路元件及电路物理量的认知。因此,研讨的内容可以从贴近学生的电磁现象应用、生活用电常识及专业实践操作经验入手,并结合授课内容设置研讨问题。再如交直流电路模块,主要涉及交直流电路的特点、定律探究、分析方法应用等知识,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研讨的内容可以在细研教学知识点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确定,进而设置研讨问题。同时,教师在充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上,以抽丝剥茧、层层设问、优化重组的方式来组织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内容,构建出点面相结合的研讨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链。如万用表装配模块和安全用电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聚焦交直流电路的应用,把握好技能与应用的递进关系,为学生梳理已掌握知识与未掌握知识的关联特点。研讨活动通过活页教材配合进行,活页教材应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活页教材中设置的研讨环节应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尽可能突出实际应用。研讨活动可分为“研讨准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研究讨论—归纳总结”五个环节。在研讨准备环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前序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等状况。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确定的研讨内容要具有研讨的价值和意义。在研究讨论环节,可采用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师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可以有不同观点,通过讨论逐渐达成共识、获得新知。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要领和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聚焦课程中与电工仪器仪表及工具使用、实验技能关联紧密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做—评”的步骤进行,要以完成相关的电路测试与数据分析或电路制作为基本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设计探究性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实践教学可分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总结”五个步骤。加强电路测试、数据分析、自主总结电路功能及应用,将实践与理论、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任务式教学主要应用于万用表装配、照明电路安装等内容的教学,参考“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实施任务—任务交流—任务评价”五个步骤实施。其中,在进行万用表装配教学时,要在元件识别、焊接组装、测量调试中设置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做尝试性的实践,引发思考与讨论。照明电路安装教学应按照项目任务式步骤有序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识读电路图、检测元器件、安装与接线、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用电安全的教育,促进学生电工基本应用实践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活页教材优化教学活动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突出立德树人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就必须研究开发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教材。通过教研组集体研究,重点开发了“电工技术”课程活页教材。在活页教材设计开发过程中,教研组确立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课前任务、课中任务和课后任务。

(一)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主要包括要达成的学习目标、需要巩固复习的知识及实践内容,还包括与本次课堂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工程实践的应用等。加入与本次课堂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及工程实践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课堂教学必备的前置基础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任务

教师科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设置探究实践、研讨交流、互动评价等环节。初步实现教学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有效转变,将学生从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上,使师生的互动性得以提高。

(三)课后任务

学生预习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小组查阅资料,借助实验室资源完成课下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下次课堂或课前十分钟随机接受检查,由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通过近一年的活页教材使用,每组学生都能较快地达成课堂教学的复习、预习、自学的任务目标,考试成绩有大幅度提升。

四、硬件支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职业院校应加强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如引进智能实验测试系统、建立数字仪器与计算机软件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将在线实验、远程教学、在线考核、报告管理、教程服务、信息化智慧教学、一体化教学及实验室科学管理科学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将一体化教学与探究研讨式教学进行融合,更好地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研讨电路搭接、数据分析、实际应用,实现“说”和“做”统一、“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学生提到各门课程采用的活页教材中安排的课前任务比较多或者难度太大,暴露出教师存在设计活页教材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在小班化研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有时思考的主动性较差,互动研讨问题比较机械和生硬,出现为了研讨而研讨的现象。一旦问题出现,教师就应该重视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教师应该在动态中激发教学智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使用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通过积极参与导师制和俱乐部活动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从而逐步培养班级的骨干力量。动态管理需要的是有效的讲授、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倾听、有效的反馈,然后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较快、较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提升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邵娟.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8(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