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土地规划设计全文(5篇)

土地规划设计

第1篇: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湖北省大悟县三里镇文化茶园的全景图

国有土地与城乡建设中,项目与资源的矛盾逐渐加深,矛盾增多。该土地的适用性经过水文、土壤和生态的评估,适宜于绿茶的成片种植,土地资源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湖北省大悟县金岭村

村庄根据规划部门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评估,金岭村六个自然组利用自身的古建筑、民居、风景点等现有资源,打造成集古迹、民宿、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模式,成为国内新时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这是将建设用地与国土资源规划进行动静统一发展的较好案例。

第2篇: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空间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2]朱丽敏.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图底关系浅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76-78

第3篇: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执法;3S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2]蔡庆生.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探索[J].中华建设,2014(6):96~97.

[3]杨铜梅.地籍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服务功能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6):00023.

第4篇: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全周期;项目管理;房地产企业;应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住房和工作用房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房地产具有价值量大、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如果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在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过程中推行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

一、房地产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

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的含义是在项目规划初期,就要从社会化、环境化、人性化、经济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产品周期内所有阶段互相影响的综合性功效发挥情况。全周期管理理念不仅要涉及到项目的功能与构造,还需要在有限的环境资源(如建造资源、使用资源、社会资源等)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建筑项目的施工、销售、使用、维修、养护、再循环等多种问题。全周期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建筑的环保性,要求在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保持稳定和可靠,达到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建筑利用率的目的。

二、房地产项目全周期管理的目标体系

(一)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的内容是要追求工程质量,保证整体功效和产品服务的统一,重视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项目的功能价值。另外,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对质量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规定房地产项目要具有人性化、可塑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延展性、安全性等多种特征。

(二)成本目标

成本目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全周期成本目标,即对建筑成本和运作成本进行优化。第二是社会成本,比如由于项目的环保投资不足,造成操作人员的健康受到损害,引起社会保险和医疗成本上升等问题。第三是环境成本,比如工程建造导致社会处理污染物的成本上升等。

(三)时间目标

关于时间目标的因素有:建筑周期、投资时期、维修期、更新周期、建筑的设计寿命、物理寿命、服务寿命、项目产品的市场开发期、上升期、巅峰期、衰退期等。

三、全周期项目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方法

(一)房地产项目周期的定义

对房地产项目周期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房地产的全周期项目管理指的是把房屋建造设置成周期起点,经过房地产交易、使用、修葺等多个阶段,最后以房屋灭失为周期终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就是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从广义上讲,房地产的全周期管理就是把土地总体规划视为周期的起点,经过规划管理、设计管理、供应管理等周期计划阶段,再经过房屋建造、交易、修葺等阶段,最后以房屋灭失为终点,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对于房地产全周期管理,可以作出以下较为直观的表述: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年度总规划,一片耕地被征用后会成为建造用地,并划入土地储备资源库中,再按照土地供应计划进行土地交易,从储备资源库流入市场,由开发商包装成商品房,经过交易之后投入使用,若干年后回收,再次进入资源库,就代表着一轮周期的完成。

(二)土地规划与土地开发阶段的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项目管理从广义上讲,就要包括土地规划和土地开发阶段的管理。土地规划是建造用地、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土地开发等环节的重要根据,也是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前提。通常来讲,土地规划的相关工作都是由政府土地规划部门及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完成。要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有关土地规划人员就要结合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状况,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什么样的土地最适于用作城市建设和房屋建造。对于已经划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也要展开分析,确定应当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土地征用。如果各种配套条件都还未成熟,就过早地开始征用土地,则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三)项目设计环节的房地产项目管理

科学有效的设计是调控工程建造成本与运作成本的重要条件。根据常规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看出,项目开发的设计成本往往只占到了整个工程成本的1%到3%左右,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够达到75%。因此,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够决定建筑项目投资的多少,还会影响到建筑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及使用后维护的成本。项目设计是土地开发的基础,设计方案一旦确定下来,工程的质量和成本也就基本能够确定。工程建造、监管、结算等程序只是针对工程的质量、施工时间以及成为,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工程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在工程建造时必须抓好设计环节的相关工作,引入国内外先进设计技术,促进房地产项目价值的真正实现。

(四)工程建造环节的房地产开发和管理

工程建造是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工程质量、建造成本、建设期限等要素的实现环节。从传统的角度看,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这三大要素的掌控已经趋于成熟。最近,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少室内甲醛、石棉等对人造成伤害的事件,这是由于建造时选取的主要材料不合标准,产生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在房地产开发的工程建造环节,还必须引进具有再生性、环保性、节能性的材料和技术,加强环保工艺的运用。

四、结束语

我国房屋建筑对资源的消耗非常之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全周期项目管理规划时,要注意选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坚持可持续的周期发展。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其不仅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环节,还涉及到物业管理、使用等多个环节。因此,必须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曲燕,刘亚鹏.浅谈项目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101-102.

第5篇: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

引言

土地集约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在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集约化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无论是从我国广大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层面来讲,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有效治理,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

1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最早见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关于地租理论中对于农业用地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承载力,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环境效应等。经济的集聚效应是通过规模化经营,技术外溢及不完全竞争等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时间上的集中,来推动经济持续化增长的。后来,随着农业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相关学者们开始研究农业生产领域里是否存在集聚效应,他们采用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农业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检验土地集约化效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农业方面的学者针对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进行了持续研讨,一是想通过研究对农业用地进行划分等级,对农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进行评估,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预期。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定量和定性的方式,从土地投入的水平、土地利用的程度、土地生产效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构建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细化考评细则,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给出科学的评价。

2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现发展历程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雏形,并逐步得到发展。当时,农村土地的承包耕作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因此对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研究方向也出现了不同的路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在农村开始施行后,农村的土地流转出现了生机。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土地没人耕种,部分土地闲置。另外一部分农民在家务农,希望扩大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土地进行耕种。因为双方的不同需求,使得土地流转在民间逐步扩展。土地集约化经营相关制度在1993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最初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使得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上升到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在经营制度、模式、措施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土地流转模式不尽相同,但是流转程序基本一致,一种是传统的农户之间自行约定进行土地流转,另一种中介服务组织受农户或者企业委托对土地进行集约化流转。

3我国土地集约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农村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总体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中心城区用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给耕地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有些县城和村镇的基本建设预留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对集约的现状,导致有些乡镇没有城镇发展的建设预留地,项目建设无用地供应。此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批农民涌进城市,部分在城市定居,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但是这部分新市民在农村依然保留着土地和宅基地等,导致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于农村用地整治、腾地还农的速度。

3.2部分农村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粗放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粗放,而且单一。有些地区单一采取传统的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由农户之间自行约定土地流转经营。有些地区单一采取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采取委托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此外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一些农村或城市近郊的土地资源则大量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商受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降低土地流转和使用的门槛,导致了一些优质农业土地资源流入低效的开发商手中,少数土地又因开发商后期资金短缺而停产,致使土地闲置。有些农村土地还遭遇非法被乱用的现象,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等非法占用周边的土地,违背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而将其挪作他用。

3.3部分农村土地市场比较混乱

部分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政绩,大搞经济建设与开发,对土地供给市场进行过多干预,致使土地供给差价较大,导致土地供需不协调。当地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盲目招商引资,偶尔出现不当竞争,扰乱了土地市场的秩序。有些开发商彼此之间缺乏符合市场秩序要求的良性竞争,导致土地价格较低。房地产开发商也没有土地集约化经营所带来了压力和激励,市场杠杆作用在土地集约化发展中没能有效发挥作用。有些开发商被政府绑架,被利益绑架,为土地市场的有序运营买下了隐患。

3.4土地集约化经营缺乏制度保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逐渐得到重视。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受到自身及社会等多方因素,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成效不够显著,相应的制度保障跟进步伐却略显滞缓。城镇化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乡村土地大量闲置、土地市场的良性运行较差、乡村土地违规建设、乡村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化警用法律、行政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集约化经营治理措施探析

4.1要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首先要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要建立地方性土地管理法规,为科学进行土地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和法律支撑,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地规划的落实。其次要健全农村土地规划、土地征收、土地流转、土地审批、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土地管理制度并细化流程,避免出现制度漏洞而较低土地使用效率。重点是资金管理制度,要用好、管理好土地管理各个环节的专项资金及配套资金,为土地可有有效流转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要加强土地监管,加大违规批地用地打击和监督力度,严格惩治肆意违法修改土地利用规划的不法行为。

4.2要严格土地审批流程

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土地审批流程,加大对土地审批的督察力度,建设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执法队伍,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察,对发现的土地审批流程问题及时进行制止并严厉惩罚。对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土地进行系统调查,熟悉区域内土地情况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对规划和综合利用土地提供参考和依据。加强对土地使用权变更、土地资源规划落实情况、乡村土地供应情况、土地审批流转等进行排查,为土地规划审批提供综合性参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众力量,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向大众公布,并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对群众举报的土地问题要设专人开展调查,对与情况属实的要严格查办,绝不姑息纵容违反土地管理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

4.3要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

首先在农村土地规划设计中要通盘考虑,站在全区域一盘棋的角度,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运用遥感卫星监测、社会监督等多种途径,对区域土地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提高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科技水平,避免人为暗箱操作。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配套设施,通过采取设立土地资源开发专项计划、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式,科学开发、保护、整理和复垦等。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的流转制度,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4.4要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一方面给要严格规划土地市场的秩序。充分尊重市场,利用土地价格的波动调节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协调土地资源的收储,让一定合理比例的土地在市场上正常流通,稳定市场秩序,保障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同时增加土地执法的透明度,避免各种不法和违规行为。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以此达到土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科学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我国在土地集约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出现了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集约化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问题,但是通过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科学规划、严格流转审批、健全市场监管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有效治理。并且我国各地农村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措施,争取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保障农业生产,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桐彬,朱英明,.土地集约、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效率[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1):54-65.

[2]王学海.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1):59-60.

[3]杜浩波.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0):193.

[4]王义.重建农民于集体农用地权利制度新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