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土地信息管理全文(5篇)

土地信息管理

第1篇: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规划利用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提升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开展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并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土地的规划利用,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我国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土地利用效率大幅下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土地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他们往往会大量开垦耕地,造成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出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象。此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部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导致土地利用率大幅度下降。

1.2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给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两条红线的划定工作带来了较多冲击。同时,城郊耕地的占补也存在较多问题,耕地占补无法平衡。此外,大量低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对土地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1.3土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土地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宪法》和《土地法》都明确规定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都归属于国家,但具体到某一区域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则相对比较模糊,这就为土地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也影响到了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1.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土地监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互联网+”旨在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但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土地规划和利用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2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有效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中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首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在实际操作中,规划人员必须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联合相关产业,将土地规划与利用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发展建设,并有效兼顾土地资源的维护和平衡[1],进而确保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本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针对当前部分城市存在的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相关行业规范,采取积极的经济手段等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工作进行有效约束,从而确保土地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不断完善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作,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如建设用地必须避开自然景观,如湖泊、园地等,且与人民群众的宅基地相接近,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合理利用空闲土地,增加并提升生态用地的质量,科学调整产业用地的结构,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

2.3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规划和有效利用工作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主要的服务主体就是人民群众,这意味着在开展土地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从而真正保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加快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意见。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须召开听证会,向人民群众介绍土地规划的目的,让他们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土地规划工作当中,鼓励他们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

应进一步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工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在健全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便于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2.5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引领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出土地科技创新在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科技创新链条,从而加快土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土地规划和利用管理职能部门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对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研究,以提升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珊.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利用率举措[J].农家参谋,2019,(8).

第2篇: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在线交易;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1.1方案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的决策部署,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试点方案》(国土资发[2017]12号),以建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形交易市场为目标,利用网络科技,促进土地转让、出租的交易效率,完善交易机制,创新交易模式,建立符合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求,结合临沂实际,急需建设土地二级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以建立土地交易的网上有形市场,方便用户查阅土地交易信息,扩大交易覆盖面,提高土地成交率,创新交易模式。

1.2方案概况

1.2.1系统建设目标集网上交易、审批为一体,建立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的网络平台,为用户建立土地交易、出租的有形市场,建立审核审批平台,方便用户交易,提高效率,增强交易安全。在系统建设中,需满足如下几个内容。土地供求信息公示是核心,用户在信息平台上可以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信息,有需求的用户可以方便地在土地供给平台上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集交易与审批于一体是关键。强化服务意识,优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防范交易风险。

1.2.2系统建设的具体功能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建设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国有建设用地转让、出租、抵押数据与不动产数据的数据接口的对接、相互调用数据;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业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更新维护等几部分。1.2.2.1数据库建设首先包括单位(个人)在该信息系统的转让、出租等信息。第二,包括土地购买、签订转让合同等信息。第三,包括抵押登记的数据信息管理。第四,交易审查审批资料库的建设以及与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实现有效对接。1.2.2.2土地二级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本系统应当主要分为土地转让、土地出租、土地抵押、挂牌竞价、数据统计分析、日志管理、系统管理七大模块,能够比较完备地管理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信息。

2必要性和可行性

2.1现状与差距

现在土地市场买卖双方脱节,想转让土地的找不到买方,有需求想购买的找不到卖方。另外现在一般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建立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在审查、审批工作中,层层收缴资料,形成文字纸质档案,报送各级领导审批,效率非常低下,不能满足现有信息化的要求。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手段,通过建立网上交易平台,集网上交易、审批为一体,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方便用户信息获得,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着眼于当前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资源管理现状,结合我市实际,采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一套完善的土地网上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我单位在之前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3.1人员方面通过以前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土地诚信系统建设、批后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等,我单位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适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人才,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及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和经验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对于系统的运用和掌控都有很高的水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于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条件都已了然于胸,我们相信能够对土地交易信息平台的建设准确定位并能够把握、掌控。

2.3.2技术条件通过多年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方面的各类自然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软、硬件的建设都具备了较高的水准;通过研讨会、社会调研、以及对公众需求的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对当前土地交易当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分析,我们对于土地线上交易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目的需求都有了深入细致地了解。

3需求分析

3.1概述

土地网上交易市场管理,主要是针对市场交易主体各项业务信息的、审查监管,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通过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方便用户高效快捷地获得用地信息及完成土地交易。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根据现有工作程序,建设本交易管理系统应当具备下列基本功能。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信息的管理维护。提供土地转让、出租两个平台。提供用户求购、求租需求信息平台。网上审查、审批功能。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应予存档的纸质档案资料,经扫描成为电子档案,上传本系统并进行综合收集管理,以及各类综合、统计报表功能。根据用户的性质、单位内部职责分工、行政、管辖区域划分等因素划分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操作权限。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转让、出租、抵押等信息查询功能。根据法定办事程序、业务办理权限以及用户性质,应当将系统设计划分为以下七个主要模块:土地转让、土地出租、土地抵押、挂牌竞价、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管理、日志管理七大模块。

3.2土地转让模块

土地转让模块以宗地的属性与图形资料以及交易信息为主要数据来源,其主要功能如下。用户注册信息管理。转让方转让信息管理。转让信息审查管理。受让方购买信息管理。交易双方网签转让合同管理。交易信息审查审批管理。上传纸质文件的电子扫描件管理。审批时限预警功能。各类信息导入与导出功能。土地受让方的购买管理达成买卖意向后,受让方在已的拟转让宗地信息下点击“我要买”,转让方发起网签转让合同,经受让方确认后,提交后台审核。后台审核不合格,退回修改;后台审核合格准予通过审核,系统自动赋予转让合同编号。系统预先编辑好了转让合同标准文本,可直接打印。系统提供数据导出功能,可将转让合同导出打印。

3.3土地出租模块

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模块,基本和土地转让模块的功能设计一致,不再赘述。

3.4土地抵押模块

该模块以土地抵押所需提交的权属证书、抵押合同等抵押所需文件资料以及抵押宗地的详细信息为数据来源。主要功能如下。用户注册信息管理。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网上签订抵押合同管理。抵押合同审查审核管理。上传抵押登记文件资料扫描电子件管理。审批时限提示功能。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信息的导入与导出功能。各类交易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功能。以下介绍土地抵押模块的核心功能。抵押双方注册登录系统,抵押权人发起网上签订抵押合同,合同填写后,将抵押登记所需文件资料制作电子版上传系统,抵押人审核无误后,确认提交审核。系统后台审核合格后,审核通过,缴费发证。审核不合格的,驳回改正并说明原因。系统同样设计了数据导出功能。

3.5挂牌竞价模块

挂牌竞价有两种模式。第一,同一宗地,有两个及以上的意向购买者,系统自动转入挂牌竞价模式。第二,属于国有资产的土地转让,按法律、法规等规定需要公开转让的,直接采用挂牌竞价模式。挂牌竞价模块的核心功能。用户在挂牌竞价模块完善宗地信息。通过系统通知用户竞价的注意事项,公告。用户上传竞买电子资料,如竞买保证金发票、竞买资格资料等,网上审查合格后,确认并通知用户资格。用户在规定时限内网上报价竞买。到期后,价高者得。到期后仍有继续加价者,系统通知用户现场竞价的时间地点。成交后,系统自动生成成交确认书等所需的文件资料,并可直接打印输出。

3.6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信息系统必须设计强大、实用、易上手的查询、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定制功能,并且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给用户简洁明了的、友好的操作界面以及强大的查询、综合数据报表等功能。

3.6.1各类数据报表的查询与定制功能所有数据报表均可截取不同日期、不同辖区进行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的查询结果可直接导出。

3.6.2系统提醒功能系统提醒功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各地政务服务中心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办事效率,每一项行政管理事项都向公众公布了办理期限,在即将到期前向办事人员进行提醒与预警是非常必要的。信息系统平台,自动监测办理事项的到期时限、各类必办业务的处理,都在即将到期前发出提醒信息,如审查审批期限即将到期、有用户登录系统咨询、用户办理业务申请、业务退办审批等提醒。

3.7系统及日志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功能是在整个信息系统平台的后台运行,对整个系统而言,一个具有强大定制功能、方便用户修改、操作、界面简洁以及富含逻辑运用的系统管理模块是至关重要的。日志管理主要记录用户在系统平台的所有操作的痕迹,是对办事人员的履职监督。

4结语

土地在线交易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国家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便民利民的迫切要求,因此对该系统的建设进行初步的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利益;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

随着我国公众法律观念的增强与法律意识的提高,“以人为本”法治新理念等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行政区域内暂停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试点区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新《土地管理法》的问世打下坚实的根基。在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方面,新《土地管理法》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其中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修改,但农村土地征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公共利益在近年来被广泛认识,其具有的特性使其没有统一理解的概念。公共利益在我国各大法律均有出现,但却没有法律条文对其明确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频频出现无法明确公共利益的问题,引起政府与人民、社会与群众之间的诸多矛盾。总体而言,公共利益指不具体指定社会对象所享有的利益。虽然公共利益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复杂性,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利益进行概念上的把握:第一,公共利益是抽离自个人利益并与公众利益相联系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影响。第二,公共利益的受益主体与内容具有很强的覆盖性,具有社会共享性。第三,公共利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公共性与公益性,从长久以来人类的利己性与利他性之间整合而成。正因如此,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公共利益旨在于寻求社会集体利益最大化,以顾全大局为重,并不会为任何个体牟取私利,某些情况还具备非盈利性的特点。第四,公共利益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五,其含义随着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公众对公共利益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立法模式的角度考虑,我国在公共利益领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公共利益概念不明确。我国《宪法》《民法典》及其他法律虽有提及公共利益,但基本都未对其涉及的对象与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尽管这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范围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化,但也导致了工作中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出现滥用权利的乱象。第二,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以政府行为为优先,且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较难维护自身权益。加上我国在公权力约束的方面较为缺乏,在没有公共利益界定争议的解决机制的情况下,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出现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第三,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二、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围过于泛化。原先实行的《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没有具体列举出公共利益的范围。一方面公共利益的一大特点就是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概括性的界定方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法院或政府对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围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扩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没有受到有力的监督,此种对公共利益无明确界定的规定同样会伴随着公权机关对公共利益范围进行不适当扩充的问题。政府在涉及多方利益权衡时进行的土地征收事宜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将“公益性用地”与“非公益性用地”进行混淆,导致公共利益的泛化。征地拆迁活动通常能改善当地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提高政府的政绩,加之涉及土地的工程建设项目通常与私人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合作,私人利益不可避免会有所掺杂,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公共利益的纯粹性,反而存在所谓“公共利益”侵害被征地人权益的问题。

(二)土地征收补偿不合理。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征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征地补偿。由于原先的《土地管理法》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因此政府具有一定的自由量裁权,导致在征地补偿执行标准上留下了漏洞。土地征收补偿是依据被征收土地的平均年产值的一定倍数来计算土地补偿金额。由于土地被征收前后用途转变会带来不同的收益,以农地的年产值为补偿标准的计算依据不尽合理。土地补偿费用与土地区位、经济发展情况、土地供求关系、人口等密切相关。农村集体土地以较低的价格被征收,土地用途类型发生变化,价值也与原先的土地类型的价值不同。这意味着政府在征收工作完成后,根据用地类型可以较高的价格将其卖出,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应得利益。土地作为农民物资收入的主要长期来源,被征收后农民就失去了长期的物质保障,而农民得到的拆迁赔偿仅仅是根据原先土地的生产价值决定的一次性安置补偿款,这种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操作简单,也能暂时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但却不能保证他们未来长期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大部分农民属于文化水平、技能掌握水平都较低的人群,没有长久可持续的生计,久而久之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这有损农民利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冲突。

三、新《土地管理法》在农村土地征收中实现公共利益的进步

(一)公共利益的范围得到明确。新《土地管理法》增加第45条,首次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采取列举方式明确界定,包括军事、外交、政府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扶贫搬迁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以及成片开发建设等六种类型。此外,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0条规定,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应当对征收土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以上规定列举的为了公共利益确需征收土地的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进行审查。这些规定从实体层面明确列举了公共利益的范畴,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司法制度上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使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征地工作做到有具体的法律可依,有利于缩小征地范围,同时监督限制政府滥用征地权,减少在公共利益上的争端矛盾,防止公共利益的模糊与泛化,保护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立法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合理设置补偿项目。新《土地管理法》首次明确指出,土地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在法律上确立其地位。即被征地人在征地前后的生活水平尽量能维持相当水平或有所提高,若征地后被征地人的生活水平反而降低,则违背了公共利益不侵犯个人利益的特点。补偿由原来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改为按照年产值倍数测算法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在补偿标准与补偿机制上做出了合理调整。土地作为农民的长期物质来源保障,仅靠货币补偿不足以弥补被征地人的损失,更关键在于被征地人无法获得土地增值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指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根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结合被征土地的现状,由各部门拟定而成。同时,新《土地管理法》在征地补偿模式上将原来的年产值倍数法换为区片综合地价,补偿项目上增加农村村民住宅补偿费用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也与新《土地管理法》对被征收农村村民的补偿条款进行对接,增添农村村民住宅补偿和社会保障费用。其中,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单独列支。这些条款有益于给予失地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保障被征地农民转化为市民后的生活质量,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土地征收程序。新《土地管理法》在原来仅有征地批后公告的基础上增加征地批前公告,征地批前公告与征地批后公告相结合并形成系统化征地公告程序。征收土地预公告主要包括征收范围、征收目的、征收土地补偿标准等内容。从征地预公告之日起,任何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不得在拟征收土地上进行“抢栽、抢种、抢养、抢建”等恶意套取额外补偿款的行为,一经发现一律不予补偿。同时,新增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引入补偿安置听证环节,在多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补偿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政府当组织听证会。征地工作报批以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必须与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就补偿安置等签订协议,保护被征地人的知情权、监督权,在法律上给予应有的保障。原来仅有的征地批后公告,难以保障被征地人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透明度不够,公共权力易被滥用,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征地批前公告与补偿安置听证环节的出现可确保被征地人监督征收过程,同时被征地人也可基于合法性、合理性提出质疑,从而促进征地的公平公正,保护公共利益,极大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可以加深农民对政府征地工作的理解,推进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新《土地管理法》并没有针对征地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对此,2015年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探索具体用地项目公共利益的认定机制,并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城镇化进程迅猛、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正在增强,公共利益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我国的公共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带来了我国在公共利益问题上的实践与理论突破。公共利益作为在农村土地征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直被广泛关注。新《土地管理法》的颁布表明我国在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依旧存在。探讨公共利益问题,尤其是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并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更新相关理论,对维护社会治安、推进法制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伟,吴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评估探索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

[2]蒋龚.公共利益理论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3(02).

[3]施玮.司法公正之西方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

[4]胡锦光,王锴.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J].中国法学,2005(01).

[5]杨曦,童怡.公共利益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2018(06).

第4篇: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创新

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认识与协调发展是土地利用管理创新动力之

1.1以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以土地生产力和产权制度为核心的藕合体

如何理解土地生产力,其也可以称为土地经济的产出水平,主要指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土地的开采与利用,使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所具备的价值进行再次的创造,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是将自然的力量与人力进行有效结合来实现的。

1.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土地生态系统在原始时期是以一种自然的演化状态而存在。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的劳动力不断提高,因此,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影响力逐渐提高。鉴于此,土地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逐渐的向土地经济生态系统转化,而其演进过程则是将自然更新和经济演化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复合过程。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经济学仅仅只是一种经济资源,对于土地外部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进行财富创造时,社会和个人需要承担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高成本。

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要求

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形成了多种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不同的生态机构及系统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

2.1协调性

对于土地利用管理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子系统,分别为: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主要是由自然与经济共同组合而成,同时这两个子系统也是经过高度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体现在土地整体总量的层面上,也把自然与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充分地表现出来。

2.2异质性

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因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作用,因此该系统本身存在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也会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而由于不同产生的差异性则被称之为异质性。此外,对于异质性如何形成,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下的土地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演变过程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产品消费模式等方面。

2.3可塑性

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具备很多的特征与能力,它可以进行自我反馈、自我更新、自我调整,并且本身的可塑性也很强,在生态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一些其他的主体在发生行为时也会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比如土壤、植物的净化功能和过滤功能等等。当行为主体进行调节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则会给予人类体更多的丰富资源,例如,在生产、生活资料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3融入生态经济系统理念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途径

3.1对土地利用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3.1.1整体发展的理念

土地生态建设与土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在同一个事物中体现出两个不同的方面。在对土地利用管理进行实践规划时,为了实现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以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下去,可以通过三个统一来完成:一是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进行有效地统一起来,二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两项基本国策进行有效地统一起来,三是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进行有效地统一起来。

3.1.2永续发展的理念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则为协调性,在大范围的生态系统要素中,都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此外,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自我的修复能力和可塑性方面中,具有一定的限制范围。所以,在土地利用管理创新中,应始终坚持永续发展的理念,来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得到有效地保障。

3.1.3优先发展的理念

因为历史与经济的影响因素的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梯度的趋势进行发展,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状态与特征。此外,在不同的区域中,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某一个地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其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非常良好,则该把土地生态机构及系统作为发展的优先对象。

3.2完善土地生态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3.2.1完善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和分等定级制度

对于土地生态经济评价而言,通常指人们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经过了解、熟悉之后,以及对其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变过程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以某一特定的条件为基础,坚定、评估土地在发展中所具备的潜力。然而,在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和分等定级制度中,以土地生态经济的理念作为依据,不断地加强发展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2.2对土地生态经济的价格制度仅进行全面完善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很好的衡量价值工呢过。以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土地是在一种自然存在的资源,把其归入到生态经济系统中展现出很强的外部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生态经济系统中,有两个角色功能不断被削减,即:物质承载着、再生产的多角度参与者;另一方面,当人们在开采、利用土地资源时,展现的都是一些土地的基本功能,而土地的其他功能则没有得到充分分利用与发挥。

3.3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手段

通过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研究与分析来看,合理的对土地利用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可塑性,因此可充分运用不同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并且扩宽理论的引用范围,从而对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有效地研究。

3.3.1增加经济工具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在生态经济的综合承载力的计算要素中,可以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产生的影响作为考虑的指标,充分分析评价的情况,进而构建预警机制,是土地利用管理在实践规划中提供很强的操作性的经济工具。

3.3.2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对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随时地进行监控与检测,例如现代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工具与手段,此外,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时,可以与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平台中可以随时地掌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资源条件的使用情况,从使管理的力度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体格好土地利用管理的水平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户艳领,赵建英.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4(03):56-58.

[2]李琳.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24(06):311-312.

[3]范鲁山.基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理念下土地利用管理的创新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35-36.

第5篇: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气象数据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加强,气象信息对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简单易用,便于普及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阶段市面上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笔者总结了目前气象软件主要存在的如下几点问题:(1)服役时间长,维护成本高。在很多地方的气象监测站点中,正在使用的气象管理软件服役年限已经十分久远,只能满足一些基本的工作需要,很难实现软件功能的定制,甚至有的地方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还是通过纸质文件进行。因为系统的投入时间长,当时设计的系统架构、实现方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现状。而因为长期运行,随着时间逐渐暴露出很多的问题,给维护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随着维护频率的不断增高,也给维护成本带来极大的负担。(2)软件的跨平台性能较差。在过去的软件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因此很多软件只能在某种特定的平台下运行。而众所周知,在信息安全形式日趋严峻的当下,定期的对软件和操作系统进行常规性的升级维护才能降低被侵犯的风险。伴随着当下嵌入式、移动端系统的兴起,也日渐暴露出旧款软件存在的弊端,如果不能开发出新兴平台上稳定运行的系统软件,将会流失大量的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3)功能单一,软件间交互差。由于不同软件的功能在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有的功能丰富,有的匮乏,往往总会出现一款软件满足不了用户的全部需求。而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在一个系统上同时安装几款不同的软件,而这一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功能上的互补。这对用户及相关硬件设备而言又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有的软件在交互的时候只能通过网络协议,而有的只能支持XML或者数据库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导致不同软件之间很难实现信息的交互,很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这些信息交互方面的屏障会使信息的价值因为软件间的信息无法共享而大大降低。(4)交互性差,界面不友好。软件的交互性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用户在使用上的感觉差异明显。其中部分软件在设计之初就没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用户的审美观感。在审美标准不断提高的当下,缺少界面友好性方面的考虑,即使软件做的再好,也只是相关功能的堆砌,这也使软件的用户口碑及用户好感度大大降低。

1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1.1QT简介

Qt向开发人员提供了可以轻松设计现代GUI和开发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多种API。Qt可用于开发C++应用程序,也可使用QtQuick进行开发。Qt可以跨平台使用网络、图形图像、数据库、OpenGL/ES、WebKit、HTML5、多媒体等多种API创建应用程序,并将之应用于多种平台,且可在各平台使用统一的IDE工具。正是由于Qt这一工具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因此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使用Qt作为图形界面的开发工具。

1.2MySQL数据库

MySQL是一个流行的开放源码的小型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其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MySQL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开放源码这一特点,吸引了大量为降低网站的运营成本的中小型网站,也因为其快速的入门,使得大量的开发人员在进行系统开发的时候选择了它。

2系统分析

2.1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C/S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桌面图形交互窗口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中的计算机简单的可以认为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在C/S结构中,装在客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客户端与装在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服务器的职责在于对用户数据处理。客户端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与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指令而后通过网络向远程的服务器发送用户请求。

2.2系统性能分析

在对现有其他类似系统进行分析后,本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跨平台特性:面对目前不同用户使用软件的操作系统不同,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如果对每个系统下都要开发出同一款软件而言,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时效性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软件的跨平台的运行,使得开发的周期和开发的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针对以往气象系统的弊端,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点。在编程语言的选择上,选取了具有跨平台特性的QT,前期在一种环境下开发,调试,测试。当软件成型之后,通过代码的简单调整,就可以轻松的在其他系统,其他硬件上正常运行,确保软件在用户体验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移动终端是目前比较火热的一种使用方式,而QT编写的程序也可以在移动端上运行,这样从桌面电脑到移动终端的覆盖,可以让用户在软件的使用上多了些选择。模块化的设计:将系统功能自上而下的进行划分,将复杂的问题层层抽取,层层剥离,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小模块,模块之间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状态组合成不同的系统。这样给用户的感觉是系统不是简单的功能上的堆砌,而是可以给用户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的定制软件。与此同时设计之初还应该兼具未来软件的成长空间,留有一定的内部扩展接口,为未来软件的升级做准备。良好的版面布局:软件的数量多可以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多了几分选择,而如果要让用户选择一款软件,具有完善的功能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软件的整体设计是否符合一个用户的使用习惯。为了让用户可以拥有统一的操作体验,在吸取以前软件无良好的交互页面的教训之后,能够在编码之前,对页面的布局有个大体的规划,可以通过对其他软件设计进行参考,将优点吸取作为自己所用。在软件设计时需要注意用户的使用习惯,突出重要的内容和设置选项,将最常用的一些按钮,设置项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系统整体的颜色设置上要合理搭配,注意用户第一眼的感受。与此同时,该软件还应该兼具和其他软件交互的能力,方便用户将数据信息从其他的数据库转移到此软件之上。

2.3系统需求分析

在下面的用例图中,显示了用户能直接操作的软件模块,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直观的表现了系统的框架。2.4数据库设计从系统易用性的角度进行考虑,本系统最终将数据表设计成4张,在这四张表中,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着1对1关联,1对N关联。在下文中笔者将以地点信息表为例对数据库表格进行介绍。该表主要用于存放收藏的地点基本信息,如包含了地点名称、经度值、纬度值等数据字段。

3系统功能划分

本系统主要的受众人群为大众用户,因此在设计功能时结合相关人群的实际需求,力求功能围绕需求而展开。依据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本文开发的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3.1添加地点功能

启动程序之后,将会为用户呈现一幅占满屏幕的地图界面,用户可以在地图上利用鼠标滚轮进行缩放,利用鼠标左键进行拖拽。当用户看到想添加的地点名称之后,就可以利用鼠标左键在目标地点单击,系统默认会将鼠标点击的位置通过算法计算出实际的经度和纬度值,用户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此地点的名称。随即用户可将当前地点添加到收藏夹,方便以后对此地点的统一管理,可以将多个地点添加到收藏夹。

3.2收藏夹管理功能

收藏夹中保存了用户历史收藏的地点,可以在用户的收藏夹中做统一显示,其中的每个地点栏目都会显示地点的名称及天气状况。系统同时提供了用户对收藏夹的删除功能,当点击整理功能之后,可将不需要的地点通过收藏夹从地图上移除。由于收藏夹的空间所限,故而暂定让用户最多收藏20个地点。

3.3天气查看功能

用户通过点击地图上添加的地点,可以查看该地点的当前日期下的详细天气信息,如温度、风速、湿度、PM2.5值等信息。同时也向用户提供了该地点未来七日的变化情况,方便用户其他用途的参考。

3.424小时天气功能

用户点击某地之后,可以显示当前地点今日24小时各个时间段的基本信息,如温度、风速等。同时会根据当前系统时间的小时数,高亮显示出当前日期时段的气象信息。

3.5历史信息查看功能

用户通过点击某地之后,可以方便的查看本地的历史信息的图谱分析,主要提供了温度和降雨量的查看。而提供的显示方式有多种,如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同时支持鼠标点击功能。多种的表现方式,可以将以前冷冰冰的数据表现的生动起来,让用户一眼就可以了解当前地点的信息。3.6系统设置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实现用户对软件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手动的打开或者关闭某些功能,以及对切换动画,历史收藏夹存储的地点数量等进行修改。此外还可以手动刷新所有的信息,让数据库中的信息达到目前最新状态。

4结束语

本系统主要使用QT编程技术与在线地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以前气象系统的弊端的改进,使系统在兼具普通地理位置信息气象查询功能之外,因对QT技术的引进,使得在系统对数据展现方式和效果上有大幅的提升,另外对于未来功能的预留,让软件本身的生命得以继续延长,从而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更加长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芸玮,李四民,陈琪,等.互联网时代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0):25.

[2]赵冰,崔鑫,谢寒生.海南气象信息传输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7(10):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