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

第1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现状;问题;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但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显然没有跟上新机制转变的步伐。近几年来部分高校中出现的违规和腐败现象,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应该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特点及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高校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的自不断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物价的持续上涨,引进人才费用的持续增加,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各方面的需求扩大也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因此优化资产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等学校资源配置这一环节,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经费预算审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高校审计部门在学校的职能部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改革措施和建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纠正,及时发现并制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使用效益。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设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但有些高校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有的高校采取了审计处室和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审计部门理应单独设立,合署办公势必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人员情况。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高校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个问题是人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审计部门的人员多年来没有增加。但学校的经济业务在增加,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

3.制度建设情况。目前审计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理念,科学性,前瞻性等许多方面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要相对滞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4.审计方法及技术情况。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财务部门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审计的步伐却没有跟上。只用简单的传统手工审计技术将无法实现高效率的审计。

5.审计职能情况。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基建修缮工程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普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走过场“、审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审计未得到重视;预算执行的审计不被重视。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推进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应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一、内审部门应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者层次越高,就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第二、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独立实施审计监督权和发表审计意见,不受外界的干扰。将审计部门重新从合署办公的模式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部门。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虽然现在高校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提高了,但经验仍然缺乏,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依然不足。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理论的基本结构有全面的把握,对内部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归纳的脉络有较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有关内部审计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从较高层面上把握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运行规律,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触类旁通,在工作中架轻就熟,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情况,新变化。

3.改进内部审计技术。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传统的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显得日益陈旧和落后。只有使用科学的、能适应高校经济活动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方法,才能实施有效的审计。不久的将来,审计软件将会同会计软件一样通行,审计软件将成为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尽早接受计算机审计的相关知识。

4.突出审计重点,增强审计力度。高校内审必须加大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支持力度,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违纪违规问题。学校应委托审计部门对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予以审计,这不仅有利于增加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利于预算编制的有效进行。要大力推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计划地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改进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方法,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增加收费制度的审计。

5.部分审计业务外包。对于现在高校内部审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在财力上大力支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不容回避,在审计人员不足,内审技术也难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将部分内审业务外包给独立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是解决问题的的有效办法,也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但高校不能将业务外包了事,而应对外部审计机构办理的的项目予以核查。

参考文献:

第2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1.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高校审计项目工作的完整记录,更是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

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编制底稿,将项目的审计过程记录其中,并收集整理相关证明,以此为高校内部审计复核提供凭证。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档案还可以为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了解审计具体情况提供信息资源。

2.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高校后续审计工作的基础依据

为了有效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作,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但需要在项目完成后对其进行审计,而且每年都会组织开展项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尤其是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由于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离开所在单位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离任审计,此时,内部审计档案就起到了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针对审计结果开展整改工作,跟踪审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施跟踪审计的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支持该项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3.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提升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工具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确认审计项目的若干事项是否清晰,证据是否可靠有效;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报告是否存在不同意见;审计报告的评价结果是否合适;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整改方案、处罚结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因此,如果需要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时,必须依靠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记录。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还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回顾跟踪,从审计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构建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体系。

二、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于项目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基建工程、维修工程的审计档案更是严重忽略,通常认为只要出具了合格的审计报告,就算完成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人员当完成审计任务之后,对审计资料只是简单整理,形成卷宗;尤其是部分小型项目审计,仅仅留存审计结果,过程资料难以实现完整保存。对于很多大型项目审计来说,在审计工作结束后由于资料收集整理不及时,容易出现证明材料丢失的情况,甚至部分重要资料遭到损毁或遗失,导致出现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不完整的现象。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程序,才能真正做到回避风险,提高质量。

2.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不规范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缺少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审计档案收集的不全面,很多重要的审计资料没有按照统一标准存储,大多数分散在多个项目工作人员手中,随着高校人员流动和变化,更带来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资源的流失。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很难按照《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做好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虽然部分高校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但大多数都是由图书馆管理人员、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兼职工作,这些工作人员没有结合审计工作进行专门培训,大部分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知识不够熟悉,也不了解审计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造成了其工作随意性较大,在审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损坏审计档案的情况,最终形成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没有任何利用和开发价值,对于内部审计档案也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存储库房,相关配套设施不全面,极其容易发生内部审计档案丢失、被窃的情况。

3.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利用率不高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审计过程的还原,直接反映了内部审计的结果,也是审计机构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好内部审计档案,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资料作为内部审计档案的主体,如果存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规范的情况,直接影响审计档案的利用价值。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审计档案本身存在严重的内容缺失、立卷错误、归档不规范等问题,对利用内部审计档案的有效性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且,高校领导层和审计机构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认识不足,不了解工作程序和相关标准规范,因此,在开展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也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研究和学习,高校其他职能部门也很少利用审计档案资源,进一步造成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利用效率降低。

三、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思考与建议

1.高度重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认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材料,也是审计活动真实、完整的记录,内部审计档案中记录了审计工作由始至终的整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同时发挥了关键的监督作用。而且,高校内部审计档案作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凭证,可以为高校审计机构开展跟踪审计、连续审计提高参考依据。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发挥内部审计档案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转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审计工作模式。高校要从多方面加强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培养专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

2.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按照国家审计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结合《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不同高校的档案工作流程规范,根据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特征,制定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其次,对内部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存储、修复、开发、利用等程序进行详细的规定;再次,不断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立卷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实施谁立卷、谁负责的责任到人制度;最后,制定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安全保密制度,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责任划分,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以此确保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切实有效。

3.加强审计项目过程资料的收集

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严格规范,按照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贯彻落实“谁审计、谁立卷、谁负责”的原则,使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审计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材料进行完整收集,包括证明材料、立项材料、总结材料等,尤其是对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时,对基建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文件、勘察结果记录、工程材料价格等材料更要特别重视,这些材料都是基建工程结算审计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4.提高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业务精通、工作负责、人员稳定的人才队伍。高校不但要加强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水平,使其能够认真钻研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业务,主动接触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需求。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总结和讨论活动,邀请具有权威性的审计档案管理专业学者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5.开展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价值,为审计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为纪检监督部门提供证明材料、为研究分析人员提供信息资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促进内部审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根据高校内部档案管理部门日积月累形成的大量材料,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挖掘其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建立极具代表性的内部审计案例信息库,深入分析和研究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意见,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真正体现高校内部审计档案资源的价值。

四、结语

第3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1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功能

1.1风险管理功能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评价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来降低经营风险,帮助管理人员预防风险,对于高校而言,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在高校体制的改革之下,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表现出了外向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职能对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内部控制功能

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参与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审计部门与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是不同的,不仅需要评价高校内部制度的完善性、健全性,还要看高校各个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避免由于资源利用不当而出现的浪费。

1.3建设功能

建设功能是基于建议基础下产生的一种功能,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与缺点,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用,挖掘管理潜力,实现预期管理效果。此外,还能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经营意识与业务水平。

1.4评价功能

审计工作可以为高校采取计划与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2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途径

2.1完善制度,提升管理职能成效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也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各个部门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高校承担的风险、压力与责任也增加,这就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呈现出复杂性的表现特征,为了提升管理成效,高校必须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的审计部门是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学校内部工作,工作应该涉及到规划的制定、资金的筹集、经费的安排、科研、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控制工作需要涵盖到细节,以便为高校管理人员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高校内部管理部门还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整合与完善过程中,只有采用该种措施,才能够为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2.2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内控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影响高校的管理成效,在政府财政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未对资金的效益性与安全性开展完善的管理,一直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对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寻找其中存在的易失控点,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成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与汇总,找出其中的重点,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2.3创新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

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熟悉自身管理环节与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选择采购管理环节、招投标管理环节、融资管理环节、设备管理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活动作为出发点实施内控审计工作。充分的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分析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落实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对高校管理与经营活动造成的威胁,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2.4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

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则要对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看相关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关的控制与防范措施。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风险防范原则,对于潜在性或者较大的风险,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拓展后续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用。

3结语

第4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1.内部审计风险概述。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单位的内部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主要的审计内容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管理活动。高校内部审计是在高校审计机构以及管理者的指挥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高校内部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经营发展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的审计与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相对独立,直接对上级领导进行报告,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以及上级审计部门的监督。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内部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活动状况进行审计时,没有对财务报表中误报或者漏报以及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受到内部控制制度、人员技术以及体系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管理不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2.内部审计风险现状。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力也在不断的扩大,各项资金的投入使得高校的软实力与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高校的各项资金在管理与使用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铺张浪费、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得高校也逐渐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增加了对外的经济活动,在与外部经济往来频繁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也逐渐走进校园,对高校的纯良风气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在高校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审计,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促进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中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政府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育部门中对于专门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不够完善,也没有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

2.2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虽然大多数高校之中都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与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联合设置,但分管领导存在差异,内部审计的地位也有高有低,无法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机构设置的不规范,并没有在高校内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3内审人员素质偏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的总体素质比较低,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效果,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工作中缺少活力。审计人员的技术职称不高,在审计工作进行中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认为在学校的内部审计之中不存在审计风险。

2.4审计监管不够全面。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多集中在对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上,对于学校的经营状况很少进行审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重点也不是很突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全面的监管,程序相对混乱,主次不明,没办法对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行保障,也无法提高对高校各个方面的管理。

2.5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不高。高校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人员素质以及审计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在审计时的效率很低,经常将内部审计工作拖了很久才完成。审计人员在做内部审计时缺少相应的压力,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并且在审计中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软件比较落后,影响了审计的效率。

2.6缺乏质量考核体系。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很低,高校审计的技术含量与国家审计相比技术含量较低,很多被审计的部门对于审计意见并不认可,也没有相应的重视,通常都不会对审计结果加以利用。学校也只注重审计的过程,而对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缺少相应的监督,没有对内审质量进行考核。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及表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受到高校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高校审计风险的后果具有间接性。高校虽然也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是其经济活动的数量毕竟有限,内部审计人员与高校的经济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审计的意见结果不会对学校的经济活动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会间接对高校的政策、改革以及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些风险对高校的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并不能进行定量的衡量,很难对其进行察觉。第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存在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第四,高校内部审计不对审计结果进行定性也是审计风险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校的发展还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很多事情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所以内部审计一般只对其现状进行描述,却不做出具体的评价。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在审计行为上的风险,在审计中出现一些违纪的行为;一个是审计技术上的风险,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等原因,会使审计结果出现风险;还有一部分风险是外部转嫁过来的审计风险,由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信息不真实等产生的转嫁风险等。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地位的认识不足,使得其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其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内部审计本身的独立性不强,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第三,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职尽责;第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混乱,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没有合理的安排,内外部都缺乏相应的监管,监督管理工作也无从入手;第五,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降低了内审的效率;第六,高校内部审计的意图不明,高校人员并不知道要如何对审计结果加以利用,所以,并不注重审计的结果,自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在对高校进行内部审计时,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通过各种手段的宣传,使高校外部特别是高校内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高校内部审计不止能对高校的现状进行评价,也可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合理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设置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合理对内审人员进行安排,内审机构的工作情况直接向高校领导进行汇报,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的审计程序进行规范,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能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好审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审计中要确保审计人员判断的独立性,审计之后对审计结果给出书面的意见,并对审计的质量进行认真的检查。

3.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内部审计之中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管。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监管,外部的相关主观部门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高校内部也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5.更新审计理论和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通过严密的技术手段,对高校的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技术手段上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

6.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对高校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审计质量进行定量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或者是处罚,增加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四、结语

第5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乔春华; 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0-0136-02

乔春华教授的又一部新作《高校管理审计研究》已于2016年8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高校管理审计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目前,研究高校管理审计的成果很少,它的问世必将推动高校管理审计的深入研究,对高校管理审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管理审计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

一、一个重视审计的时代需要新的审计理论

诺曼・马克斯(Norman Marks)指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巨大的挑战,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给内部审计带来如此丰富的机会[1]。

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审计特别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十五条指出:“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第三十七条规定:“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二十条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第六条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十三五”期间,迎来了审计大展宏图的大好时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审计”4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审计”12次。

教育部在一年多时间内6次强调高校审计的重要性,如2014年6月3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部门作用,形成监督合力。”2014年12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规定:“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审计部门等方面的合作,增强查信办案工作合力。”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4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第五条规定:“加强领导干部专项审计和任期审计工作,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22日,教育部出台《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16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试行)(征求意见稿)》;2016年3月24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因此,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十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审计带来如此巨大的挑战,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十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审计带来如此丰富的机会。

二、《高校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贡献

乔春华教授顺应管理审计发展的潮流,在新作《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有诸多创新之处。

(一)构建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框架

笔者检索高校审计文献和搜索著名高校的审计网站后发现,目前对高校审计类型的划分还存在很多问题。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笼统地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种划分将高校财务审计与高校管理审计混在一起。乔春华教授第一次指出,高校财务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高校管理审计包括高校治理审计、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高校绩效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专项审计等。这就明确地区分了高校财务审计与高校管理审计的边界,构建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框架。

(二)探索了高校管理审计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理论体系。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指出,多数国家把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CF)视为一种理论体系,作为会计理论,它的基本作用是解释现有的准则和实务,并预测未来的准则与实务,主要是为现有的准则寻找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借口”和“依据”[2]。乔春华教授在《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阐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定义、对象、目标、假设、职能、标准、程序和方法8个高校管理审计的重要概念,探索了高校管理审计的概念框架。

(三)论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

在《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一书中,乔春华教授详细阐述了高校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高校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论述了它们的理论、方法和特点,特别是提出了“高校治理结构比上市公司复杂”和“高校内部控制侧重在行政事务控制”等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四)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在高校治理的层面上

刘家义审计长将审计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2014年11月19日,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度第一期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审计不是为了查账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治国理政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宪治国、依法行政、以宪行政,就要有一个监督制度,这就是为什么要审计的道理。……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所以审计是什么?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2015年3月9日,作为世界审计组织主席的刘家义在《欧洲审计组织杂志》(EUROSAI Magazine)第20期发表的主题文章《以创新有效的方式传递审计信息》中指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而乔春华教授的新作中也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在高校治理的层面上,并重点阐述了高校治理审计。

(五)提出“十三五”期间高校管理审计的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至2015年工作规划》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新模式。但是高校管理审计相对滞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十二五”的任务是高校在“十三五”期间的目标。

(六)探索了高校内部审计章程

2013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正式确定。”2013年8月2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但是,我国高校几乎没有《高校内部审计章程》。乔春华教授在其专著《高校管理审计研究》中不仅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章程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还设计了《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章程》,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

管理审计是审计的新领域,高校管理审计更是高校审计的新领域。《高校管理审计研究》是一部理论功底深厚的力作,该书问世是高校管理审计领域的丰碑性事件。乔春华教授的新作填补了高校管理审计研究领域的空白,其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 MARKS N. The New Age of Internal Auditing [Z].The Internal Auditor,2001:44-49.

[2] 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

第6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趋势下,高校审计工作也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于高校也在逐步拓展经济活动的范围,审计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传统的审计模式无法与新时期的审计环境要求相适应,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审计发展的突破口,想要实现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经济活动的规划与开展提供更加可靠,真实的依据,构建审计信息化体系十分非常必要的。

一、系统论的概念及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系统论最早是在奥地利被研发和提出的,并且开始是被定义为一种处于一定关系与环境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再这个基础之上,逐渐又发展成为从全局出发,立足整体性,实现统筹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也就是说要选择从整体上,宏观上效果最优的方案,我国相关学者则是将其放在了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认为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计算机进行开发,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说高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这个理论,从学校的整体出发,以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为目的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将高校领导与业务部门之间,各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联通网络,实现审计的三维信息系统,这样才能够达到审计工作的本质目的――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对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凸显的是学校的整体利益,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兼顾大多数主体的利益,下面具体分析: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准则

在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信息化的统一标准以及各项准则,这是保障信息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因此校内领导阶层应该积极与社会审计部门进行交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各项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及准则的制定,将各个部门,审计人员的责任都落实明确,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针对审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控制方面的评价规范,将这些内容进行全面完善,是够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的前提。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的作用不可忽视,科学正确的领导能够助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所以说高校领导应该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能,积极履行监督和评价的责任,领导作为高校各项政策的决定者,高校领导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尽最大可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和经费支持。最终学校领导是主持学校大小工作事宜,制定各项决定的领头人,因此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光说不练,要与学校职工一切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针对表现出去的审计人员,给予一定肯定,比如职务晋升或者是奖金等。在聘用审计人员的时候,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有限录用,给予年轻人才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

(三)重视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高校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进行操作,否则这些设备是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是制约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从短期情况来看,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入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化审计实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培训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派遣学校最为优秀的审计人员到政府审计部门进行学习,参与相关的审计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工作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其审计水平与整体业务水平都会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将先进的审计技术引入学校,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该积极吸纳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有限选择信息技术水平高以及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通过适当的培训,使其为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服务。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高校内审计部门需要注重人才的贮备,实现人才的继续教育,活跃人才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其技术能力。

积极研发高校适用的审计软件。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最初阶段各种软件都是自行研发的,这在河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但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引入了专门的会计软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会计软件专业公司,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极大的推动了会计软件的发展,从整体生提升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所以说高校在实现审计信息化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参考,通过审计软件的商品化来实现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市场中优秀的软件公司建立产气的合作关系,通过进行各种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时间,达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为双方赢了利益。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除了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之外,近些年来也会参与很多经济活动,高校招生量不断增加,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以及教师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学校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经济活动范围,强化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高校资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促进了学校各项事务的开展,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财务数据越来越多,财务审计责任更重,在信息化高度普及的趋势,高校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实际需求,也开始积极投入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而基于系统论角度下的高校审计信息化,任何事物的开始都是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其发展前景依旧十分广阔,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淑香.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张美兰.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J].事业财会,2003(01).

第7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资源;

一、审计免疫系统综论

2008年3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该理论客观总结了新中国审计事业25年的发展历程,科学凝练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探究和深入思考了我国国家审计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我国审计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理论基点是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同样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实践

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探寻审计工作规律和把握审计的本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审计、为什么要审计、为谁审计、靠谁审计和怎样审计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审计客观环境变化的理性认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国家这个大肌体当中的一个特殊系统,审计工作必须服从这一变化。wwW.lw881.com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审计体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也就是对“位”的判断,然后才能谈得上“为”的问题。

(三)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研究来看,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由“经济卫士”到“看门狗”,再到“免疫系统”,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认知的与时俱进。从而看出,人性化、民主化俨然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经济监督的本质被升华。

(四)揭示了审计功能的演进

审计工作过去一向自认为经济卫士、高层次监督,但具体的功能表现以事后监督、静态监督为主。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形态、复杂性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客体、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加强调审计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演进,强调由相对静态的审计向动态审计的演进,强调审计的预警和防护的功能,更加强调审计的建设性。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对高校内审机构建设的启示

(一)由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

从我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情况来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推进和支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明显表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状态。自1985年以来的20年中,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带有明显的外生性,即依靠外部强制力量产生。2005年以来,这个情况有了转变,高校由于扩招带来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急需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而这个需求背后隐藏的,是高校管理系统的自我完善动机。从领导责任角度看,高校领导层需要审计协助及时排除风险;从资金管理角度,学校领导需要审计的决策信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高校领导层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客观评价。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论来看,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审计机构的建设实现从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是有理论基础的。

(二)实现嵌入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内审机构建设就取得了成功,这只是个起点。判断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成功的标志,应该是该机构是否能够有机地融入所在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早期由于外生性特征明显,一度与相关职能单位不能协调,例如与财务部门就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争执,基建或者后勤部门的抗拒,甚至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实现系统的嵌入。免疫系统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努力完成系统嵌入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温和的方式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工作程序,建立与学校领导高层的互动关系。

(三)定位的影响

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问题影响其工作取向和工作方式的选择。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问题,从形式上来看,存在从属行政系统还是从属党委系统之争;从工作取向来看,存在监督和服务如何调和的问题。基于“免疫系统”论来理解,内部审计机构如果定位于高校管理的免疫系统,从属于哪个系统就显得不重要了,关键是监督和服务的调和问题。鉴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跨度较小,一旦产生矛盾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应当淡化过于明显的监督或服务形象,采取相对“模糊”的工作定位策略,强调“独立”可能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三、审计免疫系统论对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免疫系统论给内部审计人员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审计实践中,日益感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趋向多样化,过于“专”的审计人员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一名只精于财务专业的审计人员在遇到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感到茫然。或者当学校基本建设业务日趋减少的时候,专业工程人员就会感到“下岗”的威胁。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是综合的,一专多能的提法永远不会过时。除了必备的专业素质以外,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适应新业务的能力等等都必须提高。

(二)善于改造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人员要有主动改造审计环境,创造审计环境的勇气和动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会遇到领导不够重视、资金不充裕、群众不理解、手段不先进、同事有排斥、自身素质低等问题,审计人员不但要面对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活动来改造审计环境。首先是提高审计质量,有了过硬的审计产品,有成绩取得组织内部的广泛信任。其次是摆正位置,把监督的实质融入服务的行为,树立独立的形象,和审计部门一同“嵌入”学校这个大环境。找准着眼点,树立全局观、大局观,从学校的高度处理审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三)善于利用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不足是内部审计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高校内审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力、信息、手段等多个方面。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也是依靠调动其他系统多方面的资源实现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挖掘、利用潜在的审计资源。在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相关部门人员、临时外聘等途径解决;如果现有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兄弟院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累信息,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节省时间,可以有效调动审计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审计资源开展工作,将为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拓展审计空间。

四、免疫系统论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启示

(一)加强风险管理观念的实践

防范风险将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发展方向,是免疫系统论带给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启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高校内部民主、法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都有长足进步。内部审计关注问题也日趋复杂,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学校的工作放到市场这个大背景之下去考虑。近十年来,“风险管理”问题成为社会方方面面都关注的问题,近在眼前的教训就有金融危机。高校管理也是存在种种风险的,如近年来困扰不少高校的银行贷款问题,校办企业带给高校的经营风险问题,还有科研项目转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科研资金的管理风险问题。目前高校在基建资金管理方面,正在逐步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风险管理的实践。

(二)关注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在理论研究领域,有人认为将来的审计模式是风险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的地位会退居其次。基于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个误会,进行风险管理不是抛弃内部控制,而是更为依赖内部控制。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组织都必然存在内部控制,高校更不例外。不同的是,内部审计过去主要关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虽然也关注有效性,但是对有效性内涵、外延的理解相对有限。做好风险管理、控制工作,要依赖建立、健全的制度,关注、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应当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免疫系统的应有功能。

(三)为大学治理发挥作用

大学治理的说法是从公司治理领域移植或延伸而来,它是大学各治理实体的权责划分及其在运作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安排。大学治理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大学决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权力制衡、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总体来说,可归纳为大学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的问题,即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校院系三级规范运转问题。大学内部治理是个典型的系统自我优化过程,具有免疫系统功能的内部审计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调和。内部审计应当将建设性作为工作目的,批判性则是达到目的的必经之路。内部审计不能没有批判性,否则会被认为没有力度、没有作用,因此要直面矛盾而不是回避。但是不能因此停留在批判性上面,否则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色就会被掩盖。

宏观与微观的考虑。温家宝总理曾要求:我们的审计工作,要给老百姓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由此联想到前几年在政府高层频频刮起的“审计风暴”,来势汹汹,成绩裴然,但风暴过后,依旧风平浪静。个别部门的个别问题,往往是屡犯屡查,屡查屡犯,周而复始,无休无止,既加大了审计成本,又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尤其是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使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从大学内部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工作要将触角伸到各个方面,实际是要求具有相对宏观的视角,结合外部、内部因素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定问题。每一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一个落脚点的,即结合大学内部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内部审计的建议不但要合理,还要合情。

开放性的考虑。依法治校的口号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显得过于生硬和空泛,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这一过程的重任,把依法治校内在的民主治校、和谐治校、人性治校的观念逐步灌输到学校管理的运行系统当中。高校通过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透明度,扩大审计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审计监督效果,建立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向亭,史成刚,何春艳.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j].当代审计,2003(03).

[2] 李健 .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免疫系统”理论是审计的科学发展观 [n].中国审计报,2009.

[3] 高仁全.四川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 在抗震救灾款物审计中实践“审计免疫系统”观点 [n].中国审计报, 2009.

[4] 陈尘肇.把好“六道关”.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n].中国审计报,2008.

[5] 曾令如. 略论审计服务发展价值的实现[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 张宏禄,吴旭桦.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j].事业财会,2005(1).

第8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探析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05- 02

近年来,在高校审计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委托完成审计项目。高校的内部审计外包通常是指高校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或任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第三方实施。通常第三方一般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咨询公司等。

1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依据

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中没有强调实施审计的审计主体,即只要能为组织实现改善管理、增加价值的目标,内部审计服务也可以由第三方提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九条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上述理论和政策为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依据。

2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需求

(1)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学校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需要跟进到哪里,需要监督的范围增加,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却没有实现同步的增长。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补助收入从2005年的320.51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715.59亿元;江西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由2005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8亿元,5年内已经增长了一倍多;王青逯(2007)指出,2005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属46所普通高校,设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有24所,有内部审计职能的有22所;李学岚 等(2011)调查的辽宁省2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是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处级建制;有12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纪委等机构合署办公。可见审计部门在高校中属于较为精简的部门,审计人员较少。仅仅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完成日益增长的审计任务,即使完成也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审计人员的单一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需求。高校审计原来主要是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随着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上述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防范发展中的风险。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初期基本都是财会专业出身,专业单一,后期因高校建设的需要,增加了工程审计人员,但基本都属于单一专业的人才,而缺乏适应上述新的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员,短时间内高校难以培养出上述人员,由于编制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可能通过全面引进上述人员来满足需求。

3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选择

一是主要考虑高校自身规模、审计机构的情况:在单位规模较小、未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很少或是兼职人员的情况下,宜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审职能;在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配备较为齐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以提高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二是考虑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对于常规性的、开展较为成熟的项目,如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可以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对于涉及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项目,比如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发挥内审与外包的协同效应。

4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

一要把好社会中介机构的“入门关”。社会中介机构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在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时,尽量采用招标的方式,邀请更多的机构前来投标,扩大选择面。在考察中介机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要避免在选择时一味注重事务所的规模,认为规模越大越好。要重点关注相关的行业审计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于中介机构对企业审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体系,目前对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审计理论和操作体系还不完善,未做过此类业务的中介机构往往套用、借鉴企业审计经验,不能切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还要特别关注审计项目经理及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项目经理和团队完成审计项目现场实施,是审计质量的第一保障。在实践中建议高校根据所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规模分类招标不同的中介机构,形成中介机构库。

二要把好项目实施中的“过程关”。确定实施审计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后,要及时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审计目的、范围、质量要求等关键指标,对于合作内审的项目,要明确内审、外审各自的任务、职责。在审计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共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合同签订后实施项目过程中,即使是全部委托内部审计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进行社会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沟通、协调,把握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三要把好项目的结果――“报告关”。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审计外包中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审人员更应注重复核是否抓住主要问题,发现的问题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可靠;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另外,对于审计报告撰写的格式、语言也要严把质量关,中介机构往往按照标准格式出具报告,但内部审计报告往往需要向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报告,要使审计报告既让领导、专家看懂,又便于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按照报告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

[2]吴海华.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8).

第9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一)审计介入点不同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z2007{29号)(以下简称教育部29号文)指出,对“大中型建设工程应实施全过程审计;也可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部情况,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部分阶段或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实际上,各高校基本从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介入点开始审计。有的从工程量清单编制审核介入,有的从施工单位招标开始介入,有的从工程施工开始介入,不一而足。而从投资估算开始介入,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部内容进行全过程审计的高校极少。

(二)审计范围不同

全过程审计的内容主要有11个方面:(1)工程审批程序审计;(2)设计审计,包括初步设计审计、施工图设计审计和设计变更审计;(3)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4)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包括招标文件和招标程序审计;(5)工程合同审计,包括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核把关和合同执行审计;(6)拆迁审计;(7)内部控制制度审计;(8)工程物资采购审计;(9)隐蔽工程审计;(10)额外工程审计;(11)工程进度审计,即定期对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由于审计介入点不同和具体审计方案不同,各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基本都未完全涵盖以上内容。

(三)审计深度不同

所谓审计深度,是指对审计事项的审计细致程度。比如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有的高校是全过程审计方和建设主管方委托的清单编制单位背靠背编制清单,然后将两份清单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有的高校没有安排全过程审计方编制工程量清单,只对建设主管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两者效果必然不同。再如,对工程变更联系单的审计,是对所有工程变更联系单都进行审计,还是只选择金额比较大的进行审计,金额大小的划分界限是多少。这种审计深度问题贯穿于全过程审计的始终,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四)审计主体不同

目前高校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很多高校都是委托社会上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进行全过程审计。代表学校进行委托全过程审计业务的部门一般是高校内审部门(审计处)。而有的高校是建设主管部门(一般是基建处)既代表学校进行工程建设管理,同时又代表学校委托事务所对所管理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还有的高校是建设主管部门委托一家事务所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咨询,内部审计部门委托一家事务所进行全过程审计。另外,各高校与事务所所签审计合同不同,导致学校及代表学校委托审计业务的部门与事务所的合同关系具体内容不同,即甲乙方权责界定不同,这些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审计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五)审计方与建设管理部门权责范围不同

教育部29号文对全过程审计的定位为“监督、控制和评价”。但在全过程审计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审计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表明,对这一审计定位的把握是一个难点。有些项目中,审计方在每一个工程管理环节都需要签字认可,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工程量确认无效,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不能进行工程变更,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不能支付工程款。还有一些项目中,审计方只是针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结算审计,将原本要在建设工程全部竣工后一次性做的结算审计分批提前完成而已。这两种情况反映出不同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中,审计方与建设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前者存在明显的越位错位现象,而后者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处于探索期

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在我国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方式,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探索期。目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不成熟性表现在:(1)没有成熟的套路。目前没有一种大致成熟的套路可以参考或者复制,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一,效果殊异。(2)相关制度不够细致完善。比如关于全过程审计的理论研究认为应从工程立项开始介入审计,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很难做到。(3)相关文本没有规范性范本,比如全过程审计委托合同应该是对全过程审计职责范围的契约界定,但没有像《施工合同范本》(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详细准确)这样的文本可供参考,各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委托合同内容不同,格式不一,这与各自对全过程审计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同及具体做法不同前后呼应,以致不同高校做法大相径庭。

(二)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有待提高

高校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一般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由学校基建部门为主组成日常管理部门,学校审计部门作为与基建部门同级的内部机构,在面对同级部门和上级领导时很难做到完全真正独立,这种情况在全过程审计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另外,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参差不齐,全过程审计相关各方对审计任务和职责的共识度较低,这些因素一起对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做到参与而不干预、监督而不越位、控制而不管理,评价而不决策,是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难点。

(三)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及事务所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工程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借助于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全过程审计,同时,高校内审部门对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全过程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这种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事务所相关审计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以及双方职责关系的合同约定对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和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差异较大,事务所对高校内部管理及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理解和经验差异、事务所派出的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和水平差异、高校与事务所的委托合同内容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审计队伍整体水平的巨大差别,相应地,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

三、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制度文件,厘清概念,规范操作,对于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高效开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厘清全过程审计相关概念,准确界定全过程审计的起点、终点、范围、要点等,明确审计方的职责,并形成规范性的法规或制度文件。这是做好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基础。其次,提供相关文本的参考范本,提高全过程审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全过程审计协审单位招标文件参考范本,学校与协审单位合同范本,全过程审计小组技术人员标准组成等。最后,完善全过程审计的相关辅制度,比如全过程审计协审费用计算等,这是全过程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内部加强审计沟通与协调

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涉及到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处)、协审单位(事务所)、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基建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部门多,业务交往复杂,即使各方准确充分理解彼此职责范围和分工,相互间需要沟通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实际情况是,相关各方对于全过程审计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较大的差异和误解,这为原本复杂的沟通增添了难度。尤其是作为同一学校内部平级部门的基建处和审计处,分别在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中履行重要职责,负有主要责任,既需要密切协作,又存在固有矛盾,两者关系对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都影响巨大,因此,学校管理层因其行政管理层级较高,既要关注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目标实现,又要在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的基础上,强化对全过程审计的领导和管理,促进各方优化沟通,团结协作。

(三)高校内审部门加强对事务所的遴选和管理

全过程审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务所的工作成效,因此,对事务所的遴选和管理是高校内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优质的招标文件是事务所遴选工作的关键。在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具体的全过程审计工作大部分依据来源于招标文件和委托合同,这更凸显了招标文件的重要性。招标文件中一般包括招标需求、评标办法和评分标准、合同主要条款,这些是对拟确定的事务所的要求、产生办法的描述,是对全过程审计委托关系双方职责的初步界定,也是对通过招标确定的事务所工作开展的指导和约束,因此必须仔细推敲,准确表述,通过招标文件将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理念予以体现,通过招标选择实力较强的事务所承担全过程审计协审工作。

(四)根据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制定合适的审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