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旅游业发展制度精选(九篇)

旅游业发展制度

第1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第一条新办的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全额先征后奖。

第二条旅游企业广告、宣传、促销费用税前列支比例按规定的上限执行。

第三条对由旅游局确定重点管理的星级农庄、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项目,三年内所得税先征后奖,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县级留成部分)减半征收。

第四条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报建过程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按最优惠标准收费。

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新建旅游景点开发项目的市政建设配套费减半征收。

第六条经批准设置的公益性旅游宣传广告,免收有关行政规费;其他旅游宣传广告减半收取规费。

第七条新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在立项、报批、建设期内县内相关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含人防费、人社规费、水利规费、报建规费等)和市政建设配套费实行先交纳后补贴优惠,即:按现行收费标准收取后,属县级财政收入可支配部分(特殊用途除外),待3星级评定后,按50%补贴给企业;评定为4星级的,按75%补贴给企业;评定为5星级的,按100%补贴给企业。

第八条在县城区域新建3星级以上酒店项目的,在严格落实“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前提下,建筑噪声排污费按不超过50%征收。县内旅游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并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在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

二、政策优惠

第九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优惠地价,一事一议。

第十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优先供地;重大旅游项目因新建、改扩建需要,可依法申请调整土地规划;景区内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设施(道路、厕所、停车场等)、纪念性建筑、非营业性设施等,按公益事业或基础设施用地政策办理。

第十一条对旅游职业教育予以优先发展和政策扶助。

第十二条对旅游重点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手续的办理上予以倾斜支持;将规模以上旅游企业纳入挂牌重点保护范围。

三、旅游招商

第十三条对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特事特办,组建专班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第十四条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导游管理服务业务的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纳入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范围,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在银行小额贷款方面予以扶持,适用优惠贷款利息。

第十五条引进的旅游项目在获得建设用地后,除特殊情况外,半年内主体工程没有动工兴建的,暂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旅游项目建设应符合旅游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并报县政府批准,违反旅游规划擅自进行建设,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或。

四、奖励

第十七条经县旅游局和相关部门考核确认,对县内年接待总量位居前三名的旅行社,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

第十八条对新评定为国家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为:3A级景区(含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星级旅游饭店奖励5000元,4A级景区(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四星级旅游饭店奖励1万元,5A级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奖励2万元;评定为三星、四星级农庄,分别奖励2000元、3000元。

第十九条对新评定为省旅游名镇、名村(街)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为:新评定的省级旅游名镇、旅游名村(街)分别奖励5万元和1万元。

第二十条对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得旅游商品设计和研发成果奖的企业和个人,给予500-5000元奖励;属于地方特色产品和成果的,追加50%奖金。

第二十一条对引进市场化运作或民间组织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视其规模和效益给予1—5万元奖励。

第二十二条参与或组织优秀导游、优秀讲解员和旅游行业服务能手评选活动,获得部级、省部、市级荣誉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相应300-3000元奖励。

第二十三条根据旅游工作发展情况,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对各镇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旅游局配合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办公室对年度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第二十四条奖励资金从县财政设立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支出,由旅游局组织业主申报,报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核,县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与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有重复适用的,按最优惠条款执行。本规定中的同类优惠出现重复的,按最优惠的一项执行。

第2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国家战略 大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综合性大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发展,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加,港澳台地区、世界许多国家都把争取我国旅游客源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吸引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也把发展振兴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美国制定旅游促进法,设立旅游促进基金,以带动经济增长。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决定每年投入15亿欧元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韩国提出到2012年访韩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实现韩国成为旅游先进国家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消费潜力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旅游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间接从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旅游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和实施我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以此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广泛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旅游业涉及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比如像航天领域,也开始有太空旅游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业是创造出来的,旅游消费是创造出来的。正像美国创造出的迪斯尼乐园一样,创造了一个旅游的大市场,创造出无数的消费商机。所谓大旅游,就是要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作为与各个行业和产业密切相关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看待。以新的思路研究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健全发展大旅游的体制机制,形成我国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要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完善旅游自身产业体系,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和交叉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实力,引领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更大程度地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步伐,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协调发展,形成三大旅游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增加供给,优化结构”的要求,发展创造更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优化旅游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统一规范有序的旅游区域发展新局面。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乃至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国旅游业发展总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大旅游、大产业、大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国要优先发展的综合性大产业,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带动力等方面看,它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按照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一定位,来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引领产业。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由于其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广泛渗透性,影响到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要高度重视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一样,把促进旅游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发展。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要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旅游业不仅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大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重要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民生功能和外交功能。概括起来说,旅游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开展民间外交、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把旅游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作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充实和丰富旅游的文化之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不断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旅游消费的层次和品位,把旅游注入文化之魄,深入发掘和创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创建社会精神文明。

第二,把旅游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旅游民生工程,发展国民旅游,建设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把旅游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和支持国民旅游,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使旅游成为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第三,把旅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入境旅游,鼓励发展出境旅游,通过旅游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化中国。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谋划,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外旅游大国把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深入总结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力争形成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发展国家战略规划,以指导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

实施国际旅游宣传推广计划。为鼓励居民旅游消费,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观光,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研究制定“旅游宣传推广方案”。每年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可以考虑在国内设立中国旅游节,举办宣传推介活动。中央电视台可以设立旅游频道或旅游栏目,向国内外广泛深入地推介中国旅游。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国旅游网,宣传和服务中外游客。

广泛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行动。我国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发展。2000年实行“五一”、“十一”长假制度,带来了“旅游黄金周”现象。现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要进一步启动旅游消费,研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根据国家规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职工休假时间。实行弹性休假制度,职工的年假可以在一年内灵活安排,错开集中休假时间,发展常年性旅游消费。高度重视旅游黄金周的作用,做好一年中几个黄金周的旅游工作,这对扩大消费效果明显,老百姓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热切期盼。

加快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要方面。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线路、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旅游重点景区、大型旅游项目,以及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积极开发适合大众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针对城市居民双休日的特点,着力开发建设城市周边旅游,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发展老年旅游、学生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类型。要通过创造旅游需求刺激和拉动旅游消费发展。

加快形成旅游产业体系。适应旅游便利化、舒适化的要求,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针对城乡、国内外不同旅游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按照发展大旅游的理念,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交叉产业。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娱乐业和会展业,促进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面提高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促进旅游业对外开放。与更多国家签订双向旅游协议,相互提供旅游便利。积极组织国际旅游推介活动,针对国外客人需求和特点,开发和创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境)外游客到国内旅游。同时,积极开展我国居民出国游活动,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对旅游企业、旅行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扶持中小型旅游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和开发旅游产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为吸引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鼓励消费政策,如降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减免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门票。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旅游服务网络,方便居民旅游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未来1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

第3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而与旅游行业同步发展的还有旅游管理体制。我国从1978年就开始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至今为止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就将针对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同问题以及不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与意见。

关键词: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体制就伴随着国家的开放而进行改革。因为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产业也迅速恢复了生机。由最初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向新的体制迈进。所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一直在呈现改革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验,最终实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实行的旅游管理制度,还是1964年我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提出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1978年之后,这一现状有所改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闭了几十年的大门重新被打开,这就使得潜在的、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逐渐涌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入境旅游人数暴涨,从前的外事政治接待型管理体制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旅游现状与要求。因此这一阶段开始了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在各省级建立旅游管理机构,将旅游局转变为国务院直属局。但1978年之后,我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制度变革,而是在1982年,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原则:其一,国家旅游旅行事业管理局要转变为全国性的管理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对全国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二,国家旅游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所以在我国国内,必须要和我国的国际旅行社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其三,国家旅游总社必须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的来华工作与来华业务,并且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管理。所以至此之后我国才真正拥有旅游企业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渐走上正轨。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当时社会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的矛盾与困难:其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旅游供给之间出现矛盾。当时我国拥有以及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极度短缺,尤其是旅游设施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旅游现状。旅游者的饮食、住宿、交通都成为当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其他许多部门进入旅游业,但旅游业的高门槛与壁垒与其相冲突。许多行业正式因为看到了旅游行业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所以许多部门与企业都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投资。但当时旅游管理体制依旧是中央集权制,这就使得相对严格的壁垒与当时投资行业之间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这一阶段实行的改革对策与方法如下: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力度。1984年-1988年,我国共新建的旅游客房数量多达14.3万间,这就为旅游客源提供了足够的住宿条件。其二,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当时我国开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我国旅游业跨越了原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只允许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进行旅游活动的垄断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不得不说发展阶段确实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但就在取得巨大成绩时,又有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应运而生。首先,旅游业发展过于迅猛,导致宏观调控手段失控。尤其是一些旅游热门城市,不管不顾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给的变化,只顾着盲目的建造宾馆、酒店、饭店,甚至还盲目追求奢华、豪华的建筑风格。这就会使得大量的经济投入付诸东流,也会使得见效相对较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追赶上豪华酒店的修建速度。其次,政令不一的现象频繁出现,“分散经营”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纷纷显现。旅游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会使得全国旅游市场相对混乱。最后,多头领导现象逐渐出现。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旅游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各企业之间自成一派,隔成体系,完全忽视了旅游市场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逐渐开始思考出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工作目标与工作成效为以下几点:其一,两级旅游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1986年以北京率先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各地区也相继开展。这就说明我国旅游行业管理框架初步形成,我国的旅游行业法规更加具体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二,旅游发展规划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在旅游制度改革管理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客观因素的干涉,也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当中。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因此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1年朱镕基总理亲自下发报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自此之后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旅游资源,而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应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大旅游产业贡献。这一阶段改革的创新做法首先就是创建了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一般而言若想申请创建旅游城市,需要经过市政府以及省旅游局批准,之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而内容也包括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等。其次就是创造节假日旅游黄金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进步同步进行的。所以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应该时刻遵循社会发展要求,并且与社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且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的管理制度与体制。

作者:施慧利 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管理制度;创新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的旅游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创新,依然在沿用旧的制度。尽管在过去政府的旅游管理制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旧的旅游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需要对制度进行创新。只有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才能推动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一、政府干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产业的外部性。旅游产业不仅仅指旅游行业,还包含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其他行业。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会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同时也为政府干涉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外部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外部性特征主要有两种表现类型:一是外部经济性,二是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是指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而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这种外部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干涉旅游管理。

2.旅游产品的公共性。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相关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三大部分: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既包含有形的商品,还包含无形的服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形态的产品,带有强烈的社会本质属性;第三,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基于这三方面的公共性表现,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协调。

3.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在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二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建立起信息系统,披露准确、真实的旅游信息。

二、政府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举措

1.树立政府旅游管理的新理念。政府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树立新理念,可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服务主导。政府创新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实行旅游管理时,政府要坚持服务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公众满意的旅游管理制度。第二,公民本位。所谓公民本位是指政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了解公民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第三,有限政府。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将自身定位于有限政府,承认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不能包办一切事务,进而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第四,透明政府。政府应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将政府相关的旅游政策透明化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依照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政府旅游管理主体的责任感。旅游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公民、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责任主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责任主体责任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感,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4.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要参与其中外,我国的公民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及服务。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地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有效地增强公民的整体素质及政治能力,让公民参与到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进而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人翁,最终实现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尽管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状况,这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另外,在旅游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阻碍了旅游市场的平衡发展,因此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十分具有必要性。当前,旅游管理的制度已经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对制度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实现制度推动旅游业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飞.从旅游产业市场失灵看政府公共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J].商业时代,2014(26):109-110.

第5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是有着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中各有特点,五十六个民族各有风情,天然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旅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然而,旅游管理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却阻滞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加强我国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规范

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它与很多部门、行业都存在着直接联系,但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有序的管理。以旅行社为例,旅行社是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之间重要的媒介,但某些旅行社为拉拢客源恶性竞争,或是蒙骗顾客牟取暴利,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数地区都开发了旅游行业,创办了一系列旅游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系统复杂、各自为政,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导致市场混乱,制约了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2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复杂,各个环节各类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纵向又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庞大的管理机制加大了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难度,上下级垂直管理的单一方式影响了各部门监督机制的运行。官方的监督机制有疏漏,民间的监督队伍更是稀少,游客缺乏监督意识,旅游企业在自我监督方面的力度更是微乎其微,种种问题导致了旅游业监督力度的不足,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平衡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购、游、娱等多种产品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是旅游业竞争的主要砝码,是旅游业的主要收入。然而,我国旅游产品的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是产品创新不够、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和度假型产品占绝大部分,然而,由于管理不当,景区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再加上度假产品的可替代性极强的特点,旅游景区的优势极易丧失,当地旅游业发展会呈退化状态。

2加强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的措施

2.1规范管理模式

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包括国家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的改革。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国家部门应引导帮助旅游企业设立管理机构,让它们有能力在市场的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各部门应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旅游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服务业也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并同时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方案。

2.2完善监督机制

在各个行业中,监督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旅游业也不例外。由于旅游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对它的监督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在使旅游业提高行业自律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由于公众是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是旅游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景区内设置意见箱,让游客提出意见,旅游景区据此进行改进。在公众的监督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更符合公众需求。另外,政府部门的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但单靠市场调控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监督景区服务,并积极与游客交流,了解景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景区的监督力度。

2.3促进旅游产业多方面发展

我国各旅游景区各有其不可模仿的特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大方向。旅游产业的侧重点应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单靠观光型旅游产品和度假型旅游产品创收远远不够,推动旅游业发展还是要适时开发其他产业,如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加工等。以旅游纪念品为例,目前旅游纪念品并不少见,但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工艺粗糙、当地特色不明显、销售手段落后。因此,旅游产品应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精致的制造工艺,并通过有效的销售手段推广。

3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我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在旅游业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健全且符合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尤为重要。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正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和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不符,因此,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旅游机制现状,加强我国旅游管理类及强化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和监督不完善且旅游业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所以,加强旅游管理机制改革就要从规范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旅游 发展 思考

一、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1.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当地的居民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土地资源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用地土地使用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会提升当地居民的住房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2、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地区,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个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3、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4.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各种旅游设施的过度兴建,不仅有“三废”污染的问题,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的布局;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画,使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旅游者摩育接踵而至,大大地增加了接待地的垃圾处理量,加上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行为,致使当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外来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以及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接待地居民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开山辟路、大兴土木,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山火四起,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制治理

政策落实需要法律保障。尽管旅游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一个现实问题仍然存在:旅游资源管理存在多部门重叠现象,旅游规划体系尚未制度化、法定化,规划执行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因此,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法制治理,完善工作机制。

1、要落实旅游业发展政策和“十二五”规划,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有法律保障。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过度发展。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因旅游产业的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社会问题。

2、旅游立法活动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宗旨是制定调整旅游活动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以保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旅游业是一个跨部门、牵涉面广、受制约因素多的产业,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旅游部门又是一个求人多,管理“硬手段”少的部门,各地旅游质监所处理投诉难度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缺少必要的旅游法律可依,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旅游业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促进和保障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协调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旅游法律体系主要是国务院的条例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国家旅游局的规章及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在立法层次上远远不够,都没有从宏观上对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原则和措施作出规定,仅对旅游业的纵向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在立法内容上,较多的体现计划经济部门割据的行政色彩,较少反映旅游经济规律及统一市场的产业特征;各地方法规也由于缺乏国家综合性法律的约束和引导,立法水平参差不齐,实施效果不一,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易于造成旅游经济的地域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同时,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实践表明,仅靠单项法规,不足以调整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旅游法律关系。 因此,从健全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角度,全面考虑行业立法的整体完善,制定旅游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3、健全管理体制,重视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承载能力。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产业尽心尽力。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行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全国性、系统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治理和控制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规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软控制。既要对外来旅游者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的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试论中国旅游法制定的必要性》旅游科学;2010第五期

第7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 发展 限制因素 建议

我国地幅辽阔,大好的河山风光为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区,都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升速度很快,相应的,旅游这门消遣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旅游产业及经济已经到达了顶峰,相反,我国当前的旅游经济发展还受到了限制,亟待解决和改善。

一、旅游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限制因素

尽管最近几年我国旅游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只能算是稳定,以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有少部分没有得到解决,并且还滋生出了新问题,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影响。下面对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受到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

1、资金因素

旅游经济发展以景点建设与管理开发为主要手段,我国幅员辽阔,旅游景点或自然风光自然不会存在问题,但最缺乏的是旅游管理。由于我国并没有在旅游产业上注入过多资金,所以导致我国旅游发展存在资金限制问题,产业投入资金不足,产业经管范围内的景点建设、景点管理也就失去了动力,没办法得到真正的开发。由此看来,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制度因素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这样一个偏差,即很多旅游企业都只重视对新资源的开发,忽略了传统资源的保护,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原因由制度内容不正确造成。在旅游开发与管理制度上,只对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原则进行了论述,并没有强调要做好传统资源的保护,也没有给出可行的资源保护措施,因而导致旅游经济发展出现问题。除此之外,旅游开发与管理制度设置不当,还会造成连带现象,导致旅游营销手段落后、景点或资源开发技术不先进等等。

3、服务因素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除了要具备商业性质以外,还要具备服务性质。在实际工作中,旅游业必须坚定服务理念,顺应时展脚步,以服务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造和革新,切实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水平。但结合我国当前的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企业在工作中都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缺乏服务理念,甚至还因服务态度差而失去客户。这样看来,服务因素也会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4、意识因素

这里的意识因素主要指旅游文化意识。当前国内所成立的旅游企业中,很多企业在开展旅游经济活动时都不具备文化意识,也没有将文化意识与产业意识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得旅游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盲从状态,引发产业和文化矛盾。意识因素所牵涉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管理工作中出现该问题之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作用会一直得不到发挥,最终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缓慢。

二、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思考以及优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

我国境内旅游资源很是丰富,不管是秀丽的自然资源,还是优美的人造环境,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旅游和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饶是资源再丰富,地理条件再独厚,我国现阶段的旅游经济仍然存在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理念不合理、服务意识不到位、产业意识与文化意识发生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制约、阻碍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措施对其作有效处理和解决。下面结合旅游发展实际,给出几点相应的优化建议。

1、增大资金投入力度

旅游经济的发展需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否则发展将受到阻碍。因此强调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资金支持,增加资金投入,为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强大的后盾。具体做法是:政府要制定颁布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对旅游产业加以重视;旅游企业本身要做好管理,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革,要做好旅游开发和管理,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优势,带动旅游业及周边业务的发展;要在外部投入资金的同时做好内部资金创造,实现资金从外引进,切实促进旅游产业及旅游经济的发展。

2、建立并健全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旅游经济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环节,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保证则会使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标。因此,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制度支持,使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都能够呈现出一种科学的状态,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出了旅游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3、强化旅游产业的服务理念

当前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服务意识与文化意识的矛盾突出,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产业的服务性,因此没有对内部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导致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时无法容易与顾客发生冲突,无法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服务。针对这一问题,在处理时可从强化员工服务意识入手,加强职业培训,强化企业员工的服务理念,使其在以后工作中能为顾客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旅游服务,促进我国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进一步落实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使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能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状态,建立特色化的旅游产业,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旅游经济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勇,李玺编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第8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扩大内需;旅游业;旅游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结构上看,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出口和外需。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较快,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据测算,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1.7%这种发展模式势必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如何破解我国内需不旺、尤其是消费乏力的顽症,有效启动内需是当前特殊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并逐渐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受此影响,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报告中也指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显著低迷时期,全球增长预期将从2007年的5.0%减缓至2009年的3.0%,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长步伐。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在“美欧消费——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条中,受美欧消费需求下降的拖累,中国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同时,近年来,“防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率也连续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降至6.8%,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可见,调整投资和消费、外需和内需的关系是现阶段中国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要求。在投资放缓、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消费率仍不到50%,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7%左右。这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用内需来弥补外需所受影响是当前“保增长”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扩大内需必须找准突破口,寻求有力的支撑点。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一)旅游业是一个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旅游消费包括“游、行、住、吃、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涵盖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涉及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保险业等诸多行业,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从而推动内需成倍扩大。据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的统计,2007年世界旅游业的直接增加值为18510亿美元,而带动的全部增加值(包括直接和间接)则达53910亿美元。其次,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并具有多次重复性的特点,旅游消费的增长将带动中间消费的扩大,提高消费的总体水平。一方面,旅游产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不仅具有生产和消费同一性,对经济作用更为直接,而且作为最终产品消费,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不像工业耐用消费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性,对扩大内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旅游业还是“无烟工业”,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可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近1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6%,已超过2000美元。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78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6.3%和43.1%。消费结构中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在住、行条件的改善及工作之余的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大幅增加。可见,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开始显现。美国《幸福》杂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可以预见,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也使旅游业逐渐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撑点。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业是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进入世界10个旅游大国的行列,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在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旅游业发展规模看,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虽然达1.09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4.5%左右。而根据国家旅游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要超过8%。从旅游业发展能力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2008年中国旅游竞争力在130个国家中位居中游,排名第62位(见表1)。其中,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排名居于前列,具有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将占世界市场份额高达8.6%,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见,我国旅游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挥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作用的对策

基于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方面自身特有的属性、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旅游业能成为扩大内需和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且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消费能力,还要发展与规范并重,使旅游业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具体讲,需要采取以下六方面举措:

(一)制定旅游业促进法,完善并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从表1可看出,尽管2008年我国旅游竞争力排名第62位,位居中游,但在“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业资源”三个一级指标中,“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排名较为靠后。其中,“优先考虑旅游发展”一项排名靠前至36位,而“政策法规和条例”一项排名却落后至89位。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相对滞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许多地区提出“旅游立县”、“旅游立市”的口号,但缺乏具体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针对这种状况,当前可借鉴韩国、英国及美国的立法经验,适时制定我国的旅游业促进法。最近,国家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促进旅游就业的相关举措。该《指导意见》对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旅游业促进法就是要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发展到鼓励消费者进行旅游消费、从旅游交通的改善到旅游设施的建设、从旅游业的投资机制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从旅游用地的审批到旅游企业税费的优惠等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促进旅游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旅游业的促进政策更加系统、完备,从法律上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同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保证旅游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防止将发展旅游业停留在口号上、纸面上。

(二)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保证职工的休假时间,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带薪休假制度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制度。实践证明,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有效解决旅游消费需要与闲暇时间不足的矛盾。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2008年也开始执行2007年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较差,除一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的企业外,很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很好落实这一制度,职工的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需要强制执行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做好监督管理,保障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要转变休假旅游的观念,使企业认识到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给职工安排合理、适度的休假是互利双赢的;要降低带薪休假的门槛,适当增加带薪休假的天数,扩大带薪休假的范围,增强职工带薪休假的灵活性,并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劳动者自身带薪休假的维权意识。

(三)改进税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有效增加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改革税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放宽税前扣除范围,降低边际税率并减少级距,取消红利税。其次,要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再次,要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引导旅游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更新银行的经营理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探索适合旅游消费的个人信贷模式;建立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发挥旅行社在旅游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作用。

(四)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有效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在政府加大对旅游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导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通过积极引导、多方筹措等措施加大对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景区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竭力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再次,要提高旅游产品层次。要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一方面要对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其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娱乐含量,使之由粗放开发、粗放经营向精品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新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引导新的旅游消费理念,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旅游消费,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健全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业自律机制,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

针对旅游业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要理顺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形成合力,提高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旅游专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制定适合行业自身特点的自律要求,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并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监督;要以旅游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逐步建立旅游业诚信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和行业风气,并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导游、景区商家等的市场行为。

第9篇: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模式;集团公司

一.永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永州旅游业尽管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规模和水平依然偏低,与周边一些先进市的差距还很大。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有:

(一)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投入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永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但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6%,较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超过10%的比重低了一半以上,分别比全省7.9%、郴州9.2%、清远9.3%低3.3个、4.6个和4.7个百分点。说明了永州旅游产业这几年的发展,仍属数量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小,产业带动作用不突出。

(二)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企业经营有待规范。首先,从管理机制看,旅游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是始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温度计”。但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旅行行业一直处于“弱小散”状态。突出表现为: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对旅游要素的管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搞法,不能较好地形成统一规划,整合统一资源,凝聚统一合力;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对旅游中长远发展思考不多,措施力度不够。 其次,从经营机制看,由于旅行社内部管理松散,相当部分从业人员为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关心较少,对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投入很少。往往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形成低层次价格竞争,造成旅游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旅游市场发展乏力。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影响旅行社的信誉和进一步的发展,而由此形成的恶性削价竞争是导致当前旅游市场混乱的根源。

(三)旅游产品无序开发,资源整合急待加强。永州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特色不突出,大众化的多、个性化的少,对客源市场的具体定位较模糊,目的性不强。存在市场供需变化的反应不及时等问题。旅游业是综合效应强而门槛低的产业,在缺乏旅游规划的基础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一些景区景点模仿、克隆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陷入同质化的误区;投资经营者不是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源,参与市场竞争;而是靠提供回扣的办法来争夺客源。这些不规范的竞争方式,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此外永州旅游的观光线路仍比较单一,旅游线路中知名品牌少,带动性不强,线路设计编排不够合理;线路的单一与旅游景点建设的滞后,造成境内旅游者在永州逗留时间短暂。

(四)旅游景区交通不畅,专业人才相当缺乏。近年来,永州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和干线公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旅游交通改善仍较为有限。主要表现为:航空方面,目前永州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内航班,更不用说国际航班;这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永州始发开往省会城市的只有长沙,且没有特快车次,大部分路过车次在永州停靠时间均比较晚;更不用说旅游专列。从公路方面看,目前的瓶颈主要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连接不畅、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旅游产品难以发挥更大价值。

(五)旅游促销力度不够,资源优势远未发挥。永州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市场促销对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偏低,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由于对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对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宣传与产品经营常常相脱节。一些节庆活动热闹一阵,长期效果不很明显,没有形成连续效益。同时,高端宣传促销人才缺乏,也使得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全市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市的旅游产品很好地融入,进行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资源和客源共享度低。

二.永州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的消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狭义旅游部门每增加1美元收入,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美元。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永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合适(适合永州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合时(与全国、全省大力构建旅游支柱产业的政策相适宜)、合拍(与我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导向合拍)。笔者因此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构建支柱产业。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产品配套,改善客源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实旅游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线路、精品和特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三是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

(二)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今后几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占GDP10%”的目标,把理顺体制与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职能的充分发挥,对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益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大旅游”、“大市场”,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实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协调发展,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重叠”与“真空”问题。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协调体制,实现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之间之间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最佳利用,加速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获取区域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推进旅游工作标准化,按照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娱乐购物场所等各类旅游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服务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保障大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整体素质。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景点的路、讯、水、电等设施水平,拉近重要景区景点的时空距离,形成“1-2小时旅游圈”,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完善已有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上,结合永州特色,推出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度假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实现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多方位满足旅客的需求,延长旅游时间。三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建设。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商品购物、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建设,使旅游产业链上六大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让永州旅游充分展示“美丽永州、开放永州、诚信永州和文明永州”的形象。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中介。积极引导发展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以及旅游网络信息等中介业务。

(四)强化市场开拓,打造旅游精品。旅游市场开拓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一是准确定位旅游形象。要针对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定位于“突出文化内涵、挖掘自然风光”,有目的地争取客源。二是全方位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省级以上电视和报刊)、电子网络、宣传画册、旅游指南等形式,加强对永州旅游的宣传和推介,扩大永州的知名度。三是精心推出旅游精品。要对全市的重点景区景点进行精心编排,尽快推出永州“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等中短线精品旅游线路,以吸引游客,提高永州旅游的技术含量。四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要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要把永州旅游转变为“游客要来,游客可玩。游客能住,游客愿留”的状况。

(五)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以人为本。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由于永州旅游基础较差,专业水平低,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相当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进行大规模、多类型的旅游知识培训,使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熟悉有关的法规与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部门和企业积极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提倡诚信服务,积极推行旅游窗口行业承诺服务等各项制度,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永州旅游形象。

三、永州旅游业发展的近期做法和远景方向

(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永州古镇早在汉朝就已建立,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山水,林木资源,文化资源丰富著称。改革开放30余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逐步完善,永州应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竹林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如阳明山是部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万亩几十个品种的杜鹃花,分布、种类、花期创吉尼斯记录,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又如江华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品资源,尤其是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居全国第二;铁、铜等矿产也较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灰石和旅游资源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发展本地旅游业经济的基础。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了个性化旅游项目的的优良条件,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本地游客的休闲游;外地客的永州文化体验游等等。

(二)充分利用振兴中部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任何经济实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机遇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机会下,就看永州政府怎么样利用了。要抢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期,进一步加快承接步伐,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稳定珠三角,突破长三角”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近年来,永州充分利用毗邻两广、靠近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旅游业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零到整,形成了非常好的发展态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从量到质都有新的变化。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期,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发达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尽快出台与“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相配套的政策,营造投资洼地,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力求在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的突破。与其相配套的应大力发展开发“永州商务旅游”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高潮期。

(三)旅游业业将进一步民营化

民营化方向己不可避免。让资产所有者拥有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是保证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占据企业岗位的重要机制,解决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带来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最佳的模式就是民营化,这也是解决企业激励和经营者选拔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企业的发展将向国际化靠拢

1:财产组合方式向私营化、混合多元化方向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向法人治理结构方向发展,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将实现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离,以公司制为主导逐步代替家族制,公司制的建立首要的是要建立股东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董事会或监事会,引进职业经理人等机构。但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建立有赖于委托-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