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防控范文

慢性病防控精选(九篇)

第1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2.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支持、全民参与,构建群防群控新格局。

3.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4.着力民生,贴近民众,扎根民间,体现民本,赢得民心,努力实现慢性病防控全民化。

5.坚持政府主导,落实群防群控,打造高品质全民健康新清新。

6.全民携手共建健康清新,聚力共铸平安幸福民生。

7.预防慢性疾病,享受健康人生。

8.做好“工间操”,预防慢性病。

9.控酒戒烟,永保健康。

10.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1.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奋力谱写清新百姓健康梦。

12.控制体重,保持健康。

13.控制血压,预防中风。

14.规范慢性病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5.了解食品营养标签,合理选择健康食品。

16.运动健身,避免肥胖,减少糖尿病危害。

17.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

18.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携手共创无烟环境。

19.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0.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21.吸烟有害健康,强化控烟意识。

22.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23.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

24.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2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

2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27.扎实开展健康创建活动,努力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

28.适量运动,良好心态,充足睡眠,均衡营养。

29.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0.健康“121”: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

31.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32.每日运动三十分钟,健康有劲一百分。

33.饮食七分饱运动三分跑,均衡新饮食健康你我跑。

34.远离烟酒,健康久久。

35.卫生环境要做好,均衡饮食最重要,运动身心不可少,快乐健康永不老。

36. 人人参与“三减”力争实现“三健”。

第2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导致一些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成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作领导小组,设有专(兼)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人员,并分工明确,职其所能,并制订详细工作方案与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理论水平

慢病防治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举办全局职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学习培训,使参训职工在慢病防治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基本技能有新的进步,促进了我局慢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在“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期间,我局通过出版宣传专栏1期、向职工发放三期知识问答、悬挂宣传横幅1幅,大张旗鼓地营造宣传活动氛围,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同时还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达到了促使人们了解慢病防治知识,增加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适于慢病控制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与全社会参与慢病控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普查工作

通过职工体检,全局50岁以上高血压职工1人,70岁以上高血压患职工约有6人,血糖偏高职工大约有10人;每个职工人手一个医保卡,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第3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2-01

慢性病也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有发病特征不明显、潜伏时间比较长、很难彻底治愈等特征,因而对人的危害特别大[1]。社区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区中进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有其必然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居民健康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慢性病的主要特征及危害

慢性病也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具有隐藏性、潜伏性、不易根治的特点[2]。它潜伏在人体内部,一般不会显现出来。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一旦人体发生病变或者因一般疾病免疫力下降,慢性病的危害也会一并爆发,让病人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有很大几率发生死亡现象。慢性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也极为重要。

慢性病最可怕的特征在于它的复杂性,上文说到慢性病不是以某一病症单纯发生的,而是一系列病症的集体出现,而且还伴随着并发症,因此慢性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同时,慢性病患者在发病之后,病情逐渐加重,会出现组织器官病变的现象,自我修复功能差,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当前,对慢性病的治疗,还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以利用,只能通过一定的危险控制因素,加强预防与控制。

2目前我国社区的慢性病现状

当前,我国社区中常见的慢性病有: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由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慢性病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依据国家卫生局的消息称:2012年,我国城市居民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农村居民因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8.6%,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慢性病的患病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过度肥胖都是导致慢性病的直接因素[3]。据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中心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平均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压患者。同时,高血压患者的患病年龄已越来越小。据了解,中国还有超过9700万糖尿病患者、35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3亿的过度肥胖者。鉴于慢性病的发病人群年龄一般在40以上,该年龄段的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如此庞大的人口数患病之后对我国经济的运行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慢性病的蔓延,也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社会养老保险成本的增大。因而,慢性病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慢性病在社区的预防与控制刻不容缓。

3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的方法

3.1加强医疗卫生宣传,普及相关教育

慢性病是长期的,隐形的疾病,很难彻底根治。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有效手段来降低发病概率,从而降低由之造成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在社区之中,要让居民了解慢性病的特点、发病状况及危害,做好宣传工作,既可以有效的让居民知情,也可以避免发病之后造成的恐慌。再加之社区是直面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居民状况有一个具体的把握,因而在社区之中宣传既可以保证宣传的针对性,又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2建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长效机制

鉴于社区具有直面居民生活的特点,所以在社区中建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一是可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社区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十分重要,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居民的就医问题,将直接造福于城市居民。二是加强社区的应急能力。建立疾病预防与控制机制,可以很好的帮助社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一些突发的疾病,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三是有利于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社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医疗、卫生、教育等等,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3.3科学锻炼、合理饮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在社区之中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的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迫切性和时代意义。

3.3.1科学锻炼是有效手段

慢性病是由高血压、高血脂、过度肥胖等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表明,这些人没有经过锻炼或者是科学的锻炼。锻炼不仅可以燃烧多余的脂肪,塑造良好的体型,还可以增强抵抗力。但是,过度的锻炼是不提倡的,那样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还对健康有害。因而,一个健康的锻炼方式十分重要。如肺部有问题的人可以通过深呼吸、做有氧运动来适当增强肺部功能;肥胖的人则因采取跑步、俯卧撑等方式燃烧脂肪。在锻炼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量,坚持适度原则,切记急功近利。

3.3.2合理饮食是基本保证

俗话说病从口入,慢性病的产生跟饮食也脱不了干系。高血脂、过度肥胖的人在饮食中肯定会偏好脂肪、热量高的食物,即便他们没有意识到脂肪和热量过多摄入对人体有什么不好。因此,合理饮食至关重要。做到合理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均衡。在进食过程中,不能单纯依据个人偏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要看这种食物是否为人体所需,要注重营养的均衡和能量的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二是适度。在进食中,不能因为食物符合胃口就吃得太饱,也不能因为不合胃口就不吃。

3.3.3创造健康的社区氛围

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是一个大家庭,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的形成,对社区居民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在社区中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人人坚持锻炼,吃健康的食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健康宣传讲座等。务必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其他活动,才能谈得上幸福。在无形的氛围的带动下,社区居民就会自觉的崇尚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在社区中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 :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 ( 14 ) :51-52

第4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诱因; 防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我国对40岁以上农村人群的调查发现,COPD患病率高达8.8%[1],已成为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OPD诊断、规范治疗水平低,仅有35%的COPD患者病情控制稳定;只有大约半数患者遵从医嘱用药[2-3],患者处于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交替的长期患病状态,生存质量差、经济负担重,需要接受长期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在该病高发的农村情况尤其严重。本研究旨在探索对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因分析,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为农村COPD患者提供防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随机调查因急性加重在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68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4]。排除:(1)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2)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 (3) 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3 方法 按照研究要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选择一位呼吸科专业医师在约定时间对同意参加调查的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的一般资料;(2)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等);(3)吸烟情况;(4)急性加重诱因。

2 结果

吸烟情况:有吸烟史10~51年176例,吸烟史10年以下2例,不吸烟90例,其中家庭成员吸烟者36例。

急性加重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76例(65.67%);情绪应激36例(13.43%);劳累23例(8.58%);气温变化12例(4.48%);职业性粉尘刺激3例(1.12%);不明原因18例(6.72%)。

合并症情况:单纯COPD 19例(7.09%),COPD合并肺外疾病有249例(92.91%);其中冠心病81例 (30.22%),高血压病175例(65.30%),糖尿病63例 (23.51%),脑卒中21例(7.84%)。同时患有2种疾病的有75例(27.99%), 3种疾病5例(1.87%)。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困扰农村的重要慢性病之一,患病人数多,病情缓慢进展,反复加重,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农民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5]。由于我国农村卫生经济条件差、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有吸烟、被动吸烟、生物燃料暴露、室内及职业空气污染等多项COPD危险因素存在;同时存在着对COPD的诊断和认知程度低、肺功能检查率低、就诊率低等不利因素[1],导致该病反复加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诱因有多方面,本研究发现多与感染有关,感染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感染可破坏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屏障,促进气道黏膜损伤,从而使气道阻塞程度加重,导致临床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加重;情绪应激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该病急性加重,文献报道焦虑、抑郁等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气促、呼吸困难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引起急性加重。还能导致呼吸困难感觉钝化,使患者拒绝治疗或依从性降低,造成FEV1下降幅度增加,病情加重[6]。劳累亦是该病急性加重的诱因之一,劳累时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塞、胸廓及肺顺应性下降,肺过度膨胀等导致膈肌受压、低平、活动度减小、收缩力下降,呼气时气道陷闭,肺泡气体不能有效排出,影响了正常气体交换,导致急性加重。合并症的存在加重了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COPD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肺癌、感染、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 可对疾病的进展产生显著影响[7]。肺外合并症可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肺功能的严重程度等,使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急性加重。此外像、气温变化、职业性粉尘刺激等亦能诱发急性加重。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诱因多,不易预防,病情缓慢进展,反复加重,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农民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7]。近年来研究表明,对农村稳定期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可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态,阻止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8-1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15]。

在农村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主要针对病因采取以下防控措施,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根据农村COPD患者的状况,依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对COPD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戒烟:戒烟是预防COPD重要措施,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目前被证实是延缓COPD进展的最有效、风险效益比最高的干预措施,所有的COPD患者都应该戒烟,可以根据患者目前的吸烟情况和戒烟愿望提出个体化的戒烟措施,可采取劝导、患者自我监督,个人行为支持、尼古丁替代疗法等帮助患者戒烟;(2)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可减轻气道和肺的异常炎性反应;(3)接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防止COPD患者反复感染可能有益;(4)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帮助改善机体一般状况,并可进行卫生宣教,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5)合理运用营养支持疗法:降低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可减少机体二氧化碳的产生,主张供给COPD患者不饱和脂肪酸、低碳水化合物饮食;(6)定期监测: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站所对于有COPD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以尽可能早期发现COPD并及时予以干预。

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控制非常重要,针对病因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对于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周玉民,王辰,姚婉贞,等.中国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及防治现状[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5):358-361.

[2] 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从国内部分城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诊治现状看健康教育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慢洼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441-443.

[3] 刘升明,王小平,王大礼,等.广东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47-752.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3):8-16.

[5] 冉丕鑫.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的修订看COPD的定义及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7):682-683.

[6] 李羲,钱桂生.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4(3):170-172.

[7] GOLD Executive Committee. Global strategy for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Revised 2011 ) . goldcopd. com.

[8] 张鲁阳,邹德奇,张学顺,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6):430-433.

[9] 邹德奇,张学顺,徐艳丽,等. 综合康复干预对农村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4):259-262.

[10] 孙玉珍,邹德奇,徐世玉,等.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农村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3764-3767.

[11] 王小玲.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 72.

[12] 邢平东 , 李容, 林曾 .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3.

[13] 黄仕明,袁莉,李江旭,等.COPD患者健康知识认知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及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 2012,9(22):79-80.

[14] 王艳红.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37-138.

第5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第四十一期

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零年十月十六日

宣汉县2020年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半年督导总结

6月10日-7月30日,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的各乡镇卫生院、东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疗单位的死因监测工作、肿瘤随访登记工作、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进行了督导和技术指导。现将督导工作总结于后。

一、督导内容

(一)死因监测督导的内容。包括死亡报告卡的收集、规范保存、录入和审核情况,辖区内各报告单位开展对村医及院内医生的培训情况,死亡报告卡的填报及登记情况,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情况,数据交换情况。

(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督导的内容。包括肿瘤报告卡的收集、规范保存、录入和审核情况,辖区内各报告单位开展对村医及院内医生的培训情况,肿瘤报告卡的填报及登记情况,肿瘤登记网络直报情况,肿瘤随访情况,数据交换情况。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督导的内容。包括开展的两病宣传活动,培训资料情况,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复核管理率误差,以及健康管理员的日常管理。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督导的内容。包括是否有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工作,领导是否知晓指导内容情况,培训相关资料及项目宣传活动资料。

二、存在的问题

(一)死因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能及时收集和录入报告死亡卡。死因网络报告数据系统导出的数据显示少数乡镇卫生院报告率低,导致全县上半年粗死亡率不达标。

2.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病例漏报率高。根据从民政、公安、计生妇幼反馈的死亡信息,每个月均存在孕产妇和儿童死亡漏报的情况。

3.死亡卡填写不完整,缺项漏项。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身份证号填写错误或不填、ICD-10编码不正确、根本死因链条推理不正确。

4.部分单位资料不完整。主要是无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少数乡镇卫生院未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多数报告单位没有建立定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即使核对了,资料也未妥善保存。

6.每年的死因数据库没有进行备份妥善保存。

7.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变动频繁。

(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报告率低,漏报率高。从2016年开始网络报告以来,报告的数量从未达到省上下达的报告任务指标,与死因系统比对漏报比较严重。

2.不能及时收集和录入。部分单位没有定期收集病例的要求,对收集到的报告病例也没有按要求及时录入。

3.报告卡填写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缺项漏项、逻辑性差,主要集中在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不完整,形态学填写无从收集,不真实,ICD-10和ICDO3编码、分级与诊断依据、部位不正确,存在逻辑错误。

4.部分单位资料不完整。主要表现为无年度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无登记本和登记卡。

5.多数报告单位没有建立定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即使核对了,资料也未妥善保存。

6.数据库没妥善保管,肿瘤数据库无备份。

7.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变动频繁。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工作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工作制度及流程,无相关文件,开展了宣传活动及培训但无培训及宣传资料,少数乡镇卫生院管理率及规范管理率不达标,多数乡镇卫生院复核管理率误差较大,健康管理员未按照相关要求培训。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存在的问题,少数乡镇卫生院未及时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宣传,或宣传了无宣传培训相关资料,多数乡镇卫生院未在健康教育活动室或公共场所播放相关内容。

三、整改措施

各报告单位一定要认真梳理存在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按照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流程,圆满完成201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指标。

(一)死因监测工作整改措施

1.报告单位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收集信息并准确录入报告死亡卡,提高报告率,确保年度粗死亡率达标(2019年标准650/10万)。

2.报告责任人要定期开展查漏补漏工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3.报告责任人要准确、完整填报死亡卡,弄清病史、死因不明的要写调查记录,合理推断死因链,减少死因报告的错误率

4.各报告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报告单位要做到每季度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核对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6.报告单位每年度要将死因数据库进行备份,进行妥善保管,以防止数据丢失。

7.报告单位年初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撰写年终工作总结。

8.报告单位要保持报告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二)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整改措施

1.报告单位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收集信息并准确录入报告卡,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开展查漏补漏工作,并与死因系统进行比对。

2.相关责任人要准确、完整填报报告卡。

3.资料规范管理,保证登记本、报告卡、网上报告三合一。

4.报告单位要建立定期与与医保、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的制度,并保留纸质资料备查。

6.报告单位每年度要将肿瘤数据库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7.报告单位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认真总结,撰写年终工作总结。

8.确保人员相对稳定,做好分级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三)两病健康管理工作及健康管理员工作整改措施

1、督促提醒领导知晓健康扶贫项目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识。

2、详细制定工作制度与流程。

3、提高“三率”,减少误差。

4、单位开展的培训和宣传要及时完善资料。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工作整改措施

1、相关责任人要按照要求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第6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图1 上海市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原发性肝癌在世界癌症中男性排名第3,女性排名第5。主要流行在亚洲和非洲人民中。该病病情重、病死率高、病程短、死亡率和发病率之比达0.92,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中国的肝癌病例和死亡均占世界肝癌病例和死亡的53%,防治肝癌既是我国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也是一项国际主义义务。从图1可以看出,上海市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0年来长期、持续、稳定地下降,这是上海市防治慢性病中少见的一个成功典范。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① 靠吴孟超、汤钊猷院士及所有在肝癌临床领域不懈努力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抢救了大批病例的生命,获得各级领导的赞誉和群众的好评。② 靠不断地普查、筛查、体检,使早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③ 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发病率能够持续下降。苏德隆教授提出的肝癌预防七字方针,即管水、管粮、防肝炎的措施持续有效地进行中,并取得显著成绩。如上海市饮水中藻类毒素和直接致突变物与肝癌关系系统研究的深入,黄浦江、青草沙水源地的改造,食品卫生的加强和防霉去毒的成效,体内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测定表明上海市人民处于安全水平,这些都为肝癌预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以来,长期坚持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24 h内、 1个月、6个月三剂全程乙肝疫苗的接种,加上上海市进一步扩大免疫到中小学生、新兵、新大学生等中去,使广大居民从婴幼儿开始形成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屏障。上海市十几年来小于10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始终维持在1%左右的水平,该年龄段乙肝的发病率也维持在零上下。

上海肝癌防治的实践能为今后上海市慢性病防治提供些什么经验?① 慢性病需要多方协作,全面出击。不仅需要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增添病房和病床,还要研究影响发病下降的因素,增强其有效的预防措施。② 狠抓主要危险因素,打蛇要打7寸。防治慢性病要分析影响发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肝癌预防的7字方针是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的成果。③ 每年减少1%?2%的慢性病是可行的目标,要加强上层设计。④ 控制肝癌的行程已过半,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和免疫的成功率;对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病例的防治[2];不同型别、亚型别及突变株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等 [3]。对肝癌另一病因丙型肝炎也应予以重视,大规模应用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进行人群防霉去毒效果的监测也需推广应用。

慢性病防治任重道远,不要忘记国家制定的8个目标、24个指标、3项原则、7项策略和5项保障[4]。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俞顺章,郑莹,吴春晓,等.上海市肝细胞肝癌防治40年[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637-641.

[2]Yao QQ,Dong XL,Wang XC,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positive and HBsAg-nega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mong mother-teenager pairs 13 years after neonatal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ation[J]. 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2013,20(2): 259-275.

[3] Tong ST, Li J, Wands JR,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genetic variants: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2013)2,e10; doi:10.1038/emi2013.10. 摘自:/emi

[4]俞顺章.慢性病防治的战役已经打响[J].上海预防医学,2002,24(11):585-587.

第7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第8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应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38-01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1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 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2 慢性病防治策略

2.1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2.1.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1.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2]。

2.1.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 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2.3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

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

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2.5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3]。

综上所述,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经费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3.56.

[2]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25.

第9篇:慢性病防控范文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