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精选(九篇)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第1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第2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

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第3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新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征,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征,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功能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新问题:1.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和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新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功能,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把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把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把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1)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和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和一般BOT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和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和BOT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靠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办法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和四周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探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和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功能,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功能。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和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私人资本的非凡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和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非凡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非凡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和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办法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和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假如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非凡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新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第4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例1 图示为2013年“十一”假期期间,某些游客游览后上传到网上的四幅图片,

A. 张家界风光 B. 海南椰林

C. 龙门石窟 D. 黄果树瀑布

(1)四幅图中,C图从旅游资源分类上属于 ,从旅游资源的特性上,它区别于其他三幅图的特性是 ,该类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更多地表现出 等旅游方面的意义。

(2)图中旅游景观的丰富多彩,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性,这些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旅游者,这主要体现旅游资源的 性。只要正确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不会破坏旅游资源本身,这意味着旅游资源具有 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旅游资源的特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区别回答旅游资源的特性。

答案 (1)人文旅游资源;可创造性;教育性(知识、文化)

(2)多样;非凡;永续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例2 台湾岛是一个狭长型的海岛,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岛内拥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造就了台湾多元化的旅游资源。结合台湾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问题。

(1)“宝岛”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试分析台湾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2)简要评价台湾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从图中提取旅游资源的有效信息,可以归纳为以热带为主,兼有其他山地温度带的自然风光、自然河湖、沙滩浴场、海洋等景观;建筑和民族风俗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台湾距离大陆近,大陆与台湾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大陆的客源丰富;台湾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阔,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地区的接待能力强。

答案 (1)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景观。(2)①台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③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地区接待能力;④交通比较便利;⑤地域较广阔,环境承载量较大。

点拨 旅游资源的评价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1)资源的质量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高,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越好,质量越高,开发条件就越高;反之,开发条件则较差。

(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其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越便捷,资源开发条件越好。

(3)客源市场:客源市场评价的指标包括多个指标,主要看市场距离的远近。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越小,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开发条件越优越。

(4)基础设施: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2.青岛市旅游局于2014年3月初《青岛市现代旅游业态发展指导目录(试行)》,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大企业投资旅游,形成青岛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加快推进青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据图分析将青岛打造成为我国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的区位条件。

(2)说明高端度假旅游区对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读“西安市旅游景点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拥有的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其最突出的资源价值是 。

(2)西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1.(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次是邻(周围地区(省市区)。(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第5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类;开发建议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都市观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相应的分类体系尚未建立。应上海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要求,必须首先对其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以求进行合理的开发。

一、资源分类

本文主要选取了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4A和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辅以一些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观光旅游资源。通过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特质,把上海都市观光型旅游资源分为都市观光类、自然观光类、产业观光类以及人文历史类4大主类;根据资源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9个亚类,20个基本类型。(详见下表)

表1 上海国际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类

二、浦东新区和黄浦区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分析

就上海各区县观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而言,黄浦区和浦东新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最高。通过统计分析,本文选择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作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对象。浦东新区有7处,黄浦区6处(含浦东新区、黄浦区共有资源1处),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黄浦区和浦东新区观光旅游资源由都市观光类、人文历史类和产业观光类等三大类构成,以都市观光类和人文历史类为主,资源品位较高,是上海作为国际型大都市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与展现。既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等现代都市观光建筑,也有体现上海国际都市化水平的浦东机场、南浦大桥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即都市景观。

2.该区域旅游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特别是沟通两区主要旅游景区的都市观光巴士,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营销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观光巴士本身也成为上海颇具知名度的一项旅游资源。

3.政府政策对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持。2012年,原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黄浦区。黄浦区旅游产业规模更大,旅游企业的实力更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完整。全区集中了一大批代表上海城市发展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城市名片”,包括外滩、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广场、豫园等。此外,浦东开发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吸引国际旅游者提供了保障。

三、浦东新区和黄浦区都市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经历了一个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最后再由市场导向性向形象导向性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浦东新区和黄浦区的观光旅游资源开发而言,也应以形象为导向。

1.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整合、创新特色精品线路

在推出都市观光旅游产品时应以适当的量为好,不宜过多并且要根据国内、国外的旅游者推出不同的观光旅游线路。根据各地当前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确定一批重点地区,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并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战略,使其成为上海旅游强区,并以他们为依托,带动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争取早日把上海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具体设计上可以将创新与产业观光类景区线路串联,通过开设新的观光巴士线路进行推广等等。

2.打造景区知名度,鼓励景区积极创5A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努力开发强、大、精、特旅游产品,发展一批高A级景点景区,评定一批高星级饭店,打造一批明星企业,推出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系列有价值的旅游商品等,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挥浦东新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5A级景区的示范效应,开展管理与开发的经验交流活动,积极鼓励景区开展各项创星、评A工作。

3.加强整体形象塑造及宣传,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向国外大力宣传上海旅游,并通过开发世界级的旅游产品,提供优良的设施和服务,在全球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入境旅游要在深度开发传统重点客源市场的同时,加快对后续客源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如浦东新区可做好浦东机场相关宣传,免费发放上海旅游咨询和小手册等,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吸引国际游客。

4.协调旅游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市观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由于浦东新区和黄浦区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中人文历史类较多,在对其进行开发的同时,应加强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协调。注重历史风貌区本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反馈等。真正实现全民支持旅游,给国际游客一个美好的旅游体验,提高其满意度。

5.联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人民广场、老城厢、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都市观光旅游景观共同构成“海派文化”的基础,在都市化进程中,需保住上海大都市的“文化之根”,以实现上海都市观光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如在上海市“十五”规划实施期间,外滩的大规模开发改造工程即宣告开始,百年历史的外白渡桥“修养”,中山东一路、东二路地下双向隧道的开挖等,在既尊重历史的原本面目又不破坏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人性化的外滩观光游览区。

四、结语

本文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法对上海国际都市旅游资源分类和具体选区的资源分析,提出了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国际观光旅游发展的对策。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本区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明确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市场定位。这为其他区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与开发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旅游资源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改进都是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开发战略上,应把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设施配备、市场营销、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科学论证、全面分析,实施逐个突破的战略措施,争取实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05:89-92.

[2] 张媛.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汤雅芬.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发展趋势研究[J].市场论坛,2005,02:99-103.

[4] 贾铁飞,张振国.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J].旅游科学,2004,04:39-43.

第6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无锡 休闲旅游资源 分类 评价

“休闲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休闲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吸引休闲旅游者的客体,又是休闲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休闲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休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场合或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场合中,可供休闲旅游者审美、感知、享受、体验休闲功能与价值,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资源。

1.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类

1.1 休闲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本文以休闲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为依据,根据休闲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及消费人群进行休闲旅游的不同方式,参考传统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建立了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表1),分为5个主类、15个亚类、115个基本类型。主类,按照休闲旅游的不同方式分为享受自然景观类、感受文化熏陶类、体验娱乐生活类、偏好康体健身类、崇尚刺激冒险类;亚类,按照资源赋存和休闲旅游开发的特点结合分类;基本类型,按照景观单元以及成因分级分类,突出普适性和实用性。

表1 休闲旅游资源分类表

注: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及《无锡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整理和完善。

1.2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分类

对照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无锡的休闲旅游资源涵盖了5个主类,14个亚类,66个基本类型,总计668个单体。由于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此处不一一列出。

绝佳的自然景观资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的乡村休闲资源、规模化的城市景观资源、成熟完善的疗养度假资源、蓬勃兴起的时尚娱乐休闲资源,正是这些广为人知的独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和单体,使无锡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中外各方游客。

2.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评价

2.1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基本数据统计

无锡拥有休闲旅游资源的5个主类,其中14个亚类占全国15个亚类的93.3%,而66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15个基本类型的57.4%。66种休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共有668个单体,其中主要集中在享受自然景观类(15.7%)、感受文化熏陶类(25.1%)、体验娱乐生活类(36.6%)、偏好康体健身类(22.1%)这4个主类,它们合计占单体总量的99.5%。

2.2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情况

从图1来看,湖滨区的休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单体数量最多,为234个,占无锡市单体总量的33%;其次是北塘区,单体数量为123,占全市单体总量的16.5%;再次是江阴和宜兴,他们的休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单体数量分别为103个和98个,分别占无锡单体总量的15.5%与14.6%,其中,宜兴的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体要相对丰富些,而江阴则大多为人文旅游资源,两市的休闲娱乐资源均较为丰富。

2.3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的质量分析

旅游资源质量等级是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或环境安全等指标,将旅游资源质量由高级到低级分为5个等级,其中五级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和三级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和一级为“普通级旅游资源”。1

无锡市拥有宜兴善卷洞、江阴华西村、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薛福成故居、灵山大佛、寄畅园、《二泉映月》二胡曲7个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单体总数的1%。

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级38个和3级102个,共计140个,占全部单体总数的21%。其中,4级旅游资源主要有:宜兴竹林、宜兴紫砂陶、江阴鹅鼻嘴公园、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徐霞客故居、泰伯庙、泰伯墓、茂新面粉厂、市体育馆、太湖广场、运河南长区段、清明桥、南禅寺、秦邦宪故居、东林书院、城中公园、鼋头渚公园、锡惠公园、梅园、蠡园、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等38个;3级旅游资源主要有张公洞、灵谷洞、西施洞、慕蠡洞、玉女潭、龙池山自然保护区、宜兴陶瓷博物馆、澄光寺、周处庙、孙武故居、徐悲鸿纪念馆、太平天国王府、龙窑遗址、渡江战役纪念馆、黄山森林公园、文庙、适园、华西工业园、海澜毛纺生产线、阳光毛纺生产线、兴国寺塔、观光塔、江陵烈士陵园、华西艺术团、海澜艺术团、胶山、植福寺古戏台、荡口古镇、梅村、华蘅芳故居、南禅寺文化商城、妙光塔、朝阳禅寺、吴地人文馆、西高山庙会、钱钟书故居、陆定一故居、顾毓L故居、阿炳故居、王昆仑纪念馆、米市旧址、泥人博物馆、龙头渚公园、惠山森林公园、阖闾城遗址、广福寺、张中丞庙等102个。

这些旅游资源大多为城市公园、名人故居、宗教祭司场所等基本类型,部分为地文、水域、生物等自然景观方面的基本类型以及文化场馆、民俗风情方面的基本类型,类型丰富多样,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4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2.4.1 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充满都市气息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拥有太湖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吴文化资源以及现代化的休闲娱乐资源,构成无锡丰富多样的休闲旅游资源。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拥有5个主类,14个亚类,66个基本类型,各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属于丰富级。

2.4.2 人文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单体数量超过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单体数量,两者的比值约为3:1和2.5:1。其中滨湖区、南长区、崇安区及江阴等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北塘区、惠山区、锡山区和宜兴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小一些。

2.4.3 娱乐健身类资源丰富,类型多

娱乐健身类旅游资源类型较多,无锡市28个基本类型占该类型总数的90.3%。全市拥有地域特色浓郁的乡村休闲资源、成熟完善的疗养度假资源、时尚的娱乐休闲资源、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餐饮购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展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

2.4.4 休闲旅游资源的品质较高

无锡已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鼋头渚、锡惠公园、寄畅园、梅园等园林的众多观光游憩地段和灵山大佛是极品级的旅游资源。优良级的旅游资源较多,且极具特色,构成了无锡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

综上所述,无锡的休闲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大、总体质量较高,“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现代城市”三大资源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无锡市类型完整、品种丰富、品位极高的休闲旅游资源体系,在无锡休闲旅游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无锡休闲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开发旅游产品的主要原料。无锡所赋存的休闲旅游资源中,有80%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中的大部分可以单独开发而成旅游产品;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中有部分可以单独开发成旅游产品,另一部分(如遗址、碑刻等)必须与自然旅游资源或其他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融合,才能开发成为适应游客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娱乐生活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大部分可单独开发成旅游产品,但与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将更具吸引力。

第7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形象定位 目标市场 独特卖点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形象的研究时间较早,涉及领域较广,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指导性的成果,现将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和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初Hunt提出目的地形象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Crompton 将形象定义为个体关于目的地的信念、思想以及印象的总和[3]; Embacher等将形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在实地旅行之后对目的地的印象总和,包括认知成分及情感性成分[4]。总的来看, 多数文献从主观、个体的角度研究目的地形象, 即研究感知个体如何看待目的地, 研究个体所接受的目的地形象如何影响其原有的观点和选择行为。

2.一研究关注点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旅游消费者群体的异质性,研究假设在人口统计特征和旅游行为特点上异质的游客群体持有的目的地感知也是有差异的,因而需要不同的营销对待。普瑞亚格(Prayag)分别研究了年龄、性别、收入、来源国、停留时间和旅行安排变量对游客将约翰内斯堡、德班、比勒陀利亚3个南非城市与开普敦相比较的感知形象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了年龄对3个城市与开普敦相比较的感知形象差异均有显著影响外,性别、收入、来源国、停留时间和旅行安排变量都只显著影响了其中一个城市与开普敦的感知形象差异[5]。

3.目的地定位模型

国外在目的地定位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有伍德赛德的利益匹配模型[6]、布达、克朗姆顿和克姆基于高度参与的消遣旅游者选择决策过程模型[7]和海阿提“定位的认知结构模型”[8]。

(二)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研究现状

1.目的地形象定位的概念和内涵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有:张建忠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旅游要素的综合感知和印象;保继刚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人们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还有研究者指出目的地形象应包括主客观两个侧面,并提出了发射性形象与接受性形象、设计性形象与评价性形象两组概念用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界定目的地形象。

2.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考虑要素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他们都明确提及目的地资源是目的地形象定位的首要考虑要素。学者们一般称对其的分析过程为地方性研究、地脉/ 文脉分析、地格分析、优势/ 特色资源分析等。这一过程旨在识别目的地最有特色的优势资源, 为进一步确立定位主题奠定基础。也有一部分文献提及了目标市场的重要性。如王国新和齐亚萍认为,正确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不仅要考虑旅游地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产品特色,还要考虑市场的需要,需要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分析,以寻求产品特色和客源市场需求两者之间的对接。谢朝武,黄远水则提出已有的形象策划模式更多的关注旅游地形象提炼的本身,基本上没有旅游者或社区居民的参与。熊元斌也在其提出的四脉理论中强调了游客与社区居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重要性。另外有一些学者开始重视竞争状况并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考虑要素。

3.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指导原则

国内学者在其文献中多次对目的地形象定位的指导原则进行讨论,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资源为基础, 定位必须有实有据;2)以市场为导向,确保定位对目标游客有吸引力;3)强调差异化,突出自身的特色;4)注重定位的整合性, 避免面面俱到;5)注重定位的社会性, 突出正面、积极的因素;6)考虑形象的区域层级性;7)挖掘、体现目的地文化精髓;8)参考城市产业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形象进行定位;9)可视客源市场情况做多重定位;10)兼顾定位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传统研究思路评价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陈传康、李蕾蕾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研究予以重视,抓住地方文脉进行DI的导入,并在实践中提倡运用[9][10]。之后范业正在其博士论文中将“文脉”进行细分,旅游目的地自然因素称之为地脉,社会文化因素称之为文脉“, 二脉理论”由此形成,并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实践。牟红、姜蕊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地脉、文脉、史脉;章尚正等人提出了地脉、文脉、商脉新的细分。

虽然前人关于地脉、文脉和史脉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离不开对目的地地方性(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归根结底,这种研究思路是以目的地旅游资源为出发点,以资源为导向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许多目的地资源特色相似,易导致定位雷同。

近年来国内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模式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目前国内目的地的定位主要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目标市场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熊元斌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四脉理论,即地脉、文脉、商脉、人脉,并以商脉为核心重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11]。另外高静与章勇刚构建了基于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定位模式,强调目的地形象定位应立足于目标市场, 把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兴趣作为目的地形象定位的首要决定因素。

虽然上述文献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影响要素考虑比较全面要素,但是对各要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也没有应用任何定量分析方法,而且目前也还尚未建立起比较统一的研究模式,未来研究的系统性和成熟性亟待提升。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影响因素

1.优秀资源

当代旅游业景区发展存在严重的资源雷同化、定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旅游形象定位旨在使目的地从众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更受游客青睐。因而,在对一个目的地进行旅游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营销战略时,必须识别出该目的地优秀旅游资源,这种优秀旅游资源是目的地定位的支撑点。如何分析旅游目的地的优秀资源呢?一般对地脉、文脉、史脉的分析是挖掘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特色最直接的方法。

2.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的需求与兴趣是目的地定位的首要考虑因素。按照里斯和特劳特的观点, 定位并不是针对某个产品, 而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 在他们的“心智阶梯”上突出某个特性, 强调潜在顾客的心理认同。也就是说, 定位必须击中潜在顾客的心理,目的地定位同样如此。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来考察目标市场的偏好,并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定位,这才是最有效的旅游形象定位。

3.竞争目的地状况

竞争对手也是目的地定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几乎没有哪个目的地真正堪称独特,真正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之下,许多目的地之间的雷同化程度不断增加,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做法未免有些眼光狭隘。相比之下, 强调与竞争目的地的区别, 即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不失为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这也是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和特劳特所强调的观点: 营销者应该从“差异”而非“优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目的地而言, 意味着应该基于差异化而非优点进行定位。

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如果两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各有特色、风格迥异,则以形成优势互补、达到产品组合的优化;但如果两个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替代,从而呈现竞争态势。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旅游目的地和周边竞争者的资源关系,争取以不同的形象来达到竞争取胜的目的。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模式构建

(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特点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确定一个旅游目的地在目标市场拓展时的定位和口号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目的地本身的特征、竞争目的地、目标市场的认同等很多方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准确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品牌形象定位的物质基础, 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欺骗旅游消费者。这样, 才可能在固定的消费群心目中树立稳固持久的品牌形象。

独特性:独特性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塑造旅游形象的核心原则之一。独特性要求旅游目的地挖掘其独特卖点,以其魅力开拓和扩大客源市场。

针对性:这里指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市场导向性。由于旅游者在职业、社会地位、消费习惯、性别、年龄、地域文化、旅游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个体旅游需求在目的地选择、旅游方式和类型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旅游需求多样化。因此,目的地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源要采用不同的旅游识别设计。

识别性:定位形象要容易和较为自然地获得受众的认同。旅游地形象定位应紧扣目标区域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中最具独特性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独一无二、言简意赅的旅游形象识别表述成果,例如都江堰的旅游地形象定位“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便让旅游地具有了极其鲜明的身份识别,这是其他旅游地没有的。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模式构建

本文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传统研究思路进行评价是基础上总结了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特点――准确性、独特性、针对性和识别性,同时,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三个主要因素――优秀资源,目标市场和竞争目的地状况。分析这些要素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本问构建了结合理论基础与形象定位主要影响因素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模式,如下图。

参考文献:

[1]兰丽平.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研究―以旅游城市为例[D].南开大学,2007.

[2]高静,章勇刚.基于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定位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09(3):1

[3]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 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the imag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8(4).

[4] EMBACHER J, BUTTLE F. 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ia’s image as a summer vacation destination [J] . 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 1989, 28(3).

[5]Prayag G .Positioning the city product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J].Evidence from SouthAfrica ,2007,(2).

[6]GallarzaMG, Saura I G. 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7]Botha C, Crompton J L, Kim S .Developing a reviaed competitiveposition for Sun/Lost city[J]. SouthAfrica ,1999,(4).

[8]Haahti A J .F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1).

[9]陈传康,王新军.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J].旅游学刊,1996,(1).

第8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北京作为著名古都和国际知名的首都城市,历来是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其战略重点是“古城文化”。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其发展与国际接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更加完善;天津坐倚渤海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其战略重点是“滨海文化”。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经过综合开发,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新的突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受交通制约不尽人意,在平遥古城以举办国际摄影节为突破口,“申遗”成功后,国际游客大幅上升,其战略重点是“民俗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在主打草原自然风光和满蒙民俗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满蒙文化,其战略重点是“风情文化”。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而河北省的承德和保定,其战略重点是“休闲文化”,紧紧依靠首都圈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发展迅速。可见,张家口周边6个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有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措施。综上可知,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和文化旅游战略的引导下,张家口周边地区都积极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而各个省市的发展状况又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北京在文化旅游行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山西、内蒙和天津相比处于中游地位,在对国内游客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对国外游客吸引力方面竞争力较差。而张家口在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统计指标上呈现逐年增长而且增幅较大的趋势,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旅游发达地区,但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根据产业竞争理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在对张家口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全面分析基础上,应用产业竞争战略理论,设计适合张家口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发展依据

通常在行业内竞争的企业有3种基本策略可供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建立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和各项费用;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集聚战略依靠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从而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2]。纵观张家口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无论是文化景观资源、文化民俗资源还是文化休闲资源都具有一定实力,特别是在文化景观资源和文化休闲资源两个方面。但从竞争角度而言,张家口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源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中的湿地文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文化休闲资源中的滑雪健身文化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更使其突出了优势资源,具备了冲击5A景区的条件。同时,张家口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方面具有唯一性和特色优势,而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面则存在明显劣势。因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制定应该顺应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从张家口优势资源入手,即打造5A景区和博物馆。而对于张家口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分析张家口周边地区的竞争战略重点。张家口周边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古城文化、滨海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和休闲文化方面。如果想在竞争环境中取胜,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必须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当前张家口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可知,张家口在环京津地区知名度较高,但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和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鉴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定位在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上。

(二)发展战略

根据竞争理论,通常一个企业采用一种竞争策略作为目标通向成功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能同时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那企业距离成功的目标将是无限接近的。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和分析,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通过基本战略组合使用,即运用差异化战略,形成独特的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同步进行开发和推广,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着手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又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资源基础。基于此,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拉动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为引导,增强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推动张家口文化产业生产力发展壮大。1.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链为视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势资源;游客满意度的提升离不开产业联动机制。其核心都是围绕景区、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以及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服务质量、品牌管理以及文化旅游氛围的打造。景区景点应在接待硬件不断升级换代的基础上,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同时在接待软件上实现现代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如推动景区一站式服务以及景区直通车等形式。餐饮住宿业是除了景点之外旅游者最希望从中体验到异质文化特色的产品,对于旅游饭店可以通过整体设计和装潢来突出张家口地区蒙满汉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对于旅游特色饮食和风物特产,应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从制作环境、特色包装以及口味多样化等产品属性及特征方面与时俱进,调整并适应游客消费需求。2.以差异化来引导,以成本领先做支撑。张家口周边地区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康体产业。因此,张家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在差异化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即打造高品质的景区和特色博物馆。需要将博物馆和景区结合起来,用丰富的馆藏和休闲文化、历史文化诠释景区生态文化。如张北县打造的元中都博物馆与中都草原景区;崇礼县打造的冰雪博物馆与滑雪场。同时还应该充分推广“大好河山、塞外山城”文化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塑造张家口东方人类文明之源、中华民族融合之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张家口正在经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但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开发较晚的现实基础,张家口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制定中考虑降低成本:一是张家口良好的生态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了前提,因为开发较晚,开发容易整合,可以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统一统筹规划;二是在开发生态休闲文化时,可以从当地厚重的历史中确定文化主题,科学制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综合开发、树立品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以确保低成本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三、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第9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 旅游消费 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

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非基本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站就越高。因此调查分析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反映日照市旅游消费水平所处的阶段,还可以反映出日照市当前游客消费的层次性特征,分析旅游者整体和不同群体的基本性需求与非基本性需求结构。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现状

近几年,日照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却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而且 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总体旅游环境层面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特别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须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日照市自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具备接待大量散客旅游者的条件。

2.政府层面

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倾向上都是十分明确的,把旅游业列为日照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处理好做“裁判员”还是做“运动员”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掌好日照市旅游业这艘大船的“舵”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3.企业层面

日照市旅游企业因发展时间短,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力和规模都无法达到目前日照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小型旅游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雷同,削价竞争严重。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资金缺乏成为阻碍日照市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旅游资源层面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海滨资源和民俗资源,而在这两种资源类型中,民俗旅游消费层次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吸引度假型的游客,不仅没有门票收入,娱乐、购物等项目收入基本空白。旅行社“牧羊式”的服务和游客“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使得日照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实际上成了游客旅游计划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大批的游客及其所带来的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收入被白白送往周边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三、日照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1.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海滨一线)、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4)挖掘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专业队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艺人、社会中介机构等深入发掘莒文化精髓,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两城古人类遗址、海曲汉墓、莒国古城、日照市博物馆、莒县博物馆等建设文化旅游基地。

2.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改革旅游景区(点)产权制度,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巡察制度,对景区(点)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突出“东方太阳城”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

以海滨3S旅游、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主线,注重高层次、战略性策划,精心包装“太阳文化节”、“沙滩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三大产品组合。加强旅游产品主题概念的区别设计,突出特色。围绕整体形象,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共同塑造日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利用申办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宣传造势,提高日照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的认知度。

同时,要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软环境,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如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等。

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3.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发展壮大旅行社业

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日照导游队伍目前不足700人,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足400人,按照2010年日照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的规模,日照导游缺口还有1500人。日照目前只有一家国际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开发需求。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3)促进旅店、餐饮业发展

合理布局宾馆、旅店。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形成高、中、低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点)民居客栈。开发菜肴新品、精品,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城)。组织日照名特小吃展示、民俗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品评等活动,做靓日照美食品牌。

(4)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5)繁荣文化娱乐和会展产业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场、万平口生态广场、日照展览馆、日照博物馆等重要设施,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及各区县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综合性演出场地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及旅游饭店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旅游,以旅游带会展,形成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6)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将之打造成为独具日照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鉴于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层次低的现状,今后要着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层次和水平,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推动日照市民俗旅游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Philip Kotler等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永秀郝索师萍著:《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日照市旅游局:《山东省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5]王德刚:《日照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思路》,2003年

[6]杨乃济:《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