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动物医学防治精选(九篇)

动物医学防治

第1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动物疾病的预防以及诊疗,大部分都是依靠基层兽医站技术人员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我国至今都没有执行兽医管理,导致兽医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以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不合格兽医人员以及非兽医人员在自身的动物诊疗过程中,不能够按照相关技术的操作规范,使用不合格的国家规定的器械和 兽药,十分容易引起动物诊疗的事故,导致人民群众财产的损失,更有甚者会引发一定的动物疫情,所以,必须要增强乡镇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能力,浅议乡镇兽医人员防治畜病的措施。

一、乡镇兽医人员防治畜病要正确认识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流行病学的诸多特点,传染病具有一定的发病过程以及潜伏期,具有特征临床的症状,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要将其和寄生虫病、中毒病以及普通病等等进行严格的区分,不能够一见到动物发病就将其当成为传染病来进行对待,尤其是只要见到动物发热,就为动物使用抗生素,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必须要在诊断的时候先对症状来实施系统、科学以及全面的分析工作,以便能够确认动物是否已经患有传染病,因为传染病和普通的毕竟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异同,不可能一见到群发病就将其认为传染病,中毒以及营养缺乏等等,在规模饲养中也会表现出群发性。

二、乡镇兽医人员防治畜病要正确实施辨证治疗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具有其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在对其实施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个必须要将病因查清,将致病的因素消除,做到标本兼治,切忌对其进行盲目下药。比如说,动物出现了体温高或者体温低、疼痛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等,这仅仅是动物发病一种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要求兽医人员必须要透过表面看本质,树立起整体的观念,以病理学知识以及生理学知识,对机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症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进行确认,不能够见泻止泻,见烧退烧,这样盲目的所谓“对症治疗”,只能将疾病实质掩盖住,进而为动物疾病的确诊带来更大困难。再如,动物产生了腹泻的症状,针对这一情况,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腹泻并不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有利于动物机体内所积蓄的毒素有效排除,比如说有些肠炎病以及中毒病,久结刚通腹泻等等,这个时候,不仅不能够进行止泻,还要促进其排除体内的毒素,但是,必须要注意钠钾离子平衡以及酸碱平衡,防治动物出现脱水的现象,如果在这个时候乡镇兽医人员采用了止泻的措施,不仅仅不能够将疾病治好,还会导致动物机体自体中毒,将病情加重,甚至会导致动物死亡,及时动物最后痊愈,也一定会动物生产的性能产生严重影响。虽然不能够进行盲目的“对症治疗”,但是,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对症治疗”,在对动物疾病确实难以确诊的时候,起机体症状的表现又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在对预后因素以及机体整体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适度以及科学得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以便能够将症状缓解,减少应激,但是,在用药以后,要求兽医人员必须要对疾病发展和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及时将治疗的方案进行调整。

三、乡镇兽医人员防治畜病要慎重处方用药

第2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 野生动物保护 兽医学 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第3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 基层兽医 疾病防治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 S85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56-01

为了能让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更具备有效性,就要不断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加大对基层兽医的培训力度,积极发现基层兽医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解决方案,并要不断提高广大养殖户对畜禽疾病防治的意识。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佳时期采用正确的治疗手段预防和治疗畜禽,使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更加具备有效性。

1 当前基层兽医在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科学的使用药物

基层兽医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不能科学用药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兽医没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疾病防治中只是凭借自身经验和习惯治疗患病的畜禽,导致畜禽防治工作效果不明显。如果一些基层兽医对患病畜禽随意使用退热药物,不能对症下药,便会使畜禽的抵抗力下降,真正的疾病也无法得到防治[1]。还有一些基层兽医在临床实践中滥用抗菌素,对抗菌素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将抗菌素认作是能治百病的“万能药”,这种认知是极其错误的,不但使患病畜禽无法得到治疗,还会引发畜禽出现不良症状,例如消化不良、产生抗药性等。

1.2 不了解药物适应症

当前很多基层兽医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都不高,对一些防治工作和动物疾病原理、兽药药理、病原微生物等很多方面都不了解,也不了解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基层兽医只能根据药品说明书进行用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用药剂量并没有根据标准给药[2]。这些因素都会引发畜禽中毒,最终无法起到防治作用。基层兽医经常存在不能对症下药的问题,例如使用青霉素治疗新城疫和猪瘟,治疗病毒性疾病r使用抗菌性药物,治疗阴性菌引起的疾病时使用抗阳菌类药物。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了解药物适应症,在加上基层兽医在治疗过程中凭借经验和习惯给药,最终导致畜禽疾病防治失败。

1.3 不能对畜禽准确使用药物剂量

基层兽医在为患病畜禽进行药物治疗时,不能对药量进行良好的掌握和控制。当前基层兽医对于患病畜禽给药剂量方面并没有按照规定来配比药物,对科学用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最终使畜禽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发生中毒现象。例如,基层兽医在给患病畜禽进行药物治疗时,先给畜禽注射一针针剂药物,当畜禽并没有发生明显好转时基层兽医可能又会再次注射针剂药物,注射两针依旧效果不明显的,可能会将第三针加大药物剂量,这样的治疗方法必将会引起药物过量最终加重畜禽病情,严重还会直接导致畜禽死亡。还有一些基层兽医在对患病畜禽进行药物治疗时,给药的剂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基层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4 不能通过正确途径使用药物

使用药物的途径即用药方式,例如说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等,良好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用药途径是否准确[3]。当前很多基层兽医并不清楚药物的使用途径,药物使用途径不正确使剂量上出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最终使得患病畜禽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解决办法

2.1 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做任何职业都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备专业技能并且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基层兽医工作人员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基层兽医站要经常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活动,培训讲师应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或者专家来做技术指导,除此之外,还应多为基层兽医工作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基层兽医通过经常沟通及交流互相补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增长,并使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2 科学使用药物

在给畜禽进行药物治疗时,要给畜禽先做药物试敏,这样针对患病畜禽能够有针对性的使用药物。给患病畜禽给药的同时,还要注意使用一些综合疗法,要将畜禽的致病菌彻底清除,并要严格的管理患病畜禽的饲养和护理,这样才能使畜禽的免疫力提高上来。

2.3 正确配比用药剂量

必须要将药物按照规定的剂量配比,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在治疗疗程上也要针对患病畜禽的疾病情况科学的设定,当患病畜禽恢复健康之后,要再连续给几次药来达到巩固效果[4]。

2.4 做好畜禽疾病防治推广工作

要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才能使畜禽患病的几率降低,已经发生疫病的畜禽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使治疗效果大大提升,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

要切实为基层兽医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的用药,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在剂量控制上要严格按照标准来配比,使患病畜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还要加强广大养殖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没病预防发现疾病及时到兽医站救治,这样才能在最佳时期进行治疗,使畜禽疾病防治工作有效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盛大森.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0):73-74.

[2]万稳奎.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43-243.

第4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师;随诊防治;HBP;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提高

HB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号称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基层HBP患者对其防治知识的匮乏,以致失去早期诊治佳机;长期HBP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官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常突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给家庭、身心及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国基层新医改,推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树立全科医学观念,建立全科医师随诊防治制度,将HBP纳入慢性病健康管理,现将本乡全科医师对HBP患者随诊防治情况报告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乡所建的约五万居民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35岁已经确诊的HBP患者200例,均为长住病例,男89例(44.5%),女111例(55.5%),年龄47~76岁,平均62.3岁。全部患者符合HBP诊断标准[1],其中单纯HBP 142例,伴有高心病38例,有过脑血管意外(无身心后遗症)20例。对比患者本身的构成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全科医师对选定的HBP患者随诊防治2年(随诊组),与之前本人初建居民健康档案时(对照组)资料对比。全科医师每年提供四次随诊防治,每季度一次,包括面对面的家庭访视、电话追踪、自己门诊就诊等方式,健康管理,随诊防治措施具体从以下几方面:

2.1 开展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HBP人群的有效手段

2.1.1 健康宣教 全科医师对HBP人群健康宣教,发健康传单,开办健康专栏、

集中专题讲课,播放录音录像,办乡村黑板报,定期更换HBP的防治资料等形式。

2.1.2 定期随诊 全科医师每年四次定期随诊,每季度系统随诊防治一次,掌握患者的基础BP值,测量BP要求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采取标准汞柱式血压计(以每小格2mmHg为单位),健康评估,给与面对面的咨询指导;倡导遵循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饮食原则,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明确遵医行为,避免紧张、急躁、焦虑等状态,劳逸结合,杜绝不良情绪事件,构建和睦关系,保持良好的平和心态。根据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P值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用药、运动等防治方案。

2.2 指导健康饮食

2.2.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要定时定量,切勿暴饮暴食。徇证医学证实:1/3的HBP患者有不同程度肥胖,BP与BMI呈显着正相关,腹型肥胖者易发生HBP。控制体重,利于防治HBP。

2.2.2 低盐饮食 食盐摄入过多与HBP密切相关。WHO建议HBP患者每人每天食盐量6g为宜。过多食盐,其一,可使水钠储溜,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BP增高;其二,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高,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使BP增高。如:使用限盐勺可有效限制食盐的摄入。

2.2.3 低肪饮食 血液中的脂质特别是胆固醇过多,可引起动脉硬化,使BP升高。每人每天食用食物含胆固醇的量300mg,尽量食用植物油,如:大豆油等,利于代谢;忌食动物油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内脏。

2.2.4 适量蛋白质摄入 HBP患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g为宜,适量吃些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奶类和豆制品等。现在研究证实:长期高蛋白摄入为升压因素。

2.2.5 补充足量的粗纤维、维生素和水 HBP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提高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摄入适量的钾、镁、钙等;维生素能促进脂质代谢,尤其是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心血管动能,预防HBP的进展;每天饮一定量的温开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净化血液,有助于BP防治。

2.3. 戒烟、限酒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着增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心率加快而BP升高,被动吸烟危害更甚,戒烟有利健康。酒精摄入量与BP水平及HBP患病率呈线性相关,酒精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输出量,间接增加肾素释放使血管收缩,导致BP升高;长期饮酒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心脏扩大导致心肌病。建议严格限酒,男性每日饮用的酒精含量25克,女性15克。

2.4. 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定期适量体育锻炼可产生重要治疗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增加心脏泵血的效率,扩张血管,使BP降低;可改善糖代谢,对健康十分有益。同时运动可以愉悦心情、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专家建议,每天应进行30分钟左右的运动,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爱好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如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太极拳等。

2.5. 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身心并举,淡泊名利,端正心态,心平气和,善于调节自己情绪,切忌HBP患者大喜大悲,防其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2.6. 科学使用降压药物 科学使用降压药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要长期正确规律的服用有效且价廉的降压药物。针对其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BP值高低、基础病和家境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告知其定期随诊、监测BP,长期服药的必要性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医患家属合作,监管用药,提高BP控制率(BP140/90mmHg)。

3. 评价方法:利用河南省统一的HBP随访表做调查表,与之前初建的居民健康档案体检表资料对比, 统计分析评价。其中内容包括体BMI、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摄入、运动、药物依从性及HBP知晓率等,HBP随访表在全科医师随诊防治时填写,对于不能当面随诊患者可由电话咨询填写。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见表1。全科医师对本乡200例HBP患者随诊防治前后调查统计比较分析,除运动项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均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诊组较对照组显示HBP知晓率、服药率,BP控制率均提高;不良行为改善;从而,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表1:全科医师对HBP患者随诊防治前后知晓人数、知晓率(%)、行为改变人数、改变率(%)、服药人数、服药率(%)、控制人数和控制率(%)

结论

全科医师对HBP患者随诊防治效果较好。有利于控制HBP,有利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利于患者生理、社会及心理的综合维度。全科医师对HBP患者随诊防治是中国新医改基层医院诊治HBP综合防治体系的核心,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全科医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探讨

我国HBP普遍存在有“三高”( 高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三低”( 低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和不爱服药)的三大特点,这是HBP防治不能真正明显起效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卫生等多部门组织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居民HBP患病率18.8%,且有年轻化和渐增之势。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心脑血管、死亡率与CHD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赞定了降压治疗的临床地位。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HBP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所以,HBP患者健康的促进是以控制BP为核心、降低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防治体系,也是HBP防治的有效措施。2013年世界卫生日以“控制HBP”为主题,足显重视。

通过全科医师对本乡200例HBP患者随诊治疗2年前后自身对比,统计分析显示,HBP大多与BMI、精神紧张、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及药物依从性低等因素有关。表1中,随诊组HBP知晓率61.0 %、服药率33.5%,BP控制率25.5%(2004年全国调查HBP知晓率30.2%、服药率24.7%,BP控制率6.1%),相比之下提高了不少。但是,我们控制HBP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克己不足,警惕形式主义、弥补不足、及时回馈、善于总结,完善监管机制等。我们还有很多细节要做、要完善。加强全科医师随诊防治,医患合作,个体化宣教指导,提高疾病认识等综合防治;随着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师不断学习成长;相信,不久将来,我们会取得更大进步。借此,我们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尤显重要。

全科医师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是接触HBP患者最早、最多、最广泛的医师群体。只有全科医师有效的随诊防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资源,通过宣传、教育、随诊、指导及定期体检等方式,树立全科医学观念,医患互信合作,综合防治,才能真正达到防治HBP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教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8): 701-743.

.余振秋、马长生、洪昭光等教授主编的《实用高血压学》第二版2000(8)

.洪昭光教授《师说:洪昭光健康忠告》出版:社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09(8)

第5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X安发【2020】X号)、XX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安委发【2020】X号)和XX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X安委发【2020】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整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达到以下目标: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力。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有效发挥作用。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

——消防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更加规范;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更加完善;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重点安全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等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更加健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确保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健康XX打下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所有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治教育,提高全员守法自觉性,建立自我更新、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建立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

全区医疗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三是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科室和一线医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全区医疗单位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及时向监管部门和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严格落实治理措施,按照有关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2021年6月份前,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2022年底前,医疗机构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

(二)消防安全管理

一是深化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医疗和疾控机构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全系统逐步建立健全火灾风险自知、消防安全自查、隐患问题自改、消防责任自负以及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提升的工作机制。2020年,争创全区卫生健康行业标杆示范单位;2021年,全面推广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有效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二是扎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进一步明确全区各医疗机构职责定位,强化部门联动,研究重大事项,通报火灾情况,建立联合检查与监督约谈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联合有关部门,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督促整改到位,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会同消防部门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渎职失职的严肃问责,同时实行责任倒查,对事故当事人和监管部门都要追责。确保本行业不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是推进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

逐步推进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物联传感、温度传感、火灾烟雾监测、水压监测、电气火灾监控、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加强消防安全智能化、信息化预警监测,实现消防数据物联感知、智能感知,提升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22年底前,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消防安全素质。

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医疗和疾控机构后勤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指南(试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制定消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和内容,加强消防普法与消防知识宣传,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运用。各地、各单位要通过线上、线下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消防职能部门和重点部位员工、安保人员、工程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教育培训。各单位要开展常态化全员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教能力。2022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培训,全区医疗机构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升。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单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检查内容,严格执法程序,完善检查标准。要建立聘请专家指导服务制度,每年定期安排检查;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专业评估,提高检查的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效果。完善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演练,逐步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上下贯通。2022年底前完成医疗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四)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一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存、交接登记和集中处理各环节相关制度和流程,完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是加强医疗废物处理监督管理。

依照行业标准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和集中暂存场所,完善存储、消毒、防蝇防鼠的设施配备。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对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并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配备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督促医疗机构做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五)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

按照《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办医发〔2013〕28号)、《关于印发做好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综合处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X卫发〔2017〕X号)、《关于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等十四部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综合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平安医院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督促、指导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安全防范体系,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应急报警装置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情况和安检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强化医疗安全管理,强化警医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共享、处置和反馈机制,加大医疗风险防范力度,推进全区医责险实施和医调委建设。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涉医违法犯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展安全防范培训。

三、进度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

各医疗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密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对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作出宣传发动和具体安排部署。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

各医疗单位严格落实本方案重点整治内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2020年12月底前,完成问题和风险隐患摸排梳理,落实各项安全整治主体责任,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专项攻坚、经验推广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强力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

认真分析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深入查找深层次原因,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成果,推动各项治理工作规范、安全开展。

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区卫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12月,区卫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对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行全面总结上报区政府安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医疗单位要建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机制,明确承担相关职责的工作机构,及时研究专项整治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强化整治责任落实,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二)强化部门协同。

各单位要明确内部工作分工,细化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并积极协调其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责,建立上下贯通、分工明确、共同负责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三)严格督促指导。

要及时收集、准确掌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展情况,加强工作交流,建立工作台账,强化跟踪督办,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重点任务按期完成。

第6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1.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

中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近似于“中风”。大多是患者气虚血瘀导致,引起动脉粥样僵化,导致患者局部神经功能性缺失,多以动脉疾病为表现形式。主要临床表现有患者侧面瘫痪、站立不稳、眼球颤动厉害、头部有剧烈的眩晕感等等,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体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颅内出血、脑出血以及硬膜外出血等都是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2]。

1.2心脑血管的危害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和科学的发展,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高,而且还存在很多并发症,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等,老年人群中由此导致的死亡率较高,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医治,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研究现状分析

对心脑血管的预防和临床治疗中,中医疗法和西药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注重对养生和健康的探讨关注,在很多疾病的预防治疗上注重“治末病”,近些年来很多医学专家也提出“脑心同治”的重要理论,强调对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及早进行防治,来控制疾病的发生,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国外很多学者的积极响应,认为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积极探究预防疾病的方法,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3]。目前,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合理和临床治疗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得到了很多医院和患者的支持。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中医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研究和探索,力求克服中医药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医疗发展中疾病治疗的整体水平。

3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3.1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

中医治疗采用主要是中药服用和饮食调节结合治疗的方简析中医药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用大黄、天麻、丹皮、黄芩、川芎、龙胆草这些中药材结合治疗,发现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另外,他在治疗中,采用针灸、熏蒸、和药枕等多种中医疗法相结合,使得药物的疗效更为显著,能加快恢复患者的高血压症状。中医治疗强调心、脑、肾等器官的相互联系作用,在改善患者血压的同时也注重改善这些器官的功能作用,多种中草药的服用治疗,同时可以起到抗凝降脂、活络经脉、活血化瘀、增加醒脑穴的供应等方面的药效作用,对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患者的养生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4]。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发因素较为复杂,病情控制难度大,在一般治疗中疗效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医预防治疗强调的是长期的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在治疗中要注意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产生毒副作用。同时,调节好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在服用药物期间,饮食宜清淡为主,少使用辛辣油脂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注重饮食调理在中药治疗中的作用影响。

3.2中医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指导作用

自古以来,中医在发展中就强调养生,调养生息,延年益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让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中医预防对人们的养生和健康护理方面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中医学中重视身体锻炼的作用。注重锻炼身体的思想,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合理安排运动锻炼,可以保证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气血畅通、强化人们的体制,从而增强抗病能力,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干扰的目的。其次,中药理念中强调人与自然规律要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到了人体与外部环境的作用关系,尤其是气候条件和环境状况的变化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在生活中要积极适应外部气候条件的变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做好人体护理工作,减少因外部环境不适应带来的身体不适等问题。然后,中医学观点中,在心脑血管的日常预防工作方面,也要注重脾胃的保养和肾虚的治疗。而中药的配方中也都有加强脾胃保健和治疗肾虚的药方,这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护理带来一定积极作用。最后,中药在病程长、病情复杂的疾病预防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药预防强调药物预防与生活保健相结合,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疾病防护意识,重视把握健康的生活规律。

4中药在急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4.1目前中医药预防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中医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预防和治疗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医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缺乏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治疗方面的优势和特点还未被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二,在具体的治疗措施中,缺乏对用药的统一规范。不同医生的治疗措施不一样,在具体的药物剂量配制上存在差异,因此疗效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是治疗护理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医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2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在预防和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必须正确认识中医治疗的特点和疾病本身的症状问题,积极探讨中医治疗的最佳方式。具体要做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治疗疾病的相关规定和治疗标准,减少治疗中因失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其次,医学界要重视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开展医学研究会,分析比较出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并在临床治疗中不断推广。然后,要建立完善中医药防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公共服务和网络平台,加强中医治疗的宣传工作,强化中医理论指导下疾病治疗方面的影响力。最后,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积极预防疾病。

5结语

第7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用药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73-02

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已经是全球公共卫生中的严重问题之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受到广泛关注[1-2]。为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的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卫生部医政司颁布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3]。为进一步加大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笔者所在医院利用PDCA法对Ⅰ类切口手术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进行干预,并持续监控,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为循环管理调查对象。

1.2 方法

查阅病历,统计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平均用药天数、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选择。

按笔者所在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的情况分析,在整治前(2011年6月)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发现: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与用药时长。而导致的原因主要是:(1)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不足,包括抗菌谱、分级管理、用法用量;(2)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问题;(3)缺乏培训,于传统的应用管理影响,对预防用药理解的不恰当。按照PDCA循环管理的4个阶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制定工作计划(P)、按执行与实施(D)、总结与分析(C)、处理与构思(A)。过程持续跟踪监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Plan) 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措施:(1)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组织全院医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3)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权限;(4)临床药师查阅并收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信息,汇总分析存在问题见表1;(5)信息反馈并改进[4-5]。

1.2.2 执行与实施(Do) (1)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人机制,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2)医务科及药学部组织全院医师、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者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调剂权;(3)明确抗菌药物分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级(医师)、限制使用级(中级职称以上医师)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高级职称医师);(4)临床药师每月收集前月共10 d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包括: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 h比例;③围手术期平均用药天数;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术前30 min~2 h比例;⑤选药品种合理率。

1.2.3 阶段性总结与回顾分析(C) (1)临床药师对每月调查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半年期为一阶段,持续跟进调查,形成报表上报医务科;(2)由于工作方式只是每月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分析前月10天的Ⅰ类切口手术,做回顾性地分析汇总报告,没有抽取实体病历,无法获得术前用药的实际时机(一般在麻醉记录单上记录);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不是很显著(使用率64%57%,平均用药时间5.5 d2.6 d)。由于收集的数据滞后,不能给临床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整治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

1.2.4 处理与构思(A) (1)临床药师更改工作方式:①每日到麻醉科记录手术信息,整理出一类切口手术,查阅病史病记,收集用药信息,分析用药指征和使用情况;②改进抽取数据的方法,通过HIS查找关键词“术”的文字医嘱,筛选出Ⅰ类切口手术,将Ⅰ类切口的整治工作常态化,避免门诊手术室或在病区局麻做的Ⅰ类切口手术的遗漏;③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发出咨询函,把对该病例疑问、规范及要求附上,请临床解释并改正,起实时监督和宣传的作用;(2)对于用药不符合规定的病例,由医务科进行每日公示,责任医师进行解释,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处罚;(3)针对存在的问题,由药学部主任带队[6],临床药师到临床科室进行合理用药的宣教,大大提高了医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的认识与重视,在宣教中体现“可考虑用药不等于必须用药”的理念,这也是大大降低Ⅰ类切口使用率的重要原因。

2 结果

根据前2个阶段的持续跟进与处理构思,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出台《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严控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行使用抗菌药物,结果在持续的跟进监督中达到预期的目的。至第3个整治阶段结束,笔者所在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良好,使用率从48.1%降至21.0%,平均用药时间从2.3 d降至1.3 d,预防用药术前30 min~2 h给药比例从50.2%增加至100%,选药合理率从64.7%增加至100%,见表1和表2。

3 讨论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减少术后创口感染的发生,而针对该目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直接作用于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但临床医生对“可考虑用药不等于必须用药”的理念理解不透彻,而将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是不正确的。应根据各种高危因素,如:手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植入物否及患者的自身条件(年龄、免疫状况等)因素而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

PDCA循环管理并不是停留在单次的整改活动中,而是通过不断的追踪、督查、改进[7-8]。笔者所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从开始的单一、不接受、不支持,通过对《整治方案》的解读与认知,到后来的相信、采纳与实施,直至在诊疗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找出新一套的解决方法,透露着医护人员在PDCA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和体现自身价值。由此可见PDCA的循环管理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是有效果的,值得加强力度在抗菌药物的整治活动中全面推广,进一步提高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琴,黄心意.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的举措和思考[J].中国药业,2012,21(18):70 -71.

[2]丁玉峰,杜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策略[J].医药导报,2011,30(2):14 0 -142.

[3]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4]龚时薇,沈韦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问题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 1-3.

[5]崔立然,胡凯,李兴江,等.“联动式”督导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6):149-150 .

[6]赵志敏,李小静.浅谈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状况[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45.

[7]刘爱军,王韬.基于电子病案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抗菌药物管理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8):33 -34.

第8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兽医学;传统治疗;预防控制

兽医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他们是针对牲畜疫病的防治的科学,也被称为中国的兽医。中国兽医学拥有很长的发展史,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它以中医的理、法、药、方及推拿、针灸等技术为支撑,以预防、治疗家畜疾病为主要内容。所以兽医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对于落后地区的省和中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兽医学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兽医学治疗的进步

兽医学分中医兽医学和西医兽医学。在现代的兽医学因为西方主流兽医兽药的传入,中国传统兽医兽药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最合适的兽医学治疗方法,还是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取西医兽医学的精华并结合古代兽医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基层兽医,应主动学习、积极把握兽医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畜牧业发展。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但其优势互补,每种科学都有其优越性。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西药亦可弥补的中国医药的弱势。因此,基层兽医,既要掌握传统的治疗方法又要掌握西方的理论,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

现兽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是如何将古老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整体提高牲畜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近年来,一些人认识到动物体内的功能运行时环核苷酸过高,动物就有发病的症状。根据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恰同西方内分泌学说相对。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还发现,环核苷酸在人类体内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有效地防止动物高血压发生的作用。中兽医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脏腑协调理论,其中,脾和肾是研究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即肾阳虚与肾上腺和性腺的功能有关,玫瑰花环形成与淋巴功能有关。因此,对症下药,成效会取得显著效果。如脾虚症状,通常四肢无力,畏寒,行动缓慢,与西医相结合,可见动物的新陈代谢减慢,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肠绒毛上皮细胞敏感性增加,小肠绒毛较短。运用健脾的药物可增强疗效,治疗效果良好。

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兽医学,从理论上讲,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辩证论和理论为动物血瘀精神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一些不治之症,中国传统兽医坚持用扶正固本的中药辩证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动物进行治疗。

二、传统治疗方法

中兽医学理论和兽医针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所谓针灸:既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相得益彰。针灸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整体的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针灸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应用针、电针、激光针灸、水针剂、电子捻针和微波针,来治疗牛、马、蛇、猪、羊、鹿、鹅、猫、狗、猴子、兔子和其它动物的疾病。因此,针灸在临床应用范围上不断扩大,对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兽医从业人员现在尝试给动物做手术,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国内和国外的专家高度的关注。在有效穴位和配穴的寻找,针麻操作方法的改进以及刺激参数的筛选,有关仪器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表明,疼痛阀在不同种类的动物是不同的,并且其穴位也是不同的,所以针刺麻醉成功的关键点就是确定穴位这个步骤,它是用于治疗动物疼痛的基础。部分针灸麻醉可取得与吗啡相同的效果。药理分析表明,许多兽医学研究是适宜供临床使用的。可以说,传统兽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基础的化学、药理及临床三者的结合。

三、传统治疗的成绩

第9篇:动物医学防治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疗法;治未病;标本兼治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11-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增强有关[1]。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WHO预测,至2020年COPD将排到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到2030年会成为全世界第3大死因。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遏制其反复发作、渐进加重的病势。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从数十年探索中,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较好地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在COPD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所感悟,探讨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洞悉渊源,明确含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概念来源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y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这是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也是中医学独有的原创性观点之一,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法则。“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四个层次系统。

2关口前移,截断慢支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COPD,均由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逐渐加重发展而成。要预防COPD的发生,首先就要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尽早治愈慢性支气管炎,截断其发展为COPD的路径。

3急性加重,标本兼治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COPD患者大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痰、瘀、热为标,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急性加重期虽以标为急,但如不顾本虚只是祛邪,则将出现正气不支,无力抗邪,病势缠绵难愈的胶着状态。甚至日趋恶化,难收残局。为此,笔者在数十年临床中,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打破“发时治标,缓时治本”的治疗常规,而是标本兼治,祛邪治疗痰、瘀、热时,紧紧抓住肺、脾、肾功能的恢复,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不仅病情恢复较快,且不易复发。笔者经验方研制的院内制剂咳喘停合剂、咳喘停袋泡颗粒[3]、咳喘停2号合剂、咳喘停2号袋泡颗粒之所以能进入玉溪市医保用药目录,多年来在防治支气管炎、COPD等疾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了祛邪不忘扶正,标本兼治。

4病情稳定,重在于防

COPD稳定期患者依然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呼吸肌疲劳,免疫力低下,营养障碍等,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喘急等症状,并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从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出现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成了一个患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著名慢阻肺专家钟南山院士,多次在全国呼吸病年会上,呼吁广大中医同道,在COPD稳定期的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贡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从数十年临床、科研中认识到:脏气虚弱,痰瘀互结是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稳定期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稳定期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用自拟补肺健脾益肾汤施治,取得较好疗效。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肺固表、益气健脾;淫羊藿、五加皮补肾固本;苏条参、甜绞股兰、鱼腥草养阴清肺;紫丹参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补肺固表、健脾益肾、化痰平喘、理气活血之功,使正气恢复,痰瘀自除,肺脾肾功能复常,病症得以缓解。临床科研表明,本方可以改善肺脾肾虚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减退,降低COPD急性加重频次,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及指脉氧饱和度;可以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效果肯定,值得推广[4]。本院以本方为基础,制成膏方固金膏,经临床科研观察,并有简便、快捷、口感好等特点。以上方药,多年来用于临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此举一例佐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有一位姓李的65岁男性肺心病患者,过去多年来每年都要大部分时间频繁入院治疗,家中虽子女较多,却都因父亲沉重的医疗负担而负债累累,老人的病却日趋加重。自从6年前笔者诊治后,充分重视免疫功能的不断提高,每年坚持服用约700元左右的固金膏,并戒断烟酒,注重科学生活,身体日渐好转,6年多来未再入院治疗。

5特色外治,增强疗效

穴位贴敷方法包括冬病夏治和不分季节穴位贴敷,这是防治COPD操作简便且效果显著的中医药外治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不分季节广泛开展,因为在COPD防治中,根据不同药物的穴位贴敷,可在病情加重期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在病情稳定期起到瘥后防复的作用,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施治,如此可大大拓展COPD穴位贴敷治疗的机会,增强防治效果,进一步突显21世纪预防为主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穴位贴敷疗法,是药物经皮给药治疗疾病、提高免疫功能的中医药外治法之一,是把所需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药膏、膏药、药粉等),然后贴敷于某个或某组穴位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肺主皮毛”的理论,阐明了从卫表、皮肤入手,防治肺脏疾病的理论依据。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中药贴敷腧穴后,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邪扶正,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现代研究认为,中药穴位贴敷能提高Igg,IgA、IgM水平,增强COPD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6]。穴位贴敷产生的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能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到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刺激整个机体的功能,有效地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吞噬作用,控制病情[7]。

中药足薰洗是祖国医学独特的外治疗法,也称为“足浴疗法”,药物通过足部皮肤、腧穴到达经络脏腑以治疗疾病,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外治之宗”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更因其舒适、无痛苦、疗效好,易被慢性病患者接受,可大大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五脏六腑和体表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相表里。肺主皮毛,故药液中的有效成分能通过局部皮肤进入体内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足部分布着300多个腧穴,是三阴经的起点和三阳经的终点,阴阳交会,十二正经循环相通,中药足部薰洗时药物可通过皮肤、腧穴吸收,循经入脏腑,再通过脏腑的输布,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中医学认为,脏气虚弱,痰瘀互结是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稳定期以正虚为主,故治疗上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笔者的科研课题:“中药足薰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用前述补肺健脾益肾汤化裁足薰洗48周后表明: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COPD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可以用于此型COPD稳定期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肯定,值得推广[8]。

6康复训练,强基固本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是COPD患者“治未病”瘥后防复的重要环节。结合COPD患者的自身实际,可选择肺康复训练、八段锦、太极拳、步行等不同锻炼方式进行。此就肺康复训练和八段锦作一简述。

肺康复训练要点:患者每天进行2次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在缩唇呼吸锻炼时,应该用鼻吸气,呼气时嘴唇应收拢形成口哨样。在腹式呼吸锻炼时,在进行吸气动作时胸部不动,尽可能提胸;在进行呼气运动时腹部应内陷,尽可能呼出气体。其原理是:肺康复训练是临床中防治COPD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利用缩唇呼气能让患者终末气道的压力得以有效保持,避免小气道出现陷闭;利用腹式呼吸锻炼则能让患者的呼吸肌活动度增加,让患者的最大通气量提升[9]。

八段锦是传统保健功法,是一种全身性锻炼,具有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动作简单易行,习练时讲究呼吸形式。其呼吸方法是根据动作的开、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等原理,配合各种合理的呼吸,以鼻吸口呼、腹式呼吸为主,能够有效地锻炼呼吸肌,长期坚持锻炼可以逐步改善肺功能,同时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整体上提高COPD患者的身体素质。临床研究证实,坚持八段锦功法锻炼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肺功能,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锻炼24周后疗效显著[10]。

7规劝戒烟,工作到位

烟草与COPD关系的研究表明,吸烟是公认的COPD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肺部及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吸烟可影响气道功能,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肺功能的损害。控制吸烟是惟一最经济、最有效的可以减缓COPD进展、改变疾病长期预后的干预性手段,也是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COPD防治的关键环节。可见,吸烟对COPD患者的危害是致命性的,规劝患者切实果断戒烟,是我们工作义不容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COPD的防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2] 虞舜,于莉英,点校.黄帝内经(素间)[M].四库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0.

[3] 范德斌,秦雪屏,白红华,等.咳喘停袋泡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9):16-18.

[4] 范德斌,秦雪屏,徐金柱,等.补肺健脾益肾汤结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9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2):83-85.

[5] 范德斌,白红华,徐金柱,等.截咳膏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燥邪伤肺型咳嗽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19-21.

[6] 潘继红,黄玮.“伏九丸”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6):68-70.

[7] 张长擎,梁铁军,张伟,等.穴位贴敷平喘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5):12-14.

[8] 徐金柱,范德斌,秦雪屏,等.中药足薰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