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旅游经营模式精选(九篇)

旅游经营模式

第1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戴斌以国内、国外乡村旅游成长发展模式为出发点,按照乡村旅游成长的协调机制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3种类型: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并指出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力量的推动是非常必要的,初具规模后应适时向混合型转变,弱化政府职能。郑群明、钟林生对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形式的核心是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总结出了“公司+农户”模式及演化的“公司+社区+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和个体农庄模式。彭敏、付华提出了“公司+(社区)+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农户+农户”模式、“股份制”模式、个体农庄模式、“企业+政府+旅行社+农户”模式、“上级农村社区联合行动委员会+当地社区旅游发展规划委员会+当地社区居民”模式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农户”模式。罗明义基于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和模式,总结出了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和综合开发型模式。其中景区带动型模式只是把乡村作为景区的分散服务区,并没有指明其经营管理模式,综合开发型则是偏重于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一系列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李德明、程久苗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角度列出了6种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村民自治的经营模式,指出乡村旅游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可广泛引入企业制度,如独资、合伙、合作和公司制度,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租赁、承包、外聘等方式。程增建、王金叶提出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探讨,认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关键是社区组织、社区经营者、社区居民、乡村旅游者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旅游媒介、投资商等战略利益群的合作协同,强调通过内部整合,建立多方协同平台,最终形成依靠本地发展能力、当地主导的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多方利益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对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归纳出3种主导的经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2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实证归纳

2.1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广西南宁扬美古镇风景区、钦州灵山大芦村民族风情旅游区主要依托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中南宁市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扬美旅游圈”开发建设,辖区政府也积极利用各种贷款和资金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部门开展树立“扬美古镇”旅游品牌的活动。魏薇、王金叶以四川省“五朵金花”(5个村子)为例,总结出以政府主导,“产业趋动、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赵云在对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乡村旅游未开发或初始开发的地区,如怒江州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应采用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政府要重新做好自身定位,实现由主导、引导角色到协调、服务角色的转换,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2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

2.2.1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

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是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广西柳州融水县香粉乡雨卜东兴旅游村、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新村由于受旅游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户自发投资乡村旅游,开展自主经营,慢慢带动更多农户合作开发。杜忠潮等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进行调查时发现,“农户+农户”发展模式占到50.0%,且调查对象71.3%的居民参与服务接待,参与管理决策的居民占10.9%,进行投资、设施维护的居民不足10.0%,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统一的规划。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资金成本投入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游客接待量往往有限且对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关注,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2.2.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而自发组织的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罗永常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朗德村为例,该村的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总结出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工分制”,这种机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居民的利益,但总体来看激励机制不足,不能从长远带动朗德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贾跃千在分析黄山市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中提出呈坎、西溪南、郑村适合“以组织换发展”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因其农村基层组织有较高的权威性,呈坎的雕刻协会、西溪南的养蜂协会和郑村的强烈宗族观念分别能够承担起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池静以杭州龙邬茶村的管理为例,分3个发展阶段剖析了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的利与弊,指出这种模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并指出从目前国情看,该模式的使用仍有挑战性。乡村组织型模式以当地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在市场化运作、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村民组织对于资源的开发、运营、管理等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村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2.3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多利益主体模式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一种趋势。陈志永等学者以贵州天龙屯堡为例,总结了该村“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中当地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旅行社等旅游公司负责旅游活动策划、营销及服务接待;农民旅游协会则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监督,负责各种旅游活动、提供基本旅游服务等,各项利益团体各司其职,形成了有效的经营模式。邹再进从欠发达地区乡村特点着手,指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应采取边远地区型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外力作用高位“切入”,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指出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达到相互促进和形成“合力”的效果。广西桂林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龙胜龙脊梯田风景区有较好的市场条件和区位条件,但是该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比较落后,缺乏开发旅游的条件,需要公司运作来求得自身的发展,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取得较好的发展。句容的茅山镇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发展模式,各个利益团体协同配合,发挥了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成功地避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魏薇提出了企业庄园创新模式,即大型工业企业依托自身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选择环境和资源条件较好的乡村,投资建设企业基地,并与当地村委联合建立旅游公司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能使各方利益主体得到较好的协同合作,在市场体制激励下,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但是在多方利益的发展下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避免过度商业化,要注重对于生态环境、原始风俗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保持乡村旅游最核心的“乡村性”。

3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评述与展望

第2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公益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一、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Www.133229.Com这种管理模式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严格控制旅游的过度开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但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为目标,需要将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要让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一)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体系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

(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三、“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把优美的自然资源圈起来,坐收门票,这就是在搞旅游。所谓的旅游产业,也仅仅是收收门票而已。其实,恰恰相反,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如果眼光还只是瞅着门票,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长点,一味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景点开发,旅游产业最终只能走进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旅游产业是全方位的,连着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眼光绝不能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而是要在“吃、住、行、购、游、娱”这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因为留住了游客就留住了财源。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毫无疑问,倘若缺乏历史厚重的沉淀和文化灿烂的光彩,那么,无论是八达岭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还是耶路撒冷的“哭墙”、麦加的“圣石”,它们皆毫无价值。退而言之,即使是那些天公造就的自然奇观,如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正因其符合人类热爱自然的天性而成为旅游胜地。

2006年12月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而在2003年以前,黄果树的年均游客人数还一直徘徊在50万人次。一年一百万,三年三级跳。告别单纯的门票经济是今天黄果树旅游产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虽然现在我们的发展仍离不开门票,但发展的增长点已渐渐转向景区品牌和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去年以来,国内众多景点纷纷涨价,但黄果树景区始终坚持门票不涨价,并设立了景区免费开放日。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明显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我国景区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管理的新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第3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旅游景区作为人们外出旅行的空间载体,决定着能否吸引游客,保证一定的客流量。而景区的开发和经营是决定景区质量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开发新的景点时必须对于景区的经营模式做够工作,对于在开发时的问题也要充分重视。现在我国的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此外我国景区的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也成为阻碍景区质量提高的阻碍。所以必须在充分了解旅游行业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旅游行业市场情况简介

(一)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部分,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并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载体,旅游景点的开发近年来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存在的旅游景区多达20000家,截止到200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2541处,部级森林公园660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到2011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1项,国家地质公园218个,5A级旅游景区119个,并且景区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景区的开发与经营模式对于旅游行业能否继续保持蓬勃的发展潜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旅游景区经典经营模式

在我国的旅游景区行业中,绝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模式都是公有制,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政策,但是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还有着很大一段距离。这和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不匹配,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而国外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营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彻底分开;德国国家公园的经营模式的特点就是对于景区的负责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这也就意味着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都归于地方;澳大利亚的景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进行功能分区。

(三)研究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的意义

针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迅猛发展势头,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合理的开发和合理的经营模式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避免由于景区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有利于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的选择或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无序开发,不注意生态保护

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不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随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样就会对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有些开发商在施工时为了缩短工期偷工减料,将开发后的废料随意安置,这些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这些就会导致旅游景点的环境和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对于现有的旅游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甚至为了短期利益,对可接待的客流量进行过高的估计,超过了景区本身的接待能力,从而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开发过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

2、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起步较晚,所以在开发景区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在开发景区时就会出现对于景区的开发规划不科学,肆意加入人工修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些景区在开发时还存在定位不准,不能对景区的定位进行很好的分析,这些都会造成客流量的不足,影响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景区营销,对景区宣传不够

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发商会认为只要将景区质量保证了,客流量自然会很理想。但是在目前景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营销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目前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景区不为人所知,这主要归咎于景区管理方的疏忽。这直接导致了景区的客流量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不能维持景区继续经营的情况。此外新建的森林旅游景点本身就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所以对于景区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必然造成游客数量比较少,有些资源不能很好的得到利用。

2、资金运转困难

由于我国单一的景区运营模式,资金的主要来源来自政府的投入和门票的收入。但是门票的价格和客流量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再加上政府的投资较少的情况,这就造成很多景点出现了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不能进一步对于景区进行完善和修复,而这又会进一步造成客流量的减少,所以景区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致命的。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环保意识,注意生态保护

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对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也要充分重视对于原始环境的生态保护。可以寻求多种发展方式,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发展当地农副产品的市场,发展第三产业等。做到既不会浪费当地的自然资源潜力,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要做好当地的协调工作,动员起当地的人们,同心协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在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开发前进行实地考察,合理开发

相关部门在对景区进行开发前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根据景区的实际自然环境进行计划,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了解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规划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景区的开发工作。切记进行过度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景区的实际承受能力,要做到既不要浪费资源,也不要超过景区的负载能力。

(三)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

对于新兴旅游景点来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尽快的树立自身的品牌,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视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来自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游客,游客量上来了,景区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对于游客来说,景区要进行宣传教育,呼吁大家在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福利的同时,要注意爱惜。景区可以和旅行社开展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量的增加客流量,从而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营模式

对于我国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来说,经营模式的转变可以为旅游景点注入新的活力,景区的发展要协调好开发建设、经营方式和生态保护三者的关系, 当然首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加大对景区的投资力度,对于情况不同的景区可以实行不同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景区有足够的经费来源,这样景区的管理者就不会担心资金的问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好的去维护景区。有利于真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实行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但是一定要注意监督资金的流动,现在国内有些景点虽然采取了市场化的经营形式,但是大部分仍以盈利为目的。对于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模式,取其精华,扬长补短。

第4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行社;转变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78-03

[作者简介]李云(1972-),男,江苏扬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一、引言

目前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刚刚起步,但已显露出勃勃生机。2011年,根据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经过未来10年左右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我国将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在线业务,包括旅游在线营销、旅游在线预订、旅游在线服务等,实现传统旅游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的建设,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二、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管理的转变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始终都要依靠信息的支持,旅客与旅游地点的互动交流信息对于旅客的旅游体验、旅游管理和旅游接待的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渗透性和交叉性非常强,旅游目的地中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共同包含在目的地产品当中。所以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但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在旅游业宏观调控方面如对于信息资源、行政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尚缺乏一定的整合力度,所以其共享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通过智慧旅游的发展,能够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应急救援能力、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得到显著的提升。目前,很多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发展都比较完善,云信息平台自驾游的旅客可以借助手机终端等了解到客流量情况以及天气情况等信息。同时有些城市的物联网建设也逐步完善,通过物联网可以有效地监控旅客乘用的车辆,从而有效保障旅客的利益,减少欺诈和强制性消费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智慧旅游的发展不但能够使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能使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和旅游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带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

(一)以目的地管理代替旅游景区管理

由于目前我国旅游业中的自驾游和自助游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散客化的发展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越来越困难。旅客不仅对于景点感兴趣,一些名牌学校、产业园区、居民社区、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等非旅游景点同样对游客有着吸引力。因此,在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必然会发展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管理。

(二)以精细化管理代替粗放式管理

由于旅游业和其他的生产性工业有着明显的差异,要设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游客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所以只有将传统旅游业中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三)以社会全行业管理代替单一行业管理

在传统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对旅游业相关的娱乐产业、餐饮业、商业等管理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产品和服务不对等的现象,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声誉和形象受到损害。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必须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全行业进行管理,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以公共管理取代行政管理

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是政府部门对各旅游企业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在公共领域与公共部门的管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游客缺乏旅游质量保障,服务缺乏标准。所以政府职能应该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公共管理,推动制定行业规范,加强监管,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对传统旅行社经营模式的冲击

(一)雷同单一的旅行社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首先,智慧旅游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旅游模式,在线预订和网络营销的不断增长对传统旅行社依靠关系、口碑营销的手段形成了冲击。2012年查询旅游信息的手机用户全球增长了51%,18%的手机用户曾用手机预订酒店和机票。手机为在线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在改变从旅行规划到旅行体验的各个阶段。截至2011年10月,去哪儿网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达700万,携程和艺龙分别是600万和500万。在智慧旅游时代,网络成为人们出游决策的重要媒介,促使传统旅行社在营销模式上不断扩大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份额。

其次,目前在我国旅行社经营中,线路设计一直是被忽略的。 旅行社把大量时间集中在营销、组团的业务上,造成各个旅行社之间只有客人的不同,而线路却几乎完全一致。智慧旅游时代扩大了客户的自我选择权,客户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去选择自己的需要,因此对旅行社而言,打造富有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最终赢得客户。

(二)以自由行为特色的散客旅游的挑战

2013年,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携程旅游网了《中国自由行发展报告(2012—2013)》,报告显示,我国自由行散客市场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国内城镇居民团体旅游占175%,散客旅游占825%;农村居民团体旅游占69%,散客旅游占931%;入境游客中团队占383%,散客占617%。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我国旅行社行业统计数据推算出,2011年旅行社接待的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的份额分别只有64%、168%和287%。也就是说,国内旅游超过90%、出境旅游超过70%的客源不是由旅行社组织的。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接近30亿人次,跟随旅游团的比例不足5%。在智慧旅游时代,散客自由行市场势必会得到更迅速的发展,这种消费群体的转变,促使传统旅行社在营销、组团、产品设计以及旅游服务各方面亟须进行更多的创新。

(三)对旅行社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慧旅游在极大地扩展了游客选择权的同时,也使得旅行社跨区域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传统旅行社由于资源、信息的局限,囿于某个区域,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仅仅起到旅游中介的作用,而且业务上也有组团社和地接社的区别。而智慧旅游通过云端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可以将旅游资源、组团业务、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旅游服务等传统经营业务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运行,打破了区域壁垒,旅行社可以在异地建立自己的资源和产品采购、销售和服务,既可以组织招揽游客,也可以在不同区域接待游客,从而使得旅行社可以实现不同区域的同盟或连锁经营。

四、智慧旅游时代旅行社应采取的对策

(一)以新业务为发展动力

我国《旅行社条例》规定了旅行社业务开展的范围。在《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旅行社可为旅客提供休闲度假、观光游览、餐饮、住宿、交通等的各种服务,提供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咨询、领队服务、导游服务等。同时可以对于委托进行接收,提供旅游委托,交通运输工具选择、住宿方式选择、签证、出入境等的服务;提供社会团体委托、事业单位、机关等的委托,从而开展展览、会议、考察、差旅等的活动,会务、餐饮、住宿、交通等的各种事物办理,接收企业委托,奖励旅游、商务活动等。

通过上述旅行社服务和经营范围可以看出,旅行社的服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在目前旅行社经营过程中,只有少数旅行社以现代模式经营,绝大多数旅行社经营模式单一,只车机票代订、旅游团队接待、组织等的服务。同时一些经营规模小的旅行社只提供直客团队和散客分销的业务。所以,在当前智慧旅游时代,旅行社亟须创新业务品种。

首先,旅行社应向游客提供个性化、自助式的旅游服务。旅行社应大力发展自助游客的旅游咨询、交通服务、食宿服务、票务服务、路线咨询服务,以及购物美食、旅游设施租赁等方面的服务。

其次,旅行社应通过自身的优势来承办各种展示会、展览会、年会、行业会议等服务。同时,对公务服务的相关业务进行积极开拓。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旅游业发展意见,当前旅行社可开展政府采购外包、服务外包等业务。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首先,旅行社应发展以网络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在网站直接提供旅游产品,同时应该通过中介服务提供在线交易、在线预订等业务,最终实现旅行社和网站的融合,两者的服务可以互相转化,最终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行社的竞争能力。

其次,旅行社要以移动电子商务为发展重点。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将互联网和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连接而发展的电子商务类型。由于当前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并且移动终端的使用比个人电脑的使用更为普遍,所以要以移动终端作为重点来发展。通过将用户的移动终端和旅行社网站相连,从而完成资费交易、出行组织、产品购买、产品咨询等服务,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

(三)以合作促进自身发展

首先,旅行社必须与金融业合作。通过中国银行和凯撒旅游集团的合作可以看出,双方举办的个人旅游分期付款业务成效显著。在凯撒旅游集团中,其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结款,并且其付款均没有利息和手续费。金融机构相互联合必然会成为今后旅行社发展的新趋势。

其次,旅行社必须要加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只有和文化产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旅游业才能更快发展。旅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更需要通过文化旅游来寻求精神方面的慰藉。旅行社必须将自身的业务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够扩大发展空间,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发展全方位业务

当前旅行社包含三种业务:自由行业务、单项预订以及批发业务。只有三项业务全方位发展,才能够做大做强,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在旅行社发展批发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国内、国际线路同时发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够整体提高旅行社的业绩。

在单项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横向联合,发挥合力,如订票、订房等要利用网站中信息资源,从而节约成本,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应该重视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团体消费需求,对其量身定制商务旅游业务,培养客户忠诚度,设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旅行社的自由行业务中,应该以旅客自由组合为主。虽然当前自由行产品销售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与传统的旅游产品相比,但其创造的利润却高于传统业务。在智慧旅游时代,旅行社如果能够把自由行产品作为重点进行销售,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依托,发挥传统的资源配置和资源采集的优势,让游客自主选择和组合,选定自己喜欢的线路、产品和需求。同时旅行社应有效发挥旅行顾问的作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完成远程咨询和支付等服务,以创新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踞 新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经营模式思考——散客拼团游接待模式分析[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0)

[2] 俞海滨 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 商业时代, 2005(35)

第5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现状;策略

当前,我国产业理念的整体开发与研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念滞后现象,相应的开发广度与深度不够,并且对开发理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仅仅是将这一经营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小型旅游项目作比较,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且开发理念大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没有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很不利于农村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

1.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引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能力,使得更多的农村地区能够在农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中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2.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发展重点,这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不仅使得乡村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这个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中,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这3个方面已经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地发展。

3.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当前,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较低[1],造成整个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消费需求,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中普遍出现严重的疲软现象,进而阻碍了农村整体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能够直接刺激和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据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产业中,农村地区的旅游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新的方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4.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增。从我国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消息中得知,我国国内的游客数量到2015年为止达到了33亿,并且平均每年以10%的概率增长。[2]同时,我国旅游产业的旅游质量、经济效益以及产业规模到2020年为止,将会满足世界级别的旅游强国的基本要求,达到其基本的旅游经营发展水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可以有效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方面发展。我国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给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纷纷加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中来,这无疑大大扩增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建设规模。

5.提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的合理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发展比例偏低,给我国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二、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管理经营的现状

1.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

当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导致大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旅游产业长期处在无序经营与管理的状态之中,使得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外,大部分旅游项目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在开发的过程中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秩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结构。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顾及产业发展的长期效益,严重限制了旅游产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导致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与运用。

2.项目产品的质量偏低

当前,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项目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估与论证依据,最终的结果报告也缺少完整性与可行性,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导致大量的项目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低下问题。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所以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与规划中没有将旅游产业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其中,对项目的开发与安排也缺少合理的统筹与部署,导致相关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也就无法将其最大效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整个项目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造成产品质量日渐低下。

3.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

在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即使拥有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与运用。此外,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够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与开发当地的经济市场,并且大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单单只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据,没有很好的对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重组,导致项目产品的组合缺乏科学性。此外,与普通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相比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及其产品也缺乏创新性,开发与研究的渠道不够广阔,缺少相应的延伸与拓展,这都是因为经营管理模式单一的原因,使得项目产品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全面开发。

5.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因而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地区的经营管理负责人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营销服务方式和手段,没有足够的品牌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现代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严重脱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顺利发展,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大下降,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

三、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与规划

我国要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与规划,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当地的发展优势,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最大价值,并在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两者协调兼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与统筹布局。此外,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只注重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突出项目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有资源与特征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底蕴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充分体现项目产品的活力,将产品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另外,还要统筹兼顾好项目产品开发与设计这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让游客体验到旅游的快乐,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对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优势特征进行大力广泛的宣传,充分向游客展现出当地的旅游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其开发要求。

3.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为其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体制,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整个产业能够朝着有序的经营方向发展。

4.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

地方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与开发农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3],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逐步完善农村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同时,还要适当运用一定的市场经济手段,顺应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将更多的投资主体引入旅游项目的运作经营中来,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措施,使更多优秀的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都能够加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来,共同经营与管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整体经济中的发展。

5.突出项目产品的品牌优势

第6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一、乡村旅游升级的必要性

(一)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休闲度假时代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正迈入全民休闲时代,市场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向康体运动、生态游憩、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较近、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食宿接待服务为主,已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的产品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二)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驱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的从一开始即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通过旅游导入,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单独农户的自发参与、政府的简单规范引导为特征,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生态、产业、人才、资本的整合,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因此,从乡村整体发展与振兴的视角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整合与路径设计,是未来乡村升级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实现乡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农林产业等多元资源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休闲体验价值。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以乡村可视资源的初级、简单的利用与转化为主,对于乡村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缺乏深度解读与精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价值降低与资源浪费,甚至很多地区因为不当的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前提,推动乡村资源的精致化、创意化、集约化利用,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旅游升级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 ,就是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创新模式有:

(一)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1)“乡村酒店”的理念,以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有品质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是传统农家乐的直接升级版。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到访游客,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大众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务配套区。

(3)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建立与成熟景区的联动关系:按照酒店的功能空间,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按照酒店客房的标准,设计各个接待户的配套设施,如房间面积、独立卫生间、统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涤用品等;积极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营销,并建立从景区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导视系统,开通免费摆渡车,通过吸引景区到访游客,获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4)典型案例。密云司马台新村――北京“乡村酒店”模式实践与示范标杆。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因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该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遂启动了司马台新村建设。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面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了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目前,司马台新村共有215个民俗户通过县镇村联合验收,可提供房间645间,床位933张。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1)核心理念,把一个乡村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基于村落文脉与古民居群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民宿群落和精致的乡村文化休闲体系,创造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精致乡村生活方式。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尤其以传统古村落为典型代表;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适宜开发多种历史文化体验产品;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环境自然质朴,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具备开展乡村文化度假的基本条件。

(3)模式要点。古村整体保护与特色民宿打造,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对村落内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1)野奢度假综合体理念。以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为导向,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

(3)模式要点。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把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

(4)典型案例。山里寒舍,由“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转变。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

(四)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1)乡土游乐场理念,整合村落内的河流、田园、果林、山地,创意打造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并通过策划好玩、丰富的乡村活动形成为村落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2)适用村落特征: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休闲游乐设施或项目;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号召力。

(3)模式要点。扩展乡村休闲空间和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相结合: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导入创意理念,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e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好的休闲项目开发。

(4)典型案例。创意休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尚书圩村,位于浙江安吉县皈山乡境内,距安吉县城18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2010年,尚书圩村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转变观念,提出“经营村庄”思路,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尚书休闲文化村,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之路。

为促进旅游发展,尚书圩村首创林地股份制流转机制,并通过吸引投资和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先后建设了尚书文化园、尚书开心农场、向尚花田等休闲体验项目,其中的开心农场,是村内基于土地流转建立起来的,设计有百亩葵花园、千米瓜果长廊、蔬菜园、瓜果园、采摘园、春泥农耕园等特色版块,主要面向城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提供乡土教育、农耕体验、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并策划举办金榜节、葵花节、欢乐农家过大年、乡村南瓜创意PK赛等一系列乡村趣味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尚书圩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单就村中景区门票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1)主题庄园,依托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复合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两大基本功能,既是企业品牌展示与技术研发基地,也是高品质的田园休闲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或拥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文化资源;土地流转门槛低,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涉农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

(3)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旅游”双驱动;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庄园产业延展和产业链条构建为主;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从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柏联普洱茶庄园讲求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再创新,其中的制茶坊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执笔设计,全钢架结构、全玻璃外墙和隔断的精制厂房,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缔造了一座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为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制茶坊”。

第7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模式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5日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更为注重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这恰恰与我国乡村广为分布、乡村自然资源多样以及乡村民俗文化丰富的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的要求相一致。

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乡村生态旅游需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它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农业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区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乡村旅游区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主打产品。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乡村相比城市而言比较落后,无法独立进行区域旅游开发,需要引进外部资源。由此,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依据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不同的乡村生态旅游区的经营模式。根据各参与方的职能、利益以及合作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一)分散自主经营模式。分散自主经营模式,是以乡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产业组织模式。根据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以各个单位业户为经营单位,自发组建。该经营模式的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这就实现了旅游开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从经营规模上看,采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即提供“农户型”乡村旅游产品。

这种分散自主的经营方式最容易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和选择,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发展而言,它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户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职业素质不高,追求短期利益,由于简单效仿产生旅游活动单一、旅游项目过于重复的问题,逐渐使乡村旅游失去趣味性和乡村性;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市场推广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弱势。因此,需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规范约束了农户的经营行为,在民主意识的指导下更有效地发挥这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旅游企业,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环境改善进行经营管理,与乡村农户合作开发乡村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带动并组织村民参与开展乡村民俗观光旅游活动,通过市场营销招徕众多旅游者,建设具有特色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公司通过资本投入和技术输出,对乡村旅游地拥有经营权,同时对各农户的餐饮和接待服务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由公司负责,进行统一定价和规范管理,控制农户的分散经营,二者优势互补,在经营层面而非产权层面上实现了一体化。

但由于资本和组织上的强势,公司通常处于优势地位,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在制定合约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在推广该模式时,需注意公司和农户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主体,必须坚持以公司为龙头、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地内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同时,不可忽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协调机能,确保乡村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社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社区+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基层政府组织发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同时对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进行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运营标准,以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和乡村特色,从而全面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或代表基层利益的村委会等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规范农户经营行为以及乡村旅游市场秩序,并且监督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状况;公司着重于乡村旅游地的投资、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是提供旅游产品和接待服务的基本单元,是保证社区参与的基本力量。

社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便于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充分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开发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同时,有利于社区居民实现经济和社会增权,使社区居民全面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活动,保证乡村旅游长期的吸引力。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业 集团化 横向一体化 模式

至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七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三大市场快速发展,使我国从旅游客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作为旅游大国,必须有与旅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旅游集团;而要成为旅游强国,必须具备与旅游强国相适应的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国际旅游市场为舞台的旅游集团。“建设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要求作为旅游产业龙头行业的旅行社克服“散、小、弱、差”状况,以“集团”的组织形式来适应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实现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就旅行社集团化经营必要性、集团化的道路选择与实践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

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的必要性

旅行社集团属于旅游企业集团的范畴,它以旅行社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有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而旅行社的集团化就是指单体旅行社组建旅行社集团,进行集团化经营的动态过程。旅游社集团化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由规模与范围而来的效率优势,二是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节约而来的成本优势。wWW.133229.Com其中效率优势主要包括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规模优势、人力资本形成与使用过程中规模优势、销售方面的规模优势以及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优势。成本优势则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与相关厂商之间的合作效率、旅游企业与国际旅游者之间的交易效率优势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方面的交易效率优势三个方面。我国旅行社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迫切要求旅行社行业通过集团化来理清行业秩序,实现规模经济和行业内分工体系的纵向转换,提升行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从行业内部看,一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恶性价格竞争使各环节的利润普遍流失,2001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仅12.28亿元,旅行社平均的营业利润仅为2.08%。2002年全国旅行社利润总额11.93亿元,同比减少7.16%,旅游业务利润11.51亿元,同比减少6.27%;2003年受“非典”影响,各类旅行社实现旅游收入652.79亿元,比上年降低8.1%,全行业亏损;2004年度全国旅行社净利润总额3.02亿元,净利率为0.3%。二是行业整体及单体市场份额低,全行业及优势企业均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短期内难以达到抗衡国外大旅行社。据2004年14927家旅行社(国际社1460家、国内社13467家)填报的有效数据统计,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017.82亿元,仅是美国运通旅游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1/2,我国最大旅行社一年的营业收入不及运通公司的百分之一;三是我国现有旅行社绝大多数处于转轨阶段,经营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缺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从行业外部看,一是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缩短或减少了旅游资源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旅行社依赖地理资源信息、文化传统知识和专业化集中服务所形成的供应和中介能力受到挑战,专业信息局部垄断和旅游集中采购及供应服务的中介优势将被弱化;二是根据中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允许外国旅游经营商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旅行社,开展除出境旅游以外所有旅行社业务。事实上这一开放市场的承诺早在2003年就已部分实现。旅行社市场的全面开放意味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格局形成,国外大型旅游批发商将对国内处于中下游环节的旅游服务分销商和供应商形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会对中国客源市场形成强有力地争夺;三是根据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总体安排,大量非国有经济成分将进入旅游服务业,势必加剧整个行业本已严酷的竞争形势。低水平重复竞争的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遏止,将导致整个行业发展的萎缩和面对竞争对手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集团化是中国旅行社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经营的选择路径

走集团化道路,发展集团化经营关系到整个旅行社行业乃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各方共识。实践中很多地方政府或部门往往凭借行政主导力量,通过资产无偿划拨或出台相关政策,将原隶属于旅游局、文物局、园林局、外事部门等的旅行社、酒店、景点、博物馆等分离出来组建旅游集团公司。这些旅游集团或以龙头旅行社为核心、或以品牌酒店为核心,综合了旅行社业的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集团化经营。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旅行社企业集团组建后,迫于地方、部门、行业的利益争夺,维持“三不变”:一是联合各方的所有制不变;二是联合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变;三是联合各方的财务结算方式、财务隶属关系不变。这是当前旅行社企业集团经营中最突出的情况,使许多旅行社集团集而不团,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名存实亡。笔者认为综合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历史、水平等因素看,横向一体化更优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理由如下:

现代社会规模经营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标准化产品的内生需求决定了横向一体化成为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旅游活动虽极具个性化特征,但在大众化旅游阶段,旅游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受到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诱导和影响,规范化运作、标准化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因为标准化产品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可预知性和信任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不如产品生产者,这样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需求将受到限制。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生产,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大规模生产,要实现标准化生产成本将是极高的。旅游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和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传统上看来旅游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这就产生了旅游者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和旅游企业无法供给标准化产品的矛盾。而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出路。

旅行社要提供高度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要建立高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充分掌握客人的需求。如果仅仅是单个旅游企业,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其成本将非常高,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并不合算。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即旅行社之间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输出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当不同的旅游企业共享同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时,提供标准化旅游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就降低了。

国外成功实践经验的证明

西方旅游业发达国家旅行社一体化进程表明,横向一体化是旅行社走向集团化的优先选择。西方旅游业发达国家旅行社一体化进程循着横向一体化进程、纵向一体化进程、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方向自然演进。在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办了第一家专职旅行社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旅游批发经营商逐步从零售中分化出来初步实现了批发经营和零售之间的垂直分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旅游业进入大众化阶段,旅行社数量急剧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西方国家旅行社开始了横向一体化进程。它主要分零售旅行商之间的一体化和旅游批发经营商之间的一体化,前者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连锁经营和中小企业的联合经营,后者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合并。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市场交易费用也越高,通过纵向一体化来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就越强烈了。纵向一体化有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对旅游产品销售网络的控制,后者表现为扩展上游企业的职能。进入新世纪后,欧美地区的旅行社业掀起了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浪潮,他们采取企业兼并、购并等投资战略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直接进入客源国市场,减少甚至消除旅行目的地与客源地旅游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加强目的地旅行社与旅游者/潜在旅游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降低旅游者的旅行成本、旅行社经营成本和旅行社产品的直观价格,以让利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跨国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旅游集团,一方面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保证了旅游服务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具有一般代表意义的旅行社业的垂直分工体系和水平分工体系。虽然我国旅游业选择的是非常规的发展道路,但政府强力促成旅游产业形成的使命已完成,其旅游职能应转向更高层次的旅游规划、行业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等,旅游产业及所属旅行社行业、酒店行业、景区景点业、旅游交通业等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资源配置、发展水平提升,应遵循市场的规律,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国内旅行社的现状决定

现阶段我国旅行社业的现状决定了横向一体化是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我国旅行社业组建企业集团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额和亏损比重不断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界形成的共识是旅游企业应当走集团化经营道路,而且要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实际上借助政府行政主导和人为主观意愿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集团化经营。实践证明这种旅行社集团不可能解决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当前整个旅行社行业处在数量快速扩张阶段(2001年末全国旅行社的数量是10532家,2002年末全国旅行社的数量是11615家,2003年末达到13361家,2004年末达到15339家,年递增量近2000家);市场结构由少数国有大社垄断发展到完全竞争状态;大小旅行社功能雷同,产品同质,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散、小、弱、差”是整个行业的写照。而旅游酒店业、景区景点业、旅游交通业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竞争过度状况,因此旅游业上下游产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既不具备斯彭格勒双重加价理论主张纵向一体化的前提(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双边垄断时,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加行业利润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也不符合交易费用理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所主张的纵向一体化的条件(上下游企业存在事后双边垄断的专用性资产)。因此纵向一体化至少目前不是我国旅行社业组建企业集团的选择。走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道路,即旅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同类企业或投资组建新的经营单位形成多地点的企业集团,首先在行业内部发展规模经济和网络化经营,形成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零售商的分工体系,进而向产业链经营发展成了旅行社集团化的优先选择。

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实践模式分析

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集团化的具体模式在实践中有四种形式即行政组合模式、资本运作模式、资产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四种模式都有成功的范例。旅行社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实力、品牌,选择适合自己的集团化模式。

行政组合模式

旅行社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本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企业通过控股或相互持股建立产权连接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但在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而行政垄断力量又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在政府主导下组建旅行社集团事实上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一种情况是国有大旅行社依靠无偿划拨、委托经营等方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对其他旅行社的股权控制,组建以自己企业为核心的旅行社集团,并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成员间建立起产权关系;另一种情况是政府主管部门用行政手段,将若干旅行社捏合在一起,这些旅行社体制落后、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产品品种类似,集团成员间是基于经济利益等的一种契约关系,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不稳定性。行政组合模式尽管不是市场自然渐进的结果,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制度下,旅行社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地方和行业割据严重,因此政府主导行为在有效克服集团化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取决于两点:一是作为集团核心的国有大型旅行社具有品牌、资金、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二是当集团形成后,政府的主导行为应及时从企业退出,让位于市场机制,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影响和引导旅行社集团的发展。

资本运作模式

即作为核心的大旅行社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手段实现规模扩张,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由核心企业(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组成的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具有以下特征:组建旅行社集团的主体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旅行社,是旅行社集团的母公司;母公司与集团其他成员之间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关联关系;集团内部有整体发展战略,建立了横向或纵向的分工关系。由于在集团内部建立了核心企业对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的股权制衡,因而集团内部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集团一体化发展。资本经营可以使弱势资产以资产出售、股权置换方式退出经营市场,优化旅行社业的资源配置,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双向发展,有力地推动旅行社集团化发展。

我国已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大型旅行社完全可以依托自己的品牌、市场份额、资金优势进行投资收购、兼并、横向持股等方式实现集团化发展。中旅总社实现规模扩张的“控股并购”模式是这方面的成功代表,其集团化运作值得研究和效仿:首先通过改制,规范了集团公司(中旅总社)与所属企业的母子公司体制,明确了集团公司(中旅总社)受托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所属企业作为经营者的定位和责任;清理整顿、关停并转了10余家三级公司和全部四级公司;成功完成了对所属中旅首都旅行社的股份制改造,实行由总社控股、经营者持股的新型产权结构;在与地方旅行社的重组中,中旅采取了“资产组合+业务组合”的方式,成功地控股了13家地方旅行社;在集团内部实现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共享;收购经营状况良好的瑞典中国旅行社,为跨国经营作准备;与德国tui旅游集团合作,建立合资旅行社,借助外力提升规模,实现产品、管理、服务的换代升级。中旅总社在集团化经营制度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控股并购原则,即无论对所属旅行社进行改造还是对地方旅行社进行重组,必须做到中旅掌握控制力,形成资产纽带关系,按照中旅统一的思路发展旅游,从而保证了在集团化形成后企业总体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

资产经营模式

即旅行社通过自身经营积累缓步发展的传统模式。上海春秋国旅的“自建分社”的扩张模式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种模式是通过旅行社自身积累,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来实现集团化。资产经营模式和上述的资本经营模式,其扩张的动力都是来自于企业做大做强追求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所不同的是,在资产经营模式下,企业奉行的是步步为营的战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不易外泄。这种集团化发展模式速度慢,容易造成资金浪费、资产存量的结构失衡,且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但集团内部一体化程度高且网络布局合理。这种模式对于资金、人力资源都比较有限的中国旅行社而言,不失为一种最佳的目标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是指一个商标、服务标志、商号或广告符号的所有者与希望在经营中使用这种标志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一种法律和商业关系,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品牌或贸易名称特许经营,特许者与受许者关系简单,仅涉及品牌使用;二是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特许者与受许者关系密切,受许者向特许者购买的是专长、经验和经营之道,特许者向受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选址、培训、提供产品、营销策划和帮助融资,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营销策略和计划、操作指南以及统一的经营理念。受许者需要交纳先期加盟费,以后还要不断交纳权利金,而特许者则利用这些经费为受许者提供培训、研究开发和不断的管理支持。经营模式的特许经营是通过合同对特许人和受许人进行相互约束的。旅游企业借助特许经营实现规模扩张主要采用经营模式特许经营,单纯使用品牌特许经营的少。国内旅行社在这方面运作比较成功的是广之旅“品牌特许加盟”扩张模式,但广之旅在实际运作的时候是将第一种和第二种特许经营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它不仅输出品牌,而且也输出管理模式;在允许各地符合条件的旅行社使用广之旅品牌的同时,也要求各地广之旅的价格、路线、服务、管理、经营方面均要严格按照广之旅的企业模式来做。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广之旅的集团化、网络化,而且提高了当地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产品多元化、价格的合理化,一举多赢。

我国旅行社集团化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连锁服务的必然走向,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在各种集团化发展模式中,市场化取向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进行扩张、组建企业集团的目标模式和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已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旅游报[n],2005.8.29(1)

2.戴斌,杜江.旅行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3.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8

第9篇:旅游经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 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梢

体验性旅游正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旅游体验营销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次重大变革。本文立足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对旅游体验营销的研究,依据体验营销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发展旅游体验营梢的必要性,阐述了其营销模式,并提出了实施旅游体验营销的策略,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的问题与国外研究之间的不足,为研究提供了发展的潜景。

1 国内外对旅游体验研究现状

旅游体验研究是国内外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侧重在旅游体验的概念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旅游的本质就是异地体验。关于如何界定“旅游体验”,国内外学者们并没有统一意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者注重个性化、人性化需求的满足,追求参与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娱乐体验等等。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就是一种难忘的经历、美好的回忆、无法复制的感受。旅游体验营销是与体验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是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模式。旅游体验营销是旅游企业以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体验产品。

2 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体验营销,就是企业以满足消费者追求美好体验的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体验产品的一切活动的总称。旅游体验营销是与体验经济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是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模式。

3 旅游体验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性为本质的旅游,含了一系列活动和服务,它传递的是一种体验,是为离家旅行的人提供交通、食宿、娱乐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产业。旅游目的地和旅行社,既要看到体验营销的必要性,又要根据消费者的体验性需求,看到体验营销的可行性,进行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异质性的设计和制造。

3.1 必要性

从旅行社行业竞争状况来看要运用体验营销,劣质的服务引起的投诉和纠纷影响了旅行社的形象,丢失顾客。从旅行社品牌认同来看要运用旅游体验营销,旅行社创建个性化的品牌,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不同个性需求。

3.2 可行性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趋向要求体验化营销,旅游者从被动接受旅游产品到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向高层次转变,旅游需求具有情感化、过程化、个性化、参与化、求知求新化的特征。

4 体验式营销模式——SEMs模块概念的提出

伯德.施密特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SEMs模块,即战略体验模块,就是把消费者的感官、感受、思考、行动、关系等要素融为一体,作为设计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主要依据,注重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和消费后对营销过程的全程参与,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营销模式。

感官营销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创造知觉体验传达信息;情感营销诉求顾客内在感情与情绪,目标是创造情感体验,举办亲情式的旅游组合,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思考营销是以创意的方式引起顾客的思考,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行动营销通过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丰富顾客的生活;关系营销包含感官、感觉、思考和行动营销等层面。旅游业的体验式发展必须根据SEMs模块概念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组和和改进。

5 体验营销策略

本文主要介绍了主体形式策略和支撑要素策略如下:

主体形式策略有娱乐营销,快乐的旅游体验;情感营销,向其提供真诚的、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生活方式营销,以旅游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为诉求,通过将旅游产品与某一种生活方式相结合,吸引旅游者;文化营销是以旅游产品的实体为基础,注重资源本身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以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为诉求。

支撑要素策略有审美营销,满足旅游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氛围营销,氛围是硬件设施与软件要素配合起来,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营销是服务营销的发展;整合营销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基于消费者欲望与需求的旅游产品体验。

6 小结

本文引入旅游业的体验营销概念,指出国内外旅游业营销的研究现状,对旅游业体验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体验营销策略的阐述能有效的指导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

7 研究意义

通过对旅游业的体验营销研究,结合旅游者的需求,旅行社的发展要求,运用体验营销的模式和策略来帮助旅行社,打造体验式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服务和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8 研究不足之处

1.国内的研究集中在体验经济下的理论层面,集中在文献整理阶段,没有更加深入的探索成果;对实践探索缺乏,不能提出专业性、具体性、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2.针对体验经济下旅游消费者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充分,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3.对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体验营销质量评估指标缺乏,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但是国内却是极近空白;

参考文献

[1] [美] 伯恩德·H·施米特,周兆晴编译. 《体验营销(修订版)》[M]. 中国三

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