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第1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

公办高职院校作为政府兴办的职业教育类高等院校,近十年来的校区规模扩张使得其资产大量增长,主要包括校区场地、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办公设施、交通设施、家电家具等生活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图文资料等,均属于国有资产。一方面,学校需要按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贴近高职教育需要,以服务专业(群)建设、服务课程建设为工作重心。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水平仍难以适应这种新要求,需要从理念和体制上进行改善和提高。

1公办高职院校资产运营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资产管理主体多头、扯皮低效

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仍然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旧有管理思维和方式,资产部门管理房产、设备,财务部门审批资产购置资金和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各个使用部门管用不管维护,总务后勤部门管维护不管购置和使用。这种方式分散了公办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资金形态、实物形态和无形资产形态的有机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单一主体的统一管理。

1.2教学科研资产产权不清、使用低效

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的配置必须依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但其使用不提折旧,也不计算使用费用,易于诱导教学科研单位争房产、争设备,就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相应配套资产的使用状况差强人意,二级院系的大量新设备、实训室经常处于闲置状态。

1.3资产管理处置不当、流失严重

一是资产使用过程中流失。如公物配备给个人使用,长久则公物变成私产。二是资产处置过程中流失。在处置闲置资产和淘汰设备的过程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随意报废。三是管理不善导致流失。资产长期不核查或核查流于形式,且不提折旧、不计损耗等懈怠行为,造成资产流失。

1.4校企合作过程中资产的界定和使用问题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起来越深入和宽泛,出现了“校中厂”、“厂中校”,双方资产交互使用,如果要使这些“校中厂”、“厂中校”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益和科研效益,其中必定涉及到双方的资产运营和管理问题。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实际上只拥有对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而利用资产的所有权(如将设备放置在企业车间中)与企业共同进行有偿开发,其管理和维护如何确保有效?其收益或者亏损该如何处置?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另一方面,企业同样会向高职院校提供设备资产和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培养人才,其中就涉及到学校场地是否有偿使用?假如收取场地使用费,这些费用该如何处置和使用?

2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管理出效益。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目前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潜力,最根本的必须先转变管理理念,综合分析当前经济大转型对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用以指导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一是院校领导意识要提高。资产是高职教育得以开展的坚强物质基础。学校领导必须切实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确定资产管理服务于教学教育的目标,对准各个专业和课程的建设要求加强对资产的调配管理,以提升资产管理效益促进提升教学效益。二是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要加强。建立一级专职管理人员与二级兼职管理人员的两级管理体系,由责任心强、做事细致、专业素质好的人员担任,每年或每学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学校的总体预算中专门划出管理经理经费,对兼职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要配套完善仪器设备等资产管理量化考核办法,激励管理人员。三是资产管理的职权要归统。设立或强化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组织、分层负责、守土有责的原则,构建单独、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施对公办高职院校资产的集中管理,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人,该收的权要收,该放的权的放。如为了避免重复购置和无序使用,就要实行集中采购资产和出入库管理,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如网络信息登记制度、记录审核制度、验收采购制度、保养维护制度、节约利用奖励制度等。四是资产结构要优化。要合理配置非经营性、经营性资产和教学性、非教学性资产,确保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非经营性资产配置,并为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以及经营性资产创收寻求渠道。除此之外,还亟须抓紧按照产教结合的要求,针对专业(群)和课程建设需要,大量设立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训室、实验室和教学课室等,使高职教育的教学真实再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环境。五是闲置资产要盘活。前提是要协商好企业对学校资产的有偿使用费用问题,这取决于校企双方合作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合作效益的好坏。之后,一方面,要大力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设立“校中厂”,借此扩大校企合作成果并盘活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经有很多院校组织设立)这个平台,大胆创新体制,通过职教集团平台,组建混合所有制资产经营公司对高职院校的对外投资进行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者:张晓云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娜,祝梦林,王凤湘.经营性理念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6).

[2]姚琴.论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徐以标.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郭蜀晖.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5,(2).

第2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第3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出现重复,设备的利用效率低下,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在设备的配置过程中过分追求高性能、高配置,造成资金的浪费。部分实验室设备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最终影响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组织和人员,通过统一领导,统筹解决,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具体到个人。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时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和财务部门加强对资产的盘存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审核没遗漏,为固定资产预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规章制度应当明确规定资产的清查、入账、统计等管理办法,并且确定日常的检查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

2.加强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

固定资产配置对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配置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配置,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到保障需要、优化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标准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固定资产配置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使预算采购等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资产配置的后期管理,例如对于资产配置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以及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运行情况,最终达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固定资产配置能真正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使固定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加强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资产的评估,只有科学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进行验收,将调查的结果录入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中,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建筑物等自建形式的资产,应当在验收之后的六个月之内进行竣工审计,并且做好资产的使用登记和入账工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自建资产,应当通过暂时评估的方式办理资产的入账工作,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三、结束语

第4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1.1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1)资产外出库时,领用人员需办理相关手续

并对资产或设备的出库信息进行相关登记,如出库设备名称、型号、用途、领用部门、领用人员等。

(2)资产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当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时,管理人员需填写资产维修/维护单,填写相关资产信息和办理维修申请,由资产处或设备责任人送外维修或校内自行维修。待资产维护维修完毕后,需要填写资产维护维修结果单。

(3)资产或设备到了使用年限或未到使用年限但已无法使用时

需对资产或设备进行报废处理。资产责任人需填写资产报废申请单,办理相关的资产报废手续。

(4)提供系统查询功能

及时了解设备库存、设备管理人员、设备使用状况及维修记录等信息,为合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根据上述业务需求分析,将资产管理分为设备管理模块、设备维护模块和设备查询模块三个部分。

1.2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以设备管理业务流程分析为例,设备管理模块包括诸如资产设备的申报、采购、验收、入库和出库等业务。

1.3资产管理功能分析

以设备管理流程为例。为了更好地实现资产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根据对资产管理系统日常业务需求,将其分为设备管理、设备维护管理、设备查询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并对它们之间的数据流程进行说明。根据业务流程图将系统分为顶层、0层和1层来分析2系统总体设计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设计基本目标

(1)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流通、资源共享。

依据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各模块功能,并进行整合简化,一方面实现用户的操作方便,另一方面提供各种资源、资料的查询、输入输出功能,实现各功能模块资源共享。

(2)操作简单、透明,有利于资源利用最大化。

系统设计实现层级明细、权责明确,相关信息透明,便于查询和监控,利于实现工作过程的监控、资源利用和成本的控制。

(3)为各级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采集各部门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汇总、统计和处理,将实际情况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出来,为决策层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依据,避免因为信息量不全面、不准确等原因造成决策错误。

(4)作为高校资产管理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媒介。

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各部门相互沟通协作的平台,会涉及诸多业务、各基层部门的种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上级决策层。同时,上级决策层又通过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向下传达各种信息、决策。

2.2系统的设计原则

(1)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

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大多对计算机专业不甚了解,因此,需设计简单、友好的系统建模,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人机交互功能,以便于用户上手使用。

(2)开放性和可维护性良好。

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今后只需根据需求增加和升级相应的软硬件模块即可实现系统的升级扩展。因此,管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先进性和合理性。

根据高校的资产管理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保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的先进性。

2.3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针对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包含设备管理、设备维护管理、设备信息查询管理三个功能模块。

2.4系统构架

校园网络中心提供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只需安装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对应服务。各部门利用网络登陆服务器,进入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各自的权限针对各模块进行适当操作,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资源共享、资料的上传和下载。

2.5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文采用实体属性关系图E-R图来实现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由于本系统设计的实体属性关系较多,故以系统主要的实体属性为例。

3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第5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资产中以实物价值存在的资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投入状况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各地区的高校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各高校在办学上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具体表现在扩大校区;增加专业设置;校内部门不断扩充;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等现状。因此,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同时也出现新的问题。出现财产管理混乱;资产游离与管理范畴之外;资产流失和浪费不断严重的现象等状况。要解决好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必须依据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管理措施。

一、国有资产管理新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一大举措国有资产的构成复杂,形态多样,有很多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公益性很强的资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管理好这些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1]。

二、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多头管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学校诸多部门分别管理的管理模式。国有资产在高校中属于国家所有,但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却处于后勤部、各系部、图书馆等多头管理的状况。这种状况造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债权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等现象。此外,还存在教学和科研资产划分不明晰,存在管理和使用上的混乱现状。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高校资产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学新论角度来说,管理必须有主体,多头管理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建立合理建全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国有资产一直注重企业经营性的资产管理模式,而对高等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也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基本上伴随企业经营性管理体制的演变而发生变迁,且远没有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2]。

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主要有国资处、财务处和各个系部。这种多级监管的机制导致监管混乱,力度不够,各部门协同不力的现象出现。

2.缺乏科学的管理平台,资产浪费严重

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经费用途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有的高校也有用于校办工厂的建设项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高校资金来源方面也出现了个人捐资和社会资金的渗透。校办企业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需求变的越来越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此来保障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但是,从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来看,高校还没有建立适合这种多种资产成分合理管理与利用的平台。国有资产存在着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管理责任不清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在使用和管理上出现“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状况,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3]。

四、管理新论下的管理措施

1.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逐步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做到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监督相互衔接的管理机构。加强事物购置和报废环节的管理力度,加强事物报废的审核和监督。强化管理机构的管理权力。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立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资产管理处于多个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不到位,管理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的资产是由多渠道、多种形式构成的。要维护学校及国家财产的权益,必须有一个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或部门来管理。

2.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要引人国资管理系统软件,及时反映资产状态的相关信息,为学校掌握资产使用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为建立资产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提供基础。同时,对分析资产使用效率、处置闲置资产等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有效依据。

3.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从业的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各行业发展的前提和现实保障。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对本行业业务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高效发展。因此,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上,高校应从资产管理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培养为校发展和服务的合格人才,不断提高管理意识,注重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注重提高资产使用部门管理人员的设备操作技能和资产维护技能,提高为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服务的理念,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合理利用。

五、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何维护和管理好高校国有资产的完善和合理高效的使用,充分提高高校国有的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资产的监管力度,本文在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新论的前提下,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监管力度;管理平台等现状。提出了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理念下,建立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措施。主要为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殷敏婕.浅析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集体经济,2012(5):35-37.

[2]程晓芳.浅探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政府管理新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0(5):105-106.

第6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产管理 高校 经济考核 指标

众所周知,高校资产隶属于国有资产,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是国家对高校现有资产的一种有效控制形式。对高校资产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不仅能够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能够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加大对资产的管理力度,做好资产的配置和使用。

一、高校引进经济考核指标的必要性

现如今,针对高校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高校也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如对学校资产进行随机的检查审计、制定新的资产管理制度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对高校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仍然有很多的实物资产存在着利用率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内部的经济核算,在高校资产中引进经济考核指标,在学校组织结构中建立起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并将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同相关部分负责人的利益联系起来,使其能够自觉加深对校园资产的重视。

我们知道学校是以办学为目的而进行的,毕竟与企业不同,无法根据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来考核高校现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但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通常都是采取切块管理, 经费包干的方式进行,这就为引进经济指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高校资产管理的经济考核指标如何确定

经济考核指标实质即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应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对学校的资产进行管理,在学校内部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那么,这个经济指标应该如何确定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确定:

首先,从实际出发,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并结合部门的性质、教职人员与师生数量、实际工作任务等进行预算,为其核拨基本指标费用。

其次,将学校的资产进行清算。对已经被使用的资产实行有偿收费制度,根据具体情况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例如对学校的房屋进行统计,将其按教学、办公等用途根据占用面积大小而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于收取费用的比例可以借鉴如今很多企业的折旧办法进行,通常情况下不适合采用快速折旧方式。对于一些使用时间过长的旧设备可以适当减免一定的费用,而如果是新引进的设备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多收取。

此外,对一些大型设备管理则应该进一步划分。如一些大型仪器则应该根据其每年的最低使用时间而定,若低于相应标准,收费标准就应该适当提高。即便是这些设备是使用部门的自有经费或者是其他途径而来,学校也应该根据情况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同时,对于设备和仪器的具体使用时间还要结合其他情况进行增减一定的费用,例如维修费用、设备新旧情况等。除此之外,对学校的无形资产同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收取一定的费用,可以在每年具体核定一下指标,然后实行年初拨款、年后结算的方式进行管理。若超支则由使用部门的经费中支付。对于资产的考核结果可以采取与部门相应负责人的实际收入挂钩的方式进行,根据资产管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这样能够增加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引进经济指标方式下的高校资产管理措施

在引进经济指标后,高校资产的具体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资产的浪费,并提高学校资产利用率和资产效益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行资产责任制。

高校在购置设备之时要仔细分析,尤其是一些贵重仪器要实行资产的责任制,对其进行追踪审计,这样能够避免出现错购、重购现象。对于一些利用率比较低的设备和仪器可以实行租赁、借用等方式提高其使用率。

(二)及时调整落后设备。

在一般的高校中,会有部分资产由于性能落后、使用率低等原因闲置下来,学校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对于到报废期限的设备及时报废,能改造的要及时调整,以此来提高其使用率。

(三)扩大资产使用范围

学校可以在内部对一些试验室等资源进行全新的调整,延长和扩大现有设备的使用时间和范围,如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取消原有的专业和时间限制等,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卡等方式进入,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同时,对于一些使用时间少的大型先进设备学校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使用设备。

(四)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有偿制度推出之后,为防止出现部分工作人员投机取巧等事件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一但某个部门为了节约部门经费而以其他手段来减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等事件发生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和监督部门要认真负责,严厉惩治不良行为,保护学校资产。此外,还要对设备进行适当的检查、维修和养护,避免其因为过度使用而出现故障,保证资产的完好率。

总结:

在高校中引进经济考核指标,对资产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从高校实际出发,尽量按经济规律来管理资产,以此来达到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长春,梁星.关于高校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9)[C],2009.

第7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后勤资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

后勤管理,即后勤部门需要管理的所有资产总和。如高校后勤资产就是指为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师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服务的所有资产。后勤资产管理效果将对一个单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资产增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经营性资产性质逐渐变为可经营性。后勤资产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经营性部分的完整性是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中出现了低耗严重、管理漏洞百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引入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后勤资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1我国后勤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后勤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后勤资产的管理,它是一个对后勤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后勤资产使用效率的过程。目前,我国后勤管理主要是通过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来实施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相关公共服务及经济学知识,对后勤资产中的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有效的分配、控制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以改进管理弊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指明了高校资产效益率的相关要求。新公共服务理论代替旧的理论被应用在后勤管理工作之中。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阻碍着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我国后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后勤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或不完善存在漏洞,或缺乏相关标准,影响着后勤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现有规章制度未明确如何对后勤资产进行统一配置,如何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单位资产耗用水平的高低,如何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属于报废范围等标准,缺乏对后勤资产报废、申报等工作程序的规定。同时,没有对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进行规定,无法确定科学的进度检查标准。管理中无依据可寻,造成后勤资产管理松散,最终导致后勤资产管理的失败。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在后勤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信息平台对后勤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缺乏管理决策依据,或相关数据分散,后勤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全面掌握资产管理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核算,造成资产管理中出现固定资产真实性不足,资产投资成本过高,办公用品消耗严重,资产管理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制约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管理中的发展

任何高校后勤资产的效益均分为社会和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其中社会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投资管理中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经济效益是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为自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一些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社会效益为零。一般高校的后勤资产投资不仅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提升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率,必须借助市场以及行政双方的力量来实现。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应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提升,且在资产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保证成本效益最优化成为后勤资产管理的核心。成本、效益成为影响投资的两大关键要素。后勤资产管理开始引入相关的经济学及高校管理学方法,深入开展后勤资产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寻求最佳的投资方案配置资产,获取最大的利润提升后勤资产使用率。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对投资项目方案中的成本和预期效益进行分析比较,以此评估项目价值高低的一种投资决策工具。随着经济制度的创新变革,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相关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之中。高校的后勤资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础,必然需要引入成本效益核算机制,实施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经济收益。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高校在日常运作中不断细化资产服务成本,借助成本效益支出模型,明确高校投资的真正目标,并在资产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3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方法等实现自身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我国存在着作业成本管理(ABC)、供应链管理(SCM)、六西格玛法(6)、全面质量管理(TQM)等多种企业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高校管理实践中发现,这些高校管理理论均是从整体出发,注重细节,以全面管理的方式以及细化管理环节实现有效管理。显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准则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升后勤资产管理的质量。(1)坚持全过程管控准则。在管理理论快速更替发展的时代,强调全面、把控整体是管理理论不变的核心。在全方位后勤管理中,其管理的主体为高校,或者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体。在作业成本分析法中,主要从整体角度,根据高校供应链中的各项工作来完成成本的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更是通过对高校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合理、细化控制,从每个生产环节的把控中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无论生产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要降低管理成本的,提升生产经济效率,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过程管理体系,对高校的经营活动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同样,对于后勤资产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严谨的资源配置、使用等全过程的标准管理体系,对后勤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避免管理松散、资产浪费、投资无效等问题的发生,从而真正实现后勤资产的增值增效。(2)坚持量化管控准则。量化管控准则是对全过程管控的进一步深入。把控全局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原则。在全过程管控准则的基础上,需要管理人员在每个管理环节制定量化可视的标准,以量化的方式反映出过程管理的质量高低。因为一般定性描述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特性,难以实现质量的统一衡量,极易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扯皮”问题,严重阻碍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量化的标准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高校的后勤资产包括各种各样类型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老旧资产的报废、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新设备的申报等,必须根据工作的实际内容及市场情况对各类工作的标准进行量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时,必须将各类指标全面量化,才能保证成本核算过程的真实精确,才能保证成本效益分析发挥作用,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实现资产有效管理。(3)坚持时间管控准则。由于投资计算中包含了资金的时间效应,因此,成本效益分析管理中,不仅需要把控全局,量化标准,同时更要将时间因素考率其中。由于高校的后勤资产类型多样,管理中涉及部门较为复杂,且资源使用、配置、报废等程序繁杂。显然,后勤资产生产链的周期会随实际情况变化,一般资产效益回收周期较长,资产管理面临的风险较大,必须合理把控时间因素,才能保证后勤资产的管理合理性。(4)坚持人才管控准则。无论是全过程管控、量化管控还是时间管控,管控的效率全都是由人来决定的,高效的后勤资产管理必然需要人才的保障。因此,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分析法时,需要保证企业具有经验丰富或熟悉相关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管控观念,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为后勤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保障。

4结语

后勤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后勤资产管理不仅需要高校建立专业的后勤资产管理部门,保证后勤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更需要高校根据政策,不断引入先进的高校管理、经济管理方法,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后勤资产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以实现后勤资产管理的最佳性能。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在后勤管理中,仍能够以其经济理论优势,有效提高后勤资产的利用率,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或单位综合实力,实现企业或单位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5).

[2]曾健,王迁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济学原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倪文珺.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彭怀祖.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13.

[5]翟福生.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王云飞.基于精益化管理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曾利梅.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第8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我国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的思考

 

我国高等院校拥有越来多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形态具有多样化、巨大化、复杂化的特点。目前的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已向新形势变化发展。因此,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就如何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意见。

一、我国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存在状况:

当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规模扩大, 我国高等院校投入了大量的办学资金, 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院校的办公、教学楼,并为正常教学购置了大量的专用设备、教学仪器。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 我国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总额不断增长。于是,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年, 高等院校对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使很多高校改善了原来的教学环境, 并大大提高了教师办公自动化的条件。当然,虽然高等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财务论文,但多年来,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仍是高校管理的一个薄弱并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以下情况:管理意识不到位, 认识不深入,制度混乱, 措施薄弱,甚至人员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管理不到位, 分割不清, 重购轻物、重钱轻物; 固定资产体系不健全, 产权不明晰, 账务不符, 有时存在瞒报漏报的问题, 具有固定资产丢失的现象; 固定资产配置不科学, 利用率低; 固定资产的管理重于形势, 资产清理也只是前清后乱的状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高校实有的资产越来越多, 可变性越来越大, 因而固定资产的购买、处置、破损、调配越来越频繁, 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因而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并在现实的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复购置, 不重管理的现象, 致使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合理搭配上、甚至使用效益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后果。在对固定资产在正常工作中的随意处置及移动; 在高校教学开支中, 对资金的支出把关不利, 对所需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 对怎么管、如何管的概念极其不明晰。因此,在工作中,会出现个别人员随意使用单位的设备物资; 单位人员的工作变动而相应的资产没有移交, 会经常出现设备物资查找不明, 结果是固定资产的流失。

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 资产管理上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有问题找不到责任者龙源期刊。购置资产时,有时会出现财务部门入了帐而资产部门入账时间的差异, 处置和调配转移资产时会出现资产部门入了账而财会部门入账时间有差异等现象。

当主人翁责任感缺失这认为资产是学校的, 与我关系不大, 出现对资产的轻视、损资产的行为,对单位的资产好不上心。

当资产的管理人员变动时, 交接时,从领导到具体负责人, 对资产交接有时存在重视不够, 使资产在移交上未能同步, 导致管理人员调离都资产不明。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及固定资产的账物不符, 使管理信息混乱。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不能正确的反映和控制固定资产, 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有的状态,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价值存在巨大差异。

有些单位容易忽视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 当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单位配置了固定资产以后, 但对使用情况不过问, 使一些固定资产已经不存在财务论文,但管理者并不知情。有些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比较随意, 单位并没有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手续, 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面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各高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要建立章程及制度, 规范固定的管理。并且财务部门要认真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工作, 负责对固定资产建账、核算、清查、管理等工作, 资产的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 规定各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责任落实到人, 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提高管理认识, 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是改善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前提。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需要高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需要资产管理人员认真管理, 需要有关使用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树立起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财务部门更应该更新观念,把管理环节抓实,抛弃重实物清管理的现状,把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更要使重视单位资产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责任者管理者到广大教职工, 要做到人人关心, 人人有责。加强固定资产的制度建设,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应按国家的有关法规, 提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章程, 使职能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使责任明确,管理明确。为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高校还应建立起可以实行和考核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机制。责任制应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及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行政及经济责人。

第9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毗邻京津两个文化强市,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始终不能与京津两地齐头并进,并且发展劣势凸显,从文化产业领先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结合我省乃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以,这个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起步较晚,2004年,教育部才开始在全国四所重点高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统计,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并且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种背景之下,河北省的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任,但是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仅有河北经贸大学、邯郸学院、石家庄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院校数量较少,同时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育部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中,但是在地方高校招生专业的划分上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招收直接受到影响。从目前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来讲,这几所高校都尚未形成社会亟需的高职--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其次,从目前在校学生的培养状况来看,因受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所设置的培养计划缺乏特色,缺乏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等学科,学科教学体系相对健全,但是这种学科体系出现学科专业大而全、全而不专的现象,学生无所适从,更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后,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低下。

1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能否培养出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关系到我省文化经济能否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2.1学科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类专业,开设文化产业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将“扎实的文化基础、宽广的文化视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出既有宽广的视野、精深的经营管理理念,又懂文化、懂市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我省高校办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专业设置上不合理,横跨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这种大而全的学科体系设置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目标不明确。其次,专业学科归属不清晰,高校现有的文化产业专业有的在历史学院,比如邯郸学院,有的在经济学院,如石家庄经济学院,有的在人文学院,比如河北经贸大学,培养的学生有些具备文化底蕴,但确缺乏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有些具有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却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与社会亟需的专门人才挂钩,背离市场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2.2师资队伍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文化产业是个新兴的专业,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专业其实是个交叉学科,它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较强的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对专业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我省高校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并未形成文化产业专业出身并且拥有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所以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这些人员尽管在学科的大背景上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协和度很大,但也很容易受到传统专业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模式上显得单一。同时“存在一个学科转向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也谈不上对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和运作实践的把握,”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基本上都不具备较系统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2.3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能力既包括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又包括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的能力。由于文化产品产业价值链式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经营来实现的,所以,在目前高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进步与发展推动力的今天,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需要掌握当前先进的高新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增值的文化产品。就目前我省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人才来看,大部分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的现象。理论知识讲授的太多,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接轨,同时社会实践课程开设的又不多,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河北省地方高校应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事业发展趋向,不断探寻与完善我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爱萍.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