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公司保险管理全文(5篇)

公司保险管理

第1篇: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社会保险;管理

1前言

社会保险关系着员工的利益,新时期的企业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企业在稳定的状态下发展。社会保险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关,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强制性,并且具有社会主体性,能够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目前,社会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企业则需要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2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管理理念

新时期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管理和服务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员工都应对社会保险充满热情,并且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在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管理理念方面,主要通过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和企业的培训两种途径,进而在管理人员理解和掌握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使其运用该理念创新、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社会保险管理流程和质量。此外,在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工作中,将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等原则运用在管理工作中,增加员工对社会保险管理的信任,提高员工的稳定性,为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同时,社会保险管理具有强制性和保障性特点,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树立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意识到社会保险的特点,将其融合到管理工作中。

3创新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新时期企业开展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强化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在创新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其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并且考虑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采取科学的措施优化管理模式,使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保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通过管理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认真对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能够以良好的态度开展社会保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此外,管理制度应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员工提出的意见和不足要及时处理,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4建设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平台

新时期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企业在新时期开展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应积极建设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社会保险管理方法和质量,满足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为实现科学的社会保险管理,可以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引入数据库系统,规范保险办理等相关工作流程,完善员工的信息,建立具有公开性、透明性的社会保险管理平台[2]。目前,有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发出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但是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难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因此,新时期的企业在落实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慎重选择管理系统,保证系统质量,且尽量选择市场口碑较好的系统,这样能够保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我国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使用的社会保险管理有不同的需求,企业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选择系统,保证系统能够稳定、安全的运作,发挥出系统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5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保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企业需要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选择专业能力较高、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保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首先,企业定期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社会发展一定会推动管理系统创新,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有先进的思想,以此带动整个系统的创新。而后针对社会保险的类型,开展更加细化、专业化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不仅包括信息录入、缴费等工作,还包括基金管理、结算以及审核等,涉及的内容较多。其次,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员工生活的重要工程,管理人员主要面对企业员工开展各项工作,这就必须提高其服务意识[3]。更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为员工提供有效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协助员工完成社会保险办理的相关流程,并且主动介绍国家的政策,增加员工对社会保险的了解。

6结束语

新时期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可以通过树立科学的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平台以及建设管理人才队伍等途径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社会保险在企业发展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窦丽.对新时期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石油企业,2019(06):94-96.

[2]万晓芳.关于如何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8(20):51.

第2篇: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保险企业保险服务管理创新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越来越多专业学者开始对保险服务质量进行研究,保险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随着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我国经济以及保险业的发展日益加快,国内对于保险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创新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来依旧还有一些差距。当前我国很多保险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手段不连贯,服务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想要完成从传统的保险服务向现代化保险服务的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功能服务为心理服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必须要认识到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对保险业的本质进行了解,每一个保险人员都必须要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促进传统保险行业的粗放式管理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独特的保险文化。

1保险公司服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再,保险公司是为了确保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而且随着人们对保险观念的改变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加,保险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已经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保险机构也逐渐成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中的主要投资者,在投资领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面对自然灾害,在抗灾救灾活动中保险企业也用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救灾工作做出贡献。总体说来,当前保险公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保险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主导产业之一,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保险公司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保险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保险企业的服务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方面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依旧是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由于保险行业发展较快,保险公司也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大,在保险市场中低折扣和高手续费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产品方面来讲,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都是统一的,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很多险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与此同时,很多保险公司都集中推广几种保险,例如财产险上主要推广车险、企财险等几大险种,寿险上主要推广分红险产品这类偏重于投资性的产品,保障型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不足。由于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开发一些新的业务产品给客户,所以导致客户的选择范围越来越窄,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2)保险服务不规范。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保险服务不规范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由于保险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僧多肉少,所以在日常服务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有的企业甚至存在不正当竞争和交易行为,比如高手续费、高返还等方式,投机取巧,而不是通过产品创新、改进服务质量等手段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通过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对于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行业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也造成损害,同时还加重了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导致其品牌价值降低。

(3)保险服务意识不到位。随着保险公司都认识到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保险服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包括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都缺乏完善的保险服务意识,没有将客户为中心这一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另外,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思维习惯的影响,保险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保险公司缺乏服务动力。

(4)保险服务流程复杂。保险是为群众提供保障、解决群众生活困扰的行业,其核心是保障群众的权益,给群众提供帮助。但是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例如保险的理赔难度较大,保险理赔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由于保险标的涉及范围很广,标的风险的成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导致保险的理赔过程十分复杂,难度大。虽然当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实行7×24小时服务,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保险方或者被保险方的原因,导致理赔进度受阻,保险人不能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造成第一现场的勘察率不乐观,而且保险人为了防止各种骗保行为,必须要做好检查,需要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相关证明。作为理赔的重要证据,但是对于群众来讲,取得证明的过程比较繁琐,时间长,因此给被保险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很多时候都要经过一些复杂的程序才能完成整个理赔过程,时效周期太长,服务质量低下。

(5)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纠纷矛盾多。我国的保险行业强调以业务为导向,以人为本,无论客户选择的保险种类是何种规格,都应该要接受同等服务,但实际上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明显存在纠纷矛盾,例如有的被保险人提出过高的赔偿期望值,有的保险人不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拒保等,这就导致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不利于保险企业的发展。

2保险公司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来看,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保险业务的拓展上,过去20年时间内,保险业的业务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增加30%的基础上,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10%左右的增长率。保险这个名词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知晓。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在新常态背景下,保险业的发展面临了瓶颈,传统的“数量扩张型”战略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保险业发展,在新时期保险业必须要开展服务创新,从传统的重展业、轻管理,重业务、轻服务转变为重服务、重管理,以服务取胜,这样的战略才是长久之计。从国际以及国内的保险市场环境变化来看,我国的保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国内的保险企业,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保险企业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保险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保险公司能够经受国内和国际竞争考验而具备的明显优势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其中知识、技术、服务都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行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这种行业的特点就是要做好服务管理,以消费者为主体,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保险服务创新能力,并且将这种服务创新能力变成一种其他企业不可能复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开展保险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更加明显,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依赖于客户的,客户是为企业创造利润价值的主体,客户选择保险公司及其产品,首先观察的就是企业的服务,所以企业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吸引新客户,能否留住客户,只有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才能留住客户。

3保险公司服务管理创新对策

鉴于当前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要从改善服务的角度着手,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1)服务理念创新。服务理念是开展客户服务的基础,只有在具备服务理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当前保险公司服务现状,必须要加强对服务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从业人员能够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首先,在保险企业内部要创建一套完整的服务文化。企业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有意识地融入、提炼、积累、塑造企业服务精神,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不断改变,从根本上意识到保险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善,让服务理念内化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成为员工工作的基本准则以及价值取向。其次,要不断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保险业属于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为了提高客户对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度,企业必须要开展服务质量的改进活动,例如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应该要本着参与化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客户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让客户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意识到保险从业人员是为自己的健康、人生考虑,并且给予客户更多专业性的建议,通过全方位的咨询引导,给客户提供更多全新、高质量的产品,在售后服务上要本着及时化的基本原则,当客户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及时帮助客户解决。

(2)服务手段创新。创新保险服务手段是开展保险管理创新的关键,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就必须要开展手段创新,将创新体现到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不断扩大服务内涵,并且要依托企业本身的优势,主动引导客户的需求,对适合客户的保险产品进行重点介绍,让客户能够了解公司的不同产品,根据保险服务人员提供的方案作出最终的选择。其次,要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企业要对客户做好分类管理,对于一些为公司做出较大贡献的黄金客户,可以推行客户经理制,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超值服务,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司利润最大化。再次,技术上开展创新。技术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保险企业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常规的保险服务之外,可以开展技术咨询服务、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并且要真正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灾害预防过程中的优势,体现出保险公司服务安全绳的职能。最后,在服务流程上创新。服务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管理水平,必须要不断优化流程,并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尽量简化保险服务以及理赔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及时、最高效的服务。

(3)加强监督机制创新。保险服务管理质量取决于监督考核体制,由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背景下缺乏一套有效地、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因此导致有的从业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低下。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督考核机制的制定,在企业内部将保险服务当作监督考核的重点内容,不断完善监督考核的方式,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其对服务创新的认知。

4结语

综上所述,保险公司属于服务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保险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服务的创新,引导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并且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模式,以此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和.“一带一路”保险服务与管理[J].中国金融,2017(9).

[2]陈凯.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对人身保险公司的企业价值影响效用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

[3]方鹏骞,周亚旭.我国慢性肾病医疗保险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8(2).

[4]黄荣哲.全球产业网络背景下保险服务贸易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武汉金融,2018(3).

第3篇: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保险;声誉风险;衍生风险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背景

(一)监管要求2016年1月,原中国保监会《关于正式实施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偿二代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其中监管要素包含三大支柱,分别为: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包含量化资本要求、实际资本评估标准、资本分级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包括风险综合评级、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等;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包含对外信息披露、市场环境等。其中,第二支柱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是指保监会每年对保险公司开展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简称SARMRA评估),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将对最低资本需求直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外,偿二代亦引入综合风险评级,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数的评分,分为a、b、c、d四类。中国保监会将对不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保险机构和评级为c类、d类的保险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声誉风险作为SARMRA评估中难以量化的七大风险之一,属于衍生风险,是指由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1]声誉风险具有持久性、放大性、常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将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寿险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对公司健康、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保险公司发展需要保险业基于未来承诺履约,且高度重视契约和信用的行业。保险公司作为具有管理风险功能的特殊金融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公众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保险公司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还可能因事件发酵和扩散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众信任危机。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步被国内外企业、学者所认知。根据2011年由瑞士再保险机构公布的亚太地区和中国风险态度和保险调查,约72%的中国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保险,但许多人并未付诸行动。另一个指标,即亚太新兴市场人寿保险的五大障碍,表明“保险公司的声誉”是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国外学者DinahHeidinger和NadineGatzert(2018)对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欧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年度报告中反映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与其他风险相比,它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还首次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决定因素和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公司,以及位于欧洲并对其声誉有较高认识的公司,更有可能实施声誉风险管理计划。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重视,而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则是寿险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和维护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应根据监管要求和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程序,培养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积极有效地防止声誉风险,应对声誉事件。尽量减少损失和对利害关系方及其自身的负面影响。综上,在公司声誉及品牌效应日益重要的今天,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的重视及优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一)声誉风险的定义及诱发因素根据原中国保监会2014年2月19日的《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声誉作为衍生风险,常与保险公司面临的其他六大难以量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保险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交织[2],诱发因素复杂,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违法违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客户管理不当和其他外部因素等多方面。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声誉风险管理监管处于世界前沿,我国“偿二代”的监管体系经过多年研究及论证,于2016年起开始实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致认可。国外学者Jean–PaulLouisot和ChristopheGirardet(2012)提出位于欧盟的保险公司将会启用“偿二代”监管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虽然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及监管体系已较为领先,但目前声誉风险的管理在我国保险业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各保险企业对该项风险的管理的科学认识和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管理机制和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仍在探索中。

三、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1.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做好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公司管理层的高度支持,以及各单位的通力协作配合,而不是仅由某一部门的单独负责,甚至仅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加职能。目前,仍有部分保险公司尚未设置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并未将其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无相应的资源支持,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基本空白。在声誉风险引发时被动应对,声誉风险管理架构有待完善,“治未病”的风险管理思想未能得到有效落实。2.声誉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匮乏目前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尚处于风险发生后的被动应对状态,对声誉风险的整体管理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和手段。由于声誉风险有着事前难以识别(即难以“防未病”)、事中难以量化(即难以“数说”)、事后结果难以控制(即难以“划界限”)的特点。实践看来,部分保险公司对于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处置、事后考核,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使得公司的潜在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防范,已发生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3.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保险公司之间,关于声誉风险管理的交流仍有待加强,声誉风险的处置经验分享通道未完全建立,导致同样类型的声誉风险在不同公司重复发生,甚至一家公司的声誉风险引发对整个行业声誉带来影响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同应对。4.专业声誉风险管理人才有待充实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作为较新的事物,在近年来逐步得到关注,因此行业内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队伍仍旧有待充实,关于声誉风险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人”作为工作推进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人才的匮乏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1.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由于声誉风险的衍生性,该项风险大多数时候并不直接引起公司损失,而是间接、持续地影响公司声誉和长远发展,因此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一家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2.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投入不足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每日海量信息迅速传播。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充足的人员配备以及有效的公司政策支持。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时效性。3.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缺失由于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诱发因素的复杂,需要公司上下的通力协作,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不仅针对该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应将公司相关协作单位的配合落实情况纳入考核。部分保险公司关于声誉风险管理考核的缺失,为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带来一定障碍。

四、优化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声誉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必须提高保险公司上下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1.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要通过培训、宣导、完善制度等方式,帮助公司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从董事会到各级管理层、再到普通员工,都要充分认识、理解声誉管理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声誉风险管理是公司每一位成员的职责,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2.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要培育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声誉风险管理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每年定期的培训及演练,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引导员工为维护公司良好声誉而共同努力。

(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1.明确公司内部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的明确,将极大提高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遵照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董事会是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秘书应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发挥作用,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统筹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公司其他部门和分公司积极配合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工作。2.合理配置声誉风险管理资源声誉风险管理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的配置,例如配备一定数量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提供定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采购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实行日常不间断的舆情监测机制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及时发现风险因素,高效处置应对风险事件,最大程度上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三)建立规范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1.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是事前防范,即“治未病”,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化解于形成声誉风险之前的萌芽阶段。声誉风险引发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即在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过程中,既要关注外界对公司产生负面评价的舆论,也应关注公司内部各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比如公司治理、产品设计、销售推广、理赔服务、资金运用、薪酬规划、人员管理、信息披露等管理条线出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2.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对于发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应及时进行研判与核查,即及时了解事实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全面的预判分析,以提高风险处置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有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3.声誉风险的分级分类处置声誉风险可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对声誉事件进行相应的分级分类,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声誉事件,可由公司不同层级牵头进行处置,以提高声誉事件处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4.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对于重大突发声誉事件,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每年进行一定次数的应急处置演练,以提升公司对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5.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由于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内部各单位均高度相关,因此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应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纳入各单位的考核。而非仅作为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强化各单位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动性,提升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

(四)加强寿险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协作1.加强同业公司间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不定期开展行业内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对声誉风险处置经验进行分享,避免同样风险发生于各个公司、影响行业声誉。2.建立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对于可能引发行业声誉风险的事件,各保险公司在必要时应当积极对外寻求帮助,而不是“闭门造车”,协同相关单位共同处置,防止声誉风险的发酵和扩散。各同业公司也应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共同维护行业声誉和发展。

(五)配备声誉风险管理人才1.引进声誉风险管理相关专业队伍和人才声誉风险管理事关公司品牌形象,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仅需对媒体传播的时效和特征有充分了解,还应对公司各条线的业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针对舆论的不同传播特性,针对性进行正面的引导,高效化解风险。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岗位人员胜任该项工作。2.强化现有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由于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属于新生事物,且该项工作具有日常性,因此保险公司需对职能部门进行持续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比如积极参加行业内组织的相关培训和同业交流,以提升现有岗位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原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2]温波.浅析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J].上海保险,2014(10):31-34.

第4篇: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现金流管理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建立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管理机制是实现稳定现金净流入的保证。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预算调整和预算评价等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编制要与承保利润预算对接,按照产品线维度和月、季、年的时间维度进行编制,并充分考虑与产品线保费收入和成本费用相关的应收应付事项的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预算执行与承保活动密切衔接,保证业务销售计划按预算安排推进,成本费用不突破预算进度,应收应付事项严格管控。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同时开展预算监控分析,及时发现主要预算收支项目在执行额度和进度上偏离预算目标的不利情况,提出预算纠偏的措施并加以落实,尽可能将预算执行偏差降到最低。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遭遇不可抗力(政策变化、市场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现金流预算目标难以达成时,要实事求是对预算进行调整,保证调整后的预算仍然符合现金净流入的原则要求。年度结束后,要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编制、执行等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不断强化预算对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支持作用。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管理要点

(一)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以稳增长驱动现金流入。增长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现金流入的源泉,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保费收入增长的有效支撑。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目前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供给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在发展中取得先机、掌握主动权,必须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围绕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围绕服务环境保护、围绕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质廉价的保险产品,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有了好产品,也要有合理的定价,才能够获得市场认可,才能获得合理的收益和正现金流。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保险产品定价也要从基于传统的精算数据向基于大数据转变,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细分客户群体,对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定价,并根据市场费率水平动态调整。创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一揽子”组合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重保障,增加销售卖点,实现保费收入可持续增长。(二)优化销售渠道选择,提升投入产出比。目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选择中仍然过多地依赖中介渠道,以河北产险市场为例,2018年专业和兼业渠道业务占比超过60%。中介渠道业务获取模式属于费用驱动型,呈现出难掌控、易流失和投入高的特点。因此,财产保险公司要通过优化销售渠道选择,来提升投入产出比,改善现金流。一是加强直营销团队等自有渠道建设,提高自有业务掌控力和新增业务获取能力。二是加快互联网渠道建设,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建立客户大数据,通过客户画像,有针对性地推送产品和服务,提高销售效率、降低获取成本。三是制定配套的销售绩效考核政策,落实资源差异化配置,构建低成本业务获取模式。(三)加强应收保费管理,提高保费实收率。随着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用政策可能因为保险行业竞争加剧而放宽,财险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现金流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收保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应收保费管理机制,加快资金回流,提高保费实收率。1.建立应收保费授信管理机制,加强事前授权管控按照经营活动现金流预算方案,实施应收保费预算额度管理,对应收保费总量进行控制。建立客户资信评级制度,根据客户资信评级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和缴费期次,并根据授信后的投保情况、保费缴纳情况等资料及时调整客户授信。建立权责匹配的应收保费授权管理制度,将应收保费审批流程植入业务核保系统,实现应收保费在承保出单前的强制管控。2.建立应收保费催收责任制,加强事中催收管理一是根据“谁签单、谁负责”的原则逐笔明确应收保费催收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建立终身责任制,通过责任人绩效兑现预留保证金的方式确保责任制的落实。二是建立应收保费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反映应收保费的产生、清收及账龄情况,对即将逾期的应收保费进行预警提示,督促责任人及时催收,并监控催收进度。三是建立逾期应收保费分类催收及考核机制,根据应收保费逾期账龄采取不同的催收措施,并保留有效的催收证据材料,在诉讼时效内及时提起诉讼,并根据催收情况实施考核奖惩。3.建立应收保费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事后问责管理建立应收保费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对应收保费坏账损失逐笔核实形成原因,根据金额大小和性质对责任人进行相应问责处理,形成内部威慑机制。同时,加强坏账损失成因分析,通过完善流程制度、调整授信等方式,有效降低坏账损失的发生。

三、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管理要点

(一)创新理赔服务模式,降低赔付成本支出。赔付支出是财产保险公司占比最大的成本(超过50%),赔付成本的降低不仅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降低赔付成本的途径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深度参与灾害事故预防工作,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二是忠实履行合同义务,准确核定事故损失,防止损失补偿以外的利益漏损。1.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保险事后赔偿向灾害事故事先预防转型。一是建立与当地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提前获取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预警资料,发动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害预防工作。二是建设重点投保企业事故风险识别系统,借助科技工具,对火险等事故隐患进行不间断排查预警,防范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三是实施“警保联动”,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和交通事故处理,探索建立交通违章行为与商业车险保费联动机制,促进交通事故率的持续下降。2.准确核定保险事故损失,严格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做到不错赔、不乱赔、不惜赔。一是加强理赔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事故责任的核查认定能力,准确界定保险责任。二是严格按照保险条款约定核定事故损失并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不属于事故直接原因造成的间接损失,以及因施救不当扩大的损失不予赔付。三是加强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在事故责任认定、损失核定等方面寻求专业支持,实现精准定责定损。3.通过大数据分析、举报线索、行业信息共享等手段,依法开展理赔反欺诈工作,有力打击骗赔行为,净化理赔环境。同时要依法开展追偿工作,及时取得追偿收入。(二)分类管理营业费用,提升费用使用效率。财产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按照发生环节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费用、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其中,固定费用为管理机构发生的、与业务量不直接关联、相对固定的费用支出;理赔费用为理赔部门发生的、与案件量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销售费用为基层经营机构发生的、与业务获取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根据费用性质以及与业务量的相关性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1.固定费用管理固定费用管理采用总量控制,并通过零基预算的方法以项目编制预算,按项目评估预算编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避免不合理支出纳入预算,预算确定后严格按预算刚性管控执行。2.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管理理赔费用和销售费用均采用弹性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与运营相关的相对固定不变的费用(物业运行费用、人工固定成本等)采用历史成本编制,与业务量(理赔为案件量)相关的费用采用单位成本与业务量的乘积编制。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正在探索通过优化服务模式,实施承保理赔线上化(自助投保、自助理赔)的方式降低单位成本,并提升客户服务感受。(三)重视纳税筹划,降低刚性现金流出。依法纳税是企业的法定义务,纳税对于现金流而言是一项刚性流出。“营改增”实施以后,财产保险公司的纳税筹划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产保险公司纳税筹划的目标在于合法降低销项税和取得可抵扣进项税。纳税筹划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接国家惠民政策,开发更多免税保险产品,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同时,降低公司税负。二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内旅客运输服务进项税抵扣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1号)有关“提供保险服务的纳税人以实物赔付方式承担机动车辆保险责任的,自行向车辆修理服务提供方购进的车辆修理劳务,其进项税可以按规定从保险公司销项税中抵扣”的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在满足客户意愿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以实物赔付的方式承担保险责任,以此获取主要成本的可抵扣进项税。三是对大宗资产、大额费用等开支项目实施集中采购,选择一般纳税人为供应商,在比价的基础上获得相对高额的进项税。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快速推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规模将步入低增长期。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方式正在兴起,财产保险公司应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活动,不断扩大非主营业务收入,以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表现。

参考文献:

第5篇:公司保险管理范文

现阶段,保险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产业。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仍然沿用粗放式发展方式,不重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从而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从分析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期望对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公司价值目标实现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整体框架内进行系统管理,积极探寻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降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公司创造最优化的价值;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公司偏离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从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上来看,均是通过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保障。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风险管理渗透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异

1.作用时点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会贯穿于其全寿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为内控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公司的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风险管理必须在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特点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的及时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虽然会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存在,但风险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造成了风险管理的滞后性。

2.限制条件不同。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环节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上述过程是风险管理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影响经营效率、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提升。换言之,所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3.控制内容不同。在保险公司中,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实施战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则涵盖了从上层治理结构到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再到基层作业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涉及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包括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及风险环节的控制。由此可见,后者包含的内容要比前者更加广泛。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临的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险公司可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框架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序开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保险公司中,内部环境的良好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当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分权制衡机制,并对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其职能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其次,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彼此制约。再次,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制度、员工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薪酬制度等,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内控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覆盖到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找出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确定风险预警标准。其次,实施风险评估,既要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再次,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转移、规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续监察已识别和已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审查风险管理效果,并关注新风险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想要使保险公司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在公司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构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动。首先,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对员工的职责加以明确,使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同时还应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明确,对公司日常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风险要进行重点监控,降低风险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在业务控制上,公司应当对产品开发、售后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再次,在财务控制上,应对相关的制度、报告、系统等进行严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在资金控制上,要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及风险的管控,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增进公司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公司内部的人员可从管理层获取到明确的信息,进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员工可将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同时还为员工汇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最后,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也可借助该机制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董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五)加强内部监督

保险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将其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险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设置一级、二级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公司实行分级审查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其次,审计部门要持续监督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定期检查财务信息,评价各部门执行和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最后,审计部门要将保费收入、保险理赔、保险资金运作作为审点,确保保险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多重交叉之处,其管理控制目标均为降低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为此,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经营的特殊性,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为突出内部控制重点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晋晓琴.全面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解读《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J].商业会计,2011(02).

[2]张建.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4]杨书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