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课程建设机制全文(5篇)

课程建设机制

第1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

1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亦被称为慕课,是“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发展的典型产物,且相较于之前的在线课程,更加注重师生和教学内容的全程参与,具有扩散性、规模性及门槛性等特点。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突出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同时,在线开放课程还能在不同层级、区域、学校之间产生影响,继而形成规模效益,但可能亦会因此造成信息失真、传递慢速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设置门槛,以提高优质服务输出。

2高职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必要性

如何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又能满足个体差异,这是当下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成为了其日后改革工作的重心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时而生,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由之路。在线开放课程塑造了更为便捷、开放的交互空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输出与指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促进了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流转,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促进了教育公平。另外,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可视作一种对教师的锤炼行为,确保其与时展同步,使之工作价值最大化释放。正是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多重价值体现,决定了其在高职院校落地的必要性。

3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

3.1教师观念滞后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职院校系列创新改革工作的核心支撑和智力保障,但部分教师的思维观念滞后,认为课堂内采取电脑教学、无线通信即是“互联网+教育”,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无法进行有效的智力输出。同时,还有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不高,相关操作能力薄弱,加之院校方面的培训工作组织缺失,导致其与时展脱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价值没有得到全面释放是日后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2经费保障不足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本身对硬件设备、网络条件等有着较高要求,随着其功能负载的多样,如视频、测试、论坛、在线作业等,64使之专业特性更甚。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除了前期开发中的视频拍摄、编辑制作等项目,还需配备稳定的后台服务器,而后期加强维护需要较大的经费支出。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虽有所扩张,但可调配资源却越发捉襟见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会影响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实效。即使部分分管教学领导已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然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致相关工作难以大踏步推进,限制了其多重优势功能价值释放。

3.3考核模式单一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考核标准不一,高职院校之间的壁垒客观存在,加大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成效的考核难度。基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环境,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监管难度加大,导致考核结果认可度较低。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考核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项目,始终强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以更好地对其输出服务。科学的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评价还需强调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过于单一的运行模式会导致其导引功能不足。

4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策略

4.1汇聚多方支持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双向支持。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化实施工程,涉及较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单靠高职院校“一己作战”很难实现,而且周期长、效果差。对此,以教育发展为基本连接点,应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互共享,促进其配置最优化。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断延展,基于双方之间的紧密人才供需关系打造了共赢局面。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合作中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优势来获取丰富的案例素材支持,并有机融入到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中。另外,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需要足够的技术装备支持,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为解决其本身运营资本困境,可主动寻求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整合现有的可调配资源,逐步改善基础设备配套环境,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装备水平。

4.2扎实师资保障

以“互联网+”为承托,教师要始终坚持人本主义关怀渗透,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其一般认知规律,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内容,针对性提出个性化成长方案,最大限度释放学生发展潜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本质加深认识,了解互联网应用的核心要点,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工作思路及方向。基于此,教师还需善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来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组织创新,要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师资战略地位意识,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挑战,开展专题培训及教研活动,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构成,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智力保障。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亦需与时展同步,深入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结合教学实际,输出更为优质的引导服务。

4.3完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前,要组织相关责任教师进行广泛调研工作,明确其中重点事项,始终遵循发展学生的本质,汇总各类学科的知识重难点分布情况,并积极听取学生、企业、专家等意见建议,进而确定教学资源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重塑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学分制,充分利用网络的痕迹功能,有机地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审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态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浏览内容、上课频率等,了解他们知识和技能上的短板,有的放矢地调整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及节奏。另外,高职院校还需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师竞争机制,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管理,关注教师在其中的动态表现,及时发现其中不足,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教育。除上述这些,还要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推动课堂革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践行模式,加强教师主导职能发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5结语

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对提升教学质量作用显著,应当得到足够重视,汇聚多方力量支持,实现应用优化。

参考文献:

[1]石羽茜.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资源的应用与思考———以陕财职院《纳税实务》课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15):199.

[2]周波,王元清,何含杰,等.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0,(09):257,265.

[3]王娜.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特点及优势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4):236.

第2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1.1第一阶段———引

首先是“引”,该阶段是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画饼”,使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有整体的把握。对于这部分的课程建设包括职业岗位内容设计和课程设计2部分。职业岗位内容设计是指确定该门课程在职业岗位上的需求,也是明确该门课程的存在意义,通过调研,确定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胜何种岗位的何种工作,这就明确了整个课程的驱动任务。将这部分调研得来的数据填入系统,就形成了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意义,也是该门任务驱动课程的总任务,并以此为背景产生满足行业一线工作要求的课程综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分解岗位工作为若干工作过程,并以此将整个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子任务,并对这些子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解为分步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填入系统,以此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通过这种方法完成的课程设计不论是从教还是学的角度,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教的角度,教师可以通过该阶段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掌握课程授课内容与难度,并深入行业一线,摸清工作岗位与课程的联系。从学的角度,学生通过该阶段学习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1.2第二阶段———追

其次是“追”,追是在“引”阶段所设计的课程总体任务与子任务的基础上,对每个任务进行量化处理,该过程是把每个小任务分解为:项目引入、项目相关任务讲解、任务演示、任务操作与完成、任务考核共5个过程,将子任务的数据录入系统,并针对每个子任务设定考核点,检查阶段成果,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其中项目引入是结合工作岗位,描述该岗位需要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了解任务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思考如何来做;项目相关任务讲解是对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规范,结合知识点与规范,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任务演示,是教师在引发学生对任务的思考后,演示任务完成的关键方法与步骤,阐述任务完成要注意的行业规范;任务的操作与完成过程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遵循行业规范完成该项实践任务;任务考核,是教师根据行业规范与任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任务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最终产生该门课程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习过程的考核。该阶段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作用,着重要注意对任务的考核量化,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每节课量化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学的学习效率。

1.3第三阶段———推

最后是“推”,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是以鼓励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注重继续教育,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扩展提供方向与学习资源,并对课程结束后开展后续的教育。每个专业都会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每个工作岗位对于每门课程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拓展方向要明确,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该阶段课程设计要求输入系统不同岗位的扩展方向与学习包,例如:在Linux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的Apache服务器管理这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时,指明网络管理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器安全与性能管理配置;网络程序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PHP与Mysql服务管理,指明方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包,在学习包中包含该方向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知识。对于课程结束后的后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精力有限,对于同一门课程多个学期授课会积累大量的学生,如果单靠教师会非常吃力,特别是就业后的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将可能更专业、深度更大。针对这个问题,本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技术论坛的形式,将该多个学校该门课程的学生加入论坛,完成大量学生的积累。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积累大量的资源,同时引入成长机制,将论坛分为不同级别,通过学习与发帖提高自身级别,这就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论坛中都能够不断成长,让“新手”学生从开始学习课程到就业进入岗位角色,再到成为行业专家都有学习的空间。这个阶段吸引就业的同学尤为重要,同学在就业后更能够接触到行业一线和前沿技术,这部分成长起来的专家在论坛中既可以提高同学对课程的掌握,同时有利于通过这部分学生及时修改课程目标与任务,保证课程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与前沿技术保持一致,最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达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2结语

第3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资源计划;实训教学平台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大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1基于职教集团的ERP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架

目前,职业院校的ERP课程教学与ERP系统的研发企业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机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高职院校与ERP研发企业共建ERP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通过ERP系统模拟学生认知的事物,例如电子产品、交通工具、食堂餐饮等进行学习应用,教学上采用互动、分组协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2ERP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ERP课程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仿真性,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仿真性难以替代真实的企业经营;物流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欠缺;实践教学的评价系统也存在不足,难以客观地评价实训效果。

2.1整体认知部分

场地选择:ERP实训室、校办工厂。目标:整体介绍ERP系统的功能,引入ERP系统的意义、ERP管理的方面,ERP的概念与作用,让学生对ERP达到概念的认知[1]。方式:采用对象模拟的方式,教师作为电脑主机的需求方进行采买,学生作为生产方进行供货,从销售模块入手,模拟销售合同签订,现场拆解电脑主机,模拟产品结构展开,以ERP管理为主线,整体说明ERP管控的关键节点和作用,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高对ERP的认知。

2.2各功能模块部分(以下列三个模块为例)

1)销售管理模块部分(ERP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销售模块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担任着成品的输出节点角色,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食堂的售卖窗口打饭的过程,如果将学生模拟为食堂工作人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场地选择:ERP实训室。目标:主体体现为与他人交往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ERP的角度学习如何管理需求方的信息,如何管理需求订单,如何发运需求的物品等知识点。方式: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为供应方,一组为需求方,通过分组,让两组学生进行沟通,ERP的销售人员在系统中,逐一对另一组人员的信息进行录入,通过信息的录入,可以让学生有计划,——————————————作者简介:周晓杰(197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高职教育。有步骤,有规则的模拟企业的销售工作,并在实践的模拟中,完成ERP销售模块知识的学习[2]。2)任务管理模块部分(ERP对学生管控能力的培养)。ERP的任务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自制任务进行管理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功能模块的学习,既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又能提高学生日常的管控能力。场地:校办工厂。目标:在校办工厂中,模拟企业的生产活动,让学生认识企业的生产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去管理各项任务,如何下达分配工作任务,如何接收任务去工作等知识,利用ERP软件如何省时省力的完成任务的全方位管控。方式:以模拟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进行任务的管理、分配、报工等操作,规范各类操作,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协作、沟通的概念,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的各个管理环节。3)车间管理模块部分(ERP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生产计划总体分为三级,即三级计划体系:生产主计划、作业计划和班组计划,车间管理管理模块用于管理车间作业计划和班组计划。场地:ERP实训室、沙盘演练室。目标:学生通过ERP系统的实操和演练,达到:首先,理解企业三级计划体系和各级计划间的关系;其次,加深理解产品明细数据、工艺数据和三级计划体系的关联;方式:设定三级计划体系情景。教师作为企业管理者,学生分为多组模拟企业生产计划部门,编制三级计划。以“物料需求计划自动生成”功能,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如何依据产品结构分解出自制件投制计划,即车间作业计划;以“车间任务自动生成”功能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如果按工艺数据产生工单,即班组计划[3]。

3结束语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ERP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了装备制造企业典型生产制造流程上下游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ERP实训室,实现了整门课程的校企合作研发、校企共同授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以生产计划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能力,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增强部门间的协同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叶凤云,王涛.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59+61.

[2]孙忠敏.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第4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关键词:专业群;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活页式教材;职业培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围绕建筑业需求岗位群设置组成,各专业在建筑业技术领域具有相近工程对象。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共同的专业课程基础,可以共用实训和实践基地[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近20年的办学中,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累了土建类师资专业团队,逐步形成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技术等专业。学院是浙江省建筑业院校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学院积极对接湖州市建筑业产业布局,根据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围绕优势专业发展,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呈现出鲜明的建筑业特色。学院联合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区域骨干企业成立了湖州市建筑业产教联盟,下设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委员会,通过健全推进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学院专业群协同发展。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专业群人才培养,对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在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持续推进课证融通,打造共享型专业群资源示范中心,充分体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优势。专业群建设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材料与检测等课程全套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在重点建设省精品在线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建筑工程预算、BIM技术基础应用等校级在线精品课程。开发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等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基于“1+X”证书的课程资源模块,开发育训一体的课程资源。

1完善“平台课+核心课+岗位课”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围绕核心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建立平台+核心+岗位的课程体系(图1),确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等核心课程,逐步优化课程教学标准,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教材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准入及退出机制;构建规范、完整、高质量、能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并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

2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师授课计划的制定依据,需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明确课程的目标,注重课程总体设计,明确课程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授课内容;明确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明确课程授课保障措施。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建筑识图能力是高职土建类学生从事建筑业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无论是施工还是造价,图纸是工程师交流沟通的语言。该课程在众多课程中具有专业基础性,是学好后续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依托施工员、质量安全员岗位能力需求,以实际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将装配式建筑结构等融入教学模块。以真实工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不同专业图纸学习阶段结合不同的国家标准规范、标准图集,认真学习图纸,读懂悟透图纸含义。

3基于“1+X”证书的构建模块化课程资源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职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课证融合”的教材开发。加强BIM等级证书、装配式建筑证书教学资源建设,开发BIM建模模块、BIM技术与项目管理模块、预制装配式工程技术、现场施工安装等模块培训所需要的试题库、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根据社会、市场和学生技能考证需要,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整合成不同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块,方便专业群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开展教学、职业技能考证工作;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内容设置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为不同的学分。模块化资源建设完成后,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工作经历选择教授某个模块,对不同模块可以采取不同授课方式授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重视手册式、活页式实践实训教材开发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有实训教材通用性弱,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活页式、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是适合产教融合新形势下教学的教材形式。根据专业群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与安全管理、预算软件应用等实训的实训内容,从建筑企业岗位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开发思路,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系统化的职业能力清单,并以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习单元,实现教材活页化,将职业能力落实在操作过程中,实现手册化。新型教材在内容上由若干学习任务组成,每个学习任务包含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引导性的学习问题,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引导性问题完成该学习活动。

5推进“互联网+教学”改革

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互联网+”教学改革,在学院现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形态,开发专业课的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材,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嵌入视频、音频、作业、试卷、拓展资源、主题讨论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形态教材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和课程教学质量。

6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融入建筑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

在教学中突出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上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建筑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一线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相对较差,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通过实训课程让其有思想准备,逐渐磨练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7育训并举,构建职业培训教育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色鲜明的职业属性,作为和产业对接紧密的建筑业,要积极开展培训为地方建筑企业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夯实“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根基。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种形式培训项目,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全面开展建造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职业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建筑工业化技术技能,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8结论

在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持续推进课证融通,打造共享型专业群资源示范中心。通过完善“平台课+核心课+岗位课”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基于“1+X”证书的构建模块化课程资源、开发手册式、活页式实践实训教材、推进“互联网+教学”改革、融入建筑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构建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等措施一体化推进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

1.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职业建筑师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尚有脱节的地方,比如在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还有所欠缺。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建筑经济课程适应了职业建筑师专业教育的要求,改变了我国目前建筑教育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先修课程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建筑业、建筑市场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掌握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设计工作的经济性理念,使毕业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类日趋专精,使得人文与科学具有彼此疏远的趋势。在大学教育中加深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深刻对话,可以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建筑经济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建筑业及房地产业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地在各种技术之间配置资源,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的交叉学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3.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范围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作为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提出新颖的建筑方案或技术,而且还要对这个方案或技术实施的结果进行熟练的财务评价和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剧。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地方工作,也可以走向更为宽泛的就业领域。

二、目前建筑经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经济课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建筑师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很多高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开设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不重视此类课程,对课程的开设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划,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是开设还是不开设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相应的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方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对课程体系没有详细研究

一方面,建筑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造价、建设法规等课程有很大的相关性,全部开设必然造成讲述内容重复,浪费教学资源,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如果部分开设,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建筑经济与现行国家制度、设计规范及法制法规等内容密切相关。国家相关部委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业的运行规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如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建立了更为完整、合理、先进的建筑业法规体系和质量管理条例等。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往往不可能及时更新,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三、对建筑经济课程的改革措施探讨

1.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课程在建筑师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发挥此门课程的作用。这一点已在上述内容中提及,不再赘述。

2.对建筑经济及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统一规划、调整

要提高建筑经济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来研究、规划。在考虑市场需求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基础上,研究课程群的核心内容,理顺授课顺序,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建筑师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建筑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更新,要求我们利用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家的现行政策、法律,了解规范、标准的颁布情况;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思想,积极参与工程设计和管理的实践工作,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