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当代女作家特点精选(九篇)

当代女作家特点

第1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摘要】本文分别从历史背景、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等多种切入点出发,以“性别属性”为视角来看中国当代女性绘画的发展,分析并阐述了其特点与现状,以及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女性艺术;性别属性;当代女性绘画

“女性绘画”,顾名思义就是指女性画家以自身的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凭借自身的直觉和才能,从女性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出发,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来描绘生活,从而展现女性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波娃曾经说过“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而女性艺术也同样在艺术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一部完整的艺术史应该由男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共同组成,二者应该处于同等的地位,但是无差别的前提其实已经肯定了差别的现实存在,正如当我们将女性绘画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提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默认了某种“少数性”与“特殊性”。这种潜意识里的区分对待恰恰是来源于现实存在的艺术性别差异性。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美国专业期刊《艺术新闻》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一文中就曾指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艺术史上确实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塞尚或毕加索那样伟大的女艺术家,然而,造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待遇。”

纵观漫长的艺术史,一些被世人所熟知的、有名望的艺术家几乎清一色的全是男性,女性艺术家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99%都被社会的选择刷掉了。女策展人、女批评家、女艺术家则是凤毛麟角,能被载入艺术史册的更是“屈指可数”。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文明趋于完善,完善的文明原则确定了女性的终极价值处于艺术作品中被欣赏和关照的地位,女性的裸体形象居于主导地位,裸体女人强化了艺术的女人性质。在男性画家的作品中不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对于他们而言,首先女性是作为被观赏的被动地位,有的仅仅是他们表达情感的创作题材之一。西方艺术文明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自古以来男人就占主导地位,女人地位相对低下的中国,女性在中国从一开始就被标榜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所影响和束缚,即使有绘画作品问世也是依附于男性的审美趋势,由于男性画家人数的优势,对于女性画家而言不得不自觉的向男性艺术看齐。女性要想成为艺术家就别无选择的继承男性艺术的传统,极力靠拢、模仿男性艺术,缺少自己的内心独白及独特的女性艺术特色。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妇女的第二次运动浪潮后,女性主义艺术在此契机下蔓延开来。受西方思潮影响,中国当代的女性艺术家自我意识逐渐的觉醒,开始敢于尝试和创新,特征也越来越鲜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当代女性艺术家,如陈庆庆、林天苗、崔岫闻等,她们在材料媒介方面大大拓展,有意无意地运用多种媒介材料的综合装置方式以寻求新的语言,突破原有的局限,从而更贴切地诠释了女性的内心状态。

但是相对于男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女性艺术家却往往被自身的情绪与感觉所蒙蔽。华伦尼在《百科全书》中就曾指出:“男性的大脑结构中,以执行理智与高度心灵的前脑叶较为发达;而女性则是主控情绪与感觉的后脑叶较为发达。”正是这种生物学上生理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男性的理智与心灵活动更适合于艺术的创作,而女性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却往往使其对自身以外或和自身缺少联系的世界视而不见,难以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世界,创作题材也往往受到局限,容易在艺术中再现自己。如:只描绘女人、描绘自身生活有关的周边、或是展露自己的某种特殊情感。在当代中国女画家中,以画母子而出名的阎平,她曾说:“我自成年,就想当一个好画家,也不知从什么时候,理想中又添上了好妻子、好妈妈、好教师……每每想起,感慨万千,心里有点嘀咕,总觉得似乎是应了‘女人终成不了大事的说法’!可来世让我再选择一次理想,我恐怕还是要选择好画家、好妻子、好妈妈……”正是这种情愫似乎反映在作品中的只是女性画家自己铸造的封闭世界或是狭窄的性别隔离空间内。可能大部分女性艺术家在创作题材上会受到某种局限,但是在这样的精神意识驱使下,从某个方面来看,她们的感受却比男人更深刻、更透彻。女性绘画侵入了更多的女性思想,融合了女子情怀,洋溢着女性的独有风采,同样是以女性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女性画家笔下的女人则更具女人味,更有女性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的女性当代艺术代表着女性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她们的作品与思想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进入自觉时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陈淑霞、喻红、韦蓉三位女画家的作品。陈淑霞的《午餐》,以马蒂斯式的抽象而单纯的色块拼成绚烂的画面,画面感强烈,一改以往写实绘画注重细节性写实的套路,让人耳目一新。喻红的《肖像系列》则是写实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塑造出一组当代少女肖像,虚化背景突出人物的表现手法,强化了画面,使观者与画家达成共鸣。韦蓉的《自画像》则是表现了画面中的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无意识片刻,将这一瞬间摄入画面,作者画的所有的细节都藏着故事,艺术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眸,你就能发现作者画作背后的故事。90年代末喻红、夏俊娜、阎平、申玲等一批女艺术家把中国当代女性绘画艺术又推向了成熟期,21世纪以后,女性绘画的创作方式更是丰富多彩,与现代生活接轨,题材也是五花八门,表现手法日新月异,女性的自我认识、人文关怀和自我表达进入一个由感性向理性层面上升的全新阶段。

女艺术家们力求在共同的艺术时代潮流中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创作的作品也力求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周思聪、郑小娟等女艺术家都在力图用自己的创作体现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审美需求。郑小娟在她的作品中虚拟了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重在表现女性的气质意味,减弱了绘画性而增强了精神氛围,强烈的女性意味和作品人物紧密结合,使人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女人的美。相比于何家英等男性艺术家作品中的女性有更强的趣味性。历史进化的开放性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艺术的自由化,使女性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脱颖而出,表现女性意味已经成为当代女艺术家的主要艺术目标。

中国的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出场和优秀作品的涌现虽然不占中国当代艺术的绝大部分,但在中国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女性绘画艺术已经从一颗幼苗不断地吸取阳光和雨露,破土而出,如一面旗帜,已经冉冉升起,随风飘扬,在这沉寂了太久的土地上,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前途一定是开阔、光明的。女性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必将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拓展出更加宽广、幽深的文化艺术空间。

注释: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②琳达·诺克琳.失落与寻回一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姚玳玫.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M],广州:岭南出版社,2010.

第2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关键词】女性 女性主义 女性艺术

一、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产生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大量涌入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很多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论著,特别是西方女权主义代表人物诺克林在1971年发表的重要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和随后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朱蒂·芝加哥创作的装置作品《晚宴》,作品向世人揭示被排斥在主流艺术史之外而鲜为人知的女性艺术家的优秀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这种历史的缺失给女性心理上带来的伤害。这些极大地触动了当时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她们开始对固有的女性社会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质疑,重新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她们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经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随后,全国各地关于女性艺术的展览和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这在当时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至此标志着中国女性艺术的出现。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特性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是有别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有别于男性艺术而独立存在的,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还在不断地丰富变化,所以笔者只是根据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发展现状中相对比较稳定的特征和面貌进行归纳。

(一)自我的关照,内心的倾诉

当代的女性画家并不以宏大的题材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而往往将其作品锁定在自身的生命体验上,以“自我”和“自我的生活”为题材。她们认为,真实地反映她们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远远比撇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关注那些没有体验的、看似宏大的叙事性题材要真实得多,而这实实在在的生活确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如阎萍、陈淑霞、莫也、夏俊娜、陈曦、喻红、申玲等女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自己生活中的不同经历为描绘对象,并乐此不疲。她们已成为中国女性艺术界里运用女性视角观察世界、表现自我的领军人物。艺术家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就是以其出生到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以年表方式记录着画家的成长经历,将自己与时代的变迁进行并置,凸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喻红叙述方式不同的当代女艺术家申玲主要表现她和丈夫的生活关系,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表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并以此来对两性关系在社会角色上的异同这个社会问题进行重新的深思和探究。

(二)母性意识的自述

由于许多当代女性艺术家在家庭中已担当起母亲的角色,这就促使她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作品的题材锁定在距离自己最近的母子生活中,真情流露出自己的母性。这就区别于男性画家那种对于“他者”的描绘,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母子情结作为创作源泉,已成为了母亲这个角色共同的特点。例如,喻红的作品《圣婴》、叶南的作品《孩子,拿什么抚育你呀》等均有此特点。被大家所熟知的当代女画家阎萍就是以母子题材为其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以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笔触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画面大多表现她初为人母后的切身感受,表现的是母与子之间的玩耍和生活场景,凸显了她作为母亲和女人的感受。她曾说,“我是女人,首先是母亲,我喜欢做女人的感觉,我的生活充满艺术,我在其中发现美再画出来,一点也不俗套。我爱孩子,爱所有的孩子。”①

(三)感性的思维方式

女性艺术家创作多注重感性的表达,倾向于描绘心中感受与亲身体验。她们往往以喜欢这么画或想这样画来解释自己的绘画风格。

女艺术家向京提到创作时曾说:“感觉到自己只是表达的愿望太强烈了,不管是不是表达得好,先表达了再说。”②夏俊娜也说:“画画己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已经成为梳理情绪,摆脱烦恼,甚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③申玲说:“我画画没有刻意的设计,凭自己的感觉,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用心说话,是我不变的表达方式。”④

这些向我们揭示了女性的艺术创作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内涵和哲学思考,只是有感而发。

(四)对微观世界的特殊观照

很多女性艺术家对细微的事物或事物的细节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她们有时甚至会将微小的事物或微观世界进行特意的放大,好像以此方式能放大和强化她们的感觉,使画面呈现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廖雯曾对这一现象做过如此的猜测:“或许类似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细密感觉与女性心理有某种对应点?或许由于不擅长理性思考难于把握宏观世界的大关系,因而将关注点放进微观世界,并将其放大成生命世界的全部?”⑤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猜测是否具有可信度,也许她只是戏言,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描绘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视觉的震撼力和对生命体验重新解读的深思。在蔡锦的《美人蕉》系列画中,她通过对无数生命细胞进行特意的放大或缩小,或浓重或轻浮,或纠缠或稀松,或重复或删节来组成画面,使其蕴含巨大的爆发力和侵蚀力。又如刘丽萍在《金玉米》《青玉米》系列画中,以超写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繁复事物的局部切面,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事物具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媒介材料的选择

女性艺术家比较乐于在其生活经历中寻找材料作为自己创作的语言,如布、棉花、纱线、丝绸、纸张等,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比较柔韧、舒缓、飘逸易于亲近的特点。我们在施惠、林天苗、沈远、向京、姜杰、陈可等人的作品都能看到。

女性艺术家喻红在她的后期作品《背影》《火》《蝉蜕》等中用纺织颜料在丝绸上描绘各式女性形象,然后再用树脂封压。用丝绸的柔美、飘逸来暗示女性特质,而这一切在进行树脂封压后变得僵硬、扭曲,以此来暗示女性的命运。在这里材料已作为一种语言参与叙述。

施慧的作品《结》《缠》系列中以宣纸、棉线、纸浆为其艺术创作的材料,这来源于她去宣纸厂参观宣纸制造过程中纸浆的制作经历。林天苗的作品更多的在表达一种观念。她的作品《缠》用棉线缠绕了一个两吨重的线球,给人一种沉重、神经质的气息。她的材料创作灵感来自于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缠毛线球的童年回忆。这件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艺术的特征,它反映出自己对社会定位下对女孩培养方式的反感。在她随后的作品《自行车》中,她用棉线把自行车轮进行缠绕,使其失去自行车的根本的运动属性和运输功能,最后索性把不能骑的自行车的轮胎也换成方形的,使这种隐喻更加凸显。她以此种方法来探索生活中的“有用”和“无用”的界限与定义,引起人们对“有用”与“审美”哪个更为重要问题的追问。

(六)中国女性艺术家普遍对男性世界缺乏兴趣

她们很少以男性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元素。在这一点上与男性艺术家喜欢以女性为题材进行描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艺术家更喜欢对女性自身问题的发掘与探究,她们更希望以此为基点进行追问。

我们从以上归纳的中国女性艺术的特征中,不难发现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已极大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女艺术家面貌,她们已摆脱传统的女性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柔美含蓄、清秀婉约的单一风格,而更多的是以女性的角度对自我、人性和世界的重新审视,这将为今后女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石。

注释:

①张鹏.亲情:阎萍油画创作的审美蕴含[J].美术研究,1996(1).

②③④傅晓冬.当代艺术中的她视点——九位女艺术家口述档案[J].美苑,2004(2).

⑤廖雯.女性艺术以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贾方舟.女性艺术的学术指向——“世纪·女性”艺术展序言[Z].

[2]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47.

[3]孙欣.中国女性艺术之母与子的呈现[J].东方艺术,2007 (9):98.

[4]贾方舟.女性艺术在九十年代[J].美术观察,1999(3):6.

[5]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J].美术研究,1996(2).

[6]徐虹.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J].文艺研究,2003(2).

[7]殷双喜.生命之巢——施慧艺术中的空间诗意[J].美术研究,2010(12).

第3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形象;明治维新;象征

日本自古以来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古典文学上更是和我国本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战以后,日本的文学受到来自西方文学的影响,其题材、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女性角色更是发生了重大变革,浓重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当代日本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塑造是当代日本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文学关于女性形象塑造具有借鉴作用。

1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

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完全否定古典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它依然包含了关于女性柔美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特点。关于日本女性具有东方古典、柔美等气质,在当代日本文学中体现的更加细致、自然。大多数小说作品中将自然之美和女性之美相结合,将女性独特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文学中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女性,常常与自然融为一体。女性身上那种力量就像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坚韧、隐忍,同时又具有爆发力;女性身上那种柔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秀丽、优雅、纯净的美感。例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描述了女性独有的美丽的外貌、美丽的心灵。他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自然景色,同时也勾勒出女性的自然、大方、清纯的形象。在著名作品《雪国》中,他对雪国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优美、细腻的描述,一幅幅美丽的雪国风景图跃然纸上。在美景的描述同时,也特写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外部表情以及外貌特征。这种人物描写与自然情景相互交织的描述方式,正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柔情的女性形象。

2利用时代特征突出女性形象

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时代特征的影响。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掀起了民主、自由的风潮,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带有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她们崇尚民主,渴望自由,个性十分鲜明。同时,这个时期由于思想极为开放,作者在塑造女性的角色时,从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各种女性角色的刻画,从而形成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学风格。例如坪内的作品,主要是突出“人情”的特点。也就是从人出发,而不旧道德、旧文学观念来描写女性,他笔下的女主公往往个性鲜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又例如森鸥,他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品。他的代表作《》,则是一部可以反映受压迫的人民内心的渴求,追求自由、平等的欲望。他笔下的,在灯红酒绿的堕落生活中生存,却又十分渴望自由和平等。这是生活的矛盾,饱受精神的摧残,同时这也是社会的矛盾,受压迫人民追求平等的矛盾。《》这部作品正是这个时期底层人民的渴望和心声。二战之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权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当代的日本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中得到显著提高,日本女性也从封建制度和思想中得到解放。女权运动也影响着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更加向往自由,更加追求平等,寻求个性解放。

3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当代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角色都是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形象,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她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和平和幸福充满向往,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日本女性的浓缩,体现了日本女性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也正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才让读者对于日本女性更多的了解,打破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例如家岛五郎的《一个女人》,其主人公就是一个追求生活、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热烈奔放,却又纯净如许,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4总结

当代日本文学中,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接收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其文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日本文学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贫苦、受压迫、封建迷信的形象,而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则是热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唐纳德・金.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第4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关键词:釉上彩仕女瓷画;审美特征;发展趋势就一般理解,凡是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瓷画作品即是仕女瓷画,而发展至当代,“仕女”这一古典化的称谓似乎已变得并不合时宜,但在尚未有新的概念替代的情况下,笔者暂且仍将当代以女性为题材的瓷画仍称作为仕女瓷画。仕女瓷画的类型很多,而从表现力来看,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使得釉上彩无疑在女性形象美的表达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釉上彩仕女瓷画具有悠久的传统,发展至当代依然是人物瓷画中的重点题材之一。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的与时俱进、大胆革新,已使其在审美特征上大大有别于传统,而在未来还将进一步繁荣拓展,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发展概况

釉上彩仕女瓷画发展历史绵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宋金红绿彩仕女瓷画。但直到清代,釉上彩仕女瓷画才进入到真正繁荣兴盛时期。清代康熙五彩仕女瓷画、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仕女瓷画、晚清浅绛彩仕女瓷画等,各具特色,成为清代仕女瓷画的经典之作。民国时期又在“海上画派”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粉彩仕女瓷画,以雅俗共赏的品位开启了现代釉上彩仕女瓷画的序幕。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即是在古典和新粉彩风格仕女瓷画的深厚传统基础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建国初期,反映现实生活的釉上彩仕女瓷画逐渐成为主流,具有浓郁的特定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得到复兴,古装仕女形象再度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工艺技法、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锐意创新与拓展,不断地以渐进而非激进的方式改变传统、推陈出新,寻求仕女形象在当展的新途径,并已卓有成就。经过数十年的变革,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与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其核心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到西方各种古典与现代艺术风格流派的影响日益显著,许多釉上彩仕女瓷画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将西方艺术元素借鉴与引入到创作当中,从而在形式处理上表现出与传统不相同的特征,尤其以写实主义和印象派影响最大。二是对传统绘画技法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挖掘,更深刻地理解其精髓并运用于创作当中,各种重彩、淡彩、水墨、泼彩、没骨等手法均得到融合运用。可以说,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的变化来源于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广泛吸取与借鉴,从而打开了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在各方面都力图取得突破,其创作真正形成新潮主要是在近二十年。诚然,时至今日,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作品艺术水平仍参差不齐,但从总体而言,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既保留了传统女性美的特点,同时又折射出现代女性形象,在审美上突破了传统女性观而具当代趣味,使之成为融传统与现代的审美集合体。

2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审美特征解析

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体现的是封建伦理体制下的扭曲的审美观,在这种封建审美观下,仕女形象被千人一面地描绘成一种“病态美”,人物形象毫无生气,而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则摆脱了封建审美观的束缚,更崇尚一种积极健康的现代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在注重女性形象外在美表现的同时,更注重于对女性形象内在美的刻画。传统仕女形象被定格于修颈、削肩、柳腰的身材与长眉、细目、樱唇的容貌,从而使其个性特征完全被掩盖,而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中的女性形象美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艺术家凭借自身对美的理解来塑造仕女形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女性的性格特征,通过形体和神情来展现女性的内在品格与气质。其次,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更加注重通过一种具有浪漫和抒情的情境描绘来烘托女性形体美与精神气质。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推崇“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其所所设置的情境主要是庭院、闺房和教子场景,体现着浓郁的封建伦理观,而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则在情境陈设中更加注重于自然化,将其置入到更为自然生动的场景当中,通过置景构图和釉彩渲染等艺术语言的动用来营造某种情境来烘托仕女形神。这种情境的设置体现了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对于艺术美塑造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最后,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在题材内容上广泛拓展,并有弱化情节的趋势。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主要表现的是贵族妇女形象,绝大多数出自于各种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学典故,如《红楼梦》《西厢记》,以及“四美图”,取材偏于狭窄并带有明显的情节性。而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则在题材上作了极大拓展。其一,所取材的历史典故更为广泛,唐代仕女形象被广泛地运用于创作当中,成为一种潮流。其二,西北、西南具有民族风情的新仕女瓷画兴起,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领域。其三,现代装束的仕女形象以写实手法开始兴起。在题材扩展的同时,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对女性形神和情境的渲染,而逐渐弱化对情节的表现。

3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发展趋势探析

中国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在悠久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在各种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呈现出明显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使其艺术面貌与传统不断拉开距离,尽管这种现代转型已经历经了数十年,但其从基本格局来看,依然处在初兴阶段,传统形势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未来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对新颖视觉形式的营造将成为未来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最主要审美追求。近年来,许多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已经在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以各种形式的结合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来打破程式,构建新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如釉上彩之间的搭配,以及釉上彩与其他装饰形式的搭配,都使得釉上彩仕女瓷画呈现出新的审美特色。而在未来,这种融合与创新还将更为广泛与深入,从而将使釉上彩仕女瓷画以更多的新颖形式出现。其次,传统技法仍将在未来釉上彩仕女瓷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将不断弱化。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的用线、用色等基本规律以及“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等美学原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将依然得到重视,但其在表现与运用中会为艺术家适当解构与重构,从而以其以基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的新面貌出现,其民族传统的鲜明性将被适当削弱以适应新时代的受众审美需求。最后,对色彩运用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传统釉上彩仕女瓷画对线条运用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用色的运用,而在西方绘画实践与理论不断加深影响的情况下,对色彩多变的光影效果的处理将成为未来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家的重点,笔触则将进一步变得轻松柔淡,使其服从于色彩表现。艺术家将更注重根据女性形象的身份、性格等来仔细处理色阶、色调和色相的微妙变化,而不再将色彩只作为辅助手段,色彩趣味的加强将使当代釉上彩仕女瓷画变得更具观赏性。

因此,近年来,釉上彩仕女瓷画家更加注重于创新与求变,工艺与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渐入佳境,未来釉上彩仕女瓷画的变革将变得更加激烈,各种新风格、新潮流将不断涌现,釉上彩仕女瓷画艺术必将迎来更为繁荣发展的时期。参考文献:

[1] 张小萍.从陶瓷仕女图纹看古代女性文化[J].中国陶瓷,2006(02).

[2] 王亚囡.明清陶瓷仕女纹饰的社会背景[J].美术大观,2007(10).

第5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在一切以市场成功为衡量标尺的今天,尚未变得足够强大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却因艺术注意力的市场化转移呈现出或被市场追捧或被主流艺术边缘化的两极分化趋向。回顾过去,“女性艺术”曾一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不可忽视的“在场者”。如今,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分化,再次为我们提出了女性谋求“自我突破”的时代新命题,而一场有关“女性当代艺术”的投资热潮也即将展开。

一个展示女性自我的舞台

阳春三月,一场名为“缺席的身份――2011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提名展”在福建省美术馆隆重展出。作为福建省美术馆“春花点点红三月女艺术家邀请展”系列展之三,本次展览汇聚了13位国内新锐女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这其中既有著名旅法艺术家沈远、著名当代艺术家向京,还包括了中国性别艺术和精神艺术的先锋代表崔岫闻,以及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张婧婧,留法艺术家林苒、张奋飞,台湾艺术家薛幼春等。

据了解,13位艺术家的作品均参加过国内外的重大艺术展览,并被欧美等国家博物馆收藏,此次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的不少作品都是首次在福建亮相,而本次展览也是福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女性当代艺术家群展。

第6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职务:班长兼政治课代表

特点:因为是班长,什么都优先,出身好(旧皇城),自己的能力也不错,只是常以权谋私。现在正策划着2008年开全校运动会。但前几天有点感冒,是一位南方同学给传染的.

2. 姓名:天津

性别:女

职务:团支书

特点:因为和北京同桌,所以当了团支书,其实能力也不错,有进步的潜力,只是坐在北京旁边,锋芒经常被掩盖。

3. 姓名:重庆

性别:男

职务:劳动委员

职务:劳动委员

特点:体格健壮,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长得帅,很受欢迎!最近比较忙,因为全班供电不足,所以正在为全班修水电站。

4. 姓名:哈尔滨

性别:女

职务:化学课代表

特点:皮肤特白,漂亮大方,家里有很多漂亮的冰雕。化学学的好,所以家里开了不制药厂。

5. 姓名:长春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学习成绩中等,是个影迷,业余时间喜欢拍电影,虽然没拍出什么精品,但也是小有名气。

6. 姓名:沈阳

性别:男

职务:东北小组组长兼体育委员

特点:吃苦好学,写作业很认真,只是成绩很一般,可能是学习不得法,体育成绩优秀,个头不小。

7. 姓名:大连

性别:女

职务:宣传委员

特点:是个球迷,宣传工作做的很好,只是,有时宣传过了头,导致自己认为自己很牛。和沈阳是同桌,很多男生往他们看,看沈阳块头不小,看大连美兮倩兮。

8. 姓名:济南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书香门第,每年都来考功名,可惜没本钱总是不被录取,好歹家里有几眼泉水。

9. 姓名:青岛

性别:女

职务:环境委员

特点:济南同桌,环境保护者,在家里放养了许多水鸟,也是个窈窕淑女,家里开了不少有名的企业,最近,正帮着班长策划全校运动会,看得济南干着急。

10. 姓名:石家庄

性别:男

职务:华北小组组长

特点:踏踏实实干革命的男生,学习成绩很一般,没有不良记录。因为北京当班长,天津当团支书,所以把华北小组长让给了他,其实也是有职无权。

11. 姓名:太原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皮肤不太好,因为家里是开煤厂的。

12. 姓名:呼和浩特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肌肉结实,强壮有力,家里养着很多羊,生活还算可以。

13. 姓名:郑州

性别:男

职务:地理课代表

特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因为他家住在交通枢纽上,所以让他当了地理课代表

14. 姓名:合肥

性别:男

职务:数学课代表

特点:又一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只因家里有人在科技大学,所以当了数学课代表。

15. 姓名:上海

性别:女

职务:副班长、华东小组组长兼英语课代表

特点:能力和条件都比班长强,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打扮也很时髦,当副职只因为她是女的,出身也没班长好(她家解放前是买办),还有点小资。在全校有一定影响力,前不久,亚太级部各班班主任集体到她家去家访。

16. 姓名:广州

性别:男

职务:生活委员兼华南小组组长

特点:比较有钱,能力也不错,和班长的水平差不多,他讲话的口音在全班比较流行。

17. 姓名:深圳

性别:女

职务:学习委员

特点: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学习成绩突出,比较有钱,有海外关系,看得同桌的广州痒痒,可惜出身差点。

18. 姓名:南京

性别:男

职务:物理课代表

特点:成绩不错,能力也不错,历史上曾当过班长,只因表现不好,所以被罢免了。

19. 姓名:苏州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南京同桌,小家碧玉。

20. 姓名:无锡

性别:男

职务:文娱委员

特点:帅气大方,懂礼貌,家里是工商实业世家,还开了个影视城。

21. 姓名:杭州

性别:女

职务:语文课代表

特点:班花,孤芳美人,学习成绩也很好,家里出了个叫金庸的,所以当了语文课代。

22. 姓名:宁波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杭州同桌,没有杭州的家景,却多了几分清纯,而且心灵手巧,做的汤圆很好吃。

23. 姓名:温州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家里是干个体户的,课余时间经常做小买卖,所以零花钱很多

24. 姓名:南昌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孩子,是一个拥军模范。

25. 姓名:福州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踏踏实实干活的另一个男生,学习成绩进步中。

26. 姓名:厦门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福州同桌,海边的渔家女,美中透着野劲,只是,家里有人搞走私,被公安逮捕,所以最近比较烦。

27. 姓名:武汉

性别:男

职务:华中小组组长兼生物课代表

特点:成绩当然不错,也有点人缘,所以当上了生物课代表。

28. 姓名:长沙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爱吃辣椒、能读书、打架厉害、凡事喜欢争先、出风头、不安分守纪的“调皮鬼”。

29. 姓名:西安

性别:男

职务:西北小组组长兼历史课代表

特点:能力不错,年纪比较大,家里摆设比较古典,秦始皇就是他家的人,所以历史学得不错。

30. 姓名:兰州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朴实的女生,学习成绩偏下,家是开面馆的。

31. 姓名:成都

性别:女

职务:西南小组组长

特点:能力不错,有内涵,容貌秀丽,和重庆同桌,看着重庆高升,心里很不是滋味。

32. 姓名:南宁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性格文静的男生。

33. 姓名:昆明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魅力在她浅浅的微笑里,家里有个大花园叫世博园。

34. 姓名:贵阳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江南的男生,虽没关东大汉的豪爽,却也韵味无穷。

35. 姓名:乌鲁木齐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就象天山上的雪莲那样的美。

36. 姓名:拉萨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因为家住高原,比较偏远,给人以神秘感,平时很冷峻,其实挺和蔼慈祥。由于得到全班的帮助,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37. 姓名:香港

性别:女

职务:无

特点:国外回来的插班生,大家看着她一身洋气,百感交集。

38. 姓名:澳门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另一个国外回来的插班生,大家羡慕他,因为他家开了几个。

39. 姓名:台北

性别:男

职务:无

特点:问题男青年,家里很有钱,在美国有海外背景,因为打架受到批评而逃课,至今没来上课,还赌气说一辈子也不想再进这个教室。

40. 姓名:高雄

性别:女

第7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摄影,男性,社会

 

谈到女性视角和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就不得不谈一谈在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正是女权运动的产生使女性,使女性艺术家真正的进入公众的视线。

女权主义在艺术上的最主要影响包括:更多的女性艺术家的脱颖而出,从女性的视角用她们的作品体现出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事物的判断,女权主义运动之前出现的更多的艺术家都为男性,例如早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雷诺阿、毕加索等等,很少提及或记载女性艺术家。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则出现在女权主义运动之后,摄影更尤为之多,摄影应该是非常适合于女性的,更多的女性艺术家都曾在摄影方面取得成功。在摄影中,艺术家们施展出了创造性的才华,也流露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女性性格特点突出体现在女性主题作品上。女性主义运动之后女性主义主题已经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使女性意识抬头,这一主题已经牵涉到东西方具体的性别观念、家庭观念、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女性摄影主要聚集于四种主题,社会纪实,家庭社会,女性的身体以及虚拟实境,其中留下大量的自拍的肖像。这些作品都突出体现了女性性格特点和内心流露。很多早期女性摄影家都是通过自拍释放自己的私人梦幻同时也是种发泄。无论是真实的现状还是虚拟的梦境都可以从中得到发泄。1)迷恋自拍的女性摄影师

那么,真的有女性的视觉?这个问题曾经争论了很多年,然而回答仍然是模棱两可,真的要做出明确的分类并非易事。然而女性摄影的确满足了女性在社会角色扮演中的欲望,尤其是在她们所拍摄的其女性以及儿童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女性在男女平权的努力中通过摄影所付出的代价,也足以体现出女性摄影的价值。女性从被观看者变为观看者或自我观看,以前往往都是男性为观看者,这种主动与被动的转变造就了更多早期女性摄影师作品主要以自拍为主,以女性的视角重新观察女性自身,也可以说是拍摄女性身体是女性艺术家进入艺术的切入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2)充满母性的女摄影师

在两种性别构成的世界里,对于男性,女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入微,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情感细腻,充满感性。这种独特的性格特点及独特而切身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很多女性摄影师都拍摄关于亲情为主题的作品,体现女性特有的母性。例如莎丽曼,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的头牌摄影师”。 莎丽曼,在她的作品里,到处可以看到孩子的身影。她的镜头一直围绕着她的孩子,直到她们长大离家,莎丽曼的作品里有着一种只有母亲才能拍出的温馨,环绕的山脉,纯朴的邻家,她的父母,深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莎丽曼展现出青春的恒久魅力,将个体家庭的真实推及到广阔的史诗般的意义上,让看到照片的人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在莎丽曼的作品里,相机不仅能反映日常生活的原貌,同样也长于描述潜意识的内在需求。莎丽曼的作品里充满了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本性,照片中呈现的是清澈的眼神,即使是佯装成人,也带着孩子的稚嫩社会,同时更能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存在,将个体家庭的真实推及到广阔的诗般的意义上,作品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纪实性,充满了家庭的气息。

摄影到今天为止发展了一百多年,在这短暂的历史中摄影从一开始的模仿绘画艺术摇身变成了当代艺术另种的艺术创作语言,它变化之大,发展之快,是任何一门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孕育了多少天才的摄影家们的聪明才智,包涵了多少摄影家们的倾心探索。女性摄影师不再拍摄那些花花草草,情意绵绵的事物,她们会对当今一切敏感的社会话题用镜头来表现来说话。

女性摄影家她们选择、认同摄影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摄影被普遍认为只是一种无法担当‘高艺术’大任的大众娱乐的媒介时,她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将其提升至一种足可与绘画、雕塑等所谓的高艺术媒介匹敌的、不仅仅只是记录的、而且也可以强烈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主张的强劲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性摄影家们通过自身创作实践进入主流的过程中,也同时带动摄影这个边缘艺术媒介进入主流,使其成为后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介之一。女性已拥有自己的声音,女性摄影家的艺术实践的多样性丰富性,用区别与男性的独特的视角成为世界艺术舞台的独特风景。

参考文献

[1]邱志杰著《摄影之后的摄影》

[2][英]约·伯格[瑞士]让·摩尔著沈玉冰译《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3]顾铮著《像你我一样的呼吸》

[4][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论摄影》

[5]顾铮著《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

第8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摘要:傅莹女士是中国第二位女外交部副部长(2010年1月4日-今),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分析傅莹的外交活动,探讨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中涉及的社会性别问题。本文认为:傅莹外交方式与以往中国外交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傅莹善于发挥女性魅力,以温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输出中国官方看法,输出中国软实力,有效地改善国家间关系;同时这种积极的作用受到国家实力的局限。现今中国外交中的女性仍受到歧视,所以在外交工作中纳入兼容两性,平衡发展的思想工作很重要。

关键词:傅莹;社会性别;中国外交;外交活动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女性参政人数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历来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时代的进步并没有改变女性在外交事务上的劣势,女性参政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女性外交家的影响力相比男性微乎其微。李英桃的研究表明,这与中国外交政策、国际环境和外交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息息相关。21世纪初期以来,国内学者从社会性别角度研究中国女性的参政状况,包括她们在外交上的表现。学者们着重分析女性参政现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学术界很少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的女外交家,比如傅莹和她特有的外交方式。傅莹1953年1月出生在呼和浩特市,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她曾任驻罗马尼亚使馆随员,外交部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等职,并成功地完成了1992-1993年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1998年傅莹出任驻菲律宾大使,2000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2007年3月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使她于2007年4月成为了中国驻英国的第一位女大使,任职至2010年3月。驻英大使让傅莹的外交才能进一步体现,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因此2009年12月她被任命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也是新中国第二名女外交部副部长。[1]有关傅莹,目前只有一些原始资料,如她的生平、会议发言或总结、在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任大使时的事迹等,学界尚未对傅莹的外交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在此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研究傅莹外交活动,试图从中窥见当前中国外交中的社会性别状况。研究问题包括:傅莹外交活动的特点是什么?这种外交怎样影响中国和其他利益密切相关国家?如何评价傅莹的外交活动?它对我们了解外交事务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有何意义?为此,笔者先简要地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近现代中国外交,再对傅莹外交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一、 社会性别与近现代中国外交概览

1、 国际政治中的社会性别

傅莹的成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其中“女性”这个身份是大家颇为关注的话题。近代以来,女性参政人数并不少,但大都鲜为人知。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女外交家仍不多见。这与她们的性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两性的群体差异和行为方式。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生理差异在社会性别中被极端化,衍生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这组二元对立关系。[2]一般而言,男性特征是强硬的、侵略性的、竞争的;而女性特征是软弱的、感性的、合作的。这样的二元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而不是相互倾听和对话。[3]然而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并不总是和现实中的男性与女性一一对应。很多女外交家、女总统具备男性特征,比如撒切尔夫人,被认为是“铁女人”。[2]

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这对范畴很明显地体现了女性在国政和外交中的不平等地位,进入决策圈的女性也深深受到这对二元关系的影响和束缚。她们或是努力向男性特征靠拢,希望借此能得到肯定;或是以女性特征来博取同情和认可。女性特征实际上是相对于男性特征而存在,是依附于男性特征。所以在社会性别中,由于文化因素形成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以及由生理决定的男性和女性这两组二元关系深深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国家间外交情况。

2、1840年后中国国际环境和外交中的社会性别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忍气吞声任人宰割。台湾学者石之瑜认为,近代中国“建立的是一个阴性”[4],而同时在外交上也是阴性、软弱、妥协的。“西方列强以他们心中的女性特质来描绘中国—驯服、顺从、消极等,双方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支配与从属的权力关系表现地淋漓尽致。” [4]从社会性别角度来看,这段时期,中国沦为了一个具有女性特征的国家。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受到西方大国的遏制和敌视,严峻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改变了外交政策,走向另一个极端—男性化。“传统上的男性特质‘对抗’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主旋律,而所谓女性特质‘合作’被边缘化了。”[5] 这种对外关系的现实和认知很大程度影响国内民意,并作用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别。[6]在国内,女性的地位表面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却要求她们放弃女性的生理特征,剪式发型、穿男性的衣服。本质上是去女性化,并认可“男尊女卑”的观念。这种隐性歧视使得女性被严重异化。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外交上的少数女性也出现男性的强势特点。如晚期的王海容和时期的。

改革开放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如美苏关系的缓和、合作和平共同发展等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主题,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改变了过去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开始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各国交往。从社会性别角度来看,长期被排斥的合作、双赢等传统的“女性特质”被提到了与斗争、对抗等“男性特质”同等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超越了“斗争”和“对抗”。[7]社会开始回归女性、赞美女性。但对“女人味”追求的同时也对女性造成新的压力。这个时期,中国外交界的女性工作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她们开始展示自己的实力,各具风格和特点,并且在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吴仪和傅莹。

从上述简要分析中可以发现,国际环境和中国内政深深影响着中国女性,特别是外交事务中的女性。中国外交的社会性别特质主导着外交中活跃的女性。当中国外交偏阴性时,女性外交家则多是妥协合作;当中国外交呈现极端男性化时,外交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硬化的不妥协的“男人味”。当中国外交走上正轨,外交中的女性开始得到解放,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如今中国外交中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同在,在不同场合两者的作用各有其优势,它们互为依托而不相互对立,是一个国家成功有效处理国际事务所不可或缺的。其中,傅莹是女性特质外交的典型和杰出代表。

二、 傅莹外交活动的分析与女外交家的社会性别现状

1、 傅莹外交活动的四个显著特点

2010年1月5日,傅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现年(2012年)59岁的傅莹成为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傅莹任驻英大使的期间是傅莹外交方式渐渐形成和丰满的时期,更是她展现自己外交魅力和外交风格的阶段。她独特的外交方式受到了中英两国政府、人民和媒体的肯定和赏识。综合中外媒体对傅莹外交活动的正面报道,傅莹外交是一种温和式外交,以输出软实力为主要方法,善于运用女性的各种魅力来打动对方。其特点如下:

(一)时尚外交:

无论在外交场合还是公共场所,傅莹穿着时尚得体,举止优雅,魅力非凡。《人物画报》认为傅莹比巩俐、章子怡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8]傅莹利用身为女性的便利,一反中国官员惯常的死板沉闷,衣着发型时尚大方,饰物考究,搭配恰当。公众视野中的傅莹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国外交官的魅力和中国女性的优雅,赢得了外界的称赞。

(二)亲民化外交

傅莹重视民众路线,经常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看待问题。英国媒体曾经误报一则消息,称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国一档歌手选秀节目扰民。傅莹就在《太阳报》上发表公开信,表明自己是这档节目的粉丝,并顺带介绍中国类似的歌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说明这类节目在中国同样很受欢迎。[9]她的做法不仅澄清了误会,显现了自己的友好而且还增进外界对华了解。英国《卫报》赞扬傅莹的外交艺术,称“以丘吉尔、斯大林为代表的历史上传统野蛮的治国本领,将被一种新的外交艺术,‘软实力’的应变能力所取代”。[10]

(三) 媒体外交

傅莹擅长借助媒体平台,当国际热点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出中国的声音。2008年3月,拉萨暴力事件后,一些“”分子冲击我驻英大使馆、干扰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某些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傅莹作为驻英大使在英国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奔走,并接受英主流媒体采访。她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11]她坚定地指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流淌在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12]傅莹的词句温婉中蕴含坚定,充分展示了一位外交官的风采。

傅莹擅长选择性地利用不同媒体,不盲目选用大报,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报纸的受众特点来选用合适的报纸媒体。[13]同时,她也擅长用具体数字和事实讲述中国的情况。上文提到傅莹发文《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真实而感性地表达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境,并以数字和事实详实细致地介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打动了不少西方读者。[11]

(四) 外柔内刚

相比中国其他官员强硬和灌输理念,傅莹在倾听和沟通上富有耐心。正如在媒体外交中所叙述的那样,无论是对“新疆”事件还是“”事件,傅莹都以理服人,用最容易感化英国人的方式去描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想法。在“新疆”事件中,她的撰文《统一和团结流淌在代代中国人血脉中》,以优美纯朴的民歌入手,让英国人从一个全新的合适的角度去了解新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真正关系,了解新疆的情况。当然,傅莹虽然外柔,但内心刚毅,立场坚定。她把自己刚强的内心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表达。《国际先驱导报》赞扬傅莹的外交方式:“很少有波澜壮阔的豪言壮语,却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触动外国人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这就是傅莹方式的魅力”。[14]

2、傅莹外交的长处和局限

从上述可以看出,傅莹有她独特的外交艺术,这种外交方式得到了中国、英国甚至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赞赏。伦敦前市长肯?利文斯通称傅莹作为中国驻英大使的成就“绝对是辉煌的”。[15]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 [8]傅莹担任中澳大使期间,中澳两国贸易额增长了近143%。[16]澳洲外长唐纳赞美她是中国利益的有效倡导者。在她所以,傅莹的外交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甚至带来经济贸易增长等显性的利益,也带来一些隐形的好处,如增加外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减少他们对中国的误会,向国外输出中国软实力等。

在上述评论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要看到傅莹的外交同样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傅莹在任驻英大使期间,致力于改善中英关系。但她的努力面临着 “问题”的考验。

英国是“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它曾推动过“”活动。2000年,英国在外交和联邦事务称其不承认中国对的。在2008年3月14日暴力事件后,英国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表示出对中国的不满。[17]英国民间人在中国奥运火炬传递时参与暴力冲抢事件;在奥运会期间,在鸟巢外面挂“自由”旗。对此,傅莹主动撰文,积极社交,通过传媒传递中方的观点。她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来缓解中英在“问题”中存在的紧张态势。虽然之后的态势发展令人欣慰:英国议会代表团的《报告》对中国政府的观点有大量的介绍,而自由运动观点却受到冷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很难出现2008年人权听证会的局面。[18]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傅莹外交的作用在其中而言,是微弱的,以下是具体分析。

傅莹积极向英国主流媒体撰稿,阐释中国观点,以理服人,确实打动了一些英国读者和部分英国官员。但国家的行为是建立在本国利益上的,英国对于问题有基于国家利益考量的一套想法和处理方法。况且,傅莹的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关活动和形象包装上,这些并不能扭转外交上的根本被动态势。事实上,傅莹外交在中英问题上并不像国内媒体描述得那么乐观。国外媒体大量刊傅莹的文章,但不意味着媒体甚至是国民认可这些文章。英国历来在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在2008年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以来,它的立场灵活务实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傅莹仅仅凭借几篇文章是无法改变现状的。[13]应该指出2008年底英国及其一些西方国家转变立场,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环境的改变。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英国等西方大国不得不考虑多方利益因素,同时它们也需要中国的帮助,所以不在问题上刁难中国。

当然傅莹无法改变英国政府对问题的根本态度并不能说明中国女性外交家的能力有限。因为无论男女性外交家,其作用都受制于国家实力与国家利益。应该看到,傅莹外交中时尚、温和且善于利用媒体等特点不同于男性特质外交,它能够吸引英国人的眼球,有效地缓和中英紧张关系,较大程度地输出中国文化,并且以能让对方接受的方式传达中国官方的态度,博得他们的认可。这恰恰好是女外交家擅长之处。

本国的实力决定了外交家的基本实力,在外交家的背后,是各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但外交家反过来塑造了这个国家的外交风格,例如,傅莹以她独有的外交方式使得中英关系在某一时期变得温情脉脉。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女性外交家的出现可以改变各国之间的交往方式,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国与国之间的整体利益关系。外交家如同各国之间交往的“手套”,女外交家就是改变了手套的颜色。[19]她们在国际舞台上是不可或缺的,起着剂的作用。而女性特质外交,如傅莹外交方式的不足之处本质上是中国实力和国家间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

3、女性外交家的社会性别现状

一般而言,女性擅长发挥女性特质。同时期(指改革开放后)活跃在外交领域的另一位杰出女性是富有男性特质的吴仪。吴仪从未踏足外交部,但为中国外交做出不小的贡献。她的外交风格与傅莹截然不同,具有男性特质的强硬。她强硬和睿智的外交手法给国人甚至她的对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吴仪代替患病的中方团长出席。当时的谈判任务及其艰巨,傲慢的美方代表表示“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吴仪立刻回应:“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美方代表哑口无言。德国《南德意志报》的文章把吴仪称为“不妥协”“坚持立场"的“中国的铁娘子”。[20]她也曾在《福布斯》世界百名权威女性中名列第二。可见那时的吴仪在国际外交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同样是女性,一个富有男性特质一个充满女性特质,她们都展现了自己的魅力,都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们能够与男性一样承担起中国外交的任务与职责。也再次说明,都应该和男性一样得到重视和重用。

但中国对于女性外交家和女性特质外交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仍然不够,其数量和质量仍处于弱势。从中国女性参政这个大范围而言,虽然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保证女性的参政人数,为妇女参政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使中国女性参政走出低谷。1949年以来,中国女大使人数很少,还不到3%。而且她们大多被派到中小国家。女大使虽然少,但女外交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其中有不少是外交官夫人。[21]所以可见,在当代中国外交中,女性这个性别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平等地位和重视。这种状况与性别歧视、传统观念和女性本身息息相关。

如今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中都存在许多两性不平等的问题。对女性的歧视,对女性所做贡献、所受伤害的忽视,使得女性特质和女性被长期排斥于国际关系外。其实,在社会性别中,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进社会平稳地发展。

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往往将男性和男性特征置于统治地位,而将女性及女性特质置于被统治地位。[2]这种理论夸大了男性特质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女性特质对国家行为的意义。实际上,在一些世界环境安全问题面前,若是以男性特质去征服和控制,或许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这是由于男性特质一般从对抗和竞争的角度来考虑国际关系问题,而女性特质则更青睐平等与协作。因此,如果把女性特质纳入决策过程中,多采用沟通和协调的方式在解决国际问题,进行更多的交流,特别是在避免矛盾、化解冲突的环节进行提倡,这就有可能会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冲突化、公开透明化。[22]

外交家无论男女,无论是男性特质还是女性特质,在重大问题面前,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其本国的国力。因此在一国国力的基础上,力求更有效的外交方式,更有效的外交战略,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一国的软实力,并且更大程度地利用女性在外交和国政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外交中纳入社会性别的意识,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力。但不能曲解“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要明确“男性特质”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就像女性特质并不单单属于女性一样。而且要改变肯定一方就必须抑制和否定另外一方的思维模式。

对此,女性主义理论中提出了“合作权”“赋权”与“行动权”,其强调的是包容与合作,是权力和能力的合成,使得政治、外交变得人性化,不再是裸的武力与威胁,而是充满包容和关怀。同时,女性主义对于女性和女性特质的这些倡导和解释,为一些用传统政治理念难以解决的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样的,这并不是旨在男性特征,并不是要将男女两性特征的对立关系推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希望在外交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能够兼容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能够兼容男性与女性。[23]

女性外交家从不同于男性外交家的角度积极影响着中国外交,甚至国际社会。因为相比男性特质的控制与冲突,女性特质更倾向于从和平、平等、合作共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傅莹的外交方式正是集中地体现了女性特质。从社会性别角度来分析,这种外交方式是温和的,善于发挥女性魅力、以输出软实力为主,能够有效缓解国家间关系,博得对方的好感,在潜移默化中扭转他方的看法。但傅莹外交的优势大多体现在公关活动和形象包装上,属于技术层面,虽然能有效改善对外关系,但本质上无法扭转他国的行为。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单一模式的外交都有其不足,无论是女性特质的傅莹外交还是男性特质的吴仪外交都会受到国家实力以及国家利益的限制。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女性外交家都富有成就,有能力且有实力与男性一样共同管理中国政治与外交。

如今,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国内外问题的干扰。在这种局势下,中国既不能一味强硬地外交,也不能一味软弱退让,需要将这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以中国的综合实力来说,对待原则性问题立场要坚定,而相对而言这方面是男性特征外交的强项。但在这一过程中切莫忘记以理服人,多向外国输出自己的文化。女性特征外交可以灵活多变,以温文尔雅来软化对方,以刚毅魅力来使其折服,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傅莹-互动百科[Z]..2011-2-21.

[12]傅莹.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意识流淌在代代中国人血脉中.[Z]. .2011-4-19.

[18]曾飙.“傅莹模式”真的存在吗[Z].blog.省略/expert_article-151451-6772.shtml.2011-3-25.

[19]乔新生.女性外交 各领[J] .环球人物,2007,p.12.

[20]欧乐平.吴仪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管理学专业,2009.

[21] 同[4],p.355-356.

第9篇: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

女性艺术批判意识个体经验当代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断和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运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在这个多元化的时出自己另类的声音,这种声音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其存在价值和现代意义值得关注。

首先绘画题材的实验性拓展,即绘画摄取表现对象的角度及表现对象角度本身的转变,一批意在超越现实世界物象,强调个人心理经验和性别经验,具有批判意识,捕捉并局部放大物理世界的独特部位的作品相继出现,这批女艺术家的具有批判意识的探索性的作品从另一面开拓了人们对艺术认知有传达方式的思路、视野,为绘画题材和当代艺术的题材向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触探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例证。尽管在当代艺术语言风格的饱合花样翻新,但是九十年代的当代女性艺术家仍然能够走出来,从她们个人的生存经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中生成创作激情并加以反思,对即有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无论新旧、无论东西方,只要能在新的语境中为其所需、所用并加以重新组合、凝练以产生个体化的艺术话语,个体化的绘画和艺术作品实际上是对个人经历、体验的探寻,是由个人视觉切入历史与时代,并从中洞悉历史与时代真谛,同时也表现为个人的、私密的、现实的、历史的,也就是公共话语和私密话语的相互转换。这些女艺术家的作品反应了人格与个性的和谐表现,她们作品的批判意识突破了的话语霸权,艺术创作走向多元。

艺术家无论是男艺术家还是女艺术家是多元相生,他们生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里,都在相互磨砺、对立和混融相生中,男女的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个男女艺术家都在寻求和探索自己的当代语言体系,表达时下的社会精神、动态和趋向,反思和认知我们生存状态、生存环境、介入社会。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她们的笔触情节也是它绘画语言的重要因素。拐弯扭转的圆形笔触,各种亮度不同的高光点,对艺术家来说无论是画面上的视觉因素,包括风格、形式和某种个体化的独特、独特的绘画语言都是为精神的表达,而不是表面的某种形式的花样翻新。而精神的表达不仅包念着形式语言的批判性,而且也是对社会现实、人类生存和自然、文人环境、历史、个人精神体验的批判意识;艺术家还必须保持直觉、情感、回忆、梦幻意识等主观世界的深度体验,保持着历史主义态度和人文主义热,通过个体意识的真正自主来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艺术对身与心、生与死、自然与人生、自我与超越、意识与潜意识、存在状态与生命需求等等复杂矛盾的无休止的探询。 当代社会是一个包容性很强,是百花齐放的,是多元的,这也包括90年代女性的当代作品。艺术家的前卫性和批判意识已经被“雅俗共赏”,当代女性艺术以及思想深度内涵直面观在和批判学术界,从边缘走进中心,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当代女性艺术,不光是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当代文化和艺术问题,由于文化背景生存,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把西方的女性艺术作为品牌和商标硬套在中国的女性艺术观象上,的、社会的更多的是个人的私人化的作品。当代女性艺术不同于“女人绘画”而是女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为一种感受和表达方式,是人化的,而非性别化的,是独特的个体意识和个人的语言方式,它是超越画种界体的,自然也包括装置的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能体现当代精神和具备当代语言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和其他当代艺术一样,有一点毋庸质疑,即相对于传统艺术流派通过对材料、技术、形式等创新改进,而进行的批判行为,创新当代艺术是通过对精神的创造和人文关怀来体现其价值所在,但必须有精神关怀和批判意识来支撑,当代女性艺术的和它的批判意识是同步的,90年代女性艺术作品用不同媒介,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介入社会,关注女性自身体验,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她们时而宣泄自我情绪,时而传达自己的观念,内心感受,或是以女性的批判意识反思揭露嘲讽传统的艺术、技法、意识观念,对社会现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个体体验用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媒介展现自我思维意识。

中国当代的女性艺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话语的代言人,而是与女性艺术的敏感进入内心,以私秘话语和个人化书写关注自我,关注女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命,对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女性艺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秉承当代文化的批判精神和它所具备的丰富内涵,这种品质和内涵使女性当代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了时代的绘画作品。90年代涌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们作品的形式感和创作方式上比前辈女性艺术家更加自由,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也就更加接近女性意识,也就更具有女性的批判意识。因此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艺术家必须看重作品与观念的交流,必须看重自身的当代性和自身的批判意识,而不能仅仅发挥女性天然的敏感、细腻、感性对艺术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同时也不能一味以性别角度狭碍了自己在艺术上的思路,女性艺术家需要超越自身性别意识真正投入到沸腾的当代艺术中去,真正获得艺术的自由和解放,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

: [2]琳达·诺克林著,李建群等译.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西蒙·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女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