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第1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财政事务;培训包;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83-03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神,于200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本文就是其中《财政事务》项目培训方案的部分研究内容。

一、培训方案的开发依据

(一)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

根据教育部对培训包项目的总体要求,各项目的开发工作,必须以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财政事务》培训方案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其次。根据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师资现状及能力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二)以全国同类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为依据

总体调研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财政事务》专业的学校非常少,从调研情况看。这个专业的招生已没有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教育部的专业设置目录中还保留这个专业,所以,部分学校以此专业为名,但课程的设置、培养的目标已不与此相适应。第二,中职学校的教师专业不固定。由于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的调整使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对他们专业培训的面要广,对知识的要求则不需要太深。第三,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须纳入培训的内容。第四,在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老师数量不多,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各学校是否设置这个专业决定培训的需求。

(三)考虑本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设《财政事务专业》所适用的岗位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涉及的国家财政、财经法规政策性较强。必须使受训教师有一定的把握前沿动态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四新”的内容,并以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培训方案具有动态效果。

(四)按岗位任务导向设计培训内容

1.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是目前乡(镇)财政(农经)所实际工作中急需的人才,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也能完全胜任乡(镇)财政(农经)所各岗位的工作要求。

2.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级干部、村级经济的发展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财政专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辟以社区(村级)管理岗位为毕业生新的就业岗位群,

3.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行动导向,是与以往学科体系教学完全不同的。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按岗位行动导向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进一步明确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训目的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指导。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

(二)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能力标准的不同要求,将中等职业教师分为上岗、提高、骨干3个层级进行培训。可将3个层级界定如下:(1)上岗层级教师界定,学历达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2)提高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的合格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水平与能力,向骨干教师目标努力的教师。(3)骨干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基于《财政事务》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制定以下培训目标,原则上达到:

1.上岗层级专业教师

(1)初步了解财政事务专业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了解实际的职业及职业规章。使上岗层级专业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新从事财政事务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2)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特定财政事务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能基本把握课堂的节奏,具备独立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3)了解基本教学方法,掌握一到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能够应用基本的教学媒体。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比较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组织乡镇各项财政收入、读懂预(决)算说明、掌握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会计基础。为获取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层级专业教师

(1)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教学的高层级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能够进行教学计划的具体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资料、媒体、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场所的分析应用。

(3)理解专业教学法的内涵。掌握各种专业教学方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财政事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教学改革方向,掌握先进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学法,并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4)掌握职业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具体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获取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通过培训(特别是社会实习),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熟悉如何与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下一步回校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5)培养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经过培训为获得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财政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财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双师型”或“双师资格”教师,真正达到以骨干示范作用带动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如编写乡镇财政预(决)算书,对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部门预算、进行税务检查和税收筹划等。

3.骨干层级专业教师

(1)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教师资

教学实践和职业工作实践的这种“双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方向教学的骨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将其培养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头带人。

(2)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熟练地完成教学活动,善于把财政事务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环境,开拓学生在专业工作中学习的可能性;善于开发专业教学中的学习工作任务。并具备财政事务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系统地进行技术、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组织与评价。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提升从事中职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知识更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的变化,逐步成为专家级教师。能够统筹总领财政事务专业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5)培养高级别的操作技能。中职师资增加将提高所教专业与社会联系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熟悉如何与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培训内容

1.教育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是: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教育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职业教育心理学培训。每个模块有一个课程对应,分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教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础应用讲座》、《财政事务教学经验介绍》、《职业教育心理学基础》。其中基础类和职业道德类适合上岗、提高培训。其它类可适合所有培训。

2.专业类。有以下内容:模块一:职业发展与劳动组织分析培训,课程有《财政事务职业发展和岗位分析》(上岗、提高、骨干)。模块二:系列专业“四新”讲座培训,课程有《财政(税收)事务新规章介绍》(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新理论介绍与分析》(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热点研讨》(骨干)、《公共管理》(上岗、提高)、《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上岗、提高、骨干)、《社区工作实务》(上岗、提高)。模块三: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含技能)培训,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上岗、提高、骨干)、《政府采购》(上岗、提高)、《预算编制》(上岗、提高)、《部门预算》(上岗、提高)、《预算报表分析》(上岗)、《预(决)算编制》(提高、骨干)、《乡镇集体经济转型》(上岗、提高、骨干)、《财政政策调控》(提高、骨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上岗、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社会保险实务》(上岗、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实务》(上岗、提高)、《纳税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纳税申报》(上岗、提高)、《税务》(上岗、提高)、《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上岗)、《税务会计》(上岗、提高、骨干)、《税务筹划》(提高、骨干)、《税务检查》(提高、骨干)、《税收政策咨询》(提高、骨干)、《金财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模块四:实践技能培训,《兰贝斯预算管理软件应用》(上岗、提高)、《网上纳税申报与交纳软件应用》(上岗、提高、骨干)、《用友公司会计软件系统应用》(上岗、提高、骨干)(建议为选修课)、《金税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乡镇财政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社区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纳税业务实习》(上岗、提高)、《企业会计岗位实习》(上岗、提高、骨干)、《政府、企业考察与交流》(提高、骨干)。

(五)考核

培训考核应包含以下几部分:理论知识10%:专业实践技能20%;企业实践活动20%;教案与试讲20%;教学研究论文20%;平时作业与出勤10%。

(六)培训方法与方式

第2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岗前培训 问题 建议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长,为满足教学需要,高校基本上每年都会吸收大量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和非教育行业人员从事教师工作,但普遍高校现行的人才考核制度主要看重的是其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实力,而对于从师素质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这就使得新教师入职后的岗前培训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的任职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最终实现教学技能的职业化、专业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重要环节。岗前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技能以及价值观取向,对于建设高素质、高质量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行的岗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和收益,但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如今随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和教师对于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效益不高

许多高校师资培训部门仅将岗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简单的常规性业务工作来看待,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多年不变,整体上流于形式,逐渐忽视了岗前培训本身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的培训实际的计划;许多新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性,认为岗前培训仅仅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辅助物,仅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我省笔试采用的是开卷形式,这就更使得部分学员产生轻视心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经常缺席、不认真听课和不认真思考问题的现象,仅寄希望于最后考前的突击复习和考试过程中的临场发挥,并且普遍认为自己只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就能够胜任高校教师工作,低估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一名合格高校教师重要意义,使得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效益不高。

2.岗前培训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法满足高校教师岗位要求

十多年来,各地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基本都是以国家教委规定的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4 门课程为主,辽宁省在2011年在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和修订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新的岗前培训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内容理论性更强,教学案例更加丰富和写实,普遍反响较好,但是,从整体上看,岗前培训工作仍然没有改变以这4门课为主体的授课与考试这种内容单一的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新教师对学校情况、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教学实践等的培训需求。在培训形式上,目前高校都是采用以课堂为主的短时间集中讲授方式,即“灌输式”教学,形式单调,并且因为集中授课,授课教师为保证课时数,在授课过程中则会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很难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展开,这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很难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更谈不上加以熟练运用。

3.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难以并驾齐驱

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是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但新教师所缺乏的不只是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更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目前,多数高校实施的岗前培训理论课程的授课缺乏应有的研讨、示范教学等环节,授课教师只将书本知识讲授完毕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忽略了对于新教师教学教法的示范和引导,而作为新教师多是疲于应付4门理论课的考试,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充分贯彻岗前培训的核心理念-即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及技巧的培养。按照以往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做法,学员即使通过了岗前培训考试,但却没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导致出现虽有满腹知识却难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现象。

二、新时期改进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几点想法

1.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端正培训态度

高校师资培训部门应真正地从“有利于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高度来认真组织和开展岗前培训工作。每年年初,学校师资培训部门应该结合该年度学校教学和科研实际,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培训前应由学校有关主管领导召开岗前培训动员大会,将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新教师阐述清楚,引起新进教师的足够重视。

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切实将岗前培训作为一项能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常规业务工作去完成;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要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如何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注重岗前培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而不是将通过岗前培训考试取得证书当作培训“终极目标”,而是应该争取能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2、择优选拔授课教师,充分发挥授课教师模范作用

岗前培训是新入职教师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一课,将对新教师提高从师素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学校师资培训部门在选聘授课教师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该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结合授课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对授课教师的从师素质、教学及工作态度,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多重考察。选聘非常优秀的教师作为岗前培训教师,不仅有利于入职教师更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也会在入职教师的脑海中留下楷模印象。总体来说一名优秀的岗前培训教师一般应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授课教师应该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教育教学方法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教学成果突出,善于引导和开发受训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其次,授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育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此外,独特个人魅力以及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会让岗前培训课程本身增色不少,产生意想不到的培训效益。

总之,岗前培训其实就是新入职教师转变身份后的第一堂教学示范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个人魅力都会对受训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3.制定高效的课程安排,丰富培训内容,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和优化培训课程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不仅是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重点,也是难点。新时期的岗前培训可以在原有的4门核心理论课程的框架之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师资队伍特点,在岗前培训课程中增设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授课实践环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设计,岗前培训课程的开展可由学校和学院协同完成,学校负责做好4门核心理论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以及校史、校规等课程的授课教师选聘、课程安排工作,在合理安排课程时应保证足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和经验交流等环节,以保证受训教师有足时间来消化吸收、掌握所学知识;学院注重结合学院各自特点做好院史、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师范授课等相关培训内容,学院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法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为每位新教师制定聘请一位教学导师。教学实践可采取学院公开课的形式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听课并及时评课,使新教师能及时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明确自己在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优点或不足,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新教师到教师素质好、责任心强、讲课受到学生高度评价的教师课堂听课,使他们直接感受优秀教师的授课风采和魅力。另外,要组织新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采取以上措施可使得新教师获得有益的经验,帮助新入职教师较快适应高校教师授课模式。

4.对新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

从早期孔子时代,到现在的大学课堂,每一节课都要采用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大学基本的授课方法是讲授法,近年又大多采用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法。现今的高效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课件多媒体教学,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课堂都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实际上,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并不都喜欢多媒体,有的甚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反感。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高校新教师必需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在新教师的岗前教育教学培训中,还要让他们学会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讲授,也能运用先进技术,例如,理科教师要学习课堂上的直观演示实验、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的运用,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教学手段。此外,还要让新教师学会怎样结合身边的实际进行教学,怎样运用肢体语言、简笔画等。每一位新教师还必须了解,课堂理论教学必需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讲授空洞无味的局面。

5.大力推进网络课堂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网络课堂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学习形式之一,它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和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随时、随地登陆学习。学校和学院应密切配合,在保证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网络课堂和学习论坛,及时将岗前培训授课视频、课件以及相关教学材料上传及更新,鼓励教师利用学习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起网络课堂和学习论坛的维护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总之,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在实践中都应受到高度重视,根据学校和新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新教师尽快实现职业角色转变,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提供有计划的、系统的岗前培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切实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岗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之真正发挥出“启蒙”功效,为新教师过好职业生涯“入门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培德,胡志民.员工培训与发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5-32.

[2]郭京东,张立兴.人员培训务实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学出版社,2008:18-36.

[3]郭伟东,王天翔.对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8):975-976.

[4]毛丙波.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优化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32(5):136-137.

[5]白晗.浅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岗前培训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7):44-45.

[6]杨忠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6-57.

[7]毕晖.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创新设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176-177.

第3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operating mode.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ode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enumerated, and the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in new period are put forward. In comparison,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 tends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in new period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y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promote by each other to improve teachers'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专业发展;实践能力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raining mode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4-02

0 引言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已不再将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成就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备受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已从过去单一、陈旧的培训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角度、全方位技能训练。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1.1 教师岗前培训

目前,高校教师从业前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正式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其课程内容全面而细致,涉及到教育教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但这种岗前培训普遍缺少合理目标,不少高校将其定位为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把它等同于补修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缺少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展开的培训,过程很难激起参与培训的教师兴趣。岗前培训课程明显偏重理论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专家讲授方式,忽视了与高校日常工作的联系,很难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需求[1]。因此,高校岗前培训在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可以通过加入课堂模拟演练、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培训方式上也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岗前培训模式,才能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高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是以学校自身为培训基地,便于全体教师参与,因此该培训是最经济实用的一种培训方式。

以往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教师间相互听课、教研室研讨、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办各种学术讲座等。但这些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也显得形式化,组织者不重视,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处于放任状态,校本培训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2]。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本培训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内容不丰富、培训课程不具有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因此,学校需要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和开发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实现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教师进修培训

教师进修培训主要采用在职学历进修、国内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缩小学校间教师的差距,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

但进修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工作量不能科学合理地量化,造成培训期间教师个人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进修培训大多针对的是少数较为优秀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很难有这样的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多数教师的发展需要。培训模式单一、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所以,针对以上几点不足,建议各高校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不但要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还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丰富培训项目,设置个性化培训内容,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2.1 教师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已经不只是高职院校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措施,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顶岗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通过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做企业兼职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技能[3]。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生产需求,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共同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在学习与合作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为了达到顶岗实践的预期效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过程考核;教师要明确顶岗实践的目的及要完成的任务,记录顶岗工作情况,定期作工作汇报和经验总结,完成实践成果应用推广;企业要对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给予支持和配合,认真考核教师到岗情况,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顶岗实践条件。只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工作落实到位,教师的实践技能必将大幅度地提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研和生产管理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

2.2 微课

微课凭借其时间简短、内容凝练、资源多样和传播便利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它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样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作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通过上传微课作品、接受微点评、作出微反思和进行微实践,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微课培训中那些不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深深地蕴含在情景化的培训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教师的实践体验,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倒过来讲”,改变了专家强行理论灌输的培训境况,改善了教师被动接受指导的培训境遇,并重构着教师的专业理论体系,实现着实践场域下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内凝[4]。总之,微课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相比传统的培训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如今,各高校还通过讲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讲课比赛一般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的选手由各院系选参加学校的决赛。由于初赛不限制人数,只要报名的教师都能参加,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比赛得到锻炼。

每一年的评判标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不仅要讲课生动,还要板书工整。比赛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各种教学用具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还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所讲授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将现场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带进课堂。在实践技能大赛中,教师不仅要一边讲解,同时还要演示各种仪器。比赛要求教师不仅示范操作熟练,而且对关键步骤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方面讲解细致,能够正确介绍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规范,并针对具体的实验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据赛后很多老师反映,这种比赛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应对教学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总结和展望

我国的教师培训制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倾向于教师理论知识的提升,而新时期的教师技能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两者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此外,在教师培训模式上我们既要注重观念更新,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充分体现出服务与发展的理念。服务教师成为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教师发展活动之中。在发展服务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以教师的内在需要为起点,不仅包括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能力的活动,还包括各种帮助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努力[5]。当然,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培训理念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制度层面上也要不断创新,通过实践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径言.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特征、困境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13-18.

[2]曹景萍,范晓丹.坚持校本培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33-34.

[3]徐慧剑.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20):79-80.

第4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校内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58-03

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而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会计专业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改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会计人才。高职会计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职业性、岗位性,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计实训教学按实训地点不同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是指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对会计校内实训教学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进行会计实务的模拟训练和会计岗位的分工操作等业务活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独立处理各种会计业务,最终使学生毕业之后不用经过岗前培训很快就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或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胜任企业会计岗位工作需要。校外顶岗实训是指到企业一线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现阶段由于企业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在校外顶岗实训受到限制,受各单位保护各自商业机密和财务本身特点的制约,现有的校外会计岗位顶岗实训常常流于形式,顶岗实训的人数、实训的内容和时间难以保证,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校内模拟实训由于在校内进行,实训中的很多因素能够加以控制,实训的自主性较高,无论参加实训的人数、实训的内容还是实训时间都能够得到保证,从而保证校内模拟实训应有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为研究对象,揭示当前校内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技能强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理念上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占主导,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

1.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现不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内容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任务脱节,没有按照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根据教材的文字表述进行账务处理、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等。实训内容简单,没有形成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没有实现工学结合,不能充分体现校企共育的职业教育理念。

2.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会计环境欠缺。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实训教学中没有专门的实训教室,实训过程基本按照理论教学的思路设计实训教学,没有体现教与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不能创设企业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缺乏会计应有的不同工作岗位的分别设置,如对出纳岗、记账岗、会计主管岗和其他岗等没有分别设置,实训内容没有涉及与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实训过程中始终都由一人承担全部会计岗位职责,不能让学生在实训中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学生感觉实训课和理论课没有区别,会计实训缺乏真实感和仿真性,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3.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仅仅采用全岗实训这种单一的实训方式。全岗实训是指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独自一人按照实训的要求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流程,没有会计岗位分工,没有内部牵制制度。全岗实训使学生整个实训过程中失去了对会计工作所强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刻理解,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且实训内容多数是以文字表述为依据,学生只是根据这些文字材料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直观理解各项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单一的实训方法很难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4.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实训课时不足。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实训课时占会计专业培养总课时的比重很低,有的高职院校在三年教育中仅安排了一个月的校内会计综合实训。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在思想上普遍重视会计实训教学,希望多开展会计实训教学,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却没有像学生所期待的那样对实训教学以足够的课时。

5.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在校内实训时,有的教师一人指导60多名学生,有的甚至指导90多名学生,实训指导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普遍反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答,实训指导老师太少。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质量上。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同样缺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是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中直接选拔的,这些从高校到高校的会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加之高职院校缺乏对新进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和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要求,许多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会计实践操作技能,实训指导能力严重不足。

6.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考核方法不健全。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考核形式单一,只是以实训结束时学生上交的实训作业为考核依据,考核手段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出现相互抄袭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很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而核心竞争力的取得离不开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因此,各层级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全面支持。

1.引企入校,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体现会计实训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入合作,保证校内实训的内容与实际会计岗位任务高度衔接。参照会计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按照实际会计岗位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教材,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保证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工学一体的实训教学。引企入校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可以引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校指导学生实训;也可以在校内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校出场地、企业派相关人员把部分业务到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合作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将会计业务到校内办理,校内教师在公司兼职,学生校内实训的同时可以到校内公司或事务所实习,将校内实训内容与会计职业岗位融为一体。

2.构建仿真的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模仿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模拟设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工作岗位、创设相应的会计工作流程,在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强调会计业务的牵制、审核、监督过程,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突出学生在会计实训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在校内实训时构建高度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创立虚拟业务,组建虚拟公司,成立虚拟银行和虚拟税务部门等,并在虚拟公司内部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分组到虚拟公司、虚拟银行和虚拟税务部门中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完成虚拟的会计业务。这种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加深对会计工作业务的理解和认识,使会计实训内容不再是孤立、枯燥的,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虚拟公司、虚拟岗位实训时,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在小组的成员安排上,改变单一的由同一年级的同一班级为同一小组的做法,多样化小组成员,使小组的成员超越班级、年级的界限,即小组的成员既有同一年级中甲班的,又有同一年级中乙班的;既有低年级的学生又有高年级的学生。这样会计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多样,在实训中不仅可以实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还可以帮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以会计小组为单位的会计业务比赛,通过业务竞赛进一步培养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分工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

3.多元化会计实训教学方法。在会计实训过程中,采用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单人全过程实训和分岗轮换实训相结合。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基础会计实训阶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从设立账簿、填制凭证、登账到结账的全过程。到高年级阶段实训时,采用分岗实训方法,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设出纳、审核、记账和会计主管等不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分岗实训,以更好地理解岗位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在完成一轮实训后,让学生们进行岗位轮换,在下一个岗位进行实训,如此反复训练,直至每个学生都经历所有的岗位轮换。经过多次岗位轮换后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会计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较全面掌握会计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加深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在指导会计实训时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文字材料为依据进行指导,尝试利用声音、图像等手段,创设相应的工作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感受到各项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4. 提高校内实训课时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校内实训,而要保证校内实训的质量必须有相当的实训课时为基础。不仅要在观念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训”,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减少理论课时比重,加大实训教学课时的比重,保证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开展相应层次、相应内容的模拟实训。

5. 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会计教师队伍,是保证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加大校内自有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数量并不少,而是合格的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少。学校应创造条件使会计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操作的机会,制定政策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制定相应标准对会计专业教师加以考核,对长时间考核不合格、无法达到一定实践标准的教师予以一定处分。其次,从企业一线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担任校内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请他们积极参与指导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把企业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促进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专家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会计实训教学团队。高职学生们已经普遍重视实训教学,这也促使实训指导教师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全面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会计专业校内实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打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6.完善校内实训的考核方法。构建实训过程考核和实训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考核成员不仅有校内实训教师,还要有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参与,校内和校外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考核。实训成绩不仅要看最终的实训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前文所提到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训,在考核时便以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根据小组的岗位分工、团队合作以及最终任务完成质量给出小组的综合成绩,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表现情况给出个人成绩。通过完善的考核方法避免学生的弄虚作假行为,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校内实训结束并不意味着会计实训工作的结束,本次实训虽然结束,但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工作仅仅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实训指导教师应持续了解、收集企业和毕业生对校内实训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保证实训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参考文献:

[1]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6).

[2] 朱葵阳.关于“一体三结合”会计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4).

[3] 李福顺,孙立华.关于会计实训的认识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1,(1).

第5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 岗前培训 现状 建议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教育视野, 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 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一、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中指出: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1]

首先是遴选问题。包括参与的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骨干教师的遴选。高水平的培训机构的遴选是通过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标书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名单后再组织答辩,最终确定项目任务的承担机构,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这种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改变了以往直接由行政任命培训机构的模式,让具备优秀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做到优中选优,这是保证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培训组织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协调培训机构与优质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培训当中,一部分优质中小学认为培训主体的是培训机构,自己只是协助参与,让优质中小学全面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遴选体育骨干教师学员是“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培训质量好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培训的全过程。能否选派到高水平、高素质、有潜力、可造就的优秀体育学科骨干教师,不仅关系到此次培训,而且决定整个“国培计划”既定目标的实现。从2010年一些省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员反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不对口问题,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或者一些退伍军人担任,没有专业正规的体育教师选派,只有抽调他们参与培训,造成了一些参训教师专业不对口。第二,学历,职称,教龄等与体育骨干教师学员的要求不符,部分学员学历、职称偏低,教龄较短。第三,被选学员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较大,显然,这与“国培计划”实施目的初衷相违背。第四,一些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少,学校不愿意把一线的骨干教师派去学习,对置换来的师范生能否胜任一线骨干教师的工作表示怀疑,让骨干教师去学习,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开展,于是就派一些闲置人员参与培训,造成一些人被“国培”了。在这种状况下,有些学员培训学习时得过且过,放松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这种不纯的学习动机和怠慢的思想行为偏离了“国培计划”的培训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国培计划”项目的教学与培训质量。[2]

第7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07年6月中旬,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对接培训现场观摩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南阳师院的做法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也为我们解决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和途径,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一、普通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过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立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形成制度化就业服务体系,已势所必然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据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13万,2007年毕业生为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2006年有120多万毕业生离校时还未就业。2007年进行就业求职的毕业生总量超过600万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2003年失业大学生占城镇失业人口的比率为6.6%,2006年已经达到12.5%,三年间翻了近一番。

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社会技术在进步,产业在调整,而高等教育按照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需求。

高等学校传统教育模式里,并不承担指导学生就业的职能,同时也大多不具备这种体系和功能。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过去单纯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其社会功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如何调整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现高校与市场、高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高校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求学校必须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而且就业服务工作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给学生讲讲就业形势,开几堂职业指导课,教教学生求职技巧等,必须做到全程、全方位、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总书记指出,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这就要求高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和规划队伍。

学校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理念,完善功能,建立学校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做到主动、真诚、高效以及突出个性化服务。第二,学校要建立就业求职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供需矛盾,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求职愿望、个人条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第四,通过实施项目,做实就业服务。

二、找准突破口,以实施大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推动就业服务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要使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接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真正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砝码。为此必须选准突破口。大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课程开发技术和培训手段,开发与专业配套的补充课程,开展短期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技能,推荐就业岗位,以最终达到促进其就业的目的。使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用人单位时,可以自信的说:我虽无工作经验,但有一技之长。

具体做法是:在大学生学完本专业主要课程后,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学到岗位技能,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达到提升就业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狠抓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使教师树立“理论为基础,技能是关键”的教育理念,并使教师掌握“直接下水学游泳,过程体验学技能”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建立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岗位对接课程并编写出相应教材。在授课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等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演练―师生点评―技能强化―技能达标”五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突出技能培训的特点。在培训中,教师教学有良方,学生学习有热情,技能逐一掌握,师生人人兴奋,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毕业生通过这种培训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一培训特点可以总结为“两高两强”,即:这种培训是建立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岗位对接,起点高;采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培训技术和认证体系,权威性高;培训是对某一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专门培训,针对性强;它是建立在与人才市场密切联系之上的培训,就业的目的性强。

这一过程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规划,采取开发补充课程、强化训练、职业指导、推荐就业等“一条龙”帮扶手段。二是以毕业生即将就业的岗位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展针对性地课程开发和训练。三是以就业岗位为抓手,利用各种途径,努力采集就业岗位信息,科学开展就业指导,积极推荐就业,提高初次就业成功率。四是整合学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等各方面力量,各尽所能,切实形成共促共赢的社会化运作格局。

这一项目的实施收到明显效果。第一,学生的就业意识明显增强,职业规划从此真正开始。绝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学生,把已掌握的岗位技能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方向。虽然我们的试点工作才刚刚结束,部分大四的学生就已经根据所学技能,找到了对应的工作岗位。

第二,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就业能力显著增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已经掌握了岗位技能,毕业生可以直接从事岗位工作,省去了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因此,对这些学生十分青睐。

第8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高校培养;均衡发展

2006年5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将近10年,部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有力地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以及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的同时,从农村小学一线特岗教师的聘后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高校师范生培养上的一些薄弱点。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相应人才的培养成效,为农村学校培养更多“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师资,笔者结合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和一线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为高校定向培养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小学师资现状

最近,笔者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12个乡镇做了一次“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教育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飞速发展。不过在部分农村,小学师资状况不甚理想,存在许多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空编空岗,定员不足

农村学校点多班小,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依然要开足学科、配足教师。因而近年来,虽然随着合乡并校力度的加大,但是自然减员和缺员补充失衡现象频繁,农村小学普遍教师数量不足,进而出现了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更为惋惜的是,部分学校的一些课程因缺少专业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设,尤其是计算机课和英语课。各校每学期开学前都会出现“校长去教育局要人”的现象,大多会空手而归并叹息“有编无人”或“定员不足”呀!

2.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Ⅲ

(1)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在一些城郊乡镇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5%以上,教师老龄化严重。新陈代谢,新吸纳的年轻教师与陆续退休的老教师数量不能相抵,定员不足、年龄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2)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仍有一部分是二十多年前“民办转正”的,少部分为中师和师专的毕业生,这些中老年教师学历水平基础偏低,他们大多在基层小学从教多年,而今已年近花甲,这么多年尽管在努力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还是觉得思想落后于时代,身体辜负于工作,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成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农村小学的“顶梁柱”。而近几年的新任教师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都有着较系统的文化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这就造成了老中青教师学历水平、知识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

(3)专业结构极不平衡。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学校教师同时兼任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班主任教师要兼任数学、语文两门主科,整体上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并且,有近一半的教师在学校没有担任在大中院校所修专业的教学,很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人尽其才。

3.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1)“优秀教师”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成长起来,但是,农村小学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一旦羽翼丰满,往往被选调到市区学校或有部分人把农村学校当作“跳板”,选择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所以,在一些乡镇学校就出现了一种不符合常规的现象:学校年年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却不见骨干队伍扩大,甚至越培养总数越少,人才乏力。

(2)近年兴起的考公务员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些年轻人茫然地面对着农村教育,他们看不到学校的前途,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不甘心在农村工作“一辈子”,有的悄悄地备考,考上了后就走人,还有的不辞职就走人,使得校领导措手不及。

(3)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在工资、福利待遇上,流入地往往都大大高过流出地。这就直接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

二、特岗教师到岗后的职业发展状况

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来自大中专院校,是农村学校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提升的“宝”。该计划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和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实施,通过激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供需矛盾,改善了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特岗教师到岗后,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状况仍不够乐观。

1.福利待遇偏低,心理落差较大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选择特岗教师这份职业,多为解决就业问题,然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不能就近安置,有的经“调剂”,到离家远、交通不便的村小任教。到岗后,学校不能给特岗教师提供住房,需自己租住民房,自己想办法取暖、吃饭等,没有网络、没有良好的洗浴环境、没有便利的购物场所……工作、学习、生活非常不方便,每个月三两千元的工资除去房租、伙食费、日用品费等,所剩无几,每周或每两周回家探望双亲买点礼物都“不敢奢侈”。还有处于适婚年龄的特岗教师交友恋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难心事。结果,到岗一两周、一两个月的新鲜劲一过,特岗教师的心里开始不平衡起来,他们往往会思忖“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样,就有一大部分特岗教师不情愿“服从分配”――到偏远村小工作。更有甚者“毅然辞职”了。

2.工作环境一般,职业认同感差

特岗教师到岗后大多发现一个现实问题:理想没有照进现实。学校工作状况就不尽人意。近年来,虽然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讲相对落后。特岗教师普遍觉得,农村学校一般没有资料完备的图书室、阅览室,没有器材完善的实验室、语音室和音乐教室,甚至没有舒适的办公室、办公桌。有的学校没有电脑,有的即便有电脑,也配置低,甚至有的还没有开通网络――利用率低。简陋的工作环境和简单的工作条件,降低了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打压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三成左右的特岗教师会留聘,而更多的在合同到期前就早早筹备考公务员、转行、考研深造等。

3.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显示,经过一年半载的适应,30%左右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大,所兼学科多,领导临时非配的任务多,并且8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自己的爱好不能得到发展,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多数特岗教师心理压力、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4.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足

特岗教师到岗后,往往渴求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平台,但对于学校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如继续教育,他们普遍认为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对自己帮助不大,另外有的学校和领导觉得特岗教师刚出校门教学技能水平能胜任,学校人员紧张,对派人外出培训基本就不考虑特岗教师,只一味地教育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却忽视了特岗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经验、实践的追求。

最近,欣闻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支持特岗教师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5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76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这是深入推进“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光靠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还远远不能解决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培养问题,应该在源头上加大力度,扎实推进。

三、高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上应完善的方面

1.扩大师范院校招生,特设“特岗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笔者认为,特岗教师出现不到位和中途离岗等现象有其客观原因,但其主观上缺乏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精神是主要原因,因此,为了避免特岗计划“只解决了农村教育的一时之需”,高校理应在师范生培养的长效机制上大做文章,例如采用“定向”培养手段,确保农村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2.适当调整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

已经有学者指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急需人才。全科型教师意为“全能型”教师,既能从事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又能承担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正是农村小学急需之人才。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呼声中,“特岗教师”的应运而生,高师院校也承担起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但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专科型”传统模式,“学有专长”的学生毕业后仅能从事所学学科的教学工作,若想学校能“因需而用”,还需岗前、岗位不断培养和培训。为了给用人单位减轻负担,使师范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建议地方高师院校适当调整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第9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

[摘 要]顶岗实习作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一种新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为例,从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顶岗实习的意义、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顶岗实习的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是完善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顶岗实习;师范生;研究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它肇始于2002年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小松树计划”, 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派去农村中小学完全承担中小学任课教师职能的一种实习模式。其特点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处在与实习学校教师同等的地位,实习生完全承担中小学任课教师职能,学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克服了常规实习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草率收兵的弊端。

目前顶岗实习越来越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从2002年第一期顶岗实习开始国内许多师范院校跟进,本文以石家庄学院教育系为例,探讨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顶岗实习的情况

1.基本情况。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石家庄学院从2009年对教育系的师范类专业学生首次采用顶岗实习模式至今已经有5期(一年一期,一期历时半年),分别是07-11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总人数达287人。实习基地从最早的保定顺平县的6个实习点扩充到石家庄开发区和石家庄元氏县等25个实习点。实习点最初总体师资力量不强,设备落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但随着近五年的发展,我校已经和一些条件好,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先进的实习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实习基地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顶岗实习内容。顶岗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和班级管理。我院派出的实习生主要担任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课的教学,音乐、体育等副课的教学也会承担一部分,此外学生还教授过心理健康课程,平均计算每位实习生一学期至少担任2门主课的教学,担任2个班级的教学,每天至少上4节课,总体来说教学任务繁重。在班级管理上,一半以上的实习生都会担任某个班级的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即使不担任班主任的实习生也会开展日常管理学生、开班会、对个别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

3.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总体来看,这五期学生的实习成绩良好。第一,我院的学生赢得了当地良好的口碑,不管是实习基地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各个实习点的校长或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学生表现是认可的。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长,特意给我院第一期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写了一封信,表扬实习生对其孩子的帮助,在信中家长说道要深深感谢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并感谢石家庄学院对这位同学的培养。第二,我院学生在当地各个乡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大体上计算有1/3的实习生获得过奖励。第三,在期末全乡或全区排名中,我院实习生所带的班级取得较好的名次。

二、顶岗实习的意义

1. 促进师范生教学智慧的生成。顶岗实习是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所上的一门动态综合性课程,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多元性、可变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业课等多学科为一身的综合型课程。“深度实践”是顶岗实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为师范生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分的条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高效的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能力,生成教学智慧。

2. 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从近几年的特岗教师选拔招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青睐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因为顶岗实习不仅能够促进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显著提高。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势必会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以第一期07级小学教育专业19名学生为例,截止到2011年6月学生毕业为止,有5名同学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有7名同学已经与各类学校签订了协议,还有7名同学考取了特岗教师,该专业与未参加过顶岗实习的教育系相关专业学生比较,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3.促进培养方案的改革。我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许多专业比如小学教育专业是07年才增设的本科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尤其是课程方案的设立并不成熟,许多课程的设置只是参考了同类院校的课程方案,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与我院的实际情况如师资队伍、学生状况、地域特点、学院目标定位等相结合,也没有更多的实践资料可供参考。而顶岗实习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可以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立提供实践素材和实践经验,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亲身感受和体会,可以发现课程设置、教育实习中的一些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的修订培养方案,培养出更优秀的师范生。

三、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专业指导力度不够。对顶岗实习生的教师专业指导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当地实习单位,一方面来自实习生所在院校,目前这两面的指导力度都不够。通过访谈得知实习单位虽然给顶岗实习生派了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但是指导力度不大,有些实习单位的指导流于形式,这与实习点领导对顶岗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实习点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关,还与顶岗实习生本身的求知欲、上进心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实习生所在院校的教师指导力度也不强。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每一期都是派一名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的全部事务如与当地教育局的沟通协调、各个实习点的维护、实习生的日常生活教学、实习资料的归档管理等,带队教师普遍感觉到工作压力大、责任重,这势必会削弱了对实习生的专业指导力度。

2.带队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不到位。我院缺乏对带队教师的岗前业务培训。带队教师在带队之前没有经历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不熟悉学生顶岗实习的流程,领导或者上一位带队教师基本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给下一位带队教师介绍带队注意事项和相关流程。这会首先会导致带队教师的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完善、工作职责不清晰,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其次会导致许多带队过程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没有及时、有效地的得以推广,带队教师的工作在完成过程中出现困难,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总结经验和窍门。最后会导致对带队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很难准确、有效地对带队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3.缺乏对学生的规范化考核机制。目前我院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以带队教师为主,带队教师根据学生一个学期的教学、班级管理、期末所带班级的成绩与排名、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再在实习鉴定表中给出实习成绩的等级和简短评语。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粗糙,缺少考评的维度与具体评价指标,缺少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标准化程度较低,信度、效度也较低,很难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每一名同学的真实顶岗实习水平。

四、对开展顶岗实习的建议

1.发挥院系的二级督导作用。所谓院系的二级督导是指对顶岗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要以实习生所在系为主,学院的管理为辅,两种管理与指导着相结合,充分调动全学院的优势资源对顶岗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比如,实习期间组织学院的教学督导组深入到各个实习点指导学生的教学,可以让教学督导组成员参与到实习生的教学设计、讲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中去,实习结束后,督导组成员还可以参与实习成绩的评定,协助院系总结经验。还比如,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派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化素质与职业化能力的相关培训,加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等,使学生尽快的蜕变成一个职业人,胜任新的岗位职责,适应新的职业角色。

2.加强对带队教师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如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法、说课与评课、班级管理);顶岗实习带队教师的工作内容与职责;顶岗实习生的特点;实习基地的特点和介绍;历届顶岗实习中出现问题与解决方案等5项。其次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用上课、座谈等形式对带队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时将以上培训内容印制成册,供教师学习以及日后的查阅。最后是培训的时间,可以在顶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展,采用少时多次的分散培训,也可以在顶岗实习前一个月短期集中培训。

3.规范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考评。对学生的考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制定规范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考评内容。首先是实习生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单”,在评价单中明确了具体的评价维度及各级指标,每次听完实习生的课之后由听课教师填写,这样可以做到对评价内容的定量化。其次是班级管理,可以设计一份“班级管理效果评价单”,由实习点的指导教师与校长填写。再次是实习生的作业,由带队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二,确定评价人员的多元化。评价人员包括4类:实习生所在院校的教师如带队教师、教学督导员等;实习基地的教师如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校长、教务主任等;当地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实习生自己如实习小组长等,力求通过不同人群多个角度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做到客观考评。

第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评价结果不但要给出量化分数与等级,而且应该包括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红惠.顶岗支教实习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三所本科高师院校的问卷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2]李春晖,郑新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评优工作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3]刘大军,许文果.顶岗实习背景下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2).

[4]陈光磊.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研究[J].教育探索,2011(10).

[5]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现实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

[作者简介]郭雪萍(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