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方法范文

德育方法精选(九篇)

德育方法

第1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德育方法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一,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德育教育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每年需要就业的应届学生人数使得就业率掺杂了“水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匹配等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而应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其二,高校改革过程中德育教育萌生新问题。虽然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但是也不能只顾数量而不保质量,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的学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各高校均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者的环境、德育工作受教育的主题及德育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使得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导致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国,致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的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上来,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违反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这些无疑对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高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党风及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中的德育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理论灌输法的运用。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些思想不可能在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里自发产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法,让青少年学生去认知、学习并接受新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疏导教育法的运用。疏导教育法主要是指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既不堵塞言路,又善于疏通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开内心的疑问,主动向德育教师寻求解决方法。剖析自己出现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第三,典型教育法的运用。典型选择准确与否关乎典型作用的推广和发挥效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找到时代需求与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宣传典型,引导大学生学先进、当先进,最终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四,激励教育法的运用。激励教育法的目的是发挥青年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并通过内化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表扬、奖励、评比、示范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激励教育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自我教育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客观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该方法是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完善自己。当学生能从自己的内心真正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吸收时,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变成持久的习惯,并转化成良好的品质。

三、结语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功能,很多学校忽略了教育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所以,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秦正修.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及新思路[J].焦作大学学报,2006(4):92-94.

[3]徐金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44-47.

第2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转贴于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3篇:德育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4-01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一节品德课,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下面我就举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重点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经过上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第4篇:德育方法范文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

第5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 常用方法

【分类号】G631

我们认识中学德育管理规律并制定管理原则,只是从指导思想上解决德育管理过程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要真正在现实中将这些思想用于指导实践,还必须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中学德育管理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管理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工具和手段。正如同志曾比喻过的,方法好比是桥或船,没有桥或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具体常用方法有:

―、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德育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的权威,采用命令、指令、决定、决议、通告、通报、报告等措施手段,通过德育管理组织自上而下的行政层次的过程执行,直接进行组织、指挥和调节德育管理对象的管理方法。党支部、共青团、社团、都不能行使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还会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的强制性,为了行政部门或领导人的指示、命令的贯彻实行,必须强调纪律,决不允许对抗行为的产生;二是它的纵向性,行政方法的实施强调垂直纵向并形成系统,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也就是说上级利用权力向下级发指示、下命令,下级必须服从。行政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拥护,主要取决于行政负责人的权威,而行政负责人的权威,又取决于他自身的素质。

二、法规方法

法规方法是指管理者以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具有规范性质的行为规则为管理手段,调节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正确运用法规方法实施德育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1、 方向正确,符合规律

如果在执行法规过程中方向不明,违背德育规律,不仅不能对德育管理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反而会对德育系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德育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不脱离现时的思想道德标准和当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面向未来,超越现实。

3、 法规的相对稳定性

符合德育规律的法律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因此法规的贯彻执行要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否则就会失去权威性,使执行者无所适从。

4、系列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法规的实施在原则问题上应该坚持,但在具体问题上要讲究策略,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提高法规的实际适应性。讲究策略。不是为策略而策略,讲究策略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坚持原则。无原则的灵活是错误的,无灵活的原则也是不行的。同时,运用法规方法管理德育,德育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提高师生员工执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法规方法的管理效应。

三、具体指导方法

具体指导方法是指管理者亲临现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挥、指点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按既定目标健康运行,并随时进行督导和检查,以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效果的方法。具体指导方法的方式有:1、帮助下属掌握好主要工作环节,帮助他们善于了解和研究学生,会做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会捕捉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2、帮助下属研究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3、帮助下属分析情况,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树立信心,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困难;4、帮助下属正确评估自己的成绩和对待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使其对待教育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努力,不时针对下属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明确的指点,并根据不同情况的教师或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管理者还应不时与上级沟通信息,了解上级精神,学习同类学校的经验。

四、控制舆论方法

它是指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德育管理的方法。舆论具有很高的德育管理价值,符合德育管理目标的舆论是一种力量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一种正确的导向,能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消极的思想和情绪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追求上来。因此,控制舆论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舆论控制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首先是把握学校的舆论阵地,学校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电视、录音、录像、网站、校报、简讯等,都要牢牢地把握在学校德育管理职能部门,并由专人负责,传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信息,传播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及好人好事。其次是统一布置德育工作,学年的设想,学期的安排,以及重大活动,重要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布置,都应做到双向沟通,这样就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落实,形成统一的德育力量,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效率。其三,根据德育目标和某活动目的要求,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掀起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增强激励机制,提高德育管理效率。同时,还应统一检查,及时纠偏,才能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五、参与管理方法

这是广大教职员工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协会等组织,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方法。参与管理方法是德育过程中民主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师生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参与意识。管理者应吸收他们参与学校德育组织目标、计划的制定,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不仅有管理者的积极性,而且有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只有使管理者c被管理者二者积极性结合,才能使师生员工意识到学校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平等地位,从而把学校德育管理看成大家的事。同时,能使他们意识到领导和组织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管理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第6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一、小学德育概念简介

小学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以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和适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系统的奠基工程,如果把整个德育体系比作一幢大楼,那么小学德育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小学德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小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及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方法,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小学生德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德育方法与内容单一。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校的德育内容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被抽去了德育的基础,反而是变成了陈旧的语言文字和空洞外在形式。有的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为德育教师所创造的德育空间远远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给学生自身以足够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德育方法与内容的探究,学校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吸收、补充新的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道德现象和新的道德问题,在老师的德育课中并没有具体涉及,比如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相关的网络伦理等。

(二)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德育评价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校德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被人们称为是“世界性难题”,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发挥以及学生个体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德育评价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往往只有单纯的好坏、优劣之分,只重视量化考核,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等。另外,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新时期社会大发展、大变迁,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在变化,成长中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而学校德育测评标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小学生成长变化,不能真实、客观、正确的反映小学生的状况。

(三)教育教学中,缺乏师生生命和情感的整体投入。老师和学生往往都是置身于学习情境之外,以观察者、评论者的姿态出现,教师教学激情和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教师也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和意义,对课程的认识模糊或存在偏差,要么照本宣科,不能与学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相联系,缺乏针对学生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教材情景设定和活动意义的解释,难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旦遭遇新的道德问题时学生就不知如何应对;要么弃而不用,老师全凭个人经验、兴趣、情绪决定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又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的把握,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取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内化,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寻求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青少年儿童普遍的特点和新时期小学生具有的新的特点和心理需要。这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并以其为出发点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德育工作,以确保小学德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必须重视和关注小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采用信息技术,寻求小学德育新途径。在新形势下,为迎接信息技术变革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应该努力利用和开发校园网络资源,搭建合理的网络环境,认真分析信息时代下学生实际情况的特点。学校可根据小学生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通过网络学习、在线指导、视频学习、论坛交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的网络德育体系,积极在网络环境中去探索,构建网络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网络给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途径,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吸引学生的网站,开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之路,发挥德育自主阵地的作用。

(三)树立现代德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格。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德育目标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个体充分发展的需要。由于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所以学校德育教学在尊重学生本身的同时,也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们必须要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必须改变以往无人之道德教育,切实确立起人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创造志向,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策略已经大刀阔斧地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在带来社会大踏步前进、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少年儿童勾勒了一幅更美、更宽的画卷。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要求我们进行改革、坚持开放,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得他们视野更宽广,思维更开阔,学得多,看得多,也就敢说敢做、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德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5-01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涌现、信仰缺失,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是很适应当前的现实背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对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要部署,充分显示出政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视。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但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产生的矛盾,社会阅历缺乏,认识上容易片面、看问题偏激,对老师、家长对教育理解成“管”,有逆反心理。针对于高中生的心理、认识方面的特点,德育教学应该有的放矢,投入情感,讲究教育艺术,避免浮躁简单,急功近利。

1 高中生德育教学的现状

1.1 德育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有些学校还是错误的认为教学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标准单一,只是强调其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和名次升降。即使注意到德育教学的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应试教育带来的利益和短期效益,而使得许多常规的德育教育不能落实,无暇顾及,力不从心,从而使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社会环境中的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被忽视,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谈不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所触动了。

1.2 高中生德育教学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而要学生将德育教学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但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现象,教师讲的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就是这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

1.3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

德育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本应是最生动、多彩的。但是现阶段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却是课本上僵死的教条。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脱离,丧失生活的根基土壤。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学以致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生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1.4 从事德育教学的师资人才不足

目前来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了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工作,然而,这一课程却不像数理化等和升学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学校中受到重视,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流失严重。

2 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说的目前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过程刻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

2.1 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德育教学中

传统的德育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强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内容载体,这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德育教学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敢于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不少可以用作德育的题材,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自身的地方文化,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使得德育“润物无声”。

2.2 使用案例教学,开展主体性教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注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种教学运行模式,自然地调动了学生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剖析。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取经典而富有时代性的事件为蓝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集体分析、讨论,它不同于讲授式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一个主动寻求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讨论总结,而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方面,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这个过程更加丰富。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拓宽了视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讨论的话题和可展示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更多的让他们自己去找资料,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再予以修正、总结,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不过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避开网络会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起到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目的。

2.3 在德育教学中老师应实现教师多重角色转换,充分倾听和共情

认知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但师生互动并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方面的互动,更深层次的是情感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互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高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已经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不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本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他们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之间进行对比而产生疑惑,从而对成人社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现实社会持有批评和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下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把自己视为是和学生一个团体的成员,拉近距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还要时不时的跳脱出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及作用的不断转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互动。

2.4 鼓励适当的社会体验

德育课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理应走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高中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做一些适当的社会实践,比如参观博物馆、旁听法庭庭审等等。通过体验式的课程,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传统德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冲击,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新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德育教学的内容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从而自觉克服世界观中的不良因素,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这样才符合当代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才晔.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2] 谢富.如何有效进行中学德育教育及其发展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第8篇:德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国 军队 德育方法

军队道德教育,一般是指各国军队按照各自国家的政府和执政党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军人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军队德育是保持高昂的士气、旺盛的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军队,只要忽视了德育工作,都将使官兵缺乏奉献精神和忠诚的情感,使军队降低甚至丧失战斗力。因此,各国军队都把德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美国军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军队,为加强军队的战斗力,美国军队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并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德育方法,值得我军借鉴。

一、潜移默化

美军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军队的性质使得官兵普遍对政治不感兴趣,官兵对正面灌输往往持反感和逃避态度,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美军十分注重用渗透性教育对官兵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官兵树立与美军性质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他们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提升价值观和整体素质。”大体说来,美军主要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德育渗透的:

(l)通过军人誓词、行为准则、作战手册等进行国家观念渗透。美军非常重视进行以国家、服从、献身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观念的渗透。美军的《军人誓言》中宣称:“我是美国的一名战斗员,到部队服役是为了保卫我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坚决“拥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使之不受任何国内外势力的践踏”“不为个人的兴趣、利益、安全而玷污我的军装、部队和国家”。

(2)通过部队史、勋章、纪念章、兵种符号、奖牌、奖状等进行荣誉感渗透。美军认为,传统教育对于培养官兵的荣誉感,激励部队士气,发挥群体作用有重要意义。美军许多部队都有军史展览室。军史室陈列着本单位的战斗历程、参战的典型战例、“英模人物”和本部队历届指挥官小传等文字材料,并配有图表、照片、影片资料、战利品、纪念品及其他实物,借以宣扬,激励官兵为“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军”而努力。

(3)通过校训、徽章、旗帜进行理想信念渗透。闻名于世的美国西点军校,其“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也同样让世人耳熟能详,这短短六个字不知激励了多少代美国军人为其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4)通过随军牧师进行宗教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军人信教者很多,其军队中的宗教活动不仅合法,而且被用来为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稳定和增强部队士气服务。由于牧师深入官兵生活的很多方面,与士兵接触面广,因而被称为军人的“精神顾问”和沟通军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美军十分注重牧师的作用,全军有牧师7000名,牧师可被授予的最高军衔为少将。

(5)通过纪念塔(碑)、雕塑、挂像、命名等进行价值观渗透。美军认为军人价值观是军人的精神支柱,是完成所肩负使命的根本保证,是强化部队战斗力的思想基础,是养成军人性格的前提条件,因此非常重视开展军人价值观教育。

(6)通过广播、影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媒体进行舆论渗透。美军的政治教育课上课次数很少,且不受欢迎。因此,他们采用了电影、电视、报刊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对官兵进行不间断的思想渗透,寓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使官兵不知不觉地接受政治影响。

(7)通过调动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渗透。美军经常请地方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政府官员和退役的高级将领到部队作报告,宣传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部队的传统,培养军人的爱国、爱军情感。

二、物质激励

既注重物质激励,又重视精神激励是美军德育工作的重要特色。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而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两者都旨在于通过激励的导向作用,激发官兵去追求和履行各自军队所倡导的道德境界和行为准则。

美军之所以把提高物质待遇作为主要激励手段,首先是由美军的性质所决定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队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普通的美国公民对军队并不感兴趣,不愿去当兵打仗,为统治者充当炮灰,美国政府也只有靠提高部队的待遇,换句话说,只有多给钱才能吸引青年人到部队来为其效力。其次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美国是一个市场化极高的国家,等价交换的原则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殊奉献必须得到特殊的物质回报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军人作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时刻承受着各种危险与艰难困苦的考验,自然应该得到更好的物质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军人坚守职业道德,忠实履行职责。正如《美国陆军军官指南》所说的:“单单用爱国心不足以引起以军队为职业的动力,为了稳定军心,必须重视军人的物质利益。”再次是受美国兵役制度的制约。美国实行的是雇佣兵制度,当兵同从事其他行业一样,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追逐利益是每个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提高部队的物质待遇,才能够增强军队的吸引力,稳定住军心。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军内教育而言的概念。军内教育是指军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军队内部的机制进行道德教育;社会教育指军队依靠外部的社会力量,通过教育的社会化进行道德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密切相连,互为补充,在军队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种教育方式在不同国家军队的德育不同。但是所处的地位则有差别。美军的道德教育是以社会教育为主。美军的德育标准倾向于世俗化,对官兵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容易与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普通的国民具有很大相似性德教育接轨,这使得美军便于利用社会力量对官兵进行道德教育。此外,与我军相比,美军没有专门政治机关和专职的政工干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通过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来实现其德育目标。

美军十分注重德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先后出版了《美国士兵》《社会政治方面的冷漠态度和军队的效能》《会学》等著作,着重分析了军人社会化的趋势,研究了军队系统的社会关系、军人社会交往、军事组织与社会群体组织的社会活动、军事发展的社会基础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军队思想问题的存在,说到底是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军队的反映,强调要解决军队内部的问题,特别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想道德意识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美军在分析军队的现实思想状况时指出,当前,部分士兵的公民意识水平明显偏低,存在着对军队职业不满,对军事行动的目的漠不关心的思想意识,这很难适应军队的要求。

美国军队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工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社会力量做德育工作,如利用地方的专家学者讲授国家的历史传统,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使军人了解社会。美军一直非常重视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教育,在军事院校的教育中,经常组织官兵到地方的工厂、学校、法院、议会和股票交易所等地参观,甚至到世界各国参观访问,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目的。二是利用社会各种媒体扩大军队影响。如美军与地方报社、影视公司签订合同,当士兵有突出成绩和贡献时,当士兵受到表彰时,利用新闻卡的形式宣传军人、宣传军队,扩大军队和军人的社会影响。三是加强部队与军人家庭的沟通。美军要求连队的军官要与士兵的家庭保持经常的联系,士兵受到奖励、晋级时,要给士兵的家庭去信祝贺,士兵因病住院,军官要告诉他的亲人部队的关心和治疗情况等,以使士兵有一种亲情感。美军在这方面是煞费苦心的,他们为了表明对军人的关心,开展了“军人配偶节”“全国家庭周”活动,即把每年的5月23日作为“军人配偶节”,每年的11月24日至30日为“全国家庭周”。这两个节日都是经过总统签署或国会通过的决议确定下来的 。在这两个节日期间,军地双方都要开展庆祝活动,其目的是要社会承认军人及军人家庭对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所承担的牺牲与作出的贡献,鼓励军人和家庭进一步支持军队建设。有的部队对开展这一活动的内容规定得很具体,如向军人家庭发贺信,报纸要发号外;要为军人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部队军官之间相互了解提供时间和机会;军队的基地俱乐部要为军人家庭成员提供特别饭菜等,使这一活动充满人情味。

【参考文献】

[1]贾洛维茨.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7.

[2]韩生民.外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吴志忠.中美军队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之比较[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4]劳伦斯克罗克.美国陆军军官指南[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5]贾洛维茨.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7.

[6]韩生民.外国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第9篇:德育方法范文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教育的课堂,父母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从广义上来说,家庭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家教,尤其是品德教育,学校的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就社会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为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待遇,而忽视了德育,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从而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现在一些教师的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及教师的工作仅限于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缺点,要求家长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做一些消极被动的配合工作,也未能使家庭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的教育作用。

怎样在家庭中向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呢?这里谈谈几种家庭德育方法,供家长参考。

一、因材施教

教育学指出,要根据孩子特点,因材施教,德育也不例外。

孩子的特点可归纳为:一少、二大、三差、四强。

一少:知识经验少。年幼天真是孩子身心的最显著特点,而孩子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既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又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

二大:指可塑造性大与反复性大。孩子在成长中,一无所知,如同一张白纸可任意图画,所以可塑造性大;反复性大是指孩子受年龄影响,行为、思维未形成习惯,一件事情虽再三强调,但还会反复出错。

三差:指是非判断能力差、行为自控能力差及生理自理能力差。

四强:指孩子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依赖性强。

正因为孩子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家长一定要依据这些特点对孩子因材施教。

(1)让孩子积极参与生活。针对孩子知识经验少的特点,一定要让孩子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增加知识,积累经验。

(2)多给予良好的信息和美好的教育。

(3)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正确行为,指出其错误行为,以强化、提高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4)积极鼓励引导,教育好孩子。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引向正确的健康的方面。家长在家中也应言传身教,起到示范的榜样作用,并利用亲情的力量,强化对孩子的影响。

二、教孩子养成礼貌行为

礼貌是人们与周围人进行交往的良好的习惯方式,教孩子养成礼貌行为,必须告诉孩子基本的礼仪规矩。我国使用“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这“十字”集中了礼貌用语的全部涵义,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歉让。家长一定要训练孩子们经常主动使用这些字,使之成为他们的言语习惯。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任孩子,让他们坏了规矩。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不要随便要这要那,不要乱翻人家东西;家中来客人,要会请客人坐,给客人端茶;吃饭时,不能因为某道菜自己喜欢就占着;更不能随便骂人讲脏话。某些不良行为,一开始都是偶然的,如果家长不予重视纠正,这些偶然行为积淀下来就会成为习惯,以后觉察了就难以克服。可见,要想孩子品行端正,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杜绝孩子说谎

常见情景:孩子好动,常在家中奔逐,无意碰碎一个杯子,父亲回家看到碎片,怒吼:“谁干的?”孩子低头说:“不是的。”父亲大怒,举手便打。

这种教育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循循善诱,不可过分苛求,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要为孩子改正错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事例中的父亲一见杯子摔碎便一脸怒气,孩子一见,第一反应自然是躲避惩罚,自然而然会撒谎。父亲对孩子的惩罚应该针对孩子的不诚实,而不是打碎杯子的行为,但孩子却会认为父亲打他是因为打碎杯子而不是针对谎言,这样父亲不理智的行为无形中迫使孩子撒谎并进行了强化。其实父亲换种方式,平和地问清事情原委后,只须叮嘱孩子下回小心,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可以原谅,但撒谎则不行。另外,要想孩子诚实,应从平常抓起,不应等到孩子撒谎以后才来补救。像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和“狼来了”的故事,都是教人诚实的好事例,父母平常要多收集这类事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来说,这比简单的说教好得多。

四、要让孩子乐于劳动

实践证明,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好奇中尝试每一件事,包括劳动。而且他们会觉得在劳动中能找到无穷的乐趣。一些家长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却变“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却怎么也叫不动孩子,这原因显然在于家长的平常教育不得法。最初孩子总是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的,他们渴望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并得到父母的肯定,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给孩子体验的机会。父母应早点花心思去教他如何做家务、怎样劳动有效果,而不是嫌孩子费时费力,给自己添乱、帮倒忙,所以事事代劳,以“干不好”为由剥夺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不但能让孩子体会并分担父母的辛苦,而且能让孩子学到很多做事的方法,从中培养体贴、责任心,父母亦能省许多力气,少操许多心,配合学校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五、教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陌生世界,都要经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迈步、第一次摔跤……这么多第一次,标志着孩子日趋成熟,有时还可能显现出孩子的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父母应重视孩子们的“第一次”,引导他们顺利闯过生活之路的道道关口,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如果在一开始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积习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