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第1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一、导言

1969年,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的DARPA互联网项目,从军事用途逐渐转向民用,在其诞生44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是根本改变了人类获取和表达信息的方式,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在高速率、大带宽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逐步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加速改变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数字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出版业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纸质向数字化、数据库化,从信息单向向双向、多向,从平面表现形式向动态、多维等方面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

(一)研究意义

报纸、期刊、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面对的挑战远远大于二十世纪电报、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发展带来的冲击。随着纸质媒体市场份额逐步被数字媒体蚕食,随着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逐步改变,纸质媒体的用户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开始明显下降,传统报刊出版企业的内容制作+广告经营、邮政企业负责发行的传统业态已经开始发生变革,多年来,我们已经看到国内外传统报刊出版企业都已在被动,或主动应对这种挑战。新型的数字媒体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面向最终用户,数据库化的内容检索、分类日益细化的专业化和个性化趋势,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服务、云计算,乃至自媒体的新兴,都预示着传统报刊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的转型成为必然。

(二)研究目标

鉴于数字出版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媒体市场还处在高速成长期,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报刊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媒体市场环境下上海邮政公司报刊发行业务的转型思路,研究目标如下:面对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的转型趋势,如何应对数字出版业对传统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挑战;面对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用户逐步改变的阅读习惯;面对数字出版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积极整合邮政优势资源,探索上海邮政如何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占有一席之地,为邮政报刊发行业务战略转型的进行尝试。

二、当前上海邮政报刊发行现状及分析

(一)报刊业务现状

1、全国邮政报刊发行业务基本概况。中国邮政经办报刊发行业务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拥有遍及全国的物流网络和高效便捷的服务,覆盖全国大部分偏远和交通不变的地区,同时拥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和销售渠道,通过邮政发行报刊成为各大报刊社发行报刊的主渠道。截至2016年3月,以邮发代号为统计口径,全国邮发报刊共计11306种,其中报纸2300种,杂志9006种;以报刊统一刊号为统计口径,即剔除刊号重复的邮发代号,实际品种共计7835种,其中报纸1081种,杂志6754种。从2013至2015年,全国邮政报刊发行专业收入分别为72.93、80.71、88.70亿元,从收入情况看每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趋势。2、上海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状况。总体情况。上海邮政在全市拥有600多个收投网点,7000多名投递人员和2000多个报刊零售亭。截至2016年3月,上海报刊发行局接办的报刊共计556种,其中报纸61种,期刊495种。据2015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邮发报刊累计订销数为11.30亿份,2013年11.99亿份,2014年11.25亿份;从上海人均每年购报刊数(份)2012至2014年分别是65.0、50.5、47.9份。从上海报刊累计销售总份数来看,2013年已有下降的趋势;从上海人均每年购报刊份数来看,从2014年起已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购买纸质报刊的读者正在减少。3、整体分析。纵观上海报刊发行近几年的情况,从业务收入来看,我们每年都保持增长,但增幅有所放缓。从订阅情况看,2012年报刊发行的整体情况较好,有了新的突破。但2013年的形势急转直下,各项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几类重点报刊更是连年下滑,2015年到了近几年的底端。从而得出,收入的增长是由于商务期刊、文化礼盒这类增值业务对我们报刊发行的贡献度极大,此外从要数(份数)、零售、主流热销报刊相关要数及流转额情况分析,形势岌岌可危,因此可以判断,增值业务弥补了报刊实际收入的重大空缺,保证了报刊业务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深入推进报刊营销,加快报刊发行转型创新脚步,合理调整投递模式规范,是适应目前市场多变的形势。

三、转型思路分析及对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上海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到:各项业务收入仍处于增长的过程,且年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但是在业务收入构成中订阅的占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零售占比波动幅度较大,而新推出的商务期刊和文化礼盒业务的良好发展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整体而言,近3年报刊发行专业在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总业务收入没有收到巨大的冲击,但在局部层面尤其是传统的订阅和零售影响较为明显。尤其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给人带来的便利,人们阅读的习惯在明显发生着变化,承担传统出版发行主渠道的上海邮政所面临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强烈,传统出版社以“发行+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更是面临发行量下降、广告投放量下降的困境,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和突破口。因此,上海邮政报刊发行业务必须面对数字出版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自身,寻找产业链发展环节中我们的合理位置,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一)转型思路

邮政在线下销售渠道中依然占有着巨大的优势,这是任何同行业的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无论进行哪种方式的转型,线下渠道都必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其转型的可行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转型建议策略------做强数字出版物销售渠道

首先,作为报刊发行的主要渠道,邮政承担报刊发行工作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历程,现发行全国报刊1万余种,涉及整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有着品种多的优势;广大读者可通过邮局网点、东方书报亭、邮上海网站、预约上门、11185等多种方式订阅报刊,同时东方书报亭、邮政网点、报刊门市部通过零售、批销方式提供报纸、期刊及文化礼盒等相关报刊产品,有着渠道广的优势;我们的投递网络遍布全市,服务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送报上楼、上门订阅等服务举措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有着服务好的优势。这些优势使我们邮政在客户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但数字出版发行的大潮,目前不断打压着我们邮政的地位——我们至今未进入出版发行的领域,且没有数字出版发行技术、数字出版资源等相关基础。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投入,才能在这一高门槛、高风险投资领域,通过更为实际的介入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渠道优势与各类数字出版发行上合作运营,已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本策略将从商业模式、盈利前景方面对上海邮政通过渠道介入数字出版发行维度提出设想。1、商业模式。O2O:OnlineToOffline=线上互联网+线下的机会。线上,互联网是交易的前台。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线下,消费者可以自主去享受服务。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吸引客户,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成交也可以在线结算,就能很快达到规模。上海邮政的渠道从狭义上讲可分为两大类,即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线上渠道主要包括:邮上海网站;线下渠道主要包括邮政网点、东方书报亭、营销员上门等。线上渠道主要为邮上海网站。作为上海邮政联系普通大众尤其是日趋增长的网购一族,是线上渠道的最重要的部分。该网站于2013年1月8日正式对外使用,其主要业务为电商类产品订购、代收代缴、主题卡销售、票务、邮政分销业务等。其对应主要用邮群体为经常上网的青年一族。其主要有以下优势:覆盖面广、信息及时、业务扩展性强等众多优势。同时,也存在知名度不够、商品种类较少、支付方式前丰富等劣势。线下渠道包括邮政网点、东方书报亭、营销员上门营销。网点作为邮政向社会提供完备的邮政服务的渠道,邮政网点有着信誉、服务、品牌等众多优势。但其面向的主要群体为中老年用户居多,且基本都为忠实用户;东方书报亭作为邮政面向社会提供报刊零售业务的主要渠道,分布广,支付便捷,吸引着诸多过路客。但其面向的群体较为分散,流动性大,客户习惯往往是即兴购买,客户忠诚度相对较低,不稳定;营销员把企业作为主要营销对象。通过大客户营销,对专用单、订阅券等现金类报刊订阅媒介向企业提供优惠订阅报刊的服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O2O模式我们要求消费者网站支付,支付信息会成为了解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O2O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数字出版产品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数字出版甚至新媒体企业的合作。我们掌握了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相关增值服务。产品。有了O2O模式,产品就是最好的享受邮政服务的体验。纸媒报刊作为长久以来报刊发行业务的主打,经历了60多载的春秋。但随着数字出版业的兴起,业务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创新。文化礼盒作为去年报刊发行局推进的增值业务,是报刊业务整体的收入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我们也体验到了相关数字出版媒体的技术以及服务,方正、龙源网、精灵天下等诸多数字出版发行企业。可将他们业已成熟的服务和产品包括网上阅读卡,电子阅读券、在线教育卡等诸多数字点卡、券通过邮政渠道进行推广、发售、充值;同时,创新订阅券以及专用单的支付模式和消费模式,设计报刊专用卡、专题卡,客户可通过消费和充值等方式使用该类卡,为其提供更为便捷的体验。价格。网上阅读卡、电子阅读券等作为新型数字阅读的支付方式,数字出版发行企业拥有该商品的解释权,通过邮政各类渠道根据目前市场价格代销方式;报刊专用卡、专题卡由订阅券及专用单演变而来,最大区别就是可以进行扣款消费,而非全额不找零消费,在订阅时对于热销报刊可享受打折优惠,还可在线上由上海网进行支付和充值,无论对于什么客户都非常方便,由于其在订阅时可享受折扣优惠,销售价格则按卡面值确定;此外,文化礼盒等传统报刊产品,我们仍然可维持目前的价格,作为增值业务继续发展。2、盈利前景。经调查研究发现,数字出版发行企业目前在技术上有着自己的研发团队,也各有自己的运营模式,但有个共同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都没有线下的渠道,推广缓慢;而线下渠道的推广是我们企业盈利的根本基础,在中国特色集团计划性报刊消费暂时打不开局面下,线下的消费且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同时通过我们邮上海网站作为线上导向,我们以渠道为转型突破口的盈利潜力巨大。(1)数字出版产品宣传推广费用。先期通过数字出版发行公司的授权发售的相关产品,要受到各类用户的认可势必对其产品要做大量的推广宣传工作。我们利用自身渠道优势,营销优势,集中式宣传、分布式宣传等各类推广模式,借助邮政品牌叠加产品,推动各类产品的认知度。(2)产品销售收入。中期,在产品具有了社会认知度后。客户就会通过我们邮政的各类渠道销售产品。此时,通过与数字出版发行企业签订的资金归集原则,就会产生可观的销售收入。(3)品牌效应。通过与数字出版发行的合作,表面上我们为数字出版发行企业其产品的知名度,但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同时也顺势打响了作为一个具有邮政特色这一优质渠道的品牌,与我们合作的各类企业就会越来越多,乐观来看,涉足企业不仅是数字出版发行,甚至可能涉足更多的行业、企业(如网上教育、游戏行业等),其潜力是无限巨大的,商机更是无限广阔的。3、评价。上述方案是利用目前邮政本身最大的优势——渠道,通过与数字出版发行的授权与合作,应对数字发行带来的巨大冲击,扬长避短,使我们邮政这一百年老店,通过新的运营模式,投身于数字报刊发行的一种新的尝试。我们邮政网点有着信誉、服务、品牌等众多优势,这些优势为我们推动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各线上线下渠道大力拓展市场,不断的向社会和企业推进我们的业务后,必然会吸引众多的客户,带来大量的订单。这点在短时间内来说我们邮政报刊发行收入将迎来喜人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客户通过我们的渠道支付购买数字发行资源,其实也了解到了众多数字出版发行企业,而该企业并非是邮政作为唯一渠道发售其电子支付产品,其本身网站或其他渠道,也能实现购买,甚至可能会比我们的购买方式更为便捷,那么众多的客户有可能通过非邮政渠道购买,这样就存在着不久的将来客户大量流失的巨大隐患。此外,市场的多变、客户的多变也是一个不可确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在与数字发行企业签署授权合同时,一定要考虑长远,充分考虑我们的渠道是仅有的、唯一的,从战略上对数字出版发行企业加以约束,确保客户日益增长,从而真正报刊在数字发行转型中能获取持续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韩开成.4P+4C营销组合策略在大型体育场馆经营中的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6-8.

[2]潘云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3]潘云良主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6月第10版.

第2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子音像;出版;突围

一、 数字出版时代,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困境

我国电子音像出版业发育先天不足,在产业政策的制定、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的培养、资金技术的利用等方面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再加上音像出版周期长,投入多,成本高,风险大,又有盗版的冲击,图书出版权的缺失,电子音像出版业从一开始,生存就比图书出版业困难。新媒体的兴起,以AT、VCD、DVD、CD-ROM为主要载体的音像电子出版业,已很难用其中某种或几种载体形式完成从编辑到发行的常态盈利过程。音像电子出版,作为一种中间的出版业态,其生存空间、利润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音像电子介质更多只能作为其他介质出版物的补充形式。

二、 跨媒体出版——地方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突围之路

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不只是音像电子业,传统的书、报、刊出版业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目前音像电子业跨媒体转型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实现网络、手机等数字多媒体的转型。在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大势所趋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大多数出版社都在尝试。在这种转型中,电子音像出版社相对于图书出版社,转型的优势有两点:一是产品内容(声频、视频)本身便是数字化的产品,对接更简便;二是拥有相对技术上的优势。但要这种转型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字出版所需投入非常大,但目前却还没有找到适合的赢利模式,所以出版社仍然是重视多,行动少。出版社之所以“行动少”,关键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机制,二是投入,三是决心。这三点的制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2.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实现图书出版(盘配书)的转型。“盘配书”有利于电子音像产品的发行,能更好地带动原有电子音像产品的销售,在诸多转型中,实现图书出版是提升出版社效益的最快手段。同时许多出版社在实践中体会到,“盘配书”是防止盗版的良好措施。这种转型的优势:①电子音像出版社对图书的出版流程非常熟悉,也具备相应的人才和作者资源,实现图书出版没有版权、技术、编辑队伍等方面的阻碍。②有成熟、完整的编、印、发产业链,可以预计出版的赢利情况。③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跨报纸、期刊(电子期刊)等多种出版形式的转型。这种跨报刊出版的转型形式,其实现的困难程度以及所预期获得的效益,介乎向手机、网络数字多媒体转型和向图书出版转型之间。但相比图书出版,这种转型的劣势在于:①虽然报刊具有成熟的产业链,但是,报刊受到数字化的影响很大,报纸的广告份额日益被网络分一杯羹;而很多曾经辉煌的期刊,如今生存都困难。从目前来看,报刊所受到的影响,高于图书出版所受到的影响。②报刊的出版流程与电子音像出版流程有较大差异,转型报刊出版,需要了解熟悉的过程更长,这意味着投入需要更多。③报刊都有一个培育期,需要有较大的资金和时间投入,相对风险更大。④跨报刊出版,同样有一个报号和刊号的制约问题。

三、 探讨解决之道

1.创新音像电子管理模式,变介质形态管理为内容管理。在跨媒体出版的大势所趋下,以介质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明显不符合音像电子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以电子音像内容为主的管理模式将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全面开发利用,不仅符合电子音像业未来产品分化、市场细分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第3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ICT;数字化转型;M-ICT 2.0战略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M-ICT strategy of ZTE, three key features of digitalized wave are pointed out, the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 industry are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digitalized transformation are discussed, and five major innovation directions of ICT are proposed. Enterprises should focus on user experience improving, including pre-experience, self-help and autonomy, personalization, visualization in the way of digitalized transformation. Moreover, changes of organizations, cultures and mechanisms are also essential assets.

ICT; digitalized transformation; M-ICT 2.0 strategy

1 数字化转型浪潮来临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断加速,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持续了数千年,蒸汽时代持续了200余年,电气时代持续了100余年,而互联网才发展了20余年,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通信技g(ICT)仍在高速发展中,“数字化浪潮”将席卷各行业,驱动企业加快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同时也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产品及服务体验。

1.1 数字化转型将带来颠覆性改变

数字化转型和以往各行业的技术产品升级大不相同,数字化带来更加全面、复杂,甚至颠覆性的影响。跨界融合、模式创新、快速迭代是数字化转型区别于以往各行业升级的关键特点。

跨界融合方面,不同产业正在逐渐融合,行业边界正在消失。无论是ICT巨头,还是传统企业,都在面临着既有阵营之外新入侵者的威胁。新对手可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闯入自己的行业,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包括更难预测的新竞争格局。这种情况并非偶发于个别行业,而是成为了各行业的新常态。IBM对全球70多个国家、21个行业超过5 200位企业高管进行了采访调研,大多数人预计行业融合将成为未来3~5年影响其业务的主要力量。

伴随着跨界融合而来的是模式创新。产业间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打开了更大的空间,或者说产业融合必须重点关注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中,竞争不仅仅是自己所在行业内各玩家的重新洗牌,还包括采用完全不同业务模式的新进入者。新进入者通常瞄准价值链关键环节,采取非对称打击方式,绕开已有玩家或者直击其软肋,进行颠覆式洗牌,比如采取生态圈、平台、开源共享等手段。

快速迭代是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关键特点,往往也是传统企业的薄弱点。传统企业习惯了在既有技术路线图和产品框架下,瞄准已有竞争对手按部就班跟踪、赶超,但是这些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滚动,用户需求失真往往会越积越多,导致传统企业偏离用户价值进行无谓创新。相反,新进入者往往能更敏锐、更直接地把握用户痛点和需求,致力于用户体验和价值提升,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更敏捷和快速地响应,从而把握引爆需求,获取市场主导权。

跨界融合、模式创新、快速迭代是各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字化转型特点。

1.2 ICT行业迎接数字化转型挑战和

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各行业对ICT技术的深化运用。ICT行业是其它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这为ICT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ICT行业自身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以运营商为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工业4.0、万物互联、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ICT新技术和应用,为运营商打开了巨大的新增长空间。运营商在数字化浪潮中,要把握机遇,加快步伐,构建数字生态系统,深入到其它各行业使能数字化转型,而不宜固守传统通信为主的服务上。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已对运营商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运营商传统业务不断受到互联网应用服务(OTT)的侵蚀,语音、消息等主营业务收入不断下降,而宽带业务增量不增收。运营商原有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也被逐步颠覆,传统内容提供商(CP)和服务提供商(SP)合作伙伴价值在下降,运营商逐步脱离产业链核心位置,对产业链掌控能力被削弱。咨询公司OVUM指出,运营商未来成功关键要素包括:转型、规模化、以客户为中心、敏捷、创新、合作伙伴[1]。

ICT传统企业,如电信及信息技术(IT)设备制造企业、IT服务企业等,也面临类似机遇与挑战。软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发展,让IT厂家可以逐步跨界到电信设备制造领域。互联网巨头引领推动云服务,对传统IT软、硬件企业也形成了巨大冲击。如何快速适应数字化浪潮,有效转型和把握机遇,是摆在众多ICT传统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2 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视角

作为ICT行业的领先企业,中兴通讯也在探求ICT如何使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让信息创造价值。中兴通讯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涵盖各行业的巨大的系y性工程,数字化转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宏观视角从全局角度,探讨数字化转型为各行业带来哪些变革和为ICT行业带来哪些战略增长机会。微观视角从企业角度,探讨企业如何数字化转型。这里先从宏观视角探究数字化转型。

中兴通讯在2014年布了M-ICT战略,提出万物互联的M-ICT时念。这里M代表了Man to Man、Man to Machine、Machine to Machine、Mobile等涵义。回顾过去,ICT产业中“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加速涌现,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展望2020年,ICT产业在创新驱动下充满巨大想象空间,一个崭新的数字化世界初现端倪:万物互联无处不在,从人与人联接到人与物、物与物联接,一切被数字化和联接;泛在智能如影随行,从人与人到万物之间的智慧互动与智能升级;虚拟世界包罗万象,通过增强视频以及VR/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与现实世界完美结合,呈现精彩无限的新世界,丰富人类对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云计算日益普及,业务普遍云化,云端提供一切,云端支撑一切;共享经济成为潮流,成为新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主旋律,设施、资源、能力、软件等皆可开放共享。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趋势将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洞察趋势之下,中兴通讯于2016年8月份提出了M-ICT 2.0战略,如图1所示,具体界定了数字化浪潮中五大创新方向,包括虚拟(Virtuality)、开放(Openness)、智能(Intelligence)、云化(Cloudification)和万物互联(IoE),取字母组合为“VOICE”[2]。

我们认为,未来5年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而VOICE则是转型的五大创新方向。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行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人、物、流程、数据等要素将结合更加紧密,协同更加高效,企业边界乃至行业边界将更加模糊,开放共享成为主流,推动商业模式深刻变革。

从用户体验看,万物互联实现联结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让人类得以更加便捷地感知和驾驭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之外,人类还正在创造更为自由和精彩无限的虚拟世界,把体验推向新的高度;虚实结合,让人类又可以借助虚拟技术加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改造。面对日益广阔且复杂的物理与虚拟世界,还需要更简单、轻松的驾驭方式,智能化逐渐凸显为必不可少的关键手段。万物数字化和虚实结合,产生大数据,让机器学习具备施展的环境和基础,万物互联则让AI有了操控对象和用武之地。“万物皆互联,万物皆感知,万物皆智慧”,让人类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

从技术使能看,万物互联、虚实结合、泛在智能,都需要对数据实现高效的采集、传送、存储、加工,快速发展的云计算为此提供了支撑,数字化的资源及其计算都将逐渐迁移到云端,业务将普遍云化。

概言之,VOICE五大趋势将互相协同和相互激发,带来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形成从技术创新驱动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技术变革为基础,商业模式为驱动”的三位一体型商业范式,如图2所示。在VOICE架构中,商业将聚焦于“万物互联(E)、智能(I)和虚拟(V)的需求”为核心,构建在云化(C)的技术基础之上,运行于开放(O)共享的商业模式中。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ICT行业需要洞察VOICE趋势,在此五大方向上,ICT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把握创新和发展机遇。

中兴通讯面向2020年的M-ICT 2.0战略,已明确了VOICE的五大方向作为落地路径,并制订了相应发展策略。

在V(virtuality)方向上,聚焦大视频和VR/AR两大机会点。机遇来自用户极致体验的升级需求。首先是体验的精细化升级,从抽象的文字向具体感性的图片、视频升级,从标清视频向2K、4K、8K超清视频升级,这就是大视频的需求。其次是是体验的交互性跃升。从按键到触屏,从语音、手势控制到更自然的VR/AR互动。从体验的范围看,人类体验从物理世界扩展到更自由、无垠的虚拟世界,虚拟技术打破空间和位置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人类的感官体验,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实现数字体验和现实世界体验融合。

在O(openness)方向上,中兴通讯洞察到开放已经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内涵,重点关注开源、生态圈、共享经济这三大领域的挑战和机会。开源重构研发模式,各参与者从架构、代码层面就可以实现协同合作,实现产品快速升级迭代。生态圈重构产业结构,让企业边界模糊,协同增强,产业中各参与者形成网状联结的竞合关系,促进端到端价值创造和传递,协同发展。共享经济重构价值网络,让价值创造形成网络,让分散闲置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利用,从而达到更高的协作和效率水平。

在I(intelligence)方向上,中兴通讯将智能划分为4个层面:基础智能、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基础智能支撑各种硬件或终端实现不同程度的感知及智能,基础智能正在快速普及,让智能泛在化。计算智能通过数据挖掘价值,构筑数字经济的基础,计算智能正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应用。感知智能辅助增强甚至替代人类视听觉能力,感知智能正在成熟化,让机器围绕人并融入人的感知系统。认知智能辅助人类实现各种业务决策,认知智能正在兴起,机器通过深度学习逐步具备推理和决策能力。作为使能者,要恰当地结合自身基础和智能运用的发展节奏,选择合适的产业化落脚点和培育独特的竞争力。

在C(cloudification)方向上,云计算对企业IT系统以及运营商网络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企业IT技术架构从传统模式逐步演变到云架构。企业IT使用模式,从自建和自维护IT系统逐步转向购买公有云、混合云服务。在运营商网络方面,云计算逐步推动电信网络向软件定义、灵活弹性、能力开放的目标架构演进。

不仅在网络连接服务方面提升用户极致体验,AT&T还大力开展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对自身能力整合和外部资源的引入,AT&T已构建了以应用程序接口(API)开放为核心的生态圈。通过计费、话音、消息、终端、物联网等能力的开放,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通信和行业应用能力,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业务应用,月API调用次数从2008年的数百万次增加到数十亿次的规模。

3.3 需要组织、文化、机制等多方面

改造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进行业务环节和IT系统的优化升级,还要同时开展组织、文化、机制等多方面的转变,才能适应前面所述的跨界融合、模式创新、快速迭代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数字化转型中,创新文化是重要基础,咨询公司埃森哲提出,托起企业数字文化的有四大基石:灵变组织、数据驱动、主动颠覆以及数字化风险[6]。

中兴通讯是一家大型企业,也在积极践行数字化转型,积累经验和方法。2014年提出M-ICT战略,同时提出了更酷,更绿色,更开放(CGO)的理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兴通讯以开放的心态,与行业内及跨行业的大量合作伙伴一起,围绕客户极致体验,大力开展创新,推动了诸如创客大赛、创客空间等常态化工作。2016年,随着M-ICT 2.0战略的提出,中兴通讯确定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方针,系统地推进和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工作。在快速迭代方面,进一步推进敏捷开发,优化了流程和开发模式,从专注写代码到更关注开发过程以及与客户的及时沟通互动。面对开源的浪潮,中兴通讯加强开发社区化并打通内外部,推进实践共同体(COP)模式。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文化培育,优化组织和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中兴通讯稳步推进和实施数字化转型。

4 结束语

展望2020年,未来将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新时代,万物互联、泛在智能、虚实结合将无处不在,业务普遍云化。在M-ICT时代,ICT行业要关注VOICE五大趋势,它们将构筑未来商业新范式,万物互联、智能、虚拟及云化将相互激发,促进ICT领域跨越式产业创新,开放共享将驱动“研发模式、产业结构、价值网络”商业重构。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围绕极致体验和价值创新,洞察最终用户的体验升级趋势,才能避免走弯路。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开展业务流程和IT系统优化升级,还同时需要在组织、文化、机制等多方面转变。

面向未来,中兴通讯提出了M-ICT 2.0战略,“VOICE of future,聆听未来声音”,期待与广大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之道,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OVUM. Digital Economy 2025: Telecoms Core Scenario[R/OL]. (2016-03-10) [2016-11-20]. https:///research/digital-economy-2025-telecoms-core-scenario/

[2] M-ICT 2.0战略白皮书[R]. 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016

[3] OVUM. Digital Economy 2025: Core Scenario[R/OL]. (2015-10-02) [2016-11-20]. https:///research/digital-economy-2025-core-scenario/

[4] 十三五与数字化转型:中国IT市场趋势与商机[R]. 北京:IDC中国, 2016

第4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调研背景

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与上海美商会(AmCham Shanghai)携手推出的《商界如何应对中国消费市场趋势调研》自2011年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年度了。今年的调研旨在听取90家在华面向消费者型企业(包括西方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和其他亚洲企业)的高管意见,涵盖消费品、汽车、医疗、金融服务和教育等多个行业。博斯公司消费品及零售产业合伙人徐晋认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处于相对更为发达的城市和区域的消费者在消费选择方面,将会继续更看重价值。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打造高价值产品和品牌的机遇。然而,企业需要增强创新和塑造品牌的能力。”

在许多企业都面对增长放缓、成本攀升和利润缩水的诸多挑战下,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企业高管会怎么想、怎么做?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中的关键趋势,企业该如何应对?今年调研的目标正是为了寻求此类问题的答案而来。

中短期内最可能改变

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七大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面对这一动荡的局面,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将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能够促进人均收入平等增长的消费型经济。这一转型为中国的面向消费者型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中国有望在 2015 年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强劲的经济购买力将支持全球14%的消费量。在这些企业看来,中国消费市场是否正在不断变化?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和拥有更多的购买选择,多数中国消费者将互联网视为购物体验的一部分,并且将价值视为产品和服务的关键差异化因素。这些前沿消费者对他们所熟悉和信赖的品牌更加忠诚,愿意为认可的质量、特点和产品信誉出钱。在自身期望值迅速提升的情况下,他们还准备好随时摒弃那些难以满足要求的低价品牌和产品,许多情况下,他们更加青睐美国品牌和其他国外品牌。

为了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并突出关键问题,此次调研挑选出了最可能在中短期内改变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七大趋势(见图1),并要求参与调研的企业按照它们对业务战略的潜在影响程度,对这些趋势给出评分。

评分结果显示,今年受访企业选择的前两大趋势是“价值成为差异化因素”和“数字化的崛起”,这也验证了2012 年报告中提出的“中外企业观点正在迅速趋同”这一结论。然而,领先企业与落后对手间的业绩差异也在不断扩大。

以服装行业为例,耐克凭借零售店内卓越的店面布置、货品分类和服务,给购物者带来了难忘的体验,其中国区销售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1%。与此同时,两家本土运动服饰领军企业则举步维艰:李宁成为激进扩张下的牺牲品,由于遭遇严重的库存问题,2012 年销售收入锐减 16%;而安踏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2012 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

类似的差距在零售行业中也很明显,只是在这个行业中,中国企业将跨国企业甩在了身后。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大卖场运营商,高鑫零售在 2012 年开设了 44 家大卖场。而沃尔玛、家乐福和乐购这3家领先跨国企业的扩张步伐则明显放缓:2012年3家企业的卖场开设数量仅分别为25 家、16 家和 8 家。

是什么造成了各企业间如此显著的业绩差异?换句话说,哪些是领先者做到而落后者并未做到的?领先者的优异业绩并不能简单归功于其在各方面的出色执行,相反,领先者往往侧重于发展销售系统、品牌塑造、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等一系列连贯的核心能力。领先者提供的消费者体验具有深深的品牌烙印,有助于建立客户忠诚度,相互协调的能力使这些企业在迅速应对消费者品位和期望的变化时游刃有余,从而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更持久的纽带。

此外,在应对“数字化的崛起”和“价值认知的改变”的准备程度上,中外企业都给自己打出了高分:86%的跨国企业和 71%的中国本土企业表示对“数字化的崛起”“有一定的准备”或“完全做好准备”;86%的跨国企业和80%的中国本土企业对“价值认知的改变”“有一定的准备”或“完全做好准备”。但同时,他们也承认自己在如何应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比如在互联网改善运营方面,企业均认为自己还没有采取行动;在整合数字化与品牌塑造和产品开发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关键趋势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重要性解析

价值成为差异化因素

中国消费者将价值视为关键的差异化因素,这一趋势已经连续第二年名列榜首。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购买选择,并表现出对更优质商品的追求。注重价值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选择最廉价的商品,他们已经将价格因素放到次要的位置,越来越倾向于根据可靠性、连贯性和产品信誉做出选择。

上海光明乳业推出的一款高端酸奶如实,凭借产品质量实现了自身的差异化,并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如实强调原料纯净、新鲜、纯天然且无人工添加,尽管价格比同类高端酸奶高出近一倍,但仍受到上海消费者的追捧。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护发品市场中,德国施华蔻的高端产品和其他高端品牌正在从宝洁等大众市场品牌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以价值区分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他们是活跃的网民,使用数码设备来研究产品和服务,并完成购买。在其职业生涯的黄金期(21~50 岁,但主要集中在 30~40 岁年龄段),这些消费者的月收入通常在 5000~50000元人民币。他们非常乐意为能反映其需求、价值观与渴望的产品买单。

与此同时,将价值视为差异化因素的现象目前也正在向三、四线城市中最富有的消费者群体快速蔓延。当三、四线城市中的消费者更加富裕且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时,他们的购买行为可能将与大型城市中的富裕消费者类似。

数字化的崛起

由于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化对面向消费者型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网购行为日益普遍,2010年至2011年增幅达到 66.5%,占整个零售行业的 6.1%。中外企业都认识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众多机遇,比如强化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市场、建立新的销售渠道等。但是,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中国本土企业,大多都对自己是否准备好将中国消费者的在线交互热情转化为销售优势表现出怀疑。

为了评估企业在应对数字化趋势方面的工作成果,此次调研为受访者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估表。自我评估表评估了一家企业建立洞察力并生成分析数据的能力,及其数字平台的活跃度和运作的效力。根据企业的自我评估得分,对其进行排序和分类,确定企业是数字化的领导者、熟练者、开拓者还是初学者。

领导者将数据视为战略资产并给予很高的优先级别,能够把某个数字化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后续的项目中,并且在各个职能部门间进行内部调整,从而使其数字化资源物尽其用。

熟练者善于分析,强调采取连贯的措施强化其对于客户中心制的重视,在华企业中认为自己是熟练者的比例(跨国企业 6%,中国企业 8%)与全球6%的标杆较为一致。

开拓者强调行动,采用试验的方式开展数字化,希望用数字化创新来接触客户。尽管这种方式能带来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过度投资的风险。此次调研显示,9%的在华跨国企业认为自己是开拓者,而仅有4%的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是开拓者。

绝大多数受访企业将自己归为初学者,此类企业实现数字化的方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较小的战略赌注实现有限的市场洞察。63%的在华跨国企业和 62%的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是初学者。

事实上,在建立数字化能力的过程中,数字化领导者有两大关注点:创新和多渠道品牌体验,70%的数码领导者将创新作为其计划投资的前三大能力之一,与之相比,非领导者中该比例仅为38%。此外,有 45%的领导者和 29%的非领导者将多渠道体验列为其前三大投资方向之一(见图2)。

以智能手机生产商小米科技为例,来看看对多渠道体验的投资能实现多大程度的回报。小米主要通过自己的产品网站、电子商城和电信伙伴网站等多种渠道在线销售产品,为了平衡产能,小米通过预订和有意减小生产规模的方式销售其大部分手机,这种策略使其2012年售出大约1200万部小米2。另一个活跃于数字化最前沿的品牌,是快速成长的全球健康护理、卫生护理及家居护理产品生产商利洁时旗下的安全套产品杜蕾斯,杜蕾斯娴熟、有创造力地使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建立了品牌知名度并培养了一大批追随的用户。

部分趋势在中短期内如何

发展的判断

中国的消费市场目前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这一转型将延续多年,结果难测。但从此报告的调研结果来看,可对部分当前趋势将在中短期内的发展做出如下判断:

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消费者将不断升级购买。从单纯注重价值到强调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消费者关注点的转变将不断深化。价值作为差异化因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为企业带来了改善产品并提升品牌的良机。为此,企业需要强化在创新和品牌塑造两方面的能力。

村镇是下一个市场前沿。随着企业将触角从一、二线城市延伸向村镇,村镇孕育着重大的增长机遇,村镇居民在购物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何满足这一重要市场细分人群的需求和期望,是面向消费者型企业的一大挑战。为此,企业需要建立一流的市场通路能力,扩展并调整其销售和分销网络,从而确保对村镇市场的有效覆盖。

第5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途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全球范围内通过绿色转型来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分依赖与破坏。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通过采纳新思维、新战略推动了绿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其中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重构发展模式一样,作为重要的战略策略与实施途径,很好地推进了绿色转型模式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长久战略选择。生态文明是自然资源分配利用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而自然资源等战略性储备物资的使用状况也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生态学家Odum提出了能值分析理论,他认为各种系统都是由不同能量所构成,且生态系统中不同事物的能量值之间也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通过简单的处理、分析来核算。而能值指标为生态系统内各类别物质能量转换为同一标准提供了可实现的途径,方便进行定量分析[1-2]。 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生物学家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实现了定量分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应用非常广泛。同时该模型还将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能力、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以及资源的可再生性等性质考虑在内,模型思路简洁明朗,发展迅速,成为度量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3-12]。本文采用2001-2009年间湖北省的各项统计数据资料,在生态足迹的框架下,将各种能量统一转换为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实现对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定量比较与动态性分析,并依据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来判断湖北省内资源供需与自然禀赋之间的安全和谐状况,从而衡量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供建议。同时还引入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与自我更新调节能力,对湖北省生态可持续性进行多方位分析与研究。为政府制定出全面的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模型的确定与指标选择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总面积。是从定量化视角研究自然生态影响的有效指标[12-15]。本文主要将能值分析方法与生态足迹理论框架相结合,同样遵循生态足迹的2个基本事实,即:①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吸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产性土地面积。这需要将各种不同类型、等级的能量流通过能值转换率,折算成可以直接进行加减运算的太阳能值,再依据能值密度,将各消费项目的太阳能值核算为相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从而计算出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由此判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6-26]。 1.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 (1)各主要消费项目的能值核算。依据公式(1)[6],借助能值转换率,折算出各项目的太阳总能值以及人均太阳能值:能值=各项有效能量×能值转换率(1)(2)生态承载力量算。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可再生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非可再生资源而言,可再生资源因其再生速率快,能够被人类持续不断利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在生态承载力量算时,只考虑可再生资源指标的核算[6]:Ea=a/Pi(2)式(2)中,Ea表示人均生态承载力;a表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表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3)生态足迹折算。研究各地区生态系统的总能值折算主要考虑太阳辐射能、风能、雨水化学能等5项可更新自然资源,依据Odum的研究,为避免重复计算,同样选择最大能值作为区域总能值。其表达式为[6]:p2=区域总能值/区域总面积(3)其后需要将消费项目的能值转换为对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含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资源消费两项。公式为[6]:Ef=∑Ai=∑ei/p2(4)式(4)中,Ef表示人均生态足迹;i表示自然资源类型;Ai表示第i种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ei表示第i种资源的人均能值;;p2表示研究地区能值密度。(4)生态赤字或盈余。通过比较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动态衡量研究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2.湖北省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其公式为:D=-∑RiLnRi(5)该指数的计算主要借鉴Shannon-Weaver公式,式中D是多样性指数;Ri为第i种土地类型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例。Shannon-Weaver公式是一个复合函数形式,主要从丰裕度和公平度两个方面对生态经济系统中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分配状况进行研究,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越高表明区域的生态足迹多样性就越高[7]。(2)万元GDP生态足迹。公式为:万元GDP生态足迹=区域总人口生态足迹/区域GDP(6)万元GDP足迹主要用于反向表征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效率之间的差异,万元GDP足迹指标越高,则资源利用效率越低,说明土地的产出效率也就越低[8]。(3)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C)是由生态足迹乘以从系统组织角度推导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得到的[7],ef为生产性土地面积,公式为:C=ef×(-∑QiLnQi)(7) 二、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评价分析 1.湖北省生态足迹的能值核算 (1)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北省土地总面积为1.859×1011m2,2001-2009年的总人口分别为5974、5987、6001、6016、6031、6050、6070、6110、6141万人,文中引用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02-2010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各年份的《中国农业分析报告》。依据相关文献[9-11]可知,全球年均总能值为1.583×1025sej,全球平均能值密度p1为3.104×1014sej/hm2,根据上式(1)计算出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如表1所示。依据核算结果可知,湖北省年均总能值为5.391×1021sej。表1中对于太阳辐射能、风能、雨水势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的计算,参见相关文献[12]。(2)人均生态足迹。根据公式(2)计算得湖北省能值密度p2为2.90×1014sej/hm2,并依据公式(3)计算得湖北省2001-2009年内各种消费指标的人均生态足迹如表2所示。从表2中各项结果可以看出,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总量都在不断上升,其中生态资源的年平均增长比率为4.6%,能源资源的年平均增长比率为14.5%,由此可见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年平均增长比率是生态资源的3倍左右。湖北省9年内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需求量都在不断上涨,其中经济发展是导致能源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需求的上涨则是导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3)人均生态赤字。从表3核算结果可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1年的6.390hm2/人增至2009年的8.106hm2/人。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建议,应留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态足迹多样性。所以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中扣除12%的生态足迹多样性保护土地后,实际可供利用的面积仅为0.248hm2/人。因此,可以得出:2001—2009年内湖北省的生态足迹均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6.142hm2/人扩张到2009年的7.858hm2/人。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远远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中,各类生产性土地面积对总的生态足迹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耕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p#分页标题#e# 随着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上升,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不显著,导致湖北省人均生态赤字差距不断拉大。2001-2009年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要求,不足以承担相应的环境净化与更新的重任,对外部环境、自然资源、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也在不断上升,生态压力很大。 2.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将2001-2009年各项土地类型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导入公式(5),计算可得湖北省9年内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依据此指数可得2001—2009年湖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趋势图,如图1(a)。从核算结果可知,9年内湖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1.444~1.507之间波动,其中2008、2009年的数据相对较高,由丰裕度和公平度的评价含义可知,这2个年份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分配状况相比前7年而言,更均衡更公平。同时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数量之间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从相邻年份的差值来看,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并非一直平稳,而是在不断增长,其中2001-2002年、2004-2006年、2008-2009年之间均为负增长,也说明湖北省的能源与食品的消费需求是在不断调整中得以改善的,这表明湖北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均衡消费。 (2)万元GDP生态足迹。参照公式(6),对2001-2009年的湖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核算,并依据核算结果推出2001—2009年湖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趋势图如图1(b)。从图1可知,湖北省9年内的万元GDP变化呈现下降趋势,数值在3.574~8.178hm2/万元之间波动,依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该项指标整体趋势偏高,这表明湖北省9年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均比较低。结合湖北省能源资源利用战略计划可知,在2001-2009年,资源利用率是在不断提高的。尤其是2008-2009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9年资源利用率比2001年下降了43.7%,降幅明显。由此可见,湖北省资源利用有效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3)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利用公式(7)得到湖北省近年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从表4中可见,虽然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数值在8.970~11.881之间波动,但从不同类别的生产性土地类型来看,变化趋势则不尽相同。如表4所示,构成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2009年牧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总量与2001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47%、103%。但两者的变化趋势又不尽相同。其中,牧草地成稳定上升趋势,表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上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对于禽类、蛋类的需求、营养均衡的意识正在不断增长,这也比较符合湖北省现有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化石燃料土地的增长则是分2个阶段,2001-2005年上升趋势明显,湖北省在这5年内依靠能源等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动了湖北省产业经济与整体实力的提升。直到2009年,增长趋势变缓,也表明湖北省在追求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不再过分依赖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是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努力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碳消耗,实现绿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建筑用地和水域的变化趋势相对比较平稳,增长幅度并不明显;而耕地和林地虽有小范围的上调,但耕地在2004年和2008年、水域在2007年之后均有下降,所以两者整体呈下滑趋势。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湖北省经济、生态状况等处于较强的发展势态中,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也表明湖北省在均衡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比例、调整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定持久发展、坚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卓有成效,这必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全文在生态足迹框架上借鉴能值分析理论,同时还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3项指标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尽量全面考虑人类的需求活动带给生态环境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影响。通过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变化来揭示湖北省生态环境的真实状况,并借助2001-2009年的湖北省各项能源资源的统计资料来对湖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动态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自然资源的供需不合理。湖北省2001-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9.06%;人均生态承载力在区域面积固定和各项辐射能量变化并不显著时,浮动表现为0;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率过快,从而导致2001-2009年间湖北省生态环境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经济发展速率不断加快、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是湖北省生态赤字逐年拉大最主要的原因。 (2)自然资源的组分结构变化显著。在2001-2009年间,湖北省6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牧草地、化石燃料用地的总量在逐年上升,年平均涨幅为6.7%、20.2%;耕地、林地面积小范围的下降达3.08%、0.08%;建筑用地和水域总量平稳上升,涨幅为2.42%、2.17%,均相对平稳。从耕地比重的下降和其他能源需求总量的上升可知,湖北省自然资源的组分结构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需求是从根本上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能源需求也是导致化石燃料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3)生态足迹整体分配不均。湖北省2001-2009年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能源与食品消费需求中不断调整得以改善,虽然总体资源分配上尚不合理,但9年内的持续增长也表明湖北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均衡消费。#p#分页标题#e# (4)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趋势明显。湖北省9年内的万元GDP的变化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8.178hm2下降到2009年的3.574hm2,表明湖北省万元GDP整体呈现偏高的趋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下降趋势也真切地反应了湖北省就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采取措施与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5)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现状欠佳。湖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来看,牧草地、化石燃料用地总量在不断上升,耕地、林地小范围的下降,建筑用地和水域总量变化趋势相对平稳,湖北省在逐年均衡各项生产性土地类型的比例,调整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定持久发展的同时,坚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调整,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2.讨论 分析运用能值方法对湖北省2001-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算,主要选择了生态资源和能源资源2个方面,20项指标来反映湖北省9年内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情况,选择的指标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对于能值分析方法的运用,会因选择的因子不同、指标选择偏向差异、参数的确定和各种侧重而使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强弱程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在对能值分析运用和指标的选取上仍值得继续研究。在运用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3项指标来核算湖北省2001-2009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候,所选用的数据均为相关统计数据,因年份较长,对同一指标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对部分年份数据进行折算,这同样也会导致结果存有一定的差异。

第6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电能;计量系统;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M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01-01

电能计量主要是通过二次回路联合电能表及互感器依照规定接线方式组合构成的电能计量系统来实现的。在电力市场条件下,为确保能够为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并确保电能供应商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生产,现代化的电能计量、管理及交易系统必须要加以健全与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能计量的信息源头在于电能计量系统,他对于电能的计量与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电能计量系统技术发展历程

1)从电磁式互感器到电子式互感器。

①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电磁式互感器主要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其额定输出信号为1A、5A,TV额定输出信号为100/2V、100V。一直以来,电磁式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在电流测量及继电保护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高压输电网络的大蝙蝠覆盖、供用电容量的迅速上升,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已经无法胜任此种情形,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同此系统相匹配往往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性降低、绝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500 kV以上的高压系统而言,由于为确保输电线路的绝缘性往往会导致互感器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及价格提升的问题;二是二次保护设备正确识别会受到不良影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带有铁芯结构,动态范围不大,当电流较大时往往会出现饱和,严重时会导致二次保护设备出现故障问题。

②电子式互感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以数字量输出的无铁芯式新型互感器应运而生,它也称为电子式互感器,它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性价比高、输出范围宽、线性度良好的特点。电子式互感器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光电式电压互感器、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光电式电压互感器主要是基于Pockels电光效应,由电子测量电路与相应的光学电压传感头共同组合而成。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又细分为无源型与有源型两种,无源型电流互感器基于法拉第磁光效应原理,有源型则基于罗柯夫斯基的空心线圈原理。

2)从机械式电能表到电子式电能表。

①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所应用的电能表多基于电气机械原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感应式电能表。它主要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制作而成,其中包含两个固定的铁芯线圈和活动转盘,线圈通过电流时会在转盘式产生涡流,涡流在两个铁芯线圈的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电磁力,引起活动部分转动。

②第二阶段。

由于感应式电能表具有价格低、技术成熟、耐用等特点,因此感应式电能表仍处于计量的主导地位。但考虑到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且精度难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电力研究人员为克服感应式电能表的这一缺陷,从80年代起开始研究模拟电子电路的方案。到80年代末期,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出现,为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第三阶段。

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字采样技术在电功率测量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同事,以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式电子式电能表出现,它能够对测定对象进行多种判断、处理与运算,多种功能能够同时实现,且具有寿命长、准确性高、功耗低及运维便捷的特点,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不久后,以数字式电子式电能表为代表的电子式电能表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推广,精度可达0.01级。

2 电能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

1)标准化发展趋势。

这里所提及的标准化趋势主要是指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计量系统中的标准化,尤其是在点表技术标准上更为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操作过程标准化的发展,很多相应的条件要得到适宜的调整。比如要注重其开放性与兼容性,只有实现三者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从整体将电能计量系统标准化发展的更为成熟,并将其配置的利用效果最大化。此外,通过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标准或同意要求,能够有效提高今后的运营维护效率。

2)数字化发展趋势。

整个变电站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电能计量技术发展为数字化系统即为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的实现有利于电能计量装置研究的发展。比如如果通过增加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范围,那么就能够有效减少二次回路压降对电能计量所造成的影响,并有效提升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3)网络化发展趋势。

在电能计量系统同供电企业间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或网络系统的方式方便二者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即为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化发展趋势应朝向信息沟通平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是吸纳平台业务的拓展与资源的共享。从整体上来说,网络化平台的构建能够提升管理的便捷性、高效性与质量。

4)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在已有能够准确计量电能的基础上增加操作的便捷性即为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用电呈现出阶梯性、分时性、即插即用式的特点,这对于加强用电管理无疑增大了难度。但电能计量智能化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根据实时存储和收集的电价信息、用户用电信息等向总公司及时反馈。总而言乃至,通过电能计量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能够根据用户所反应的用电情况做出一个具体、详尽的规划,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用电。

3 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电能计量系统逐渐朝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趋势发展,供用电管理过程逐渐简化、便捷。本文对电能计量系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简要论述,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未来电能计量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从上文不难看出,电能计量系统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智能化管理,从而给我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稚辞.绿色智能建筑区域能耗平台的实施经验及对策[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10).

第7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3]曹方林.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纳税,2019(13):123.

第8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26-02

随着互联网新科技的不断研发和应用,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数字出版产业要持久发展就必须重视并顺应大数据带来的巨大变革,积极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对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数字出版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发展机遇。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和特点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目前,大数据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提上日程,大数据对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正在显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

人们普遍认为,大数据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用户可以利用其承载的信息进行决策优化,而这些用户既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能是社会媒体或者商业运营者。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数量规模大、类型广泛、实时快速性和价值密度低四个方面。

大数据的数量规模来自于各运营系统的数据库,目前主要是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大量内容,这些内容的规模正在日渐上涨,加上未来物联网中传感器生成的数据,人类社会的数据集成量将大大超出目前的计算程度[2]。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普及,信息化带来的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类型众多。其中,日常生活中运用程度最高的视频、音乐、图片和定位等产生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3/4以上,这一数据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将持续增长,而企业所产生的结构化数据所占比率较低。

大数据的产生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其速度之快对数据分析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以往的数据库技术难以对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这也导致了大数据价值的降低。

大数据在经过处理分析后,具有重大的决策价值。但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可利用的有价值信息较少。

二、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

目前数字出版行业的营销已经涉及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但其营销效果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电子出版业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作甚至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读者的阅读偏好、心理预期及行为标准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并据此对出版内容和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和更新。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研究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客户的需求规律[3],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营销策划,保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选题策划

数字出版行业选题策划通常要经过信息采集、市场调查、目标客户群确立等诸多环节,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由于调研结果往往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导致很多选题难以与读者的预期相一致。传统的根据编辑约稿和作者投稿来选题策划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读者要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4]。

数字出版行业的选题策划只有把握读者的心理和需求,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利用大数据实施精确化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数字出版行业的出版内容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题策划,同时,要实现与各种新媒体渠道、交易平台以及读者的阅读终端的无障碍连接,以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及时捕捉和分析。

(三)消费者对数字内容产品的付费意愿会大大提高

现阶段,我国网民对数字内容的下载及浏览主要是基于免费方面,数字内容的付费模式在我国仍然没有有效建立,这也是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其关键原因是数字内容难以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及支付体系的不健全。

数字出版行业在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需求分析,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后,要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维护和后续追踪反馈,切实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消费者自然就会接受电子内容付费模式。同时,数字出版企业要不断优化完善数字内容支付系统,保证下载和支付途径简便易行,支付手段要随支付方式的发展及时进行添加变更,减少消费者的支付困扰。

(四)观念更新和人才储备是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关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行业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大数据对产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只有顺应潮流,积极转型才能长足发展,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难能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了[5]。

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资源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对数据内容的选题策划、广告投放、产品效果预测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分析,大数据在数字出版行业决策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大数据技术使消费者需求得以分析和把握,底殖霭嫘幸档囊滴窳鞒唐笠底橹都会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设置和调整,以实现数字出版的效益最大化。

此外,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企业在实现对自有数据库的管理和与新媒体平台及支付渠道的无障碍对接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因此,数字出版行业对集数据管理和分析、互联网运营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力度将不断增长。

(五)与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合作力度加强

目前,数字出版行业尚不具备大数据应用技术和环境,要想在大数据时代保持长足发展,就要加强与互联网行业与大数据企业的合作[6]。

数字出版行业的销售和客户信息大都掌握在平台运营商和社交媒体的手里,受成本制约,很多数字出版企业都未建立自有数据库,对大量客户信息的采集和分析y度自然也非常大,而数字出版企业要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并抓住其提供的机遇,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因此,数字出版商要拓宽与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的合作渠道,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针对,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在大数据时代的持续发展。

(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业务流程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业务流程设计将以用户需求导向为核心。首先,数字出版行业业务流程将依靠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更加清晰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大数据为数字出版行业提供的数据分析将大大超出传统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数据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将成为数字出版行业整个业务流程的决策依据。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数字出版行业业务流程平台的各个环节均与互联网有效连接,直接与读者进行线上互动、交流、合作实现数字内容的个性化服务。

数字出版产业业务流程向用户需求导向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与之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数字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变。首先,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出版企业的数据分析部门的重要性将逐步显现出来,从单纯的成本部门向利润创造部门转变。其次,随着消费者对数字内容的付费意愿增强及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的推行,数字出版企业将对数字内容提供商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其业务将向数字内容提供聚集。此外,由于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受时空变化的影响较大,数字出版企业原有的金字塔式层级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弹性化网络式的组织结构。

三、结论

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带来全球性的技术变革,信息的传播速度将会更快,利用效率将会更高。它为商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受关注度空前提高,消费者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更高,由此带来的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数字出版行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出版业态,要想充分利用和挖掘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和商业价值,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上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蕴涵着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的信息具有巨大作用。随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数字出版行业必然向精准营销、个性化主题策划、读者对数字内容的付费意识增强和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企业的合作加强的趋势发展。因此,数字出版行业要从现在开始注重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数字出版行业在大数据时代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4):5-8.

[2] 陈尼佳.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7):12-13.

[3] 路晓鸽,李铭娜.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思考[J].商业经济,2015,(5):69-70,81.

[4] 肖镘洁.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5,(19):118-119.

第9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记者:从年初《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到这次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可以看出总署在大力推动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并寄予了厚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怎样定位?

陈海燕:凤凰集团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这个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度创新;第二,技术创新;第三,业态创新。

构建以书业为核心产业链的文化产业生态圈,这是凤凰集团提出的一个发展理念。过去,我们的发展理念都是局限于产业链,把产业链做粗、做长。现在,我们的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要构建一个文化产业的生态圈。这个产业生态圈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交易、文化物流、文化中介、文化资源供给、文化金融等业态。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我们的核心产业链,我们的书业就会在肥沃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这个战略发展。比如,与艺术出版相配合,我们创建了艺术品公司、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就是文化中介。因为有了文化中介,使得艺术品可以更好地进入市场;通过艺术出版可以推介艺术家和艺术品,这样使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能够被发现和得到提升,艺术品就可以增值。这就不是产业链的理念,而是一个生态互动的关系。艺术出版是出版板块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类别,因为出版成本高、受众少,很难盈利。如果运用产业生态的理念,艺术出版就可以较好地生存,当然它的商务模式不同了,业态创新了。它可以不在出版这个环节盈利,却可以在艺术品经营环节盈利。通过艺术出版,让公众认知艺术品和艺术家,不仅作品增值,而且艺术传播的目的也得以实现。

再比如文学出版,全国文学出版机构生存也比较困难,除了极少数超级畅销书,大部分出版的文学作品受众很少,发行量都很低。但是文学出版如果跟其他的业态相结合,就可以在其他环节盈利,甚至文学出版本身也可以获得升级。比如我们创建了影视公司和音乐剧团,用纸质图书方式传播的文学作品,现在可以用电视剧的形式来传播,用电影的形式来传播,还可以用音乐剧、小话剧的形式来传播。传播之后人们可能反过来再买纸质小说。我们组建音乐剧团,业内有一些同行会觉得离题太远了,但实际上是有关联的,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出版人从根本上说是内容提供商,这个内容不一定是文字信息。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理念,跟文学出版相结合,影视制作发展得很迅速。现在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新白发魔女传》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2012年投资的影视剧有14部,其中大部分是主投。影视制作行业多数是大家合作,共同投资,分散风险。

技术创新的重点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涉及整个出版产业链,要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产业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凤凰集团将数字化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技术转型,打造全新的数字凤凰,努力成为以数字化引领、多媒体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企业。我们要建成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支持平台,实现印前全部数字化,并大力发展数字印刷。今年上半年,凤凰传媒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齐头并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47%,市值挺拔,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上证180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什么在数字出版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并且见效比较快?

陈海燕:中国出版界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接受了数字出版是一个大趋势这个事实,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没有了解它的必然性;实际上,数字出版能够极大地降低出版的社会总成本,极大地解放内容生产力。我写过文章,提出数字出版有十大优势。所以凤凰集团推进数字出版投入比较大,用的力道比较足,也可能见效就会快一些。现在有多个项目已经见到了成效,这个成效是指进入了盈利期。

谈到数字出版,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中国出版界为什么总体上反应比较迟钝,以至于现在即使数字出版大趋势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仍有很多出版人在徘徊、观望。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到位,认识没有到位,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比如很多人还是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纸质书轻巧、便利,它有一种阅读的体验,认为其他形式是不能替代的。实际上纸张只是一种介质,一个载体,而介质、载体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也认为纸质书会长期存在,理由就是因为纸张所用的原材料——植物纤维是可再生的,是廉价的资源,所以聪明的人类一定会长期利用它。既然这个纸质纤维可以很方便地加以利用,纸张会长期存在,所以纸质出版会长期存在。但是它已经不是传统出版,它已经开始演变成数字出版了。未来的纸书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一种非主流呈现形式,数字内容可以纸质呈现,也可以在线阅读,可以用其他的电子终端阅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趋势。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但是一定要看到未来的趋势不由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决定,而是由下几代人决定。有的读者可能一辈子读纸质书,但下一代人不见得读纸质书,或者读纸质书越来越少。我们在数字出版理论上探索比较深入,所以对这个趋势认识得比较清楚。当出版界很多人还认为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补充,或者会共存的时候,我们已经坚定地认为传统出版业态必然要走向消亡。我觉得在数字出版方面决心有多大,进展有多快,最终取决于认识。

还有一些出版人到现在还犹豫观望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数字出版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是,要知道等到盈利模式完全成熟了就没你的机会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总是这样的,开始都是没有盈利模式的,但是不妨碍它继续很快地向前发展,不能等待盈利模式自动形成。要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自己去发现创造盈利模式。

记者:凤凰的很多项目已经进入了盈利期。您觉得哪种盈利模式比较成熟,值得向业界推广,能否让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陈海燕:首先要转变内容生产的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是数字内容,这个数字内容可以用多种介质来表达,这就是一种盈利模式。在传统纸质图书还存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内容可以纸质表达,同时也可以用其他的介质表达,那就是增量。我们的一些教育出版的资源,数字化之后,目前在线阅读不挣钱;我们跟有线网络合作,目前挣一点小钱;一部分内容用光盘介质,盈利情况很好,而且是爆发性的增长。当然光盘是要消亡的,其他介质的市场需求会增长起来,将来网上付费阅读模式慢慢成熟,也可以变成一个利润来源。因此,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有成熟的数字内容,就不愁找不到盈利的方式。目前,凤凰由集团主导的大型出版工程,全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出版。

另外,要把纯粹的提供内容变成内容服务。像我们的教育类网站,比如学科网,它不仅仅提供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平台,由单纯的卖内容到同时卖服务,甚至以卖服务为主,内容为辅,就形成了新的盈利模式。我们预期学科网盈利前景很好,而且会快速增长。

凤凰集团动得比较早,不仅仅是把字符信息数字化,还非常重视图表达。纸质图书也要重视图,重视图表达。所以凤凰集团现在对编辑人员重新培训,要学会图表达,因为传统出版的编辑一般只熟悉文字表达。我们正在调整,一方面培训编辑要学会图表达;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图文书所占的比重,文字图书也要重视图片、插图,并鼓励创造一批以图表达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出版物。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数字出版的关键是出版,出版的转型是重中之重。出版转型强调的是数字化、多媒化和图文化。随着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它会模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界限,多媒体出版将成为趋势。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为读者定制内容。因此,我们着力打造专业内容资源库,目前中小学题库、幼教综合平台和农业、中医等专业数据库、专业图片库正在建设过程中。凤凰集团十大出版工程开发也是基于数字化,《长城志》和《运河志》文化传承出版工程、《金阳光》三农出版工程、《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华民族》外向型多媒出版工程都是多媒体复合出版工程,其他还包括原创动漫、音频、电子书包等数字产品。中、小学数字化教材也正在研发,将在电脑、手持终端等多介质上呈现,其中,数字教材(光盘)新品开发迅速,高中品种数达到41 种,小学10 个品种即将完成。数字教材订数超600 万份,同比增长50%。我们还在筹划成立数码影像公司,将为复合出版工程提供数码影像支持,为未来制作三维影像打下基础。数字化、多媒化、图文化的发展思路不是灵机一动,而是基于对未来的分析判断,基于理性思考。

我觉得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不重要,它会逐步成熟。数字出版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认识还没到位,其次是数字出版的统一标准还没有形成。另外,数字出版的市场规范也还没有成熟。这几个问题比盈利模式更加重要。此外,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有规模的内容投送公共平台。很多出版企业都在探索这一问题,但是一家搞平台,内容资源不够,有竞争力、能够形成气候的平台一定是公共平台,要有海量信息。这个公共平台由一个出版企业做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中国需要一个“亚马逊”,既然这个需求存在,如果我们业内自己不搞,业外就会有人做“亚马逊”。中国不搞“亚马逊”,外资就会进来搞“亚马逊”,我认为这还是非常紧迫的一个任务。我呼吁骨干出版集团能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成规模的公共平台,其他的出版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公共平台要保证在平台上投送自己产品的内容提供商能够获利,保证它没有风险,他才愿意利用这个平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力资源多,内容生产力也强,因为有文化的人基数大,所以可能生产海量的内容。如果有一个公共平台,那就可以成气候。

记者:凤凰集团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海燕:制度创新主要指公司化改造,要确立制度优势,这是凤凰集团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如制度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渠道优势、人才优势、业态优势,等等。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产品优势,有别人难以复制的业态、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有独占的技术,有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源,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有优秀的团队和高端人才,这些优势具备三五个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优势中,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制度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其他所有要素都重要。因为有了好制度,就可能赢得人才,就可以赢得资源,还可以赢得资金。如果自己的资本实力不足,但是制度好,别人就愿意给你资金,就可以引进资本。现在刚刚完成转企,多数出版企业还不太像企业,还有浓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痕迹,制度比较落后。凤凰集团在决策机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上,力求改变过去事业单位决策效率低、最终无人担责的局面,形成权力的集中、分级和制衡,打造责任明确的高效决策机制。我们正在试行企业CEO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构建以编辑为基础、营销为中心、经营为主导的出版运营机制。凤凰集团要在法理转企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司化改造。通过股权多元化,由出资人层面带来动力;通过期权、持股等方式,由高管团队带来动力;通过薪酬制度改革,由员工带来动力。三个动力叠加,形成企业恒久的内生动力。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推行股份制改造,符合条件的设立股份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企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股权置换、换股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做优做强。集团化发展到现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跨地域拓展,主要的障碍是部门或地方的行政壁垒,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企业能做的就是用资本的力量突破这些壁垒,别无他方。当然,通过中央一级的行政力量加以引导,加以推动,可能进展得更快一些。我们呼吁推进股份制改造,也是为了利于突破地方和部门的行政壁垒,有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股权多元化之后,部门和地方不能一家说了算,其他的出资人也要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则就要发挥作用。

记者:从集团发展战略和思路来看,集团对编辑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人才类型需求也很多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