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年。十二所重点大学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此后各高校开始招收本、专科生,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的特色专业年起始招研究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归属为政治学学科下。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三类:一是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是教育硕士(思政):三是高师计划。在研究生招生院校中,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有本科专业背景支撑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有本、专科专业的教育部直属和省属师范院校:第三类是开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专业型院校:理、工、农、医、财经、民族、地、矿、油、艺术、体育等院校,它们是该专业领域突起的重要力量;第四类是中央和各省委党校:第五类是军事院校。至年月,除西藏外.各省(区、直辖市)参加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共所(含军校、党校),位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首,招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也达到了多个从培养的层次.招生的数量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达到空前的繁荣.学科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科的繁荣固然可喜,但我们也必须冷静理智的看待.更要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专业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等课程.但死记硬背的东西多.应试色彩较重由于初试比重过高.复试阶段很难短期完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潜力,师生对双选的结果满意度不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归属于法学大类,对考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一些优秀的思政本科生只能选择报考其他学科。从近几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一般院校都需要大量调剂,而招生单位为了保证一志愿上线率.被迫降低专业考试难度。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个二级学科没有本科专业,且研究生生源不好.用公费的吸引大量学生从该专业考生调剂,分流了部分优秀生源。因受现代行为学科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实证,要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和变量分析.这正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弱点;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入学免考数学,而忽视数理能力的考察,将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带来影响。

(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影响

自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迅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其次是客观需士点的数量对大学排名具有重要影响。现在.许多高校都力争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需要平衡文理科比例.尤其是理工强势院校.普遍争取在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历史积淀的“两课”教学部寻求突破.申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取得高层次学位授予权.使该专业硕士点迅速增加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后。部分院校逐渐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立即开始开设同级的个二级学科.这样客观上分散和稀释了原有的教学资源.教师们承担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则相对下降

三、硕士研究生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单位缺乏学科梯度

目前从事研究生培养的部门主要是高校的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列部、社会科学部等.以及一些高校的党团机构、马列研究所、德育研究所等。一般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历史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却缺乏培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经验。

考察现有的硕士点不难发现.除师范院校和部分重点大学外,多数招生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办学经历.跳跃式的进入研究生教育目前.本科阶段约有所院校开办该专业.其中多半是普通师范学院.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使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自然的连接.彼此分隔。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的泛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思想政治教育

  

博士点有个研究方向。而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则更多.比较成熟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体现了学科的开放性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还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专业研究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结合得很紧密.这也造成了学科一定程度的泛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使学科迷失自己的边界.出现一些学科挂靠,如一些院校将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挂靠旗下.进行关联不大的研究,有名无实,即“借窝生蛋”。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困惑

由于一些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没有本科层次教学专业.加上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热门,毕业生除当教师外.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学生生源复杂,跨专业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们因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困难.使导师指导时非常为难..部分人难以快速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学术前沿.几年下来,仍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在后来的学习中.对专业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转向其他研究研究生们试图在研究和毕业论文中创新,但在实证调查和方法的可行性上仍存在问题.还有的研究急功近利.直接脱离了学科的范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基础必修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暂时列为门(略),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专业的基础人民大学也编写过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材.但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教材目前公认的、采用较多的是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许启贤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其他课程则大多采用专题形式教学.随意性很大。

综观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只是在书斋中做学问.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工作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们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从学生就业去向看。有中学教师、大学“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及其他就业形式。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当中学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如专业硕士.做“两课”教师在理论基础上不够.当辅导员则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使得这个“万金油”式的专业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毕业生多.就业难的事实。

四、理性回归。重塑政教辉煌

众所周知.学科的繁荣离不开众多研究机构的支撑.学术研究的推动。也必须看到,有限资源条件下无限扩张的隐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太多责任多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是它上面发展起来的.在它经历了无数次调整,为其他专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个二级学科之一.师资力量和学科重视程度相对弱化了。曾经的政教为各条战线贡献了无数优秀人才.现在却陷人幸福的困境,人们渴望重塑政教的辉煌.而非虚假的繁荣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各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师资要加大投入.必须摒弃那种投人少.见效快,而且国家重视学科发展,无明显的淘汰机制的想法.努力完善学科建设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多是面向教学和学术理论研究的人才.缺乏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级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面临挑战.仅凭一张嘴就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已不太现实.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和个人魅力要求更高。因此.在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必须让研究生从课堂到社会,拓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技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克服研究泛化、庸俗化和学科边缘化。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99-03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大,如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在新形势下,十作出的战略部署,赋予研究生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如何深入贯彻十精神,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是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1.思想品德表率作用。研究生对导师都非常尊敬,同时导师的言行也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导师的高尚品质、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上的严格要求,能够促使研究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导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去进行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能够保障研究生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引导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勤恳求学、踏实做人。

2.科研方向引导作用。导师是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导师在科研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导师在教授研究生理论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的同时,带领研究生参与学科相关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为研究生走上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习生活管理作用。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与导师密切相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发挥着管理作用。比如,在招生时,导师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等;在研究生入学后,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应该时刻观察其思想动态;此外,在奖学金评定,推荐保送等现实问题中,还需要全面考量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

4.职业生涯顾问作用。导师有着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所在专业领域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如果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能够参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宝贵建议,将会极大地提高研究生就业的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二、现阶段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形成对抗效果。个别导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本科生阶段就应完成的事情;既然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理应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这种错误思想认识的指导下,部分导师在主观上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化。更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导师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误思想指导和错误实践的现象。部分导师把研究生“功利地当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廉价劳动力”,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老板与雇员的简单工作关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推动下,部分研究生因平时忙于完成“老板交给的科研任务”,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完成,更无法有效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直接导致了毕业时抄袭论文、学术腐败等学术道德不端问题的发生。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衡。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招生同等规模的现象。同时专业研究生(例如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担。另一方面,专业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学生,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他们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种特殊的培养方式导致现有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能采取会议式、报告式等粗犷的教育方式,无法切实保证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关联性不强,无法形成立体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这一问题主要是具体表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院系党组织、院系行政部门、研究生导师、学生党支部、学生会之间有时难以形成有效的上传下达的互动机制。同时校级党委相关部门与院系学生工作部门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上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过度“单边化”倾向也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多年来,教师负责教书、职能部门负责德育的双轨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沿袭到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中,导致“做学问”与“做人”的教育长期分离。导师与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相互缺乏沟通与配合,没有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这也是造成导师责任制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因。

三、突出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几点建议

1.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选择。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明确规定导师的研究能力和道德水准;同时建立长效的导师评估考核制度,对导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要定期检查。学校在遴选导师时要品德、学术并重,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虽然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但是也存在着个别指导教师的素质较差的现象。例如,有的导师只是一味地让研究生帮自己做项目,过多地考虑物质方面的利益;有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以自己承担的课题为核心,而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时间却很少,导致研究生在此期间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研究方向,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兴趣。除了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外,学校还要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导向机制把导师的育人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为此,高校应当从导师的“双重责任”出发,克服以往单纯以“论文数量”、“课题经费”、“获奖成果”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的缺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合理、科学、规范、可行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机制。在绩效考核机制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原则,合理分配导师“教书”与“育人”权重,要把导师培养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道德、人格人品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引导研究生导师不但会“教书”,而且能“育人”。

2.明确导师育人责任。研究生导师虽然在工作特点上与普通教师存在差异,但是依然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者,根本任务就是育人。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群体,作为研究生导师负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培养研究生,就是不但要培养高层次的“合格建设者”,而且要培养高素质的“可靠接班人”。导师肩负着双重责任。因此,高校应当在思想上、观念上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除了在教育上的培养责任外,而且还有在德育上的育人责任。在具体的培养工作中,导师可以在专业教育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与学风道德并重、做学问与做人同步,寻找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共同点和突破点,切实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作用机制。针对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侧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合力育人机制的一个重要思路。在专业教育方面,生源在学业背景、专业基础、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导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适当采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师需要细致地观察和了解研究生,定期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生的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导师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又兼有管理任务的导师来说,时间和精力有限是客观事实,高校应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高校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合力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克服多年来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双轨制的传统模式弊端;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与导师之间的沟通、配合与协调,才能形成共同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格局。

4.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导师为人治学的风格往往都会在他们的学生身上留下印记,进而会对这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治学和做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导师的师德师风,对研究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导师的身教重于言传。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无形力量。导师要以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操去影响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研究生本人负责的态度,实施严格的教育管理。有道是“立德育人乃兴学之本,亦师之本”。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导师教书育人的灵魂,是导师教育人、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根本。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树立导师优良的师德风范,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永东.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一)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

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探讨更多的是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国外学者们一直比较看重网络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首先,曼纽尔?卡斯特(美)在信息三部曲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就强调了网络环境对政治宣传的重要性;其次,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的《数学式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认为:“校园网络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涵盖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信息当中,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强调校园网络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作用以及校园网络的隐性教育作用。

国内对于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有从网络舆论环境、微博微信网络环境、网络载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等角度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从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度性、模式转变、管理、机遇挑战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应对困难、进行改革创新、化解挑战等,各方面的学术论文都十分充实。同时,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专著的传阅速度也比较快,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前者对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后者是对全国七十多所高校和三十多家单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者们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对全面,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恰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研究,尤其偏重于宏观角度,他们的研究更关注整个社会上的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另一部分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则是以格尔顿?格莱姆为代表的学者研究网络文化,“着重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批判性较强”。国内的学者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大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概括。从纵向的角度来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微观环境与外部宏观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与精神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与消极网络环境等;从?M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来进行分类,又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舆论环境等。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则以网络舆论研究和网络文化研究比较集中。如李百玲学者对网络言语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网络言语失范的具体表现、原因及措施等做了论述。总体而言,现阶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与详细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数量更是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一些国内学者对国外学校的考察及研究,来粗略窥视国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上的相关措施。万先英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并已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将自己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内各项活动中的观念已经确立”,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学者为我们打开了窥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的窗户。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也有一些研究。罗成富学者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部分学者提出要“构建良性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机制”,“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应属陈万柏主张的“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而言,在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主导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及机制;四是充分调动高校主体性,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五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增强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向课外延伸和转移,教育内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使得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强化。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挑战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也都有所涉及,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加剧;二是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困境,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匮乏,“传播层面的监管困境”,网络空间把关人缺位;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的行政监管体制尚待完善;四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考评: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5-02

一、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研究成果

考评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众多教学要素(包括目标、手段、教师素质、教学资源等)中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按照各要素的各自特点,坚持取长补短的原则进行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发挥各个教学要素在整体配合中的教育功效。考评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收关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改革研究不仅对考评本身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改革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王京跃认为:教学考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建构科学的教学考评效率机制,须实现三个转变,即考评目标导向由“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考评体系模式由“复合型”、“一元化”向“全要素”转变,考评方式方法由“客观题”、“主观题”向“主观问题客观化”转变。[1]刘红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主体性原则、可把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2]。邓惠芳主张“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特点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3]。卞桂平认为:教学考评标准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要素[4]。俞勇建提出: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理念;充实考评内容,扩大考评外延;实行多元化复合型的考评形式[5]。综合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研究无非是以下几个成果:一是要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实现考核的目的性;三是实现考核的标准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建构的原则

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建构不是毫无原则的对传统考核方式的全面否定,而是在坚持传统精华基础上的扬弃。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就是有所前进即在理论认识、技术、工艺、方法、手段、产品等方面优于或高于前人和他人。创新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既可以是新的发现,也可以是新的发明;既可以是认识领域的创新也可以是实践领域的新创造。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主要指对人的素质要求,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6]实践能力就是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课堂教育,还来自具体的生活实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建构必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

2.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是指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把学生置于被动受教育地位,通过强制灌输的手段,掌握现有的知识结构。作为“等级式”的传统教育很难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对他们只能以严苛的纪律加以管理。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在教学理念上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狭窄性和单一性”向“宽口径和多样化”转变;在管理理念上,由“人治”向“人本”转变;在管理体制上,由“高度集中”向“重心下移”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在教学内容上,由“强调知识的封闭性”向“知识的开放性”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教学”转变;在实践教学上,由“理论验证型”向“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转变;在考核方式上,由“单纯检验掌握知识的笔试”转向“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种考核方式并用”转变。[7]现代教育更注重“教”与“学”的平等性,注重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现代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对考核内容的科学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自我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就不得不找寻相应的知识支撑。这不仅能使学生牢固知识,而且还能发挥智慧潜能,提高创新能力。这一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意志力与道德品质凝聚的过程。第二,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不应是恐惧、紧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应该让学生感到考核也充满欢乐。

3.手段与目的的融合统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只是一种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一种验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考评”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两者的融合统一。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反过来,任何能够有利目的实现的、合规律的手段都是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考评也有其目的:第一,通过对课堂演讲、辩论、模拟法庭、小品短剧的考评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第二,符合课程目的的社会调查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结合其他知识运用本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实践能力;第三,在以上基础上,衍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建构的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应该在继续运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传统的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大作业和原著读后感考评、上课出勤考评、课堂回答问题考评等还应继续运用,除此之外,还应赋予其兴趣内涵和新的方式。

1.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思想与大学生心理的新的考评方式,摒弃过去死记硬背的被动考评方式,把知识考核转化为各种能力考核,把考核本身也转化为培养训练过程。改革传统的考评方式,从过去的抽象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核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能力、权利能力、道德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考评。把考核转变为教学训练的过程。这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革命歌曲的班级合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辩论等方式进行政治能力考核;通过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权利能力考核;通过“小悦悦”事件课堂讨论进行道德能力考核;通过“短信诈骗”小品短剧进行判断能力考核等等。

2.从传统僵化转向灵活多变的考评方式,适应人性、知识、个性、兴趣的个体把握,激发大学生对本课程的热爱与忠贞,乃至于爱屋及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符合课程内容的诗歌散文等朗诵会、演讲会;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大学生互助与家访活动;根据课程设计的由学生自己表演的历史短剧、道德剧;模仿孔子、柏拉图哲学式课堂对话表演;编辑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发表网络评论;学生自我就业策划、人生策划考评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

3.改变过去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的恐惧与焦虑心态,适应课程性质与人性心理,“重建”考评机制,以满足大学生需要。其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互选择与使用。既不能只看到大学生的个性而不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也不能只顾死记硬背,忽视考核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改革传统的考评方式就是要变过去学生恐惧考试的被动心理为主动愿意、希望参与的积极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京跃.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效率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3.

[2]刘红英.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考评的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94.

[3]邓惠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系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9.

[4]卞桂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与实效性刍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4):41.

[5]俞勇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4):84.

[6]李云兰.现代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2:(8):93.

[7]徐定华,彭秋发.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23.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本文作者:王艳双工作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各地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片面强调政治”的倾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作为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2]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种“单向灌输”的做法使教师成为支配和权威,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势必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压制。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对XX市29所普通全日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年龄、学位、职称和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截止2009年1月,该市高校专任教师为3.55万人,其中“思政课”专任教师为683名,具体情况如下[3]:从以上各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如下: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该市35岁以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比同一年龄段全市教师低17个百分点;而45至60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比全市教师高出15.5个百分点,可见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比例较小,存在着老龄化趋势,会造成后备力量不足。第二,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比例非常小且年龄偏大;教授、助教比例小,副教授、讲师比例较大,呈“橄榄形”分布。第三,学科结构不健全。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本科期间所读专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该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20•20.2%;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造成这些教师在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缺陷。教师队伍整体科研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任务包含教学与科研,教师通过对学科前沿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深化对教育知识的领悟,提高自身的言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教学,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太少,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数量少,发表刊物层次不高。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核或者评职称而发表文章,一旦评上职称,便有可能放松科研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人文科研成果在部级及省部级获奖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获奖成果42项,厦门大学37项,南开大学24项,首都师范大学4项,上海交通大学4项,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各一项,还有好多高校没有获奖成果。以上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政理论课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4]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理念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还具有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2.全面、客观地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者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选择尊重、保护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避免对学生实行单向灌输,强制压服。[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6]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7],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学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通过选送优秀毕业生和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制定出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调动广大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从而补充后备力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第二,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建立合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改进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虑师德表现、工作实绩等“显绩”,也要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影响以及发展指导等“潜绩”;[8]第三,通过对非专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入职前培训及考核、在岗培训、“传帮带”等多种途径,补充所欠缺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如各高校在争取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方面及确定科研项目方面,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进行积极的扶持;[9]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科研的投入和科研奖励的幅度,以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也要提高科研意识。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更新其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提高的目的。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水平 内涵 意义 途径

2010年5月29日至30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命题是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新要求,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丰富内涵

(一)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我们要探求和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载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规律。

(二)“四个着力”、“八个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李长春同志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2]刘延东同志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即时应对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3]“四个着力”、“八个结合”道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内在联系性,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哲学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迫切需求。当今大学生身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面临更多诱惑。面对浩瀚的信息,他们无所适从,面对各种是非对错,他们无从判断。在这种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在这种极度混乱的局面里,他们迫切需要澄清、选择与引导,迫切需要作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帮助。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的基本要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想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等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文化多元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受到冲击,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给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网络领域弱化。[4]我们要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破解难题,化解挑战,完成使命。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是辅导员“三化”建设的必然提升。辅导员“三化”建设就是指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5]辅导员“三化”建设推动着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三化”建设的必然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本途径

(一)更新理念,用理念的科学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正确、先进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同志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五项要求,其中第二项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本,以“大学生成人成才需求”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形成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统一的良好局面。

2.德育为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接受《党建》杂志社采访时表示:“中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德育为先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德育首要地位、确定德育主导方向、确保德育持续发展。把德育工作放在优先地位,优先规划、优先实施、优先保障,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二)探索方法,用方法科学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实践内容繁杂,头绪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积极探索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不是行政机构,是科研类似机构,是工作沙龙类似机构,是协会式的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下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素质拓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奖贷助、党团学等不同研究方向的辅导员工作室。工作中心主任由学生工作主管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科研处等相关机构领导担任;每个工作室外聘或者内聘一名专业领域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辅导员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充实到各个工作室,工作室实行民主的自我管理,学校从学工和科研两条线保障工作中心的经费,工作中心的协调工作由学生工作处负责。依托这样一些有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关心的、有专项经费保障的、有专家学者指导的、有辅导员积极参与的工作室,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用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

(三)探求规律,用规律性研究成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我们要充分探求和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分阶段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一,主要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包括: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国防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和学习引导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

大二,主要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做好自我塑造的引导与教育,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做好学风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督促学业规划、生活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

大三,要帮助学生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明确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诚实敬业、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在这一阶段也绝不能放松学业规划、生活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督促工作。

大四,主要进行毕业教育与社会适应性教育,包括:感恩教育,毕业仪式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分析与职场环境教育,社会公民意识教育等。

(四)加强队伍建设,用队伍建设科学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我们要加强队伍建设,实现队伍建设科学化,就要做到:科学定位、科学选配、科学培训、科学考核。

1.科学定位。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定位,明确要求与职责,制订辅导员工作说明书,向全校;要理顺辅导员管理的体制,把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科学选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对辅导员的配备比例、配备标准都做了相关规定,高校要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做好辅导员选配工作,建立准入机制,把好入口关,杜绝任何人情入关、随意调配入关,甚至“发配”入关的现象。

2.科学培训。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个领域资源,构建以校本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重要途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专题研修、进修学习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科学考核。辅导员的科学考核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要摒弃传统的“德能勤绩”模式,抛弃激励导向性、惩罚导向性考核理念,采用发展导向性考核考核理念。在进行辅导员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确定考核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360度考核法确定考核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广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肩负使命,紧扣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科技文化素质高,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为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工程,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2011,(02):54-62.

[2][3]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5-31.

[4]邓伟.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0):40-41.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状况; 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又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就“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这个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纷纷展开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人员和调查手段而定。因此,确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的方式方法及其基本运作规程,是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前提。

湖北大学陈思先对武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三种调查研究方法。一是自编的武汉市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二是随机抽样调查。对武大、华工、江大、华师、财大、湖大等8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状况问卷;三是数据统计。数据统计采用手工统计和用Excel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

华中科技大学张耀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社区的基本状况,同时采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软件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1.01分析软件进行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何瑞菲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访谈和问卷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具体采用了抽样调查方式。集体访谈,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是对中文、外语、物理等9个系部的59名学生分小组进行了调查。采取开座谈会形式,进行了结构式访谈。问卷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是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采取了简单统计分析法。访谈资料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调查结论。[3]

中国民航大学张青对天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主要采用抽样技术的调查方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采用PPS抽样对南开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的本科学生调查;其次,对南开大学采用非概率抽样,即随机发放问卷,对中国民航大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4]

广东海洋大学王爱云对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下发问卷1000份,实际收回957份,有效问卷943份,总有效率为94.3%。个别访谈100人。调查对象是广东海洋大学在校学生,统计工具是SPSS11.5。[5]

西北师范大学高忠诚在对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中,除了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等调查方法,还采用了观察法,即具体深入到图书馆、教室、学生公寓、食堂等地方,通过多次调查,搜集到了问卷和访问难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信息。[6]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决定着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调查事项。从宏观层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包括政治状况调查、思想状况和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政治状况,主要是政治素质、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诉求等;思想状况,主要是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审美观、恋爱观、情感、情绪、各种活思想等;择业观主要是大学生对未来选择择业的观点和认识。从现在看到的文献资料看,近年来各个学者也基本上围绕上述内容来展开调查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王爱云对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信仰理想;二是关于价值取向;三是关于道德水平;四是对政治及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程度。[7]陕西师范大学马维振对西安15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显的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状态;二是政治观念;三是人生价值观;四是道德观;五是择业观。[8]中国矿业大学丁三青对徐州市4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事务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六个方面的内容。[9]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张晓忠对北京、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等四个方面。[10]张少慧对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政治倾向;第二,学习观念;第三,心理状况心理压力;第四,择业心态。[11]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于海在2002年至2003年对上海大学生发展调查研究中,其调查的内容包括上海大学生的学习、课余兼职、网络经历、人际交往、社团生活等情况,以及他们关于职业、宗教、政治、社会时事、价值、人生等观念状况。[12]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近年来各个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中,从不同的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中华女子学院孙卫华对中华女子学院的调查显示,当前女大学生思想特点缺陷主要表现为:知识面窄,应用能力欠缺,学习的动力仍以被动应付考试为主。一部分女生则只将眼光局限于所学专业的课本上,很少涉猎相关知识或其他专业书籍,甚至对社会焦点问题、重大事件都缺乏关注的热情,政治敏感度也极为欠缺(见表1)。[13]

江西师范大学陈愈湛对江西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表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状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第二,在实际生活中对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了解和认识存在不足,自由主义倾向较重;第三,大学生婚恋观念模糊、淡漠,恋爱与婚姻的不对称现象越来越严重;第四,大学生学习动机趋向多元化,也呈现出较为世俗的动机,行为、方式、层次上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第五,大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发泄途径,造成心理压力过大。[14]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何瑞菲通过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主要表现为: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他们追求高尚的人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当代大学生学习型的一元生活方式与多元素质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偏差。目前,大学生理解的“学习”内涵过于狭窄,他们热衷于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取得各种资格证书,就学习而学习,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自我提高。[15]

北京师范大学管永前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地质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抽样问卷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一是政治观念淡化,思想认识模糊;二是入党动机趋向实用,党团组织吸引力不足;三是宗教信仰问题开始凸现,外来宗教文化影响加大;四是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五是就业和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如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1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杨飞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显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表现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还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不足,个人信仰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和功利性,不太关心国家政治等危险信号。[1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张晓忠对北京、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但政治思想观念淡化;第二,普遍关心和重视道德建设,但不愿受规范道德的制约和影响;第三,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见表3);第四,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18]

重庆大学王建国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在道德责任感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有所增强,但仍不容乐观;第二,对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第三,重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轻社会责任;第四,道德责任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思想日趋多元化;第五,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19]

华东交通大学陈青平对华东交通大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要显现出“四高四低”的特征。第一,爱国主义热情高,共产主义信仰低。少数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淡化,入党动机功利化。第二,社会道德认同感高,基础文明素养低。第三,积极进取愿望高,艰苦创业意识低。第四,参加社团的积极性高,心理健康素质低。[20]

河北经贸大学赵国峰对河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不坚定,缺乏自我控制力;第二,经济来源渠道少,消费休闲花样多;第三,世俗化、功利化倾向较为明显;第四,心理问题急待解决;第五,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面临挑战。[21]

梧州学院羊展文通过对梧州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人生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存在着差距;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个人利己主义、功利化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体验上还存在着颓废、灰暗、悲观的倾向。[22]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最终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各个学者从自身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观点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既是体现各个学校个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共性的一面,因而,了解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上海大学杨晓丽认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采取阶段性的教育计划;第二,明确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第三,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23]

山东大学王兆珍以山东大学的调查为参考,认为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硬化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第二,要活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要优化载体,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辅渠道贯通;第四,要规范化队伍,逐步使学生辅导员向职业化迈进。[24]

北京师范大学管永前认为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思想;第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优良文化环境;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管理;第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五,重视政工人员作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5]

徐惠鹏以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为参考,认为进一步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第一,继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努力解决大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第二,认真贯彻《纲要》精神,着重做好基础性工作;第三,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第四,建立思想道德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第五,加强对党员学生骨干的培养,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第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着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6]

高忠诚在对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九个方面着手。第一,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人的道德学习的潜能发挥出来;第二,高校德育不能孤立地去做,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第三,发挥榜样的力量;第四,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加强德育;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第六,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育渠道;第七,强化团学组织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第八,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九,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形成舆论氛围,建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参与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27]

浙江大学王志强以部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滚动调查为参考,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找准切入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需要;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第四,积极主动地利用新手段、创建思想教育工作新平台;第五,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28]

赵国峰以河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为参考,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第二,以“党团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中的优秀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以“学生自治”为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和培养广大学生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29]

唐志强以河西学院的调查研究为参考,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第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第三,加快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求;第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五,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30]

安静以唐山师范学院调查研究为参考,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引导示范作用;第四,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功能;第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第六,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与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服务作用。[31]

参考文献:

[1] 陈思先.对武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调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4):11-12.

[2] 张 耀.大学生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36-37.

[3][15] 何瑞菲,徐建龙.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2): 62-63.

[4] 张 青.天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29):308-309.

[5][7] 王爱云.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105-107.

[6][27] 课题组.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46-50.

[8] 马维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来自西安15所高校问卷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43-45.

[9] 丁三青等.徐州市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17-21.

[10] 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1-37.

[11] 张少慧.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6(6):82-84.

[12] 于 海.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2002-2003)[J].复旦教育论坛,2003(2):1-5.

[13] 孙卫华,张 霞.当代女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对中华女子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65-68.

[14] 陈愈湛,任 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8-19.

[16][25] 管永前,周成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问题与对策-来自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J].晋中学院学报,2008(10):44-47.

[17] 杨 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36.

[18] 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1-37.

[19] 王建国.大学生道德责任感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61-164.

[20] 陈青平,管晓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233-236.

[21][29] 赵国峰.河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与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2004(4):98-100.

[22] 羊展文.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J].梧州学院学报,2006(4):78-80.

[23] 杨晓丽,杨秀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调查和分析[J].商情,2008(3):38-39.

[24] 王兆珍,赵希波.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思考——以山东大学为个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76-78.

[26] 徐惠鹏,姚跃传.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

[28] 王志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研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