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第1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83-01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成熟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了解与认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对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1.专业出版模式。一些传统出版社,利用自身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如科技、医药的专业机构的专业出版社,与同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将专业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了大型专门数据库平台,为专业需求用户提供服务。

2.教育增值模式。教育出版集团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类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垄断性,在积极推动纸质教科书销售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并把这种服务与网络销售相结合,逐步探索出符合行业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3.大众出版模式。除了以上两种常见专业化模式,依托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数字大众化的数字出版模式,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新的发行渠道和途径。大众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大众出版模式下的选择类型也十分丰富,如网络小说、由小说延伸的电视剧、游戏内容版权等,该模式立足日常的生活,娱乐化趋势明显。

二、当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行业的巨大惯性。传媒出版行业既有格局还未彻底打破,他们握有雄厚的积累资金、占有丰富的优质出版资源,但是传统格局下各自为战、死守自身现有资源、对支持信息时代转型心存疑虑等问题,不利于数字出版模式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取得。如果传统的格局不能被改变,传统出版行业继续只依靠政策支持、不以市场为导向,在网络信息化浪潮之下,继续为固有利益按兵不动或被动地接受新模式,不做长远打算,想要尽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赶上世界出版行业的步伐将会举步维艰。

2.盈利模式单一。从传统出版行业脱身而来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没有融入当前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但是单纯通过简单交易的思路来实现电子商品的直接获利。显然,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活跃的网络消费方式。从改变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强化数字出版内容的价值含量,这是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注重出版内容的再加工、组织、融合,变普通内容产品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品,在这过程中要关注对新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二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要整合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并积极运营数字内容版权,大力开发目标读者群。运营内容版权的方式包括将数字内容的版权授权给影视、话剧、网游等制作商,将内容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电视等其他领域,展全方位的版权操作,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3.利润分配不合理。中国数字出版利润分配的主导权控制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手中,利益分配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这些机构制定。这种没有各方参与充分协商形成的利益分配体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形成了当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体系,是垄断带来的结果。过低的价格和过低的利润分配比例,使作者无法从创作中获得最基本的收益保障,出版商也无法利用内容增值获得发展空间。

三、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1.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先要网络意识。传统出版行业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在国家的支持下,早已成为庞然大物,这是向未来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的巨大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物大则体拙,在长期习惯了体制因素影响,当面对当前市场化、信息化竞争中,缺少快速反应能力,握有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释放,数字出版日益高涨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关于这点,还需要国家政府加快出台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数字出版的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为传统出版行业重新武装起最新的武器,最终形成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数字出版转型的产业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模式,设立数字出版革新统筹推进部门,出台鼓励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完善著作权、版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出版人才的引进等。

2.整合行业发展,形成规模发展。相对于互联网而言,出版行业如同宇宙中的星辰,显得十分渺小。因此,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组成一支强大的产业链,让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价值链真正实现贯通。产业链的企业只有通过紧密协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各个企业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各自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整个产业链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单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初步形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按照价值顺序来看,上游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参与电子出版行业行动晚,具体技术优势少,因此,在盈利和产业链分配上,不占优势,导致传统出版业对参与整个产业链热情不高,进而致使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资源供应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内容制造能力。中间对内容进行在加工、分类的企业,由于上游优质资源提供的缺乏,无法充分挖掘数字出版的最大价值,下游的销售行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竞争格局,特别是终端商、移动运营商都想抢占垄断地位,致使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以上这些都对数字出版形成统一产业链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形成联合体,群策群力,从内容、渠道、产品、人才、资本、技术等角度探索横向、纵向以及网状一体化整合的可能性,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3.尝试第三方监管机构,合理分配行业利润。产业链形成困难,最根本上看还是对利益的争相追逐,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分工链条,需保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利益,产业链才能真正畅通。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的监管机构,只负责掌握行业的交易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产品、服务、技术等问题,主要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分配和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价值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尚莹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2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一.商业模式概念与要素

商业模式是实际存在的,是可以被总结和归纳的。目前,被广泛认同的商业模式定义为:“是一个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又称输入变量),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给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变量),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当然,商业模式一般要包括价值定位、目标市场、销售和营销、生产、分销、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竞争者和市场份额等诸多要素,比较复杂。虽然有些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至少也要包括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等三方面要素。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因此我们在把握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也力图避免使之复杂化,主要抓住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三方面入手即可。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主要围绕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产品、如何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蕴含在产品、服务中的经济价值如何实现等三方面要素来进行思考。

二、商业模式认知与行动

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数字出版是一个陌生的未知领域,从业人员对数字出版难免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对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决策者来说,数字出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让他们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困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多种认知:一种是神秘派认知,认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比较高端,无法认知,以现在企业自身的条件、人员素质尚不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悲观认知,使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对于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仍处于观望状态,这里不是妄下结论,现在这样的企业依然存在,而且数量不少;一种是朦胧派,对于数字出版业务有着美好憧憬,也有些许尝试,但是对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对企业自身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条件认识还不够,这种认知状态决定了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仅仅推出Webl.O产品,如简单的电子书(E―Book),投入力度不够、业务裹足不前,这种企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一种是积极的能动派,认为虽然现在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但仍有一些经验或模式可以借鉴,通过不断地探索,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顺利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认知状态促使一些企业开始积极投身于数字出版之中,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企业尚为数不多。

三.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些传统出版单位面对发展迅猛的数字出版产业,突破固有思维,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并在市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业模式,虽然并不成熟、需要完善,但仍可加以借鉴。

以跨媒体,跨领域为带动的组合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突破以纸质出版为载体的限制,通过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联合经营等手段。共同开发或推出高品质的多媒体数字出版物以实现市场的占有和数字化转型。它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近几年来,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转变经营方式,跨领域发展,与数字媒体和行业服务,在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领域合作发展,推出MPR读物等,虽然合作的利弊均有存在,但这种模式已成为主要商业模式。

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增值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或依托其他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团队的组建,以推动技术开发、升级,并转变服务与经营观念,使用户在应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同时,获得超出期望的满意服务的模式。目前,一般大型的出版集团和经济基础雄厚的出版社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而经济基础一般的传统出版单位则采取了与其他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近几年来,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积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从而带动了传统出版单位整体的转型升级工作。

以整合内容资源为依托的数据库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出版单位将众多内容资源和信息集中起来,以数据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订阅服务与付费下载服务。它与以往传统出版物的服务模式不同,向用户提供的产品突破了书的限制,是一种包括数据、内容、体验的综合。目前来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传统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据库内容资源的持续获取和扩展越来越成为这一模式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瓶颈。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在数据库内容增量问题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以版权保护为基础的合作分成模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出版业就是版权产业,脱离了版权保护,出版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通过技术、法律等诸多手段对既有版权和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与增值开发,通过版权的交易与使用进行赢利,并与版权拥有者进行利益分配。目前来看,一些拥有丰富版权资源、内容品质较高的出版单位,无论是在转型升级方面,还是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方面,都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以观念认知改变为起点的应用产品(APP)模式

传统出版人、传统出版单位一直以来都深信“内容为王”,缺乏对数字载体和传播渠道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对接数字传播体系时,手足无措。随着对数字出版认识的加深,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制造内容已不是业务的核心,如何使内容实现增值,才是关键问题。因此,基于内容创造高附加值的应用产品成为了核心业务。应用产品以整合性、动态性、消费需求导向性和定制性对原有的数字出版理念进行了创新。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结合自身资源,对数字内容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应用产品,以实现内容增值。现在来看,传统出版单位推出的应用产品,多为多媒体(富媒体)图书,仍需进行创新探索。

以创造型消费者为基础的网络原创文学模式

创造型消费者,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即创新者。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用户创造内容的同时,要积极鼓励用户协同创新。这方面,盛大文学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传统出版单位,尤其是一些出版集团,也在积极部署原创文学网站,如陕西出版传媒集团创办的学海网业务就开展得不错,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第3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数字出版价值链分析

数字出版价值链是指参与创造数字内容产品的所有价值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包括从著作权人的内容提供到最终数字产品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

从数字内容产品价值创造过程而言,主要包括内容源内容创建内容管理内容用户五个环节;从价值链上主体角度而言,数字出版价值链由著作权人、出版企业、技术提供商、运营商、网络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用户等要素构成。

在产业融合下,数字出版价值链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技术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式,同时技术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与门槛。一方面拥有丰富传统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因缺失技术,不能有效地将传统内容资源转换成数字内容产品;另一方面,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原创内容提供者队伍越来越庞大。2011年我国基于传统纸书数字化后制作的电子书(不含网络原创),产值规模尚不足10亿元;盛大文学营收7亿元,主要为网络原创。

第二,产业融合趋势下,平台运营商既最容易与各方建立关系,又更具有规模效应,所以在价值链上居于枢纽位置。亚马逊凭借平台优势,抢占传统书店的市场空间;2011年图书出版业又看到亚马逊摇身变为“内容提供商”。电商巨头京东、当当纷纷推出电子书销售平台,在电商平台强大的集客与集货能力下,数字阅读的市场前景再度看涨。

第三,在海量数字内容产品中,用户体验成为驱动,因此用户至上理念受到加倍推崇。苹果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不仅颠覆了世界,甚至使每个试图模仿者都相形见绌。通过挖掘与聚合优质原创内容,发现用户价值需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价值,也渐成为出版业的一种新商业模式。培生教育集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教材自定义服务。通过培生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在数据库中自行组织编辑教材,学生可以上传学习笔记,并都可以在线分享。

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之路

1.整合内容资源,打造内容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未改变出版对内容编辑加工的本质特征,“内容为王”必将仍是数字出版的定律。正如IT界的乔布斯不占领技术制高点,而是将技术作为手段,将用户体验作为终极目标,最终改变了世界;若拥有丰富内容资源和强大内容创造与加工能力的出版企业能借助数字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深度开发,形成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则其必能在数字出版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企业打造内容核心竞争力,一是要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传统出版品种结构,提升传统出版品种竞争力;二是要将庞大的传统内容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数字内容资源,并规划出数字内容产品结构。

通过资源整合,调整和提升传统出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调整传统出版品种结构,走新品牌之路。传统出版近期仍是出版企业的重心,但传统出版原本同质化趋向严重,且用户的消费需求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之海量的数字内容产品的冲击,没特色的传统出版物将来不及露脸就会被埋没在内容的大海之中,所以传统出版要走以用户为出发点的品牌之路。二是为传统出版物提供高附加值的数字产品。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为高中教材配套光盘,2011年秋,开发了语文、数学、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五门学科高中必修教材的CDROM光盘,发行300多万盘,码洋2000多万;苏教版课标教材教参配套的CDROM、VCD光盘开发发行了近30万盘,码洋40多万。三是整合资源,寻找新的产品线或优化产品内容。出版企业推出的合订本、精华本,以及书刊互动等都是资源整合后的产品。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从其出版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中,每本选取一个故事,组成一本电子书,实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创意出版与销售。

对于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和数字内容产品结构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基于出版企业的传统内容资源;二是基于用户需求;三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审视乔布斯从iPodiPhoneiPad的产品战略,可以说,从2001年开始做iPod,乔布斯就为苹果的发展定下了基调。iPod之所以能在MP3产品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将人类对听音乐的体验做到了极致。在iPod中加入一个小屏幕,就有了iPod Touch,给iPod Touch加上一个通话模块就有了iPhone,再将iPhone屏幕拉大就变成了iPad;在AppStore上卖软件和游戏是iTunes卖歌商业模式的延续。乔布斯产品战略的精髓就在于:产品线一脉相承,追求用户体验的极致。在持续的微创新下,在用户体验为驱动的时代,乔布斯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

2.整合渠道资源,加强数字内容产品运营

当置身于海量内容、海量用户和众多渠道的激烈竞争时,最强劲的竞争战略就是将内容进行高效运营,即通过运营将最精准的内容按最快捷的方式,在最正确的时间以最合理的价格和营销模式,提供给最需要的用户。

以盛大文学为例,其2011年全年营收7.01亿元,同比大增78.4%,虽然其2011年账面仍然报亏,但是其亏损幅度和2010年、2009年相比已经大幅收窄。2011年,盛大文学通过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作,为移动运营商提供手机阅读内容,其无线收入急剧增长,达到1.74亿元,同比大增188.2%,已经和传统的网页在线付费阅读的收入大致持平,但增速却摇摇领先。截至2011年底,其内容自移动阅读基地运营以来总访问用户数1.15亿;2011年年度总访问用户数6800万,总付费用户数 2100万,月均页面浏览量16亿。

以出版社为圆心,价值链上与其密切相连的有:用户、技术商、运营商和服务商。对传统出版社而言,虽然掌握了传统出版物的用户资源,但对数字出版中用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缺乏准确的判断;面对技术商和运营商的强势,既不愿意妥协,又找不到突围的出路。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必须整合渠道资源,创新价值链合作模式。

第一,创新用户管理模式。传统出版物用户是出版企业培养数字出版物用户的基石。出版企业首先可通过传统出版物用户捕获用户的数字出版物需求;其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出版物,并进行个性化交互的用户关系管理;最后,为用户提供具有成长性的价值,黏住用户和扩大用户群。

第二,为渠道商提供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出版社与渠道商合作表现出来的瓶颈,一是产品被廉价销售,内容受到贬值;二是利润分成不理想,利益受到减损。出版企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一是根据用户需求,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提供具有个性价值的数字内容产品,并从渠道商手中获取用户信息,不断优化数字出版物;二是尝试从资本、产品项目与运营流程等角度探索与渠道商的合作。

第三,建立合作、开放的共赢局面。出版社一方面应加强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另一方面应积极与技术商、运营商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相互借力,实现共赢。

3.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赢利能力

面对海量的数字内容,加强数字产品运营,就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现有的用户、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对内容进行多次开发或将业务覆盖到不同媒介的现有用户群。门户网站模式、应用+终端模式和运营商模式是目前出版社可尝试运作的主要商业模式。

第一,门户网站模式。出版社门户网站是出版社搭建的互联网运营平台,网站的建设既要突显出版社的特色,又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趋势,因此出版社的门户网站要能开展三大主要业务:一是传播出版社的资讯;二是对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进行整合营销,三是展开出版社的社区互动,维护用户资源、建立社交网络。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门户网站人教网主要开展业务有: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育资讯传播;二是为人教版教材用户提供网络增值服务;三是通过论坛、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与学生、教师和家长沟通,满足各级各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应用+终端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导向的应用+终端模式成为各大商家重要的竞争模式。如盛大文学先后在苹果iOS系统和谷歌Android系统中推出了“云中书城”客户端产品;文轩数字阅读网站九月网也已在苹果商店上添加应用。从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体验性、内容专业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社交性等功能将会成为应用+终端模式制胜的关键。

第三,运营商模式。移动运营商的强势、电商的持续发力,亚马逊拓展业务的警示,使传统出版企业几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传统出版企业与运营商合作必须内外发力:从内部而言,出版社首先要处理好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利益博弈,其次,提高版权意识,尤其是电子版权;从外部而言,出版社首先要获得电子图书的定价权,其次出版社要注重版权保护,同时出版社要争取合理的利益分成。

4.培养数字出版团队,引导企业转型

从数字出版价值链可以看出,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已显然不同于传统出版,运用数字技术开发数字内容产品和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数字内容产品,成为数字出版核心的环节,因此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不仅需要了解出版流程,还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数字出版商业运作模式,同时还应具备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并能对市场机制、营销策略、产业融合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分析。

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缺乏优秀人才的推动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之惑。传统出版企业解决数字出版人才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引进人才与内部人才相结合培养。既懂出版又懂技术,还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应属于数字出版领域中的高端人才,按目前出版领域的体制机制很难吸引到这类型人才,即使在传统出版领域能将编印发统率起来的人才也有限,所以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如信息情报、电子商务、视觉设计等专业人才,应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要激发内部员工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工作,从长远来看,传统出版企业最终是要实现整体转型。给引进人才和内部人才迅速成长的空间,并形成分工合作的模式。

第二,思想转型与业务转型相结合。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中大多数员工而言,既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既跃跃欲试,又踌躇不前,此时迫切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引导与分析,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又要以具体的业务来带领员工转型,让员工在业务开展中成长起来。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不仅定期举行数字出版专题讲座与研讨会,还鼓励各部门积极研发数字产品项目,并鼓励员工参与网络技术方面的职业培训,全社关注数字出版的热情高涨。

第4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传统出版业;特殊影响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0. 027

[中图分类号] F270.7;G23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52- 02

出版信息化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出版企业各个工作环节上的应用,体现为媒体形态数字化、多样化,企业经营管理计算机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过程流程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行业标准建设、版权保护等优化。因而,对传统出版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是流程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管理信息化,还包含了内容数字化、传播多媒体化、交易电子化等经营业态、方式的信息化。本文拟从经营业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盈利模式等4个方面,讨论信息化对出版业的一些特殊影响,仅供参考(见表1)。

1 对出版业经营业态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人们保存、传播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对出版业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1.1 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出版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出版业的运行基础,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电子纸、二维码、电子阅读器、按需印刷技术等正在改变传统出版业的形态。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构建未来出版业的全新商业模式,已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的传播准则,也使得目前网络中的交易准则发生了变化。数字产品的无损复制、随意修改、高效检索的特性,削弱了传统商品经济的排他性、竞争性、透明性的特征,对传统的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逼迫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出版集团高度重视网络数字技术的运用,积极推进数字出版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建立了数字化图书仓库,把所有出版的图书和期刊转化成PDF格式放在网络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在线编纂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出版企业逐步与IT企业结合,成为数字产品的内容生产和集成的提供商。

1.2 推进数字出版的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市场上存在的多种数字出版的文本格式彼此各不兼容,数字出版领域缺乏整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例如,方正阿帕比公司的CEB电子图书格式、清华同方公司的CAJ电子期刊格式、超星公司的PDG电子书格式等。由于数字文本格式的多种多样,每一文本格式彼此不能兼容,不仅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系统效益。因此,格式的多样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建立和完善涵盖新闻出版各行业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以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标准化体系。

2 对出版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2.1 由粗放式经营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

我国出版企业过去一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的市场环境中运行,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出版业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出版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通畅、灵活的信息搜集、传递、分析、处理渠道和机制,增加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和决策的精确度。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自己的内外部信息构架,建立适合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版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

2.2 推动数字资产的管理

数字资产管理(DAM,Digital Asset Management)是对数字化资产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出版企业主要是报刊、图书的内容生产,其数字资产管理主要是使用数字化手段,对报刊、图书的文字、图片等进行收集管理,建立书名、价格目录、文本类型等,以便于对数字化资产进行搜索、数字转换、价值核算和上网发行等。随着数字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许多出版企业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大规模地进行数字化工作,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资产从品种、数量上看规模越来越庞大,对数字资产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规范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对其进行再挖掘,并对其进行价值管理,有利于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庞大的出版资源,将传统出版资源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再通过版权管理和版权经营获取利益。

3 对出版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在出版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下,出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壮大且不断分立的过程。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职能管理,管理层次多,管理幅面窄,出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要进行分立,如以前各省只有人民出版社,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不到10年时间,由人民出版社分立出科技、教育、少儿、美术、古籍等出版社。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出版企业职能管理混乱,经营管理粗放。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变革。流程的规范化、系统的集成化、组织的扁平化拓宽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幅度,实现了出版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提升了出版企业的管理效率,使许多出版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有的出版企业已跨出国门,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4 对出版业盈利模式的影响

4.1 由产品销售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

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商品经济的运营模式,出版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产品销售逐步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很多出版企业都尝试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探索,但仍未形成产业规模及优势。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国智网、中文在线、万方数据等一些拥有资源系统的企业,有了自己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国外的出版企业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和教育数字出版领域已探索到较为成功的商业盈利模式。专业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职业提升,内容具有实用性、专门性、准对性,又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促进了成本收益格局的优化。教育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学历教育,具有指定性特征,读者的阅读与购买存在必然性和不可选择性。目前西方的许多教育集团,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找到了一些商业模式,主要是在线课程、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图书下载等。

4.2 由传统营销向电子商务转变

电子商务与传统营销相比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提供海量的交易信息、便捷的网上交易和灵活的支付手段。具体到出版企业就是及时提供关于图书的多层次、分类别、全面而细化的信息,比如将一本书的写作特色、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相关书评、精彩片断等详细信息提供给书店和读者,发挥网上商务信息服务的优势,方便在线交易。网络支付一度成为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多种网络经济形式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在线支付系统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系统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保密性和安全性也大大增强。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开通了网络付费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支付将成为出版企业图书交易的主要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豫商文化;云共享;云计算

一、引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在2002年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

互联网发展进入信息自动交互和自然语义交互的Web3.0时代,传统的B/S (Browser/Server)模式正在向B/C (Brows

er/Cloud)模式发展,即所谓的“云计算”。它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软件的方式,颠覆人们生产软件、获取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模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共享也将依赖于云计算的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云计算的应用是知识创新的驱动成果。云计算平台的供应商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根据IT技术的发展,持续地对软件服务进行维护。同时云计算可以让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成员中心获得更专业、更适合文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提供的规模计算能力,实现业务流程的分层重组,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IT优化。

豫商文化云共享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豫商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传播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豫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豫商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豫商文化服务门户。构建资源丰富、内容权威、基于互联网的豫商文化的服务新业态为主导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门户。建设省、市、县/区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打造“豫商数字文化网”,满足企业和群众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需求。

截止2015年3月,根据网站统计结果显示:

表1 现有豫商网站调查情况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承载豫商文化传播的互联网站主要有六个网站,从权威的ALEXA的网站统计信息中显示:豫商网(.cn)独立IP的每日平均访问量为330,每日平均总访问量为1650,注册域名时间为9年,而豫商论坛(.cn)注册域名时间仅1年,但日均独立IP的访问量为300,日均总访问量为900,而新豫商(

)、中国豫商网()和大豫商(

)网站日均IP和日均PV值缺失。

(二)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的实物载体。在中国信息科技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豫商文化的传播和承载是以文字、图书、绘画、文物、音像等方式和手段记录的。而这些具体的实物或以不同的方式或途径保存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中。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文物文化统计年鉴得到以下统计数据。

表2 河南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统计表

图1 豫商文化载体组织机构统计图

从表2和图1中显示,豫商文化载体的组织机构从2005到20013年文化馆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图书馆数量从2011年起有所增长,增长数量较少且增长速度较慢,与此同时,博物馆数量2005至2010年小幅度增长,但在2011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豫商文化资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豫商文化资源分散。豫商文化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如商丘火神台、应天书院、唐宋行会、由怀庆府而来的怀帮会馆、康百万庄园等,这些文化遗迹分散在商丘、开封、焦作的沁阳、许昌、巩义、安阳,甚至怀邦文化到达武汉等城市。资源的分散性导致了豫商文化不能够规模发展,从而不能产生聚集效应和众多的衍生文化资源,因而阻碍了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请世界遗产成功,掀起了保护历史文化的热潮。从表2中显示2010年后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增长得益于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历史文化而进行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政策措施。根据豫商文化的商城、商业建筑、主题园区、节会活动、旅游商品、文化餐饮六个方面的统计,豫商文化资源分布如表3和图2所示。

表3 豫商文化资源数量

图2 豫商文化资源分布图

(二)豫商文化数字资源匮乏。由于豫商文化的分散性,所以在现有的情况下,实物资源较多,不存在大规模的豫商文化数字资源。从调查的门户网站显示,豫商文化的数字资源多是对于2006年第一届以来的豫商大会经济文化和豫商论坛的新闻报道,对部分豫商文化民俗活动的文字记载和著名的河南商人的事迹报道,而豫商文化的图书资源、音像资源、文物资源和衍生产品的数据库资源相当匮乏。31集电视剧《河洛康家》和18集人文电视纪录片《豫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豫商文化面临的网络资源稀少的局面。

(三)豫商文化发展缺乏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豫商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豫商文化的产业主体应该是三次产业中的第三产业。虽然河南省的GDP总量逐年增长,但从表4和图3中可以看出,农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7.9%下降到2013年的12.6%,但作为豫商文化主要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则不断起伏,基本维持在30%,近两年来才有小幅度的增长。

表4 河南省GDP构成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图3 河南省三次产业构成比重

从表4和图3中可以看出,豫商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文化共享工程的财政拨款主要用来重点支持省级数字资源建设、县级支中心镜像站点建设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因而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豫商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的晋商、徽商、潮商文化三大商文化的冲击和排挤。

综上所述,豫商文化发展处于内有外患中,所以急需进行改革。那么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豫商文化共享模式的建立将集中豫商文化分散的资源、形成海量的数字资源,增强豫商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

(一)豫商文化云计算平台构建的基本框架。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架构能够将文化的数字业务和资源存放在云中,将云应用和本地应用进行系统兼容整合,以实现资源的加工、组织、关联、整合、搜索、可视化和个性化服务等需要。服务站不需要配备庞大的机房和硬件设备,使用普通电脑连接上网能管理自身业务,其他系统更新、设备维护都交由云计算的管理员完成。

豫商文化云计算共享服务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支持有效的个性化定制,对各种资源和服务进行动态同步,并能够对用户需求做出实时响应,实现对多种终端设备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信息服务需求。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IaaS)、资源平台供给层(PaaS)和应用服务层(SaaS)。

(二)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具体措施。(1)豫商文化服务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加强豫商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豫商文化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豫商文化元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网络微博微信及互动交流等半结构化数据以及豫商文化文本、图片、网络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提供维护安全保障服务,对豫商文化的服务设备及个人智能终端形成的文化服务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多维度(如人群、地域、时间、资源类型等)大数据分析。(2)豫商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研究。统筹实施豫商文化共享工程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群众基层实现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在市、县构建豫商区域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文化服务网络设施的综合智能管理,实现基本豫商数字文化资源的全域共建共享,大幅提升豫商文化信息资源传播服务效能,为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字化支撑。(3)豫商文化嵌入式服务研究。分析豫商文化电子阅览室建设布局及开展服务情况,发展豫商文化电子数据服务新形态,借助移动互联网新手段,优化布局,在文化服务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街乡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等)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如广场、车站、机场、码头等)设立豫商文化无线接入点,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和流动服务与无线多终端服务能力,实现嵌入式豫商文化服务。(4)需求导向的豫商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以及文化体验空间的构建研究。重大信息工程“智慧城市”加快推进豫商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依托共享服务网络、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传输渠道,推动豫商文化体系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开展豫商文化系统专用、软件的研发应用,增强豫商文化馆通过数字化手段豫商文化服务信息、建设数字文化资源、提供豫商数字文化互动体验的能力。以豫商文化的服务和需求为牵引,弘扬河南商业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关系豫商文化数字资源。明确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任务、分类体系、建设重点和建设方法,提高资源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资源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建立豫商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豫商文化需求,为豫商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积极探索按需采集资源、按使用量付费建设模式,加强与豫商文化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接,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开展豫商文化数字资源精准服务,面向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定制推出数字资源产品。(5)豫商文化云共享社会化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估。运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豫商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商业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可探索开展商业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建立豫商文化服务建设采购目录范围,运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豫商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数字文化服务专用设备与空间共建,探索与商业云平台、网络传播媒体、移动应用合作发展豫商数字文化服务的新型模式。

完善豫商文化云共享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增强豫商文化云服务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制定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健全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服务质量水平的监测体系,建立用户和企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在云共享工程建成后,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线实时采集服务大数据等方式跟踪调查及数据处理,建立客观的豫商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以提升效能。

五、结语

为了研究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首先对豫商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豫商文化资源分散、豫商文化数字资源匮乏、豫商文化发展缺乏动力三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制约豫商文化云共享发展的原因,最后完成了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的构建,一是豫商文化云计算平台构建的基本框架,二是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构建具体措施。云共享可以为豫商文化的发展建立联动、长效、渐进机制,进而推动河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红,张果果.豫商文化的网络构建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3(9):135-137

[2] 宋淑芬.豫商文化的传播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28-31

[3] 路向峰.历史演进、理论内涵与建构路径:豫商伦理精神的当代诠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6):611-615

第6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数字电视的经营日益成为运营商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运营是数字电视产业的龙头,运营的规模大小、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有线数字电视的经营资源主要包括:本地区专营权;节目资源;人力资源;业务平台;信息资源等。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和运营商所能获得的上述资源相关。网络、平台只是硬件资源,“软”资源对于业务的拓展及其良性发展更为重要。

扩展数字电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可以有以下两类业务平台可供选择。一是建立在硬件平台上的嵌入式应用。运营方和合作方捆绑在一起,合作伙伴能否根据市场和运营的要求不断提供端到端的新兴业务解决方案,对是否成功运营至关重要。二是以中间件构建通用的增值业务平台。选用中间件作增值业务平台,可供选择的机顶盒较多。标准的中间件如DVB-MIiP涉及的技术许可限制较少,发展前景较好,目前处于开发应用的初级阶段。

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主要还是面向用户消费的高端市场。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在模拟电视的基础上推向市场,必然在原来的收视费基础上增加额外的服务费,以获得投资回,获取增值利润。目前,数字电视业务包括以下几类:节目转播业务、数据广播业务、NVOD业务等。

数字电视业务是通过投放机顶盒,在电视机上重现业务的服务方式获取利润。业务和机顶盒的关系十分紧密,灵活的业务治理、控制手段可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可分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是否迅速走上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运营商,更关系到上下游产业的兴衰,运营商的成功也就是内容提供商和产业界的成功,也将促进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二、数字电视技术标准

多标准数字电视。由于目前欧洲、北美、韩国和中国等大多数主要地区仍处于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的转换过渡时期,因此市场上仍然有不少希望既能接收模拟电视节目又能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的多功能电视机,数字电视开发商和制造商也不一定非要把这两项功能都做在一部电视机中,也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一体机,他们也可以采用机顶盒+模拟电视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美国市场要求从2007年3月1日起,所有新上市的模拟电视机和电视接收设备均必须安装数字调谐器,这意味着数字电视一体机将在美国市场占据统治性地位,因此,未来数字电视一体机会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大屏幕数字电视。随着现代人起居室的不断变大,用户市场对大屏幕数字电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目前,总体上讲,LCD数字电视是业界的发展主流。但由于性价比的关系,一旦尺寸大到某一限度,LCD屏幕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随着技术的进步,近期50英寸有望成为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新的分界点。

高清化。随着高清节目源的增多,图像水平清楚度大于800线的高清数字电视越来越成为数字电视的主流,相应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以及编解码芯片也要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连接互联网,未来的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检查邮箱、发送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下载和播放网络视频、甚至收看流媒体视频。

DTV+PVR。PVR也是未来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未来的数字电视集成DSP或多媒体处理器,PVR功能将逐步融合到未来基于硬盘或微硬盘的数字电视产品中。此外,支持更丰富的互联接口。这是是目前数字电视的几个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但实际上,真正的未来数字电视产品很可能是上述几个技术发展方向的组合或融合。

三、政府扶持

政府为数字电视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数字电视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有碍产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各地广电网络的运营者目前仍处于割据状态,各自为政;这些都有待于相关政策的规范。此外,内容不足是数字电视发展的软肋。数字电视要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也有待像宽带网络运营商一样,引入各种各样的内容提供商广泛参与,而这些都迫切需要政策给予倾斜和扶持。广电总局从2003年起就一直在抓紧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政策和规范,针对频道设置、有线数字电视网的改造、付费频道业务治理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这次制定的《政策》将涵盖更广,更加完备。从投融资、税收、产业技术、运营及监管、业务发展、价格资费、三网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以期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供硬环境支持。如深圳是全国最早进行数字电视试播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试点城市,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数字电视商业模式

我国国情不同于他国,发展数字电视产业不可能照搬国外运营经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青岛模式:中国特色。青岛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和厂商先垫付机顶盒的巨大成本,用户每个月只增加十元的有线电视费,分区分片整体转换。电视节目从原来的28套增加到56套,还有17套数字广播和视频点播节目,尤其是增加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内容,这一点正是青岛市政府愿意投巨资做有线数字电视的初衷。对于中国多数城市而言,尤其是对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青岛模式最轻易打动当地一把手推动整体平移。

佛山模式:资本铺路。佛山模式是在青岛模式上加装CA系统,可以收到付费电视节目。佛山模式最重要的优势是借助了外来资本。整体平移最缺乏的就是资金,佛山模式像一个洼地,让社会资金、技术、各式各样的力量都流到这里来。佛山模式让人清楚的看到了回前景,对于经济较发达或者商品意识较强的地区的政府更具有吸引力。

杭州模式:“令人震动”。杭州模式最具有想象力。杭州数字电视采用有线电视加IPTV的方式,送机顶盒,基本收视费14元不变,付费电视和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由市场定价。杭州模式的非凡之处在于杭州网通本来就是杭州广电网改造的,杭州市数字电视网目前是有线电视传输网和宽带网双网合一,在系统、网络、终端上已经全面实现了双向交互传输功能,为发展交互式数字电视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三种模式已涵盖国内各地区的需要,甚至可以下结论说有线数字电视的商业模式已经基本找到,剩下的只是各方实践。

参考文献:

中国数字电视网.http:///

黄升民等: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吴信训: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的市场推进策略初探.新闻界.2003/04摘要:数字电视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数字电视的经营资源、增值业务、业务平台及经营方式;数字电视技术标准;政府扶持和数字电视商业模式,是促进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和关键。

第7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2-0039-04

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以比特币等为代表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应用实践的推动下,数字货币体系正逐步从理论设想走向现实应用。各国中央银行、银行机构等也在积极研究和布局数字货币,如瑞银、毅联汇业等机构已开始联手研发“多功能结算货币”,用于未来银行间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清算,并规划在2018年投入商用。数字货币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影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对金融体系特别是支付体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货币体系关键渠道支撑的支付体系,需要结合数字货币的架构和特点,对实施同步“数字化”变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提前谋划和研究。

一、数字货币应用实践模式选择

按照发行主体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商业机构发行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两种。当前业界主要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架构模式进行研究,相关方案主要包括:完全去中心化架构、中央银行独立发行管理架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三类。综合考虑数字货币应用对已有金融体系架构形式和业务系统改造的影响等因素,本文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宜沿袭现行实体货币发行的基本架构,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央行负责数字货币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央行支取数字货币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并与央行共同组建数字货币记账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层记录维护数字货币账本。单位或个人用户在商业银行经实名身份认证后开立数字货币账户,使用数字货币账户储蓄数字货币,并可将数字货币提取至数字钱包。数字货币账户和数字钱包可通过移动终端上相关应用程序访问控制。

央行根据测算确定的数字货币发行量,生成数字货币基金,存放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准备金账户,缴存数字货币准备金,并根据自身需求,向央行支取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从央行发行库发送到商业银行业务库。用户在商业银行开立数字货币银行账户后,可直接使用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支付,也可从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提取数字货币至数字钱包,使用数字钱包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商业银行开立若干个数字货币账户,每个用户持有唯一的数字钱包,与其拥有的数字货币账户绑定。

该模式与现行实体货币管理要求的一致性较高,便于央行对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数字货币提存和交易方式与实体货币具有一定相似性,易被社会公众接受。基于区块链分层存储交易账本,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节点计算和存储资源压力,避免央行节点单点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同时获取所有的账户及交易信息,实现了用户隐私保护与账本公开透明需求的均衡。因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对于降低货币“转型”成本、提高数字货币普及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认为是数字货币在我国应用的一条合理化路径。

二、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架构模式

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密切关联,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等应当与数字货币体系相适应、相协调。因此,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有效模式,以保障在支付安全、效率、成本上满足数字货币发行、流通、调控、回笼等需要。

(一)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总体架构

支付业务的本质是支付指令信息传输和账户余额变动,因此,可以围绕支付指令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发挥作用来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而在支付体系架构设计中,“完全去中心化”、“高效率”和“安全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其中,“完全去中心化”是指支付体系中是否存在中心支付节点,且中心支付节点是否对信息数据具有唯一记录权,是否可以修改或否认所有记录的信息数据;“高效率”是指支付信息数据传递和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安全性”是指参与的支付节点或主体是否可以否认其传递的信息数据。以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为例,其完全去中心化的设计模式存在区块容量受限、确认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等缺点,难以满足在高峰值业务状态下的并发支付交易需求,即在实现完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难以实现对短时、高频支付交易的支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数字货币支付指令信息传递必须对相关目标实施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制度安排,实现三个目标的适度均衡。从技术支撑来看,近年来,在区块链技术的演化上,除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公有链技术外,针对如何实现“类中心化”,又衍生了联盟链技术和私有链技术。联盟链技术具备权限分级,只允许预设的支付节点进行记账,新加入的支付节点都需要申请和身份验证,这种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在确保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妥协。而私有链技术的区块建立则掌握在一个实体手中,且账本的读取权限可以选择性开放,为了安全和效率已经演化为一种“中心化”技术模式。基于法定数字货币体系需要满足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在发行环节实行中心化)以及在流通过程中的多节点参与要求,可以选择联盟链作为其技术支撑方案。

因此,我们在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时,可以考虑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总体框架下,通过运用联盟链等技术,搭建类中心化的架构,达到既提升交易效率、又满足法定货币发行流通要求的目标。即由中央银行或其授权的机构组织,采用“信任机制”方式达成共识,系统中设有中心化的授权节点,通过分节点对参与者身份进行识别,通过对参与节点赋予注册证书,由注册证书生成交易证书的方式确保对节点进行识别和隐私保护,更好地满足支付业务安全和性能需求。这一模式能够实现分布式的“类中心化”记账,平衡“去中心化”、“安全性”、“高效率”三个核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清算、非现金支付、支付业务与账户、发行流通等关键环节应用,支付体系架构三目标优化调整路径见图3。

(二)数字货币应用的关键环节

1. 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系统。支付业务互联网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对系统处理容量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集中式支付清算系统架构虽然能够基本满足高峰值业务规模情况下,对业务处理的一致性、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但也存在硬件投入成本高、扩展性较差等问题。在数字货币背景下,可以运用分布式账簿技术,兼顾去中心化和高效率的要求,建立由中央银行运行的总交易数据库和由各商业银行自行运行的二级交易数据库,每一笔支付交易创建和状态的修改首先在二级交易数据库中完成,产生的变更通过可靠数据复制中心复制到消费记录数据库和商户查询数据库。二级交易数据库定时将账簿更新数据上送至总交易数据库,或由总交易数据库定时访问各二级交易数据库更新数据,对于跨二级交易数据库的支付业务,则由总交易数据库轧差记录后返回各二级数据库更新数据,从而确保数字币的支付指令一经提交即具有最终性。

2. 数字货币支付。鉴于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的差异性较大,数字货币的应用将对现有非现金支付工具产生重大影响,部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业务处理模式将基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大幅度调整与变革。数字货币钱包应用将对现行卡基支付工具形成替代效应,现有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将被数字票据所取代。如借鉴现行电子票据模式中线上清算与备付金账户相挂钩的方式,可以将数字票据的网络节点与存有数字货币的备付金账户绑定,商业银行将兑换的数字货币存放在备付金账户中并实现在平台区块链中流通,在线完成票据业务各个流程。

3. 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与账户。数字货币框架下的账户体系是自发性或自动性的记账体系,不再设置“记账中心”,而是基于密码学的公私钥体系,各账户间基于不需要信任协调的共识机制进行价值转移,将身份属性和账户属性进行绑定,按照基础协议,明确数字货币的身份属性、账户规范和记账规则,确保账户体系的一致性和不可更改性。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不再是个人或单位的交易账户,而是数字化交易的主体和客体。具体来说,客户通过向认证中心提供本人所控制的公钥和身份证明材料申请身份认证,在交易时使用私钥进行签名,其他人可使用其公钥进行验证,交易信息在全系统内公开。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的交易记录、账户余额、安全管理等突破了中心化模式,开户便捷性提升。同时,监管部门在开展监管业务时,可通过特定许可的方式访问相关账户身份信息,既实现了监管目标,又满足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4. 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从数字货币发行回笼渠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依托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商业银行货币需求量,将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兑换为等量数字货币,在账簿上同时实现中央银行发行基金数据库和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的等量一减一增;二是流通市场上的单位或个人用户持数字货币钱包,将账户余额兑换为数字货币(实体货币与数字货币并存阶段)或银行受交易对手委托将定额的结算款项转入客户数字货币钱包,在账簿上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与客户数字货币钱包的等量一减一增。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底层技术上,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将中央银行主导的关键节点加入到记账体系中来,通过使用有效加密算法确保交易信息不被篡改。

三、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构建路径

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体系,需要在法律制度和关键技术积累等方面提前着手,持续推进支付业务电子化进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从而实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的有机协同。

(一)探索建立与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框架

一是建立以《数字货币条例》为上位法依据,以《数字货币支付结算管理办法》、《数字货币支付系统管理办法》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从法规制度层面禁止对数字货币支付实施诸如限定使用特定商业模式、收取附加费用或给予低优先等级等形式的歧视行为,并明确除因自身重大过失外,付款人使用数字货币支付承担的付款责任限定在一定额度。二是在业务规则层面,制定《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会计核算手续》、《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规划》等制度,为银行等相关参与机构办理数字货币支付业务、加快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三是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对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宜在技术层面出台与数字货币支付相关的业务系统及受理终端技术规范,鼓励优先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和网络核心技术。四是合理明确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支付业务应用上的界限。在保证法定数字货币占据社会资金结算、清算绝对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限定、小额支付领域的应用,宜实施包容监管的策略,避免采取过于严厉的监管使之转入地下运营,导致相关风险控制陷于被动。

(二)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产业链主体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一是按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支付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支付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切实保护各产业链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评估机制,由监管部门、支付清算自律组织或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相关机构的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堵住风险漏洞,促进相关业务流程持续完善。三是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业务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单位和个人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安全使用知识,确保数字货币支付得到平稳有序应用。

(三)以“监管沙盒”方式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规范和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纷纷推出“监管沙盒”①,开展金融创新产品测试并提供监督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帮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更好地识别和缓释风险。从业务归属来看,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支付属于金融科技范畴。因此,可以借鉴“监管沙盒”模式为数字货币支付服务提供限制性许可或“监管豁免”。具体来说,在遵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前提下,设立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监管沙盒”,将数字货币支付基础设施及其参与者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一般业务风险等纳入到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监管框架下,在充分考虑适当风险缓释措施及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监测评估数字货币支付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应用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允许相关机构在“监管沙盒”中突破现行监管规定开展业务创新,对相关技术标准、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的支付活动实名要求所带来的身份认证和准入许可等进行检验,从而实现分步骤、隔离式地推进适用于数字货币支付的监管体系革新。

注:

①由英国首创,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在适用范围内测试,监管机构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谢众.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环境建设[J].中国金融,2016,(17).

第8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Digital Library and E-commerce

Mao Xiaodo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specific feasibility study into the use of models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industries to draw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Digital library;E-commerce;Management mode

科技和沟通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它不仅对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目在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智力活动.在这一大环境气氛下,图书馆的发展也出现了质的飞跃.电子化信息的检索与提供,已成为越来越普通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已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互联空间或信息空间,而不是传统图书馆定义的一个物理场所。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利用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已经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使得数字化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又能兼顾经济效益。

一、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的定义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二)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用见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与可行性

(一)开展电子商务的目的和意义。开展电子商务,把信息和服务转换为商品并从中获得利润,是数字图书馆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当数字资源以及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成为“商品”销售给用户,那么这些“商品”就直接面对着用户的评价和监督,这能够间接的促进数字图书馆资源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走电子商务化道路是数字图书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经济保证。

(二)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1.良好的外部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的背后保障环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市场经济化的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建成了比较规范的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层次的文化音像、图书等批发、零售市场以及统一的邮政、快递系统和物流节点配送体系。这些条件为数字图书馆推行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规范网络经济下的电子贸易行为有重大的意义。2.庞大的信息市场要求。用户信息需求是推动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竞争为信息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现在的企业的发展要求图书数据库能为其有针对性的信息咨询服务,然而现在的图书信息机制尚有很大的欠缺。用户的信息需求与现实状况的反差为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3.网上购物发展为一种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网上购物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显示,中国经常上网购物人数比重已经有26%,而其中在网上购买图书类产品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9%。这就为数字图书馆以网络为载体寻求发展和服务提供了发展契机。4.数字图书馆自身具有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丰富信息资源,它以用户为中心,将信息资源尽享分类,编辑以及加工整理,形成内容丰富具有较高价值的有序知识库。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模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将知识内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查询选择、咨询、论证。参谋等一系列高效集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因此,数字图书馆要想将其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就有必要引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模式。

三、数字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及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一)在线数字资源销售。在线数字资源销售指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向出版商、书店及发行机构出售本馆印刷成型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权或发行权。用户的付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资源数量收费,二是按使用服务的时间收费。

(二)中介服务。由数字图书馆向某些用户购买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出售给其他用户。这种形式多见于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常见的是由某些用户使用连载的方式小说,其他用户付费在线阅读。一般数字图书馆会与作者进行签约,从而获得作品的版权,并按照协议向签约作者支付费用。作者按照协议以规定的进度进行更新,并及时数字图书馆以自己的平台为基础,为作者支付费用,向读者收取费用,数字图书馆从中获取利益。

(三)行业性的服务。这种服务以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经过精心提炼和筛选,针对某些行业进行了重新整合,以适应行业工作人士的专业需要。该系统是一种面向用户本地化使用的特殊服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限制。如万方开设了Claw服务系统(中国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企业服务门户、医药服务系统、电力服务系统、冶金服务系统等行业性的服务系统。

(四)广告服务。数字图书馆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它们通常拥有大量的固定读者群体。因此,这些网站都具有相当大的广告投放价值。广告收入也是数字图书馆比较固定的收入来源。对于网上数字图书馆来说,用户的浏览量决定了广告收入。因此除了收费资源外,大部分的数字图书馆都提供了免费资源和服务。免费资源及服务可以扩大用户群体,吸引广告客户,而且还可以为收费资源及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

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版逐渐开始转型、升级、变革、融合,“融合出版”这一理论概念被提出,在技g发展和出版实务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版发展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出版传播媒介最终会归于数字化。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顺应了我国出版的发展,是我国出版实务的创新和发展。

“融合出版”概述

“融合出版”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产生的新兴出版现象,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融合的重要模式。“融合出版”是从技术方面对当前出版融合发展现象和趋势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出版融合的发展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内容,为出版规制、产业、组织的合理安排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载体、发展渠道和终端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出线上、线下等新兴出版模式。传统出版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构建出数字化出版平台,例如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内容放在数字化学术平台上,目前已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各类学术期刊,是国内最早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在互联网学术出版领域已趋向垄断性方向发展。在新兴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拓展了中国融合出版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当当网、京东网等将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销售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基于“融合出版”的新兴商业模式

数字化出版平台。出版业的平台主要分为内容生产、管理支撑平台及数字化投放平台,这些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没有数字出版支撑平台的支持,不可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数字出版平台是在出版融合发展趋势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商业模式,由平台、内容和渠道三个方面构成。在出版实务方面,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出版规制的主要倡导模式,是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纷纷投资开发数字出版平台,在国内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万方数据出版平台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学术出版企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是教育出版的新兴模式,此类出版将在线开放网络课程作为数字出版平台。我国出版界主要采用项目制作运作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姿态性融合”等不良现象,没有在本质上实施数字出版,因此应采取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

社会化阅读平台。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成熟,以读者为核心,具有互动性的社会化阅读逐渐兴起,在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构架上,增加了关系要素,形成社交与内容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内容为主体的出版平台构架方式,增加了用户主体构建,形成数字化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例如我国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是数字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发展而成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阅读公众号、朋友圈等已经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既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又提供用户之间关系的拓展。

网络书店。以线上、线下为特征的新兴出版商业模式逐渐发展并完善,网上书店是此类出版商业模式的典型。例如当当网上书店、京东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这些网络书店在线上为读者提供免费在线试读等体验,读者满意后可以在线上购买或在线下实体书店都买,将图书的点击率转化为购买率;网上书店还提供电子图书销售,价格比纸质图书低,是纸质图书的促销手段;网上书店销售或赠送图书配套影像、讲座视频等相关商品,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出版模式融合各类媒介,促进网上书店、专业网站、社交网络、实体书店等之间的融合,例如百度百科、豆瓣读书小组、微信阅读推送等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站外和站内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构筑起立体化信息网络。

在“融合出版”理论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呈现出并存和融合发展的趋势。首先,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数字阅读群体逐渐兴起,数字出版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传统出版自身要不断进行变革,利用新技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立足自身特色的出版资源,合理运用互联网、云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完成出版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其次,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会形成相互并存的发展布局,二者的融合需要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其关键是互联网平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