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数学学习论文精选(九篇)

数学学习论文

第1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第2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建议如下:

(一)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习能力

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课文知识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色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一节中关于“质数”、“合数”概念时,应据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可设计这样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5为什么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6”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引导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释疑。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

引起大家兴趣,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的周长乘以高。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三)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在多练中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3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2-02

一、引言

数学的学习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相对其他学科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在乎的是数学成绩,不断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但是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需要有学习过程的支撑,现在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教学生怎样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答相应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对为什么要证明几何学中两条线的平行,为什么解答一边放水一边加水的应用题等都十分疑惑,换句话说,很多学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多重视的是怎么做,但没有回答学生为什么要怎样做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为什么要解决这些看似无聊的数学证明或解答题呢?其实这就是数学文化需要做的工作。

二、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数学学习过程很多学生只知道需要这样的问题就可能利用某种定理或者公式进行求解,但是对于这样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蕴含的数学文化却介绍的很少。同时数学课程不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被考试所遗弃,成为中考、高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就是针对应试教育而量身打造的,很多学生只知道怎样解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决,对数学学习的认知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有点像美国的阿甘只知道一味地向前奔跑,也许在奔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成功,因为他坚持了,很多人只看到了阿甘的坚持带来了他的成功,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每一次作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时候,阿甘也在思考,为什么要下面的道路,这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不仅有坚持不懈的奔跑,同时也有审时度势的人生选择,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另外,数学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很多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不知道数学到底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数学中到底有他们需要的什么东西,学习兴趣的缺乏,很多学生只能在数学学习的门外徘徊,很难真正走进数学学习之中。

三、相关概念

数学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进行数学应用的过程,一系列的数学理论被应用,只要有数学理论介入的生产生活活动就是数学文化的内容。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学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数学作出人们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最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另外这种数学文化的外延主要是的是一些数学精神,其中涉及到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感性认知,进行有效的分析,梳理,凝练,最终给出结论,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数学精神,另外还有就是针对现实社会中遇到的新问题,具有寻求新方法的创新思维的数学精神。

四、数学文化的介入应用

1.数学文化的介入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方法中有一种叫做导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点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出相应课程的教学,数学文化的介入就是这种导学法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例如,在开展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个田忌赛马的典故,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是听过的,对这些熟悉的故事,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田忌的这种赛马技巧运用概率的思想进行有效编排,在学生学习兴趣较大的时候,将数学知识点介入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文化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引导。

2.数学文化的介入将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的营造十分关键,一个班级学习氛围直接决定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

3.数学文化的介入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手段。这里的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宽泛,例如多媒体课件,手中的教具,网络交流方式等等。数学文化的介入需要有教学手段作以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展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出来的,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具展示立体几何模式的一些特性,这些手段和方法都是数学文化介入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五、结语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存在很多困难的根源在于,学校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应知识点的应用,同时忽视了其存在的意义,即其中含有的数学文化,这一点与学生交流十分必要,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联系前后内容,不断融会贯通,实现数学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第5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也最深刻,极容易使学生掌握问

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笔者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吗?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进行探究,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笔者作适当引导,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后,笔者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它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一些简单的例题教师可由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征。无论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承担责任。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间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综合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第6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

二、目前状况剖析



现如今,学生参和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摘要:⑴学生不敢自主参和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和权威,不答应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和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拟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熟悉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和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熟悉,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和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和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和,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和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和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摘要: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拟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和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

这些和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背景分析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和探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和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2.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探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闻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探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3.让学生自主参和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假如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和,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熟悉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熟悉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和热情;从学生参和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把握起来比较轻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和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和;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

4.学生自主参和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探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喜好、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摘要: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非凡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途径分析。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和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摘要:



策略一摘要: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和意识。



教师要调整好和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和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和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摘要: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索新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索,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轻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

策略二摘要: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和心向。

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喜好。”喜好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和。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喜好,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和课堂教学。如摘要: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把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心旷神怡,真切地心得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喜好浓厚,参和效果可想而知。

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和之趣。①把自己置身于参和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和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答应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

策略三摘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和学习。

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和。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和学习活动。

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和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和,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和,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和热情。假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和意识的培养。

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和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和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和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布置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新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和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和,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

策略四摘要: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和能力。

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熟悉,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实,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

㈡练习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非凡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新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新问题学习中去。



㈢精心设计新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索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摘要: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新问题摘要: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而提出摘要: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索方法。



㈣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新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和学习,发挥主体功能奠定基础。



参阅的有关文献。

①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探究》2000年第4期

②韩清林,《有关“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新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③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和教学活动的理性思索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第7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预设。

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已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a+b)h÷2。

又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地从学生眼前通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学生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而写字太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此外,学生个人思考和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的学习内容,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的学习内容也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总之,教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全程参与“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因此,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巧妙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差异参与: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异质小组,这样才能保证组与组之间同质平衡性和组内成员之间异质的互补性,充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特点。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提供保障。

三、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策略

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亲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问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

师生互爱:师生间沟通的渠道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合作学习。

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智者多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就会达到人人都想说,敢说;人人都想做,敢做。达到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两种。

“观点开放”即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儿童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教学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的生动活泼的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活动。主要采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问,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以此作为人共同对话的理由和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在“同一等级上”,在事先未确定的道路上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第8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习作业,数学教学,数学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从小学起就一直是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来学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学习它的巨大价值,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甚至是教师抱怨学习数学的无用和无奈。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使得数学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而忽视了让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其结果往往使得数学成为了空洞的说教,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就成了“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很难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数学价值”成为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提及的一项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内涵,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数学的价值和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我认为,新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对于体现数学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就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中“实习作业”的作用:

一、让数学着眼于现实生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如每日天气预报中降雨的概率;城市空气的污染指数;外出旅游路线的合理设计方案等等,这些都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而还生活于真面目,让数学成为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学科,就必须加强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体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数学②中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中,有这么一个实习作业:“画出某些物体(如某些建筑物)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体会几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个作业就是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可以画一些结构简单的建筑物,也可以画一些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学生就很乐于接受这样的题目。而从最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一些结构简单的建筑物来画,而是选择了一些具有组合体结构的较为复杂的建筑物,个别同学还选择了锁头、机器零件,塔等作为作业对象,甚至还有一位学生竟然自己设计了一栋建筑物,并画出三视图和直观图,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次作业,很多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另外,由于问题的可操作性强,很多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就有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使得他们更有了与其他同学一较高下的热情,从作业来看,他们的作业做的更加认真,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点也不输于所谓的“尖子生”,由此可见,“实习作业”在提高学生学的竞争意识上也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欲望

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数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奇妙的方法、不可思议的广泛应用,还有一些会和学生认知上的错觉产生重大冲突的结论等,及时地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心中求知的欲望,以此增进对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数学①的第三章中有这样一个实习作业:

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曾经提出了物体在常温环境下温度变化的冷却模型。如果物体的初始温度为,环境温度为,则经过时间t后物体的温度将满足,其中k为正的常数。请设计一个方案,对牛顿的冷却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再探究以下问题:

1.一杯开水的温度降到室温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应在炒菜之前多少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

3.在寒冷季节,是冷水容易结冰,还是热水容易结冰?

尽管这个题目中的表达式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实际的操作非常简单,学生只需要借助一个温度计,就可以在家里完成上述实验模型的验证,因此可操作性非常强。而这个作业引起学生最大的兴趣的还是问题中的第3问,很多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很快被调动起来,刚布置完作业,学生们便热烈的讨论起来,由于当时天气不是很冷,有同学甚至想到了将水放入冰箱进行实验等等。过个一个星期,我收上作业一看,大部分同学都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解决了问题,有同学甚至还查出了该实验的起源,了解到该实验原来是“穆宾巴效应”。不仅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还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通过努力,他们的回答也十分详细和完整。可见,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只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的便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能真正的认识数学的价值所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地领悟数学的内涵、提升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数学③中的第二章有这么一个实习作业:

1.调查在校中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

2.中学生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显然,要做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先选择一种合理的抽样方法,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抽样完后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这就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提出了要求;再次,抽样调查的工作较为繁琐和工作量较大,这就必然要求学生之间必须进行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新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数学的价值便一定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就能使学生得到身心与智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学习论文范文

小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有时感觉自学预习有难度、乏味、枯燥,所以自学预习效率不高、效果差,既浪费学习时间,还影响后继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预习资源,它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预习作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即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进去,有所收获。

2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预习效率

小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仅是看教材课本枯燥地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公式,预习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预习情境,对学生的多感官进行有效刺激和引导,化抽象数学概念为形象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降低预习难度,让学生体验预习收获的成功感,大大提升学生预习效率。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预习风格和方法,也善于把握预习的重难点和预习关键点,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准确,对数学预习也不再感到无头绪而只是敷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提升数学预习的有效性。例如,旋转和平移一课的预习,通过数学教师提供一个预习课件,明确地展示出日常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情景,让学生在欣赏隐藏在生活身边的奇妙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旋转和平移性质的理解,学生也从此预习实践中掌握了从身边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学习思想,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预习方向和预习思路,大大提高学生数学预习效率。

3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预习合作团队

网络多媒体技术可有效把跨地域的小学生组织在一起,如同面对面一样进行亲切交流和讨论。数学教师可充分利用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等共享交流功能,把分散的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组织在一起形成预习合作团队,当然这个团队也可以是小范围内的预习学习小组,可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数学教师指派几名学生形成帮扶预习合作团队。这样,数学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由预习合作团队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探讨和交流,组员各抒己见,共同预习、共同提高。数学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时时关注学生预习状态和进度,并及时留言或参与到学生预习过程当中进行有效指导。另外,网络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群视频、语音等在线远程学习,更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多媒体预习单一单调的文本模式,让学生在家还能享受到“在校课堂”一样的教学氛围和精神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4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记录预习重难点,形成知识时间链条

强大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详细记录预习内容和预习进度,可通过QQ空间、博客、论坛等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预习学堂,并详细记录预习重难点,形成数学知识时间链条,方便后续的学习和复习、测试。刚开始,可让学生简单记录数学预习知识点,做摘录;其次,把让学生预习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记录下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最后是记录在新授时数学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并及时反思预习偏差,形成反思型预习网络“笔记”,形成数学知识时间链条,经过长期积累再补充完善,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数学学习财富。例如,关于三角形的所有知识点,从预习环节就可以串成一个数学知识链条,这样从初步认识几何图形到三角形边角关系,再到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等,通过多媒体技术逐年逐节课地跟踪记录,形成完整的三角形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整体巩固复习,并通过这个知识链条过渡到几何图形……

5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挑战预习难度,推动练习预习

对于某些计算类、应用题类的新授课或练习课,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竞赛情境或挑战模式,引导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多媒体推动学生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尝试挑战练习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从而大大提升数学预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