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精选(九篇)

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

第1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

随着多核/众核处理器以及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出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面临重大改变,给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FPGA技术提升实验水平?如何统一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可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如何为那些将要在新型体系架构下从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这些都是我们近年来一直考虑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踪了美国几个一流大学近几年来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验方法。对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做法,结合我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群建设思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1国外一流大学相关课程教学情况

通过对UC Berkeley、Stanford和MIT等多个美国一流大学在相关课程方面教学情况[1-5]的跟踪,我们发现,这些大学对相关课程教学都进行了调整,通过开设新课程或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加入了多核/多线程处理器的相关内容,特别强调学生对HDL、FPGA、SOC、并行体系结构、并行程序设计等技术的掌握。这些大学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典型的四段或五段流水线CPU设计技术和存储器层次化结构为核心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也非常相似,都是站在计算机系统的高度阐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思想,强调软件与硬件的关联,使学生能很好地在高级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机器指令代码和硬件机器结构之间建立相互的对应转换关系,以建立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

图1给出了美国UC Berkeley大学2009年相关课程的设置概况,图中箭头反映课程开设先后关系。

图1UC Berkeley大学相关课程设置[2]

CS61C(Machine Structure)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指令流水线和存储器层次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内容,以“C语言MIPS汇编MIPS目标代码MIPS处理器设计”为主线组织内容,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和“模拟器”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建立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CS 150(Componen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System)主要介绍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和EDA设计技术,2009年以前的实验主要是在FPGA开发板上进行视频解码及播放电路设计开发,从2009年开始改为“流水线CPU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流水线方式设计实现16条MIPS指令,以串行接口方式从PC上装入程序到FPGA开发板,并通过PC调试程序,最终通过VGA接口,将FPGA板连接到一个显示器上,在该显示器上显示由所设计的CPU执行的一个游戏程序的执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UC Berkeley大学CS150课程综合实验内容[3]

CS 152(Computer Architecture & Engineering)着重介绍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多核/众核处理器、多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以及各类并行处理机制等。

CS194为新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是一门基于FPGA的以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为主的课程。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该校还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从2009年开始,将CS152中基于FPGA的流水线CPU设计实验移到了CS150课程中,把原来研究生课程CS252中的很多内容移到了CS152。

由此可见,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UC Berkeley近两年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本科教学中加深了并行体系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在对相关几门课的统筹规划下进行的。

2课程群建设思想

随着多核/众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我们意识到,必须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我们首先对本系开设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由于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堂教学和实验内容不匹配、课程之间内容脱节等问题。有必要将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以便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下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并实施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群建设方案。

2.1课程群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程群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位置,结合我系的生源情况和培养目标,我们提出课程群的基本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水平和系统设计能力,建立计算机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具备使用HDL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OS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掌握从硬件角度出发进行编译优化的基本技术;深刻理解从硬件角度出发编制高效程序的基本原理;提高利用硬件知识进行程序调试的能力。

2.2课程群建设思路

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为:1)根据课程群建设总体目标,规划好课程群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课程中。2)根据课程群知识点总体框架,拟定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3)根据规划分头编写或修订教材及教案,并在统一的框架下建设相关课程网站。4)在保留各课程独立实验平台的同时,构建一个课程群公共实验平台,并使各课程实验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3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首先对现有课程进行了调整。将原先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内容合并到数字逻辑电路设计中,形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将原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内容合并,形成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课程;同时建设一门新课高级并行体系结构。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调整,我们构建了以“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图3所示。

图中箭头表示课程前后关系,其中计算机系统概论、数字逻辑和数字系统、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为必修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高级并行体系结构为选修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FPGA、EDA、数字系统和流水线CPU等方面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教学规划中专门设置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必修实验课。

3.1各课程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定位

围绕课程群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确立了各课程在课程群教学目标中的定位:1)计算机系统概论从宏观上介绍计算机系统涉及到的各个层次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全貌和相关知识体系。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围绕组合逻辑设计和时序逻辑设计两大核心内容,在逻辑门到功能部件这两个层次展开。以后续课程中用到的功能部件作为设计实例,采用“实例化”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3)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从寄存器传送级以上层次介绍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实验重点在CPU设计和存储器方面。该课程处于课程群中核心地位,一方面,先行课程中学生感到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此要明确;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先行课程的基本功能部件构建更大规模和更强功能的部件;此外,本课程中提出的设计原则和实现原理要在后继课程的计算机系统实例中得到体现。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定位为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在PC上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主要以目前流行的基于IA-32体系结构的PC为实例,实验重点内容在PC的I/O接口技术。5)嵌入式系统原理定位为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实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重点是基于ARM处理器和VxWorks及 COS-Ⅱ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6)高级并行体系结构主要在更高层次上介绍多核/众核CPU、多处理机系统、集群系统等不同粒度和规模的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及其应用领域。

3.2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和衔接

课程群中的课程之间有很多关联,必须合理处理好关联内容,使课程之间能有机衔接。对于关联内容,我们的主要处理思路如下:

1) 数据的表示。

对于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ASCII码

表示、逻辑数据表示、汉字编码、无符号数表示、带符号数表示,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中掌握,而在后继课程中作为“回顾”内容;各种BCD码的介绍和相关电路设计内容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中讲解;补码特性和浮点数的表示则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中详细介绍。

2) 功能部件。

逻辑门电路、半加器、全加器、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器、内存储器的实现技术由数字逻辑和数字系统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仅作概要性的功能说明和解释;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课程则运用这些基本电路来构建更大的功能部件。

3) 外存储器。

有关磁盘信息的存储、磁盘存储器的构造、磁盘驱动器和磁盘控制器的接口、磁盘存储器的性能指标等内容主要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中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仅作概要性说明;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中不再讲解。

4)I/O设备及其接口。

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从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角度简单提一下常用的外部设备的功能;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主要介绍各种外设抽象出来的一个通用结构,以及外设控制器的通用结构,并着重解释清楚“外设―I/O接口(外设控制器)―I/O总线―主机”的连接关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则具体介绍PC机所用的一些接口电路、I/O总线及其互连。

5) 虚拟存储器。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主要介绍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和MMU中涉及的地址变换、页表和段表结构、快表,以及如何发现“缺页”和发生“缺页”时处理器中进行的一系列处理步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体介绍Pentium系列处理器对虚拟存储器的支持,包括段选择子、段描述符/描述符表、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的转换等。对于“缺页”处理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操作系统课程将会作详细介绍。

3.3课程实验内容的规划和实施

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思路是,将各课程中相关实验内容规划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使得实验内容相互依托、避免重复,由低层逐步向高层过渡,最终使学生全面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统一实验平台是Altera DE2/70开发板,其上拥有70000个逻辑单元的Cyclone® II 系列2C70型FPGA 芯片,并配有软核处理器NiosII和相应的开发软件:Quartus II、SOPC Builder、NiosII IDE、DSP Builder等,可以开展以下五个层次的实验:功能部件CPU+存储器软核处理器+存储器+总线+I/O软核处理器系统+OS软核处理器系统+OS+多媒体编码等应用。

在Altera DE2/70统一实验平台上开展的实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利用Quartus II实现基于HDL和FPGA的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和简单数字系统设计实验。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利用Quartus II实现基于HDL和FPGA的ALU、寄存器组、桶型移位器、乘/除法器,单周期CPU、多周期CPU和流水线CPU的设计实验。

3)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

基于软核处理器和SOPC开展总线、存储器和I/O接口实验。例如,通过总线实现外设和SRAM相连;利用UART实现轮询、中断和DMA方式I/O。

4) 嵌入式系统原理实验。

主要包括两类实验:(1)基于NiosII+μCOS操作系统的实验,例如七段数码管显示实验、小型GUI

移植实验和文件系统读写实验等;(2)基于NiosII IDE的简单应用系统开发实验,例如简单C语言编程实验、简单DSP处理实验等。

有些课程除了在以上统一实验平台上开展实验以外,还要求完成其他实验,如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编程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的汇编程序设计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的基于ARM处理器的实验等。

4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我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提高;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更加合理,减少了重复,弥补了缺失。通过统一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得益彰;在对课程群统一的教学实验平台和统一实验内容的规划下,我们实现了各课程间实验内容的有机衔接。

由于课程群的建设时间较短,需要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今后几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编写相关课程教材以开展课程群系列化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和完善各类模拟器实验;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实验课程。

相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一定会改变学生“喜软怕硬”的心理。学生对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将会有较大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UC Berkeley.Machine Structure[EB/OL].[2008-07-09].inst.eecs.berkeley.edu/-cs61c/su08/.

[2]UC Berkeley.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EB/OL]. [2009-05-07]. inst.eecs.berkeley.edu/-cs152/sp09/.

[3]UC ponen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Systems[EB/OL].[2009-02-16]. inst.eecs.berkeley.edu/ -cs150/sp09/.

[4]Stanford University. Computer Organization & Systems[EB/OL].[2009-06-15]. stanford.edu/class/cs107/.

[5]MIT. Computation Structures[EB/OL].[2009-05-08]. 6004.csail.mit.edu.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Courses Group

YUAN Chun-feng, HUANG Yi-hua, WU Gang-shan, YU Jian-xin, WU Hai-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第2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地图;MOOC;慕课;课程开发;非线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85-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3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2012年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呈现出“未来教育”的曙光。中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也一直在关注MOOC及其发展,有计划地分步推出本高校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MOOC的课程知识地图可以直观反映课程的学习目标、学科体系、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组织教学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MOOC的教学效果。

一 知识地图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基于情报学理论首次提出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的概念:知识地图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出人们思维相互影响的链接点,把链接点像地图一样标示出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图。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概念,本论文要叙述的课程开发知识地图参考了文献的引述:知识地图是已经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它可以使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学习知识,并同其他人进行交流。知识地图在教育领域(如教师知识地图、辅助学习系统等)的应用己取得很大进展,不仅能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知识地图在MOOC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导航工具,能够动态呈现出课程知识点之间以及课程知识点与描述课程的资源之间的关联,有效地避免了学习中的迷航(Disorientation)问题。

知识地图具有分布性、联系性、导航性和认识性四个主要特点。分型的知识地图主要展示知识及其存放位置之间的分布关系,协助MOOC学习者定位课程知识资源。联系型的知识地图利用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隐性联系展示课程知识,如基于学习者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地图、人立方搜索(Entity Cube)、课程知识结构图(Curriculum Knowledge Structure Map)。导航型的知识地图用于MOOC网站信息构建,为学习者浏览课程网站内部知识提供导航,展示MOOC课程网站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认识型的知识地图以学习认知规律为基础,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V型知识地图。

二 MOOC课程开发

MOOC是由资源平台、学习管理系统和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发展形成的。当教师准备开发MOOC时,专家建议先组建一支课程支持团队。团队人员主要包括课程开发专家、计算机编程人员、摄像师和懂技术的教学助理,这些人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排除技术难题。目前,每门MOOC的设计制作周期约为1-3个月,运营周期约为8-16周。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经过8个步骤,如图1所示:

MOOC的优势是提供了重铸现有教学模型和系统的全新方法,强调学习过程需要创新和教学设计。根据如图1“知识点和课程设计”的具体开发过程可知,目前MOOC知识点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罗列显示。课程开发的主要工作局限于按照教学大纲,划分知识点,然后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最后根据课程规划逐步上线。整个开发过程,没有考虑到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和个性化学习特点。如果没有一个联系型、建构的课程开发模式,这种纯粹按照线性教学大纲引导学习过程的形式是不可能成功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使学生获取知识,MOOC现有的课程开发模式无法组建联系型的知识结构,而知识地图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 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者在MOOC的设计和开发方面经验匮乏。Steven在亲自带着他的研究生体验《在线学习和数字文化》的MOOC以后,指出当前的MOOC在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自适应更新课程内容特性方面研究不足。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在无限的知识里选择和加工有用的信息,MOOC只是让学习者运用随机分布的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并没有对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碰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指导。人本主义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观点认为,网络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MOOC的设计者应该提供自适应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Conole深入研究MOOC的教学形式之后,设计出MOOC开发的“7Cs模型”,如图2所示。

7Cs模型既能用于MOOC的教学设计,也能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利用7Cs模型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高效的教学策略,保证课程质量、重视学习者体验。然而,7Cs模型并没有给出MOOC具体的开发步骤,实施性不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明确按照学习科学的方法进行MOOC的详细设计,并且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风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者综合以上观点,设计出“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开发模型”,如图3所示。课程开发过程主要涉及四个步骤:课程知识制图、课程知识索引、课程知识个性化和课程知识审计,课程知识制图和索引由教师和课程设计专家完成,每个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对课程知识进行个性化路径学习和知识审计,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指导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整个MOOC开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双向的互动状态,避免了当前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对课程安排的现状,让学习者对课程的设计有更多的参与感。

1 课程知识制图

(1)课程知识地图的设计

围绕MOOC的特点和知识地图的一般特性,为了发挥和完善知识地图的功能,课程知识地图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可视化。知识地图把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用联系型和导航型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按照知识地图的指向,学习者可以很快找到学习目标,明确课程核心内容和重难点,从而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和策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②个性化。课程以个人需求为基础,以个人目标为导向,系统设计人员采用课程概念地图(Curriculum Concept Map,CCM)指导课程内容知识地图的生成,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信息数据应用于个人课程知识地图的构建,根据知识点的关联属性利用SOM算法构建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知识地图。③动态性。教师需要实时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技术的变化和教师对学科的重新思考,因此课程应该设计成灵活的分布式输入输出结构,以反映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SOM算法捕捉结构的变化,并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行为,个性化的推送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信息。

(2)课程知识地图的绘制

课程知识地图采用图示的方式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以直观的展现形式,可以是树形和简单网状的层次结构,也可以是几个独立的树形结构组合成的复杂网状结构。知识地图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种类,通常按照“课程一部分一章一节一复合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六个不同层次来组织课程内容,如图4所示。图4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初始化课程框架,“+”表示该复合知识点具有相应的子节点,设计人员需要对每个基本知识点进行微视频的脚本设计,每个知识点的视频长度约3-8分钟。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具有相关的联系,有像“部分l部分2”大的关联,也有基本知识点间跨章节的关联。按照知识地图式的导航模式来规划MOOC内容,不仅能帮助教师快速设计学习内容,直观地呈现课程的框架和课程内容的层级结构,而且能体现不同层级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2 课程知识索引

(1)建立课程信息分类体系

在设计好课程知识地图的导航框架之后,需要对课程基本知识点进行相应资源关联。课程信息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直接组成教学活动,如课程微视频和课程试题库等。作为实实在在的资源存在,显形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运用于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与利用。隐形课程资源潜在的对教学过程施加影响,如学生学习策略、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徽章和论坛讨论气氛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对教学效果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MOOC的开发以课程微视频为主,忽略了学习徽章和课程论坛等隐形资源的设计。

(2)建设课程信息库

课程信息库不仅要有课程微视频和题库等显性课程资源,而且要有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分析等隐形课程信息。对MOOC课程信息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可以使教师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方向上更加清晰明确。课程开发人员需要改变对隐形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度,走出对课程资源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MOOC课程资源观的转变,将改变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看法,使MOOC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和自身特征开始成为探究对象。因此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课程视频、课程题库、课程活动和拓展阅读等显性课程资源;②信息Agent和知识点关联图谱等隐形课程资源;③课程学习论坛和课程讨论QQ群等关系网络;④基于MOOC的建构性学习环境。

(3)建立课程知识关联

用课程概念图和超文本链接组织和加工学习材料,能够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把各种知识类型纳入兼容性的框架体系,可以逐渐吸纳课程学习中的各类知识,使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资源库逐渐完善。MOOC开发应该注重各类知识点的联系性和交互性。地图中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每类知识旁都需要标注相关资源,形成一种知识的“串珠”。这种设计有利于广泛而深入地把握课程知识点,根据知识的互动关联而激发创新思维。在一个开放性的课程地图结构中,各类知识都能找到相应的接口输入知识,已有的知识也能迅速得到更新和补充。

3 课程知识个性化

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辅导、掌握学习和传统班级学习中,班级教学效果最差,一对一和掌握学习的组合教学效果最好。90%的学生在接受学习辅导之后,学习效果比传统班级教学高两个标准差。如果合理设计MOOC个性化学习路径,可以精确导航学习过程,使学习效果最优化。知识地图提供了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可视化界面,使学习者清晰掌握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实现学生的掌握定向和积极的学习。初次登录课程系统的学习者在进行课程注册之后,需要进行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测试,学习跟踪Agent会自动记录测试结果,构造学习者个人动态的贝叶斯学习网络。信息Agent根据贝叶斯学习网络信息,提取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推送适应性的课程和学习同伴,然后开始正式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任务式的驱动策略,让学习者和学习同伴自主的选择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根据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系统自动生成个人动态课程知识地图。学习者可以根据知识地图的标注情况,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可视化的清晰了解。

4 课程知识审计

课程知识审计是指对课程的学习成效、环境以及隐性和显性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评估,是系统化的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课程学习的过程。课程知识审计的对象包括学习轨迹、课程知识内容和MOOC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者自身是课程知识的学习者,也是自身学习过程的监督者,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知识学习的流程和课程内容彼此的关系等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清晰地意识到学习目标,以便确定学习需求。系统通过记录学习轨迹,可以可视化的探究学习产生的过程,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在审计课程知识时,不仅要审计课程结构知识,也要审计课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存在于数据库、文档等载体之中,而隐性知识则存在于知识关联、课程关系网络和学习环境中。MOOC教学环境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包含三个方面:课程技术环境、课程设计和论坛讨论氛围。MOOC课程的知识审计是动态、循环和完整的知识评估过程,伴随学习者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3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相关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论证,总结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功能,并依此对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组成模块做了大致的功能性分析.

课程建设是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景象,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体现自己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讲,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应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践环境.对于开发类课程来说,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更是可以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及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课程开发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是支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它还要能够支持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功能,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仁作.由此,笔者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分实验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用以支持与课程设计开发有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 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系统大致组成:共分成两部分,微格教学室和控制室.微格教学室:各种教学媒体(白板、投影、视频展视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整套全自动录播系统等;控制室主要设备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控制平台、彩色四画面分割器、彩色电视机、视频切换器、录相机等.另外,再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

第4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传统课程架构存在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包括“科目”与“进程”两层含义。“科目”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一个分支系统,即所谓的课程,它是静态的;“进程”是知识内容的一个传递方式,即教学方式,它是动态的。传统的工科课程架构中学科导向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往往仅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但在工程教育领域,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是育人目标,它不仅与一门学科相关,而且还要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需求,因此传统工科教育的课程架构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二)课程结构比例失调[2]

在很多地方高校计算机院系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都大相径庭,主要包括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育课程和选修课五大结构,其中以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约为75%。当然,这三大课程模块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实践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即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严重失调,实践实训环节薄弱,选修课趋于形式化,阻碍了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

(三)专业课程安排滞后

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在大学前三个学期仅学习通识课和基础课,专业课从第四学期才开始安排,因此出现课程设置断层现象。而且计算机专业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中,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占有较高比例,与本专业相关的通识课较少,基础课也仅仅是针对整个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缺少针对性。另外,新生入学正处于对自己所报考专业的兴奋期,但被专业课程开设滞后,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课程的热度。

(四)实践教学缺乏新意

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其他,其中实验类课程是指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是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设计类课程是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其他课程是指军训和公益劳动等。根据学分来对比,设计类和实验类所占比例要高于实习类和其他,说明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依然停留在以毕业设计为主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缺少创意。

(五)选修课流于形式

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赋予学生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并没有做出硬性要求,但也因此造成选修课往往流于形式。很多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满足自己的学分需求,来完成6-8学分的选修课,课程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与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这也是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工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实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一)重组课程架构

依据教育部对“新工科”发展建设的要求与部署,地方高校的工科教育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将传统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契合“新工科”理念的新课程,在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中,或多或少地增减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坚持“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围绕工程人员的职业要求和未来发展势态,搭建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架构。

(二)打造核心课程群[3]

改革课程体系实质是改造课程结构。考虑到课程内部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融合度,减少内容重复或断裂,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降低知识的不连续性和碎片化。例如,目前通识教育除了在关注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之外,还要提倡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过程中,以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将行业、企业和产业的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培养出通专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核心课程群就是要在课程内容之间体现出关联性和综合性,强化立体式、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注重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绝不是课程比例上的调整,而是要进一步深度学习专业知识。

(三)始终贯穿专业课程

将课程开设的顺序加以调整,改变以往三大课程模块的阶段学习,适当将专业课提前学习,相应地将通识课和基础课延续靠后,这样就会抓住新生入学对专业课兴致极高的良好时机,早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加快工科专业素养的形成。另外,将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在各个学期,避免出现断层、不连续的现象,贯穿始终。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

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工程思维、自主创新及实践能力,凭借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导向,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加强重视设计性实验环节。改变以往由教师设定好的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传统专业实验,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逐渐深化展开,如“订单式管理”,让学生自主设计及创建数据库,并考虑相关的数控操作,团队分工合作,以增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大和延长综合实训的强度和时间。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当将实验的时间增至2-3周,并将设计的实训项目难度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深化,最为适宜的是将该实训带到企业进行开展,有效地体现工程教育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最后,避免毕业设计的盲目开展。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期间出现学生就业、考研等现象,由此带来诸如毕业设计盲目进行、作用不明显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主要由学生确定设计题目,其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即将工作相关的题材或是与综合实训相联系的项目等等。

(五)丰富专业课程多样性

基于地方高校区域性的特点,开发个性的本土课程。切合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课程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开展,为避免流于形式,选修课要充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数据结构课程适用于统计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适合于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专业。多个专业实现课程共享,以拓宽工科知识面为目标,以兴趣和新事物为出发点,从而扩宽学生视野并提升专业应用水平。

第5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能力导向;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40-03

当今计算机编程主流技术有.net技术和Java(Java EE)技术,Java技术相关职业岗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人才的培养侧重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培养,具体由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来体现。我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积极探索与实践“能力导向,多元培养”的工程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并针对软件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Java课程群的改革创新和优化建设,使本科毕业生具备Java软件人才必需的素质和Java专业技能。

1 Java课程群建设背景

1.1 Java系列课程开设背景

自1995年Java语言诞生以来,Java技术在不断发展,Java已经远远超出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范畴,成为一个涵盖了程序设计模式、框架、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方法及语言等方面的技术,是目前IT产业最重要的软件开发技术之一,软件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掌握Java技术的软件工程师。自2005年起Java课程就被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定为核心课程,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分别开设了Java体系的系列课程,以满足市场对Java软件人才的需求。

1.2 Java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由于Java技术升级快、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缺乏对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的科学定位等原因, Java系列课程各自为政,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编程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2)关键知识点和应用能力要求模糊,没有从Java技术能力要求的角度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3)缺乏与专业技能相对应的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环节;(4)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内容与企业真实案例脱节。

1.3 课程群的涵义及建设原则

课程群概念最早出现于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提出要注重“课程群”的研究与建设。研究者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给出了5种较有影响的“课程群”解释[1],我们按第2种课程群的指导思想对Java课程群进行建设研究,即:以1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3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合理、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课程群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耦合紧密、存在内在关联、属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从专业培养目标层次的角度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的培养。

课程群建设应遵循两个原则[1]:

(1)创新性原则:课程群建设不是进行简单的课程组合,它需要有清晰完整的建设思路,对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和整合构建,对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整、并,做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体现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以便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综合性原则:进行课程群建设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和创新型学生为目标,打破各门课程自成门户的壁垒,实现相关课程间的有机综合,使教学内容充满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气息,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多方向的学习,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目标的社会化。

2 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与企业沟通交流、查询各大招聘网站对Java软件人才的招聘需求,以及毕业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等方式,我们整理了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的共性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从图1可以看出,Java软件人才除了应具备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应具备的个人基本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外,对Java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Java技术体系知识的同时,有丰富的Java编程经验,具备熟练运用Java技术的能力和辅助Java技术运用的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大量的项目编程实践。

3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Java课程群体系

3.1 Java课程群建设思路

依据课程群的内涵和建设原则,以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为研究载体,以提高学生素质和Java专业技能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Java课程群建设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改革创新、优化建设,以促进Java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提高、加深与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达到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素质能力要求。

3.2 Java课程群建设内容

表1 课程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贡献度

[教学目标

及能力\&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

设计\&Web编程基础\&软件编程实训

(Java)\&软件编程

实训

(JavaEE)\&软件编程

实训(Android)\&教学目标\&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和方法,着重培养Java编程规范和能力\&掌握UML面向对象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着重培养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掌握动态网页设计基本方法,理解Web系统运行原理,着重培养网页制作和Web系统运行配置能力\&熟练掌握Java编程技术,着重培养Java桌面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编程能力

\&掌握企业级开发中的主流技术和三大框架,着重培养基于框架的 Web应用系统开发能力\&掌握移动开发主流技术,着重培养Java移动应用系统开发能力

\&编程能力\&***\&**\&**\&***\&***\&***\&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运用能力\&**\&*\&*\&***\&***\&***\&系统分析、设计、构架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Java技术运用能力\&***\&*\&**\&***\&***\&***\&常用工具软件运用能力\&**\&**\&***\&***\&***\&***\&文档写作能力\&**\&**\&**\&***\&***\&***\&新技术自我学习能力\&***\&***\&***\&***\&***\&***\&]

(1)依据能力要求规划课程和教学内容

依据软件人才需要具备的Java专业技能,确定以下6门课程为Java课程群建设课程:《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Web编程基础》、《软件编程实训(Java)》、《软件编程实训(Java EE)》、《软件编程实训(Android)》6门课程,其中《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和《Web编程基础》为理论教学课程,其余三门均为实践教学课程。表1为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对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贡献度,这6门课程覆盖了软件人才Java专业技能和主要的素质能力。

注:表中*个数代表课程对素质能力培养的贡献度。

在整理课程群内各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经统一规划和组织,将所有知识划分为关键知识点、重点知识点和必要知识点[3]三个层次,关键知识点涵盖了Java软件开发所要用到的所有基本技能,需要在课程群的各个课程中反复强调、重点掌握;重点知识点是要求高级程序开发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对于关键知识点有一定的支撑和强化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并提倡自我技能拓展;必要知识点主要是Java技能运用时涉及常用工具软件的配置、操作等,这类知识点更多地安排在实训课程中,要求学生“做中学”。

(2)注重实践教学,探索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技能的培养更多地来自工程实践的训练,是“水磨的功夫”。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将常规的实验学时合并到理论学时中,安排在机房进行理论教学;传统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改为系列软件编程实训。

理论课程以边讲边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一些验证性的小代码直接在课堂演示或安排学生当场验证实践,并以大作业形式布置小型应用程序编写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由教师结合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QQ群等讨论空间组织交流、指导。实训课程教学则以学生上机实践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

在实践内容组织上,通过项目驱动,选择2-3个典型的应用软件项目贯穿6门课程的实践任务。以“ATM模拟软件系统”为例,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实现该系统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包括功能菜单显示、账户登录、存取款操作等功能,涉及账户及存款余额信息用文件保存;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和《软件编程实训(Java)》课程中,完成对整个系统图形界面应用程序的用例分析、UML建模、数据库设计及类设计,并编程实现三层架构的ATM系统;在《Web编程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分析、设计和实现基于Web的ATM系统;在《软件编程实训(JavaEE)》中,完成基于框架和Web的ATM系统;在《软件编程实训(Android)》中,则要求学生将ATM系统的功能搬到手机平台上。通过Java课程群6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充分理解ATM系统的开发需求并熟练掌握Java各平台开发技术。

(3)搭建课程群教学平台,积累教学资源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和框架不断被吸纳到Java技术体系中,而可选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滞后。我们组织编写了《软件编程实训指导书》校内讲义,并及时修订,以便将最新技术融入到实训内容中。围绕该系列实训讲义,同时建立起了包括Java开发工具包、教学课件、微课、实践操作视频、优秀源代码展示等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搭建了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提供资源共享、师生在线交流、实训物化成果在线提交和考核。

(4)构建工程型教学团队

参与Java课程群建设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团队的成员,同时也是Java科研团队的成员,他们一方面将自己的授课范围和研究领域侧重在Java课程群之内,另一方面运用Java技术参与软件系统开发的纵横向项目。通过建立一支稳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可以更好地“教学相长”,也便于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针对Java技术进行教研、科研和安排培训。

4结语

经过近四年的规划、实施,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Java开发技术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蓝桥杯”大学生程序设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都取得了部级、省级较好成绩,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质量,主动来校预定大四实习学生。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不仅有效提高了Java系列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蒋方纯,陆云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课程群建设的需求与设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第6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技术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12-03

一、引言

近些年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众多企业加入电子商务的行列,这包括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与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是像阿里巴巴、百度等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而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是利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开展企业业务的企业。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与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对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不同,电子商务应用企业需要技术人才掌握围绕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以商务应用为目的的各项专业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人才。所以,本文就是迎合这种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达到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该专业开设的院系也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在管理系,有的学校开设在经济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贸易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计算机系,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也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营销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零售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商务网站运营方向。不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什么方向,这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而技术类课程是这三类课程中所占门数最多的课程,而且有些技术类课程也是这三个培养方向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三、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集中实践课主要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理论课

技术类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可以分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开发类等三类,一些课程之间有先后承接关系,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规划设计类课程

规划设计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策划设计网站或信息系统所必备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的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2)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是完成网站或信息系统开发所必备的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界面的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解决网站数据的存储,Web程序设计(一)和Web程序设计(二)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程序的编写。

(3)支持类课程

支持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是网络、安全、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所必备的知识。

(二)集中实践课

技术类课程的集中实践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二)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实验,其对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教学内容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等教学环节,根据每类课程的特点分别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和开发类课程安排教学环节。

(一)支持类

支持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要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二)规划设计类

规划设计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讨论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对课程内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而又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设置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开发类

开发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三个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知识的掌握。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习题课,再单独为这些课程设置一周的课程设计课。针对课程每一章内的重点知识点布置作业,针对每一章或每几章设置一个实验,针对整个课程设置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布置作业和在习题课对重点知识点部分作业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内涉及的知识点;通过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对每一章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设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使学生达到从知识点到章节到整门课程的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五、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一)支持类课程

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只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业务的一种支撑,在电子商务具体运作过程中,会由其他专业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对支持类的课程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 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二)规划设计类课程

对规划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实践作业+综合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各占学生总成绩的50%,加重对学生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作业是在课程每章结束的时候,针对每章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考核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布置综合作业是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能够考核对本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工作。

(三)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开发类课程都配置有集中实践课,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对开发类课程也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其考核方案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为面向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指明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套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方面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能够达到为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趋势分析[J].电子商务,2011(1).

[2] 李健,熊红红.浅谈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3] 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4] 刘琳.浅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08(7).

[5] 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

第7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摘要:

构建项目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课程建设方式。通过分析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相关专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课程一体化和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可以较好地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的模块交叉重叠或衔接不上的问题。以建立完整网站环境为切入点,可以将计算机相关专业综合考虑,通过多个可扩展的项目将其联成一体,既完成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对于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继续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职;课程一体化;实验室一体化

引言

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目前已立项94门课程,结项44门课程,建设的成果是显著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在项目化课程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系部的各个专业之间有些课程是有联系的,每个专业的课程都是一个体系,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应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但在学校项目化课程建设的初期,这种做法很难实现,因为这需要全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动员难度很大。所以每门课程的开发都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致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的不够,存在衔接不上或重叠交叉的情况[1]。目前我院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已成常态,除已立项的课程外,其他大部分课程也按照项目化的课程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可项目化式的教学。因此,目前是从整个专业甚至是系部的角度考虑解决课程改革初期存在问题的最佳时期,部分系部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项目化课程强调理论、实践一体,课程的实训环境也必须从系部或专业的整体来考虑建立一体化实训课程体系。以我院信息工程系为例来说明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一体化建设

在我院信息工程系的专业中,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等专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将这些专业综合考虑,通过多个可扩展的项目将他们联成一体。首先,以学生访问学校网站或Internet资源的整个过程为切入点将这些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上网的电脑涉及到单机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办公设备的使用等;数据的传输涉及到网络布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无线等)和网络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防火墙、交换机等);网站的构成涉及到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网络数据的来源涉及到网络涉及到网络操作系统和各种服务器。然后,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具体分析在这一网络资源访问的过程中,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工作(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行动领域->学习领域)[2],最后得到核心课程(学习领域)与上网过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最后,设计三个以上可扩展的项目来完成课程一体化开发,比如由易到难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网上书店和产品销售三个网站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在单机、网络、网站和服务器四个阶段对应相应的行动领域,项目包涵的技能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逐步递进。

1.利用网站客户端(单机)的操作要求构建相关课程

利用网站客户端即个人电脑的操作要求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软件安装、文件及应用程序管理、文字录入等来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和维护以及办公设备等课程。以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课程的开发为例,学生要访问学生成绩管理网站首先要做好客户端的安装工作,包括认识计算机(知识点:认识常用的计算机和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购买计算机(知识点:认识和选购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显示器以及计算机其他设备等);组装计算机(知识点:安装机箱内部硬件、连接机箱内部各种线缆、连接外部设备以及设置BIOS和硬盘分区等);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知识点: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以及常用软件等)。其次要做好客户端的维护工作,包括计算机系统备份与优化(知识点:利用Ghost备份和还原系统、注册表的备份与还原以及优化操作系统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知识点: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安全维护以及故障修复等)

2.利用网站对网络需求构建相关课程

利用网站对网络功能需求(涉及共享各种信息资料,内部及时消息、动态查询实时数据和档案信息,提供销售、生产、会计、统计等报表供相关人员查阅、分析等)、网络性能需求(涉及经济性、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易管理性和可扩展性等)、网络设备需求(涉及网络设备的选型选购、连接方案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等)来开发局域网构建与维护、网络设备和网络综合布线等课程。以网络设备课程的开发为例,根据网站对校园网络需求和校园建筑布局,首先要做好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包括撰写需求调查报告,画网络具体拓扑图,模拟安排项目实施进程,确定项目实施人员分工以及设计设备调试方案等;其次要做好网络配置与管理,包括网络的硬件安装、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Vlan的配置、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服务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的安全管理以及网络的测试与故障排查等。

3.利用网站设计的需求构建相关课程

在网站建设中,利用对网站的网络平台、应用体系、数据库体系和安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等来开发界面设计、ASP、JSP和软件工程等课程。以界面设计课程的开发为例,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网站的页面设计要求,课程内容包括选择界面设计软件、界面色彩设计、界面图形图像设计、界面导航系统设计、界面中的广告设计以及界面中其他功能的设计等。

4.利用网络环境安全的需求构建相关课程

网络的安全涉及从单机、网络、网站到服务器的整个网络环境。利用维护和保障网络及应用平台的正常运行,保障系统、网络、数据和数据库安全的要求来开发数据安全与恢复、网络安全与管理等课程。以网络安全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为例,根据校园网络整体的网络安全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个人电脑安全、网络数据传输安全、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网站的数据库安全等。上述每一个项目各个模块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删除或增加技能点,比如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侧重在服务器的配置、网络设备、综合布线等等模块上,而软件技术专业侧重在网站的设计上,信管专业侧重在数据库的配置与管理上等。每个项目是一个整体,因此可以有效避免课程之间存在的衔接不上或重叠交叉等情况。一个项目的开发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全方位的,需要系部教师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完成。项目开发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使参与的教师既能发挥个人长处,体会工作过程,又通过相互的合作,博采众长,提高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

二、实验室一体化建设

我院信息工程系有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嵌入式技术及电子技术等专业。有网络管理与安全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和嵌入式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ERP实验室和物联网等实验室。目前实训课程的安排均是根据每门课程具体的软件或硬件要求来配置实验环境,没有统筹考虑课程之间的相关联性,实验室软件均是单机配置,即一般都是在一台电脑上安装该实验室开设课程的所有软件,然后克隆到其他电脑,实验室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的配置一般也是一个学生一套,设备之间也没有关联性。目前的这种实验室环境与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完全不兼容,因此需要建设一体化的实验室环境,即将各个独立的实验室设备重新组合分配,按照项目化的工作流程规划和调整。每个实验室可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环境,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对应一个完整的网站环境。一个完整网站的环境搭建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客户端以及相关的软件等。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可以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台,共同使用。在一体化的实验室环境下,可以开展所有的项目实验。例如,在客户端可以开展计算机硬件组装、操作系统安装和应用软件安装与使用等实验;在布线时开展线槽的施工、线管的施工、配线架线缆的端接、光纤熔接机的使用、Fulke测试仪的使用以及网络测试分析仪的使用等实验;在网络设备配置时开展网络设备配置、广域网协议配置、DHCP服务配置、Vlan配置、链路聚合、路由协议、防火墙配置和地址转换技术等实验;在服务器配置时开展网络操作系统安装与管理、数据库安装与管理以及软件配置管理等实验。此外平面设计的相关实验均可在客户端实验,然后在服务器配置。这一实验环境下,学生分组但不分年级在一起分段实验,互不干扰又能互相帮助。例如,一年级进行单机相关实验;二年级进行网络相关实验,三年级进行网站建设相关实验,并搭建完整的网站环境。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随时指导一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习可以随时指导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指导本身也是一个技能再巩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临毕业时,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学过,但是由于每门课程或模块学完以后缺乏反复的练习,毕业后什么专业技能都忘了,什么都做不来[3]。因为许多技能需要不断的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而这种分段式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随时复习已做过的实验,巩固专业技能。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项目范本供学生直观的参考,更有利于分段式实验方式的实施。

三、结语

从相关专业整体考虑进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课程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课程一体化建设还是实验室一体化都是对现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挑战,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学校领导采取奖励或惩罚等多种措施强力推进。

参考文献:

[1]戴月.高职院校网管专业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2011.6:90-92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第8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课程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无论其规模扩展还是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方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同其他学科方向广泛交叉,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对其他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同时,由于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不能采用简单的一门课程来覆盖,需要一个经过规划的课程群才能较为系统地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体系总体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基于分层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设计要点、基础理论、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及主流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构建、使用和管理的各种实用技术。

(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到各个应用领域和学科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学科方向及其技术。

图1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

由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庞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多种多样,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覆盖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精心挑选重要的内容,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组织建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建设好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环节,为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

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工作,首先需要界定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确定哪些方面的知识涵盖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去。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要涵盖进网络课程群的重要内容包括现行主流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现行主流网络的核心协议的分析与设计、下一代网络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规划与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网络

的应用。

依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做了如下规划,如图2所示。

图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规划

(1)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基础性课程,为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先导性课程。主要讲授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参考模型,网络中各层的设计要点、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流行网络的网络协议的模型和原理等内容。

(2) 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实践环节之一。主要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以及网络各层中核心协议的分析和原理性实现。

(3)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另一个实践环节。同样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与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同的是,所选取的实验是一些粒度更大、综合性更强的实验,需要学生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技巧,并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背景,才能出色地完成实验内容。部分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的知识。

(4)TCP/IP协议分析: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为Internet所采用的协议族,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分析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协议。主要包括Internet的设计原理、编址和路由选择技术、基于TCP的编程技术和一些应用,如:域名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等应用。

(5) 下一代互联网:针对现有Internet存在的问题(主要是IPv4存在的问题),现有Internet会最终缓慢过渡到下一代Internet(IPv6),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主要包括IPv6的寻址结构、扩展头、身份验证和安全性、对任意点播和组播的支持以及对相关协议的影响,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策略和应用。

(6) 网络规划: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本课程从系统方法学和网络工程的角度探讨网络分析、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系统地介绍网络规划及逻辑设计流程中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实践指导等。主要包括、网络互连技术概述、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工具、需求分析、流分析、技术选择、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编址和网络命名、路由设计、网络性能保障设计、网络管理设计、网络安全设计、案例分析等。

(7) 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日益复杂化,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就是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而对网络设备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和措施。在本课程中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核心协议(主要是SNMP协议)、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工具以及简单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等实践环节。

(8)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应用学科方向,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为一系列课程,如电子商务、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Web服务等课程,在教学中可以自由开设。

2.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经过我校计算机学院网络课程组全体教师若干年的努力,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网络实验”(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课程设计”(基础学位课,必修)、“TCP/IP协议分析”(专业方向限选课)、“下一代互联网”(专业方向限选课)、“网络规划”(专业方向限选课)、“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方向限选课)等核心课程,并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任选课)和“网格计算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并计划开设“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和“Web服务”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在每一门课程(实践课程除外)中,理论性知识讲解的同时,鼓励增加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要。

(1)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TCP/IP协议分析”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课程为学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础,该层次的课程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体系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又介绍现在Internet的主流协议族――TCP/IP协议族的进一步剖析,并介绍了未来Internet的发展和主流技术――IPv6。

(2) “网络规划”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实用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直接的技术基础。

(3) “电子商务”、“网格计算”等新兴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在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开阔了眼界,提供了接触新兴学科前沿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体现形式,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一贯得到了重视。

(1) 注重引进相关课程的优秀教材[1-7],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中引进了世界经典教材――Andrew S. Tanenbaum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四版》,这些经典教材使得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课程教学站在了同一起点上。

(2) 重视针对一些缺乏精品教材的课程开展了自编教材的工作,鼓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教材的成果,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计算机网络实验”采用自编的内部指导教材。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教材已于2009年6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启用新编的教材。

“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教材于2007年2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在“TCP/IP协议分析”课程中采用,该教材荣获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已经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现在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计划2009年10月份完成校稿,2010年2月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中采用。

此外计划编写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相关课程的教材还有:“网格计算”课程教材和“网络规划”课程教材。

此外,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重视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8-9]。

3结论

本文结合作者承担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目标和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实践,对三个知识层次中所包含的课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一个课程群的初步的轮廓,希望能够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明天,汪文勇. TCP/IP 网络原理与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M]. 3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杨家海. 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 李明江.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Ian Foster, Carl Kesselman. 网格计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 王勇,杨建红,任兴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任务编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94-95.

[9] 王勇,姜正涛,杨建红,等.“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4):68-70.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WANG Yong, REN Xing-tian, YANG Jian-hong, FANG J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第9篇: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范文

2006年北大全面开展四年一度的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本次教学改革校方总体思路是“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许智宏校长提出:“大学是培养人的,大学是要培养特殊的产品――人才。但是大学不是工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现在的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同学们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植物学家,我更希望看到校园是多元化的,希望大学是个花园。”

作为北大最大的一个学院,信息学院培养了全校近六分之一的本科生,其中计算机专业又占了信息学院三分之一的大比重,另有三分之二为电子学、微电子学、智能科学的学生。北大关于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认真审视并重新设置北大信息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另一个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求我们设置更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先进学科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排名最靠前的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重点研究了以多元化培养ThreadsTM方案而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Tech),实地考察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在这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的教学改革方案,本教改方案在2007年初全院教学研讨会议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2 国际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MIT、CMU、UC Berkeley、Stanford、Harva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在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方向分流;MIT明显地强调EE和CS的融合,其硬件课程非常重,而硬件和软件实验课程都很扎实;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

2.1 GeorgiaTech的线程设置

在着力于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教学改革方面,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G. Wayne Cloush)走在了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招生政策、交叉学科、人际沟通、高屋建瓴的工程素质训练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的改革,并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他的观点就是应该“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世界是平的》――Thomas L. Friedman)。

2004年,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8个专业线程(Threads):计算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ing)、嵌入式系统(embodiment)、计算机基础(Foundations)、网络和信息技术(Info Internetworks)、人工智能(intelligence)、媒体技术、计算机与人(people)、计算机平台(platforms)。每条线程代表的不是垂直方向,不以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技术和知识为目标。线程代表的是水平方向,其目标是让学生广泛积累各种技能和学习经历。

自2006年秋季开始,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包含线程和角色两个构件。线程是学生的计算身份,由两个交织的线程决定。一个线程就是课程的一个子集,它提供了一组直觉的、灵活的和交互强化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领域的独特技能。获得计算机专业的学位必须通过两条线程的课程,学生在第二学年才开始选择方向,而且允许他们灵活地调整。角色则代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轨道。

如果说线程是学习内容,那么角色就是学位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目前,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定义了实践者、企业家、发明家和交流者四种角色,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角色获得学分,这些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并指导他们选择学院提供的课外活动。

例如,一个想成为实践者的学生就会选择实验室课程或新架构工作室课程,因为该类课程提供了密集的实践技术。而一个想成为企业家的学生则可在管理学院修一个或多个学分并通过参与新的计算项目,实现计算机与管理方面的跨学科学习。

由此可见,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僵化、缺乏灵活性与透明性等问题,代表了一种远离垂直方向的课程设置趋势,即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废除了单一核心课程加一堆选修课程的模式,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 对三所香港名校课程体系的考察

2006年12月,我们在对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大学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各个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并与负责课程设置的教授讨论了他们关于课程改革的设想。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例如“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Engineering and Society”、“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finance”、“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把IT的内容融合到SE中以外,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作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例如数据库、图形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系统等。中大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作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明显地提供了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模式识别等系列专业课程,有些课程实际上是与研究生合上。科大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3 关于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议

近年来,学生希望学校在课程和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修经济双学位,还有一些学生选修数学双学位,2006年秋季学期末一位大四的学生总共参加了11门课程的考试“5门专业+2门通选+马政经+3门双学位”。一方面,说明有些学生希望加强数学训练、为将来科学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另一些学生有扩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领域的需求,以适应将来的软件项目管理角色。另一方面,这样大范围的学生选修双学位,势必多数学生处于应付作业、疲于奔命的状态,而且这种盲目从众、缺乏指导的选课,不利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机会。我们要有时代责任感,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北大信息学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创出具有北大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IEEE/ACM的CC2005课程体系规划了5类人才:计算机科学(CS)方面的专家主要关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重点在于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师(SE)主要关注大规模软件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工程(SE)专家致力于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产品;信息系统(IS)专家关注信息资源获取、部署、管理以及在组织内的使用;信息技术专家(IT)则在一个组织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计算技术的选择、创建、运用、集成和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考虑到北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不适合建设IT方向,而北大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符合IS的培养方向,表1主要比较CC2005对CE、CS、SE三个方向在各知识领域的不同强度要求。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北大信息学院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教师力量,我们可以在CS、CE、SE这三个领域开设出很强的系列课程。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做三件事情: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处理和应用。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在计算机软件(对应于CS)、计算机硬件与体系结构(对应于CE)和信息技术及应用(对应于SE)这三个专业方向上进行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选择意味着学院要开设更多更好的课程,我们将采取对于基础课因岗聘人、对于新技术课采取因人设课和因岗聘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北大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方向目前课程已比较完备,可以与智能系共建一些理论课,例如随机过程、信息论基础、机器学习导论等。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工程)方向可以与电子学系共建,在软件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硬件相关课程。

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可以采用本院教授和公司共建的方式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北大毕业生要求总学分为140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24学分、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占1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只有94学分可以用于专业课程。

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有一些是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基础课程26学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数学基础12学分,软件基础10学分,硬件基础12学分。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其基础课程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对于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偏数学类(CS方向),或者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

还有22学分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计算机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及新技术三个大类。

下面是各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数学物理基础 26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可能的组合:(1)偏数学类(CS方向,或智能方向),1+2+(5,6,7)中的一门;(2)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电子、微电子学方向),3+4+5+6+7;(3)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2+3+(5,6,7)中的任意两门。对偏物理类的CE方向学生建议将(5,6,7)改为普通物理(上、下)。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组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的选择需要班主任、导师等教师肩负更多的指导责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就开设的,此时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整体面貌、对专业方向(大方向为计算机、智能、电子、微电子,小方向为CS、CE、SE)的选择都不太确定。因此需要班主任和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选择,而且对于那些将来兴趣改变了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转换方向并补修相关基础课程。

2.程序设计基础(12学分)

强化动手能力,每学期开始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同时选修一门相应的课程难度更深的课(相当于香港科大的honor course),对于大班课,增加习题课辅导的环节。

6.计算机专业课程(22学分,8-10门课)

以下1-3是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系列,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是开放的。4-5是准备建设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及应用”两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系列,其他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选修。

(1)计算机相关理论课程

建议: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对于将来进入本院读研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其学分可以记入研究生课程;对于毕业出国留学或直接工作的学生,其学分可以转入本科成绩册。

下面,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分别予以介绍。

3.1 计算机软件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CS)

本专业方向“计算机软件”的名称借用北大计算机系传统的叫法,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科学”CS方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学科,包括它们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主要的领域包括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网络、人机交互、计算科学等。涉及数学、概率、逻辑、心理学等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CS方向毕业的学生适合于进入计算机专业相关研究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CS方向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方向(计算机工程,CE)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名称比较能体现北大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工程”CE方向。计算机工程学是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实施和维护的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学牢固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并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在软硬件和网络的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计算机工程学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的交叉学科。为了设计小规模电子系统、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学特别加强了对数字逻辑设计部分的要求。

设计是所有工程的根本。对计算机工程师而言就是应用科学和数学理论、原理设计硬件、软件、网络和工艺解决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考虑到组织结构、技术、工艺、方法、接口和部件选择等因素,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过程。毕业生必须熟悉计算机系统原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系统构造和分析过程。他们必须拥有系统级视点,深刻理解系统如何运行,而不是仅仅知道系统能做什么和使用方法等外部特性。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应具备设计、建立和调试软件与硬件系统的亲身经历。

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离散和连续数学以及概率与统计的应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来自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软件工程以及通信。电子工程相关的课程一般来自于电路、数字逻辑、微电子、信号处理、电磁学以及集成电路设计。

C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3 信息系统与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要求课程

“信息系统与应用”的名称比较通俗,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软件工程”SE方向。“软件工程”是一门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学科。主要的知识领域包括: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和软件管理。软件工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和较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重视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培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和良好工程素养,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工程活动以设计为中心,设计在软件工程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项目需求,工程设计过程必须对潜在的冲突和约束进行折衷。工程设计涉及技术、经济、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软件的特殊性,软件工程与传统的工程学不同。软件工程更关注抽象、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软件工程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实现和质量控制。持续的演化是软件产品的重要特征。软件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工程设计决策,它将用于软件抽象的各个层次。软件工程的相关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计算机工程、管理学、系统工程和人类工程学等。

S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4 结束语

上述课程设置建议可能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推进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最主要的是数学和编程基础,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除数理逻辑、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等离散数学外,开设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机基础、信息论、随机过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课程。

(2) 在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专业引导,可以设置计算机软件CS、计算机体系结构CE、信息系统与应用SE三个方向。其中CS的数学基础更强、算法理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更多。CE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重,更多开设计算机系统工程、数字电路、VLSI设计、硬件测试与维护等方向的课程。SE方向在项目管理、软件模型与需求分析、软件验证与测评、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开设相关课程。要注意各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流于若干课程的堆积。

(3) 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让本科生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例如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以达到类似于GeorgiaTech那样专业细化的效果,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 开设“优秀班”(honor track)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领袖人才。

(5) 加强关于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交流、金融管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的训练,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在传统的政治课中完成。

总体说来,我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欢迎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同行专家进一步关注北大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和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March06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