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数字化制造课程精选(九篇)

数字化制造课程

第1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 工程软件 数字化制造工程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和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则借助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并行模式,采用数字化三维数据模型取代原来的物理原型,从而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现代制造业正逐步普及以三维CAD/CAM技术为核心的产品数字化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制造水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许多高校传统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模式是以常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各单元技术间存在很大的脱节与重复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企业的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行业的发展技术现状。

我院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原有课程体系调整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为主线、以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为手段、拓宽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企业在制造活动中广泛使用工程软件,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先进制造水平。为面向企业就业客户群,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必须紧跟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典型企业的工程应用软件为教学工具,规划教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软件教学方法,通过工程软件实现产品的数字化的制造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软件的使用中去指导应用,通过软件使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制造综合工程应用能力。

二、教学规划

依据典型企业调研结果确定机械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标准,形成数字化制造课程群。数字化制造课程群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外培养三大体系。以企业使用的主流典型工程软件为应用工具培养工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工程软件如表1所示。

课程采用基于企业情境的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以企业典型零件加工为项目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子项目。项目分为基础项目、提高项目和拓展项目三大类,项目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递进的原则。

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密切结合,多媒体教室、CAD/CAM机房和数控实训室交替上课。讲授软件时,讲述基本的原理,学生课上和课后做练习,习题取自实际工程实例。

注重学生自学和课外培养相结合,机房根据学生申请开放管理,教师现场答疑,培养学生的工程软件使用能力。

课程考核有多种形式,理论课程考核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程表现、课后作业质量、阶段大作业质量、实验完成质量;期末考核包括试卷成绩、现场考核等几部分。课程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师课程参与的能力,占总成绩分数的15%,具体包括出勤情况、课上听课和上机的态度、课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完成软件练习的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完成与课上内容相关的软件使用解决具体问题。

对于纯工程软件应用类课程的考试,比如现代CAD/CAM应用,试卷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考试形式,统一于一张试卷内,在CAD/CAM机房考试,理论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进行,理论考试考查对工程软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占总成绩分数的25%;上机考查利用工程软件解决零件的数控程序编制问题的能力。

对于基于项目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教师汇总学生的所有考核分数评定成绩,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出勤率分数、教师过程考核分数、项目分数、设计资料质量分数,总成绩按百分制给出。其中出勤率占10%,教师过程考核占10%,项目分数占70%,设计资料质量占10%。项目分数由个人自评分数、组内互评分数、组长评分分数、组间互评分数加权综合而成。

三、结语

我们在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利用工程软件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制造工程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乐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理论有用武之地,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对就业企业单位和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向企业的职场转换的时间明显缩短,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航海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6(3):83-85.

[2]王海根,马剑.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0-32,52.

[3]朱学超.高职院校数控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157-160.

第2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接连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方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学科建设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范畴,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表现方式为数字化,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后,艺术家与科学家都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普遍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协助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数字游戏概论》、《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技术》、《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九大类。

《数字游戏概论》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游戏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数字游戏开发和市场运营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数字游戏行业。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维建模与贴图,理解游戏建模与贴图的深入含义,了解游戏美工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三维游戏场景,道具及三维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制作游戏道具贴图和场景贴图的绘制技巧和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次世代场景与次世代角色模型课程和从事游戏美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原画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场景、配饰及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美术资源的一些表现手段,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内容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行业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界面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原则,了解除游戏外其他软件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培养学生在游戏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能力等。

《游戏引擎应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游戏引擎特点,了解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独立游戏开发和团队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的协同操作能力等。

《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场景及道具的制作流程,理解网络游戏场景和次时代游戏场景的特点和区别,了解2D、2.5D、3D及次时代游戏道具及次时代游戏场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游戏场景的模型制作,UV拆分以及贴图绘制的实践能力。

《游戏场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场景,建筑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场景及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场景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

《游戏角色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非人生物、配饰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角色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角色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公司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目的让学生对游戏项目实践开发的流程进行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了解传统三维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项目生产的一般流程与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同,懂得游戏美术制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制作方法。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专业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渐增大。该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核心课程,实用性很强,但要完全掌握好一个软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难学得精深。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是新兴课程,众多高校懂行的老师较少,很多都是从计算机系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想法不够前瞻,技术水平也老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先生指出了几乎在所有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其次,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在多层次多角度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其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为重点,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质量,将学校建设成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生活信息化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做到信息化专项预算和投入占到当年学校总预算和投入的10%以上。近两年,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总额累计已达1000万元,并将在今后两年再投入1500万元。

硬件建设方面,增加终端设备投入,全校生机比达到2:1,部分系部达到甚至突破1:1;所有教学场所配备交互多媒体环保一体教学系统,实现全校多媒体设备的联网管理;学校网络核心由千兆升级为万兆,楼宇间实现万兆互联,千兆到教室、桌面,所有实训场所、普通教室均实现有线无线全面覆盖,建好班班通基础平台;现学校接入有三条不同运营商的百兆光纤专线,并在前端实现了多链路负载均衡,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分阶段继续提升网络出口带宽,实现总量千兆出口。

教育信息化特色硬件建设方面,建设全覆盖安监系统、一卡通系统、多媒体常态化录播教学系统、远程信息投送系统、IP数字广播;全校主要教学活动场所布设50块多媒体信息投送屏,通过网络实现统一管理,在第一时间将学校的各类信息推送到师生面前;建成现代制造类数字化工厂,实现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类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网络数据中心的升级工程,提高数据中心管理便捷性和系统安全性,提升数据中心硬件的使用效率。

教学过程为汇聚共享提供资源

在数字社区投入使用后,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满足现状,在广泛调研国内、国外各类学习平台和空间建设基础上,学校整合精品课程建设需求和资源汇聚共享建设需求拟定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人通综合平台建设方案,现该平台正在紧张的开发过程中。

在该平台建设方案中,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三个理念:一是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的理念,平台将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教师可根据真实的授课过程灵活多样的在网上实施教学行为,完全实现教学、学习、交流、评价和考核的信息化;二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即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理念,平台打通了教学过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通道,精品课程的资源直接来自于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积累,在教师对该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就自然形成一门精品课程;三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资源即是资源汇聚共享来源的理念,平台打通了教学过程和资源汇聚共享之间的通道,汇聚共享的资源直接来自于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积累。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开发的人人通综合平台集精品课程建设、资源汇聚共享、教学、学习及教学过程督查为一体,是高水平实现人人通的一个有意尝试和探索。

开展现代制造类数字化工厂教学实践。学校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工厂是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类专业教学的一次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极大的提升了现代制造类专业教学的效能。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字化工厂以数控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把学校与制造过程有关的所有的数控机床与上层控制计算机集成起来,从而实现制造车间制造设备的集中控制管理以及制造设备之间、制造设备与上层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

数字化工厂给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统专业教学和设备管理带来了变革:其一,通过将机床联网,可以在机床控制面板上直接查询计算机上的程序并下载所需要的加工程序,数控机床也可将程序上传至服务器,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的集中安全管理。其二,通过数控机床的信息采集系统,可分析机床实时状态、故障状态,程序状态、报警状态等信息,并提供统计报表,可方便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其三,规范了教学资源的入库标准和分类标准,并制定资源从收集整理到最终完成的整套工作流程,可建立完整的精品课程、教案学案、比赛样题、技能题库、考工考级、学生作品、链接网站等学习资源。其四,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可将任务解读、模拟编程、程序生成、设备使用、加工过程、工件检测等整个学习过程运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里。其五,设置在在各个实训场地的无纸化交互平台,方便了学生查询实训过程所需的资料,同时在各实训室设置视频监控,实现整个教学过程可视化、设备管理可视化和教学内容可视化。

加强立体信息投送渠道建设

班班通并不只是指班级通网,有多媒体设备这么简单,班班通的内涵重在教师在班级授课时要有随手可及的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在稳步推进数字资源和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学校建有精品课程门户网站,现建有2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5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在《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制度》中也明确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给参与课程建设的优秀教师以奖励,并且,伴随着学校软、硬件平台的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学校作为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协作会会长单位,牵头组织并推进省国示范的建设工作,主持并参与102门课程(其中和学校四个重点专业建设有关的一共有44门课程)的数字化三维互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目前已有84门课程在学校部署完毕,并已进行了三期专题培训,全校师生的账号也已建成,现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活动,这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师生都对这种三维互动仿真教学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4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一、课程数字化的界定及内容

简而言之,数字化是一种技术,一个平台。所谓课程数字化,就是基于云计算之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及处理;具体来说,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实现课程的相关方面,如教案大纲、教学实录、参考资料、教学文件等各种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其主要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列化。《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大概可分为这几个类型:单项型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复合型资源,包括试题库、课件数据库、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课程,主要用于远程点击观摩与教学。

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存在

伴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渐渐地“显山露水”,并有愈加开裂的趋势。《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亦存在以下问题。①总体而言,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较为零散,整合程度不是特别高。也就是说,技术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对教学资源的筛选进而使之数字化这一过程稍显仓促。②在表现形式上,其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文字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比如在课件的制作上,表现力较为缺乏。③教学脱臼明显。多为应对检查或教学之方便,使教学成了文字或者图片的展示,甚至失掉了教学的本真,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脱臼。④功利主义呈现。注重形式,追风赶潮的意图彰显,进而粗制滥造,影响教学效果。如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屡次出现的无效访问度比较高等现象,这很能说明其间的问题所在。⑤实用性不高,这直接体现在校园网站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几成摆设,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出它应该有的作用。⑥缺乏较为有效的共建和共享模式。课程资源数字化通常由高校、师生通过开发平台来共同建设,其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和教师;其关键之处在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该有一个示范性、辐射性的作用,而当下所缺乏的就是这种作用,共享、共建的性质不突出。⑥普遍问题体现:互动性不明显、更新进度不快、共享度不高、运用效率低缓。从以上问题罗列当中,可以发现,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空”:空泛、空设、空现、空获取。这显然与国家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的要求之一———“精”是相违背的。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程数字化这一环节,或者说,在重视的过程中,已有所偏离,因而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在课程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构建一个数字化校园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数字化的校园体现在建设者(高校)、使用者(师生)与参与者(其他相关单位等)的共同解决,并在三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1.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

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明的正是教师的重要作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说到底即是将一群教师的良苦用心成果使之数字化。可以说精良的教师队伍,关系到优秀的教学内容及资源的呈现。同时,这也是国家对于精品课程而设置的评价指标中所强调的一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其间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范也非常重要。具体到《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当中,教学思想的活跃创新、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一个教师团队的强力打造,是其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素质和素养关系到教学内容资源的构建,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企业管理》很显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纵观整个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的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再到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的过程。它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其他学科有其不同性,它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这门学科有其丰富的使用发展性和较强的前沿性,即实践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管理学最新研究动向及成果,并授之以课堂。关于人的学科,通常也要求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有其自身独有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有意识地融入进教学资源的呈现过程当中,比如课件制作上、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展示中等等。以此,定能在教学效率的提高上起到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2.自主的学生群体吸引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笔者以为,与其说是建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不如说是吸引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来得合适。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全然受主观方面的影响。以《企业管理》精品课程为例,除了教师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种种启示外,其余课外时间应以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点。具体来说,即为教学内容数字化后的展示以及以此带给学生的一定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引导。这其实是一个资源利用的系统。构建统一的平台,整合该学科的零散的教学资源,并建立相应的补充、优化、互动、反馈机制,将资源活化,从而加深学生群体对于数字化的教学内容与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并逐渐习惯这种形式,及使用这种资源。这对于学生群体自主性学习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此种机制的成立使学生自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师亦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使用者,通过这个平台,构成一个双向的环节。与此就构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学科数字化体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甚而网际之间的互动与拓展,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3.课程数字化的高校管理

毋庸置疑,课程数字化的建设涉及到了教学工作上的诸多环节和方面;同时,其使用过程,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召唤之下,已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对于整个高校而言,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相关管理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地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仅仅只是《企业管理》这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需要一种系统化的新的思维来支撑起整个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充分发挥。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下,知识每分每秒都在网络平台上更新,对知识的捕捉和筛选注定了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所有参与其中的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欲建设一个有效的学科课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一支有特定要求的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热爱并熟悉管理、会灵活使用系统、会相关技术操作、责任心强等等。具体而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以及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还要有及时捕捉、掌握有关信息资源管理上的最新理论的知觉,并及时学习、吸收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说,这样的一支管理队伍,兼具政策制定、资源使用、网络教学推动三重任务或者说功能。因此,高校课程数字化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教学的创造性发挥和实现。

4.课程数字化的共享模式建设

第5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使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被逐渐采用,通过引用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应用过程,让教学模式变得科学、合理、有效。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有效的改善了因课时不足或强度依赖教师的状况,创造了医学教育的新面貌。

1. 传统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教学标本短缺

传统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解为主,结合相应的结构图形、实验标本及解剖标本的辅助工具等多种元素进行辅助教学,然后通过对教学尸体的解剖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尸体标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然而因尸体标本数量有限,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尸体标本严重缺乏,因此教学尸体标本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1.2实体教学标本的处理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

实体教学标本在进入课堂前,要经过多道程序来进行甲醛处理,处理后的标本携带大量致癌性物质甲醛,因甲醛是一种刺激性强且易挥发的有害物质,老师和同学在课堂标本操作过程中不断吸入大量的甲醛,对学生及老师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部分学生或老师还会因承受不了甲醛刺鼻气味,在进行标本演示时选择远离标本,或因气味太强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操作过程中,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

1.3造成不可逆转的资源破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人体整体结构的全方位了解,造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盲目切割,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破坏了教学标本,导致教学标本无法重复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数字化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2.1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的人体二维及三维图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状况,还可以将不同的结构图形进行放大、旋转、平移、分离、组合等不同的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各个器官组织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整体与局部的比较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认知【2】。有效的减少了在教学尸体解剖过程中,甲醛对老师和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2.2解教学尸体标本短缺,减少资源的浪费

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现虚拟的人体,不但可以将人体结构精确、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有效的缓解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通过数字化虚拟人体,根据课堂要求将虚拟人体进行切割成图形,通过立体、动态等不同形式展现切割图形,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虚拟人体无论在结构图的清晰程度、展现角度、器官组织的空间位置、内部结构等不同方面【3】,与教学尸体标本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有效的缓解了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技术虚拟人体的课堂学习,清楚的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在实验课堂尸体解剖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准确的切割,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缓解标本资源紧缺现象。

3.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对教学影响

3.1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实验室的对比

组织切片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的限制:首先对于玻璃切片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所以在保存的过程的容易被损坏;对于需要特殊染色切片的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不可避免的退色,给学生及老师造成观测困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其次学生观察切片标本必须在标本实验室或实验课进行,因要想对组织的结构观察细致,就必须依靠专门的观察工具显微镜进行观察,这对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再次多数切片显示的只是某个器官或细胞,学生通过显微镜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率。通过数字化教学切片库进行组织学观察【4】,老师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进入教学主题,学生也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组织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充分利用稀有标本,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标本都是珍贵的教学标本,学生观察这些标本受到实验室开放时间及容量限制,无法进行经常性观察。因此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5】,将这些珍贵标本制作成图形库并上传共享,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够随时学习。

数字化技术教学综合了图像、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不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自学进度,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方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自我检测。

结语

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改进[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

[2]催颜宏,吕会茹,秦万生等.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之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

[3]李海艳.人体解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研究[J]. 新校园(上旬). 2015 (12)

第6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鲜明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可是,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高校新增较多的专业之一。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缺乏成熟可借鉴的“参照系”,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空间。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发展潜力大,施展天地宽”的独特优势。

本文介绍在研究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开发、多媒体设计开发等领域。但各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以及各高校办学思想不一样,需因地制宜制定培养目标。根据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我院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势,制定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影视动画和计算机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领域的专业设计与技术创新的兼通技术和艺术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其专业知识涉及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其基本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表达了数字媒体技术是技术、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复合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其中,技术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媒体的计算机创作软件技术,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主要包括计算机学科基础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技术、动画设计软件技术、影视非编技术、影视合成技术等。艺术学科主要包括美术基础(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影视动画编导等。这里的隐性课程主要是指与专业技术直接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4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课程体系是影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因此,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守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1面向应用,突出特色

数字媒体技术是应用性很强、服务领域很广的新学科专业,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共同的专业知识结构。但如果专业服务领域定位过于宽泛,则这样的通才势必博而不精,难当大任。在本方案中,根据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影视动画产业,并延伸至网络游戏、广告设计等应用领域。培养“通而专”人才,使学生一专多能,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课程体系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部分,要与应用领域实际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跨学科专业,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在本方案中,以技术为主导,技术与艺术并重,并延伸与融合到媒体创作的全过程。

数字媒体产业通常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合地方民族文化。

4.2先进性和前瞻性

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紧密相连,课程设置必须具备先进性和前瞻性。教学内容必须是最新技术与成果,应该站在本学科最前沿充分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由此所带来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超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隐性课程。

4.3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双螺旋式”关系,培养“创造型”和“制造型”专业人才。在媒体课程中实现同步实验、项目实践或课程实习,包括编程应用和创作。

4.4整合、优化、调整、创新

本专业不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简单叠交、课程数量的复合,课程及内容的设置不同于单纯的技术学科和艺术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受计划总课时的限制等。这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优化、调整、创新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

5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是在我院的“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以上设置课程体系原则设计的“双平台、多模块、一主一核、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双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一主一核”,即“以技术为主导,技术与艺术融合,以影视动画产业应用领域为核心”。“三位一体”,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隐性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基于两个教育平台各课程模块的完整的系统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独立而又与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合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不同平台模块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嵌套、融合和渗透的关系,有些不能截然划分。隐性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总和。

5.1课程结构简介

(1) 专业基础课程:数字媒体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美术基础、图形图像设计基础、动画设计基础、数码影像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2) 专业核心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二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特技与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多媒体编创技术、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影视动画合成。

(3) 专业限修课程:网站开发设计、动画运动规律、虚拟现实技术。

(4) 专业选修课程:离散数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学概论、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游戏设计与开发基础、高级影视动画、数字版权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

(5) 专业实践课程:分同步实验、主要专业课程实习、独立实验课程、专业综合项目实践、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同步实验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专业课程实习独立设课。独立实验课程有影视广告创意与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

(6) 隐性课程:这里的“隐性课程”不只是一般意义的校园活动课程,特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教师指导性计划下开展的专业活动,如影视动画赏鉴、专业技术专题讲座、媒体创作科技活动和校企合作科技活动等。

5.2课程体系说明

(1) 一个核心,多维发展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导向,以影视动画产业应用领域为核心,向其他媒体产业领域拓展与延伸。

(2) 课程整合、优化与调整

在课程体系中,把艺术学基础的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整合成“美术基础”,分两个学期开课。

“图形图像设计基础”和“动画设计基础”主要学习相应媒体创作的基本软件技术及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认识专业培养目标,也以便于学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而决定是否重新选择别的专业。

把媒体创作的进阶软件技术融合到相关媒体专业课程。如“动画造型与动画技术”,在同步实验、课程实习中进一步学习使用动画创作的软件技术;把影视非编与合成技术融入了“影视动画合成”、“影视广告创意与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

“编导基础”的大部分内容是与相关课程重复的,不单独设课,而是在实践环节中有重点学习相应内容并实践。

(3) 隐性课程体系运作

由于计划课时所限,有些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 “隐性课程”完成。通过隐性课程,可以拓展教学计划外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丰富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内涵,以及拓展其他媒体应用领域外延。

(4) 四个“全程不断线”

在课程的同步实验、课程实习、独立实验课程和专业综合项目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软件技术全程不断线,媒体创作全程不断线,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到“数据结构”、“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数字版权与信息安全”,以及媒体创作脚本和插件设计等,无不在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相关专业知识功能,从而实现程序设计全程不断线;隐性课程也按全程不断线指导性计划进行。

6结束语

“一主一核”和“三位一体”,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鲜明特色。它是根据我院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地方数字媒体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设置的,供相关地方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时探讨,共同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永亮. 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 杨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3] 向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4] 赵丰年,陈朔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104-105.

第7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第8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数字音乐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的需求。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及其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及其和音乐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数字音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练习,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内容。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适应新问题突出摘要:

1.旧的音乐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尚处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之中。电脑科技和音乐教育的结合还处于萌芽期或未成熟期,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成熟及其和音乐教育结合的不充分,使数字音乐技术只能把握在极少数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手中,人们认为数字音乐属于文化市场范畴,纯属娱乐性、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和音乐教育结合而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各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多表现得极为不积极,使得数字音乐技术一直不能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发挥其巨大的功能。但在这期间,数字音乐技术在社会中却蓬勃发展并且日臻完善,逐步对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进步以及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已达到高度成熟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也在教育观念上逐步地认清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数字音乐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地运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2.音乐教师电脑应用技术的不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一再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凡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电脑技术的缺乏,业已成熟的数字音乐技术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师中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只占40%,懂得数字音乐技术的占20%以下,离实际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先进的数字音乐技术仍然得不到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3.高等音乐教育的目前状况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小学也都开设电脑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数字音乐技术的运用、电子课件制作等)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师资的缺乏成为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

4.数字音乐技术的专业教育滞后和社会需求。从模拟时代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从唱机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企事业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等对擅长数字音乐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的数字音乐领在层次、规模、教学体系以及成果效益上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际应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教学单位仅有不到40%。这不仅和目前的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也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字音乐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二、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实现了声乐教学直观化。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和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拟又轻易造成学生的依靠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2.有效地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新领域。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以拓展声乐教学。数字化教学使声乐课堂教学在课外得以延续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轻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假如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就可赋予课堂教学以延续性,学生在课后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楚,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

3.将风格音乐引入了声乐教学之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新问题以及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练习。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练习。

4.为声乐大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三、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数字音乐课程及其课时设置规划

数字音乐课程不同和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其特征应分为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二者结合设置。理论大课以集体授课、改题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进行技法理论讲解,属于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授课方式。实践小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创造性。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数字音乐又属于应用性学科。

1.办学模式。数字音乐应设置为阶梯式的两步周期课,为完成教学计划和保证教学质量,总课时为300节,即240节+60节(实验课),每周课时节为2+2或1+3(视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按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强调实用性。

3.教学实验课程。数字音乐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增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布置实验课程成为课程布置的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的关键。

(二)数字音乐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编写教材时应先注重数字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各单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共存在数字音乐学科中运行。如摘要:数字音乐的概念是以MIDI制作、编辑、合成的音乐称之为数字音乐。他包含内容有MIDI、音频、录音、音响、音像和电子音乐课件等单科技能的运用,同时又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完整、系统。

2.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时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应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特征及社会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按照实时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排列章节。

3.教材的精炼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教材和课堂的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在文、图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应是“宁少勿多、宁简勿繁”,文字要通俗易懂,图形要表达准确。要有个性、特征和创意,教材要给课堂授课留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教师即兴的教学灵感。

4.教材的动和静。编写教材时在章节和版面上应采用动和静相结合。这符合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要使读者在学习中引发联想和再生思维,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自修。

总之,“普及提高我国全民音乐素质,开拓、进取、振兴、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是我们利用数字音乐技术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时代对当代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新课题期待着我们去研发。我们有理由坚信,数字音乐技术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必将在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电脑音乐课教学改革和探究》陈启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赵易山、付妮,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

[3《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周海宏,中心音乐学院。

[4《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庄曜,南京艺术学院。

第9篇:数字化制造课程范文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